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總結_第1頁
高中地理知識總結_第2頁
高中地理知識總結_第3頁
高中地理知識總結_第4頁
高中地理知識總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行星地球》——宇宙中的地球整章知識框架宇宙中的地球——知識框架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體概念:天體是指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①天體類型恒星:由熾熱氣體組成,自身能發(fā)光發(fā)熱的球狀或類似球狀的天體星云: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呈云霧狀外表的天體行星:在橢圓形軌道上環(huán)繞太陽運行的、近似球形的天體。自身不能發(fā)光。衛(wèi)星:環(huán)繞行星運行的、質量很小的一種天體。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顆衛(wèi)星。流星體:行星際空間的塵粒和固體小塊。沿同一軌道繞太陽運行的大群流星體,稱為流星群,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星體,因同大氣摩擦而產生的光跡,劃過長空,好像從空中的某一點向外散射開,這種現象叫做流星體。彗星:在扁長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一種質量較小的天體,呈云霧狀。此外,還有其它的星際物質。其中,恒星和星云是兩種最基本的天體②天體系統的層次任何天體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體之間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各級天體系統的組成如下:地月系:月球繞地球轉動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體,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衛(wèi)星。太陽系:太陽、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衛(wèi)星、小行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構成太陽系。銀河系:太陽系和其他恒星系構成銀河系。在銀河系以外,還有大約10億個同其相類似的天體系統,人稱河外星系??傂窍担恒y河系和現階段所能觀測到的河外星系,統稱為總星系。天體系統共分為四個等級,按照從低級到高給的順序依次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總星系二、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太陽系中距太陽由近及遠的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①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②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征劃分依據:距日距離、質量、體積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三、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表現:地球上存在生命原因:A、日地距離適中——地球表面有適于生命過程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溫度條件B、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氣體聚集在地球的周圍,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C、地球上有液態(tài)水——地球的內部結構和物質運動,從而原始海洋的形成。地球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處的位置及自身條件外,還和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的很大的關系。在太陽系中,大小行星繞日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日公轉軌道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之中。知識擴展: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是指在太陽系八顆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運動,與其他行星相比,尤其與類地行星相比,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具體表現為:(1)都是本身不發(fā)光、不透明的近似球狀的天體。(2)運動特征方面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等特征。(3)在質量、體積、密度、自轉和公轉周期、平均密度等結構特征方面與其相鄰的行星相似。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具備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條件,這與其外部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有密切關系,具體如下: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條件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條件自身條件主要指合適的溫度條件、大氣條件和液態(tài)水的存在。如下表所示:用簡圖表示如下:二、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太陽系中距太陽由近及遠的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①大行星的運動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②八大行星的結構特征劃分依據:距日距離、質量、體積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三、地球是一顆特殊的行星表現:地球上存在生命原因:A、日地距離適中——地球表面有適于生命過程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溫度條件B、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氣體聚集在地球的周圍,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C、地球上有液態(tài)水——地球的內部結構和物質運動,從而原始海洋的形成。地球是太陽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顆適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處的位置及自身條件外,還和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的很大的關系。在太陽系中,大小行星繞日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日公轉軌道幾乎在同一個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擾,使地球處于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之中。知識擴展:地球是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是指在太陽系八顆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運動,與其他行星相比,尤其與類地行星相比,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具體表現為:(1)都是本身不發(fā)光、不透明的近似球狀的天體。(2)運動特征方面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等特征。(3)在質量、體積、密度、自轉和公轉周期、平均密度等結構特征方面與其相鄰的行星相似。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具備生物生存和繁衍的條件,這與其外部環(huán)境和自身條件有密切關系,具體如下: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條件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條件自身條件主要指合適的溫度條件、大氣條件和液態(tài)水的存在。如下表所示:用簡圖表示如下: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很大。當太陽黑子和耀斑增多時,其發(fā)射的電磁波進入地球大氣層、甚至到達地球表面,給地球帶來多方面的影響,現總結如下:(1)電磁波擾亂大氣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信,甚至使其中斷。(2)高能帶電粒子流擾亂磁場→羅盤指針劇烈顫動,不能正確指示方向,產生“磁暴”。(3)高能帶電粒子與兩極高空大氣碰撞→出現極光。(4)影響自然災害的發(fā)生→地震、水旱災害等。知識擴展在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普通的恒星,但對于地球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恒星。太陽是一個巨大的熾熱氣體球,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其表面溫度達6000K。太陽源源不斷地以電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即太陽輻射。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太陽輻射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形成和變化的影響2)太陽輻射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太陽輻射的分布規(guī)律及影響因素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和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是不相同的。具體分析如下圖所示:結合圖示可以得出:①到達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的分布規(guī)律為由低緯向高緯遞減;影響太陽輻射的主要因素是緯度。②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除受緯度的影響外,還受大氣狀況、季節(jié)、地面狀況等的影響。知識擴展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比較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熱帶地區(qū)的主要氣候類型有:

(1)熱帶雨林氣候,也稱赤道雨林氣候。位于各洲的赤道兩側,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亞馬孫平原,非洲的剛果盆地和幾內亞灣沿岸,亞洲東南部的一些群島等。這些地區(qū)位于赤道低壓帶,氣流以上升運動為主,水汽凝結致雨的機會多,全年多雨,無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過60毫米,且多雷陣雨;各月平均氣溫為25°-28℃,全年長夏,無季節(jié)變化,年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較差可達6°-12℃。在這種終年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長,樹種繁多,植被茂密成層。(2)熱帶干濕季氣候,也稱熱帶草原氣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氣候區(qū)的兩側,即南、北緯5°-15°左右(有的伸達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其主要特點,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壓帶和信風帶的南北移動、交替影響,一年之中干、濕季分明。當受赤道低壓帶控制時,盛行赤道海洋氣團,且有輻合上升氣流,形成濕季,潮濕多雨,遍地生長著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雜有稀疏的喬木,即稀樹草原景觀。當受信風影響時,盛行熱帶大陸氣團,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叢枯黃,樹木落葉。與赤道多雨氣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個月的干季。其次是全年氣溫都較高,具有低緯度高溫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溫度在16°-18℃以上。最熱月出現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區(qū)氣候一般年分干、熱、雨三個季節(jié)。氣溫年較差稍大于赤道多雨氣候區(qū)。(3)熱帶干旱與半干旱氣候,也稱熱帶荒漠氣候。主要分布于熱帶干濕季氣候區(qū)以外,大致在南、北緯15°-30°之間,以非洲北部、西南亞和澳大利亞中西部分布最廣。熱帶干旱氣候區(qū)常年處在副熱帶高氣壓和信風的控制下,盛行熱帶大陸氣團,氣流下沉,所以炎熱、干燥成了這種氣候的主要特征;氣溫高,有世界“熱極”之稱。降水極少,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且變率很大,甚至多年無雨,加以日照強烈,蒸發(fā)旺盛,更加劇了氣候的干燥性。熱帶半干旱氣候,分布于熱帶干旱氣候區(qū)的外緣,其主要特征:一是有一短暫的雨季,年降水量可增至500毫米;二是向高緯一側的氣溫不如向低緯一側的高。(4)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我國臺灣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以及中南半島、印度半島的大部分地區(qū)、菲律賓群島;此外,在澳大利亞大陸北部沿海地帶也有分布。這里全年氣溫皆高,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最冷月一般在18℃以上。年降水量大,集中在夏季,這是由于夏季在赤道海洋氣團控制下,多對流雨,再加上熱帶氣旋過境帶來大量降水,因此造成比熱帶干濕季氣候更多的夏雨;在一些迎風海岸,因地形作用,夏季降水甚至超過赤道多雨氣候區(qū)。年降水量一般在1500-2000毫米以上。本區(qū)熱帶季風發(fā)達,有明顯的干濕季,即在北半球冬吹東北風,形成干季;夏吹來自印度洋的西南風(南半球為西北風),富含水汽,降水集中,形成溫季。(5)熱帶海洋性氣候(基本上是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出現在南、北緯10°-25°信風帶大陸東岸及熱帶海洋中的若干島嶼上。如中美洲的加勒比海沿岸、西印度群島、南美洲巴西高原東側沿海的狹長地帶、非洲馬達加斯加島的東岸、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島和澳大利亞昆士蘭沿海地帶。這些地區(qū)常年受來自熱帶海洋的信風影響,終年盛行熱帶海洋氣團,氣候具有海洋性。氣溫年、日較差都小,但最冷月平均氣溫比赤道稍低,年較差比赤道多雨氣候稍大,年降水量一般在2000毫米以上,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溫帶是冷暖氣流相互角逐的地區(qū),氣溫、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和非周期變化都很顯著。尤其是北半球溫帶地區(qū)的大陸面積寬廣,地形復雜,氣候類型更多。(1)溫帶海洋性氣候。位于大陸西岸,南、北緯40°-60°地區(qū)。終年處在西風帶,深受海洋氣團影響,沿岸又有暖流經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最熱月在22℃以下,氣溫年、日較差都小。全年都有降水,秋冬較多,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在山地迎風坡可達2000-3000毫米以上。這種氣候在西歐最為典型,分布面積最大,在南、北美大陸西岸相應的緯度地帶以及大洋洲的塔斯馬尼亞島和新西蘭等地也有分布。(2)亞熱帶夏干氣候,也稱地中海式氣候。位于副熱帶緯度的大陸西岸,約在緯度30°-40°之間,包括地中海沿岸、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沿海、南美智利中部沿海、南非的南端和澳大利亞的南端。它是處在熱帶半干旱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這些地區(qū)受氣壓帶季節(jié)位移影響顯著,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氣流下沉,因而除大陸西部沿海受寒流影響外,夏溫十分炎熱,下沉氣流不利興云致雨,所以氣候干燥;冬季受西風影響,溫和濕潤。全年雨量適中,年降水量在300-1000毫米之間,主要集中在冬季。(3)溫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35°-55°左右的亞歐大陸東岸,包括我國華北和東北、朝鮮的大部、日本的北部以及蘇聯遠東地區(qū)的一部分。冬季這里受來自高緯內陸偏北風的影響,盛行極地大陸氣團,寒冷干燥;夏季受極地海洋氣團或變性熱帶海洋氣團影響,盛行東和東南風,暖熱多雨,雨熱同季。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約有三分之二集中于夏季。全年四季分明,天氣多變,隨著緯度的增高,冬、夏氣溫變幅相應增大,而降水逐漸減少。(4)亞熱帶季風氣候。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大陸東岸,它是熱帶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交替控制和互相角逐交綏的地帶。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于22℃,氣溫的季節(jié)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夏季較多,但無明顯干季。同溫帶季風氣候相比,季節(jié)變化基本相似,只是冬溫較高,年降水量增多。(5)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分布在北緯35°-55°之間的北美大陸東部(西經100°以東)和亞歐大陸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的東側。這種氣候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上同溫帶季風氣候有些類似,但風向和風力的季節(jié)變化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明顯。冬季由于氣旋活動影響,降水稍多;夏季有對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像溫帶季風氣候那樣顯著。天氣的非周期性變化也很大。(6)亞熱帶濕潤氣候。分布在北美大陸東部北緯25°-35°的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帶,南美洲的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南部,非洲的東南沿海和澳大利亞的東岸等地區(qū)。從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來看,它們和東亞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是相似的,但由于所處的大陸面積較小,海陸熱力差異不像東亞那樣突出,因此沒有形成季風氣候。這里的氣候特點近似亞熱帶季風氣候,而不同之處在于冬夏溫差較小,降水季節(jié)分配比較均勻。(7)溫帶和亞熱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這種氣候在北半球占有廣大面積,主要分布在北緯35°-50°的亞洲和北美大陸的中心部分。這里深居內陸或沿海有高山屏峙受不到海風影響,終年為極地大陸氣團和熱帶大陸氣團交互控制下,冬寒夏熱,氣溫年、日較差都大,降水量少,呈現大陸性氣候特征。由于所處緯度的不同,兩種氣候型在氣溫上也有差異,亞熱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氣溫顯著高于溫帶大陸性干旱與半干旱氣候,冬季月平均氣溫一般在0℃以上。此外,在南美大陸的阿根廷中南部因處于西風帶的雨影地區(qū),來自太平洋的氣流越過安第斯山脈后下沉而絕熱增溫,加之沿海有寒流經過,空氣穩(wěn)定,所以全年干旱少雨,亦呈現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特征。上述地區(qū)由于干旱程度不同,自然植被有明顯差異。干旱地區(qū)年降水量一般在250毫米以下,植物很少,呈現荒漠景色;在干旱區(qū)外圍,年降水量在250-500毫米之間,為半干旱地區(qū)。(8)亞寒帶大陸性氣候,也稱亞寒帶針葉林氣候。這種氣候出現在北緯50°-65°之間,呈帶狀分布,橫貫北美和亞歐大陸。具體來說,在北美從阿拉斯加經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紐芬蘭的大部分;在亞歐大陸西起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除外),經芬蘭和蘇聯西部(南界在列寧格勒—\t"/content/13/0814/18/_blank"高爾基城—斯維爾德洛夫斯克一線)至蘇聯東部(除南部以外)。北部以最熱月10℃等溫線為界。這一帶的氣候主要受極地海洋氣團和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并為極地大陸氣團的源地。在冬季,北極氣團侵入機會很多;在暖季,熱帶大陸氣團有時也能伸入。該類氣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漫長而嚴寒,每年有5-7個月平均氣溫0℃以下,并經常出現-50℃的嚴寒天氣;夏季短暫而溫暖,月平均氣溫在10℃以上,高者可達18°-20℃,氣溫年較差特別大;年降水量一般為300-600毫米,以夏雨為主。因蒸發(fā)微弱,相對濕度很高。寒帶氣候的特點(1)極地長寒氣候苔原氣候。分布在北美大陸和亞歐大陸的北部邊緣(南以最熱月10℃等溫線與亞寒帶大陸性氣候相接)、格陵蘭島沿海的一部分及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其特征是: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之間,冬季酷寒而漫長;年降水量約200-300毫米,以雪為主;地面有永凍層,只有地衣、苔蘚等低等植物。(2)極地冰原氣候。分布在極地及其附近地區(qū),包括格陵蘭、北冰洋的若干島嶼和南極大陸的冰原高原。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發(fā)源地,整個冬季處于永夜狀態(tài),夏半年雖是永晝,但陽光斜射,所得熱量微弱,因而氣候全年嚴寒,各月溫度都在0℃以下;南極大陸的年平均氣溫為-25℃,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陸,1967年挪威人曾測得-94.5℃的絕對最低氣溫,可堪稱為世界“寒極”。地面多被巨厚冰雪覆蓋,又多凜冽風暴,植物難以生長。

《地球上的大氣》——氣壓帶和風帶二、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成因:由于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大陸增溫和冷卻的速度快于海洋。氣壓分布:北半球,7月,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的熱低壓切斷,使高壓僅保留在海洋上;1月,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大陸上的冷高壓切斷,使低壓僅保留在海洋上;南半球:呈帶狀分布。南北半球的氣壓帶分布特點影響中國的氣壓:冬季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對我國影響顯著;夏季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對我國影響很大。東亞季風:成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風向:冬季盛行西北風、夏季盛行東南風;性質:冬季風寒冷干燥、夏季風溫暖濕潤。東亞季風和南亞季風成因的差異附注:北半球因陸地面積大,且海陸相間分布,陸地和海洋的熱力差異對氣壓分布的影響顯著:夏季陸地氣溫高于海洋,熱低壓強盛,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使其成塊狀保留在海洋上;冬季陸地氣溫低于海洋,陸上形成冷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也使其成塊狀保留在海洋上。這樣理想狀態(tài)下的氣壓帶狀分布變成冬、夏季交替變化的氣壓中心,進而導致大氣環(huán)流的變化。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大氣環(huán)流作用:使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分得到交換;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影響氣候的形成:不同氣壓帶和風帶控制下的地區(qū),會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注:氣壓帶和風帶是氣候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個地方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海路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部分氣候類型下的環(huán)流形式(詳見教材P39圖2.16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熱帶雨林氣候:終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受西風控制;地中海氣候: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兜厍蛏系拇髿狻贰R娞鞖庀到y一、鋒與天氣鋒的形成氣團: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可以分為冷氣團和暖氣團兩類。具體區(qū)別如下:(1)根據冷暖氣團的概念區(qū)分。氣團溫度比它所經過地區(qū)氣溫高(或低)的,就是暖氣團(或冷氣團)。(2)根據源地的緯度高低和氣溫高低區(qū)分。形成和來源于較高緯度的氣團一般是冷氣團,反之則是暖氣團。(3)根據氣團形成以后的移動方向區(qū)分。自較低緯度地區(qū)移向較高緯度地區(qū)的氣團,是暖氣團;反之則是冷氣團。因此,在北半球,自南向北移動的氣團是暖氣團,自北向南移動的氣團是冷氣團;南半球則反之。鋒面:當性質不同的兩個氣團(暖氣團、冷氣團),在移動過程中相遇時,它們之間就會出現一個狹窄傾斜的交界面,叫做鋒面。鋒線:鋒面與地面相交而成的線,叫做鋒線。鋒:一般把鋒面和鋒線統稱為鋒即鋒的形成:當冷暖兩種性質不同的氣團在移動過程中相遇時,不同性質氣團之間形成的過渡層,叫做鋒。它是由一系列要素構成的,如下表所示:冷鋒:冷氣團主動向暖氣團方向移動的鋒,移動速度比較快,常帶來大風、雨雪、降溫天氣。暖鋒:暖氣團主動向冷氣團方向移動的鋒,移動速度比較慢,可形成連續(xù)性降水或霧。準靜止鋒:冷暖氣團勢力相當,使鋒面來回擺動的鋒,常形成持續(xù)的陰雨天氣。鋒面的三大特征①鋒面有坡度:鋒面在空間向冷區(qū)傾斜,具有一定坡度。②氣象要素有突變:氣團內部的溫、濕、壓等氣象要素的差異很小,而鋒兩側的氣象要素的差異很大。③鋒面附近天氣變化劇烈:由于鋒面有坡度,冷暖空氣交綏,暖空氣可沿坡上升或被迫抬升,且暖空氣中含有較多的水汽,因而,空氣絕熱上升,水汽凝結,易形成云雨天氣。知識擴展1、鋒面雨帶位置的確定關鍵是理解好“鋒前”和“鋒后”中的“前”和“后”的含義。前、后既是相對于鋒面移動的方向而言,也是相對于鋒線(鋒面與地面的交線)而言。2、冷鋒與暖鋒的判斷(1)看符號利用符號還可以確定鋒面運動方向:符號所指方向為鋒面前進的方向。(2)看冷氣團運動方向若冷氣團的運動只有向暖氣團一個方向,說明冷氣團勢力強,應為冷鋒;若冷氣團遇到暖氣團時有回轉運動,則說明暖氣團勢力強,為暖鋒。(3)看鋒面坡度冷氣團運動速度快,冷氣團勢力強大時,形成的冷鋒鋒面坡度較大;而暖氣團運動速度慢,暖氣團勢力強大時,形成的暖鋒鋒面坡度較小。(4)看雨區(qū)范圍及位置不論冷鋒還是暖鋒,降水都主要在冷氣團控制范圍內。(5)看過境前后氣壓、氣溫變化《地球上的大氣》——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大氣環(huán)流(1)概念: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它反映了大氣運動長時期的平均狀態(tài)。(2)成因: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造成高低緯度間的熱量差異,驅使大氣不斷地運動、輸送和交換熱量。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以北半球為例,如下圖)(1)三圈環(huán)流成因:高低緯度間的受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組成:a低緯環(huán)流、b中緯環(huán)流、c高緯環(huán)流。(2)氣壓帶、風帶的分布氣壓帶:A赤道低氣壓帶、B副熱帶高氣壓帶、C副極地低氣壓帶、D極地高氣壓帶。風帶:E東北信風,風向為東北風;F盛行西風帶,風向為西南風;G極地東風帶,風向為東北風三圈環(huán)流圖及低緯環(huán)流示意圖①低緯環(huán)流形成于赤道和北緯30°之間;中緯環(huán)流形成于北緯30°~60°;高緯環(huán)流形成于北緯60°~90°②赤道地面氣溫高,空氣受熱上升,使地面形成赤道低氣壓帶、高空形成高壓;北緯30°的地面形成高壓的原因是:來自赤道上空向北流的空氣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由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北緯30°附近偏轉變成自西向東的西風,導致“堆積效應”;北緯30°附近的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流,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而在北緯90°,由于氣溫低,盛行下沉氣流,形成了極地高氣壓帶;在兩個高氣壓之間的北緯60°,則形成了副極地低氣壓帶,它的形成與來自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的兩支冷暖不同的氣流有關。由于這兩支性質不同的氣流在北緯60°附近相遇,暖輕的氣流便爬升到冷重的氣流之上,形成副極地上升氣流。上升到高空后即向南北分流,其中向低緯方向流動的高空氣流,流向副熱帶高氣壓帶的上空,隨后轉為下沉氣流,這樣便在副熱帶高氣壓帶和副極地低氣壓帶之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中緯環(huán)流。而向高緯方向流動的高空氣流,在極地地區(qū)下沉,于是便在副極地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之間形成高緯環(huán)流。致使北緯60°附近的近地面氣壓降低,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③在近地面,空氣則從副熱帶高氣壓帶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氣壓帶,逐漸右偏成為東北風,形成東北信風帶,同理,在南半球,則形成東南信風帶。東北信風帶與東南信風帶在赤道附近輻合上升。這樣,在赤道與副熱帶地區(qū)之間形成兩個低緯環(huán)流圈的同時,又形成了南北半球的兩個信風帶。在北緯30°~60°盛行從副高吹來的西南風,形成西風帶;在60°~90°盛行從極地高氣壓帶吹來的東北風,形成極地東風帶。④赤道地區(qū)為上升氣流,易形成降水,北緯30°地區(qū)為下沉氣流,不易形成降水。因為在北緯60°有冷暖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形成鋒面,所以容易產生降水。北緯90°因為盛行下沉氣流,因此不容易產生降水。地球上的風帶和氣壓帶分布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1)原因:太陽直射點隨季節(jié)變化而南北移動。(2)移動規(guī)律:就北半球而言,與二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知識擴展1.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以北半球為例)影響因素:①太陽輻射引起的高、低緯度之間的冷熱差異,是大氣環(huán)流產生的根本原因。②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大氣水平運動產生的直接原因和原動力,加上地轉偏向力的存在,促成了“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全球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可以分為四步來看:第一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不自轉——單圈閉合環(huán)流,是在單一的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如下圖所示:第二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轉——三圈環(huán)流,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如下圖所示:第三步:氣壓帶與風帶的緯度分布,如下圖所示:注:上述風均是在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第四步:地球球面均一,地球運動——氣壓帶、風帶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的移動,如下圖所示:附注:(1)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近地面形成的低、高氣壓,稱為熱力型氣壓。如赤道低氣壓帶和極地高氣壓帶。(2)由于氣流運動造成的氣壓稱為動力型氣壓。在近地面氣流輻合上升、氣壓降低,如副極地低氣壓帶;氣流輻散下沉、氣壓升高,如副熱帶高氣壓帶。2.全球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形成和分布,是以太陽直射赤道為前提的。實際上,在地球公轉的過程中,太陽直射點每年都在有規(guī)律地南北移動,由此產生了氣壓帶和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現象。在北半球,與二分日相比,氣壓帶和風帶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若黃赤交角變?yōu)?°,則太陽始終直射在赤道上,氣壓帶和風帶不移動。氣壓帶的分布及其特征對比風帶的分布及其特征對比《地球上的大氣》——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地球上的大氣》知識框架本節(jié)知識框架一、大氣的受熱過程大氣的受熱過程示意圖大氣的熱源:太陽輻射能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來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實質:大氣受熱過程,實際上是太陽輻射、地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意義:大氣的受熱過程影響著大氣的熱狀況,溫度分布和變化,制約著大氣的運動狀態(tài)。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影響: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時,部分被大氣吸收胡鵬反射,大部分到達地面,并被地面發(fā)射和吸收。大氣保溫作用:地面增溫: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而增溫大氣增溫:近地面大氣吸收地面輻射而增溫大氣保溫效應:大氣逆輻射將大部分熱量返還地面二、熱力環(huán)流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熱力環(huán)流:由于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1)受熱→氣流上升→近地面氣壓低→高空氣壓高。(2)冷卻→氣流下沉→近地面氣壓高→高空氣壓低。(3)水平運動:氣壓高的地方流向氣壓低的地方。三、大氣的水平運動大氣運動的基本原理:地面受熱不均,導致空氣上升和下沉運動,進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產生了氣壓差異,產生了水平氣壓梯度力,從而引起空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風。大氣的水平運動——風同一水平面上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叫做水平氣壓梯度。只要在水平面上存在著氣壓梯度,就會產生促使大氣由高氣壓區(qū)流向低氣壓區(qū)的力,即水平氣壓梯度力(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垂直于等壓線,由高壓區(qū)指向低壓區(qū)。(2)地轉偏向力:方向與物體的運動方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轉。(3)摩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高空可忽略不計。風向:高空大氣主要受地轉偏向力和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大氣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三個力的作用,近地面大氣的風向與等壓線有一個夾角。知識擴展1.圖示法理解大氣受熱過程及其對地面的保溫作用由圖可知,大氣的受熱和保溫過程可以概括為三個階段:(1)“太陽暖大地”:太陽輻射能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在穿過大氣層時,大氣對太陽輻射起削弱作用,小部分能量被吸收(臭氧和氧原子吸收大部分波長較短的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一部分波長較長的紅外線)和反射(云層和大顆粒塵埃反射作用較強),大部分透過大氣射到地面,地面因吸收太陽輻射能而增溫。(2)“大地暖大氣”:地面增溫的同時向外輻射熱量。相對于太陽短波輻射,地面輻射是長波輻射,除少數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氣增溫。(3)“大氣還大地”: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輻射熱量,既向上輻射,也向下輻射,其中大部分射向地面,稱為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2.太陽輻射、地面輻射與大氣輻射之間的相互關系3.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熱力環(huán)流是由于近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一種環(huán)流形式,結合等壓面示意圖對其形成過程分析如下:可簡單歸納為:近地面冷熱不均→氣流的垂直運動(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氣壓差異→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高低空熱力環(huán)流。幾種常見的熱力環(huán)流(1)海陸風(因為白天溫度陸地高——熱源、海洋低——冷源吹海風,夜晚溫度海洋高——熱源、陸地低——冷源吹陸風)海陸熱力性質差異,海洋熱容量大,陸地熱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溫降溫較慢,陸地升溫降溫較快。白天,陸地受熱升溫快,海洋受熱升溫慢,從而產生了冷熱差異,近地面風由海洋吹向陸地;夜晚,陸地降溫較快,海洋降溫較慢,從而產生了冷熱差異,近地面風由陸地吹向海洋。(2)山谷風(白天吹谷風——山谷吹向山頂、夜晚吹山風——山頂吹向山谷)白天山頂最先接觸太陽照射,山頂大氣受熱上升,山谷的氣流就要補充山頂虧空的大氣,風從山谷吹向山坡,形成谷風。相反,夜晚山頂氣溫降溫快,山谷的大氣上升,山頂大氣補充山谷,風從山坡吹響山谷,形成山風。(3)城市風(從郊區(qū)吹向城市)城市中心溫度比郊區(qū)高,空氣做上升運動,在高空流向郊區(qū),然后下沉,并又從地面流向城市中心.這就是城市風的形成.4.大氣的水平運動——風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水平氣壓梯度力有三個特點:一是由高壓指向低壓;二是垂直于等壓線;三是其大小與水平氣壓梯度(單位距離間的氣壓差)成正比。風的形成主要受三個力的作用,它們分別是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它們對風向、風速各具有不同的影響,結合圖示具體分析如下:(1)水平氣壓梯度力與風速、風向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在它的影響下水平面上風由高壓區(qū)流向低壓區(qū),風向垂直于等壓線;一般來說,單位距離間水平氣壓梯度越大,則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速往往越快。(2)地轉偏向力與風向地轉偏向力促使物體水平運動方向產生偏轉,它作用于風,只是使風向發(fā)生改變,不影響風速。地轉偏向力始終與風向垂直,在北半球促使風向右偏,在南半球促使風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轉。如圖所示:在水平氣壓梯度力與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西風(北半球)只有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時,二力平衡后,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實際大氣中,在高空摩擦力忽略不計,最終風向平行于等壓線。(3)摩擦力與風速摩擦力的方向始終與風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使風速降低。當三力共同發(fā)揮作用時,風向與等壓線有一個夾角?!缎行堑厍颉贰厍虻娜咏Y構知識框架一、地球的內部圈層地球內部的結構的研究:由于地球內部的知識主要來自對地震波的研究。當地震發(fā)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縱波(P波)和橫波(S波)之分。縱波傳播速度較快,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橫波的傳播速度較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地震波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為界,可以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在經過不同介質的界面時就會發(fā)生反射和折射現象,科學家正是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性質,通過對地震波的精確測量,“透視”了地球內部的結構。(2)從地球內部地震波曲線圖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發(fā)生突然變化,這種速度發(fā)生突然變化的面,叫做不連續(xù)面。(3)地球內部有兩個不連續(xù)面。一個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在這個不連續(xù)面以下,縱波和橫波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這個不連續(xù)面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首先發(fā)現的,所以叫莫霍面。另一個在地下2900千米深處,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則完全消失。這個不連續(xù)面是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最早研究的,所以叫古登堡面。(4)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為界面,把地球內部劃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圈層。所以地球的內部圈層是依據地震波傳播的突然變化的兩個不連續(xù)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來劃分的。地球內部圈層各層的特點二、地球的外部圈層地球外部圈層的結構各外部圈層的概況比較地球的外部圈層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等,這些圈層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各外部圈層的概況、特點見下表:《行星地球》——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一、晝夜交替和時差1.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由于地球是一個既不發(fā)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在地球自轉的過程中,任何時刻陽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陽光照亮的半球——向著太陽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陽光照亮的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黑夜。從而可以看出,晝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周期是1個太陽日。晝夜交替影響著人類的起居作息,太陽日也被用來作為基本的時間單位。2.晨昏線(圈)概念:晝半球與夜半球的分界線(圈)。意義:緯線上晝弧與夜弧的分界線。3.地方時成因: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一緯度地區(qū)東邊的地點比西邊的地點時間早。規(guī)律:經度每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4.時區(qū)和區(qū)時時區(qū)劃分:全球共可劃分24個時區(qū),每個時區(qū)跨經度15°。區(qū)時:每個時區(qū)中央經線的地方時作為本區(qū)的區(qū)時。北京時間:東八區(qū)的區(qū)時(120°E的地方時;北京所在時區(qū)的區(qū)時)。區(qū)時的換算:相鄰兩個時區(qū)的區(qū)時相差1小時。5.國際日界線為避免日期的紊亂,規(guī)定原則上以180°經線作為國際日界線。其意義:“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二、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產生原因:地球自轉偏移規(guī)律:北半球向右偏轉,南半球向左偏移,赤道上沒有偏轉。表現:在氣流和水流的水平運動中表現最為明顯。知識擴展見教材P16圖1.19晝半球和夜半球“晝夜現象”與“晝夜交替”有什么區(qū)別?“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產生的原因不同。地球是一個不發(fā)光、不透明的球體,使得在同一時間里,地球只能被太陽照亮一半,即產生了晝夜現象。由于地球的自轉,產生了晝夜交替?!皶円宫F象”是靜態(tài)現象,“晝夜交替”是動態(tài)現象。晨昏線的特點、判定及應用晨昏線的六個特點:1、平分地球的一個大圓;2、晨昏線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地球球面上的晨昏線與太陽光線垂直相切;3、晨昏線平分赤道;4、晨昏線與經線的夾角變化范圍為0°-23°26′,當春分、秋分日時與經線圈重合,當二至日時晨昏線與經線夾角為23°26′;5、晨昏線與緯線圈的夾角變化范圍為66°34′-90°,只有在二至日才與極圈相切;6、晨昏線由東向西以15°/小時的速度移動。晨昏線的判斷不同的圖形中,晨昏線的表現不一,但都可以巧用概念來判斷。晨線: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的分界線。昏線:順著地球自轉的方向,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的分界線。側視圖地球側視圖是最常見的一種日照圖,一般北極在上、南極在下,地球自西向東自轉。赤道為一條居中直線,居中的一條經線也為直線,其余各條經線為弧線。晨昏線為直線,與太陽光垂直,并平分赤道。二分日時,晨昏線起止于南北兩極,全球晝夜平分(晨昏線將任意一條緯線平分為晝弧、夜?。?;二至日時,晨昏線起止于南北極圈的各一端,除赤道上晝夜平分外,其他各條緯線晝弧和夜弧都不相等。上圖為北半球夏至日,AB為晨昏線。極地投影俯視圖上圖中心為極點,若地球呈逆時針方向旋轉,中心為北極;若地球呈順時針方向旋轉,中心為南極。二分日時,晨昏線為直線,與太陽光線垂直,且通過極點。二至日時晨昏線為弧線,且與極圈相切(上圖所示為南半球冬至日時北極投影俯視圖,ab為昏線,bc為晨線。)立體和變式圖這類圖像一般首先確定地球的自傳方向,再根據晨昏線的概念來判斷晨昏線。晨昏線的應用(1)確定地球的自轉方向如圖已知AB為昏線,BC為晨線,則地球呈逆時針方向自轉,中心為北極點;若AB為晨線,BC為昏線,則地球呈順時針方向自轉,中心為南極點。(2)確定地方時主要有四個隱含時間,如圖AC為晨線,晨線與赤道交點A所在經線AS地方時為6時,BC為昏線,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線SB地方時為18時;晝半球的中央經線SE地方時為12時;夜半球的中央經線SF地方時為0時。(3)確定日期晨昏線經過南北兩極,與某一經線圈重合,與所有緯線圈垂直相交,可判定這一天為3月21日或9月23日。晨昏線與南北極圈相切,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可判定這一天為6月22日。晨昏線與南北極圈相切,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可判定這一天為12月22日。地方時差1.北京時間是指北京所在的東八區(qū)的區(qū)時,不是北京所在的116°E的地方時。地方時和區(qū)時的區(qū)別與聯系如下表所示:2.時間的計算(1)地方時的判斷與計算①依據:同一時刻地球不同經度有不同的地方時,經度每相隔15°,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度每隔1°,地方時相差4分鐘。②計算步驟:第一步:求兩地區(qū)的經度差。第二步:經度差和時間的換算,求時間差。第三步:求地方時。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時差(若所求地在已知地的東側用“+”,西側用“-”)。(2)區(qū)時的判斷與計算第一步:如果已知該地經度,求時區(qū)數;該地時區(qū)=(該地經度+7.5°)÷15°(余數舍去)或該地所在時區(qū)數=該地經度÷15°(余數處理:若小于7.5則直接舍去;若大于7.5,則在結果上加上一個時區(qū)),方向不變。第二步:求時差,即求時間間隔,每相隔一個時區(qū),時間相差一小時。第三步:求區(qū)時所求區(qū)時=已知區(qū)時±時區(qū)差×1小時附注:①“+、-”號的選取同地方時的運算。②若求出時間大于24小時,則減24小時,日期加一天;若所求時間為負值,則加上24小時,日期減一天。3.國際日界線與自然日界線的區(qū)別與聯系由于地球自轉,地球各地時刻依次推進,日期也隨之變更。為了避免日期混亂,國際上人為規(guī)定原則上以180°經線為國際日期變更線,也稱為國際日界線。時間自然推進中0:00(或24:00)所在經線也是兩個日期的分界線,其區(qū)別與聯系如下表所示:國際日界線日期范圍若地球上新一天開始于零時經線與180°經線重合時,之后隨零時經線西移,“今天”的范圍逐漸擴大,“昨天”的范圍逐漸縮小。零時經線和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把全球分為兩個日期區(qū),如圖所示:判斷地表水平運動物體偏向的規(guī)律時,可采用“左右手法則”,具體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體初始運動方向,大拇指指向即為物體水平運動的偏向。如下圖所示《行星地球》——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一、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因時因地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用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描述。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是一日之內最大的太陽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為示例)注:由于南北緯66°34′是極晝、極夜出現的范圍,所以南北緯66°34′稱為南北極圈。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1)空間(緯度)變化規(guī)律: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2)時間(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以北半球為示例)二、四季更替和五帶四季更替:全球同緯度地區(qū)(除赤道外)太陽輻射在一年中呈現有規(guī)律的變化,形成四季。劃分依據——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即夏季為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jié);冬季為一年內白晝最短、太陽最低的季節(jié);春秋二季為冬夏的過渡季節(jié)。四季劃分(以北半球為例)五帶:全球不同緯度地區(qū),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呈有規(guī)律的遞減,據此劃分為五帶。劃分依據——太陽輻射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五帶的劃分注: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長短的區(qū)別(1)晝夜現象與地球為不透明球體有關,晝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轉;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轉,它們都是地球運動的結果。(2)全球各地晝夜長短的變化幅度赤道地區(qū)最小,緯度越高,變化越大,極圈內有極晝、極夜現象。知識拓展:晝夜長短的變化晨昏線把所經過的緯線圈分割成晝弧和夜弧。同一緯線圈上,若晝弧長于夜弧,則晝長夜短,反之晝短夜長;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晝夜長短變化與太陽直射點移動的關系(1)太陽直射點所在的半球(該半球為夏半年),晝長夜短,緯度越高,白晝越長;另一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緯度越高,白晝越短。(2)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時,北半球晝漸短,夜?jié)u長,南半球晝漸長,夜?jié)u短;太陽直射點向北移動時,情況相反。(3)直射點的緯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晝夜相差越大,出現極晝極夜的范圍越大。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北半球各地晝最長,夜最短,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則晝最短,夜最長,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則相反。(4)赤道上全年晝夜等長,春秋分日全球晝夜等長。(5)太陽直射的緯線或地區(qū)白晝不一定最長。緯度變化規(guī)律:夏半后,從低緯到高緯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至極點周圍出現極晝現象;冬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晝越來越短,夜越來越長,至極點周圍出現極夜現象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夏半年,晝長大于夜長,北半球在夏至日那天晝最長,夜最短;冬半年,晝長小于夜長,北半球在冬至日那天晝最短,夜最長;南半球則相反北半球夏至日時各地的晝長=冬至日時該地的夜長,如:6.22時40°N的晝長=12.22時的夜長=14時51分;同理,北半球冬至日時各地的晝長=夏至日時該地的夜長,如:12.22時40°的晝長=6.22時的夜長=9時09分同一天,南北緯緯度相同的地方,晝長相加=24小時,或某地的晝長等于另一半球同緯度的夜長,如:6.22時20°N的晝長+20°S的夜長=24小時或20°N的晝長=20°S的夜長=13時13分在某地,與夏至日(或冬至日)相差多少天,夏至日(或冬至日)前的這一天和夏至日(或冬至日)后的這一天晝夜長短大致相等、日出日落時間、正午太陽高度角也大致相等。如:在摩爾曼斯克,4月21日與夏至相差約兩個月,則夏至后的兩個月8月23日,那么4月21日與8月23日這兩天的日出日落時間、晝夜長短、正午太陽高度都大致相等。這兩天約2點日出,22點日落,晝長20小時,夜長2小時。同理,在某地,與春分(或秋分)相差多少天,春分(或秋分)前多少天與春分(或秋分)后多少天的晝夜長短、日出日落時間、正午太陽高度大致相等。極晝、極夜的緯度分布規(guī)律:極晝、極夜的起始緯度=90°-太陽直射點的緯度。緯度越高,極晝、極夜的天數最多。南北極點除兩分外,要么是極晝,要么是極夜。如:某日,太陽直射在10°N,則從70°N開始出現極晝,從70°S開始出現極夜。正午太陽高度為0°的地方,出現極夜現象(春秋分除外);午夜太陽高度為0°的地方,出現極晝現象。如:夏至,66°34′S的正午太陽高度為0°,則從66°34′S開始出現極夜現象;某日,80°S的午夜太陽高度為0°,則從80°S至90°S出現極晝現象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夜長晝長=晝弧÷15太陽高度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由直射點(此時太陽高度為90°)向四周呈同心圓狀遞減,至晨昏線上為0度。(1)圖中圓心O點為直射點,左側弧\t"/content/13/0814/18/_blank"CAD為晨線,右側弧CBD為昏線,且左側晨線的中點A點必在赤道上,地方時6時,右側昏線的中點B點也必在赤道上,地方時18時,OC或OD(視直射點O在哪個半球而定)地方時為12時①若此時為兩分,則A、O、B三點的連線為同一緯線,即赤道;C點為北極點,D點為南極點②若此時非兩分,則A、O、B三點不在同一緯線上a、若O點在北半球,則沿OC線北極點在C點以南,圖中沒有南極點,且C點所在經線與OD所在經線可組成一個經線圈b、若O點在南半球,則沿OD線南極點在D點以北,圖中沒有北極點,且D點所在經線與OC所在經線也可組成一個經線圈(2)沿著COD線,太陽高度與O點相差多少度,緯度就相差多少度如,E點與O點相差30°,則兩分時,E點為30°S夏至時,E點為30°-23°26′=6°34′S冬至時,E點為30°+23°26′=53°26′S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緯度變化規(guī)律:同一時刻,由直射緯線向南北兩側遞減;如:北半球夏至日時,正午太陽高度由23°26′N向南北兩側遞減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夏半年正午太陽高度大于冬半年,夏至(北半球)時,北回歸線以及北回歸線以北的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則達到最小值;冬半年正午太陽高度小于夏半年,冬至(北半球)時,南回歸線以及以南的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則達到最小值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直射點的緯度,如:某日太陽直射20°N,則90°N的正午太陽高度=20°當極點出現極晝時,在同一天,極點的太陽高度終日不變;如,6.22時,北極點的正午太陽高度為23°26′,午夜的太陽高度也時23°26′,這一天,極點太陽高度終日不變,再如,某日太陽直射20°N,,則北極點在這一天的太陽高度始終為20°某緯度出現極晝時,該地午夜的太陽高度=該地的正午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2=直射點的緯度-(90°-當地緯度)=極點的太陽高度-(90°-當地緯度)如,6.22時,70°N的午夜太陽高度=43°26′-(90°-70°)×2=3°26′或=23°26′-(90°-70°)=3°26′再如,某日太陽直射10°,則85°B的午夜太陽高度=15°-(90°-85°)×2=5°或=10°-(90°-85°)=5°日出日落時間分布規(guī)律緯度變化規(guī)律:夏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日出時間越來越早,日落時間越來越晚;冬半年,從低緯到高緯,日出時間越來越晚,日落時間越來越早季節(jié)變化規(guī)律:夏半年,日出時間先逐日提早后逐日變晚,但都是6:00前日出;日落時間先逐日變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18:00后日落;冬半年,日出時間先逐日變晚后逐日提早,但都是6:00后日出;日落時間先逐提早后逐日變晚,但都是18:00前日落北半球夏至日時某地的日出時間=12-冬至日時該地的日出時間,如:6.22時20°N是5時23分30秒日出,則12.22時該地的日出時間=12-5:23′30″=6:36′30″北半球夏至日時某地的日落時間=36-冬至日時該地的日落時間,如:6.22時60°N是21:14′30″日落,則12.22時該地的日落時間=36-21:14′30″=14:45′30″某日某地的日出時間+日落時間=24小時某日某地的日出時間=該日夜長的一半日出時間=12-晝長÷2,日落時間=12+晝長÷2赤道總是6:00日出,18:00日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判定直射緯線的判定:(1)晨線(或昏線)與過晨線(或昏線)和赤道的交點的那條經線交角為多少度,則直射緯度就是多少度;(2)與開始出現極晝(或極夜)現象的緯度互余;(3)與正午太陽高度或午夜太陽高度為0°的緯度互余;直射經線的判定:(1)地方時為12的經線;(2)過切點的那條經線,大部是晝;(3)與0時經線正相對的那條經線;(4)晝半球的中央經線或平分晝半球的經線;(5)俯視圖上,與太陽光線平行或重合的那條經線季節(jié)的判定1、從春分日到秋分日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從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為北半球的冬半年2、只要直射點在北半球,則北半球進入夏半年;只要直射點在南半球,則北半球進入冬半年3、地球公轉速度較快慢,則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地球公轉速度較快,則為北半球的冬半年4、在北半球晨線隨緯度的增大而西偏,或昏線隨緯度的增大而東偏,則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晨線隨緯度的增大而東偏,或昏線隨緯度的增大而西偏,為北半球的冬半年5、在北半球(或南半球)日出東北方,日落西北方,則為北半球的夏半年;在北半球日出東南方,日落西南方,則為北半球的冬半年。二、氣旋、反氣旋與天氣低壓或氣旋,高壓或反氣旋,分別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低壓與高壓,是針對氣壓分布狀況而言的;氣旋與反氣旋,是針對氣流狀況而言的?;練鈮簣龈邭鈮海褐行臍鈮焊哂谒闹軞鈮?。從高氣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為高壓脊。低氣壓:中心氣壓低于四周氣壓。從低氣壓延伸出來的狹長區(qū)域為低壓槽。低壓或氣旋、高壓或反氣旋與天氣氣旋:中心氣壓低、四周氣壓高的大氣水平渦旋。中心氣流上升,多陰雨天氣。近地面水平氣流,北半球逆時針方向輻合,南半球順時針方向輻合;高空氣流輻散。反氣旋:中心氣壓高、四周氣壓低的大氣水平渦旋。中心氣流下沉,天氣晴朗。近地面水平氣流,北半球順時針向輻散,南半球逆時針方向輻散;高空氣流輻合。知識擴展1、南北半球的鋒面氣旋(1)無論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氣旋左側總為冷鋒,右側總為暖鋒。(2)反氣旋的水平氣流呈逆時針或順時針輻散,冷暖氣流不能相遇,因此反氣旋不能形成鋒面系統。附注:(1)在水平氣壓場中,鋒面一般形成于低壓中心(氣旋)周圍,而不會形成于高壓中心(反氣旋)周圍,是因為低壓中心周圍氣流是向中心輻合,冷氣團可以在低壓槽線處長時間停留相遇,形成鋒面。反氣旋在地面不能形成鋒面,這是因為反氣旋的水平氣流呈逆時針(或順時針)輻散,冷暖氣團不能相遇。(2)一般來說,無論北半球還是南半球,氣旋中心東側的低壓槽處形成暖鋒,西側的低壓槽處形成冷鋒,只不過南北半球冷鋒和暖鋒的鋒前、鋒后相反而已。2、運用“左右手定則”判斷氣旋與反氣旋(1)北半球氣旋、反氣旋用右手表示: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氣旋中心氣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氣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氣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北半球氣旋西側為偏北風,東側為偏南風,反氣旋相反。(2)南半球氣旋、反氣旋用左手表示: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氣旋中心氣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氣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氣旋中心氣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氣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氣旋(低壓)、反氣旋(高壓)與天氣的關系3、臺風的概念和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的熱帶氣旋,稱為臺風,形成于其他海域的稱為颶風,如下表所示:臺風形成條件:近洋面溫度超過26℃,空氣強烈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區(qū)。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輻合上升。而上升空氣遇冷,水汽凝結釋放熱量,促使低層空氣繼續(xù)強烈上升,造成洋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加劇,形成臺風。臺風的危害:臺風的危害主要由狂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如下圖所示:4、寒潮及其危害寒潮概念與天氣:當一次冷空氣入侵,使氣溫在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