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傳播閱讀書目~張學標_第1頁
跨文化傳播閱讀書目~張學標_第2頁
跨文化傳播閱讀書目~張學標_第3頁
跨文化傳播閱讀書目~張學標_第4頁
跨文化傳播閱讀書目~張學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比較新聞學和跨文化傳播研究方向研究生閱讀書目舉

要張學標諸位學友,很榮幸能和大家走進比較新聞學和跨文化傳播研究領(lǐng)域。從今天開始,你們將和我一道在這一領(lǐng)域開荒、耕耘、探索,并以此引為同道,進行我們的精神交往。我應(yīng)該贊美諸君的幸福,因為你們的青春正好落在這樣一些日子里,你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專心從事于真理與科學的探討。得到諸君的信賴是我的榮幸,亦是一種緣分,但我更希望你們信賴科學,信賴自己,鼓起追求真理的勇氣,在學習中提升對于精神力量的信仰。很高興你們向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如何讀書”,這真是應(yīng)驗了賀麟先生的一句話:“人是讀書著書的動物”。不過,我得首先提醒你們?nèi)c:第一,這一問題就像“我該如何做人”的問題一樣,應(yīng)該先向自己提出,并求得一初步思考,然后在我們的討論中確定讀書路線,這樣才體現(xiàn)為一個互動式學習的過程;第二,讀書必須帶著問題去讀,用問題意識激活知識系統(tǒng),開辟知識的道路。第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情、興趣、才能和需要,因此,讀書方法不必相同,應(yīng)體現(xiàn)自己的特點;第四,讀書有著廣泛的涵義,不僅要讀用文字寫出來的書,而且要讀自然、人生、社會等不成文的書,即用一己之生命去觀察、體驗,這樣,所得的學問將更為真實,更為創(chuàng)新,更為靈活。我們之所以把書本比作'階梯”,是因為我們通過書本進行著跨越時空的知識與精神交流,尋找著通向智慧的路徑;我們之所以把生活比作“源頭活水”,是因為我們的創(chuàng)造永遠植根于對生活的理解。我們的讀書生活將圍繞比較新聞學和跨文化傳播研究來展開。我們必須清楚,這是一個非常廣泛的研究領(lǐng)域,它所涉及的媒介文化、媒介經(jīng)濟、媒介與民主政治、媒介體制、媒介社會、媒介倫理、媒介法制等問題,延伸到哲學、文化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經(jīng)濟學、法學、美學、人類學等領(lǐng)域。我們只有通過普遍學習、普遍思考,才能獲得透視人類新聞傳播現(xiàn)象的“透鏡”,進而不斷發(fā)現(xiàn)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問題,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開展自己的讀書生活。我們的讀書方法是:史論結(jié)合、中外對比、多維思考、關(guān)注現(xiàn)實。與此同時,特定的研究領(lǐng)域又要求我們把解讀西方傳媒及跨文化傳播現(xiàn)象作為讀書的重點,去讀懂特定的傳媒歷史與個性、特定的媒介事件、典型的媒介人物、獨特的媒介文本……,總之,從細節(jié)處修建探索之路,讓思想著陸于具體的事物,以求得真實的理解與體驗。讀書如臨戰(zhàn)場,這是一場與人的成見、偏見和情欲進行的戰(zhàn)斗,我們將用創(chuàng)造性和精神的超越打開前進的道路。朱子所謂:“讀書須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最足以表示這種如臨戰(zhàn)場的讀書精神,我建議把它作為我們讀書的指針。下面略作讀書提示,若能使各位根據(jù)自己的人生目標與價值取向,設(shè)計合理的讀書計劃,以利成就自我,那就達成了我的本意。一、 治學要講究方法,所謂科學的入口處就是方法的入口處。先提示幾種方法論的書供大家閱讀。1、 (法)奧古斯特?孔德:《論實證精神》,黃建華譯,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版。2、 (法)笛卡爾:《談?wù)劮椒ā罚跆珣c譯,商務(wù)印書館2000年版。3、 (德)馬克斯?韋伯:《社會科學方法論》,李求零、田薇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4、 (法)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準則》,狄玉明譯,商務(wù)印書館2004年版。5、 黃淑娉、龔佩華:《文化人類學理論方法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6、 (美)C?賴特?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陳強、張永強譯,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7、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導(dǎo)論?思想史的寫法》,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8、 (德)馬克斯?韋伯:《學術(shù)與政治》,馮克利譯,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二、 歷史是我們了解現(xiàn)實的出發(fā)點,沒有對歷史的了解,我們無法詮釋現(xiàn)實。在史學方面,可讀的書比較多,試舉數(shù)種:1、錢穆:《國史大綱》(上、下冊),商務(wù)印書館1994年版。2、 錢穆:《中國文化史導(dǎo)論》,商務(wù)印書館1994年版。3、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二、三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4、 張汝倫:《現(xiàn)代中國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5、 韓民青:《文化的歷程》(一、二、三卷),廣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6、 (美)雅克?巴爾贊:《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林華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版。7、 (英)阿倫?布洛克:《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董樂山譯,三聯(lián)書店1997年。8、 鄒鐵軍主編:《自由的歷史建構(gòu)》,人民出版社1994年。9、 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10、 呂一民:《法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11、 丁建弘:《德國通史》,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12、 章開沅羅富惠主編:《比較中的審視: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13、 (英)哈耶克等編:《資本主義與歷史學家》,秋風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4、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三聯(lián)書店2000年版。15、 (美)張灝:《梁啟超與中國思想的過渡(1890—1907)》,崔志海、葛夫平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6、(法)謝和耐:《中國社會史》,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7、(美)柯文:《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8、 陳平原、夏曉虹主編:《觸摸歷史:五四人物與現(xiàn)代中國》,廣州出版社1999年版。19、 凌志軍:《變化:1990年—2002年中國實錄》,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20、 馬立誠、凌志軍:《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今日中國出版社1998年版。21、 劉軍寧主編:《北大傳統(tǒng)與近代中國》,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版。22、 王晴佳:《西方的歷史觀念》,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3、(美)威爾伯?施拉姆:《人類傳播史》,游梓翔、吳韻儀譯,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24、 戈公振:《中國報學史》,臺灣學生書局1982年版。25、(法)皮埃爾?阿爾貝:《世界新聞簡史》,新華出版社1985年。26、 陳力丹:《世界新聞傳播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7、 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yè)》(上、下冊),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0年版。28、(美)埃德溫?埃墨里:《美國新聞史》,新華出版社1982年。29、 王芝琛、劉自立編:《1949年以前的大公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版。30、(英)阿?湯因比:《歷史研究》(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31、(美)羅蘭?斯特龍伯格:《西方現(xiàn)代思想史》,劉北成、趙國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年版。三、哲學是智慧的學問,它可以幫助我們建立睿智的思維,同時,新聞傳播研究涉及宇宙論、知識論、人生論、本質(zhì)論等哲學問題,需要用哲學的眼光加以透視。1、 陳力丹:《精神交往論一一馬克思恩格斯的傳播觀》,開明出版社1993年版。2、 (瑞士)讓?皮亞杰:《人文科學認識論》,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版。3、 (美)約翰?杜威:《人的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4、高清海:《哲學的憧憬:〈形而上學〉的沉思》,吉林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5、 楊適:《人的解放——重讀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 何懷宏:《良心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7、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版。8、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臺灣學生書局。9、 張再林:《中西哲學比較論》,西北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10、(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版。11、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學林出版社1984年版。12、 夏基松:《現(xiàn)代西方哲學教程新編》(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3、(德)恩斯特?卡西爾:《人論》,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版。14、(德)石里克:《倫理學問題》,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版。15、(美)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段德智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16、 (美)杜威:《新舊個人主義》,孫有中等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年版。17、 (德)哈貝馬斯:《公共領(lǐng)域的結(jié)構(gòu)轉(zhuǎn)型》,曹衛(wèi)東等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18、(英)卡爾?波普爾:《客觀知識——一個進化論的研究》,舒煒光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19、 洪漢鼎:《理解的真理——解讀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0、 朱立元:《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1、 朱潛:《談美》,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22、(俄)別爾嘉耶夫:《論人的使命》,張百春譯,學林出版社2000年版。23、 弓肇祥:《真理理論——對西方真理理論歷史地批評地考察》,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24、(德)費希特:《人的使命》,梁志學、沈真譯,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版。25、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26、(法)讓一保羅?薩特:《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周煦良、湯永寬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27、 金岳霖:《知識論》,商務(wù)印書館1983年版。28、 彭漪漣:《事實論》,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29、(法)羅素:《我們關(guān)于外部世界的知識》,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版。30、(日)中村元:《比較思想論》,吳震譯,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31、(英)伯特蘭?羅素:《西方的智慧》,瞿鐵鵬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32、(英)大衛(wèi)?休謨:《道德原理探究》,王淑芹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四、文化規(guī)定了傳播的內(nèi)容、方式、方法及傳播方向、效果,傳播以符號化、意義化的方式呈現(xiàn)著文化,這給我們提出了研讀文化學著作的要求。1、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學林出版社1987年版。2、 許思園:《中西文化回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3、 楊適:《中西人論的沖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4、 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5、 吳予敏:《無形的網(wǎng)絡(luò)——從傳播學角度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6、 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王宇根譯,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版。7、 愛德華?W?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李琨譯,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8、 阿蘭?斯威伍德:《大眾文化的神話》,馮建三譯,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版。9、 馬廉頗:《晚清帝國視野下的英國——以嘉慶道光兩朝為中心》,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0、 鐘玲:《美國詩與中國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11、 于文繡:《文化研究思潮導(dǎo)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2、 張岱年、湯一介:《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13、(英)約翰?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4、 (法)阿芒?馬特拉:《世界傳播與文化霸權(quán)》,陳衛(wèi)星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15、(美)史蒂夫?莫滕森:《跨文化傳播學:東方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16、 (美)歐文?拉茲洛:《多種文化的星球——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專家小組報告》,戴侃、辛未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17、 關(guān)世杰:《跨文化交流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18、 (德)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潘亞玲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9、(美)愛德華?霍爾:《無聲的語言》,劉建榮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20、(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居延安譯,上海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21、 (英)丹尼?卡瓦拉羅:《文化理論關(guān)鍵詞》,張衛(wèi)東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22、(美)塞繆爾?P?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新華出版社1999年版。23、(英)尼克?史蒂文森:《認識媒介文化》,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版。24羅鋼、劉象愚:《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25、(英)約翰?湯姆林森:《全球化與文化》,郭英劍,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26、(英)約翰?斯道雷:《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dǎo)論》(第二版),楊竹山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27、(美)約翰?費斯克:《理解大眾文化》,王曉玨、宋偉杰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版。28、 林惠祥:《文化人類學》,商務(wù)印書館。29、龐樸:《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中國和平出版社。30、 莊錫昌:《二十世紀美國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31、 弗?杰姆遜:《后現(xiàn)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32、 卞謙:《理性與狂迷:二十世紀德國文化》,東方出版社1999年版。33、 丁建弘:《普魯士的精神與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4、 馬勇:《中國近代文化諸問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35、 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論》,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36、 錢乘旦、陳曉津:《在傳統(tǒng)與變革之間——英國文化模式溯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37、 蕭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中國近代士大夫與西方挑戰(zhàn)》,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五、新聞傳播植根于現(xiàn)代民主政治,同時,現(xiàn)實的新聞傳播又面臨著種種政治問題的挑戰(zhàn),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政治學的學習。1、 (英)約翰?彌爾頓:《論出版自由》,吳之春譯,商務(wù)印書館1958年版。2、 (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三聯(lián)書店。3、 (英)約翰?洛克:《政府論》,商務(wù)印書館1987年版。4、 (美)亞歷山大?米克爾約翰:《表達自由的法律限度》,侯健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 (英)約翰?基恩:《媒介與民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6、(英)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7、(英)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等:《知識分子為什么反對市場》,秋風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 達巍等編:《消極自由有什么錯》,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1年版。9、 (法)托克威爾:《論美國的民主》,董果良譯,商務(wù)印書館1988年版。10、 (法)盧梭:《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chǔ)》,李常山譯,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版。11、(法)盧梭:《社會契約論》,何兆武譯,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版。12、(荷蘭)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溫錫增譯,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版。13、(英)約翰?彌爾頓:《為英國人民聲辯》,何寧譯,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版。14、 (英)阿克頓:《自由與權(quán)力》,侯健、范亞峰譯,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版。15、(美)里夫斯:《美國民主的再考察》,吳延佳、方小良譯,商務(wù)印書館1997年版。16、(英)約翰?密爾:《論自由》,程崇華譯,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版。17、(日)豬口孝、(英)愛德華?紐曼、(美)約翰?基恩編:《變動中的民主》,林猛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8、(英)約翰?鄧恩:《民主的歷程》,林猛等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19、 (英)約翰?鄧恩:《公共生活與晚期資本主義》,馬音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20、(英)J?B?伯里:《思想自由史》,宋桂煌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21、 潘一禾:《觀念與體制:政治文化的比較研究》,學林出版社2002年版。22、(法)費爾南?布羅代爾:《資本主義的動力》,楊起譯,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23、 汪行福:《通向話語民主之路——與哈貝馬斯對話》,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4、(意)拉吉羅:《歐洲自由主義史》,楊軍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5、(英)賈斯廷?羅森伯格:《質(zhì)疑全球化理論》,洪霞、趙勇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6、(美)約翰?凱克斯:《反對自由主義》,應(yīng)奇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7、(荷蘭)斯賓諾莎:《神學政治論》,溫錫增譯,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版。28、 (英)阿龍:《約翰?洛克》,陳恢欽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9、 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理論與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0、 任劍濤:《倫理政治研究——從早期儒學視角的理論透視》,中山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31、 王滬寧:《當代西方政治學分析》,成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2、(美)羅納德?H?奇爾科特:《比較政治學理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33、(美)布里埃爾?阿爾蒙德、小鮑威爾主編:《當代比較政治學》,曹沛林譯,商務(wù)印書館1993年版。34、 王樂理:《政治文化導(dǎo)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35、(美)歐文?M?費斯:《言論自由的反諷》,劉擎、殷瑩譯,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36、 (美)蘭斯?班尼特:《新聞:政治的幻象》,楊曉紅、王家全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年版。37、(美)哈羅德?拉斯韋爾:《政治學:誰得到什么?何時和如何得到?》,楊昌裕譯,商務(wù)印書館2005年版。六、傳媒與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連,傳播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展開,表現(xiàn)著人的社會關(guān)系,因此,研習新聞學、傳播學,必須建構(gòu)社會學的知識視野。1、 侯鈞生:《西方社會學思想進程》,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2、 陳定閎:《中國社會思想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3、 侯外廬:《中國封建社會史論》,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4、 (德)蓋奧爾格?西美爾:《社會學一一關(guān)于社會化形式的研究》,林榮遠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5、 (德)馬克斯?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三聯(lián)書店1987年版。6、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7、 (法)弗朗索瓦?佩魯:《新發(fā)展觀》,華夏出版社1987年版。8、 (法)讓?卡澤納弗:《社會學十大概念》,楊捷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9、 (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版。10、(法)路易?迪蒙:《論個體主義——對現(xiàn)代意識形態(tài)的人類學觀點》,谷方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11、(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電視與社會》,張永喜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12、(德)霍克海默:《批判理論》,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13、(美)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年版。14、(法)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劉全富、全志鋼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15、 景天魁:《社會認識的結(jié)構(gòu)與悖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16、 王東進主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企業(yè)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17、 唐鈞:《中國城市居民貧困線研究》,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18、 李宗主編:《西歐社會保障制度》,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19、(美)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gòu)成》,三聯(lián)書店(1994)1998年版20、(美)安東尼?吉登斯:《民族一國家與暴力》,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21、(美)安東尼?吉登斯:《現(xiàn)代性與自我認同》,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22、(英)齊格蒙特?鮑曼:《全球化——人類的后果》,郭國良、徐建華譯,商務(wù)印書館2001年版。23、(法)皮埃爾?布爾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sh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4、(法)皮埃爾?布爾迪厄:《關(guān)于電視》,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25、 陳原:《社會語言學》,學林出版社1983年版。26、 王銘銘:《想象的異邦: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散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27、 楊陽:《王權(quán)的圖騰化——政教合一與中國社會》,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28、 尚會鵬:《中國人與日本人——社會集團、行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29、(英)馬林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等譯,中國民間藝術(shù)出版社1987年版。30、(美)戴維?斯沃茨:《文化與權(quán)力:布爾迪厄的社會學》,陶東風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年版。七、值得關(guān)注的新聞學、傳播學著作(除了上面列舉之外)1、 邵飄萍:《實際應(yīng)用新聞學》,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年版。2、 徐寶璜:《新聞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3、(美)李普曼:《公眾輿論》,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4、 吳予敏:《無形的網(wǎng)絡(luò)一一從傳播學角度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5、 (荷蘭)丹尼斯?麥奎爾:《大眾傳播模式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版。6、 (美)切特羅姆:《傳播媒介與美國人的思想》,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年。7、 (美)約翰?赫爾頓:《美國新聞道德問題種種》,中國新聞出版社1987年版。8、 (美)羅恩?史密斯:《新聞道德評價》,李青藜譯,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9、 (英)蘇珊?L?卡拉瑟斯:《西方媒介與戰(zhàn)爭》,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10、 (美)威爾伯?施拉姆、威廉?波特:《傳播學概論》,陳亮等譯,新華出版社1984年版。11、(美)斯蒂文?小約翰:《傳播理論》,陳德民、葉曉輝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12、 (美)丹尼爾?戴揚、伊萊休?卡茨:《媒介事件》,麻爭旗譯,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13、(美)本?巴格迪坎:《傳播媒介的壟斷》,新華出版社1985年版。14、(加)哈羅德?伊尼斯:《傳播的偏向》,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15、(加)哈羅德?伊尼斯:《帝國與傳播》,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16、(加)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體的延伸》,何道寬譯,商務(wù)印書館2000版。17、 (美)彼得斯:《交流的無奈——傳播思想史》,何道寬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18、(加)菲利普?馬爾尚:《麥克盧漢:媒介及信使》,何道寬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19、(英)泰瑪?利貝斯、(美)伊萊休?卡茨:《達拉斯的跨文化解讀》,劉自雄譯,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20、(美)羅伯特?福特納:《國際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