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代漢語教案(下)教學具體實施方案第一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五章實詞和句法:古漢語被動句(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要求學生了解古漢語被動句的各種句型,培養(yǎng)學生辨別、翻譯古漢語被動句的能力。四、教學內容提要三、古漢語被動句古代漢語被動句有六種常見句式,分別是“于”字句、“為”字句、“見”字句、“被”字句、“為……所……”式、“見……于……”式。其中前面四種是基本句式,后面兩種由基本句式發(fā)展而來。(一)概念上表被動的句子在句法結構上同表示主動的句子在形式上沒有區(qū)別的表示被動的句子,就是概念上表被動的句子。如:(例見教材301頁)。這類句子雖然表示被動意義,但由于沒有形式標志,所以不是被動句。如:①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傳·齊桓公伐楚)②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鄭伯克段于鄢)(二)“于”字被動句①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于人。(孫子兵法·行軍)[去掉“于”,變?yōu)橹鲃泳?,意思也完全相反了。]“于”字被動句被取代,是因為“于”字表示被動外,還可以引進處所、時間等:①及寡人之身,東敗于齊,長子死焉;西喪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經過歷史考察,知“敗于齊”“辱于楚”中“于”表被動;而“西喪地于秦七百里”意思為“西面丟失七百里地給秦國”,非被動。](三)“為”字被動句“為”字被動句被取代,是因為“為”字表義復雜,易產生歧義:①若民不為己用,不為己死,而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君道)②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史記·陳涉起義)(四)“見”字被動句①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五)“被”字被動句被:寢衣(被蓋)遭受覆蓋被動①寡人不祥,被于宗廟之祟。(戰(zhàn)國策·馮諼)[動詞性強,帶名詞性賓語]②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韓非子·五蠹)[廉:正直。帶動詞性賓語]③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表被動明顯,但僅放在動詞前]④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完全被動句,引進主動者](六)復合被動句①烈士為天下見善矣,未足以活身。(莊子·至樂)[剛勇之士被天下人稱贊,卻不能因此使自己活下來。用“為……見”式。]②圣者憂世,周流四方,猶為退士所見譏彈(指責)。(抱樸子外篇·正郭)[譏彈:指責。用“為……所見”式。]以下兩例貌似復合被動句而其實不是:③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墨子·公輸)[為何不向大王引見我?]④人主見弄于股掌之上,而莫之知惡。(漢徐干《七喻》)[君王在股掌上玩弄他]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被動句的基本句式;復合被動句。處理辦法:復合被動句雖然在正統(tǒng)文言文中少見,但對閱讀接近口語的古代文獻很有幫助,應當讓學生在熟悉被動句基本句式的基礎上,類推識別各種復合被動句。第二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實詞和句法:古漢語特殊句式(一)(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漢語特殊句式的結構,重點理解并熟練掌握最常見的三種賓語前置句。四、教學內容提要四、古漢語特殊句式詞序是漢語的重要表達手段之一。漢語是一種沒有詞形變化的語言,詞語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主要靠詞語的組合順序來表現。無論古代漢語還是現代漢語,充當句子成分的詞語在句中的次序是比較固定的。在古代漢語中,有少數特殊的詞序是現代漢語所沒有的。這些特殊的詞序實際上只存在于先秦以前的上古漢語里,到漢代就已經從口語中逐漸消失,但由于一些寫文章的人習慣于仿古,因此在歷代的古文中常常出現,了解這些特殊詞序,對閱讀古文是很有幫助的。(一)賓語前置句:這是古代漢語中主要的特殊詞序。1、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句疑問代詞無論是作動詞的賓語,還是作介詞的賓語,一般都要前置,這條規(guī)則在先秦是比較嚴格的,也是同現代漢語不一致的。這種句式有兩個要點:⑴是疑問句代詞作賓語。這些疑問代詞實際上是我們辨別這種句式分標志。教材p288舉了“誰、何、奚、安”四個,另外還有“孰、胡”等。如:王者孰謂?謂文王也。(公羊傳·隱公元年)胡為至今不朝也。(戰(zhàn)國策·齊策)⑵是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尤其是作介詞賓語的疑問代詞前置,容易被我們忽視。教材p289/上舉有兩個例句,再補三例于下:水奚自至?(呂氏春秋·貴直)許子奚為不自織?(孟子·許行)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惡乎:于何處]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句這種句式有兩個要點:⑴賓語必須是代詞,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賓語也不會前置;例見教材P290/下。⑵必須是否定句中,即必須要有實際上也是標志的否定副詞“不、未、毋(無)”和否定性的無定代詞“莫(沒有準)”,代詞賓語要放在動詞與否定詞之間,如:居(平常)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子不我思,豈無他人?(詩·褰裳)不好犯(觸犯上級)上,而好作(造反)亂者,未之有也。(論語·學而)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孟子·許行)3、用“是”“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句古代漢語中,為了強調賓語,常常將賓語置于動詞之前,并在賓語和動詞之間插入一個代詞,用以復指前置賓語。這些代詞主要有“是、之、焉”三個,他們只是賓語前置的標志,一般不譯?!笆恰⒅睆椭傅睦湟岩娊滩腜292/中,另外補“焉”復指的兩例: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左傳·隱公六年)[我們周國室東遷,依靠的就是晉國和鄭國。]夫子何命焉為?(墨子·公輸)[先生有什么要見教的嗎?句中“何命”“焉”都是賓語。]要注意的幾點:⑴“賓語用代詞復指”同上面所講的兩種賓語前置句不同,它的賓語不限于疑問代詞或代詞,往往是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復指賓語的前置句比一般的動賓式語氣要強得多。⑵不要誤以為前置的賓語是全句的主語,代詞“是、之、焉”另有所代;也不要誤以為“是”等于現代漢語的判斷詞“是”“之”等于現代漢語的“的”。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賓語前置句。難點:用“是、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句。處理辦法:賓語前置句是古代漢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種特殊句式,可以從現代成語中保留的此類句式入手,弄清其結構和作用,讓學生通過一定的練習,能夠舉一反三。用“是、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句,需要學生細致體味“是、之”在句子中的作用以及這種句式具有的強調前置賓語的作用,從而類推解決相關句子。第三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實詞和句法:古漢語特殊句式(二)(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讓學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漢語特殊句式的結構,理解并熟練掌握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句、特殊的行為數量表示法和定語后置句。四、教學內容提要4、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句:這種句式不屬于語法規(guī)則,而是一種強調手段,即把介詞“以”后的賓語提到“以”前加以強調。如: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秋以為期=以秋為期)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是以=以是)(二)特殊的行為數量表示法古代漢語表示行為數量與現代漢語有三點不同:1、古代不用動量詞;現代一般要用動量詞。漢代以后,量詞才逐漸多起來,最后形成了現代漢語中龐雜的量詞體系。2、古代直接把數詞放在動詞前作狀語;現代一般是把數量短語放在動詞后面作數量補語。如:“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也?!保T諼客孟嘗君)3、古代強調行為數量時,把數詞從動詞前面移到句尾作謂語;現代數量短語一般不能單獨作謂語。如: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鴻門宴)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則熙熙而樂。(捕蛇者說)(三)定語后置句在現代漢語中,定語在中心詞之前;而在古代漢語中,有時可以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后,其作用主要是強調定語。這種句式的格式可概括為“中心詞+(之)+定語+者”,“者”是判斷后置定語止點的標志。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史記·廉藺列傳)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句、特殊的行為數量表示法和定語后置句處理辦法:可以從現代成語和中學階段學過的名句入手,讓學生弄清此類句式的結構和作用,然后通過一定的練習,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第四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六章虛詞和句式:古漢語虛詞概述·副詞(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讓學生了解古代漢語副詞的分類和特點,了解古今副詞意義和用法的差異,掌握古代重要副詞的意義和用法。四、教學內容提要一、虛詞概說(一)副詞概說1、副詞的特點:(1)半實半虛;(2)既重要又不重要。2、古代漢語副詞的分類:分為程度、范圍、時間、情態(tài)、否定、表敬六類。指代性副詞指的是古代漢語中“相”和“見”這兩個特殊的副詞。它們用在及物動詞前,具有稱代作用,相當于受動者。其中“相”可以指代第一、二、三人稱;“見”一般指代第一人稱。重點介紹表敬副詞的古今使用情況(有自謙和尊人兩種)。謙敬副詞是用來表示自己的謙恭和對人的尊敬的一類副詞。它們原來都有實際意義,用作謙敬副詞后,意義虛化,主要是向人表示敬重。表敬的副詞主要有“請、敬、謹、幸、惠、辱”等;自謙的副詞主要有“竊、忝、猥、敢”等。3、副詞意義的古今差異:(1)少(稍微)、稍(逐漸)、漸(浸濕):三詞演變的系列性。(2)略:略微(程度);全、皆(范圍)。(3)頗:很(程度深);稍微(程度淺);多數(范圍)(4)僅:將近。4、副詞用法的古今差異:(1)古代漢語的副詞可以修飾名詞謂語。如:“此皆古之良馬也。”(荀子·性惡)這與古今判斷句的差異有關。(2)有個別副詞古今詞序有差異。如:“不治,將恐深?!薄白畋绕滟跽?。”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古今詞義差異較大的副詞。處理辦法:在古書的閱讀中,沒有哪個副詞最重要,但也沒有那個副詞不重要,尤其是古今詞義差異較大的副詞,教師必須明確指出,讓學生掌握。第五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六章虛詞和句式:古漢語虛詞概述·代詞、介詞、連詞和語氣詞。(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讓學生了解古代漢語代詞、介詞、連詞、語氣詞的分類和特點;了解代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在體系上的古今差異。四、教學內容提要(二)代詞概說1、古代漢語有兩類較特殊的代詞是現代漢語中沒有的,一類是無定代詞“或”和“莫”;另一類是輔助性代詞“者”、“所”。2、古代漢語的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都使用了許多與今天完全不同的形式。3、上古漢語中第三人稱代詞有“其”和“之”;“他”作第三人稱代詞是晉代以后的事。(三)介詞概說1、現代漢語的介詞結構除表示處所外,一般只作狀語;而古代漢語的介詞結構既可作狀語,也可作補語。2、現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總是放在介詞的后面;而在古代漢語中,介詞賓語有時可以前置。3、現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不能省略;而古代漢語中,介詞的賓語有不少省略的情況。(四)連詞概說1、連詞連接的兩個部分之間的關系,與現代漢語復句中分句間的關系類別相當。2、古代漢語中有一些貌似現代雙音連詞的雙音結構,意義與后代有區(qū)別。如:雖然(連+代):雖然如此。所以(代+介):用來……的方法;導致……的原因。然則(代+連):既然這樣,那么……然而(代+連):這樣卻(還)……(三)語氣詞概說1、古代漢語的語氣詞,從它們在句中的位置看,可分為句首、句中、句尾語氣詞三類。句首、句中語氣詞,現代漢語已經沒有;句尾語氣詞古今變化很大。2、一個語氣詞表達的基本語氣是固定的,不能把由別的詞語或語調表示的語氣強加給語氣詞。如句尾語氣詞:也——表示肯定語氣。矣——表示陳述語氣。哉、夫——表示感嘆語氣。乎、耶、邪、與、歟——表示疑問語氣。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古代漢語代詞、介詞、連詞、語氣詞在體系上與現代漢語的差異。處理辦法:介紹古今漢語幾類虛詞在體系上的差異,可以使學生對古代漢語虛詞先有一個總體的把握,便于他們分析掌握個體虛詞。第六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六章虛詞和句式:之和其(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理解“之”和“其”的語法特點,熟練掌握它們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四、教學內容提要二、常見重要虛詞(一)“之”和“其”1、之:(1)動詞:往、到。(2)代詞:1)指人:譯為“他(們)”。2)指事:譯為“這件(些)事”。3)泛指:譯為“這”、“那”。4)復指:譯為“這(個、種、些)”(3)助詞1)用在修飾語和被修飾語之間,譯為“的”。如:是炎帝之少女。(《山海經·精衛(wèi)填海》)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tài)。(《戰(zhàn)國策·范雎說秦王》)2)用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齊桓公伐楚》)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邵公諫厲王弭謗》)3)湊足音節(jié),不譯。2、其:(1)代詞:1)定語:①譯為“他(們)的”;②譯為“那樣的”;③譯為“自己的”。2)兼語:譯為“他、它”。3)泛指:譯為“這”、“那”。(2)語氣詞:“其”作語氣詞用,既可以用于句首,也可以用于句中。其用法有下面三種:1)表示推測語氣,譯為“大概”。如:齊其為陳氏矣。(《左傳·晏嬰論季氏》)天之蒼蒼,其正色邪?(《莊子·逍遙游》)2)表示反問語氣,譯為“難道”。如: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鄭伯克段于鄢》)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韓愈《答李翊書》)3)表示委婉的祈使語氣,譯為“還是、可要”。如: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左傳·齊桓公伐楚》)吾子其無廢先君之功?。ā蹲髠鳌る[公三年》)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之”和“其”的語法作用。難點:“之”和“其”的語法作用。處理辦法:教師應通過重例證、細比較、多練習的方法,使學生了解、熟悉常見重要虛詞的語法作用。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已有一定的積累,教師可以先舉出一些中學學過的語例重點解剖,要使學生學會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了解虛詞的特性、辨析虛詞的用法,然后再讓學生熟練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的類推過程,這種循序漸進的講授方法,學生相對而言易于接受。第七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六章虛詞和句式:者和所(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理解“者”和“所”的語法特點,熟練掌握它們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四、教學內容提要(二)“者”和“所”1、“者”庸者笑而應曰。(《史記·陳涉起義》)大者王,小者侯。(《漢書·高帝紀》)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史記·鴻門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論語·顏淵》)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韓非子·五蠹》)以上例句中的“者”作為輔助性代詞,用在其他詞或詞組的后面,組成“者”字結構來充當句子成分。和“者”結合的可以是動詞、形容詞或動詞、形容詞行詞組,也可以是數詞或時間詞等??勺g為“……的”、“……的人”、“……的東西”等。2、“所”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左傳·莊公十年》)民無所依。(《左傳·晏嬰論季世》)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史記·鴻門宴》)以上例句中的“所”都是作為輔助性代詞,用在其他詞或詞組的前面,組成“所”字結構來充當句子成分。和“所”結合主要是動詞或動詞行詞組??勺g為“……的”、“……的人”、“……的東西”等。3、“者”、“所”指代對象的差別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莊子·養(yǎng)生主》)見者驚猶鬼神。(《莊子·達生》)以上例句中“者”指代行為的主動者,“所”指代行為的受事者。4、“所……者”結構的含義所愛者,撓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誅滅之。(《史記·酷吏列傳》)孟嘗君曰:“視吾家所寡有者。”(《戰(zhàn)國策·齊策四》)以上例句中的“所……者”仍然指代的是行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結構,不等于“者”字結構。5、“所以”的用法吾知所以距子矣。(《墨子·公輸》)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荀子·議兵》)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韓愈《師說》)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也。(《荀子·哀公》)以上例句中“所以”是由“所”與介詞“以”組成的凝固格式。古漢語中的“所以”與現代漢語中的“所以”不同,現代漢語中,一般用于因果復句中,起連接出結果的作用,一個連詞。而古漢語中的“所以”是凝固結構,據其意義分析,主要有兩種用法:第一,表示的意義比較具體,可理解為“……的工具”、“……的人”等。第二,表達的意義比較抽象,可理解為“……的方法”、“……的原因”。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者”和“所”的語法作用。難點:“者”和“所”的語法作用。處理辦法:教師應通過重例證、細比較、多練習的方法,使學生了解、熟悉常見重要虛詞的語法作用。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已有一定的積累,教師可以先舉出一些中學學過的語例重點解剖,要使學生學會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了解虛詞的特性、辨析虛詞的用法,然后再讓學生熟練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的類推過程,這種循序漸進的講授方法,學生相對而言易于接受。第八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六章虛詞和句式:于和以(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理解“于”和“以”的語法特點,熟練掌握它們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四、教學內容提要(三)“于”和“以”1、于(於、乎)古漢語中介詞“于”也可寫作“於、乎”?!坝凇焙汀办丁鄙瞎挪⒉煌簦鹘樵~用時,它們的用法完全相同。“乎”與“于”古時音近,也經常作介詞用,其用法與“于”也完全相同。(1)引入行為動作的處所與時間。如:宋公及楚人戰(zhàn)于泓。(《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韓非子·五蠹》)(2)引入行為動作涉及的對象。如: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左傳·鄭伯克段于鄢》)利澤施乎萬世。(《莊子·大宗師》)(3)引入行為動作比較的對象。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4)引入行為動作的主動者,即表示被動。如:刑賞已諾,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2、以(1)引入行為動作憑借的工具、材料與依據。如:蛇出于其下,以肱擊之。(《左傳·鞌之戰(zhàn)》)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荀子·勸學》)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韓非子·五蠹》)(2)引入行為動作憑借的資格、身份或地位。如:以人民往觀之者三二千人。(《史記·西門豹治鄴》)騫以郎應募使月氏。(《漢書·張騫傳》)(3)引入行為動作的原因。如: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戰(zhàn)國策·魏策四》)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起義》)(4)引入行為動作的時間。如:文(指田文,即孟嘗君)以五月五日生。(《史記·孟嘗君列傳》)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于”和“以”的語法作用。難點:“于”和“以”的語法作用。處理辦法:教師應通過重例證、細比較、多練習的方法,使學生了解、熟悉常見重要虛詞的語法作用。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已有一定的積累,教師可以先舉出一些中學學過的語例重點解剖,要使學生學會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了解虛詞的特性、辨析虛詞的用法,然后再讓學生熟練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的類推過程,這種循序漸進的講授方法,學生相對而言易于接受。六、教學實施情況小結第九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六章虛詞和句式:而和則(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理解“而”和“則”的語法特點,熟練掌握它們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四、教學內容提要(四)“而”和“則”1、而連詞“而”的用法主要有三種:(1)連接聯合結構,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動詞性詞組,表示兩種性質或行為之間的聯系。既可以是順接,也可以是逆接。如:美而艷。(《左傳·桓公元年》)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韓非子·五蠹》)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韓非子·五蠹》)水淺而舟大也。(《莊子·逍遙游》)(2)連接偏正結構,即連接狀語與謂語動詞,是一種順接。如: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勸學》)太后盛氣而揖之。(《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3)連接主謂結構,即連接主語和謂語,是一種逆接,或是一種假設。如: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智不若耶?畏之也。(《戰(zhàn)國策·趙策三》)子產而死,誰其嗣之?(《左傳·襄公三十年》)2、則連詞“則”的用法主要有四種:(1)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相承,可理解為“就”、“便”等。如:戰(zhàn)則請從。(《左傳·莊公十年》)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晁錯《論貴粟疏》)(2)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聯系,可理解為“那么”、“那么就”等。如: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逍遙游》)民貧則奸邪生。(晁錯《論貴粟疏》)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韓非子·五蠹》)(3)表示假設,可理解為“如果”、“假如”等。如: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莊子·逍遙游》)(4)表示發(fā)現,可理解為“原來已經”。如: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左傳·僖公三十三年》)(5)表示讓步關系,可理解為“雖然”、“倒是”等。如:善則善矣,未可以戰(zhàn)也。(《國語·吳語》)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而”和“則”的語法作用。難點:“而”的語法作用。處理辦法:教師應通過重例證、細比較、多練習的方法,使學生了解、熟悉常見重要虛詞的語法作用。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已有一定的積累,教師可以先舉出一些中學學過的語例重點解剖,要使學生學會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了解虛詞的特性、辨析虛詞的用法,然后再讓學生熟練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的類推過程,這種循序漸進的講授方法,學生相對而言易于接受。第十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六章虛詞和句式:也和矣焉和諸(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理解“也”和“矣”、“焉”和“諸”的語法特點,熟練掌握它們在古文中的主要用法。四、教學內容提要(五)“也”和“矣”1、也句尾語氣詞“也”主要用在判斷句句尾,表達的是判斷語氣,有肯定與確認的意味。用在復句及命令、疑問句中的“也”,仍都是肯定與確認的語氣。如:如必自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許行》)雖殺臣,不能絕也。(《墨子·公輸》)賞罰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韓非子·初見秦》)不及黃泉,無相見也?。ā蹲髠鳌む嵅硕斡谯场罚?、矣句尾語氣詞“矣”主要用在陳述句句尾,表達的是陳述語氣,是把事情發(fā)展到現階段出現的情況或將要出現的情況報道出來,告訴別人。與“也”所表達的語氣的差別:第一,“也”表靜態(tài),無時間動程;“矣”表動態(tài),有時間動程。第二,“也”是把對事物的判斷告訴別人,現代漢語中沒有與之對應的語氣詞;“矣”是把事情發(fā)展到現階段出現的情況或將要出現的情況報道出來告訴別人,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語氣詞“了”。如:雞既鳴矣。(《詩經·齊風·雞鳴》)余病矣。(《左傳·鞌之戰(zhàn)》)吾屬今為之虜矣。(《史記·鴻門宴》)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傳·僖公十年》)(六)“焉”和“諸”1、焉(1)兼詞,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例:①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焉:在其中)②不復出焉。(焉:從這里。)(2)疑問代詞,哪里,怎么。例:①且焉置土石?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3)作語氣助詞,用于句末。例:①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②今其室十無一焉。(4)作詞尾,相當于“然”、“......的樣子”。例: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②而小儒規(guī)規(guī)焉以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5)相當于“之”。例:①謹食之,時而獻焉。(焉:它,指蛇。)②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寫的這篇文章。)2、諸只用作兼詞,有兩種情況:(1)相當于“之于”,放在句中。(2)相當于“之乎”,放在句尾。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也”和“矣”、“焉”和“諸”的語法作用。難點:“也”和“矣”的區(qū)別;“焉”的語法作用。處理辦法:教師應通過重例證、細比較、多練習的方法,使學生了解、熟悉常見重要虛詞的語法作用。由于學生在中學階段已有一定的積累,教師可以先舉出一些中學學過的語例重點解剖,要使學生學會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了解虛詞的特性、辨析虛詞的用法,然后再讓學生熟練掌握由已知到未知的類推過程,這種循序漸進的講授方法,學生相對而言易于接受。第十一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六章虛詞和句式:常見習慣句式(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讓學生掌握古代漢語常見習慣句式的結構并能準確地翻譯。四、教學內容提要三、常見習慣句式:(一)如(若、奈)……何1、“如(奈、若)……何”格式。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換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2、“如(奈、若)之何”格式。如:“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論語·為政)[要使百姓嚴肅認真,盡心盡力和互相勉勵,怎么辦呢?]3、“如(奈、若)何”格式。如:“與不谷同好,如何?”(齊桓公伐楚)(二)何(以)……為:可譯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著……呢?”例如:①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為?②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三)孰與表示比較,用來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較的結果。都可譯為“跟……比較,哪個更……”。例如:①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②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③吾孰與城北徐公美?(四)不亦……乎可譯為“不是……嗎?”或“難道不……嗎?”例如: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今吾之優(yōu)越,猶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務齊,不亦謬乎?(五)無乃……乎(與)表反問語氣,相當于“恐怕……吧”。例如:①無乃爾是過與?(《論語》)——難道不是該怪罪你嗎?②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六)得無……乎可譯為“該不會……吧”“莫非……吧”。例如:①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②日食飲得無衰乎?(七)何……之有可譯為:“有……呢?”例如:①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②夫晉,何厭之有?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常見習慣句式的翻譯。處理辦法:常見習慣句式的翻譯可以通過分析句式結構、比較句式表義特點來使學生掌握。第十二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七章修辭和古文今譯:常見修辭手法(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要求學生了解古代漢語常見的修辭手法,掌握這些修辭手法在古文中的具體運用。四、教學內容提要古代漢語常見修辭手法一、比喻:又叫“譬喻”,有四類:1、明喻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2、暗喻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史記·鴻門宴》)3、借喻繰成白雪桑重綠,割盡黃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詩》)4、博喻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蘇軾《百步洪》)二、代稱:代稱的分類1、用該事物的性狀、特征指代該事物乘堅驅良逐狡兔。(《史記·越王勾踐世家》2、用泛稱代特稱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后漢書·華佗傳》)3、用特稱代泛稱凌陽侯之泛濫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4、用工具代本體沛公不勝杯杓,不能辭。(《史記·鴻門宴》)5、用部分代全體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6、用具體代抽象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史記·廉藺列傳》)三、并提:并提,是古代漢語中的一種修辭手法,又叫“合敘”。即把兩件相關的事合并在一個句子里來敘述。它能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但也容易影響句意的正確理解。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水經注·巫山·巫峽》)四、互文:互文,又叫“互文見義”、“互見”等。指在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并列語句中,相應位置上的詞語互相補充、互相呼應的修辭手法。古人所說的“互文”,還包括為了避免行文重復,在同一語言環(huán)境里同義詞或近義詞交錯使用的情況。如: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說》)鄭衛(wèi)之女不充后宮,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諫逐客書》)五、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話說得含蓄、婉轉一些,叫做“委婉”。有以下幾類:1、避粗俗即陽為病狂,臥便利。(《漢書·玄成傳》)2、避忌諱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3、避冒犯陛下富于春秋。(《史記·李斯列傳》)4、交際辭令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臣下犒執(zhí)事。(《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六、倒置:使句中的詞語顛倒順序來達到新穎別致、強調突出、平仄合律等效果的修辭方式。如:野于飲食。(《墨子·非樂上》)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諺所謂“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謂矣。(《左傳·昭公十九年》)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并提、互文、委婉的修辭特點。處理辦法:并提和互文形式相反,在現代一般不再使用,因此應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典型例句,把二者區(qū)別開來。委婉是很能體現漢民族語言特點的表義手段,教師應通過典型語例,細致解析委婉的類別和特點,使學生正確掌握這一修辭手法。第十三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七章修辭和古文今譯:古文今譯(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熟練掌握古文今譯的一般方法,掌握古文今譯的特殊處理方法,在實踐中能夠運用古漢語知識較為準確地翻譯古文。四、教學內容提要一、古文今譯的作用古文今譯就是把古文翻譯成現代文,它的作用有二:(一)讓現代人讀懂古代文獻。這通常是注釋家要做的工作。(二)提高閱讀古代文獻的能力。這是學習古代漢語的人經常要做的事情。適當的古文今譯練習,可以使我們進一步掌握古代漢語的語言特點,同時透徹了解原文的思想內容。二、古文今譯的原則嚴復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翻譯外文作品的原則“信、達、雅”,這一原則同樣適用于古文今譯。信:即忠實原文。(不增不減,有疑難就查工具書。)達:即翻譯準確。(準確理解原文,譯文要符合現代漢語規(guī)范,不能半文半白、語句不通、不合情理。)雅:即保持文采。(注意原文的修辭手法、表達習慣等,做到譯文典雅優(yōu)美。)三、古文今譯的一般方法先看一個句子: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諸葛亮《出師表》)譯文: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和我談論這些事情,沒有一次不對漢桓帝、漢靈帝(的作法)發(fā)出感嘆、深表遺憾。古文今譯的一般方法可以用“對、換、留、刪、補、調”這六個字來概括:(一)對(對譯):把古文中的單音詞對譯為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雙音詞或多音詞。(二)換(替換):用現代的詞或短語去替換古代的詞語。(三)留(保留):古文中的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國名、官職名、年號、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等)以及古今意義和用法相同的詞語可以保留下來不譯。(四)刪(刪除):古文中有些語氣詞、助詞、連詞等,在現代漢語中沒有對等的詞來翻譯,而刪去又不影響句子的準確通順,就可以刪除不管。(五)補(補充):古文中省略了的而根據現代漢語表達習慣卻不能省略的成分,譯文應補充出來。(六)調(調整):古文中的特殊詞序,要根據現代漢語語法規(guī)范作相應的調整。運用一般方法,我們再來試譯兩個句子:扁鵲出,桓侯曰:“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譯文:扁鵲出去(以后),桓侯說:“醫(yī)生喜歡醫(yī)治沒有生?。ǖ娜耍?,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柳宗元《捕蛇者說》)譯文:頂著風雨,冒著寒暑,呼吸著帶有病毒的空氣,死去的人到處躺在一起互相靠著。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古文今譯方法。處理辦法:古文今譯綜合性很強,要求學生不斷積累古代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同時也要求學生能妥善處理古今差異,使譯文準確規(guī)范,教師可適當選擇有代表性的例句作示范,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第十四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八章音韻:音韻學的構成和上古音韻、中古音韻(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要求學生了解上古的三十個韻部和上古聲母研究的重要結論;了解中古韻部和中古聲母的構成,了解中古四聲及其與現代漢語四聲的對應關系。四、教學內容提要一、古今語音的異同提問:漢語古今的語音是否有差異?1、建立語音發(fā)展的觀點從方言看古今語音的差異叢書面看古今語音的差異2、漢語語音發(fā)展的歷史分期上古音近古音《詩經》中古音《廣韻》普通話《中原音韻》現代音二、古音的基本概念1、聲母方面①字母聲紐音紐紐提問:請說出現代漢語聲母的發(fā)音部位。②五音七音唇音:重唇音齒音:齒頭音喉音:輕唇音舌音:舌頭音舌上音正齒音牙音:半舌音:半齒音:③清濁全清音:不送氣、聲帶不振動全濁音:聲帶振動強烈2、韻母方面次清音:送氣、聲帶不振動次濁音:聲帶振動不強烈提問:韻與韻母有何不同?①韻韻部韻目②陰陽入陰聲韻:沒有韻尾和以元音結尾的韻入聲韻:以輕塞音bdg結尾的韻③四呼陽聲韻:以鼻輔音結尾的韻開口呼:不是iuü或不以iuü為韻頭的韻母齊齒呼:i和以i為韻頭的韻母合口呼:u和以u為韻頭的韻母3、聲調方面撮口呼:ü和以ü為韻頭的韻母提問:請說出現代四聲及其調值。①平上去入三十六字母②平仄提問:現代漢語的聲母有多少個?都是什么?“三十六字母”是古人總結的漢語的36個聲母。是宋朝人在唐末和尚守溫創(chuàng)制的三十字母的基礎上增訂而成的。三、上古聲母的研究1、上古時期無舌上音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古無舌上音》:“凡輕唇者,古皆讀為重唇?!?、上古時期無舌上音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舌音類隔之說不可信》:“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蔽?、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上古聲母研究的重要結論;中古四聲。處理辦法:上古聲母研究的重要結論可以多舉一些古今例證來幫助學生理解。中古四聲的重點是平分陰陽和入派三聲,除列表說明中古四聲與現代四聲的對應關系外,還應讓學生在活的方言中,具體感知古入聲字的去向。第十五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八章音韻:詩律·句數和押韻(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讓學生了解古代詩歌句式的發(fā)展,了解近體詩句數和押韻的要求。四、教學內容提要一、近體詩的分類在“永明體”詩的基礎上形成的講究平則與對仗的詩,就是近體詩,也叫做“格律詩”。格律詩在隋末唐初形成,成為我國詩體的正宗。五言律詩:每句五個字。七言律詩:每句七個字。五律:每句五個字,全詩共八句。七律:每句七個字,全詩共八句。五絕:每句五個字,全詩共四句。七絕:每句五個字,全詩共四句。排律:超過八句。二、近體詩的用韻1、近體詩是怎樣押韻的押韻就是在詩歌中該用韻的地方用同韻部的字。如: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①近體詩除有的首句入韻外,都是隔句押韻。②近體詩一般只用平聲韻。③近體詩不能出韻(出韻:即用了不是這個韻部中的字)。2、平水韻北宋陳彭年的《廣韻》分206韻。根據“同用”的原則,一些鄰近的韻可以合起來用。南宋江北平水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將《廣韻》的206韻合并為107韻;與此同時,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將《廣韻》的206韻合并為106韻。后人就把這106韻稱為“平水韻”。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律詩句數和押韻的要求。處理辦法:最好結合一、兩首律詩來分析。第十六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八章音韻:詩律·平仄(一)(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要求學生理解律詩的平仄特點,能熟練地分析律詩的平仄。四、教學內容提要三、近體詩的平仄1、近體詩的平仄格式四種基本句式: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海ㄆ狡剑┴曝啤啤狡綄Γ和宦撝谐鼍溆趯涞钠截茟斚喾?。粘:上一聯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的平仄應當相同。四種基本格式:仄起仄收式: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平起平收式:五、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辦法重點:律詩平仄的四種不同格式。難點:推演律詩平仄的四種不同格式。處理辦法:對律詩平仄的四種不同格式,教師應根據平仄交錯和“粘”“對”的規(guī)律,反復引導學生學會推演,理解掌握,不必死記硬背。第十七講一、教學內容和學時分配第八章音韻:詩律·平仄(二)(2學時)二、授課類別:理論課三、教學目的及要求要求學生理解律詩拗救的特點,能熟練地分析律詩的拗救。四、教學內容提要2、拗救問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1)一、三、五也要論的情況:①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五字必須是仄。否則,句尾就是三個平聲字,叫做“三平調”,近體詩中不許出現。②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子必須是平。否則,除韻腳之外,全句就剩下一個平聲字,叫做“犯孤平”。救的辦法是將本句的第五字改為平聲。(2)二、四、六可以不分明的情況:①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那么第六字必須改為平。②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可以用仄,但其對句的第五字必須改用平聲。實踐:分析下面近體詩的用韻情況與平仄句式??丈叫掠旰?,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西崦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鋅空電池市場需求分析及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計算機機房行業(yè)運行態(tài)勢及發(fā)展盈利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純鐵鋼坯市場運行態(tài)勢規(guī)劃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糕點及面包市場運行動態(tài)與營銷策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硅藻土行業(yè)運行現狀及發(fā)展前景分析報告
- 2024數學競賽CHKMO中國新加坡合練訓練題
- 重慶城市職業(yè)學院《液壓元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長治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峨姎夤こ糖把丶夹g》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遼寧工業(yè)大學《計算機輔助造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衛(wèi)生康復職業(yè)學院《企業(yè)運營管理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高中英語課程設計目的
- 2024-2025學年北京一零一中學初三期初測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2024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CET-4真題試卷
- 高中生物學選擇性必修一測試卷及答案解析
- 佳能EOS700D使用說明書
- 煤礦應急叫應、回應、響應機制
- 圓圈正義讀書分享課件
- DL∕T 1910-2018 配電網分布式饋線自動化技術規(guī)范
- 護理人力資源配置原則及調配方案
- 2023級武漢大學臨床醫(yī)學畢業(yè)考試試卷
-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耐久跑教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