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講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與辯證法主講:高維杰1第一頁,共七十五頁。 教學目的和要求 學習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的基本原理,著重了解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和實踐的基本觀點,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和根本方法,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打下理論基礎。鍛煉理論思維能力。教學重點 世界的物質性事物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fā)展 對立統一規(guī)律是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 唯物辯證法是根本方法 教學難點 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 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guī)律性的辯證統 2第二頁,共七十五頁。本講的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礎,是其哲學的基本立場和基本方法。所以,學好本講將對以后各部分的學習產生講積極而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本講內容的難度比較大,
2、需要大家在課前做好準備、課中集中精神、課后多作思考和復習。*3第三頁,共七十五頁。第一節(jié) 唯物論與辨證法的統一一、哲學的基本問題。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三、唯物辨證法及其基本規(guī)律。四、聯系和發(fā)展及其基本環(huán)節(jié)。4第四頁,共七十五頁。一、哲學的基本問題?!叭空軐W,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恩格斯那么,什么是“思維”?什么是“存在” 呢?5第五頁,共七十五頁。意識與物質的關系1.意識與物質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2.意識與物質是否具有同一性? (意識能否認識物質世界?) 意識與物質的關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6第六頁,共七十五頁。 對第一問題的不同回答
3、,可以把哲學劃分為唯物論和唯心論(Idealism)兩個基本流派。 凡是承認物質是第一性的,是本原或者本體,而意識或者精神是第二性的,是派生出來依附于物質存在的,就是唯物主義; 世界是一團永恒燃燒 著的活火赫拉克里特7第七頁,共七十五頁。 凡是認為意識或者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或者本體,而物質或者物質世界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決定的,就是唯心主義。 旗動!風動!心動8第八頁,共七十五頁。(一)意識與物質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哲學史上對此的探討與大致劃分: (關于唯物主義可分為)1.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2.近代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3.現代的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9第九頁,共七十五頁。 唯物主義的發(fā)
4、展經歷了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和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三個基本階段。唯物主義培根10第十頁,共七十五頁。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特點是把世界的本源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的實物,雖然它肯定了世界的自然物質性,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原則上是正確的,并有可貴的辯證法思想之萌芽,但也存在著缺乏系統論證、感官直觀性、猜測性等缺陷。泰勒斯認為:“水是萬物的本原”。11第十一頁,共七十五頁。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繼承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關于物質是世界本原的思想,吸取了近代自然科學的成果,是從自然科學基礎上產生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在許多細節(jié)方面更加清晰準確了
5、。不過它同樣受到自然科學本身發(fā)展狀況的限制,存在著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不徹底性等嚴重缺陷。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12第十二頁,共七十五頁。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繼承了古代和近代唯物主義的優(yōu)秀傳統,又克服了它們的嚴重缺陷,把唯物主義世界觀建立在現代科學成就的基礎上;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直觀性,把辯證法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性,并在社會實踐觀點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實現了人類認識史上的革命變革。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13第十三頁,共七十五頁。唯心主義包括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唯心主義黑格爾貝克萊14第十四頁,共七十五頁。主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
6、義把精神,即人的感覺、經驗、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萬事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而客觀物質世界反倒是這個主觀精神的產物。 “存在就是被感知”15第十五頁,共七十五頁??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質世界、獨立于物質世界之外而存在的,認為客觀精神是萬事萬物的本原或本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產生的,并最后歸結于這種外在于物質的精神。 美就是美本身的理念柏拉圖16第十六頁,共七十五頁。(二)意識與物質的同一性問題即是從認識論的立場上看,我們的意識能否對現實的物質世界進行正確的認識或者反映。(用馬克思主義的話來說,就是“意識能否符合客觀現實”的問題。)它可以有兩個答案:世界可以被認識,
7、或者不能被認識。17第十七頁,共七十五頁。 所以,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即意識與物質世界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可分為不可知論和可知論。休謨康德黑格爾18第十八頁,共七十五頁。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任何哲學都不能回避的問題。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研究和解決其他一切哲學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第一方面的回答,是劃分哲學基本派別的唯一標準。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成為哲學基本問題的原因19第十九頁,共七十五頁。二、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理(一)物質的概念(二)意識是什么?(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客觀規(guī)律性與意識20第二十頁,共七十五頁。(一)物質的概念1.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統
8、一于物質”,那么你認為“什么是物質”?2.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的定義.21第二十一頁,共七十五頁。1.什么是物質?(1)古代樸素唯物論的“原子論”和“元氣說”。(2)近代唯物論中的物質:廣延性和原子化的實體性(或者不可再分性)。(3)恩格斯:“物質無非是各種物的總和,而這個概念就是從這一總和中抽象出來的”。即“物質”是對各種實物共性的概括。22第二十二頁,共七十五頁。2.馬克思主義的“物質”定義列寧:“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痹摱x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物質”概念最經典的定義。23第二十三頁,共七十五
9、頁。列寧“物質”定義的重要意義(p57)堅持了唯物主義一元論。何謂“唯物主義一元論”?思維或者意識是不是“物質的”?堅持了辨證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和可知論。 指出了“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從而區(qū)分了哲學的物質概念與具體科學的物質概念。24第二十四頁,共七十五頁。馬克思主義的運動與時空觀(略)運動的概念:1.運動與物質的關系.2.運動與靜止的關系.時空觀:1.時空與運動的關系.2.時空的客觀性. 25第二十五頁,共七十五頁。(二)意識是什么?1.意識的起源。2.意識的本質。3.意識和人工智能。26第二十六頁,共七十五頁。1.意識的起源馬克思主義之前對意識起源的解釋:(宗教神學 客觀唯心論 主
10、觀唯心或唯意志論等)而馬克思主義認為: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即對進化論的推廣):2)人的意識是人類社會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即勞動在人類意識產生和發(fā)展中的作用):27第二十七頁,共七十五頁。2.意識的本質問題: 既然意識是物質的對立面,那么什么是意識呢?(請你嘗試按自己的認識、用自己的話概括一下)從本質上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對客觀存在的能動的反映?!蹦敲矗裁词恰澳軇拥姆从场蹦??28第二十八頁,共七十五頁。(1)人的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的生理基礎)(2)人的意識是在與意識對象的聯系和互動中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客觀環(huán)境條件和認識本質)而這里的“能動的反映”也就
11、是“主觀映象”得以產生的關鍵所在。這與人的意識的主觀能動性有關。29第二十九頁,共七十五頁。3.意識和人工智能思考與討論1)電腦或者人工智能有可能達到乃至超越人腦或人類意識嗎?2)意識只能是人的專有之物嗎?3)你認為將來人與人造智能機器的關系會如何?30第三十頁,共七十五頁。(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客觀規(guī)律性與意識(略)1.世界統一于物質.(“統一場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世界的一切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包括人類的精神和社會都是在物質的基礎上產生的。2.物質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具有普遍客觀性.3.意識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動的反映”、“主觀映象”)主觀能動性的四個表現4.客觀規(guī)律性與意識主觀能動性的關系
12、.略31第三十一頁,共七十五頁。三、唯物辯證法及其基本規(guī)律(一)什么是“唯物辯證法”?(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32第三十二頁,共七十五頁。(一)什么是“唯物辯證法”?1.“辯證法”概念的起源和發(fā)展:2.辯證法思想的歷史形態(tài):3.形而上學的歷史地位及其產生的根源.4.唯物辯證法就是普遍聯系和發(fā)展的方法論(略).33第三十三頁,共七十五頁。1.“辯證法”概念的起源和發(fā)展(1)最初的含義(在蘇格拉底那里)是一種在討論問題時以揭露論斷中的矛盾,從而探求真理的藝術或方法;也稱為“思想助產術”。 34第三十四頁,共七十五頁。(2)首先將辯證法與形而上學作為對立的范疇來使用的是黑格爾。“形而上學”被
13、作為否認“矛盾”、否認事物普遍聯系和發(fā)展的思維方法;“辯證法”則與之相反。35第三十五頁,共七十五頁。(3)馬克思、恩格斯批判、繼承并發(fā)展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思想,形成了唯物主義的辯證法。恩格斯: 辯證法是從事物的聯系、聯結、運動、產生和消逝等方面來考察的;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則是將事物看作孤立、個別、固定、一成不變的東西。列寧: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對立的發(fā)展觀。毛澤東:“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而辯證法與之相反,是用聯系的、發(fā)展的、全面的觀點和方法來看世界。(p76)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對立的三點主要表現。36第三十六頁,共七十五頁。2.
14、辯證法思想的歷史形態(tài)(1)古代樸素辯證法:赫拉克利特:“這個世界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一切轉為火,火又轉為一切?!崩献樱骸暗溬?,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請你解釋一下,以上兩句話如何體現了辯證法的思想?為什么說它們是樸素的?37第三十七頁,共七十五頁。(2)唯心主義辯證法:黑格爾:世界的一切本質上都是絕對理念或客觀精神自身發(fā)展的歷程,它的每一個階段或者任何細小的環(huán)節(jié)都必定離不開“正-反-合”的辯證發(fā)展或螺旋上升之過程。例如:他認為絕對理念的辯證發(fā)展分為“邏輯”、“自然”和“精神”三個階段;個人的認識發(fā)展過程、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也與此類似。局
15、限性38第三十八頁,共七十五頁。(3)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與黑格爾辯證法的對比:) 批判 恢復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思辨性 現實性不徹底性 革命性階級局限性 無產階級世界觀39第三十九頁,共七十五頁。3.形而上學的歷史地位及其產生的根源.(1)形而上學的歷史形態(tài):古代的絕對靜止觀;(例如:芝諾的悖論、莊子的“棰”、柏拉圖的“理念論”)近代的機械運動觀;(牛頓力學影響下的唯物論:狄德羅和拉美特利)其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后的一些變化形態(tài)。40第四十頁,共七十五頁。(2)形而上學產生的根源:歷史的必然性;樸素辯證法的局限性 實踐的基礎;社會分工、科學分科作為哲學方法論的歷史作用與局限性。41第四十一頁
16、,共七十五頁。(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1. 對立統一規(guī)律.2. 質量互變規(guī)律.3. 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42第四十二頁,共七十五頁。關于自然、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最一般的規(guī)律是“量轉化為質和質轉化為量的規(guī)律;對立的相互滲透的規(guī)律;否定的否定的規(guī)律?!?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其中,對立統一規(guī)律居于核心地位。其原因在于43第四十三頁,共七十五頁。1. 對立統一規(guī)律.矛盾的對立統一體現于兩個基本屬性: 1)同一性:指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聯結、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的性質和趨勢。 2)斗爭性:指矛盾雙方相互對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質和趨勢。44第四十四頁,共七十五頁。案例1“光既是粒子也是波。
17、” 愛因斯坦請你解釋一下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它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45第四十五頁,共七十五頁。案例2“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李世民)請你運用“對立統一”規(guī)律的基本屬性來分析這句話。46第四十六頁,共七十五頁。(2)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內因:矛盾的內部原因或者內在矛盾。(它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根據和動力所在,是一事物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本質所在。)外因:一事物與他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它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內因與外因的關系: (重點)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以“改革開放”為例47第四十七頁,共七十五頁。(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和發(fā)展不平衡性普遍性與特殊性
18、:(三點關系)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各有特點的;因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即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堅持重點論與兩點論相結合。請談一下,“你是如何理解以上兩點矛盾的屬性的?”48第四十八頁,共七十五頁。2. 質量互變規(guī)律.(1)質、量、度(2)質變和量變的關系(3)質量互變規(guī)律及其復雜性49第四十九頁,共七十五頁。(1)質、量、度質:使一事物成為它自身而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guī)定性。(見例1)量:事物的規(guī)模、范圍、程度以及它的構成成分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guī)定性。(見例2)度: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量的限度、范圍,就是臨
19、界點范圍內的幅度,體現了質和量的對立統一關系。(見例3)50第五十頁,共七十五頁。例1一棵樹與一根樹枝、一個桌子與一把椅子、一個人與一本書、“+”與“-”、等等。 例2不同的人每次可以服食同一種藥物的分量會各有不同。(又如:我們每個人的年齡.) 例3人的正常體溫為36-37左右,超過37就是發(fā)燒,低于36則是體溫偏低、著涼或受凍了。(又如:水從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的臨界點是100 ,而變?yōu)楣虘B(tài)的臨界點是0 .)51第五十一頁,共七十五頁。事物的度 度是事物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范圍或幅度。度的兩端存在關節(jié)點、臨界點。冰水汽50C0C100C 在標準大氣壓下,水保持其自己液體的物理性
20、質的度就是0100。這個度的兩端,即0和100就是關節(jié)點或臨界點。52第五十二頁,共七十五頁。(2)質變和量變的關系質變:事物質的規(guī)定性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轉變。(例如:O2+H2水)量變:事物量的規(guī)定性的變化;一般是指在度的范圍內不改變質的變化。(堆沙游戲)質變與量變的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核裂變)53第五十三頁,共七十五頁。 質變是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一事物變?yōu)樗挛?。質變超出了度的范圍。 一個人從黨的干部變成了罪犯,是這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發(fā)生了質變。54第五十四頁,共七十五頁。(3)質量互變規(guī)律及其復雜性質量互變規(guī)律:事物的變化發(fā)展
21、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達到度的界限就會轉化為質變,這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案例:樓蘭古國的消失質量互變規(guī)律的復雜性。略55第五十五頁,共七十五頁。 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司馬遷著史記用了15年達爾文著物種起源用了20年馬克思著資本論用了近40年56第五十六頁,共七十五頁。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 荀子57第五十七頁,共七十五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58第五十八頁,共七十五頁。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千里之堤,潰于蟻穴。59第五十九頁,共七十五頁。3. 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1)肯定和否定(2)辯證的否定觀(3)否定
22、之否定60第六十頁,共七十五頁。(1)肯定和否定肯定方面:事物維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該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例如:遺傳)否定方面:事物中促使它滅亡的方面,即破壞事物現存狀態(tài)使它轉化為他物的方面。(例如:變異)任何事物內部都有肯定和否定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因此在考察事物時要同時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你能舉出其他例子加以說明嗎?61第六十一頁,共七十五頁。(2)辯證的否定觀通常的否定與辯證的否定 1)通常的否定:就是非此則彼,即是No而非Yes。(形式邏輯上的) 2)辯證的否定:就是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即揚棄。(辯證法上的;“揚棄”是從黑格爾那里來的。)辯證否定
23、觀的內容:辯證否定是內在的、發(fā)展的、揚棄的;“揚棄”就是既此亦彼、既批判又繼承、既前進又保守、既克服改變又維持保留、既變異又遺傳。62第六十二頁,共七十五頁。(3)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 事物的發(fā)展是通過否定之否定來實現的,即辯證否定不是一次完成,而是經過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過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新的肯定)。例如:“白馬非馬”63第六十三頁,共七十五頁。四、聯系和發(fā)展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一)原因和結果(二)必然性和偶然性(三)可能性和現實性(四)內容和形式(五)本質和現象64第六十四頁,共七十五頁。(一)原因和結果1.什么是因果聯系?原因:引起一種現象的現象。結果
24、:由原因引起的現象。因果聯系:不僅是先后相繼的一種聯系,同時彼此之間還是一種引起和被引起的關系。注意:你如何理解“前因后果”?什么是“引起”和“被引起”呢?65第六十五頁,共七十五頁。2.因果聯系的一般屬性(1)客觀性:馬克思主義認為因果聯系是客觀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哲學上存在著兩種對待因果關系的基本態(tài)度:因果決定論(承認因果關系具有決定一切的客觀性) 1)唯物主義決定論:客觀世界中的所有事物、現象和過程都必然地為某種原因所產生,不存在不受因果關系支配的事物。(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決定論) 2)唯心主義決定論:客觀精神或神靈是第一因。 宿命論(包括機械決定論)與神學目的論。6
25、6第六十六頁,共七十五頁。非因果決定論:(不承認自然物質的因果關系具有決定一切的客觀性。它常常與人的自由意志或主體性相關.) 1)休謨:所謂“因果關系”只是感覺現象的先后順序和習慣性心理的產物。(例:太陽曬,石頭熱。) 2)康德:因果聯系是人們整理和把握感性經驗的一種先驗形式,它是人類理性能力的體現,正是這種先驗形式或者能力賦予我們的知識以客觀性。 67第六十七頁,共七十五頁。(2)因果聯系的普遍性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無不處在一定的因果聯系之中,既沒有無因之果,也沒有無果之因。因果關系的客觀性就體現在其普遍性之中。對于因果聯系的普遍性與客觀性你有何看法?請舉例說明.你如何看待“因果報應”的說法? (3)因果聯系的多樣性略68第六十八頁,共七十五頁。(4)掌握因果聯系原理的意義承認因果關系的客觀性是進行科學研究和認識的前提。(康德馬克思主義)正確把握因果聯系有利于現實社會生活和工作的順利進行。(馬克思主義與實用主義)準確掌握因果關系,能夠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并對總結實際工作經驗具有重要作用。69第六十九頁,共七十五頁。(二)必然性和偶然性1.什么是必然性與偶然性?必然性:事物在聯系發(fā)展過程中合乎規(guī)律的、一定發(fā)生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和本質屬性。偶然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房地產行業(yè)工作計劃制定
- 游戲活動對幼兒發(fā)展的影響計劃
- 品牌重塑中的領導力作用計劃
- 2025年紡粘法非織造布生產線項目建議書
- 分析企業(yè)強弱勢的管理方式計劃
- 智研咨詢發(fā)布-2025年中國玄武巖纖維行業(yè)現狀、發(fā)展環(huán)境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 2025年高精度帶材軋機項目合作計劃書
- 古氣候變遷在沉積記錄中的體現方式
- 2025年數控超精密磨床項目建議書
- 地球的故事之環(huán)境保護讀后感
- DB43T 744-2012 錳水質在線自動分析儀
- 呼吸科護理管理制度
- TCI 331-2024 工業(yè)污染源產排污核算系數制定通則
- 浙江省(面試)公務員考試試題及答案指導(2025年)
- 《數學課程標準》義務教育2022年修訂版(原版)
- 設備拆裝施工方案
- 注冊安全工程師《安全生產管理知識》科目知識要點
- 研學旅行基地評估認定評分表
- 《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知識競賽試題庫55題(含答案)
- 小學百科知識競賽題庫200道及答案(完整版)
- JJ∕G(交通) 201-2024公路橋梁支座壓剪試驗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