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深入淺出”_第1頁
試論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深入淺出”_第2頁
試論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深入淺出”_第3頁
試論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深入淺出”_第4頁
試論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深入淺出”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論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深化淺出〞試論古代漢語教學中的深化淺出?古代漢語?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課之一,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中國古代文獻的才能,但是由于該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涉及文字、詞匯、語法、音韻等多個方面,理論性較強,再加上高校擴招,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有所下降,所以與中文類其他課程相比,不少學生認為古代漢語比擬晦澀難懂,學起來枯燥乏味,有的甚至對古代漢語懷有一種恐懼感。要想破除這種恐懼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筆者認為在古代漢語教學中更應該注意深化淺出。深化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深化古代漢語的各個方面,讓學生盡可能全面地理解古代漢語的根本相貌,建立完好的古代漢語知識體系,通過古今漢語的比擬,分析古代漢語的語言現(xiàn)象。而淺出那么主要表現(xiàn)為必須注重教學過程的通俗性、興趣性、知識性。詳細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一、合理安排教學內(nèi)容,幫助學生建立古代漢語的知識體系根據(jù)?古代漢語?的主要內(nèi)容,在教學過程中分四步走:文字、詞匯、音韻、語法。從文字入手,先過文字關。因為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漢字最初的字形與字意之間有內(nèi)在的聯(lián)絡,可以說,每一個漢字都是音、形、義三方面的結合體。根據(jù)字形所推求出來的經(jīng)過文獻佐證的意義就是漢字的本義。本義是引申義的源頭,這對進一步分析引申義,區(qū)別假借義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讓學生理解四體二用,學會根據(jù)字形分析字義,是教學的第一步。其次是詞匯關。過了文字關以后,學生可以通過字形分析字義,再以本義為根底,理解詞義引申的規(guī)律,學會分析直接引申和間接引申,區(qū)別假借義,進而對古代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有所理解和掌握,這對讀懂古代文獻至關重要。第三步是音韻關。假借義與本本文由論文聯(lián)盟搜集整理義和引申義沒有關系,假借義是由讀音一樣或相近字的互相假借而產(chǎn)生的,所以在分析假借義的過程中,要對古代漢語的音韻知識有所理解。最后是語法關。假如前三步的學習比擬順利的話,在閱讀文選時,詞匯、音韻等已經(jīng)不是閱讀的障礙,所以對于古代漢語的語法分析就順理成章了。二、注重語言的古今差異,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多方面進展比擬辨析任何事物都是開展變化的,語言也不例外。漢語在幾千年的歲月中,無論是文字、詞匯還是語法,都發(fā)生了許多變化,這些變化要求我們在古代漢語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語言的這種古今差異。正如王力先生所說:我們研究古代漢語,要建立歷史觀點,要注意語言的時代性和社會性。通論的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講歷史觀點,講古今的不同。在古今漢語差異的問題上,難點不在于同而在于異,不在于迥別,而在于微殊,從這個原那么出發(fā),老師可以很好地把握古代漢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文訊鄭伯克段于鄢?的講解為例,從上述的原那么出發(fā),確定講解字詞的重點在都、城、國、斃、鄙、完、乘等古今差異較大的字詞上。同時,近義詞的辨析都-國-鄙-邑和侵-伐-襲也可以作為詞匯講解的重點;而語法講解的重點那么在賓語前置句的分析、雙賓句的分析以及副詞請用法的古今差異分析上。學生對古代漢語的學習不僅有語言文字的障礙,同時文化變遷也給他們帶來一定的困難。要想打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筆者認為,最理想的方法就是比擬。比擬的方法是語言學習和研究的根本方法,通過比擬,可以凸顯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給學生留下深化的印象。所以,為了便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進步教學效果,很多問題的講解都可以采用比擬的教學方法。首先,老師可以將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進展比擬。語言是有繼承性的,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詞匯和修辭手段都是從古代文學語言里繼承和開展來的,所以,在古代漢語的教學中可以將古今漢語中一些相關的語言現(xiàn)象進展比擬,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認識,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以判斷句的講解為例,在教學的過程中,列舉古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進展比擬分析,得出古代漢語判斷句的特點:沒有判斷系詞,通過相應的句式來表達判斷。接著分析古代漢語是的用法:在先秦漢語中,是最常使用的情況是近指代詞,很少被用作判斷系詞。其次,老師可以將古代漢語中相關的語言事實進展比擬。在古代漢語的教學過程中,把相似或相關的語言事實進展比擬,有助于求同存異,加深理解。例如偷、竊、賊,這三個字的含義同中有異,要想分辨清楚就要仔細比擬。先找出使用這些詞語的句子,分析其含義和用法:?荀子?:故人無師無法而智那么為盜,勇那么為賊。用智謀的是盜,用武力的是賊,都是名詞。?左傳?:〔靈公〕使鉏麑賊之。這里的賊用作動詞,殺的意思。?左傳?:亡不越竟,反不討賊。這里的賊用作名詞,謀反之人,大逆不道之人。?荀子?:盜名不如盜貨。這里的盜,用作動詞,偷竊。?莊子?: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這里的竊用作動詞,偷竊。通過分析,得出結論,盜賊既可用作動詞,又可用作名詞,作名詞時,盜是小偷,賊是匪徒;作動詞時,盜是偷竊,賊是殺人。竊只能作動詞,表示偷東西,與盜同義,但是竊不能作名詞,盜可以用作名詞。最后,對于學術界有分歧的知識點,我們也可以進展比擬,通過比擬,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解決問題的才能。例如,講解?鞌之戰(zhàn)?,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一冊31頁注釋而矢貫余手及肘為箭射進我的手,一直貫穿到肘,將及理解為動詞。但有的學者認為這里的及應當做連詞和理解。面對這種意見分歧,在授課之前,請學生課下調(diào)查比擬,判斷這兩種說法孰是孰非?這種做法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很快在第二節(jié)課他們得到了正確合理的答案:根據(jù)?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我始入再傷一句,再為兩次,一傷在手,一傷在肘,所以文選中的及應為連詞,翻譯作和。三、結合通俗易懂的實例,注重教學過程的通俗性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列舉通俗易懂的實例進展講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文訊鄭伯克段于鄢?中請的用法為例,請字后帶動詞在古代漢語里有兩種用法:一種跟現(xiàn)代漢語的用法一樣,表示請對方做什么事情;第二種用法是表示請對方允許自己做某件事。第二種用法在古漢語里比擬常見,而在現(xiàn)代漢語里卻不太常用,但是在現(xiàn)代漢語的某些常用詞語中還保存著,比方我們常說請問,意思是請對方允許自己詢問某個問題。而請降的意思是請對方允許自己投降。再比方我們常對別人說的有何見教請勿見怪見笑了等等,其中的見一概不宜解作看見,因為這些說法保存了見字的古代用法,是個指代性副詞。它用在及物動詞前面作狀語,同時又具有指代作用,見教即教我,見怪即怪我,見笑即笑我。結合這樣的實例,李密?陳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見背句中見字的用法就迎刃而解了。還有古代一些表示謙敬的副詞,如惠鄙等,都可以引用通俗的實例來講解。四、寓教于樂,充分運用多媒體,注重教學過程的興趣性在教學過程中,列舉有趣的實例,幫助學生消化所學的知識既可以讓學生印象深化,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比方講解句讀的作用,可以列舉有趣的例子,古時候一個地主跟西席簽訂的協(xié)議,因為沒有句讀,所以地主的理解是: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一碟青菜足矣。而西席卻在協(xié)議上添了兩個句讀,就變成了:無雞,鴨也可,無魚,肉也可,一碟青菜足矣。同樣的文字,只因為句讀的不同,意思可以相差甚遠,可見句讀在閱讀古籍時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引用多媒體,根據(jù)授課內(nèi)容制作課件和相關音頻、視頻,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比方,先秦文選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鼎爵豆鬲等器物名稱,盡管對其進展字形分析,都是采用象形造字的方法,但是學生往往對這些器物缺乏直觀的理解,假如直接展示這些器物的精巧圖片,這些器物的形制、大孝功用就一目了然了。再如古人對五音的稱呼宮、商、角、徵、羽,單靠語言的描繪,是無法讓學生認識和體會的,但是假如直接訴諸聽覺,那這些枯燥無味的字眼就變成了靈動的音符,學生的興趣也大大進步,教學效果自然也比老師一味講解好得多。五、用中國古代文化感染學生,注重教學過程的知識性古代漢語的教學離不開字詞解釋和語言現(xiàn)象分析,但是它并不是孤立的,它與中國文化有著親密的關系。在教學中,老師必須將古代漢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結合起來,在講授文選時有必要結合古代禮制、風俗、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識來教學,交融古今民俗于字詞分析之中,到達開拓學生知識視野,增加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如?左傳鞌之戰(zhàn)?:邴夏御齊侯,逢丑父為右。晉解張御卻克,鄭丘緩為右。其中邴夏齊侯和逢丑父的位置,解張與卻克鄭丘緩的位置,牽涉到古代文化風俗,利用多媒體展示秦兵馬俑一號、二號銅車馬圖,就能很形象地說明古代一般載人車輛、戰(zhàn)車的人員配置。老師介紹,古代車戰(zhàn),一般是尊者居左,御者居中,車右為孔武有力之人,手持類似戟這樣比擬長的兵器,起到驅(qū)逐近前敵人的作用,因為主帥的戰(zhà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