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鳥日特輯-尋找失落的亞洲之謎_第1頁
國際觀鳥日特輯-尋找失落的亞洲之謎_第2頁
國際觀鳥日特輯-尋找失落的亞洲之謎_第3頁
國際觀鳥日特輯-尋找失落的亞洲之謎_第4頁
國際觀鳥日特輯-尋找失落的亞洲之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國際觀鳥日特輯-尋找失落的亞洲之謎1992 年,當四色啄花鳥( Dicaeum quadricolor )在菲律賓宿霧島塔布南( Tabunan)附近的一片面積很小 (羅布蒂明斯 (Rob.Timmins) 和他的團隊重新的消息傳遍全球時-整個觀鳥界為此震動;這次發(fā)現距四色啄花鳥上一次出現已經有年之久,幾十年間當地的自然生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島上大面積的原始森林被砍伐清除,1959 年時,考慮到沒有足夠的森林來維持這個物種的生存,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官方認定四色啄花鳥已經滅絕(EX )。四色啄花鳥與此同時,印尼北蘇拉威西省孤立的桑義赫群島,約克大學的Jon Riley 和Jam Wardill

2、正苦苦尋找一種只存在于古老文獻記載的鳥類-仙藍王鹟( Eutrichomyiasrowleyi ),在經過兩次失敗的尋覓之后,這些堅韌的科學家最終成功于1998年8 月在桑義赫島南部薩庫曼山一處偏遠山谷找到2 只個體,并于次年在當地確定了一個之前19 只個體的小種群。在此之前,仙藍王鹟僅有的記錄只限于1878 年采集的一件模式標本以及1978 年的一次疑似目擊事件。仙藍王鹟(w ng)同樣的事情還發(fā)生在印度,在1987年孟買自然史協(xié)會的鳥類學家巴拉特.布尚(Bharat Bhushan)在安得拉邦古德柏縣重新發(fā)現之前,約氏走鸻(Rhinoptilus bitorquatus)已經消失在人們視線

3、有86 年之久,恰好與四色啄花鳥神隱的時間相同。約氏走鸻( hng)近些年來相似的事例還有許多,貝京(Ben F.King )和朱利安.多納休( Julian Donahue) 2005 年 1 月份在偽阿邦米什米山(中方稱之為祁靈公山,屬爭議地區(qū))距模式產地50km之外的一片區(qū)域,重新發(fā)現一小群銹喉鷦鶥(Spelaeornisbadeigularis) ,這是這種鳥類自1947 年首次發(fā)現之后,時隔58 年的第二次發(fā)現。銹喉鷦鶥(ji o mi)同樣的事情還發(fā)生在中國, 2012 年 6 月法國自然生態(tài)攝影師YannMuzika 在青海省格爾木市附近的山區(qū)拍攝到83 年沒有出現的褐頭嶺雀(

4、Leucostictesillemi )。褐頭嶺雀事實上,通過這些案例,我們很容易發(fā)現一個十分令人驚訝但證據確鑿的事實;在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早期,有許許多多的不為人知的亞洲鳥類被發(fā)現,但這其中很多物種自首次發(fā)現后便長期消失在人們眼中,直到多年后才再次出現。有許多重大發(fā)現并非由專業(yè)人士所創(chuàng)造,而是由現代觀鳥者所發(fā)現,這樣的事例并不罕見:林斑小鸮 .Heteroglaux blewitti 1997 年重新發(fā)現,神隱 113 年達馬姬鹟 .Ficedula henrici 2001 年再次發(fā)現, 神隱103 年白緣王鹟.Symposiachrus everetti 1993 年再次發(fā)現, 神隱 6

5、6 年黑頦王鹟 .Symposiachrus boanensis 1991 年再次發(fā)現,神隱 73 年蘇拉嘯鹟 .Coracornis sanghirensis 1985 年再次發(fā)現,神隱 107 年白眉鳾 .Sitta victoriae 1995 年再次發(fā)現, 神隱57 年尼氏繡眼鳥 .Zosterops nehrkorni 1996 年再次發(fā)現, 神隱110 年馬丹繡眼鳥 .Madangaruficollis 1995 年再次發(fā)現,神隱73 年黑頦王鹟 1994 年 11 月 2 日拍攝于博阿諾島該種的第一張生態(tài)圖片除此之外,即使至今仍然有一些物種信息匱乏,以至于我們甚至無法對其保護狀態(tài)

6、進行判定,這些物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IUCN )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評估等級中被歸為 DD(數據缺乏) 。該等級適用于沒有足夠的信息提供的情況來評估滅絕風險的物種。通常,我們不會期望這些物種受到威脅, 但的確需要更多的信息來進行適當的評估。為此,來自觀鳥者的記錄可以顯著地說明它們的分布范圍,棲息地和威脅,并因此有助于理解它們的保育狀態(tài)。對于大多數觀鳥者而言,能夠重新發(fā)現一種長年失落的物種都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 直到現在, 仍有一些鳥類超過150 年沒有發(fā)現,靜靜的等待有人來尋找。而今年2018 年是國際觀鳥年,能夠發(fā)現任何一種失落的亞洲之謎對于每個人都將是一種至高無上且無可比擬的榮耀,重

7、新發(fā)現這些失落鳥兒的時機已經成熟,那還等什么呢?貝京(Ben F. King ):觀鳥界傳奇人物,據信是在野外見過最多種亞洲鳥類的人,1977 年在野外首次觀察到白眼河燕,也是目前唯一一位直接觀察過野生白眼河燕活動的鳥類學家,1997 年和帕梅拉 拉斯繆森在孟買東北部重新發(fā)現林斑小鸮,2004 年重新發(fā)現銹喉鷦鶥,目前正在緬甸北部尋找粉頭鴨。東北亞冠麻鴨Tadorna cristata 冠麻鴨是一種極度瀕危的鴨類,屬于冰川時代孑遺物種之一,已知分布僅限于日本海周圍,包括俄羅斯東南部、日本和韓國,另有數例來自中國東北部未經證實的報道。冠麻鴨被認為生活在濕地和深水生境中。雖然所有采集的標本均來自海

8、岸地帶,尤其是河口附近,但最近有一些來自中國東北內陸濕地的報道。據推測,該物種可能在遠離水域或火山湖泊的山區(qū)繁殖。冠麻鴨標本日本東京山階鳥類研究所現有記錄集中在朝鮮半島周圍,據信這種鳥類在俄羅斯遠東(包括薩哈林島南部)、朝鮮北部和中國東北的山區(qū)森林繁殖,可能還包括北海道島。冬季會飛往較溫暖的日本南部,朝鮮半島西南部以及中國東部越冬。一些十八和十九世紀的日本江戶時代古畫證明,古代有一定數量的冠麻鴨從朝鮮半島出口到日本用作園林觀賞鳥。 堀田禽譜冠麻鴨雌雄繪畫東京國立博物館冠麻鴨是一種非常罕見的鳥類,最后確切記錄是1964年 5 月 16 日,在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里姆斯基柯薩科夫群島 Bolshoy

9、 Pelis 島西北部偏遠的馬特韋耶夫巖(Matveyevrocky ),兩位蘇聯鳥類學家在海岸一小群丑鴨(Histrionicushistrionicus )中觀察到其中混雜著一只雄鳥及兩只雌鳥。此后長期情況不明,有指1971 年 3 月下旬在朝鮮東北部咸鏡北道普天江入??谝姷絻尚鬯拇频男∪后w活動,但該報告準確性存在嚴重懷疑。1985 至 1991 年間,在中國東北地區(qū)分發(fā)了15000 份宣傳單。雖然這得到了82 份有關該物種的報告,但對該地區(qū)的后續(xù)調查卻未能找到這種稀有的鴨子。至今:消失54 年中亞中亞夜鷹Caprimulguscentralasicus 中亞夜鷹標本英國特靈自然史博物館中

10、亞夜鷹, 又叫瓦氏夜鷹, 是一種罕見且知之甚少的夜鷹。只有一件 1929 年 9 月 7 日,美國博物學家拉德勞 (F.Ludlow) 于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處固瑪鎮(zhèn)(今屬皮山縣)采集到的雌鳥標本。此后便再無記錄,采集點類型為海拔 1220 米的沙質灌叢,推測該種可能為沿昆侖山下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多沙山麓地帶的留鳥, 但塔克拉瑪干沙漠中的棲息地自 20 世紀 20 年代以來,由于過度放牧、樵采和抽取地下水灌溉等因素,已發(fā)生了較大改變。中亞夜鷹是否還存在某個不為人知的角落?等待著好奇的探險家去發(fā)現?至今:消失89年南亞粉頭鴨 Rhodonessa caryophyllacea 粉頭鴨又叫紅鴨,

11、是一種極度瀕危且可能滅絕的鳥類,這種綺麗的鴨子棲息在在印度北部至緬甸的濕地湖泊,盡管最遠曾在西北部的旁遮普邦以及南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泰米爾納德邦都曾有過記錄,但該種核心分布區(qū)域主要集中在恒河以北和雅魯藏布江以西的區(qū)域內, 在孟加拉國、 不丹和尼泊爾都只有少量記錄。粉頭鴨比利時馬賽藝術館野外最后標本1935 年采集于印度比哈爾邦的達爾邦格阿,現藏于大吉嶺自然史博物館,此后的野外記錄一直持續(xù)到 1949 年,圈養(yǎng)種群也差不多持續(xù)到這個時候,已知人工圈養(yǎng)中最后一只個體1939 年死于法國克萊爾私人收藏中。 粉頭鴨 -拍攝于倫敦動物園圖中個體來自阿薩姆邦戈阿帕拉野外有證據指在緬甸北部克欽邦的印多吉湖

12、( IndawgyiLake )仍有粉頭鴨棲息, 2004 年 10 月,有人在當地見到疑似個體并拍下照片。而在 2017 年,由全球野生動物保護聯盟進行的一次尋找該物種的探險也失敗了,有證據表明,由于棲息地的退化,印多吉湖周圍地區(qū)的生物多樣性正在急劇減少。但當地獵人指出,在濕地中心有一些大型的、無法通行的池塘, 這些池塘可能仍然有粉頭鴨出沒,但這些地區(qū)只能用無人機進入,但無人機在該地區(qū)是被禁止的。至今:消失約 69 年喜馬拉雅鶉 Ophrysiasuperciliosa 喜馬拉雅鶉又叫高山鶉,是一種中等體型的鵪鶉。分布在喜馬拉雅西部山麓,只見于印度西北部北阿坎德邦兩個地點,目前全世界共有 1

13、2 件標本存世,均為 1836-1876 年之間采集的,野外最后一件記錄是 1876 年在奈尼塔爾附近謝爾卡丹達山Sher KaDanda hill )東坡海拔 2100 米處采集的一對雌雄標本。喜馬拉雅鶉標本荷蘭萊頓生物多樣性中心喜馬拉雅鶉所有記錄均見于海拔 1650 米至 2400 米,向陽處陡坡茂密的高草叢中,通常以 8-12 只小群體活動。該種自 1876 年以后再無記錄,相信在野外已十分稀少并可能滅絕,有報告指出在1945-1950 年間,在尼泊爾的代列克區(qū) (Dailekh) 和印度的庫馬翁區(qū) (Kumaon) 有獵人曾獵殺過該鳥, 但 1977 年和 1990 年數次在野外的調查

14、均未能重新發(fā)現該種。至今:消失142 年東南亞白眼河燕 Pseudochelidon sirintarae 圖中個體 1968 年 11 月捕捉自邦博拉佩湖野外, 隨即送往曼谷飼養(yǎng), 不久后死去。白眼河燕最初是由泰國鳥類學家 KittiThonglongya1968 年在北欖坡府的邦博拉佩湖( BungBoraphet )進行候鳥調查時,依據 9 件從專業(yè)捕鳥者手中購得的標本而命名的新種,其種加詞是為了紀念泰國的詩通琳公主。此后一直記錄很少,僅有 1971 年、 1977 年及 1980 年三次記錄, 1980 年 1 月在邦博拉佩湖中心廟島( Temple Island )觀測到 4 只亞成

15、體后再無記錄,已知僅有12 標本存世,均為1968 年和 1971 年獲得。相信殘存的白眼河燕數量應非常稀少,1996 年和 2008年分別在老撾及柬埔寨的搜尋均無果,近三十多年缺乏可靠的記錄,懷疑緬甸北部和中國西南鮮有人跡的河谷地區(qū)將是該種最有希望的避難所。 至今:消失 38 年沙氏秧雞 Gallirallus sharpei 沙氏秧雞標本荷蘭萊頓生物多樣性中心沙氏秧雞可能是最不為人知的亞洲鳥類之一,僅有一件由標本商人1865年購得的標本存世,該標本來源不明,據信采集于印度尼西亞的巽他群島。沙氏秧雞(左)和紅眼斑秧雞(右)的對比沙氏秧雞外表上同紅眼斑秧雞(Gallirallus philip

16、pensis )非常相似,但主要特征是有著黑褐色的羽毛,灰色的頭部和喉嚨,以及白色的條紋。不過另有證據指它們可能是黃領秧雞的一個形態(tài),因而國際鳥盟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組織目前均不將其視作獨立物種。至今:消失約153 年爪哇麥雞Vanellusmacropterus 爪哇麥雞標本瑞士私人收藏爪哇麥雞是一種可能滅絕的鳥類,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棲息于西海岸及南海岸的沼澤地和河流三角洲,不過一件十九世紀收集的標本和兩枚卵可能來自蘇門答臘島,另有指在帝汶島也采集了最少三個標本。爪哇麥雞一般是一對生活的,活動范圍較廣,但密度很低。 大量的捕獵是使爪哇麥雞的衰落原因之一,最致命的卻是因漁業(yè)及農業(yè)開發(fā)地

17、區(qū),令它們失去棲息地。由于該種本身已十分罕見,即使是小規(guī)模的發(fā)展對它們生存也能構成嚴重的滅絕威脅。已知最后記錄是1940 年 6 月份在雅加達附近的芝塔龍河三角洲采集的2 枚卵,考慮到該種較大的體型及明顯的外表,它們似乎不太容易被忽視,因而相信爪哇麥雞已經在爪哇島大部分沿海地區(qū)滅絕。不過 2004年 2 月和 4 月份有報告指在勿加西Muara Gembong 河口目擊到爪哇麥雞,而且這里仍然有大面積良好的棲息地,需要大規(guī)模的搜查以確定該種的情況。至今:消失78 年斯歐角鸮Otus siaoensis 斯歐角鸮是鴟鸮科角鸮屬下的一種,僅分布在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省的斯歐島(Siau Islan

18、d)。實際上自1866 年采集到模式標本之后,即使是在1992 年的一次詳盡考察也沒有再找到其影蹤。盡管近年也有一些本地目視報告,但這些報告都沒能夠提供極可靠的證據。到目前為止,有關其種群數目等資料仍然十分匱乏。斯歐島上的森林破壞嚴重,1995 年調查時, 在島嶼南部的基佩塔湖( LakeKepetta )周圍還存有一些低地森林,但1998 年調查時,這片森林已經被砍伐殆盡,再加上其棲息地火山活動仍然活躍,因而當地環(huán)境的植被數目不多, 1998 年的一次為期五天的調查中,發(fā)現斯歐島大部分森林被改造成種植園和農田,僅在島中心的塔瑪塔山( Gunung Tamata)發(fā)現一些總面積不足 50 公頃

19、的森林, 且均位于海拔八百米以上地區(qū), 2009 年的搜索中并未能找到該種,但在幾片較大的森林碎片中錄的未知的貓頭鷹叫聲,推測即使存在小種群, 也只以十分細小的數目生存。至今:消失 152 年黑眉雅鶥 Malacocincla perspicillata 黑眉雅鶥標本荷蘭萊頓生物多樣性中心黑眉雅鶥是一種極為神秘的鳴禽,該種是亞洲歷史上失落最久的鳥類,目前只有一件于 1843-1848 年發(fā)現的標本。這件標本來源不明,據信來自于印尼南加里曼丹省的馬塔普拉( Martapura )或馬辰(Banjarmasin )地區(qū),推測黑眉雅鶥生活在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森林。它們以往被列為易危( VU ),但最

20、新的研究因缺乏資料,故于 2008 年被列為資料不足 (DD )。至今:消失約年魯克氏仙鹟 Cyornis ruckii 魯克氏仙鹟是一種中等大小 175的鹟,雄鳥體色為深藍色,腹部淡白。該種十分神秘,已知4 件標本存世,其中兩件由荷蘭收藏家August van Heijst于1917 年 4 月和 1918 年 1 月分別采集于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市郊的Tuntungan 和 Delitua ,另有兩件標本購自馬六甲吉山鎮(zhèn) (Kesang),來源未知。該種自1918 年后再無記錄,已知的兩個采集點生境已發(fā)生嚴重改變,但考慮到對蘇門答臘島低地森林還未有廣泛調查,而且兩件標本均來自于城郊受到較大干擾的地區(qū),這表明魯克氏仙鹟某種程度上能夠忍受退化的棲息地,因此不能推測該種已經滅絕,相信仍有少量個體幸存在野外。至今:消失100 年塔維雞鳩Gallicolumbamenagei該種最初是由美國鳥類學家弗蘭克.斯威夫特.柏恩Frank Swift Bourns )和迪恩 .康耐特 .伍斯特( Dean ConantWorcester)根據 1891 年 10 月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