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人教課標版 選修 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壇經(jīng)》兩則 課件_第1頁
高中語文 人教課標版 選修 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壇經(jīng)》兩則 課件_第2頁
高中語文 人教課標版 選修 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壇經(jīng)》兩則 課件_第3頁
高中語文 人教課標版 選修 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壇經(jīng)》兩則 課件_第4頁
高中語文 人教課標版 選修 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壇經(jīng)》兩則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壇經(jīng)兩則佛理禪趣之整體感知關于禪宗 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心傳心。 禪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流派,它既不是延續(xù)印度佛教已有的某個宗派,也不完全信奉某部已有的經(jīng)典,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宗經(jīng),標榜自己獨特的修持方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關于慧能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慧能(公元638-713年)俗姓盧,世居范陽(今北京城西南)。他在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學佛。 慧能創(chuàng)立的禪宗,不僅與印度佛教以及中國其他佛教宗派不同,而且與舊有的各派禪學不同,它是佛教內部的一次革新。禪宗的根本特點是強調精神的領悟,提倡單刀直入的“頓悟”,它自稱是“教外別傳”。其經(jīng)典便

2、是壇經(jīng)。壇經(jīng)又稱六祖壇經(jīng)或六祖法寶壇經(jīng),中國佛教禪宗典籍。禪宗六祖惠能說,弟子法海集錄。壇經(jīng)大致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序。主要敘述了慧能于大梵寺說法,法海集記壇經(jīng)的緣起。第二部分為壇經(jīng)的主體部分。這部分經(jīng)文約占全書的三分之二,集中闡述了慧能獨創(chuàng)性的祖宗學說。最后一部分主要是敘述了慧能去世前對十名弟子等的囑咐及臨終前后的事情。經(jīng)文還描述了慧能去世后的情景,并以此作為全經(jīng)的結束。一、禪宗的思想佛性本有無住生心頓悟法門二、壇經(jīng)的基本義理“無念”中以“諸法無我”最為重要,因為這是人生得以解脫的最重要的法門。世界上的那些蕓蕓眾生因為不懂“無我”原理,執(zhí)著地在“我”字上下功夫,所以這樣一來,名利、寵辱、

3、貧富、得失,便就無不成為繩索韁鎖,把個自我捆縛得嚴嚴實實,沒有一絲靈性。 三、壇經(jīng)的歷史與現(xiàn)實影響 從壇經(jīng)中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看,禪宗在擺脫外來宗教束縛同時,還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結成聯(lián)盟。禪宗的佛性論不僅與儒家的忠教論接近,而且還竭力與莊子的虛靜思想,玄學的得意忘言理論以及曠達放浪、蔑視禮法的風尚相調和,它體現(xiàn)的是獨特的民族性格。課文研讀:1、閱讀壇經(jīng)兩則,概括每則內容,說說它們的現(xiàn)實意義。2、壇經(jīng)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請結合課文簡要說明。合作探究 1研讀慧能受法 參考譯文:五祖弘忍和尚夜里到了三更天的時候,把慧能召喚到佛堂里,為他解說金剛經(jīng)?;勰芤唤?jīng)傳授,頓時就領悟了佛法。當天夜里接受訓導,別人都不知道

4、。于是弘忍和尚就把頓悟的法門和本門的信物袈裟傳給了慧能:“你就是六代祖師了,這件袈裟就是信物,要代代傳下去;本門修行要以心傳心,應當引導弟子自己領悟?!焙肴逃终f:“慧能!自古傳授法器,都是很危險的事情,就像生命懸在發(fā)絲上一樣!如果你在這里停留,有人就會害你,你應該即刻就離開這里?!?2慧能受法內容分析 這段文字說的是慧能受衣法時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誨。 慧能所作的偈,顯示出他對于佛理的精湛領悟,由此得到了弘忍大師的欣賞。 弘忍大師想把衣缽傳授給慧能,又怕別人害他,所以選擇在三更時分,把慧能喚到佛堂中,秘授金剛經(jīng)。 慧能天資聰穎,再加上名師的教誨,他頓時就領悟了。 于是,弘忍把衣法傳給了慧能,并作了

5、訓誨。3研讀南能北秀 參考譯文:世人都流傳著“南能北秀”的說法,卻未能知道根本的緣由。神秀禪師,在南荊府當陽縣玉泉寺?lián)巫〕中扌校换勰艽髱?,在邵州城東三十五里的曹溪山修行。佛法均屬一個宗派,因為傳人居住一南一北,所以就有南北流派。為什么又有漸悟和頓悟的區(qū)別?佛法只有一種,人領悟佛法有慢有快,領悟慢的,就采用漸悟的方法,領悟快的,就采用頓悟的方法。佛法本身沒有頓和漸的區(qū)別,但是因為人的根器有遲鈍和敏捷的區(qū)別,所以才有了漸、頓之稱。 4南能北秀內容分析 弘忍定居于黃梅雙峰山中,門下人才很多?;勰芾^承了他的衣缽,先在南方隱居,后到曹溪的寶林寺弘法;神秀雖然沒能繼承衣法,但也在佛法上有相當?shù)脑煸?,弘?/p>

6、死后,為武則天所召,傳教于北方的當陽縣玉泉寺。 由此形成南北二宗,稱為“南能北秀”。 壇經(jīng)兩則慧能受法:這段文字說的是慧能受衣法時的情景和弘忍的教誨南能北秀:這段文字是對“南能北秀”一說提出自己的看法。1行事謹慎,辦事穩(wěn)妥。2語重心長,寄寓厚望。3關心弟子,謀事周全慧能:頓悟 直指人心神秀:漸悟 循序漸進語言特征一是語言質樸簡潔,不尚浮華。二是善于運用比喻。5問題探究漢語中有很多成語來自佛典,請在辭書中查找下列成語的出處和本義。大千世界 、天女散花 、水漲船高 本來面目 、頭頭是道 、自作自受 自欺欺人 、同床異夢 、閉門造車 皆大歡喜 、拖泥帶水 、神通廣大 引火燒身 、鸚鵡學舌 、解鈴還須

7、系鈴人 整合評價 壇經(jīng)的基本義理:“無念”中以“諸法無我”最為重要,因為這是人生得以解脫的最重要的法門。 世界上的那些蕓蕓眾生因為不懂“無我”原理,執(zhí)著地在“我”字上下功夫,所以這樣一來,名利、寵辱、貧富、得失,便就無不成為繩索韁鎖,把個自我捆縛得嚴嚴實實,沒有一絲靈性。 壇經(jīng)的歷史與現(xiàn)實影響:從壇經(jīng)中體現(xiàn)出來的思想看,禪宗在擺脫外來宗教束縛同時,還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結成聯(lián)盟。 禪宗的佛性論不僅與儒家的忠教論接近,而且還竭力與莊子的虛靜思想,玄學的得意忘言理論以及曠達放浪、蔑視禮法的風尚相調和,它體現(xiàn)的是獨特的民族性格。練習:一、解釋:言 下:頓 法:氣如懸絲:住此間:曹溪山?。悍匆蛔冢阂谎灾?/p>

8、,頓時。頓悟法門。意思是生命猶如懸在發(fā)絲上,比喻相當危險。停留在此地。即在曹溪山擔任住持。法雖然是一宗。翻譯下面的句子:1、汝為六代祖。2、喚慧能堂內。3、其夜受法4、便傳法及衣。5、當令自悟。6、若住此間。你就是六代祖。把慧能召喚到佛堂內。(慧能)當天夜里接受訓導。(五祖)就把頓悟的法門和本門的信物袈裟傳給了慧能。(佛法)應當引導弟子自己領悟。如果在這里停留。作業(yè):1、積累與佛有關的熟語或詩詞。如“無事不登三寶殿”“神通廣大”2、百喻經(jīng)有很多富有哲理的故事,請從“相關讀物”中自由選擇一條,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說說我們身邊的宗教對聯(lián)經(jīng)懺可超生,難道閻羅怕和尚?紙錢能贖罪,居然菩薩是贓

9、官! 菩薩自嘆我若有靈,也不至灰土處處堆,筋骨塊塊落;汝休妄想,須知道勤儉般般有,懶惰件件無。詩人與禪宗佛印了元,字覺老,本出身于富庶之家,后因皇帝賜與度牒而出家。蘇東坡移居湖州過金山時,結識了佛印。元豐二年(1079年),蘇東坡貶謫黃州,開始大量閱讀佛教典籍,與佛印了元建立了更為密切的情誼。 有一天兩個人在杭州同游,東坡看到一座峻峭的山峰,就問佛印禪師:“這是什么山?” 佛印說:“這是飛來峰?!?蘇東坡說:“既然飛來了,何不飛去?” 佛印說:“一動不如一靜?!?東坡又問:“為什么要靜呢?” 佛印說:“既來之,則安之?!?后來兩人走到了天竺寺,蘇東坡看到寺內的觀音菩薩手里拿著念珠,就問佛印說:

10、“觀音菩薩既然是佛,為什么還拿念珠,到底是什么意思?” 佛印說:“拿念珠也不過是為了念佛號?!?東坡又問:“念什么佛號?” 佛印說:“也只是念觀世音菩薩的佛號?!?東坡又問:“他自己是觀音,為什么要念自己的佛號呢?” 佛印回答道:“那是因為求人不如求己呀!。” 有一天,佛印禪師登壇說法,蘇東坡聞說趕來參加,座中已經(jīng)坐滿人眾,沒有空位了。禪師看到蘇東坡時說:“人都坐滿了,此間已無學士坐處?!?東坡馬上機鋒相對回答禪師說:“既然此間無坐處,我就以禪師四大五蘊之身為座。” 禪師說:“學士!我有一個問題問你,如果你回答得出來,那么我老和尚的身體就當你的座位,如果你回答不出來,那么你身上的玉帶就要留下本

11、寺,做為紀念?!碧K東坡便答應了。 佛印禪師反問:“四大本空,五蘊非有,請問學士要坐那里呢?” 蘇東坡為之語塞。 色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成,諸行無常、剎那不住、沒有一樣永恒實在,故不能安坐于此。 東坡的玉帶因此輸給佛印禪師,至今仍留存于金山寺。 蘇東坡到金山寺和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覺得身心十分通暢,于是問禪師:“禪師!您看我坐的樣子怎么樣呢?” 佛印禪師說:“你的坐姿很莊嚴,儼然一尊佛啊!” 蘇東坡聽了禪師的話后,十分高興。 佛印禪師接著問蘇東坡道:“學士!您看我坐的姿勢怎么樣呢?” 蘇東坡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于是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 可是,佛印禪師聽了卻也很高興!禪師被比喻為牛糞,竟沒

12、有什么話說,因此,蘇東坡暗自高興,心想可算贏了佛印禪師,于是逢人便說:“我今天贏了!” 很快,消息傳到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的耳朵里,蘇小妹就問蘇東坡:“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贏了禪師的啊?”蘇東坡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地詳細敘述了一番。 沒想到,蘇小妹聽了蘇東坡的敘述后,正色說:“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啊!” 悟道者眼中,佛與牛糞自性本自清凈。東坡與佛印禪師時常一唱一和,嬉笑怒罵,以諸公案,遺教后世。 一般人談到蘇東坡和禪,喜歡列舉他與佛印的傳奇故事,卻忽略了蘇東坡曾寫過許多佛與禪的詩歌。這些詩歌十分優(yōu)美,觀點獨到,很有悟境,可以看出蘇東坡是有

13、真實修證之人。否則不會四度貶官,還能維持樂觀豪邁的人生態(tài)度。 古來的大禪師,也有許多肯定東坡的悟境,像大慧宗杲禪師就給予其極高的肯定。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紫柏尊者甚至認為蘇東坡的文字處處有開悟之機,只要參透了詩中玄機,就能如“沸然消雪”的開悟。臺灣當代高僧懺公上人也開示過:“蘇東坡居士是開悟之人,只是很少人能夠體會罷了!” 從宋朝之后,蘇東坡的許多詩詞,被許多禪師視為悟后境界的作品,例如有名的廬山三詩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認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到得還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14、他日如何舉似人?!?東坡一生波瀾起伏,在歷經(jīng)人生的滄桑之后,他的心性有了很大的轉變,他在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曾自我表明心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边@首詩在表達自己的“心”已不受任何外物的牽動,而自“身”的飄蕩更是能隨遇而安。而被常人視為是受苦的貶謫之地黃州、惠州、儋州,卻是他一生過得最豐富且快意的一段日子。蘇東坡畢竟是慧根深植,在充滿浮沉不定的一生中,他始終能瀟灑面對,也正因為如此的性格,使得他的詩詞文中,總具有明朗空靈的自然之氣,這或許是東坡再一次乘愿下世渡眾的另一段因緣吧! 語言是人的精神世界的表現(xiàn),是心靈的圖畫,正所謂言為心聲。人的道德修養(yǎng)主要表現(xiàn)

15、在語言方面,言語不端,往往表明修養(yǎng)不好。有時言語雖然可以掩蓋真實的內心世界,但最終都會自覺或不自覺的流露心機。 龍虎寺禪院中的學僧正在寺前的圍墻上,模擬一幅龍爭虎斗的畫像,圖中龍在云端盤旋將下,虎踞山頭,作勢欲撲,雖然修改多次,卻總認為其中動態(tài)不足,適巧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學僧就請禪師評鑒一下。 無德禪師看后說道:“龍和虎的外形畫得不壞,但龍與虎的特性你們知道多少?現(xiàn)在應該要明白的是龍在攻擊之前,頭必須向后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然自下壓低。龍頸向后的屈度愈大,虎頭愈貼近地面,他們也就能沖得更快、跳得更高?!?學僧們非常歡喜的受教道:“老師真是一語道破,我們不僅將龍頭畫得太向前,虎頭也太高了,怪

16、不得總覺得動態(tài)不足?!?無德禪師藉機說教道:“為人處事,參禪修道的道理也一樣,退一步的準備之后,才能沖得更遠,謙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學僧不解似的道:“老師!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謙卑的人怎能更高?” 無德禪師嚴肅的說道:“你們且聽我的禪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禪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們有時頂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龍?zhí)ь^虎相撲;但有時也非常自謙,有如龍退縮,虎低頭。這正說明了當進則進,當退則退;當高則高,當?shù)蛣t低。所謂進退有據(jù),高低有時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 子,色不異空,空

17、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 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 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陀,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 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 故,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即說咒曰:揭締,揭締,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菩提薩婆呵。 中國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薩教化

18、眾生的道場,代表中國佛教的特質。普陀山觀世音菩薩代表佛教的慈悲(愛心),九華山地藏菩薩代表大愿(孝道),五臺山文殊菩薩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賢菩薩代表大行(落實),所以這四位菩薩在中國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縱然不是在這四大名山,一般比較大的道場也都會供奉這四大菩薩。 1.大慈大悲觀音菩薩2.解救苦難地藏菩薩3.般若智慧文殊菩薩4.德行圓滿普賢菩薩 傳說浙江普陀山上的“不去觀音像”正是此處原物。 后梁貞明二年,日本僧人慧鍔在五臺觀音殿獲觀音像,渡海回國,途徑浙江普陀山與珞珈山之間的蓮花洋,忽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停舟待發(fā),始時風和,船行則再現(xiàn)狂風白浪,如此三番?;坼婋p手合十,高宣佛號,水面即時

19、浪平,船卻寸不難行。觀之,周圍鐵蓮遍布,進退不得。慧鍔回顧三天遭遇,恍然大悟:“莫非觀音菩薩不肯東渡?”于是跪像祈禱:“如若日人無緣見佛,請菩薩明向,小僧另建寺院,供奉我佛。”禱畢,海現(xiàn)一鐵牛盡食鐵蓮,佛意大明?;坼娂捶灯胀由脚c紫竹林建院供奉觀音菩薩,這就是后來普陀山的“不肯去觀音院”那尊觀音像也被稱為“不肯去觀音”。 五臺山由于是文殊菩薩演教和居住的地方,所以五峰之上分別供奉不同的文殊菩薩化身,他們分別是:西臺的獅子文殊、南臺的智慧文殊、中臺的儒童文殊、北臺的無垢文殊、東臺的聰明文殊。為了人們便于朝拜五峰不同的文殊菩薩,顯通寺特在觀音殿后建造一個“大文殊殿”。殿前左右筑有兩座“八角碑亭”,亭

20、內各立一通白玉石碑,碑高兩米余,寬不足一米。左碑碑文是康熙御筆,右碑無字,和左碑相映,人稱“無字碑”。站在兩碑之間仰觀前方靈鷲山恰似一條巨龍昂頭高臥,絢爛的菩薩頂牌樓端坐山頭正如龍頭。兩根幡竿挺挺直立向翹起的龍角,直插云端。中間長長的石階從牌樓上延伸而下正象巨龍吐出的舌頭。巨龍活靈活現(xiàn)。 傳說康熙來此觀的此景,驚恐萬分,生怕此地真有真龍?zhí)熳訝帄Z自己的天下,口中不禁出聲:“菩薩頂”,陪同方丈聽康熙皇帝念叨“菩薩頂”趕忙向前講解:“啟奏皇上,那靈鷲山是條臥龍,菩薩頂?shù)呐茦钦驱堫^,那龍上頂云天,下臨大地,所以香火十分旺盛?!?,康熙皇帝正為此煩惱,再三揣摩菩薩頂終找出讓自己欣慰的理由,于是對陪同方丈說:“此龍沒有眼睛,乃是一條死龍!”這個不懂皇上心理的方丈趕忙解釋說:“啟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這龍是有眼睛的,你看這殿前左右各有兩圓形水池,每日午時太陽照在水池之上,陽光反射正落那菩薩頂兩側,行成兩個圓形光點正如兩只龍眼,炯炯有神。”康熙皇帝聞得此言更是驚恐,隨令僧人將大文殊殿前水池填平,筑亭立碑,親題碑文,因國事急辦,只書一碑,便留下了一通“無字碑”。傳說康熙皇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