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_第1頁
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_第2頁
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_第3頁
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_第4頁
漢代的戶賦與芻稾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PAGE PAGE 7漢代是否有以“戶賦”命名的單獨稅目,由于史書記載過于簡略,因此這一問題長期以來聚訟紛紜。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出現了“戶賦”這一名目,1并有具體的規(guī)定,這為解決“戶賦”問題提供了一個契機。高敏先生認為,二年律令中的“戶賦”,是把按人頭征收的口錢、算賦和按頃畝征收的芻稾稅都改為按戶征收的結果,并不是什么新稅目。2張榮強先生對史書和張家山漢簡中的有關資料加以疏理之后,也基本贊同高敏先生的看法,認為漢代的“戶賦”指“一般庶民繳納的丁口之賦甚或其他雜賦”,“實際上就是一戶內所納諸賦的集合”。3這些學者的研究,對于了解漢代“戶賦”的性質,確有很大幫助。近來筆者翻閱江陵鳳凰山10號漢

2、墓簡牘資料,發(fā)現其中有征收“戶芻”和“田芻稾”的記錄,與二年律令中的有關規(guī)定關系密切,因此覺得關于漢代的“戶賦”,還有進一步討論的必要,于是在此提出淺見,就教于方家。一、有關戶賦與芻稾稅的法律規(guī)定漢初仍實行名田制,不同爵位的人擁有田、宅的數量是不同的。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戶律規(guī)定了不同爵位的人所應占有的田、宅標準,而戶律和田律又規(guī)定不同爵位的人所應承擔的賦稅數額。根據這些規(guī)定可知,擁有卿爵及更高爵位的人,在賦稅方面享有很多特權,如:二年律令戶律:卿以上所自田戶田,不租,不出頃芻稾。4“卿”是從大庶長以下到左庶長這9級爵位的代稱,芻指飼草,稾指莊稼的禾稈。爵位在卿爵以上的人,其法定標準范圍內的田地

3、,不出田租,也不交給芻、稾稅。所謂“頃芻稾”,當指下面這兩條法律規(guī)定:二年律令田律:入頃芻稾,頃入芻三石;上郡地惡,頃入二石;稾皆二石。令各入其歲所有,毋入陳,不從令者罰黃金四兩。收入芻稾,縣各度一歲用芻稾,足其縣用,其余令頃入五十五錢以當芻稾。芻一石當十五錢,稾一石當五錢。5二年律令田律:芻稾節(jié)(即)貴于律,以入芻稾時平賈(價)入錢。6根據上述規(guī)定,芻稾稅是按頃征收的。芻的征收標準是每頃3石,上郡由于土地貧瘠,每頃出芻2石。稾則不管土地肥瘠,統(tǒng)一按每頃2石征收。由于芻稾主要用作牲畜的飼料,因此,各縣交納的芻稾必須是當年收獲的,不許交納往年存留的陳舊芻稾,以保證飼料的新鮮和營養(yǎng)。各縣要對一年中

4、所用芻稾數量做出預算,量出為入,在收夠預算數量之后,其余部分則折算成錢征收。芻稾與錢的折算標準是,1石芻相當于15錢,1石稾相當于5錢;如果芻稾的市價高于法律所規(guī)定的標準,則按征收芻稾時的市價折算收錢。在賦稅征收時使用錢、物折算的辦法,這在魏晉以后的文獻記載中比較常見,漢初法律中有這樣的規(guī)定,是我們以前所不知道的。只有芻稾的市價高于法律規(guī)定的價格時,才按市價折算收錢,意味著如果芻稾的市價低于法律規(guī)定時,仍然按法律規(guī)定收錢,這實際上是對百姓的變相搜刮,這說明賦稅征收中所使用的折變之制,從一開始就把納稅者置于不利地位,歷代折變之制的弊端,于此可見一斑。擁有卿爵的人雖然免納芻稾稅,卻要與爵位更低的人

5、同樣交給戶賦:二年律令田律:卿以下,五月戶出賦十六錢,十月戶出芻一石,足其縣用,余以入頃芻律入錢。7大意是說,爵位為卿及其以下的人要交納戶賦,每年分兩次交納,第一次在五月,每戶出16錢;第二次在十月,每戶出芻1石。“足其縣用,余以入頃芻律入錢”,是說各縣所收的芻足夠當年需要即可,超出的部分折算成錢征收,折算的標準與“入頃芻律”相同。所謂“入頃芻律”,應該就是指上面所引用的關于“頃芻稾”的兩條律文。需要指出的是,卿爵以下的人所交納的戶賦中雖然也有芻,但這與芻稾稅是有本質區(qū)別的:首先,征收的根據不同,戶賦是按戶征收的,與其所占有的田地多少無關,而芻稾稅是根據土地面積征收的。其次,征收的標準不同,戶

6、賦每年交納16錢和1石芻,按法定折算標準計算,總計每年交納戶賦31錢,各戶所納戶賦總量是相同的;芻稾稅是每頃3石芻和2石稾,按法定折算標準計算,每頃每年征收55錢,田多者多交,因此每戶所交芻稾稅的總量未必相同。第三,就擁有卿爵者而言,他們在與擁有更高爵位的人一樣享受免征芻稾稅的同時,還要與擁有更低爵位的人乃至無爵的庶人一樣交納戶賦,雖然戶賦中也有芻,但戶賦中的芻不能與芻稾稅混為一談。爵位與田租、芻稾稅及戶賦的關系,可以圖示如下(表1):表1爵位與田租、芻稾稅及戶賦的關系爵位賦稅侯爵(徹侯、關內侯)卿爵(大庶長以下到左庶長)大夫、士爵及無爵者(五大夫以下到庶人)田租芻稾稅戶賦二年律令中沒有發(fā)現爵

7、位與口錢、算賦關系的規(guī)定,但可以肯定,上述幾項賦稅中不可能包含口錢和算賦,因為田租和芻稾稅是按田畝面積征收的,而戶賦的數額又太小,無法包含按人頭征收的口錢和算賦。因此,把“戶賦”看作是將口錢、算賦和芻稾稅按戶征收的結果,或“一戶內所納諸賦的集合”,單從數額上說,就存在太大差距。更何況,芻稾主要用作牲畜的飼料,二年律令中已明確規(guī)定,不論芻稾還是戶賦,都是“足其縣用”,并不上繳郡國或中央府庫,這與口錢、算賦在性質上是截然不同的。二、鳳凰山漢簡中的“戶芻”與“田芻稾”事實上,除了張家山漢簡之外,湖北江陵鳳凰山10號漢墓木牘中也保存了芻稾稅和戶賦的資料:8平里戶芻廿七石,田芻四石三斗七升,凡卅一石三斗

8、七升;八斗為錢,六石當稿,定廿四石六斗九升當。田稿二石二斗四升半,芻為稿十二石,凡十四石二斗八升半。稿上戶芻十三石,田芻一石六斗六升,凡十四石六斗六升;二斗為錢,一石當稿,定十三石四斗六升給當。田稿八斗三升,芻為稿二石,凡二石八斗三升。簡文所反映的是西漢文景時期的情況。其中的“戶芻”就是二年律令規(guī)定按戶所繳之芻,是戶賦的一部分;而“田芻”就是二年律令規(guī)定按頃繳納的芻,是芻稾稅的一部分。由此可知,戶賦與芻稾稅是分別征收的,并不存在誰取代誰或誰包含誰的問題。平里之“八斗為錢,六石當稿”與稿上(疑為“稿里”)之“二斗為錢,一石當稿”,是指將一部分芻折成錢和稾來征收。也就是說,當時的折納,并不限于將芻

9、、稾折變成錢繳納,芻、稾之間也可以折變。平里“芻為稿十二石”與稿里之“芻為稿二石”,表明當時1石芻相當于2石稾。如上所述,二年律令中規(guī)定“芻一石當十五錢,稾一石當五錢”,也就是說,1石芻相當于3石稾,江陵簡中1石芻相當于2石稾,大概是按市價“平賈(價)”的結果。根據二年律令,1頃田需繳納3石芻和2石稾,即1頃田中所納芻、稾之比為3:2。江陵簡中平里田芻4.37石,田稾2.245石,二者之比已接近2:1;稿里田芻1.66石,田稾0.83石,二者之比恰為3:2。估計平里部分釋文可能有問題。三、余論傳世文獻中有一些材料,似與“戶賦”有關,如:史記貨殖列傳:封者食租稅,歲率戶二百,千戶之君則二十萬,朝

10、覲聘享出其中。9漢書高帝紀五年五月詔: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應劭曰:“不輸戶賦也?!比绱驹唬骸笆拢^役使也?!睅煿旁唬骸皬推渖砑耙粦糁畠龋圆会尜x也。”10上述材料所言,均非專指某一種特定的稅目,對此,田澤濱先生已有論述。11之所以有學者把張家山漢簡中的“戶賦”理解為“一戶內所納諸賦的集合”,實受上述材料之影響所致。其實,上述材料,不論是“歲率戶二百”,還是“復其身及戶”,所言均非戶賦,不宜用來解釋張家山漢簡中的“戶賦”。張家山漢簡中所提到的“戶賦”,確實是一個單獨的稅目,其性質與征收標準在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都有明確規(guī)定;而且根據鳳凰山漢簡,西漢文景時期基層官吏征收賦稅時所執(zhí)行

11、的,正是上述法律條文。因此,把張家山漢簡中的“戶賦”與文獻中的有關記述區(qū)別開來,或許更有助于問題的解決。轉貼于1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本文所引二年律令內容,均出于此。2高敏,關于漢代有戶賦、質錢及各種礦產稅的新證,史學月刊2003.4:121-122。3張榮強,吳簡中的“戶品”問題,北京吳簡研討班吳簡研究第一輯(武漢:崇文書局,2004),頁190-202。4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頁第176。5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頁165。6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頁166。7張家山漢墓竹簡(247號墓),頁168。8湖北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