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古典文學課”中的“三生教育”設計_第1頁
論“中國古典文學課”中的“三生教育”設計_第2頁
論“中國古典文學課”中的“三生教育”設計_第3頁
論“中國古典文學課”中的“三生教育”設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中國古典文學課中的“三生教育設計論中國古典文學課中的三生教育設計摘要:正確人生信念的樹立是三生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在施行這一教育任務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中國古典文學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侵潤下的產物,通過文學的形式,以情感浸透,形象打動的方式傳播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并以此到達幫助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不失為一個好的教育施行方式。關鍵詞:三生教育;傳統(tǒng)文化;古典文學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22)-05-0062-022022年秋季,按照云南省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廳的要求,開場在全省各級各類學校施行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下簡稱三生

2、教育)。從三者的內在關聯上看,生命是生存的根底,生存是生活的前提,沒有了生命這個前提,后面的兩者無從談起。從三生教育中對生命教育的界定來看,首先要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安康地開展生命,即要活著,它屬于生命的長度問題。但另一方面,作為高等動物的人不僅僅只為了活著而活著,更應該考慮的是因何而活,為何而活,即人生信念樹立的問題,它直接影響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建構。假如說前者屬于生命教育的初期目的的話,那么后者就應屬于生命教育的高級目的或者是終極目的。那么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使有限的生命之樹開出最為絢爛的花朵?作為一名在高校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教學工作的老師,筆者擬從這門課的教學設計來談談對這個問題

3、的看法。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在校大學生人生信念的樹立在校的大學生是一群正在成長的青年,是一個極其敏感的群體,其內心體驗極其細膩微妙,而他們的人生信念尚不穩(wěn)定,時常處于波動、迷惘、抉擇之中。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成為一個符合國家繁榮富強與社會不斷進步開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這和人生信念的樹立密不可分。人生信念是個體以何種自己篤信不疑的理念或價值判斷去完成自己的生命歷程,實現生命的意義。但人生信念的樹立不是靠說教和強迫灌輸可以完成的,它的形成是多方的合力,如教育、社會環(huán)境、文化等。毫無疑問,在這些因素當中,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從人生信念樹立的內涵和方式來看,不外乎是指采取一定的文化對現有

4、的不同類型、不同特質的人生價值觀重新建構、培育、優(yōu)化,從而削弱自身信念的弱質和消極因素,擴大其優(yōu)良品質和積極的成分,培育出能推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時代精神。文化其實就是人化,人生信念的塑造就是人化的過程和方式。而當代大學生影響最大的文化系統(tǒng)一個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個是西方文化,還有一個是校園的亞文化。在這三個文化圈中,無疑,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雖然狂飆突進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tǒng)文化持有武斷而激進的批判態(tài)度,但是中國人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血脈聯絡不是一場文化革命可以完全割裂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照舊是中國人的根,照舊是中國人安生立命之本。因為,一方面,它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符號,語言和知識;另一方

5、面它形成了中國人特有的文化世界觀和人生觀,構建了中國人對價值和意義的理解;同時它也形成了中國人的生活價值取向和社會的文化認同。因此,在引導在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解決他們的生命、生存、生活等問題方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著非凡的意義。二、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傳統(tǒng)文化傳播既然傳統(tǒng)文化對在校大學生的人生信念的樹立有著非凡的意義,那如何在他們中間進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直接開設有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課程嗎?根據筆者在高校工作的經歷,這不是不可行,只是效果可能不盡如人意。直接開設一門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一門課給在校大學生,可能只是普及了一些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與知識,人生信念,道德價值取向等問題很難在這樣一門中被兼顧,更難

6、說成為一個主要教學目的。同時,從學生承受的角度來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一門課中當然可以直接設計章節(jié)專門講授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道論文聯盟.Ll.德標準,人生價值取向,生活信念,情感節(jié)操等,但是學生可能會感覺枯燥,乏味,有說教之嫌。因此通過直接開課,并不能很好的完成通過文化浸透培育人生信念的目的。那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在筆者看來對在校大學生施行三生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重要的手段,而通過文學課,以寓教于樂的方式對學生進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那么是一個比擬好的方式。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文化,在中國人看來是觀乎天文,以查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所謂觀察人文,那么詩書禮樂之謂,

7、可見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中,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嚴密結合在一起的。這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首先從中國古典文學的創(chuàng)造主體來看,這些文人墨客既是文學作品創(chuàng)造的主體,又是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從孔孟到老莊,從李杜到蘇辛,從元雜劇四大家到明清小說的施羅吳曹。然后再從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表現媒介漢字來看,它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是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最直接表達。第二,文學不同于歷史、哲學的最大特點在于它的形象性、情感性。它通過形象塑造,情感打動,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塑造人,改變人。所以孔子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主張,而?毛詩序?的作者也提出了著名的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

8、先王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的主張。所以以中國古典文學為切入點,在文學課中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進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傳統(tǒng)道德以及人生信念的浸透會到達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從課程設置上來看,許多綜合性大學都開設有中國古典文學課或由它所衍生出來的古典詩文鑒賞、經典導讀等課程。即使沒有,那么大學語文也是所有高校必開的課程。從如今通行的大學語文的教材來看,中國古典文學在大學語文的教學安排中占了50%以上的教學內容,到達了一個相當大的比重。這種課程設置上的優(yōu)勢為在中國古典文學課上傳播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提供了保證。三、中國古典文學課中的人生信念設計既然

9、中國古典文學是進展人生信念樹立的一個比擬好的選擇,那么在古典文學的教學中應該如何把握這一內容的浸透?筆者認下面兩方面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個方面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可能是非常困擾當代大學生的一個重要問題。我為什么活著?為榮華富貴,為權利欲望還是為實現美妙的理想與信念。我為誰而活著?為自己,為父母,還是為國家為民族的振興,為別人的幸福安康?。這實際上涉及了如何處理好自我與別人,個體與社會、個人與國家民族的關系的問題。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市場經濟的繁榮所帶來的世界的光怪陸離使很多在校大學生感到迷茫。財富、名利、勢力等很多負面價值的成為了很多在校大學生的人生信條,而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社會責任

10、感,民族自豪感、國家榮譽感。喪失了助人為樂、祖先后己的美妙品德。而中國古典文學中所表揚的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大丈夫品格,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生情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操守,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堅持,達那么兼濟天下,窮那么獨善其身的社會使命等正面的人生價值觀在古典文學中隨處可見。這對于矯正當代大學生錯位的人生觀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個方面是在中國古典文學課中浸透挫折教育的內容。這里的挫折教育之所以打引號,是因為本來的所謂挫折教育是指讓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遭受挫折,從而激發(fā)受教育者的潛能,以到達使受教育者實在掌握知識的目的。中國古典文學課的

11、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當然會涉及這方面的內容設計。但是這種方式在其它課程的教學中也可以實現。而筆者在這里提出的中國古典文學課中浸透挫折教育更傾向于指一種感受、體驗、學習別人在面對挫折時的態(tài)度、方法,為自己以后面對挫折時作必要的心理準備。古典文學的很多文本都真切地抒寫了我們的先賢們面對挫折時的態(tài)度、心境,這為后世之人樹立了良好的學習典范。孔子周游列國卻毫無建樹,但他仍然把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李白身懷濟世之才卻報國無門,但他絲毫不氣餒,仍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式的樂觀來面對自己的窘境;蘇軾經歷過烏臺詩案后,面對宦海的沉浮,寵辱不驚,表現出來的是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式的淡定通過對這些經典作家及其文本的解讀,可以讓我們的學生在文學的熏陶中學會面對挫折時應該有的態(tài)度,應該秉持的心態(tài)。人生信念的樹立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是一門課程可以完全解決的,但是在中國古典文學課上充分開掘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價值,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對塑造人生理想、樹立崇高的人生信念的積極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