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大全_第1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1《社戲》(同步教案)

【教學目標】

1.掌握相關文學、文化常識,概括主要事件,學習圍繞中心選材、敘事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2.體會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表達效果。

3.通過揣摩語句的含義,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

【重點難點】

1.體會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表達效果。

2.通過揣摩語句的含義,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欣賞“社戲”視頻。

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東方的歌劇,是華夏兒女心中的國粹。它就是——戲曲。從戲曲中我們可以欣賞到唱腔的音韻美、臉譜的繪畫美、服裝的造型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魯迅走進舊時的江南水鄉(xiāng),訪一訪當?shù)氐拿袼谆顒印吧鐟颉薄?/p>

出示目標

1.掌握相關文學、文化常識,概括主要事件,學習圍繞中心選材、敘事詳略得當?shù)膶懛ā?/p>

2.體會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表達效果。

3.通過揣摩語句的含義,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質。

檢查預習

作者介紹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15日發(fā)表《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xiàn)代白話文小說。代表作: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

2.寫作背景

《社戲》寫于1922年10月,當時社會黑暗,農(nóng)民痛苦,使作者喚起心中保留的一塊凈土——平橋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愛,也有淳樸善良農(nóng)民的撫愛,更有熱情能干小伙伴的友愛。那里還有一片可以擺脫封建教育和封建倫理觀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熱愛農(nóng)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農(nóng)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這種思想感觸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魯迅在童年時代,曾隨母親到農(nóng)村居住過,間或和許多農(nóng)民親近?!渡鐟颉啡〔挠谧约旱耐晟?,采用回憶的形式,用第一人稱寫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傳,而是在生活基礎上的藝術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魯迅。原文寫了“我”二十年來三次看戲的經(jīng)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jié)選的是看社戲部分。

3.知識鏈接

(1)社戲知識簡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一種區(qū)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guī)戲”。簡單地說,凡一村或幾村合伙出錢,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戲便是“社戲”。

(2)《吶喊》簡介。

本文選自《吶喊》?!秴群啊肥囚斞?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部分陳腐的傳統(tǒng)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xiàn)出作者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這部小說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

(3)本文是一篇小說。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具體的環(huán)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

初步感知

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圍繞這個線索課文寫了哪幾件事?仿照“夏夜行船”這樣的四字短語概括。

明確:(1)線索:看社戲。(2)七件事:①隨母歸?。虎卺炍r放牛;③戲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頭看戲;⑥月夜歸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作者為什么這樣寫?

明確:詳寫的是③④⑤⑥,略寫的是①②⑦。因為文章主要內容是看社戲,所以看社戲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去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后歸航偷豆等詳寫;其他情節(jié)略寫。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戲”這部分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寫得起伏有致。如寫看戲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并思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準和別人去;③外祖母要擔心。

三次轉機:①八叔的船回來了;②小伙伴們與“我”同去;③雙喜寫包票。

好處:①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②初步表現(xiàn)小伙伴的熱情、能干等特點,尤其是雙喜。

精讀品味

1.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寫和人物描寫都非常有特色,請分別找出來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明確:景物描寫:①“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fā)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边@里從嗅覺、觸覺、視覺角度寫兩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繪了一幅水鄉(xiāng)月夜美景圖。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边\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動寫靜,表現(xiàn)了“我”去看社戲時急切、激動的心情。

人物描寫:①“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边\用“點”“磕”“退后”“上前”這些動作描寫表現(xiàn)小伙伴們駕船熟練敏捷的技巧、勤勞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戲時的愉快的心情。②“阿發(fā)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谑峭鶃淼拿艘换?,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蓖ㄟ^對阿發(fā)的動作、語言的描寫,表現(xiàn)了他的善良淳樸、憨厚無私。

2.文章在記敘的過程中并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滲透渲染著“我”的心情,請概括“我”看戲前后過程中的心情變化。

明確:看戲前的波折:盼望→難過、沮喪→歡喜→急切、激動

看戲中感受:高興、愉悅→失望

看戲后歸航偷豆:輕松愉快

教師總結: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往往是綜合運用,穿插使用的。描寫可以使文章更生動飽滿,議論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是一種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表達方式,這種把強烈的感情滲透在敘述、描寫、議論之中,使感情同記人、敘事、寫景、狀物、議論融合在一起而自然流露出來。我們寫作文也要注意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拓展探究

1.這篇小說人物眾多,誰是貫穿始終的人物?誰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明確:貫穿始終的人物:“我”;主要人物:雙喜。

2.結合雙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點。

明確:(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xiàn)雙喜聰明。(2)當外祖母擔心都是孩子時,雙喜大聲打包票——表現(xiàn)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3)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xiàn)雙喜聰明、細心。(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發(fā)的意見——表現(xiàn)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表現(xiàn)雙喜考慮周到;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xiàn)雙喜考慮事情周到。(5)雙喜送“我”回到家,“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xiàn)雙喜做事有始有終。(6)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xiàn)雙喜反應靈敏。

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

3.六一公公是怎樣的一個老人?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明確: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從以下方面可以看出:①“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弊C實雙喜他們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xiàn)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②“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边€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現(xiàn)六一公公淳樸、好客。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表現(xiàn)六一公公好強。④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xiàn)六一公公淳樸、好客、熱誠。

4.阿發(fā)和桂生在偷豆一節(jié)中表現(xiàn)出了哪些性格特點?

明確:阿發(fā)憨厚、無私。桂生機靈、勤快。

課堂小結

本文通過童年時“我”和伙伴們在農(nóng)村看社戲的事件,抒發(fā)了“我”對美好童年生活的懷念之情,從而表達了“我”對熱忱、友好、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向往。

【作業(yè)布置】

誰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哄騙一生的“舊時的意味”。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尋找自己成長歷程中如同本文一樣追憶時能生出無限美感的趣事!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準備兩分鐘,小組選一位代表談趣事。

【板書設計】

02《回延安》(同步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及“信天游”的特點,學習比興和夸張的修辭手法。

2.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了解時代背景,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3.感受作者抒發(fā)的濃郁的故鄉(xiāng)親情,培養(yǎng)愛家愛國的情感。

【重點難點】

1.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及“信天游”的特點,學習比興和夸張的修辭手法。(重點)

2.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了解時代背景,深入理解詩歌內容。(難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播放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艷艷》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噢紅軍到陜北……山丹丹的那個開花喲紅艷艷,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甭犞@首熱烈歡快、膾炙人口的歌曲,我們會想起什么呢?

對,我們會想起黃土高原,會想起黃土地上樸素的勞動人民,會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一輩的革命家呀,都對延安懷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其中的一位——賀敬之,走進他的詩歌,去看看他與延安有著怎樣的情誼。

出示目標

1.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及“信天游”的特點,學習比興和夸張的修辭手法。

2.反復朗讀,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了解時代背景,深入理解詩歌內容。

3.感受作者抒發(fā)的濃郁的故鄉(xiāng)親情,培養(yǎng)愛家愛國的情感。

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

賀敬之,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人,1940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1945年與丁毅合作創(chuàng)作了富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新歌劇《白毛女》,1946年離開延安,去華北根據(jù)地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從事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領導工作,有詩集《并沒有冬天》《朝陽花開》《放歌集》等。

2.寫作背景

1956年,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再見曾經(jīng)生活多年的革命搖籃,魂牽夢繞的第二故鄉(xiāng),一時感觸萬千,心潮澎湃,于是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膾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詩。

3.知識鏈接

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是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jié),上下句押韻,一節(jié)一韻,詩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jié)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jié)構成一組,表達比較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多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詩的音樂性;聯(lián)想豐富,奔放熱烈。

初步感知

1.反復朗讀詩歌,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并在朗讀的過程中思考,文本的五個層次各應讀出怎樣的感情。

明確:全詩的感情基調——熱烈、歡快、親切、昂揚;各層次應讀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層:激動、跳躍;第二層:深厚;第三層:真摯、親切;第四層:熱情、明快;第五層:激越、昂揚。

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層的內容。

明確:第一層:抒寫回延安的激動心情及與親人相會的場景;第二層:追憶當年延安的戰(zhàn)斗生活;第三層:描繪與親人歡聚一堂的盛況;第四層:喜看延安新風貌;第五層:歌頌延安的光輝歷史,展示繼續(xù)革命的征程。

精讀品味

1.請同學們結合以前學習詩歌的經(jīng)驗,說說本文在形式上與以前學過的現(xiàn)代詩相比有何特點。

明確:(1)格式上每兩句一節(jié),有時一節(jié)就表現(xiàn)一個意思,有時多節(jié)共同表示一意。

(2)節(jié)內押韻,未必全然押韻,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韻的情況。

(3)兩句一節(jié)的詩中,善用比興手法,通常為上句起興作比,下句點題,基本上是即興之作。

2.試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比興”這一特點。

明確:(1)“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以“樹”起興,比喻詩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鄉(xiāng)親的血肉關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以“羊羔吃奶”起興,喻延安對詩人的養(yǎng)育之恩。

(3)“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上句起興,又兼有描寫環(huán)境的作用。

小結:《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yǎng)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輻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美感。

拓展探究

1.請同學們結合以前學習詩歌的經(jīng)驗,說說本文在形式上與以前學過的現(xiàn)代詩相比有何特點。

明確:(1)格式上每兩句一節(jié),有時一節(jié)就表現(xiàn)一個意思,有時多節(jié)共同表示一意。

(2)節(jié)內押韻,未必全然押韻,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韻的情況。

(3)兩句一節(jié)的詩中,善用比興手法,通常為上句起興作比,下句點題,基本上是即興之作。

2.試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比興”這一特點。

明確:(1)“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以“樹”起興,比喻詩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鄉(xiāng)親的血肉關系。

(2)“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yǎng)活我長大”,以“羊羔吃奶”起興,喻延安對詩人的養(yǎng)育之恩。

(3)“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上句起興,又兼有描寫環(huán)境的作用。

小結:《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詩人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yǎng)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輻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鄉(xiāng)土美感。

課堂小結

【作業(yè)布置】

查找有關信天游的資料,積累一兩個優(yōu)美的信天游歌詞。

【板書設計】

03《安塞腰鼓》(同步教案)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

2.體會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特點,品味文章的節(jié)奏美、詩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深入體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

2.體會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特點,品味文章的節(jié)奏美、詩意美。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請觀看一段安塞腰鼓視頻。剛剛欣賞的是有著“天下第一鼓”美稱的安塞腰鼓。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雄渾、壯闊、旺盛的生命的場面和磅礴的力量。

出示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氣勢。

2.體會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特點,品味文章的節(jié)奏美、詩意美。

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深入體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檢查預習

作者介紹

劉成章,1937年生,陜西省延安市人。1961年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F(xiàn)任陜西省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散文學會常務理事。

已出版六種散文集,其中《羊想云彩》獲首屆魯迅文學獎,《安塞腰鼓》是該集中的一篇。

他寫陜北,追“土”(即民族化和地方色彩):有詩意的土,有靈性的土,向“信天游”靠攏。這就抓住了陜北的“魂”,也顯出了他散文的“精氣神兒”!

寫作背景

陜西省的安塞縣素有“鼓之鄉(xiāng)”的美稱,安塞腰鼓場面宏大,動作奔放,節(jié)奏鏗鏘,人鼓合一,氣勢磅礴,是陜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陜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征。

在古代既是激勵邊關將士沖鋒陷陣、浴血奮戰(zhàn)的號角,也是將士凱旋的歡迎曲。如今,安塞腰鼓已成為中華民族堅毅不屈、意氣風發(fā)、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象征。

知識鏈接

安塞腰鼓產(chǎn)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處的安塞縣,是產(chǎn)生于北方黃土高原的一種民間藝術,充滿原始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它是黃土高原的產(chǎn)物,其粗獷、雄渾的風格與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地理風貌、民風民情渾然一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xiàn)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源遠流長,風格獨特,融舞蹈、音樂、武術于一體,具有隊行多變、剛勁、豪放的特點。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xiāng)”。

初步感知

1.讀課文。

(1)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聽讀,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

(鏗鏘激越的朗讀能深深感染學生,許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情可通過讀來悟出。)

(2)指導朗讀。

例段一:第7段

明確:本段描寫安塞腰鼓表演開始時那種壯闊、豪放、火烈的場面,贊頌了那股噴涌而出的、不可扼制的生命力。因此,“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三個短句要讀得簡潔有力;“驟雨一樣……強健的風姿”這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躍性的節(jié)奏,來表現(xiàn)腰鼓場面的豪放、火烈、動力十足;最后,“多么壯闊、多么豪放、多么火烈”,要讀出對腰鼓場面,對人的生命力的贊美之情。

例段二:第25、26、27段

明確:寫腰鼓表演達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復和一切都在“交織!……升華!”讀得簡潔有力、鏗鏘激越,使人體會到:腰鼓表演達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盡情釋放,生命的一切在這釋放中得以超脫和升華。

第一部分是鼓聲響起之前,用中速,也不乏力量。中間部分是鼓聲響起來,語調就應該激越、高昂。鼓聲落,要讀出悠遠寂靜、若有所思的情緒,語速稍慢。

(3)學生組內自主朗讀,體會作品的情感、語調,然后推薦代表,比賽朗讀。

2.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用“好一個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商钤~、短語、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內容。

(學生各抒己見,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壯闊”“豪放”“火烈”“有力”“元氣淋漓”“驚心動魄”“奇?zhèn)グ蹴纭薄耙淮菲饋砭桶l(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每一個舞姿都使人戰(zhàn)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使人嘆為觀止”“好一個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等等。)

3.明結構。

說明:文章按“鼓響前、腰鼓表演、鼓聲止”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二部分為文章的主體部分,分別從四個角度來展示腰鼓舞的藝術魅力,且這四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

學生會很快找出:“好一個安塞腰鼓!”

明確:這是文章內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

精讀品味

1.尋美點。

布置分組朗讀,分組進行尋找美點比賽。用“________美,你看(聽)……”的句式或用“________好,好在________”這一句式進行評點。(可以從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評點,說得越多越好??赡軙霈F(xiàn)的以下答案)

①蓄而待發(fā)的后生美,你看,他們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wěn)而安靜。

②火烈的舞蹈場面美,你看,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舞在你的面前。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

③激越的鼓聲美,你聽,百十個腰鼓發(fā)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④擊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

⑤變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

從用詞方面說:

①“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tài)。

②“茂騰騰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③“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從句式上說:

①“一捶起來就發(fā)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中“發(fā)狠”“忘情”“沒命”用得好,好在它們語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

②“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③“但是”與“看”獨立成段好,好在它們特別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

從修辭上說:①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

②“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③文中的反復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jié)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從寫法上說:①“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寫得好,好在它使人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內涵。

②“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得好,好在“以聲寫靜”,更加突出了鼓聲止后的寂靜。

③文中開頭的靜態(tài)描寫寫得好,好在它為文章后面寫動做鋪墊,使文章靜中蘊動,動靜結合,充滿畫面美。

拓展探究

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第1—4段和第28—30段由女生朗讀。第5—27段中的主體部分由老師朗讀。其中,抒發(fā)贊美之情,音調最高亢的第13、17、22、24段,由男生朗讀。

2.本文所要表現(xiàn)的主題是什么?

畫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話:“容不得束縛,容不得羈絆,容不得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了的那么一股勁!”

明確: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著一種陽剛之美,表現(xiàn)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渴望。

課堂小結

總結:有人這樣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贊歌。腰鼓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充分、最徹底地表現(xiàn)生命的陽剛之美,作者傾注了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頌。既有對陜北高原土地和土地上生命的贊美,又有對我們這個從沉睡中覺醒、邁著雄健的步伐,不斷走向繁榮的偉大祖國的禮贊!

【板書設計】

.04《燈籠》(同步教案)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散文優(yōu)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精當?shù)恼Z言,把握文章的線索及作用,學習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

3.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品味傳統(tǒng)文化中寄寓的愛國之情。

【重點難點】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散文優(yōu)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精當?shù)恼Z言,把握文章的線索及作用,學習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導入

提到燈籠,我們或聯(lián)想到春節(jié)張燈結彩的喜慶,或想起宮廷戲中穿梭在紫禁城的點點燈火。在電燈尚未出現(xiàn)和普及的時代,燈籠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紐帶,記錄著親情,抒寫著繁華,以及對往昔歲月的懷念……讓我們走進吳伯簫散文名篇《燈籠》,感受一下那個特殊時期的作者情懷。

出示目標

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會散文優(yōu)美的意境。

2.品味文章精當?shù)恼Z言,把握文章的線索及作用,學習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

3.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品味傳統(tǒng)文化中寄寓的愛國之情。

檢查預習

作者介紹

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曾擔任邊區(qū)政府教育廳中等教育科科長。新中國成立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

寫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fā)動了蓄謀已久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的炮火不僅震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也震碎了許多文人墨客們心中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含作者吳伯簫。然而,國民黨政府卻采取“不抵抗”政策,這使得吳伯簫感到十分憤慨,憂心如焚,怒火中燒,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堅持教學的同時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用以排解滿腔的憤慨。他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常激越著愛國的熱情,即使是在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里,也充滿著這種愛國的激情?!稛艋\》正是這一時期這種情感的具體表現(xiàn)。

3..知識鏈接

大紅燈籠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工藝品,至今仍在中華大地流傳著。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一部分。如今,紅燈籠更是風行全國,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國人眼中,紅燈籠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yè)興旺、紅紅火火,象征著幸福、光明、活力、圓滿與富貴,所以人人都喜歡。每逢重大節(jié)日、良辰喜慶之時,全國許多城鎮(zhèn)的街道、商店、公園,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門口,都會掛起圓圓的大紅燈籠。到了夜晚,一盞盞燈籠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

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自己默讀課文,并思考文章為什么以《燈籠》為題。

明確:“燈籠”是文本的線索,作者正是通過描寫有關燈籠的事情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圍繞“燈籠”記敘事情的段落,并說說圍繞“燈籠”具體寫了哪些事。

明確:第③段,挑燈迎祖父回家,聽祖父講進京趕考的掌故;第⑤段,母親接過紗燈,遞給消夜食品;第⑥段村頭紅燈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節(jié)看燈;第⑧段,進士第的官銜燈高照朱門;第⑨段,紗燈上描紅;第⑩段,由宮燈、唱詞聯(lián)想漢獻帝;第B11段,聯(lián)想到“挑燈看劍的名將”,表達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諸此記憶從不同方面表現(xiàn)了燈籠對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請你做簡要說明。

明確:有文化上的:在紗燈上描紅,愛的是那份雅致;對宮燈的想象,體驗的是深長的歷史況味。

有情感上的:挑著燈籠,迎回祖父,長幼情篤;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跟著龍燈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綻放著飛揚的青春;族姊遠嫁,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引述歷史上保家衛(wèi)國的名將,表達自己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是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

精讀品味特色一: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在回憶的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征,而能達到寓情自然的目的,還在于作者擅長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請結合文本,分析作者綜合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

明確:以第③段和第B11段為例,第③段寫“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講故事是記敘,“燈籠還在院子里亮著嗎?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是抒情。第B11段“正蕭蕭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寫。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既創(chuàng)設了感人的意境,又抒發(fā)了強烈的情感。

特色二:結構嚴謹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分析開頭兩段和結尾一段的作用。

明確:開頭兩段由小孩子喜歡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寫出人們對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文對有關燈籠往事的回憶;結尾一段又由燈籠聯(lián)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壯”字,再次升華中心,贊頌蓬勃發(fā)展的中國革命??梢?,文本前兩段與結尾聯(lián)想的兩段緊密聯(lián)系,中間諸段落俱為回憶,不可不謂作者之為文獨具匠心,巧設結構。

拓展探究

探究: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xiàn)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⑩B11段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情,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唉,壯……”作者為何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文本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義是什么?請結合材料鏈接作簡要分析。

材料鏈接: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發(fā)動了“九一八事變”,“九一八”的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無數(shù)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然而,國民黨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yè)余寫作,舒解一腔積郁。他在這一時期的散文,常?;厥幹鴲蹏髁x的激越旋律。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這一旋律也時常跳躍而出?!稛艋\》正是這個時期回憶主題的文章。

明確:結尾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yè)績,是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鋪墊:“你聽,正蕭蕭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薄鞍?,壯,于今燈籠又不夠了。應該數(shù)火把,數(shù)探海燈,數(shù)燎原的一把烈火!”幾句皆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此時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憶,而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表現(xiàn)出自己要同時代共呼吸的擔當精神。

課堂小結《燈籠》這篇散文,回憶了作者與燈籠有關的往事,寄寓著豐富的情感。文章以小見大,融記敘、抒情、描寫于一體;語言自然樸素、清新練達,既樸實平易又生動傳神,娓娓而談,侃侃而論,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是我們學寫散文的典范。

【板書設計】

05《大自然的語言》(同步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物候學的有關知識,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重點)

2.體會課文準確嚴謹、生動形象的語言,分析文中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難點)

3.激發(fā)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yǎng)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重點難點】

1.了解物候學的有關知識,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重點)

2.體會課文準確嚴謹、生動形象的語言,分析文中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難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人類運用語言進行交流、表情達意。大自然也有語言嗎?如果有,自然萬物會說些什么呢?會以怎樣的方式說“話”呢?請我們跟隨竺可楨先生一起來聆聽“大自然的語言”吧!

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

立夏勿下雨,犁耙倒掛起。

五月端午晴,爛稻刮田膛。

寒露無青稻,霜降一齊老。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八十一,莊家老漢把田犁。

引用不同季節(jié)不同氣候的詩詞或諺語,讓學生猜測分析其中的自然現(xiàn)象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追問:人們是怎么知道的?引出“物候學”一詞(但不做解釋),過渡到課文。

設計意圖:從一開始就調動學生積極性,給他們一定的成就感,吸引其注意力,同時也提示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尋找物候學的相關知識。

出示目標

1.了解物候學的有關知識,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重點)

2.體會課文準確嚴謹、生動形象的語言,分析文中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難點)

3.激發(fā)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yǎng)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tài)度。

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

竺可楨(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他是中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是中國物候學的創(chuàng)始人。主要著作有《物候學》《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等。

2.寫作背景

本文是根據(jù)《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的《一門豐產(chǎn)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而成。竺可楨寫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識,幫助困難時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以提高農(nóng)作物的產(chǎn)量。

3.詞語

翩然:動作輕快的樣子。

孕育:懷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醞釀著新事物。

銷聲匿跡:本義是不再公開講話,不再公開露面。這里指昆蟲無聲無息、無影無蹤。

衰草連天:很多草枯黃敗落的樣子。

周而復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環(huán)。

草長鶯飛: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知識鏈接

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chǎn)的科學——物候學》,而“大自然的語言”是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xiàn)象的。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xiàn)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物候,主要指動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活動規(guī)律與非生物的變化對節(jié)候的反應。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動,抽葉,開花,結實,落葉;動物的蟄眠,復蘇,始鳴,交配,繁育,換毛,遷徙等均與節(jié)候有密切關系。非生物現(xiàn)象,如始霜,始雪,結凍,解凍等,也屬物候現(xiàn)象,物候學,也稱“生物氣候學”。研究生物的生命活動現(xiàn)象和季節(jié)變化關系的科學。

初步感知

(一)初步感知——我為自然代言

1.同學自由閱讀課文,找出大自然的語言有哪些?并且以“當_________(自然現(xiàn)象)的時候,那是‘我’要告訴你________(氣候變化、注意事項等)”的格式,以第一人稱方式來為自然代言。

預設答案:

當杏花開的時候,那是‘我’要告訴你該耕地了。

當桃花開的時候,那是‘我’要告訴你該種谷子了。

當布谷鳥唱歌的時候,那是‘我’要告訴你割麥插禾了。

…………

2.歸納概括:到底什么是自然的語言?

花香鳥語,草長鶯飛等自然現(xiàn)象能夠提示人們該如何安排農(nóng)事,這就像是大自然的語言。

設計意圖:通過有趣的環(huán)節(jié)改變原本乏味的科學概念歸納,進一步引導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聆聽自然之聲

1.我們要如何才能了解自然的語言?

觀察自然界中的生物/物候觀測

2.有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去了解自然的語言?

首先是緯度;

經(jīng)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

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

古今的差異。

3.我們?yōu)槭裁匆私庾匀坏恼Z言?

為了預報農(nóng)時,選擇播種日期;

對于安排農(nóng)作物區(qū)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

還可以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qū),也可以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

設計意圖:三個大問題為主線,串起文章的結構,讓學生對于整篇文章能夠有整體的把握。問題設置上之所以用“自然的語言”代替“物候學”,一方面是希望以題目貫穿始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不給學生以“學術性”的“專業(yè)”壓力。

精讀品味

細節(jié)深入——品味自然之聲

1.下面句子中括號里的、詞語能否刪去?為什么?

(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nóng)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

(2)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所以沿海地區(qū)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度。

學生4人小組討論。

小組選代表交流。

(1)不能刪掉。許多在范圍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就變?yōu)樗泄糯鱾飨聛淼霓r(nóng)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不能一概而論,那樣不符合實際?!霸S多”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不能刪掉?!白笥摇北砑s數(shù),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刪去,就成了剛好“十天”,這樣反而與實際情況不符合。“左右”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不能刪掉。“約”表估計,因為不能確定,只能用表估計的語言。如果去掉,與實際情況不符,“約”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歸納】

常見的表程度的詞:幾乎、比較、相當、更、最;

常見的表估計的詞:大約、可能、左右;

常見的表數(shù)量、范圍的詞:多、絕大多數(shù)、大都;

常見的表時間的詞:將要、在當時、到目前為止……

2.自由挑選文中你認為作者寫得美的語言,朗讀并談談它“美”在哪里?

設計意圖: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采取小組討論形式,以減輕個人思考的壓力,調動全員參與這種較有難度問題的探索,避免永遠只有優(yōu)等生才能回答這類問題的尷尬。第二個環(huán)節(jié)重點在1、2段,采取反復朗讀加重點字詞賞析的方法來品味文章語言的優(yōu)美,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對說明文語言嚴謹而枯燥的認識。

3.細讀課文6~10段,分組討論作者對幾個因素順序安排的巧妙之處。

作者把決定物候現(xiàn)象的四個因素按照影響程度,由大到小,從主要到次要,依次排列,緯度影響最大,經(jīng)度次之,高下差異又次之,古今差異最次。另外,緯度和經(jīng)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個因素是同一個地點的高下差異,這三者都是空間因素,最后一個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方面到時間方面又是一種排列順序。這樣安排使文章條理清晰。

4.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1)用簡單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描述物候現(xiàn)象做出科學解釋追究因果關系闡述研究意義

(2)本文使用了什么說明順序?

【明確】從現(xiàn)象到本質的認知方法和行文思路,是邏輯順序。

拓展探究

拓展思考——為保護自然發(fā)聲

1.古詩中也有反映物候現(xiàn)象的。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就是一例。

PPT: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如轉入此中來。

提問:你能聯(lián)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解釋這種自然現(xiàn)象之中所隱含的物候學原理嗎?

明確:這首詩正好說明了課文中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xiàn)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

2.當今社會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自然的氣候變化?

示例:造成氣候變化的自然因素就是“水、二氧化碳和能量循環(huán)”以及大氣中的塵埃含量變化;戰(zhàn)爭和大量使用核能;二氧化碳的排放引發(fā)地球溫室效應;大量燃燒化石燃料……

3.請你為保護自然環(huán)境寫一條標語。

示例:保護環(huán)境就是保護生命。

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fā),誰保護。

勸君多走幾步路,莫把草坪當馬路。

…………

設計意圖:最后依然回到我們身邊的事實,學以致用,讓學生真正明白科學不是遙不可及的,它是真正與我們生活有益的、存在于我們身邊的事物。

課堂小結

本文說明了物候學研究的對象、物候變化的一些規(guī)律和研究物候學的意義,提倡進一步加強對物候的觀測和研究,從而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作業(yè)布置】

1.收集一些有關物候的農(nóng)諺供同學們欣賞。

談談你對本課學習的感受。

【板書設計】

06《阿西莫夫短文兩篇》(同步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3.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fā)自主探索的興趣,養(yǎng)成科學的思考方法。

【重點難點】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恐龍無處不有》

導入

如今統(tǒng)治地球的是人類,人類的歷史也不過幾百萬年。在人類出現(xiàn)之前,曾有一種爬行動物統(tǒng)治過地球,這種爬行動物是什么呢?(恐龍)。然而在6500萬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突然消失了。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個謎。如今在不同的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恐龍化石,這意味著什么呢?恐龍滅絕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對此,美國著名的科幻小說家阿西莫夫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分別做出了回答。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短文《恐龍無處不有》。(板書課題:恐龍無處不有)

出示目標

1.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xiàn)象進行思考。

2.理解“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

3.了解“板塊構造”“泛大陸”等科學概念。

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

(1920—1992)出生在蘇聯(lián)彼得羅維奇小鎮(zhèn),3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紐約。當代美國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說家、世界頂尖級科幻小說作家,他也是位文學評論家。

18歲那年,就發(fā)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偷乘飛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上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機器人三原則”,1942年開始創(chuàng)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獲雨果獎),1972年科幻小說《神仙們自己》獲當年雨果獎和星云獎。他發(fā)表的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已達300部,是公認的當代美國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的泰斗。

2.詞語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fā)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神話傳說,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制作,沒有縫兒。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致密:細致精密。

3.知識鏈接

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時間順序即按照事理發(fā)展過程的先后來介紹某一事物的說明順序??臻g順序即按照事物空間存在的方式,或從外到內,或從上到下,或從整體到局部來加以介紹,這種說明順序有利于全面說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輯順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內在邏輯關系,或由個別到一般,或由具體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現(xiàn)象到本質,或由原因到結果,遞進,或概括到具體,或特點到用途,或由整體到局部一一介紹說明。

說明文的語言的要求是科學性、嚴謹性、準確性,真實性,周密性,簡練明確;文學性說明文還要求生動性、形象性。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事例、分類別、列數(shù)據(jù)、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打比方、摹狀貌、引資料等10種。

初步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下列問題的相關信息。出示幻燈片14

(1)為什么說恐龍無處不有?(請同學讀第2、3自然段)

提示: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fā)現(xiàn)一些化石骨骼,而這些骨骼屬于鳥臀目恐龍。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fā)現(xiàn)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xiàn),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

(2)在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請同學讀第6自然段)

提示:說明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出示多媒體“大陸漂移示意圖”注:“大陸漂移假說”是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提出的。

(3)什么是“板塊構造”理論?(閱讀第6自然多)

提示:幾十年前,人們發(fā)現(xiàn)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移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個板塊下面俯沖。出示多媒體“六大板塊示意圖”

(4)什么是“泛大陸”?(請同學讀第7自然段)復述“泛大陸”分離成七大洲的過程。(請同學分別讀8、10、12自然段)

“泛大陸”在第7自然段做了詮釋。過程如下:

約2.25億年前--完整的泛大陸

約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到6500萬年以前--完全分開

精讀品味

閱讀短文,看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發(fā)現(xiàn)問題〓〓南極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

恐龍并不適應南極氣候

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

提出大陸板塊構造理論

“泛大陸”形成時,恐龍在不同地區(qū)舒適地生活

后來“泛大陸”又相互分離

所以每一塊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

得出結論〓〓“恐龍無處不在”是支持“板塊構造理論”的新的強有力的證據(jù)。

說明順序:邏輯(從現(xiàn)象到本質)

拓展探究

課文說明的對象涉及哪兩個學科,我們從中明白一個什么道理?你能否舉一個例子也來證明這一觀點。

恐龍

板塊理論

緊密聯(lián)系

相互影響

生物學

地質學

不同學科領域

道理提示:“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影響?!保ɡ斫猓哼@兩句議論是全篇行文的邏輯基礎。從南極洲發(fā)現(xiàn)恐龍化石得出恐龍曾遍布世界這一結論也許并不困難,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也容易讓人理解,但是,在科學家的眼里,他們卻有著內在的聯(lián)系。課文就是從南極的恐龍化石的發(fā)現(xiàn)來論證“板塊構造”理論,恐龍化石成了支持“板塊構造”的有力證據(jù)。作者在文章開頭的這兩句議論,并非浮泛之論,而是有其確鑿的根據(jù)。)

舉例:物理學上的顯微鏡的發(fā)明,促進了生物學與醫(yī)學的發(fā)展;考古學的新發(fā)現(xiàn),一次次推動了歷史學的發(fā)展;各種科學之間都有相通之處,兩種不同科學可以利用相通之處聯(lián)系起來;……

課堂小結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fā)現(xiàn)中產(chǎn)生聯(lián)想,經(jīng)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后有新的發(fā)現(xiàn)。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fā),善于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

【作業(yè)布置】

關于恐龍滅絕的原因,請你也來一次大膽地猜測:

一是天氣變冷使得恐龍因饑冷死往;

二是地震、火山噴發(fā)接連不斷,大洪水相繼肆虐,恐龍們不及逃脫而死去;

三是宇宙中有間隔地球很近的新星或新星爆炸,大量高能射線輻射到地球上來,把恐龍殺死;

四是可能有小行星直接撞擊到地球上爆炸,造成恐龍大量死亡。

【板書設計】

《被壓扁的沙子》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共同探討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被公認為當今美國科幻小說家的泰斗的阿西莫夫所撰寫的一篇說明性文章《被壓扁的沙子》。

文章的題目通常對文章有一定的概括或提示作用,看到本文的題目《被壓扁的沙子》,你猜想本文會寫些什么呢?大概會介紹類似沙子為什么被壓扁,或者被壓扁的沙子是什么樣的之類的問題吧。

本文到底介紹什么科學知識,我們肯定能在文章里找到答案?,F(xiàn)在就請大家和我一起進入阿西莫夫書寫的科學世界吧!

二、出示目標

1.了解科技說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

2.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

3.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發(fā)自主探索的興趣,養(yǎng)成科學的思考方法。

三、檢查預習

四、初步感知

1.文章是介紹沙子的知識嗎?(有關恐龍滅絕的原因,原來本文的主角不是沙子,而是恐龍)

2.題目是《被壓扁的沙子》,內容卻恐龍滅絕的原因,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偏離主題了?我們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會不會更好?

本文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說”所以產(chǎn)生,與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容易激起好奇心,引起人們的閱讀興趣。

3.恐龍滅絕的原因一直是學術界有爭議的問題,因而產(chǎn)生兩種學說“撞擊說”“火山說”。在探究恐龍滅絕的原因時,作者的觀點是什么?他的觀點以什么為依據(jù)?又是怎樣推論出來的?

五、精讀品味

請同學們?yōu)g覽文章,了解本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科學奧秘,借此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

在品析之前解決字詞知識。

請仔細閱讀,圈點勾畫找出文中關鍵語句,思考作者得出結論的過程。

提示:一般文章每個段落中都有概括性、提示性的文字或語句,在閱讀中畫出這樣的內容可以幫助你提煉文章主要信息,快速準確的掌握文章主要內容。圈點勾畫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

小組討論,與周圍同學分享你的閱讀信息,并交流觀點,讓同學明白得出結論的原因及過程。

作者運用嚴謹?shù)乃季S方法,層層剖析了恐龍滅絕的原因(邊總結邊板書)。

作者以科學發(fā)現(xiàn)和科學實驗的成果為依據(jù),層次清楚地說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對地球撞擊的結果。

說明順序:科學發(fā)現(xiàn)→觀點產(chǎn)生→科研成果→印證觀點。這是一種追本求源,由因到果的邏輯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指按照人們思維發(fā)展的順序,進行合理的推論而得出科學結論的思維過程,寫作有關科學知識的文章是通常會采用這種符合思維順序的方法作為行文思路,這就使邏輯順序與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共同成為說明文的三大說明順序。

同學們對邏輯順序有了基本認識,可是將深奧的事理由淺入深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一方面需要縝密的思維過程,另一方面還要借助語言這個有效的交流工具,準確嚴密是說明文語言的基本要求。品味文章語言特點也是我們閱讀文章的一項基本能力。

1.請細細品讀的這兩句話:

(1)這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2)這也許是導致包括所有恐龍在內的許多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

兩句話有什么不同?有“也許”跟沒有“也許”,這句話表達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點撥:“這”指什么?“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使很長一段時間內陽光無法抵達地球,是導致地球生物滅絕的原因”是客觀事實,還是根據(jù)現(xiàn)象推出的結論?是科學家根據(jù)科學現(xiàn)象進行科學推測得出結論。如果去掉“也許”,句子意思就成了一個科學的判斷,與客觀事實不符。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去掉“也許”,句意過于絕對化,與客觀事實不符)

雖然只是一個詞的應用,卻足以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準確和嚴密的特點了。

2.請看這兩句話:

(1)如果在8500℃的溫度下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它將變?yōu)槠胀ㄉ匙印?/p>

(2)如果在大約10000℃把斯石英加熱30分鐘左右,它將變?yōu)槠胀ㄉ匙印?/p>

像(2)一樣,把表示溫度和時間的詞換成不確定的大約數(shù)字,行不行?

(不行。因為斯石英變?yōu)槠胀ㄉ匙拥臏囟群蜁r間不是推測出來的,而是經(jīng)過科學驗證的客觀事實。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使用數(shù)字必須采用經(jīng)過科學驗證后確定的數(shù)字,數(shù)字的運用同樣可以體現(xiàn)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密)

拓展探究

阿西莫夫除了這篇文章提到恐龍滅絕的問題,他的另一篇文章《恐龍無處不在》也與恐龍滅絕有關,《恐龍無處不在》跟《被壓扁的沙子》有什么異同點?

請大家閱讀《恐龍無處不在》,就兩文異同點互相交流(若時間充足,請大家齊讀《恐龍無處不在》的第一句話,提示他們:生活中一些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事物中存在著內在聯(lián)系,只要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你肯定會有獨到的發(fā)現(xiàn))

七、課堂小結

通過《被壓扁的沙子》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們親密接觸了阿西莫夫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他用縝密的邏輯順序、準確嚴密的語言,使我們明白了恐龍滅絕的原因。相信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再次遇到類似文章時,能夠學以致用

【作業(yè)布置】

尋找《恐龍無處不在》與《被壓扁的沙子》有什么不同,結合課文做具體分析(可以從說明順序、說明方法、說明角度、說明語言、科學結論等多角度進行分析)。

07《大雁歸來》(同步教案)

【教學目標】

1.把握文章基本內容,了解大雁的相關知識。

2.品味語言,學習本文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相結合的寫法。

3.體會作者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懷,激發(fā)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熱情。

【重點難點】

1.品味語言,學習本文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相結合的寫法。

2.體會作者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懷,激發(fā)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熱情。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多媒體播放大雁歸來的相關影片或圖片。

大雁是秋寒南征、春暖北返的候鳥,據(jù)說它還能傳遞書信,因此很容易牽動人們的羈旅愁情、歲月之感。自古以來,詩人們睹雁傷情或托雁寄懷,留下了許多傷感的詠雁作品。而今天我們學習的《大雁歸來》卻是一篇洋溢著濃濃愛意的科學文藝散文。

出示目標

1.把握文章基本內容,了解大雁的相關知識。

2.品味語言,學習本文知識性、形象性、抒情性相結合的寫法。

3.體會作者熱愛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懷,激發(fā)保護野生動物、保護環(huán)境的熱情。

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

利奧波德(1887—1948),美國著名的倫理學家、科學家和環(huán)境保護主義者。代表作《沙鄉(xiāng)年鑒》是一本關于人和土地的生態(tài)及倫理觀的書,是一本自然隨筆和哲學論文集,是他一生觀察、經(jīng)歷和思考的結晶,對美國的環(huán)境保護影響很大。

2.寫作背景

為了更好地體驗和研究生態(tài)平衡,1935年4月,利奧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購買了一個廢棄的農(nóng)場。在此后的十幾年里,這個被稱作“沙鄉(xiāng)”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親近自然的世外桃源。在這里他寫出了《沙鄉(xiāng)年鑒》,《大雁歸來》就是其中的一篇。

3.詞語

遷徙:遷移。緘默:閉口不說話。沼澤:水草茂密的泥濘地帶。

喧嚷:(好些人)大聲地叫或說。彌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稀疏:(物體聲音等)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間隔遠。

滑翔:某些物體不依靠動力,而利用空氣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飄行。

堅定不移:(立場、主張、意志等)穩(wěn)定堅強,不動搖,不改變。

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驕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指鳥群專注地高高飛翔的姿態(tài)。

初步感知

整體感知,把握大意

作者對大雁作了哪些描寫?表達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1)11月南飛的大雁。(2)3月的大雁。(3)大雁歸來的情景。(4)春雁覓食。(5)孤雁。(6)4月夜間大雁的集會。

字里行間充滿著喜愛大雁、珍愛野生動物的情懷。

精讀品味

細讀文本,感受情感

1.聽老師范讀第4段,觀賞雁舞沙鄉(xiāng)之美景,圈畫出描寫大雁飛翔的動詞,朗讀、品味、感受大雁的心聲,想一想:能不能從這些詞語中感受到大雁歸來時的心情?

明確:欣喜、快樂、激動、興奮、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無憂無慮……

2.大雁為什么會有如此快樂、自由自在的心情?從作者的描述中,我們看到這是一種怎樣的大雁?聆聽雁兒心聲,進入雁兒內心世界,談談大雁的性格、精神特征及雁與雁之間的關系。以這樣的句式說話:讀____________句(段),我發(fā)現(xiàn)這是一種____________的大雁。

可抓住學生選擇的語句做點評,教師示例:

(1)大量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動,表現(xiàn)了大雁的特征。

①它們順著彎曲的河流拐來拐去,穿過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獵槍的狩獵點和小洲,向每個沙灘低語著,如同向久別的朋友低語一樣。

②第一群大雁一旦來到這里,它們便向每一群遷徙的雁群喧嚷著發(fā)出邀請。

③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澤上空做試探性的盤旋,而像凋零的楓葉一樣,搖晃著從空中落下來,并向下面歡呼的鳥兒們伸出雙腳。

④每年3月,它們都要用自己的生命來為實現(xiàn)這個基本的信念做賭注。

明確:作者用了許多擬人手法描寫大雁,也是有感而發(fā)——對大雁的喜愛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類一樣具有靈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會,有辯論,講親情,講友誼。大雁身上有許多珍貴的品質:團結、勇敢、善良、溫和、大方。大雁用生命實現(xiàn)聯(lián)合的信念,而人類卻遙不可及,表現(xiàn)了作者對大雁的贊揚、欽佩、崇敬之情。

(2)運用對比的手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①如果一只花鼠想出來曬太陽,卻遇到了一陣暴風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覺;而一只定期遷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飛行200英里的賭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烏鴉通常被認為是筆直飛行的,但與堅定不移地向南飛行200英里直達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飛行也就成了曲線。

明確:大雁是具有靈性的候鳥,是報春使者,善群居,內部友愛、無私、民主、團結,重友情、有靈性、有聯(lián)合觀念。

(3)多處襯托,突出了大雁的特征。

如用主紅雀、花鼠襯托大雁的堅定不移,用烏鴉襯托大雁飛行路線筆直,似乎也有數(shù)學頭腦。

小結:以上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愛鳥之心,“愛”字貫穿全文,“愛”融化在字里行間。

拓展探究

拓展延伸,感悟自然

由于歲月的變遷,環(huán)境的惡化,更是由于人類的殘忍,我們可愛的動物朋友正慢慢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從地球上消失。

1.展示瀕臨滅絕的珍稀動物的圖片、資料。

穿山甲:生存的威脅主要是棲息地遭破壞和盜獵。

緬甸蟒蛇:面臨的威脅主要是消費者對它們的皮膚、肉和膽囊的需求。

黃嘴天鵝:生存的威脅主要是棲息地遭破壞和盜獵,羽毛被用來制作傳統(tǒng)藥材。

亞洲水蜥:面臨的最大威脅是被當作野味,尤其在中國南部。同時,也面臨著森林砍伐帶來的威脅。

小鷗:海鷗體形最小的一種。生存的威脅主要是棲息地遭破壞和作為野味。

2.出示來自新華網(wǎng)的一則消息。

中國科學院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提供的資料表明,遠古時代500年才有一種獸類滅絕。但20世紀以來,4年就有一種哺乳動物滅絕,是正常滅絕速率的125倍,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加劇。科學家們統(tǒng)計,在我們共同生活的家園中,有5025種野生動物瀕臨滅絕邊緣,其中我國已達390多種。(新華網(wǎng))

教師寄語:曾幾何時,我們觸目的是砍伐的林木,漫天的沙塵;山地里奔走著哭泣的生靈,江面上漂浮著污染的泡沫。什么時候開始,這天空不再湛藍,這雨水不再清潤,這土地越來越少,這森林愈來愈疏。珍禽奇獸躲過了肆虐的天災,卻未能躲過野蠻的人禍。漸趨滅亡的難道僅僅是動物嗎?

我們現(xiàn)在享受的較高“生活水準”是否值得以犧牲自然、其他生物為代價?曾幾何時,我們遠離了自然,躲在了水泥鋼筋做成的“閣樓”里,生活簡化的只剩下自己,環(huán)境濃縮得只剩下盆景,一切純樸的本質的自然的東西,從我們的視野中悄然離去。

感謝利奧波德,是他,讓我們停下腳步,去體味這些天空中優(yōu)美自在的生命;是他,讓我們回望滾滾紅塵,觸摸到自私而功利的靈魂;是他,讓我們明白了:若要我們的生命鮮活滋潤地筆立于天地之間,就必須學會尊重大家庭中所有成員,和萬物和諧相處。有萬物陪我們前行,我們還會寂寞孤助嗎?世界正因為有了它們的存在,大地才有了如此的生機和情趣。

因為,地球上不僅僅只有我們;更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大雁回歸的情形,介紹了大雁的日常生活及其聯(lián)合觀念,說明了大雁是人類有益無損的朋友,表達了作者對大雁的喜愛之情,同時呼吁人們保護野生動物,把動物當成朋友,與它們共生共榮,和諧共處。

【板書設計】

08《時間的腳印》(同步教案)

【教學目標】

1、了解巖石記錄時間(歷史)的相關知識,掌握本文說明順序中的邏輯順序。

2、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

3、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重點難點】

1、了解巖石記錄時間(歷史)的相關知識,掌握本文說明順序中的邏輯順序。(重點)

2、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難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播放導入視頻。

如視頻中所言,通過一撮沙子,就能得知地球的年齡。這看起來十分不可思議,巖石為何有如此奇異的記錄歷史的功能呢?它是怎么記錄那些已逝的時間的?讓我們在《時間的腳印》一文中尋找答案。

出示目標

1、了解巖石記錄時間(歷史)的相關知識,掌握本文說明順序中的邏輯順序。(重點)

2、明確說明對象,理清文章思路;體會本文生動有趣的語言。(難點)

3、認識巖石記錄時間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科學精神。

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

陶世龍,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縣。1948年入北京大學地質系學習,1951年到北京市團委機關工作,次年參與建立北京地質學院,歷任教務處科長、副處長,學報副主編、編審,地質學史研究室主任,圖書館館長等職。1949年開始寫作普及地質礦物知識的文章,之后,陸續(xù)發(fā)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數(shù)百篇,部分結集《揭開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畫像》和《時間的腳印》出版。被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評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寫作背景

本文選自《時間的腳印》(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龍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質系,參加工作后長期與地質學科打交道,在國家推動科學普及和科學大眾化的倡導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寫作,尤其是針對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較多。這篇科普文章以記錄時間的方式為切入點,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巖石的豐富而有趣的科學知識。

3.字音

腐蝕(shí)渾濁(zhuó)山麓(lù)海枯石爛(kū)粗糙(cāo)龜裂(jūn)刨刮(páo)楔形文字(xiē)

4.詞語

蹤跡:行動所留下可察覺的形跡。

海枯石爛:海水干涸、石頭腐爛。形容歷史久遠,萬物已變。用于盟誓,反襯意志堅定,永遠不變。

腐蝕:指(包括金屬和非金屬)在周圍介質(水、空氣、酸、堿、鹽、溶劑等)作用下產(chǎn)生損耗與破壞的過程。

渾濁:指由于沉淀或沉積物而混濁不清。

楔形文字:這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這種文字是由公元前3200年左右蘇美爾人所發(fā)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初步感知

1.請同學們花三十秒迅速掃讀課文,說說本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點。

明確:有不少單句成段。

2.在說明文中,單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著這個句子起著總結性作用,把握這些句子,能讓我們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內容。請同學們給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標上序號,重點關注這些單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內容,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重點單句引導把握:

第1段:“時間一年一年地過去?!币龊笪模笕挝淖侄荚谟洈⑷绾斡涗洉r間的痕跡。

第5段:“巖石是怎樣記下時間的呢?”這是一個總起句,與下段一問一答說明了巖石在被破壞與重生的過程中記錄時間。

第7段:“真的有‘??菔癄€’的時候?!边@是一句提示語,后文則圍繞巖石如何被破壞展開。

第11段與第13段:“水和空氣還能夠進入巖石內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壞。”“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沒有放棄對巖石的破壞?!贝藘啥蚊黠@是對第7段的進一步闡述。

第18段:“經(jīng)過長期的重壓和膠結,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巖石?!被貞?段內容,同時引起后文巖石形成的具體過程。

第22段:“巖石保存了遠比上面所說的多得多的歷史痕跡?!币鱿挛牡木唧w舉例。

……

結合對上述單句成段句子的綜合分析,可將全文31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4段)引出話題: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段)巖石是怎樣記錄時間的。又分為兩層:

第一層(5—21段)巖石的厚度和順序可以記錄時間。

第二層(22—29段)巖石保存了歷史的痕跡。

第三部分(30—31段)讀懂巖石記錄的意義。

精讀品味

1.課文的第一部分告訴我們,巖石是大自然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開始并未說巖石是怎么記錄時間的,而是描述巖石有生滅過程,這是為什么?

明確:點明巖石的生滅過程,也是為了說明物質時刻都在運動著這一普遍規(guī)律。作者并不是以靜止的觀點去看待巖石的變化,而是將巖石的變化納入辯證唯物主義的宏觀視野中,這是一種辯證的科學主義精神。

2.巖石的運動規(guī)律是什么?

明確:被破壞——被搬運、被堆積——重新生成巖石。

3.巖石這樣頑強的東西竟然也被破壞,請同學們說說,導致巖石被破壞的因素有哪些?從被破壞到生成新的巖石,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破壞因素:陽光烘烤,霜雪冷凍,空氣與水中的酸類腐蝕,風的吹拂,水流的沖刷,冰河的移動,生物破壞,人為破壞。

形成過程:巖石→小石子→沙礫、泥土→沉積→重壓→膠結→新巖石。

4.請以沉積巖為例,說說為什么根據(jù)巖石的形成過程,我們能知曉過去的年月。(展示沉積巖照片)

明確:“巖石在最初生成的時候,像書頁一樣平臥著,一層層地疊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根據(jù)層與層的順序,我們就可以知道過去的年月。

5.巖石記錄時間的重要方式是它保存了許多的歷史痕跡,請閱讀第22到29段并分組討論,說說巖石保存了哪些歷史痕跡,它對人類有著怎樣的意義,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明確:①記錄了地殼的活動;②記錄了氣候的變化;③記錄了古代生物狀況;④記錄了地球歷史的發(fā)展過程;⑤記錄了自然界某些轉瞬即逝的活動。

意義與啟示:對巖石的研究,不僅使我們增長了知識,對自然界與史前歷史有了更多的認識,同時也擁有了開發(fā)史前資源的可能性,為人類謀取幸福。我們要秉承這種辯證主義思想觀念,發(fā)揚科學探索的精神,在人類前行的歷史上,貢獻出一份心力。

拓展探究

1.說明文以向人們傳授知識為主,所以,說明文的語言必須準確、嚴密。請同學們找出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明確:“根據(jù)計算,大約3000到10000年的時間,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如果去掉“大約”,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巖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時間。事實上,人類讀懂巖石的年齡,不論方法有多精確,也不論有多科學,都是推測出來的。所以,“大約”一詞,恰恰體現(xiàn)了作者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體現(xiàn)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2.一篇有藝術性的說明文,除了注重語言的準確性與嚴密性,還會注重語言的藝術性,本文語言十分具有藝術特色,請結合課文實例進行分析。

明確:文章在敘述中大量運用擬人化的寫法,語言生動有趣。

(1)將“炎熱的陽光”“嚴寒的霜雪”以及風雨等對巖石的破壞說成是“攻擊”,仿佛是有意識的行為。這樣就強化了它們與巖石的敵對性。形象地說明了巖石“無時無刻不經(jīng)受著磨難”。

(2)三個并列短語構成排比句,生動地描繪了“狂風”“洪水”“冰河”等幾種自然力的氣勢。“沖來了”“爬來了”也是一種擬人化的表述,增強了“洪水”“冰河”的動感和目的性,表現(xiàn)了它們勢不可擋的威力。

(3)說“越是笨重的石塊越跑不遠”“輕小的沙礫”去“旅行”,也是以擬人化的手法,寫巖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運。這樣寫,增強了事物的主動性(沙礫)或被動性(石塊),生動有趣。

(4)用“躺”字形容巖層的生成狀態(tài),化動為靜。準確而又形象地說明了巖石新生的過程。

課堂小結

本文以充滿智慧的筆觸,娓娓而談巖石能夠記錄時間的腳印的原因,記錄的內容和人類讀懂大自然這種記錄的重大意義,以豐富的實例和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引起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

【作業(yè)布置】

1、找一找: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試舉例說明。

2、課外閱讀有關科普讀物。

【板書設計】

09《桃花源記》(同步教案)

【教學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xiàn)象。

2.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3.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xiàn)象。(重點)

2.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難點)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播放《桃花源記》視頻前半段。

導入語:同學們,我們剛剛看到的這段視頻叫《桃花源記》,講的是一位打魚人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了一片桃林,桃林盡頭、溪水的源頭有一個可容一人通過的石縫,石縫后面有什么呢?想知道的話,就和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桃花源記》。

出示目標

1.準確、流利地朗讀、背誦、翻譯課文。掌握相關的文言實詞和虛詞及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等現(xiàn)象。

2.理清文章的敘事線索,學習文章曲折回環(huán),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寫法。

3.了解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并體會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檢查預習

1.作者介紹

陶淵明(365年—427年),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東晉著名詩人。是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其祖父、父親都做過官。他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年少時就有“大濟于蒼生”的壯志。但時值東晉和南朝宋的易代之際,社會動蕩不安,使之壯志難酬。陶淵明29歲開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職歸。陶淵明35歲時,在江陵為桓玄僚佐。40歲為鎮(zhèn)軍劉裕參軍,第二年,義熙元年八月,因叔父推薦,得為彭澤令??で捕洁]至縣,吏役告訴他要束帶鞠躬迎接,他說:“我不能為五斗米而折腰。”即自離職去,在官僅八十多天。離任時,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志。因深感官場污濁、仕途兇險,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再沒有出仕,直至63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

2.寫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