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石薄意雕刻技法_第1頁
壽山石薄意雕刻技法_第2頁
壽山石薄意雕刻技法_第3頁
壽山石薄意雕刻技法_第4頁
壽山石薄意雕刻技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16/16壽山石薄意雕刻技法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是壽山石印章的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綽綽,備受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 薄意藝術(shù)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紋飾和錦邊浮雕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康熙時已初露端倪,雍正時臻于完善,到了同治、光緒年間,“西門派藝人潘玉茂兄弟,專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礎(chǔ)。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中國畫藝術(shù)精髓,熔雕、畫于一爐,以刀代筆,別開生面地將薄意藝術(shù)提高到新的境地,作為壽山石雕中獨門別類的藝術(shù)形式。 由于薄意淺刻如畫,耗材甚微,所以特別適合于雕琢像田黃石、芙蓉石之類珍品原石.印章石材的表面有時難免會有一些

2、裂痕、砂格或不純的色塊、斑紋,即便是田石、水坑凍之類名貴石品也難求純潔無暇.倘若這些瑕疵出現(xiàn)在印體部位,無法通過鈕雕加以利用遮掩。不施藝術(shù)處理,勢必影響到石章的品級,過分雕琢又容易損壞寶石的天然文彩。在這種情況下,雕飾薄意于石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裝飾方法。 薄意猶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國畫,取材廣泛,講求意境。內(nèi)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瓜果等. 薄意雕刻,主要有一下幾個步驟: 構(gòu)圖-在消磨成形的章面,發(fā)揮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構(gòu)思設(shè)計,充分利用壽山石的紋理、俏色等特點,用毛筆在石面上描繪出圖畫。薄意的構(gòu)圖布局,注重意境和氣韻,與中國畫同理。景物的層次一般不宜重疊過繁,交叉過密,石坯上的裂紋、砂格要

3、盡量遮掩,“按材施藝,因色構(gòu)圖,避格取巧,掩飾瑕疵”。作到繁而不亂,簡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潔挺秀,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這是藝人文化修養(yǎng)、藝術(shù)素質(zhì)和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 勒線-描圖定稿之后,用尖刀順著形體的外輪廓勾勒出一道織細、準確而明顯的線條,謂之“勒線。勒線是薄意雕刻的一道關(guān)鍵的工序,它對作品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求把刀穩(wěn),運力均,而且落刀要果斷精確,刀鋒要活潑流暢,刀痕要深淺適中。剔地又稱“起地”.是應(yīng)用平刀、鏟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種刀具,削刮勒線以外的空余石面,讓景物部分微微隆起石面。如果是自然形的印材,鏟地要隨著石形的凹凸而起伏。若是四方形的印章,底地則必須平坦完整,印體的轉(zhuǎn)角線應(yīng)保持

4、垂直。 雕飾使用各種雕刀,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淺刻雕飾,表現(xiàn)出物體的質(zhì)感、陰陽向背,使其富有立體感,達到筆墨渲染的韻趣.薄意雕刻“以薄取勝,以簡見長,所以刀法應(yīng)靈活多變,洗練概括,落刀準確,以一當十。雕刻完畢之后,還需要對某些細節(jié),如花蕊、葉脈、苔點、枝干以及人物、動物的眼睛、鬢發(fā)等部分,用尖刀或半尖刀陰刻、抽絲,精細修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鑒賞家往往以詩情畫意來衡量薄意雕的品位,用中國畫的六法來評價作品的優(yōu)劣,將薄意看作是一種隆起的繪畫.所以薄意創(chuàng)作者多數(shù)兼精繪畫,只有熟練地掌握了國畫的筆墨技巧,才有可能揮灑自如地在石面上刻畫薄意. 除薄意之外,印身的裝飾還有一種叫做“線刻。線刻俗稱“脈花

5、”。即以尖刀在印章的四周單線陰刻畫面,猶如一幅白描。通過景物的輪廓刻畫,將石面的裂紋瑕玷巧妙加以修飾。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著名的書畫金石家潘主蘭先生指出:“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紙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筆寫意為尚,簡而洗脫且饒韻味為最佳,耐人尋味以有此境界者。薄意雕刻藝術(shù)面世較晚,才有百余年的歷史,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在清康熙、乾隆年間,楊玉璇、周尚均二人,便常在印臺四周雕刻極淺的浮雕錦褥紋和環(huán)邊不斷紋。后來,潘玉茂繼承楊、周遺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種圖飾,以掩蓋石疵。然而刻法都未能達到十分理想的程度,意境也嫌

6、呆滯簡單,因而也難達到最佳的掩飾暇疵的效果,但已是薄意的雛形。1世紀7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正值福州壽山石雕“西門派藝術(shù)的鼎盛時期,該派名師陳可應(yīng)的人室弟子林清卿,天資聰慧,工詩能畫,巧琢善雕,年未及冠,已負聲名,對薄意更為專精。他認為前輩的薄意作品,有不講畫理,不究布局,缺乏畫意之弊。他胸有大志,膽識過人,為了改變上述弊病,他暫時放下雕刀,拜師學水墨畫,還研究秦磚漢瓦、古代石刻和畫像石,從中領(lǐng)會中國畫的筆意、章法。畫理以及書法、金石篆刻,待學有所成,融匯貫通之后,又重操舊業(yè),專攻薄意藝術(shù),遂成為當時福州獨一無二的石雕巨匠、薄意大師.他的杰出成就,至今仍是橫在后輩同業(yè)者面前的一座難以逾越的高

7、峰?!翱坍斚嗍?。凡不色俏,則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宜山水,以盡石勢.下刀之先,心開一境,以盡畫意詩情.”時至今日,中外收藏家仍喜高價收藏林清卿的薄意作品,從觀賞中獲得美妙的不可言傳的藝術(shù)享受。壽山石雕刻技法圓雕-薄意浮雕透雕-鏤雕鏈雕鈕雕A圓雕圓雕也稱立體雕,是壽山石雕最古老、最基本的技法。在形式上,它是藝術(shù)構(gòu)思在雕件上的整體表現(xiàn),該技藝要求雕刻者從主體的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觀賞者則可以從不同角度欣賞。 壽山石的圓雕始于南北朝。20世紀年代以來,在福州地區(qū)陸續(xù)發(fā)掘出的南北朝時期的殉葬品“人獸俑”等,就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原始的壽山石雕作品。據(jù)相關(guān)資料研究分析,圓雕自南北朝以來

8、一直是壽山石雕的主要技法,即使到了清初壽山石雕昌盛時期,雕制人物、動物也仍然以圓雕技法為主,只是這一時期的圓雕技法和古遠的南朝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作品的藝術(shù)水平也是天差地別。享有盛名的楊玉璇、周尚均、魏汝奮、魏開通、董滄門等,雖然雕刻風格各異,卻都是圓雕大師,他們的許多圓雕作品也都成為傳世之作。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楊玉璇的僧人臥像、周尚均的彌勒、魏開通的伏虎羅漢等十幾件壽山石雕作品,以及上海博物館、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和福州市博物館收藏的楊、周、魏、董的傳世之作,都顯示了清初壽山石圓雕技藝的高超水準,坐勢自然舒展,神態(tài)悠然自得,面額飽滿,鼻寬且豐,兩眼微閉,兩唇微翕,欲言又止,表情異常生動,衣紋

9、用刀十分流暢,富有動感,不論前觀還是后看,都顯得和諧自然,堪稱圓雕杰作。從數(shù)珠羅漢還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的石雕藝人已善于利用巧色.他們不僅懂得用石材的有色部分雕刻外披的袈裟,用無色部分雕刻羅漢肌體,有的還在羅漢打坐的蒲團一描花巧填金粉.一代宗師楊玉璇還在羅漢服飾上鑲嵌寶石,用以襯托雕像,使之瑰麗多彩.清同治和光緒年間的“東門派”鼻祖林謙培,也是一個圓雕高手。他的圓雕作品多以仙佛人物為題材,風格受楊璇影響,并有明代德化瓷雕高手何朝宗的遺風。造像著重傳神,造型顱碩身短。形象比較肥碩,衣紋如行云水,臨風飄蕩?!皷|門派傳人林元珠、鄭仁蛟、林友竹等也是圓雕高手。林元珠還在圓雕的基礎(chǔ)上,創(chuàng)造了人物和山水相結(jié)

10、合的“立體雕”,用來表現(xiàn)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戲曲情節(jié)。鄭仁蛟則吸收木雕、牙雕、青石雕的長處,融于壽山雕之中,使其風貌煥然一新。古代的壽山石圓雕作品多是獨立的個體,如仙、佛、豬、羊、馬等,體積也比較,通常是擺放在案幾上的小雕件,或當扇墜、鏈墜等裝飾物。隨著時間的推移,壽山石雕的題材不斷拓寬,石雕技法也不斷豐富發(fā)展,在圓雕技法的基礎(chǔ)之上,出現(xiàn)鏤雕、鏈雕.在表現(xiàn)內(nèi)容上,也由獨立的個體發(fā)展到人物、動物和山水等相結(jié)合的大型群雕,這就使得圓雕從技法到作品內(nèi)容都更加豐富和完善.同一件圓雕作品,往往是圓雕、鏤雕、鏈雕等多種技法融會貫通。如“東門派大師馮久和雕刻的豬崽滿圈,以一群母子豬造型來反映農(nóng)家生活的興旺發(fā)

11、達;陳敬祥的求偶雞,以雞亢奮恣肆的形態(tài)和刀法的創(chuàng)新獨到,令人精神為之一振;郭功森的山水雕武夷風光,集閩山閩水于咫尺之間,以小見大,意境無窮;林亨云的群魚雕海底世界,無水魚游,怡然自得,令人浮想聯(lián)翩;林發(fā)述的三仙醉酒,似醉非醉,如詩如畫;林廷良的九寶連環(huán)章,環(huán)環(huán)石鏈動,九章喜相連;王祖光的荷花觀音,端莊嫻靜;還有長征組雕、紅色閩西組雕、井崗山會師、更喜岷山千里雪等等,這些藝術(shù)精品都是他們利用大體積的五彩斑斕的高山石創(chuàng)作,在純熟運用圓雕技8法的基礎(chǔ)上,融合其它技法完成的,是壽山石雕從造型、題材、技法到巧色利用上的重大突破。由于圓雕作品極富立體感,生動、逼真、傳神,所以圓雕對石材的選擇要求比較嚴格,

12、從長寬到厚薄都必須具備與實物相適當?shù)谋壤?然后雕師們才按比例“打坯”?!按蚺魇菆A雕中的第一道程序,也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特別是大型的圓雕作品,還需要先在泥土上“打坯,修訂完“泥稿后,再正式在石材上“打坯”?!按蚺鞯哪康氖谴_保雕品的各個部件能符合嚴格的比例要求,然后再動刀雕刻出生動傳神的作品。圓雕一般從前方位“開雕”,同時要求特別注意作品的各個角度和方位的統(tǒng)一、和諧與融合,只有這樣,圓雕作品才經(jīng)得起觀賞者全方位的“透視”。B薄意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是壽山石印章的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綽綽,備受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薄意藝術(shù)是在明末清初石

13、章的博古紋飾和錦邊浮雕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康熙時已初露端倪,雍正時臻于完善,到了同治、光緒年間,“西門”派藝人潘玉茂兄弟,專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礎(chǔ).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中國畫藝術(shù)精髓,熔雕、畫于一爐,以刀代筆,別開生面地將薄意藝術(shù)提高到新的境地,作為壽山石雕中獨門別類的藝術(shù)形式.印章石材的表面有時難免會有一些裂痕、砂格或不純的色塊、斑紋,即便是田石、水坑凍之類之類名貴石品也難求純潔無暇。倘若這些瑕疵出現(xiàn)在印體部位,無法通過鈕雕加以利用遮掩。不施藝術(shù)處理,勢必影響到石章的品級,過分雕琢又容易損壞寶石的天然文彩。在這種情況下,雕飾薄意于石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裝飾方法。薄意猶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國

14、畫,取材廣泛,講求意境。內(nèi)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瓜果等。薄意雕刻,主要有一下幾個步驟:構(gòu)圖在消磨成形的章面,發(fā)揮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構(gòu)思設(shè)計,充分利用壽山石的紋理、巧色等特點,用毛筆在石面上描繪出圖畫.薄意的構(gòu)圖布局,注重意境和氣韻,與中國畫同理.景物的層次一般不宜重疊過繁,交叉過密,石坯上的裂紋、砂格要盡量遮掩,“按材施藝,因色構(gòu)圖,避格取巧,掩飾瑕疵”。作到繁而不亂,簡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潔挺秀,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這是藝人文化修養(yǎng)、藝術(shù)素質(zhì)和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勒線-描圖定稿之后,用尖刀順著形體的外輪廓勾勒出一道織細、準確而明顯的線條,謂之“勒線”。勒線是薄意雕刻的一道關(guān)鍵的

15、工序,它對作品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求把刀穩(wěn),運力均,而且落刀要果斷精確,刀鋒要活潑流暢,刀痕要深淺適中.剔地-又稱“起地。是應(yīng)用平刀、鏟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種刀具,削刮勒線以外的空余石面,讓景物部分微微隆起石面。如果是自然形的印材,鏟地要隨著石形的凹凸而起伏。若是四方形的印章,底地則必須平坦完整,印體的轉(zhuǎn)角線應(yīng)保持垂直。雕飾-使用各種雕刀,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淺刻雕飾,表現(xiàn)出物體的質(zhì)感、陰陽向背,使其富有立體感,達到筆墨渲染的韻趣。薄意雕刻“以薄取勝,以簡見長”,所以刀法應(yīng)靈活多變,洗練概括,落刀準確,以一當十。雕刻完畢之后,還需要對某些細節(jié),如花蕊、葉脈、苔點、枝干以及人物、動物的眼睛、鬢發(fā)等

16、部分,用尖刀或半尖刀陰刻、抽絲,精細修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鑒賞家往往以詩情畫意來衡量薄意雕的品位,用中國畫的六法來評價作品的優(yōu)劣,將薄意看作是一種隆起的繪畫。所以薄意創(chuàng)作者多數(shù)兼精繪畫,只有熟練地掌握了國畫的筆墨技巧,才有可能揮灑自如地在石面上刻畫薄意。除薄意之外,印身的裝飾還有一種叫做“線刻”.線刻俗稱“脈花”。即以尖刀在印章的四周單線陰刻畫面,猶如一幅白描。通過景物的輪廓刻畫,將石面的裂紋瑕玷巧妙加以修飾。薄意,是壽山石雕的專用名詞,也是壽山石雕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著名的書畫金石家潘主蘭先生指出:“薄意者技在薄,而藝在意,言其薄,而非愈薄愈佳,固未能如紙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筆寫意

17、為尚,簡而洗脫且饒韻味為最佳,耐人尋味以有此境界者.”薄意雕刻藝術(shù)面世較晚,才有百余年的歷史,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在清康熙、乾隆年間,楊玉璇、周尚均二人,便常在印臺四周雕刻極淺的浮雕錦褥紋和環(huán)邊不斷紋。后來,潘玉茂繼承楊、周遺法,在印章四周雕刻各種圖飾,以掩蓋石疵.然而刻法都未能達到十分理想的程度,意境也嫌呆滯簡單,因而也難達到最佳的掩飾暇疵的效果,但已是薄意的雛形.壽山石中的凍石、田黃、芙蓉等名貴稀少的石種,價值極高,以致令“雕人眼視不敢琢,審曲面執(zhí)爭分毫”。而這些石種雖是天生尤物,也難免在瑩徹通靈、色彩斑斕中出現(xiàn)砂格、裂痕、石紋和其他雜質(zhì),務(wù)必在保護原石形狀的基礎(chǔ)上,用特殊的技藝

18、加以清除和回避。這就為薄意藝術(shù)雕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用場。19世紀年代到2世紀4年代,正值福州壽山石雕“西門派”藝術(shù)的鼎盛時期,該派名師陳可應(yīng)的人室弟子林清卿,天資聰慧,工詩能畫,巧琢善雕,年未及冠,已負聲名,對薄意更為專精.他認為前輩的薄意作品,有不講畫理,不究布局,缺乏畫意之弊。他胸有大志,膽識過人,為了改變上述弊病,他暫時放下雕刀,拜師學水墨畫,還研究秦磚漢瓦、古代石刻和畫像石,從中領(lǐng)會中國畫的筆意、章法。畫理以及書法、金石篆刻,待學有所成,融匯貫通之后,又重操舊業(yè),專攻薄意藝術(shù),遂成為當時福州獨一無二的石雕巨匠、薄意大師。他的杰出成就,至今仍是橫在后輩同業(yè)者面前的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林

19、清卿的薄意特色在于能“因材施藝,巧掩暇疵”、“利用石病,反見自然;而在題材上又無所不及,無所不精,花鳥、山水、人物、魚蟲應(yīng)有盡有;內(nèi)容上則多取膾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古典文學情節(jié);章法上繁簡有致,格局清新。他還從實踐中總結(jié)了一套“掩拙揚俏”的處理斑駁瑕疵的經(jīng)驗:“刻當相石。凡不色俏,則宜花卉;凡石呈裂痕。宜山水,以盡石勢。下刀之先,心開一境,以盡畫意詩情?!睍r至今日,中外收藏家仍喜高價收藏林清卿的薄意作品,從觀賞中獲得美妙的不可言傳的藝術(shù)享受.繼林清卿之后,“西門派有王炎拴、王雷庭,“東門派”有林友清、林壽煁父子,都精干薄意雕刻。唯林氏父子的薄意風格與“西門派”迥異。其用刀尖利,畫面層疊

20、,意境縱深。自美術(shù)院校畢業(yè)加盟壽山石雕后,融東門、西門兩派技藝為一體,使薄意構(gòu)思新穎,神情畢肖。青年雕刻家林文舉既有家學淵源,國畫基礎(chǔ)深厚,又私淑于林清卿,潛心研究,得林法真諦,鳥竹薄意尤見其長。在畫面上,用書法補白得心應(yīng)手,曾出版林文舉薄意藝術(shù)專集。女雕刻家劉愛珠畢業(yè)于藝校,又師從于王雷庭,也得林清卿薄意真?zhèn)?,并?chuàng)薄意人物造像,為世人所重.C浮雕與透雕浮雕是在石料上面雕刻,使物像凸起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區(qū)別是,浮雕只從前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位)表現(xiàn)物像的“半立體感”,后方位或貼在石料上,或根據(jù)石料層情況簡略雕刻。要凸起物像,自然要鏟去非物像的部分,如果鏟去非物像部分的深度淺,那凸起的

21、物像就也淺,這樣的雕件就稱為淺浮雕,反之則稱為高浮雕。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xiàn)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xiàn),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的物像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面或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于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浮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繼圓雕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裝飾性的雕刻技法,多刻于石壁或木柱的表面,如刻于北魏太和十八年的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佛龕的石

22、楣上的浮雕、陜西西安唐太宗昭陵六駿浮雕等,塔內(nèi)的八十尊浮雕佛像,或莊嚴秀麗,或慈眉善目,或剛健威武,或雄壯偉烈,極具宋代風格。壽山石的浮雕始于明、清時期的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雖然因為材料的緣故,在體積上和中國歷代的浮雕作品相比,懸殊很大,但是中國傳統(tǒng)的浮雕藝術(shù)對壽山石浮雕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壽山石的薄意、透雕就是借鑒中國古代寺院、宮殿、亭臺樓閣、小橋等裝飾雕刻以及摩崖石刻、磚雕、木雕等技法發(fā)展而來的。當然,壽山石雕作為一種案上的小型藝術(shù),也有它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清乾隆時期壽山石巨璽四面就有一代宗師周彬雕刻的浮雕博古圖案,這是早期較完美的壽山石浮雕藝術(shù)。清末民初,“東門派”第二代傳人林

23、元珠也是一位浮雕高手。他擅長利用多色階的壽山石進行浮雕,以景襯人,層次深淺得當,刀法靈動飄逸,意境幽雅深遠。近當代的林壽甚、王雷庭也是浮雕行家。林壽甚的佳作鵝燕薄意筆筒、天塹變通途等 ,都是運用淺浮雕和高浮雕技法雕制的。林壽甚的另一件雕品南昌起義紀念館,也是運用焦點透視法,融浮雕與透雕技法于一體的佳作。由于三維空間布局合理,咫尺畫面,游刃有余地表現(xiàn)了寬闊的廣場和雄偉的大樓,作者還別出心裁地用透雕技法處置作品上部的朵朵祥云,既增強了云彩空間的流動性,又因為合理的通透而進一步突出了主體.在山水題材中,運用浮雕與透雕結(jié)合的技法表現(xiàn)新題材,這在壽山石雕史上是罕見的?!拔鏖T派”薄意大師王雷霆在浮雕藝術(shù)上

24、也有非凡的造詣。他的許多山水作品都是用浮雕技法來表現(xiàn)的,如山村新貌,運用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法,使作品峰巒疊嶂,層次奇崛。其刀法圓潤、渾厚,構(gòu)圖別開生面,觀其作品令人生“登泰山,而一覽眾山小”之感嘆。壽山石浮雕的選材十分講究,石料的色階分明和石面的寬大平整,因此最好選擇色層分明的薄形石料,利用外層石色雕刻景物,以里層石色作為襯底,形成自然套色.有兩層色階者,可以利用上層石色進行雕刻,下層作為襯底,或在襯底上刻薄意,猶如浮雕與壁畫交相輝映.色階有多層次的,可以用來雕刻高浮雕作品,這樣,藝術(shù)效果就更加理想.福建省工藝美術(shù)珍品館收藏的林壽甚力作稻香千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石材為一塊白黃相間、色階分明

25、的壽山旗降石 ,作者采用焦點透視法進行構(gòu)思,上部白色層刻了六只飛翔的白鷺,從近處飛向遠方,下部黃色層則雕成一片金色的稻谷,在風中起伏翻滾。整個畫面遠近得當,極富動感,充滿生機,充分展示出作者濃厚的功底和超凡的藝術(shù)天賦。D.鏤雕和鏈雕鏤雕與鏈雕是圓雕中相對獨立的雕刻技法,常與圓雕或其它技法相結(jié)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現(xiàn)力. 鏤雕也稱鏤空,即把石材中沒有表現(xiàn)物像的部分掏空,把能表現(xiàn)物像的部分留下來。如古代雕龍,在掏空龍口腔的同時,要在口腔里保留下一顆“珠”。這顆“珠”是原材料的一個部分,雕刻者用細刀小心翼翼地通過“龍嘴,往里鑿出一顆“珠”來。這顆“珠”剝離原石材后,不僅能滾動自如,而且還不能滾出“龍嘴

26、”?;阽U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作品布局、刀具配備到雕刻程序等,都與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鏤雕的石料必須質(zhì)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yīng)有裂紋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制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于鏤雕內(nèi)部景物的用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辦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shè)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后內(nèi)”,待外層景物及其它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jié)束之后,才能進行鏤雕.著名雕刻師陳敬祥先生于95年開始創(chuàng)作的群雞

27、題材作品雞籠罩,是壽山石鏤雕的經(jīng)典之作。他用一塊壽山石材雕了一個雞籠,然后將刀伸進雞籠小小的空格里,利用原石又雕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雞。此作1957年晉京參展,轟動一時,196年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陳列,全國美協(xié)副主席華君武前往觀看,贊賞之余,當場為其改名為求偶雞。該作現(xiàn)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所收藏.鏈雕是用一塊石材鏤空雕刻出一整條活動石鏈的雕法。該法源于玉雕,卻比玉雕更難,因為石質(zhì)不比玉質(zhì)堅韌,稍有不慎就會造成鏈斷石破。壽山石的鏈雕源于清初。現(xiàn)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乾隆御寶田黃三連章就是例證。乾隆田黃三連章由整塊田黃雕成,三條活動的石鏈連接三顆印章。石鏈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每一環(huán)皆活動自如,巧奪天工.新中國

28、成立以來,鏈雕的表現(xiàn)技法日臻完善,有時一件作品中,鏈環(huán)多達數(shù)百圈.如前面提過的“東門派”名師林廷良,費時三年多,用一塊0多斤重的高山石雕刻成了著名的九寶連環(huán)章,26個直徑僅有黃豆大小的圓圈連結(jié)著9枚圖章,鏈條之多,鏈環(huán)之細,前所未見,令人嘆為觀止。鏈雕對石材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必須經(jīng)過嚴格挑選、鑒定。一般情況下,質(zhì)細性堅、純而無格的壽山石比較合適。在相石構(gòu)思時,也要特別精心細致.首先要安排好鏈條的位置,使鏈條巧妙避過裂紋與砂格。在雕刻時,鏈條可與其它景物同時打坯,但不能急于穿孔脫環(huán),必須等待作品修光完成之后,再慢慢進行脫環(huán)。脫環(huán)是一項非常精細的工作,難度極高。先用小型鉆具小心翼翼地順著每環(huán)的內(nèi)廓

29、并排鉆孔,每孔之間略留距離,然后再用特制的小鏈刀或針鉆,謹慎按序,一一脫環(huán)。為了防止己脫鏈環(huán)遭受破損,每完成一環(huán)后,還要用“可回性打樣膏”加以固定,待整條鏈環(huán)刻成后,再將膠合的部分用溫水泡浸,慢慢脫落。E。鈕雕鈕雕是專指印章上部鈕飾的雕刻,屬于圓雕的范疇,具有豐富的立體感,但它和圓雕相比,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物像小,限于印章的規(guī)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只表現(xiàn)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圓雕那樣,需要全方位表現(xiàn);此外,鈕雕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多是動物,特別是古代傳說中的動物,如:螭、獅、龍、鳳、虎、貔貅、饕餮、麒麟、駝、龜、熊、蝙蝠等,因此,鈕雕也稱為“獸鈕”.鈕雕的歷史是和印章連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鈕

30、.據(jù)有關(guān)歷史考證,最早的印章始于周朝,距今己有三千多年。最初的印章是權(quán)力和地位的象征,是王侯將相、達官顯貴的專用品。最初的印鈕也十分簡單、純樸,只在印鈕上方鉆一孔,用來穿繩系結(jié)以便攜帶,因此印鈕也稱“印鼻子”。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印章在材料和鈕飾上,根據(jù)使用者不同的權(quán)位和官銜,出現(xiàn)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如秦時的官印,除了用金、銀、銅等質(zhì)料的不同來區(qū)分官爵的高低外,還在印鈕的裝飾上加以區(qū)別.到了漢代,皇帝用玉璽虎鈕,皇后用金璽虎鈕,諸侯王用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及左右將軍則用金印龜鈕,俸祿二千石的官,用的是銀印龜鈕,二百石至千石的,則用銅印象鈕,此后,歷代王朝,上至君王下至各品

31、官員所用印鈕,以職位高低,多為螭、獅、龍、鳳、虎、辟邪、饕餮、麒麟、駝、龜、熊、蝙蝠以及十二生肖中的其它動物。古代印章的材料通常使用金銀銅玉,而非石頭。20世紀50年代,湖南長沙一帶相繼出土了0多枚西漢滑石印,多為鼻鈕、臺鈕、橋鈕及龜鈕.考古界據(jù)此認為,石印的歷史應(yīng)該始于秦漢。由于石印易于受刀,所以時人競相采用,很快在文人雅士中得以盛行.直至到了元代,王冕首創(chuàng)以花乳石作為印章材料,壽山石的鈕雕歷史才得以翻開第一頁。因為壽山石不僅柔而易攻,而且潔凈如玉、色彩斑斕,因此備受各方人士青睞,壽山石印鈕的歷史也從這個時候開始發(fā)祥。到了明代,壽山石印鈕開始勃興盛行,成為壽山石雕的一個特殊品種。明代思想家李

32、贄就有兩枚印章“李贄”和“卓吾”,均鈕刻單獅,蹲坐側(cè)首,神態(tài)淳樸,是迄今僅見的明代壽山石印鈕藝術(shù)精品。清初,壽山石鈕雕的技法逐漸發(fā)展到博古圖案、翎毛、魚蟲、花果、人物等品類。在小小的印鈕之上,傾注著許多石雕藝術(shù)家的心血,他們以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賦盈盈方寸以萬種風流.一代宗師楊璇、周彬都是鈕雕高手.楊璇的鈕飾風是集古代玉璽銅印的規(guī)范,充分發(fā)揮壽山石柔而易攻的特色,施以精藝,突出獸鈕的神形與情趣,因而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周彬制鈕的風格則以樸茂、清靈、流暢著稱,其鈕雕常常外形夸張,境界神妙.他還善于擷取夔紋圖案刻博古平鈕,并在印臺四周刻浮雕錦褥紋和取古銅器圖案加以演變作邊紋,其博古圖案直處

33、平整,轉(zhuǎn)角處圓渾流暢,圖案間隔緊密,有針線難入之妙,堪稱一絕?!皷|門派”鼻祖林謙培也精于印與博古圖案的雕刻藝術(shù),所刻獸頭形態(tài)傳神,刀法靈動,須發(fā)均用開絲,從不間斷。其高足林元珠的鈕雕,遒健有力,神態(tài)逼真,尤精于須、鬃、毛、發(fā)的刻劃。自林謙培、林元珠之后,“東門派鈕雕的傳人很多,杰出者如林元水、林友清、鄭仁蛟、林壽甚、周寶庭等.他們雖繼承師法,但各有新意,尤其是周寶庭的獸鈕雕刻,兼融東、西兩個門派之風韻,總結(jié)出古獸鈕百余種名目,堪稱是壽山石鈕雕的一代宗師。新時期以來,“東門派鈕雕傳承新人層出不窮,涌現(xiàn)出王炎銓、楊祥、郭祥忍、鄭忠明、吳陽明等一批鈕雕名家和高手。郭功森的兒子郭祥忍不僅繼承父業(yè)還大膽

34、創(chuàng)新,他雕刻的印鈕達數(shù)百種,形態(tài)逼真,刀法細膩,是收藏家競相追逐的佳品。如他的新作龍鳳十全,在002年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shù)精品“爭艷杯”評選中,榮獲金獎。此外,他雕刻的王者之尊、十三太保章,也可稱為傳世之寶?!拔鏖T派”本來就是以印鈕作為本門派的宗業(yè),因此從潘玉茂開始,到潘玉進、潘玉泉兄弟,以及后續(xù)弟子林文寶、陳可觀、陳可銑等,都是鈕雕名家。其作品風格與“東門派”迥然不同,古雅大方,渾樸厚重,深得文人雅士珍愛。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壽山石鈕雕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由古獸擴大至花果人物,連印臺雕邊的花紋也形形色色,有斷紋、雙不斷紋、龍形紋、水波紋等4余種,真是方寸大天地,紋絲見功夫.YPERINK o

35、 壽山石 t”_blank壽山石薄意雕刻技法薄意是比淺浮雕更要“淺”的一種 HYPRLINK o 壽山石雕 t_blak” 壽山石雕法,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所以稱“薄意”。它比浮雕更有畫意,又比圖畫更富有“雕”的立體感。因此說它是介于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shù),此法始創(chuàng)于清朝初年的周尚均.周尚均先是在印臺四周刻淺 浮雕錦褥紋和環(huán)邊不斷紋或其他圖案,開創(chuàng)了薄意藝術(shù)的先河。以后有潘玉茂繼承其遺 法,直到清朝末年,西門林清卿專攻薄意藝術(shù),成為特別有成就的薄意雕法大師,被稱 為“西門清”,譽滿榕城。 繼林清卿之后,有王炎銓、王雷霆、江依霖、林文舉等人,組成一個很有影響力的 “西門薄意派.此派主要的

36、作品,有林清卿的柳鵝、秋山行旅,王炎銓的夜游赤壁,王雷霆的寒江垂釣,林文舉的大觀園等。東門派藝人也學習“薄意”雕藝,如林友琛、林壽火甚、郭懋介等人,別具風格。于是“薄意”雕法得到更大的發(fā)展,甚至是為全國之一幟. 薄意是 HYERLI” o 壽山石t ban壽山石刻的專用藝術(shù)。特別是像 PERLINK 田黃石 t”blank” 田黃石之類的原石珍品,有“易金三倍”之 說,其價值以錙銖計,因此不忍其石屑損失,壽山石刻史話說:“能夠多留一點原 石的本質(zhì),空白多,加工的地位省一點,也可以突出壽山石本質(zhì)的文采.” 薄意因為刻淺如畫,所以也稱“刀面”,即在石材上以刀代筆作畫。金石家潘主蘭 說:“薄意者技在

37、薄,而藝在意。言其意,而非愈薄愈佳,因未能如紙之薄也;言其意,自以刀筆寫意為尚,簡而洗脫且饒有韻味為最佳,耐人尋味以有此境者。”“最適合質(zhì)佳而材小的田黃石、水晶石以及山坑石的藝術(shù)裝飾,特別是自然章印臺的裝飾。如果是有皮的掘怕靈石,或是有薄色層的優(yōu)質(zhì)靈石,其藝術(shù)效果,尤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薄意雕刻首先要選擇優(yōu)質(zhì)石材,如田黃石、鹿目田、荔枝凍等,有皮者尤佳。其次 是相石,認真研究石材裂痕的走向,表皮利用、疤點處理等等。第三是清石,根據(jù)腹稿 設(shè)計,作甄別去留,完善雕件。第四是作畫,即用筆在石材上畫稿。第五是勾勒,以尖 刀代筆,在畫筆線上,淺勾勒線條定位。第六是雕刻。第七是核稿,即校對效果,有皮 者

38、用水,無皮者以粉末核之。最后為磨光。雕刻技法-薄意 薄意,即極淺薄的浮雕,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是壽山石印章的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焯焯,備受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 薄意藝術(shù)是在明末清初石章的博古紋飾和錦邊浮雕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滴鯐r已初露端倪,雍正時臻于完善,到了同治、光緒年間,“西門”派藝人潘玉茂兄弟,專事深刀雕刻,奠定了薄意雕的基礎(chǔ).至清末明初,林清卿吸收中國畫藝術(shù)精髓,熔雕、畫于一爐,以刀代筆,別開生面地將薄意藝術(shù)提高到新的境地,作為壽山石雕中獨門別類的藝術(shù)形式。 印章石材的表面有時難免會有一些裂痕、砂格或不純的色塊、斑紋,即便是田石、水坑凍之

39、類之類名貴石品也難求純潔無暇。倘若這些瑕疵出現(xiàn)在印體部位,無法通過鈕雕加以利用遮掩.不施藝術(shù)處理,勢必影響到石章的品級,過分雕琢又容易損壞寶石的天然文彩。在這種情況下,雕飾薄意于石面就成了最理想的裝飾方法。 薄意猶如一幅微微浮起的國畫,取材廣泛,講求意境。內(nèi)容包括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瓜果等。 薄意雕刻,主要有一下幾個步驟: 構(gòu)圖在消磨成形的章面,發(fā)揮作者豐富的想像力,進行構(gòu)思設(shè)計,充分利用壽山石的紋理、俏色等特點,用毛筆在石面上描繪出圖畫。 薄意的構(gòu)圖布局,注重意境和氣韻,與中國畫同理。景物的層次一般不宜重疊過繁,交叉過密,石坯上的裂紋、砂格要盡量遮掩,“按材施藝,因色構(gòu)圖,避格取巧,掩飾

40、瑕疵”.作到繁而不亂,簡而有致,章法雅典,整潔挺秀,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這是藝人文化修養(yǎng)、藝術(shù)素質(zhì)和長期實踐經(jīng)驗的積累. 勒線描圖定稿之后,用尖刀順著形體的外輪廓勾勒出一道織細、準確而明顯的線條,謂之“勒線”。 勒線是薄意雕刻的一道關(guān)鍵的工序,它對作品的成敗起著重要的作用.要求把刀穩(wěn),運力均,而且落刀要果斷精確,刀鋒要活潑流暢,刀痕要深淺適中。 剔地又稱“起地”。是應(yīng)用平刀、鏟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種刀具,削刮勒線以外的空余石面,讓景物部分微微隆起石面。如果是自然形的印材,鏟地要隨著石形的凹凸而起伏。若是四方形的印章,底地則必須平坦完整,印體的轉(zhuǎn)角線應(yīng)保持垂直。 雕飾使用各種雕刀,在突起的景物平面上淺刻雕飾,表現(xiàn)出物體的質(zhì)感、陰陽向背,使其富有立體感,達到筆墨渲染的韻趣。 薄意雕刻“以薄取勝,以簡見長”,所以刀法應(yīng)靈活多變,洗練概括,落刀準確,以一當十。雕刻完畢之后,還需要對某些細節(jié),如花蕊、葉脈、苔點、枝干以及人物、動物的眼睛、鬢發(fā)等部分,用尖刀或半尖刀陰刻、抽絲,精細修飾,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