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產調研報告_第1頁
歷史文化遺產調研報告_第2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4歷史文化遺產調研報告——河南汝州

地理位置

汝州市是河南省省直管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北靠巍巍嵩山,南依茫茫伏牛,西臨古都洛陽,東望黃淮平原,北汝河自西向東貫穿全境。地處鄭州、洛陽、平頂山三市交界地帶,名勝古跡眾多,風景秀麗。

主要景區(qū)簡介

全市旅游景點單體達到852個,其中優(yōu)良級252個,省以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個。主要風景名勝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剎風穴寺,該寺依山傍勢、錯落有致,既有北方寺院的獨特風格,又富有南方園林特點,其中唐塔、宋鐘、金殿被列為三大國寶,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稱。萬古神湯溫泉,水溫高達63℃,富含5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歷史上曾吸引了“十帝三后”及眾多著名的文人騷客觀光沐浴,周朝皇帝武則天曾在此流連忘返。還有全國首屈一指的奇特地理景觀連環(huán)姊妹怪坡、汝州學宮、省級地質公園大紅寨地質公園、道教圣地崆峒山及獨特地質景觀紫云山、全國唯一的汝瓷博物館、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九峰山省級森林公園等諸多景點。張公巷窯址經中國古陶瓷學會國內外專家研討會確定為北宋官窯遺址,為破解北宋官窯的“千古之謎”找到了有力的證據。被確定為河南省2004年十大考古新發(fā)現之一,2005年被批準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紅寨省級地質公園是河南省四家地質公園之一。景區(qū)詳介

一、千年古剎——風穴寺

風穴寺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區(qū)東北8公里處的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內,依山傍勢、錯落有致,距怪坡景區(qū)2公里。該寺始建于北魏,原名香積寺,隋代改名千峰寺,是佛教天臺宗勝地,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歷史,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并稱“中原四大名寺”?!讹L穴志略》載,龍山陽側有大小二風穴洞,洞深數十里,天變時,洞內出風,猛不可擋,故名風穴山,寺因山而取名“風穴寺”。風穴寺雖是北方寺院,卻不沿中軸線布局,而是依山就勢而建,具有江南園林風光。周圍景觀星羅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稱。更重要的是風穴寺保存了祖國燦爛的文化遺產,現存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建筑140余間,被專家標為“古建筑博物館”。其中唐代七祖塔、宋代懸鐘閣和金代中佛殿被稱做是風穴寺的三大國寶。唐開元二十六年所建的

“七祖

塔”為全

國現存

七座唐

代高塔

之一;宋

代懸鐘

閣內懸

掛_口宋

宣和七年鐵鑄大鐘,重9999斤,被譽為“中原第一鐘”;中佛殿為金代建筑,為單檐歇山式,梁架結構科學嚴謹;風穴寺塔林是我國三大塔林之一。寺內

碑碣林

立,或記

事、或題

詠,楷、

草、隸、

篆風格

迥異,存

有唐代

的尼陀

羅咒、宋

代的經幢、元代的塔銘。風穴寺及塔林均為國家

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汝瓷博物館——汝州學宮

汝州學宮又稱黌學,是古時童生、秀才們學習、聚會的地方。學宮、文廟建筑群是汝州市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初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200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學宮南北長325米,主體部東西寬50余米,總面積20870平方米,占地約22畝。東西各附一跨院,其特點為:建筑排列有序,中軸線明顯。現有大成坊、文明坊、大成殿、啟圣宮、名宦祠、鄉(xiāng)賢祠等大小殿堂116間,系明、清建筑,整個建筑群布局合理,保存

基,進深2間,進深8米,開間面寬4.38米,東西次間面寬3.35米,東西梢間面寬3.1米,綠瓦獸吻,飛檐斗拱,氣勢雄偉,莊嚴肅穆,頗具權力象征,殿內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牌位。殿內設有一排楹柱,孔子、孟軻、曾參、顏回等12賢人塑像各一尊。學宮內收藏有汝瓷、汝石、汝帖等各種文物2000余件。目前,在原汝州學宮(也稱文廟)的部分建筑基礎上改建了汝瓷博物館,該博物館是汝州市唯一的縣級博物館,也是全國唯一的以收藏、展覽汝瓷為主的專業(yè)性場館。館內藏品豐富,有大量的瓷器標本和瓷片資料,有名貴的宮廷汝瓷和藝術汝瓷。其中汝瓷天青釉洗光亮瑩潤,開片密布,裹足滿釉支燒,制作講究,工藝精湛,系北宋宮廷御

用佳品,是國內罕見的珍品;另外還有新、舊石器、青銅器、陶器、瓷器等珍貴藏品。博物

館現有三個基礎陳列室,第一陳列室以陳列建國后組織恢復汝瓷生產過程中各個時期燒制成功的汝瓷精品和汝瓷生產的新工藝過程為主;第二陳列室陳列各汝窯遺址瓷片、標本、制瓷工藝、窯爐模型及宋代精美瓷器和朱氏仿古汝甕等;第三陳列室展出汝州三寶之一-汝帖。館內綠樹成蔭,松柏成行,各種花卉芬芳爭艷,各展廳寬敞明亮,設施齊全。著名書畫大師李苦禪曾題詞:“天下博物館無汝者難稱盡善盡美也。”

三、法行寺

法行寺位于市區(qū)東北隅,塔寺街北側。塔寺街因設法行寺而得名。法行寺原名法華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1952年,寺院被拆除,獨存寺塔及清代石刻6塊。

法行寺塔建于唐代。而今,雖寺院殿堂已不復存在,但寺塔歷經l000余年,汝州發(fā)生過19次強級地震,卻仍然巍然屹立,雄偉壯觀。法行

寺塔共9層,高21.12米,上為八角形迭澀密檐,每個平面呈梯形。下部塔基呈方形,每邊長6.8米、高0.68米,南面辟圓券門,高1.79米,寬1.13米。通過門內方形塔心室可達第二層。室頂用迭澀磚砌成四角攢尖形藻

井,東、西、北三側均殘留三層迭澀密檐,體現出唐代建塔風格,塔從第五層至第九層檐下八角用木質角梁,梁頭呈三角形,下懸橢圓形的鐸,每角系銅鈴。第六層和第七層各有一方形佛龕內存磚雕,塔剎高2.57米,其中座高1米,塔剎為銅質,葫蘆形。2006年,國家文物局批準法行寺塔為第六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張公巷汝官窯遺址

汝窯作為中國陶瓷史上最負盛名的瓷窯之一,長期以來備受人們的關注.張公巷

質感強。胎骨有粉白、灰白、潔白和少量淺灰,胎質細膩堅實。器形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盤、花口板沿平底盤、盤口細頸瓶、鵝頸鼓腹瓶、盞、盞托、堆塑熏爐、套盒和器蓋等。而兩種花口盤、橢圓裹足洗和四方平底盤等則為汝窯所不見。帶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為主,外裹足的較少,器底有支釘痕的呈非常規(guī)整的小米粒狀,支釘分別為三、四、五和六枚。這次發(fā)掘獲得古錢幣330枚,其中328枚為北宋時期錢幣,另外2枚金代海陵王時期的“正隆元寶”銅錢。結合張公巷窯青釉瓷本身的造型、釉色、燒造工藝等來看,顯然承繼了汝窯風格。張公巷窯燒制的產品獨特,制作講究,古樸雅致,質量上乘,屬北宋官窯。2006年5月張公巷汝瓷官窯遺址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錄。

五、萬古神湯——溫泉

汝州溫泉位于汝州市西部的溫泉鎮(zhèn),以有溫泉自然涌出而得名。據《汝州志》記載:汝州溫泉始建于西漢初年,時稱溫湯。東漢為皇帝游獵地,隋朝設溫泉頓及馬牧,唐朝改稱溫塘,亦稱湯王街。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為溫泉街。

汝州溫泉

有著悠久的歷

史,早在40

00多年前就

有溫泉自然溢

出的記載及軒

轅黃帝沐浴的傳記。幾千年來,奇妙的溫泉和溫泉附近秀麗的山水,曾引得歷代帝王、后妃、名人雅士紛至沓來,流連忘返。據《后漢書》、《舊唐書》、《資治通鑒》、《金史》等書記載:歷代曾有十位帝王、三位后妃先后數十次駕臨此地,洗浴、狩獵,史稱“十帝三妃浴溫泉”。溫泉附近的娘娘山、鑾駕山及流杯亭、武后池、湯王祠、漢帝池、官池等名勝古跡即是真實的歷史寫照。

隨著歲月更迭、社會動蕩,現在的湯王祠原大殿、中殿早已無蹤跡,僅留山門,但仍香客云集,游人如織?,F在的武后池建于1988年,采用仿古建筑,飛檐斗拱,古樸典雅,成為汝州溫泉的標志性建筑。令人遺憾的是,歷史上的廣成苑、清暑宮、武則天的行宮和建筑的祠閣等諸多古跡,已全部毀于兵荒馬亂,人們再也無緣見到。

六、怪坡

怪坡景區(qū)位于河南省汝州市區(qū)東北9公里處的風穴寺國家森林公園內,距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年古剎風穴寺2公里。景區(qū)由怪坡、竹林廟、玉皇山

三個單

元組成,

人文資

源和自

然景觀

相得益

彰。景區(qū)

內寶塔

高聳,殿

閣巍巍,四周群山環(huán)抱,蒼柏疊翠,清泉側流,風光如畫,集雄、秀、奇于一體,攬山、林、水、洞、寺于一身,是一個集休閑、觀光、度假、尋奇為一體的多功能旅游景區(qū)。景區(qū)內地質遺跡分布集中,出露典型,是大紅寨省級地質公園的支撐部分,奇特地貌和典型地質遺跡構成了該景區(qū)的獨特旅游資源優(yōu)勢。其中,“姊妹怪坡”是怪坡景區(qū)的形象景觀和標志性景點,主坡長126米,天然連環(huá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