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都城長安_第1頁
西漢都城長安_第2頁
西漢都城長安_第3頁
西漢都城長安_第4頁
西漢都城長安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口口口 口口口 西漢都城長安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的首都,是當時全國 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承前啟后,開創(chuàng)了中國都城的新規(guī)劃。 他充分利用龍首原以北的有利地形,修建了高大雄偉、長達36公里 的城墻,規(guī)劃出宮殿、居民和市場區(qū)、街道端直寬廣,并與絲綢之 路連網,交通四通八達。商業(yè)發(fā)達,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大城 市。同時開鑿了昆明池和供水渠網,第一次成功的解決了城市供水 問題,對今天的城市供水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自50 年代開始, 漢長安城 經過多次 考古發(fā)掘, 其大致輪 廓已基本 確認???古勘察表 明:長安 城的平面 形狀大致 為方形, 但北城墻 因臨近渭 河,與河道走向基本平行

2、,呈西南以東北方向;南城墻因遷就已經 建成長樂宮和未央宮,有曲折外凸之處。東墻長約6000米,南城 墻長約7600米,西墻長約5900米,北墻長約7200米,四面圍墻總 長約25700米,合漢代62里強,基本上與史記呂太后本紀索 引及續(xù)漢書郡國志注引漢舊儀長安城周圍62里的記述相參考資料百度一長安城考古資料百度一長安城布局符。東、南、西、北各辟4門。城內有9條縱橫交錯的交通干道, 其長度雖各不同,但寬度一致,均為45米左右。每條干道又進而一 分為三,中間一條寬達20米,是皇帝專用的“馳道“;兩側的較窄, 各為12米左右?;实?、太后起居所在的未央宮與長樂宮分別位于長 安城的西南角與東南角,未央宮

3、與長樂宮之間有武庫,喂養(yǎng)宮的北 面還有桂宮、北宮。城市工商業(yè)經濟活動的中心一一東、西市則位 于城內西北隅。西漢末年,又在長安城南修建了宗廟、辟雍、杜撰 等禮制建筑??v觀全城,以宮殿為主的皇家建筑占據大部分面積。 在論及漢長安城的平面布局時,有不少學者認為是參照考工記 中的”匠人營國“條予以規(guī)劃設計的。讓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匠人 營國“的具體內容: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 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以當時漢初的長安城 來對照這段文字,除城門和道路的數日一致外,尚有不少相舛之處, 難以令人率然相信以考工記指導長安城建設的說法。西漢建都于長安,在秦咸陽廢墟上開始營建新的一

4、一長安城。都城軸線取正子午向,但南北城垣卻隨地形呈曲折狀,形成“城南為南斗,北為北斗性,是為斗城也”。長安城的主要宮殿均位于龍 首原上,除發(fā) 揮高臺建筑的 藝術外,也同 時控制全城的 制高點有密切 關系,宮殿區(qū) 占有長安城面 積的1/2,幾 乎全在高地上, 也絕不是隅然 現象。未央 宮接近方形, 周長8.8公里, 合漢代21里,百度一考古研究所漢城發(fā)掘隊漢長安城南郊禮制建筑遺址發(fā)掘簡報教材15頁面積5平方公里,占長安城總面積的1/7.宮墻已夷為平地,但西墻 有一小段遺留在地面上,高達11米、見于文獻記載的大殿有50座。 前殿位于全宮的中央,為正殿,其他大殿以此為中心,向四面開展。 其遺址在今西

5、馬寨村以北,夯土基址高出周圍地面5米,北部最高 處達20米。前殿南北長350米,東西寬200米,占地7000平方米。 1981年在前殿以北發(fā)掘的椒房殿,占地40畝。另外還有臺、閣、 室等。未央宮前殿實際上是中軸線,以此為中心對稱布局,體象乎 天地,經緯乎陰陽。未央宮如此整齊,正是地形有利的必然結果。 其宮址幾乎全部在385米等高線以上,僅東南部在390米等高線以 上略高一些。從宮的東南到西北,長達3.1公里,坡降僅5米,證 明未央宮十分平坦。地形高而平坦,正是未央宮聳峙入云,整齊劃 一的前提條件。長樂宮的形狀接近長方形,但不規(guī)則,宮址也偏北, 與未央宮并不對稱。經勘探,長樂宮周長10公里,合漢

6、代20余里, 面積6平方公里,占長安城總面積的1/6。長樂宮的地面遺跡已蕩 然無存,今西安西北的閣老門村一帶就是它的所在地。文獻記載的 大殿有17座,也是以前殿為中心向四面展開。長樂宮宮址北移和北 墻。南墻的曲折,都和地形特點有關。由于390米等高線呈西、東 走向,然后折向東北區(qū),南墻中。西段只有內縮,才能保持宮墻東 西一線的大體高度。385米等高線在長樂宮北墻的東段呈東、西走 向,東段只有向南作直行曲折,才能使宮墻上升到385米等高線以 上,以利防守。宮址北移也是為了避開395米等高線,使宮殿內地 形保持平坦。長樂宮形狀的不規(guī)則,是西漢長安城巧用地形的又一 有力證據。再說西漢的水資源,西漢初

7、年,長安城的水源主要來自城西水, 同時鑿井,引用地下水。西漢中葉,長安人口達到五六十萬,僅依 靠水喝井水顯然是不夠的。到了漢武帝時,就不得不大規(guī)模地動員 人力物力以解決長安城的供水問題。由于龍首原呈西南、東北走向 橫臥在長安城南,從長安城的東南引水自然受到阻隔。因此,只有 從長安城的西南著眼才能解決長安城的水源。長安城西南有滴、洋、 洨三條河流、在這三條河流中滴、津為渭河的直流,只有洨河為洋 河的支流除西漢末年成都侯王商引津水入長安城,注第中大陂以行 船外漢書卷98元后傳,從未以津水為長安城的水源。詩 云:洋水東注,維禹之績,周代又建都津水兩岸,為什么西漢不引 洋水?其實這正是西漢精心選擇水源

8、和成功解決水源的奧妙所在。 洋河為渭南大川,洪水量大,要攔蓄它作為城市水源,必然會威脅 長安城的安全。西漢所選擇的穩(wěn)定而安全的水源就是津河的支流河。 河發(fā)源于石砭峪,北流,再西流入灃,其北側就是細柳原,即時山 洪暴發(fā),也不會威脅長安城。細柳原北側又有良好的庫址,能夠攔 蓄豐富的水源。開源和攔蓄是長安城解決水源的成功經驗,遠在兩 千年前就開創(chuàng)了中國城市供水的新格局。百度一長安城的水資源特點百度一長安城的主要水渠道百度一西漢不引用灃水的原因西漢的人口在漢書地里志上”京兆尹“條下記載的內容:京兆 尹,故秦內史,高帝怨念屬塞國,二年更為渭南郡,九年罷,復為 內史。武帝建元六年分為右內史,太初元年更為京兆尹。元始二年 戶十九萬五千七百二,口六十八萬二千四百六十八??h十二:長安, 高帝五年置?;莸墼瓿醭?,六年成。戶八萬八百,口二十四萬六 千二百。王莽曰長安。元始二年長安戶口數在京兆尹12縣中,分別 占41.287%和36.075%。在京兆尹屬縣中體現出驚人的集中。最后漢長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方向,城垣內面積36平方公里, 是我國迄 今規(guī)模最 大、保存 最為完整、 遺跡最為 豐富、文 化含量最 高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