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_第1頁
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_第2頁
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_第3頁
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_第4頁
2021-2022學年安徽省滁州市第二中學高三3月份模擬考試生物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1-2022學年高考生物模擬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我國規(guī)定1L自來水中大腸桿菌數(shù)不得超過3個。某興趣小組利用濾膜法(下圖所示)對校內自來水中大腸桿菌數(shù)量進行檢測。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取樣水龍頭應用火焰灼燒,打開水龍頭一段時間后再取樣B濾膜的孔徑應小于

2、大腸桿菌,過濾水樣應足量C伊紅美藍培養(yǎng)基屬于選擇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中含有瓊脂D進行細菌培養(yǎng)的同時需進行未接種培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2下列與進化有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一片樹林中的黑色樺尺蠖和灰色樺尺蠖是由一個物種進化成的兩個種B人們用農藥處理作物上的害蟲,經過該人工選擇,害蟲種群中抗性基因的頻率增加C抗青霉素的突變型細菌不可能是染色體畸變的結果D在某個很大的種群中,AA的基因型頻率等于A頻率的平方3施用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調控植物生長發(fā)育是農業(yè)生產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多效唑是應用廣泛的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研究小組探究不同濃度的多效唑對小麥植株內源激素和葉綠素含量的影響,實驗結果如下表。據(jù)表推斷合理的是( )組別

3、及處理條件激素種類及測量值ABCD蒸餾水10mg/kg多效唑15mg/kg多效唑20mg/kg多效唑細胞分裂素(mg/kg)0.020.030.050.04赤霉素(mg/kg)0.50.410.320.44葉綠素含量(SPAD值)50556156A多效唑可通過增加細胞分裂素含量,減少赤霉素的含量,使葉綠素含量增加B多效唑影響葉綠素含量的最適濃度是15mg/kgC不同濃度的多效唑溶液作用效果一定不同D葉綠素含量是多效唑、細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多種植物激素共同調節(jié)的結果4某自然保護區(qū)內共同生活著兩種鼠科動物:社鼠和中華姬鼠,它們均主要以嫩葉及種子為食,在春季還輔以部分土壤昆蟲為食。林中的普通鵟會捕食

4、鼠類,社鼠與中華姬鼠的種群數(shù)量變化如圖1所示,圖2為該地區(qū)小型地棲鼠豐富度沿海拔的變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兩種鼠之間為競爭關系,兩者的K值在20162019年間均逐年降低B在夏秋季,如果普通鵟體重增加1 kg,則最多需要消耗100 kg植物C中華姬鼠的種群數(shù)量達到K值時,種內斗爭最激烈,種群的增長速率也最大D該地區(qū)小型地棲鼠豐富度隨海拔的升高而逐漸增大,中度海拔種群密度一定大于低海拔5下列有關細胞的說法,正確的是A衰老細胞的各種酶活性均下降B原癌基因抑制細胞不正常增殖C細胞核是細胞生命活動的代謝中心和控制中心D細胞器中不一定含有磷脂,但一定含有蛋白質6如圖描述了一種鹿的種群生長速率的

5、變化,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1910-1925年間。鹿種群數(shù)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食物資源非常充裕B1925-1940年間,鹿種群數(shù)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鹿種群數(shù)量過多,導致種內斗爭C1925年時,鹿種群內種內斗爭最激烈D1930年時,大約有12000只鹿在此環(huán)境下生存而不會因饑餓致死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7(9分)果蠅體內的號染色體多一條(三體)或少一條(單體)均可以存活并能夠繁殖,沒有號染色體的個體不能存活。果蠅正常眼(E)和無眼(e)是一對相對性狀,基因E、e位于常染色體上?;卮鹣铝袉栴}:(1)現(xiàn)有染色體正常的純合正常眼和無眼果蠅、號染色體單體的純合正常眼和無眼果蠅可供選擇,若要通過一次雜

6、交實驗確定E、e這對等位基因是否位于號染色體上,請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及結論:_。(2)現(xiàn)已證明E、e基因位于號染色體上,若將基因型為EEe的號染色體三體的果蠅與染色體正常的無眼果蠅雜交,則理論上子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_,子代正常眼中號染色體正常的果蠅占_。(3)果蠅眼的紅色(R)和白色(r)由等位基因R、r控制,現(xiàn)將一只染色體正常無眼雌果蠅和一只染色體正常紅眼雄果蠅交配,發(fā)現(xiàn)F1中雌果蠅全為紅眼,雄果蠅全為白眼。據(jù)此推測,雄性親本的基因型為_;F1雌雄果蠅交配,F(xiàn)2正常眼雌果蠅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為_。8(10分)下表為某種微生物培養(yǎng)基的配方。成分KH3PO3Na3HPO3MgSO37H

7、3O葡萄糖尿素瓊脂含量33g33g43g344g34g354g請回答相關問題:(3)培養(yǎng)基中的KH3PO3和Na3HPO3的作用有_(答出兩點即可)。(3)依物理性質,該培養(yǎng)基屬于_培養(yǎng)基,依功能看,該培養(yǎng)基屬于_培養(yǎng)基。(3)分解尿素的細菌才能在該培養(yǎng)基上生長,原因是_。(3)甲、乙兩名同學分別用不同方法對某一土壤樣品中的尿素分解菌進行分離純化,結果如下圖。甲同學在平板劃線操作的第一步之前、每次劃線之前、劃線結束時都要灼燒接種環(huán),請問每次劃線之前灼燒接種環(huán)的原因是_。乙同學采用的方法是 _,接種時操作的失誤可能是 _。9(10分)調定點學說認為,人體存在體溫調定點。假如人的體溫調定點是37,

8、當體溫高于或低于37時,機體能通過相關調節(jié)使體溫恢復到37左右。人體的體溫調定點并非一成不變,如病菌、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體產生致熱原(EP),EP會引起體溫調定點改變進而導致發(fā)熱。(1)維持人體體溫的熱量主要來源于_,體溫調節(jié)中樞位于_。(2)某人受病毒感染引起發(fā)燒,下圖是他的體溫測量記錄,請結合調定點學說回答:AB段病人常表現(xiàn)為皮膚血管收縮、骨骼肌顫栗等表現(xiàn),并常伴有“害冷”的感覺,結合資料分析其原因是_。圖甲中BC段人體產熱量_(填“大于”、“小于”或“基本等于”)散熱量。CD段機體通過_細胞對病毒感染細胞發(fā)起攻擊,并通過_細胞產生的_快速消滅EP,使體溫調定點恢復到正常體溫。綜上

9、所述,體溫調節(jié)是_調節(jié)機制。10(10分)科學家發(fā)現(xiàn),單獨培養(yǎng)的大鼠神經元能形成自突觸(見圖甲)。用電極刺激這些自突觸神經元的胞體可引起興奮,其電位變化結果如圖乙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1)_是神經元產生和維持-68mV膜電位的主要原因。(2)胞體受刺激后,電位變化出現(xiàn)第一個峰值的原因是_使興奮部位膜內側陽離子濃度高于膜外側。此時產生的興奮沿神經纖維傳導至軸突側支的突觸小體,引起突觸小體內的突觸小泡將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神經遞質與胞體膜(突觸后膜)上_結合,引發(fā)新的神經沖動,產生第二個峰值。(3)谷氨酸也是一種神經遞質,與突觸后膜受體結合后,能使帶正電的離子進入神經元,導致其興奮。利用谷氨

10、酸受體抑制劑(結合上述實驗),證明大鼠自突觸神經元的神經遞質是谷氨酸。寫出實驗設計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實驗思路:_預測結果:_11(15分)我省康縣盛產黑木耳。有科學家對康縣的3種黑木耳進行了基因測序,發(fā)現(xiàn)這些黑木耳中都含有能產生抗腫瘤產物的基因抗癌基因。若從黑木耳中獲得這些基因,并轉移到某植物中,培育成含抗癌基因的植物新品種,就能達到治病的目的。請回答下列問題:(1)要獲得黑木耳的抗癌基因,需要用到_酶。提取的目的基因需要與運載體連接后才能注入受體細胞,原因是_。(2)體外大量復制目的基因時要用到_技術,該技術_(需要/不需要)額外加入ATP。(3)也可以從黑木耳中提取抗癌基因的mRNA,并

11、以此獲得目的基因,這種方法叫_法。(4)若要在分子水平上檢測目的基因是否在受體細胞中翻譯,可以利用_法。(5)若利用該技術培育出了含抗癌基因的植物新品種,則通過傳統(tǒng)的雜交技術_(能/不能)使該性狀穩(wěn)定遺傳給子代,原因是_。為實現(xiàn)快速大量生產該抗癌產物,可以通過_技術大量繁殖該植物而獲取。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6小題,每小題6分,共36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目要求)1、C【解析】培養(yǎng)基按功能的分類:種類制備方法特征用途選擇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基中加入某種化學成分根據(jù)某種微生物的特殊營養(yǎng)要求或其對某化學、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設計的培養(yǎng)基使混合菌樣中的劣勢菌變成優(yōu)勢菌,從而提高該菌的篩選率加入青霉素分離得

12、到酵母菌和霉菌鑒別培養(yǎng)基加入某種試劑或化學藥品依據(jù)微生物產生的某種代謝產物與培養(yǎng)基中特定試劑或化學藥品反應,產生明顯的特征變化而設計鑒別和區(qū)分菌落相似的微生物,如伊紅和美藍培養(yǎng)基可以鑒別大腸桿菌【詳解】A、為避免雜菌的污染,在取樣時水龍頭應用火焰灼燒殺滅雜菌,打開水龍頭一段時間后再取樣是避免溫度過高殺死目的菌,A正確;B、實驗將待測水樣進行過濾,得到的濾膜進行微生物培養(yǎng),因此水中的大腸桿菌應留在濾膜上,故濾膜的孔徑應小于大腸桿菌,B正確;C、加入伊紅美藍能夠鑒別大腸桿菌,該培養(yǎng)基屬于鑒別培養(yǎng)基,C錯誤;D、為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性與準確性,實驗的同時應設置對照,即進行細菌培養(yǎng)的同時需進行未接種培

13、養(yǎng)基的培養(yǎng),D正確。故選C。【點睛】解答此題需要掌握微生物培養(yǎng)的過程及原理,尤其要區(qū)分不同培養(yǎng)基的分類依據(jù)及應用。2、C【解析】在一個大的隨機交配的種群里,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沒有遷移、突變、選擇的情況下世代相傳不發(fā)生變,這就是遺傳平衡定律,也稱哈迪-溫伯格定律。【詳解】A、一片樹林中的黑色樺尺蠖和灰色樺尺蠖是沒有地理隔離,更不會出現(xiàn)生殖隔離,故二者是同一個物種,A錯誤;B、人們用農藥處理作物上的害蟲,經過該人工使用的農藥的選擇,害蟲種群中抗性基因的頻率增加,B錯誤;C、細菌細胞中不存在染色體,故抗青霉素的突變型細菌不可能是染色體畸變的結果,C正確;D、在一個大的隨機交配的種群里,AA的基因

14、型頻率等于A頻率的平方,D錯誤。故選C。3、A【解析】植物激素:植物體內一定部位產生,從產生部位運輸?shù)阶饔貌课?,對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包括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生長素促進植物的伸長生長、促進插枝生根。主要作用于植物分生區(qū)和嫩芽的尖端。赤霉素促進細胞伸長,從而引起莖稈伸長和增高,主要作用于植物莖部分生區(qū)。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和擴大,誘導芽的分化,延緩葉片衰老的作用,主要作用于植物根部分生區(qū)。【詳解】A、通過表格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使用多效唑的組別中的赤霉素水平低于對照組,細胞分裂素的水平高于對照組,實驗組的葉綠素含量都高于對照組,A正確;B、由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多效唑

15、影響葉綠素含量的最適濃度應該在1020mg/kg,無法確定15 mg/kg即為最適濃度,B錯誤;C、通過表格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多效唑影響葉綠素含量的在1020mg/kg之間,先增加后下降,所以,不同濃度的多效唑溶液作用效果可能相同,C錯誤;D、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是多種激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由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葉綠素含量是細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多種植物激素共同調節(jié)的結果,多效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不是植物激素,D錯誤。故選A。4、B【解析】分析圖1,社鼠與中華姬鼠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競爭關系。分析圖2:小型地棲鼠類豐富度隨海拔的升高,逐漸增大,在中度海拔達到最大,海拔進一步升高,豐富度又逐漸降低。【詳

16、解】A、據(jù)圖分析可知,兩種鼠之間為競爭關系,在20162019年間社鼠的K值逐年降低,中華姬鼠的K值保持穩(wěn)定,A錯誤;B、在夏秋季植物鼠普通鵟這條食物鏈中,如果普通鵟體重增加1Kg,最多消耗植物能量傳遞效率按10%計算,故最多需要消耗植物=110%10%=100Kg,B正確;C、中華姬鼠的種群數(shù)量達到K值時,種內斗爭最激烈,種群的增長速率為0,C錯誤;D、分析圖2可知小型地棲鼠類豐富度隨海拔的升高逐漸增大,在中度海拔達到最大,海拔進一步升高豐富度逐漸降低,且圖中只能得知豐富度的大小,不能判斷種群密度大小,D錯誤。故選B。5、D【解析】衰老細胞內絕大多數(shù)酶的活性會下降,但是仍然有些酶活性會升高,

17、如水解酶,A項錯誤;原癌基因主要負責調節(jié)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細胞不正常的增殖,B項錯誤;細胞核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細胞生命活動的代謝中心是細胞質基質,C項錯誤;沒有膜結構的細胞器不含磷脂,如核糖體和中心體,但所有細胞器一定含有蛋白質,D項正確?!军c睛】本題的易錯點在于:誤認為細胞衰老后所有的酶活性降低;混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作用;混淆細胞代謝的中心和細胞代謝的控制中心。熟記并理解教材中與細胞器、細胞核、細胞癌變和細胞衰老的基礎知識是解答此類問題的關鍵。6、B【解析】分析圖形:在19051925年期間,環(huán)境的容納量是25000;在1925年由于鹿群的數(shù)

18、量非常大,導致資源被過度破壞,導致鹿群的食物減少,資源被破壞,所以在19251930期間,環(huán)境容納量持續(xù)下降;所以在19301940年期間,環(huán)境容納量大約是12000。【詳解】A、1910-1925年間,鹿種群數(shù)量上升的原因可能是食物資源非常充裕,A正確;B、1925-1940年間鹿種群環(huán)境容納量下降,種內斗爭是內源性因素,鹿種群數(sh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在1925年由于鹿群的數(shù)量非常大,導致資源被過度破壞,導致鹿群的食物減少,資源被破壞,所以在19251930期間,環(huán)境容納量持續(xù)下降,B錯誤;C、1925年時鹿種群數(shù)量最大,所以種內斗爭最激烈,C正確;D、在1905-1925年間,環(huán)境的容納量大

19、約是25000只;在1925年由于鹿群的數(shù)量非常大,導致資源被過度破壞,鹿群的食物減少,所以在1925-1930年間,環(huán)境容納量持續(xù)下降,由圖可知1930年,環(huán)境容納量大約是12000只,D正確。故選B。【點睛】本題主要考查種群數(shù)量變化等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理解與表達能力、獲取與處理信息的能力。二、綜合題:本大題共4小題7、方案一:將染色體正常的無眼果蠅與IV號染色體單體的純合野生正常眼果蠅雜交,觀察子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若F1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正常眼:無眼=1:1,則E、e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若F1全為正常眼,則E、e基因不在IV號染色體上或方案二:將IV號染色體單體的純合野生正常眼果蠅與IV

20、號染色體單體的無眼果蠅雜交,觀察子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若F1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正常眼:無眼=2:1,則E、e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若F1全為正常眼,則E、e基因不在IV號染色體上 正常眼:無眼=5:1 2/5 EEXRY 1/6 【解析】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結構和數(shù)目的改變。染色體結構的變異主要有缺失、重復、倒位、易位四種類型。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shù)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驹斀狻浚?)若要通過一次雜交實驗確定E、e這對等位基因是否位于IV號染色體上,有兩種方案。方案一:將染色體正常的無眼果蠅與IV號染色體單體的純合野生正

21、常眼果蠅雜交,觀察子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若F1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正常眼:無眼=1:1,則E、e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若F1全為正常眼,則E、e基因不在IV號染色體上。方案二:將IV號染色體單體的純合野生正常眼果蠅與IV號染色體單體的無眼果蠅雜交,觀察子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若F1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正常眼:無眼=2:1,則E、e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若F1全為正常眼,則E、e基因不在IV號染色體上。(2)E、e基因位于IV號染色體上,基因型為EEe的IN號染色體三體的果蠅產生4種配子:E、Ee、EE、e,它們的比例為2:2:1:1,染色體正常的無眼果蠅只產生一種配子e,因此子代的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正常眼:無眼

22、=5:1,子代正常眼中IV號染色體正常的果蠅占2/5。(3)果蠅的眼的紅色(R)和白色(r)由等位基因R、r控制,將染色體正常無眼雌果蠅和染色體正常紅眼雄果蠅交配,發(fā)現(xiàn)F1中雌果蠅全為紅眼,雄果蠅全為白眼,據(jù)此推測,控制眼色的基因R、r位于X染色體上,雄性親本的基因型為EEXRY,雌性親本的基因型為eeXrXr。F1代雄果蠅(EeXrY)和雌果蠅(EeXRXr)交配,F(xiàn)2正常眼雌果蠅中純合子(EEXrXr)所占的比例為1/6?!军c睛】此題考查基因分離定律、伴性遺傳和自由組合定律的應用,側重考查利用遺傳學基本原理進行分析推理和設計實驗方案的能力。8、提供無機營養(yǎng)、維持pH穩(wěn)定 固體 選擇 能合成

23、脲酶 殺死上次劃線結束后,接種環(huán)上殘留的菌種,使下一次劃線時,接種環(huán)上的菌種直接來源于上次劃線的末端 稀釋涂布平板法 涂布不均勻 【解析】3、微生物常見的接種的方法平板劃線法:將已經熔化的培養(yǎng)基倒入培養(yǎng)皿制成平板,接種,劃線,在恒溫箱里培養(yǎng)。在線的開始部分,微生物往往連在一起生長,隨著線的延伸,菌數(shù)逐漸減少,最后可能形成單個菌落。稀釋涂布平板法:將待分離的菌液經過大量稀釋后,均勻涂布在培養(yǎng)皿表面,經培養(yǎng)后可形成單個菌落。3、分解尿素的細菌可以合成的脲酶將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3、培養(yǎng)基的種類:按物理性質可以分為固體培養(yǎng)基和液體培養(yǎng)基,按功能可以分為選擇培養(yǎng)基和鑒別培養(yǎng)基?!驹斀狻浚?)KH3

24、PO3和Na3HPO3可以為微生物生長提供無機營養(yǎng)并維持pH穩(wěn)定。(3)該培養(yǎng)基含有瓊脂,所以從物理性質上屬于固體培養(yǎng)基;從功能上來看,該培養(yǎng)基以尿素作為唯一氮源,所以是選擇培養(yǎng)基。(3)該培養(yǎng)基以尿素作為唯一氮源,而分解尿素的細菌可以產生脲酶將尿素分解,所以可以在該培養(yǎng)基上生長。(3)甲同學是用的平板劃線法,每次劃線之前灼燒接種環(huán)的目的是殺死上次劃線結束后,接種環(huán)上殘留的菌種,使下一次劃線時,接種環(huán)上的菌種直接來源于上次劃線的末端。乙同學采用的接種方法稀釋涂布平板法,從菌落生長情況來看,菌落在平板上分布不均勻,可能的原因是涂布不均勻?!军c睛】本題考查了微生物的分離和培養(yǎng)的有關知識,要求考生掌

25、握利用培養(yǎng)基對微生物進行選擇和鑒定的方法和原理,重點是對于平板劃線法操作的理解。9、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放能 下丘腦 病毒感染產生的致熱源(EP)使人體體溫調定點升高至40左右,低于調定點的體溫刺激冷覺感受器產生興奮,一方面?zhèn)髦链竽X皮層產生冷覺,另一方面?zhèn)髦料虑鹉X再經傳出神經引起皮膚血管收縮以減少散熱和骨骼肌顫栗以增加產熱使體溫迅速升高 基本等于 效應T細胞 漿細胞(效應B細胞) 抗體 神經體液免疫 【解析】體溫調節(jié)的過程:2、識圖分析可知,圖中AB段表示由于細菌感染導致體溫調定點上移,BC段病人的體溫調定點水平約為40,此時產熱量等于散熱量,CD段病人大量出汗導致體溫調定點下移?!驹斀狻浚?)

26、體溫調節(jié)過程中的產熱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和肝臟,通過細胞內有機物的氧化分解釋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熱能的形式散失,對于恒溫動物來講,熱能用于維持體溫的相對穩(wěn)定,下丘腦是體溫調節(jié)的中樞。(2)根據(jù)題意可知,病毒感染產生的致熱源(EP)使人體體溫調定點升高至40左右,圖中AB段是由于細菌感染導致體溫調定點上移的過程,使正常體溫相當于寒冷刺激,冷覺感受器產生興奮,一方面?zhèn)髦链竽X皮層產生冷覺,另一方面?zhèn)髦料虑鹉X再經傳出神經引起皮膚血管收縮以減少散熱和骨骼肌顫栗以增加產熱使體溫迅速升高。根據(jù)以上分析可知,圖中BC段病人的體溫調定點水平約為40,此時產熱量基本等于散熱量,維持體溫的穩(wěn)定。病毒感染細胞的即靶細

27、胞,在特異性免疫中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使其裂解死亡釋放出抗原,然后再通過體液免疫中漿細胞產生的抗體與抗原發(fā)生特異性結合,快速消滅(抗原)EP,使體溫調定點恢復到正常體溫。綜上所述,可見體溫調節(jié)的過程中涉及到了神經調節(jié)、體液調節(jié)和免疫調節(jié)的共同參與,即神經體液免疫網絡調節(jié)機制作用的結果?!军c睛】本題以調定點學說為背景考查體溫調節(jié)的知識點,要求學生掌握體溫調節(jié)的過程和體溫的來源,把握寒冷條件下具體的體溫調節(jié)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要求學生能夠正確審題獲取有效信息,結合題意中的調定點學說理論,分析病菌、病毒感染等不利因素能引起人體產生致熱原而導致體溫調定點改變后的調節(jié)過程,根據(jù)該過程的分析明確

28、體溫調節(jié)的的機制,這是該題考查的重點。10、K+外流 Na+內流 特異性受體 將單獨培養(yǎng)的大鼠自突觸神經元隨機分為A組合B組,用谷氨酸受體抑制劑處理A組神經元,B組神經元不做處理,用電極刺激兩組自突觸神經元胞體,測量其電位變化 A組神經元的第二次電位變化明顯小于B組的(或A組神經元不出現(xiàn)第二次點位變化) 【解析】興奮傳導和傳遞的過程1靜息時,神經細胞膜對鉀離子的通透性大,鉀離子大量外流,形成內負外正的靜息電位;受到刺激后,神經細胞膜的通透性發(fā)生改變,對鈉離子的通透性增大,鈉離子內流,形成內正外負的動作電位。興奮部位和非興奮部位形成電位差,產生局部電流,興奮就以電信號的形式傳遞下去。2興奮在神經

29、元之間需要通過突觸結構進行傳遞,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后膜,其具體的傳遞過程為:興奮以電流的形式傳導到軸突末梢時,突觸小泡釋放遞質(化學信號),遞質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產生膜電位(電信號),從而將興奮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驹斀狻浚?)圖中-68mV電位是神經細胞的靜息電位,K+外流是神經元靜息電位的產生和維持的主要原因。此時膜內的Na+濃度比膜外的低。(2)胞體受刺激后,Na+內流,使細胞膜內側陽離子的濃度高于膜外側,形成動作電位,與相鄰部位形成電位差,從而形成局部電流。局部電流又刺激相近未興奮部位發(fā)生同樣的電位變化,依次將興奮沿著神經纖維傳導下去。興奮傳至軸突側支的突觸小體,突觸小體內的突觸小泡將神經遞質釋放到突觸間隙,神經遞質與胞體膜(突觸后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發(fā)新的神經沖動,產生第二個峰值。(3)題意顯示,谷氨酸是一種興奮性神經遞質,正常情況下能使突觸后膜產生興奮。加入谷氨酸受體抑制劑后,谷氨酸無法與突觸后膜受體結合,導致突觸后膜不產生興奮。據(jù)此設計實驗如下:將單獨培養(yǎng)的大鼠自突觸神經元隨機分為A組合B組,用谷氨酸受體抑制劑處理A組神經元,B組神經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