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計劃、教案_第1頁
2022新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計劃、教案_第2頁
2022新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計劃、教案_第3頁
2022新蘇教版四年級科學下冊全冊計劃、教案_第4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教學計劃、教案2021-2022學年度第二學期學生情況分析本班共有學生人,經(jīng)過幾年的學習,四年級大多數(shù)學生都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掌握了初步的探索方法,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對科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沒有開展,因此學生的實驗動手和操作能力沒有得到培養(yǎng)和發(fā)展,活動常常耗時低效,影響了學生整體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本學期的教學中要注意彌補這方面的不足。教材分析本教材為2021年新編寫的新蘇教版教材,全冊共五個單元,17課內容。每個單元分別圍繞ー個主題編寫內容。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冷和熱》,引導學生知道溫度的概念及計量單位,掌握溫度計的使用方法,探究熱水變涼的規(guī)律,探究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了解水受熱、遇冷以后產(chǎn)生的變化過程和變化規(guī)律,進而理解水的三態(tài)變化。第二單元的主題是《地球、月球與太陽》,第一課側重于對地球的了解和認識,第二課側重于對月球的了解和認識,第三課側重于對太陽的了解和認識,第四課側重于技術,了解古人根據(jù)日影變化的規(guī)律制作了日唇等計時工具。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昆蟲》,引導學生認識到昆蟲的“家族”很龐大,并通過“飼養(yǎng)”昆蟲的方式,讓學生親歷昆蟲一生的變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探究和發(fā)現(xiàn)昆蟲的奧秘。第四單元的主題是《繁殖》,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植物的繁殖。第二部分介紹動物的繁殖。從動物的求偶、交配、生產(chǎn)以及哺育幾個方面,指導學生了解動物的繁殖方式和行為,為動物的整個生命周期添上繁殖的ー環(huán)。第五單元的主題是《生物與環(huán)境》,從科學思維的角度看,引導學生從具體例子出發(fā),歸納概括出某類事物的共同特征;再以對具體場景的分析,得出自然事物之間的普遍聯(lián)系;在建立聯(lián)系的基礎上,認識事物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本冊教材的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主要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介紹科學家所具有的共同素養(yǎng),即“對世界充滿好奇”“不盲從權威”“重視證據(jù)”“持之以恒”的科學品質。第二部分從觀察擺及擺動現(xiàn)象入手,讓學生親歷“提出問題ーー作出假設ーー設計方案ーー搜集證據(jù)ーー處理信息ーー得出結論ーー分享交流”的過程,著重對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進行指導教學目標通過實驗探究,知道絕大多數(shù)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通過實驗探究、數(shù)據(jù)分析,認識水的三態(tài)變化。掌握正確使用溫度計和酒精燈的方法,能合作完成熱對物質影響的各類實驗操作。了解地球、月球、太陽的基本特征。通過閱讀、探究、模擬實驗等活動,了解人類對地球、月球、太陽的認識過程,意識到人類對天體的認識是逐步深入的。了解科學家的事跡,知道科學家的共同素養(yǎng),體悟科學家的科學精神。能夠從觀察單擺運動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經(jīng)歷“提出問題ー作出假設ー設計方案ー搜集證據(jù)ー處理信息一得出結論一分享交流”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問題,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運用表格進行信息分析,經(jīng)過邏輯推理得出結論,并能夠依據(jù)證據(jù)進行分享和交流。教學重難點通過實驗探究,知道絕大多數(shù)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認識水的三態(tài)變化;意識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知道地球、月球、太陽的運動和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會描述昆蟲的共同特征;知道昆蟲一生的發(fā)展變化;學會ー些用根、莖、葉繁殖植物的方法;了解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密切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科學觀念;經(jīng)歷’‘提出問題一作出假設ー設計方案ー搜集證據(jù)ー處理信息一得出結論一分享交流”的科學探究過程。教學措施.鉆研教材,努力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ー節(jié)課。.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用豐富多彩的科學活動充實教學過程。.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活動。.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jù)進行驗證,經(jīng)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

教學時間安排周次課題備注21.冷熱與溫度232.熱脹冷縮243.水受熱以后254.水遇冷以后265.地球276.月球287.太陽29108.太陽鐘21010.養(yǎng)昆蟲21111.探究昆蟲的奧秘21212.用種子繁殖21313.用根、莖、葉繁殖21414.動物的繁殖21515.生物與非生物21616.動物的庇護所21717.環(huán)境變化以后218像科學家那樣……219期末復習22022新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教案第一單元冷和熱1冷熱與溫度教學目標:1、通過感知水的冷熱,知道用溫度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可以用溫度計測量物體的溫度。2、學習溫度計的使用方法,能連續(xù)測量一杯熱水變涼過程中的溫度,并運用圖表將數(shù)據(jù)記錄下來。3、通過分析圖表,發(fā)現(xiàn)一杯熱水變涼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重點:學會正確使用溫度計。難點:在一杯熱水變涼過程中連續(xù)測量溫度,并發(fā)現(xiàn)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教學準備:玻璃溫度計、燒杯、鐵架臺、夾子、石棉網(wǎng)、三腳架、實驗記錄單等。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1.冷熱與溫度二、探索.活動:給每個小組準備了一杯冷水、一杯溫水和一杯熱水,先將兩手的食指分別插入冷水和熱水中。5秒后,再同時插入溫水中,兩個手指的感覺一樣嗎?試ー試。.測量水溫リ帀:光憑自己的感覺能準確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嗎?不能,那么怎樣才能準確地來進行判斷物體的冷熱程度呢?溫度計可以準確地測出物體的溫度。.測量前面三杯水的溫度溫度計的使用方法: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溫度計上端。②將溫度計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沒在液體中,溫度計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側壁。③待溫度計的液柱穩(wěn)定后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小組合作分工測量三杯水的溫度并記錄。交流測量結果。.猜測“熱水變涼”的降溫規(guī)律①師出示一杯準備的熱水,師述:老師這里有一杯熱水,大家想ー想,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一杯水會怎樣?②指名學生回答。③讓同學猜測一杯水變涼的過程是怎樣的?④出示幾種預測:兩種可能:ー種是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變化有規(guī)律:溫度變化先快后慢,溫度變化先慢后快,溫度變化速度均勻。ー種可能是溫度變化沒有規(guī)律。第二課時1.研究“熱水變涼”的降溫規(guī)律分組實驗,明確注意事項:①實驗所需材料有溫度計、杯子、熱水、記錄紙、秒表等。②第一次測量數(shù)據(jù)為0分鐘時的溫度,以后每隔2分鐘測量ー次。③正確使用溫度計,讀數(shù)要準確。④小組成員拿溫度計、讀數(shù)、記錄要分エ明確。發(fā)現(xiàn):溫度的變化是隨著時間的增加而逐步下降的,溫度下降的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師:如果我們繼續(xù)測量下去,溫度還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繼續(xù)觀測會發(fā)現(xiàn),水溫下降速度越來越慢,達到某ー溫度(該溫度多數(shù)情況下與室溫相同)時會停止下降,保持不變。.觀察各種溫度計,了解溫度計的特點和用途(1)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溫度計,它們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用途。下面我們ー起去了解一下。(2)出示課本第3頁的4種溫度計,引導:你們認識這4種溫度計嗎?(3)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說說自己知道的溫度計的特點和用途。電子水溫計:用來測量各種液體的溫度,精度高,讀數(shù)方便。電子體溫計:用來測量體溫,讀數(shù)更方便。干濕溫度計:用來測量空氣的溫度和濕度。紅外線感應溫度計:探測物體的溫度時不需要接觸被測物,更方便、快捷。(4)其實還有許多我們平時沒有見過的溫度計,教師相機出示一些學生不常見的溫度計的圖片,并作一些介紹,引導學生了解更多溫度計的特點和用途,增進學生對各類溫度計的了解。三、課堂總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xù)查閱資料,了解更多有關溫度的知識。2熱脹冷縮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與實踐,掌握酒精燈的使用方法。2、通過實驗與分析,知道絕大多數(shù)物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2、能夠運用物體熱脹冷縮的性質解釋生活中的ー些現(xiàn)象。重點:認識到液體、氣體、固體都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難點:設計實驗驗證液體、氣體、固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教學準備:1、教師:水槽、燒瓶、膠塞、細玻璃管、高錦酸鉀水溶液、氣球、溫度計、銅球實驗裝置、酒精燈、火柴。2、學生:實驗記錄單。教學時數(shù):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ー、導入新課1、實驗用的溫度計由哪,幾個部分組成?在使用時要注意些什么?溫度計由液泡、液柱和刻度等幾個部分組成。溫度計在使用時要注意:①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溫度計上端。②將溫度計下端的液泡完全浸沒在液體中,溫度計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側壁。③待溫度計的液柱穩(wěn)定后再讀數(shù),讀數(shù)時視線與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2、現(xiàn)在我們把兩支刻度ー樣的溫度計分別放入熱水和冷水中,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熱水中的溫度計,液柱上升;冷水中的溫度計,液柱下降。3、液泡和玻璃管中裝著紅色液體。當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時,液面會隨著水的冷熱變化而變化,從而顯示水的準確溫度。4、想一想,紅水增加或減少了嗎?為什么?在密封的玻璃管里,紅水不可能增加或減少,液柱的上升或下降是怎么回事呢?我的猜測:液泡里的紅水受熱時體積增大,遇冷時體積變小。二、實驗探究(-)活動!:研究液體受熱和遇冷時體積的變化水在受熱和遇冷時,體積會有什么變化?你能設計ー個實驗進行觀察嗎?1、實驗材料紅墨水、水、熱水、冷水、帶塞的玻璃瓶、細管等。2、實驗設計①準備ー個中間插有空心管的膠塞(可以自制)和配套的燒瓶。②往燒瓶里加滿染了顏色的水,用膠塞塞緊瓶口。③記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④把燒瓶放入熱水中,觀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變化。⑤再把燒瓶放入冷水中,觀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變化。3、實驗記錄表14、像水這樣受熱體積就增大,受冷體積就縮小的現(xiàn)象,我們把它叫做熱脹冷縮。溫度計就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不過溫度計里裝的不是水,而是酒精、煤油或水銀。結論: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活動2:研究氣體受熱和遇冷時體積的變化你能根據(jù)所提供的材料,設計出研究空氣加熱或冷卻后體積變化的實驗嗎?1、實驗設計①用氣球嘴套住燒瓶瓶口。②將燒瓶放入熱水中,觀察氣球的變化。③再將燒瓶放入冷水中,觀察氣球的變化。2、實驗記錄表23、實驗結論:氣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第二課時(三)活動3:研究固體受熱和冷卻后體積的變化1、觀察演示實驗回答:①觀察常溫下,鐵球能否剛好通過鐵圈。②用酒精燈給銅球加熱后,觀察銅球是否能通過鐵圈。③將銅球放入水中冷卻,觀察銅球是否能通過鐵圈。2、實驗結論:固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4、溫馨提示①銅球加熱后不要觸摸,以免燙傷。②用酒精燈加熱時,要按正確的方法操作。5、酒精燈的使用方法①打開燈帽,將燈帽豎放在燈旁②用點著的火柴從燈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點燃酒精燈。③用外焰加熱物體。④加熱完成后,用燈帽自燈芯右上方斜向蓋滅火焰,然后取下燈帽再蓋一次。6、酒精燈結構:酒精燈由燈帽、燈芯和盛酒精的燈壺三部分組成。酒精燈的火焰分三層:外焰、內焰和焰心。外焰溫度最高。7、討論:絕大多數(shù)物體在受熱時,體積會膨脹;冷卻時,體積會收縮。物體為什么會熱脹冷縮呢?三、你能解釋生活中的這些現(xiàn)象嗎?1、夏天輪胎容易爆胎(輪胎內氣體受熱體積增大)2、癟的乒乓球放到熱水里能夠復原(球內氣體受熱體積增大)3、夏天架電線時,電線不能拉得太緊(冬天溫度低,電線收縮)夏天溫度高,輪胎內的氣體受熱膨脹,容易爆胎。把癟了的乒乓球放到熱水里,乒乓球內氣體受熱膨脹,可使癟的乒乓球重新鼓起來。如果夏天架電線時拉得太緊,到了冬天電線遇冷收縮,就會繃斷。五、課堂小結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做實驗進行觀察,認識到加熱和冷卻可以改變物體的形態(tài),認識到物體的熱脹冷縮體積發(fā)生變化現(xiàn)象,知道溫度計是利用物質熱脹冷縮的原理做成的,物體的熱脹冷縮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六、課外拓展生活中,你遇到哪些熱脹冷縮現(xiàn)象?收集起來,與大家分享。3水受熱以后教學內容:冰、水、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的不同狀態(tài),即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影響其狀態(tài)變化的條件主要有溫度和壓強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與描述,知道水受熱以后形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2、通過測量與分析,知道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C時,水會沸騰。3通過比較冰、水、水蒸氣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知道冰、水、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的不同狀態(tài)。重點:了解融化和沸騰的條件。難點:利用曲線圖,分析冰融化和水沸騰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教學準備:1、教師:鐵架臺、三腳架、酒精燈、石棉網(wǎng)、溫度計、燒杯、冰塊、秒表。2、學生:實驗記錄單。教學過程ー、導入新課1、出示圖片,冰、水、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嗎?它們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冰、水、水蒸氣是同一種物質的不同狀態(tài)。冰是固態(tài),水是液態(tài),水蒸氣是氣態(tài)。冰、水、水蒸氣的相同之處:無色、無味、透明……冰、水、水蒸氣的不同之處:冰有固定形狀,不會流動,是固體;水沒有固定形狀,會流動,是液體;水蒸氣沒有固定形狀,會流動,是氣體。二、講授新課(-)冰的融化冰受熱以后從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作融化。冰在融化的過程中溫度發(fā)生怎樣的變化?1、實驗:研究冰融化過程中溫度的變化(1)實驗器材:鐵架臺、石棉網(wǎng)、三腳架、酒精燈、冰塊、溫度計、秒表(2)實驗設計:①取少量冰,測量它的溫度。②用酒精燈加熱冰,每隔I分鐘記錄一次溫度,直到燒杯中的水溫達到10°C時為止。(3)溫馨提示(冰融化(冰融化前的溫度一直在升高,當溫度升到0C時,冰就開始融化,在融化的過程中很長時間保持在0C,待冰塊完全融化成水后,溫度還會繼續(xù)上升。)(二)水的沸騰1、師:你見過水沸騰的現(xiàn)象嗎?水在什么情況下會沸騰?沸騰時會發(fā)生哪些現(xiàn)象?2、實驗:繼續(xù)給水加熱,研究水沸騰前后溫度和體積的變化(1)實驗需要哪些器材?怎么擺放?提醒學生參考上面的實驗。(展示圖片)(2)實驗設計①加熱前,記錄燒杯中水面的位置。②用酒精燈繼續(xù)加熱燒杯中的水,每隔1分鐘記錄ー次水溫,直到水沸騰后4分鐘,停止加熱。③待水面平靜后,觀察、記錄燒杯中水面的位置。(3)提示想ー想:實驗需要注意哪些問題?(4)水加熱過程中溫度記錄表題?(4)水加熱過程中溫度記錄表時間/分3、數(shù)據(jù)分析把下圖中的點連成線,即為水沸騰前后的溫度變化曲線圖,分析并回答問題。(1)水沸騰前,溫度是否持續(xù)上升?(2)水沸騰時的溫度是多少。C?(3)水沸騰以后,停止加熱前,溫度是否繼續(xù)上升?(水沸騰前,溫度持續(xù)上升;水沸騰時的溫度是100C;水沸騰以后,停止加熱前,溫度保持不變。)3、知識卡片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升高到100C時,水會沸騰,并產(chǎn)生大量氣泡。水沸騰時的溫度叫作水的沸點。四、拓展提高滿壺的水燒開后會產(chǎn)生哪些現(xiàn)象?為什么?現(xiàn)象:水壺里的水變少了,產(chǎn)生了大量氣泡;在壺蓋和壺把手上有水珠形成。原因:分別發(fā)生了沸騰和凝結。五、課堂小結水有三態(tài)變化:液態(tài)、固態(tài)和氣態(tài)。掌握了冰在融化的過程中以及水加熱到沸騰過程中的溫度變化規(guī)律,進而理解沸點的科學概念。同時,能運用融化和沸騰的科學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六、作業(yè)布置不同液體,沸點不同,查閱資料,與大家分享。4水遇冷以后教學內容: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幫助學生回憶什么時候見過露水,見到露水時的氣溫在一天中是高還是低。第二部分,研究水結冰前后溫度和體積的變化。第三部分,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凝結和凝固現(xiàn)象。教學目標:1、通過觀察與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態(tài)會發(fā)生變化。2、通過測量與分析,知道在一般情況下,當溫度降低到0°C時,水會結冰。3、知道水會從ー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愆`種狀態(tài),并能解釋生活中的ー些現(xiàn)象。重點:了解凝結和凝固的條件。難點:利用曲線圖,分析水結冰過程中溫度變化的規(guī)律。教學準備:1、教師:鐵架臺、酒精燈、溫度計、燒杯、鋁箔紙、玻璃棒、冰塊、試管、試管夾、秒表。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單。教學過程ー、導入新課1、師生交流:①你見過露水嗎?②什么時候見過的?③那時的氣溫是一天中最高還是最低?小結:露水,出現(xiàn)在氣溫較低的清晨或傍晚。多出現(xiàn)在溫差較大的凌晨時分。這時的氣溫在一天中比較低。3、露水是怎么形成的?傍晚或清晨,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在草葉上的小水滴,稱為露水。4、自然界中,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的小水滴,在高空便是云,在低空便是霧,降落到地面便是雨,落在草木葉子上便是露。二、講授新課(一)實驗:水蒸氣遇冷以后的變化1、實驗器材:石棉網(wǎng)、三腳架、酒精燈、燒杯、玻璃棒、溫水、錫紙等。2、實驗方法:①用鋁箔紙包住裝有溫水的燒杯口,在鋁箔紙上開個小洞。②用酒精燈加熱燒杯中的水,直到水沸騰。③在鋁箔紙洞口上方斜放ー根溫度較低的玻璃棒。4、實驗現(xiàn)象:實驗中,在玻璃棒上出現(xiàn)了流下來的水滴。5、實驗研討:從玻璃棒上流下來的水滴是怎樣形成的呢?水蒸氣遇到了溫度較低的玻璃棒的時候,就從氣態(tài)變成了液態(tài),就在玻璃棒上凝結成了水滴。6、知識卡片液體形態(tài)的水受熱后變成氣體形態(tài)的水蒸氣,這種現(xiàn)象叫做蒸發(fā)。水蒸氣遇冷后,又從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這種現(xiàn)象叫做凝結。(二)實驗:水結冰前后溫度和體積的變化1、回顧冰在0C時,開始融化為液態(tài)的水。水在什么情況下會結成冰呢?2、實驗設計①在試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溫度計,再記下水面的位置。②把試管連同溫度計放到加了鹽的碎冰中,每隔1分鐘記錄ー次溫度,直到溫度降到ー2℃時為止。③觀察試管中冰面的位置與原來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3、溫馨提示①溫度計不能碰到試管。②首先記錄插入水中時溫度計的讀數(shù)。③正確使用秒表計數(shù)。④小組分工合作。4、知識卡片:繪制溫度變化曲線圖方法①繪出橫坐標軸,把它平均分成幾個時間段。②繪出縱坐標軸,按相等的差值標上溫度值。③將表中各時間段的氣溫數(shù)據(jù)用點標注出來,再用平滑的線把各點連接起來,完成氣溫曲線圖。5、繪制水結冰前后的溫度變化曲線圖

7、分析數(shù)據(jù)回答①水結冰時的溫度是多少°C? 水結冰時的溫度是0°Co②水結冰的過程中,溫度是怎樣變化的?水結冰的過程中溫度是不會發(fā)生變化的,一直維持在零度,直到全部結成冰之后オ會繼續(xù)隨著環(huán)境溫度降低而降低溫度。③試管中冰面的位置與原來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冰面的位置比原來水面的位置高。8、我們的發(fā)現(xiàn):一般情況下,水結冰時的溫度是0℃,水結冰過程中溫度不變。水結冰后體積變大。9、討論實驗中,為什么要在碎冰中食鹽?(鹽會在冰中溶解而發(fā)生吸熱作用,從而使冰的溫度降低。)10、小結: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態(tài)、氣態(tài)、固態(tài)三種狀態(tài)存在。當環(huán)境溫度發(fā)生變化且達到ー定程度時,水會從ー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愆`種狀態(tài)。四、拓展提高: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現(xiàn)象?①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球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瓶子外壁時,凝結成水珠,這是ー種凝結現(xiàn)象②水缸里的水結冰后缸裂開③水結冰后塑料瓶鼓脹⑥冬天水管容易爆裂缸里的水結冰后水缸裂開,是因為冬天室外溫度比較低,當達到零攝氏度時,水會結冰,體積膨脹,缸就會被撐破。瓶里的水結冰后、冬天水管容易爆裂,同樣的道理。④房檐下掛滿冰凌屋檐下掛滿冰凌,是因為融化的雪水在往下流的過程中遇冷凝固成冰凌。⑤冬天進入室內,鏡片上出現(xiàn)小水珠冬天進入室內,鏡片上出現(xiàn)小水珠,這是因為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鏡片時,會凝結成水珠。五、課堂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態(tài)、氣態(tài)、固態(tài)三種狀態(tài)存在。當環(huán)境溫度發(fā)生變化且達到ー定程度時,水會從ー種狀態(tài)轉變?yōu)榱愆`種狀態(tài)。六、課外拓展生活中還有哪些現(xiàn)象,說明水從ー種狀態(tài)變成另一種狀態(tài)。第二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5地球教學目標.知道人類生活在ー個巨大的球形天體上,知道地球大小、海陸分布等基本信息。.閱讀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科學史資料,知道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經(jīng)歷了從簡單直觀的想象到根據(jù)經(jīng)驗、事實進行推測,最后通過實踐證實的過程,體會隨著經(jīng)驗和實踐的深入,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教學重點: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歷程。教學難點:將“地球是球形”的常識回溯到歷史情境,讓學生重新經(jīng)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學準備:1、教師:各種關于地球的圖片和視頻。2、學生:地球形狀模擬器、模

型小船、充氣地球儀、氣球、氣筒、陸地板塊貼紙、記錄用的紙和筆。教學時數(shù):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ー、導入新課.出示課本I3頁的小詩:太陽用燦爛的陽光,描繪白天的畫卷。太陽用燦爛的陽光,描繪白天的畫卷。月亮用柔和的月光,講述夜晚的故事。仰望蒼穹的人啊,從未停止過對它們的探尋與思索。.學生讀這首小詩,想ー想這首小詩主要寫了什么內容?里面提到了哪些事物?.教師引導:大家知道我們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嗎?學生答:地球。教師問:大家知道,白天照亮地球,給地球送來光明和溫暖的是什么嗎?學生答:是太陽。教師問:那同學們知道每天晚上給地球送來月光的是什么嗎?學生答:是月亮。.教師引導:大家對我們生活的地球以及與地球密切相關的月球和太陽了解嗎?又了解多少呢?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探討地球、月球和太陽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第二單元地球、月球與太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我們生活的地球。板書課題:5地球二、探索活動ー:閱讀資料,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同學們現(xiàn)在都知道,我們所生活的地球是一個球體。不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大家知道古人是怎么認識你做的嗎?.出示課本第14頁的幾幅圖片,學生認真觀察,并讀ー讀相關的文字,了解我們人類的祖先是怎樣認識地球的。.全班交流,師生共同觀察圖片,研讀相關的文字,進ー步體會古人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歷史。預設:這四種觀點具有典型性,涵蓋中外不同認識:蓋天說是中國古代人的ー種直觀感受;海面彎曲是古希臘人根據(jù)船只進出港時的現(xiàn)象作出的猜測;渾天說是張衡根據(jù)日月星辰的運動提出的ー種抽象模型;而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月食變化提出的觀點則是ー個推論。課本這樣編寫實際上暗含著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逐步由感性走向理性。.交流討論:同學們,剛剛我們了解了古人是怎么認識地球和宇宙的?下面請大家想一想,古人的這些宇宙觀,哪些地方和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觀察相一致,哪些地方與日常觀察不一致?預設;蓋天說是中國早期的宇宙模型,其合理部分為符合觀察,不能自圓其說的地方是大地的方和天空的圓之間如何結合;古希臘人根據(jù)船只進出港時的現(xiàn)象作出的猜測,超越了人眼所見;張衡的渾天說和現(xiàn)代宇宙觀最接近,但是難以解釋日月星辰的周期運動現(xiàn)象;亞里士多德的推測是有依據(jù)的,解釋也是合理的。.大家想一想,為什么在海邊看到帆船回港,人們總是先看見船帆,后看見船身;而船離開岸邊時,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學生思考,嘗試解釋原因。預設:因為地球是圓的,因此當帆船回港時,總是比較高的船帆先進入人們的視線,而比較低的船身后進入人們的視線,船離開岸邊,正好相反。.出示亞里斯多德提出的根據(jù)月食的形狀變化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這一推斷以及旁邊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片,閱讀旁邊的文字,想ー想亞里士多德根據(jù)月食的形狀變化,為什么能推測地球是球形物體?預設:發(fā)生月食時,陰影邊緣總是圓弧形,而當時人們已經(jīng)知道月食是因為地球擋住了陽光,因而猜測地球是ー個球體。.教師相機補充古人猜測地球是球體的另外一些證據(jù)資料:古代牧羊人向南方行進,會看到南部天空總是會出現(xiàn)ー些新的星座,而北部天空則有些星座落到地平線以下;向北方行進則相反,南部天空的星座會落到地平線之下,北方天空的地平線上會看到ー些新的星座。.教師小結:經(jīng)過剛オ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古人的ー些宇宙觀,知道古人因為科學條件的限制,對地球以及宇宙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但是隨著人們觀察的深入,古人逐漸認識到了地球是ー個球體?;顒鹰?模擬帆船進港和出港的現(xiàn)象.教師引導:古人在岸邊看到帆船離港時,總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帆船返港時,總是先看見桅桿,后看見船身,這種現(xiàn)象是生活在海邊的古希臘人最先觀察,并且記錄下來的,據(jù)說古希臘人根據(jù)這個推測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們通過ー個模擬實驗來探究ー下。.出示課本第15頁上面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初步了解本次探究活動的材料、方法及要求。.全班交流活動材料:海面演示儀、小船、觀察記錄表等。方法:第1步,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整為平直狀態(tài),在桅桿頂部、桅桿中部和船身分別做上記號。負責操作的學生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移動模型小船,負責觀察的學生記錄三個記號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第2步,將實驗演示儀的“海面”調整為彎曲狀態(tài),重復第一步。教師強調實驗注意點:用模型小船在平面上模擬帆船進港、出港時,觀察者要平視海面,開船者的速度要控制好,不要太快這是ー個對比實驗,同學們在做這次實驗時,一定要注意比較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與曲面上航行時,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學生分小組活動,按照要求進行模擬實驗,并且做好觀察記錄,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活動情況,并適當?shù)募右灾笇А?全班交流,各小組分享自己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以及由此得出的結論。預設:實驗現(xiàn)象:模型小船在平面上航行,無論是進港還是離港,都是同時看見帆船的全身,面模型小船在曲面上航行時,離港時是船身先消失,桅桿后消失,返港時,是先看見桅桿,后看見船身。實驗結論:由此可以證明,地球不是平面的,面是球形的。.教師小結:剛剛大家通過模擬帆船進港出港的實驗,進ー步驗證了古希臘人的推測,說明地球是球形的。第二課時活動三:模擬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經(jīng)過.出示航海家麥哲倫的圖片,問: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個人嗎?學生答:麥哲倫。教師問:大家知道麥哲倫的有關資料嗎?學生介紹自己知道的有關麥哲倫的資料。教師小結:麥哲倫最大的一個貢獻就是進行了環(huán)球航行,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出示學生活動手冊第5頁上有關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故事,學生自由讀ー讀,進一步了解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故事。.引導: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究竟經(jīng)過了哪些地方?又是怎樣證明地球是球形的?下面我們就通過ー個模擬實驗在現(xiàn)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3,出示課本15頁下面的一幅圖,引導學生看ー看,初步了解本次模擬實驗的要求。.全班交流:學生說ー說本次模擬實驗的要求:①閱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故事。②用彩筆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行路線的主要??奎c。③在主要??奎c上插一面小旗,并用棉線將小旗按航行路線連起來。.學生分小組活動,仔細閱讀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故事,并用彩筆在地球儀上標注出麥哲倫航海路線的主要停靠點,在主要??奎c上插一面小旗,然后用紅色的線按航行的路線將小旗連接起來。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模擬實驗的情況,并且做適當?shù)闹笇А?全班交流,各小組展示自己小組的小紅旗連線情況,觀看麥哲倫的航海路線,想ー想,麥哲倫的航海路線,會是ー個什么樣的形狀?預設:在地球儀上標注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路線后,你會發(fā)現(xiàn):當取下連接小旗的棉線時,棉線呈環(huán)狀。這是因為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fā)后始終朝著ー個方向ーー西邊航行,最終又回到了起點。.教師小結:麥哲倫的環(huán)球航行,再一次證明了地球是球形的,證明了渾天說、蓋天說等等都是錯誤的?;顒铀模洪喿x地球的相關資料.教師引導:大家現(xiàn)在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ー員,那么地球在太陽系中是ー個怎樣的位置呢?.出示課本16頁上面的地球和太陽的關系圖,引導學生看ー看,初步了解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關系,再讀ー讀旁邊的相關文字,想一想從哪里可以看出地球是ー顆行星?預設:地球圍繞著太陽做有規(guī)律的轉動;自身不發(fā)光,并且質量足夠大,從這兩點可以看出,地球是ー顆行星。.除了這些,同學們還知道,有關地球的哪些知識呢?預設:地球是一顆藍色的星球,地球表面有液態(tài)的水,溫度適宜,是太陽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別是有高級智慧生物的行星。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自身也在自轉。地球是ー個近似球形的星球,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出示課本16頁地球的圖片,引導:這是一幅地球的圖片,是從太空拍攝的,大家想ー想,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什么?藍色部分可能是什么?咖啡色和綠色部分又可能是什么?請大家比較ー下藍色、咖啡色、綠色部分的面積哪個更大?教師出示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進ー步思考,我們剛オ提出的問題。預設: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層或冰川;藍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荒漠;綠色部分能是森林或草原。其中,藍色部分面積最大,因為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絕大部分。.教師小結:通過剛オ的學習,我們初步知道,地球是太陽系中的ー顆行星,它圍繞太陽轉動。并且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積最大,因此藍色是地球的主要顏色。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地球的相關資料,進ー步了解有關地球的知識?;顒游?在氣球上粘貼陸地板塊貼紙.教師出示地球儀,引導;這是ー個地球儀,模擬了地球上海洋、陸地的分布情況。學生分別說ー說地球儀上海洋和陸地的位置。.再出示ー個藍色的氣球,提出要求:請同學們看一看這個藍色氣球,再看ー看地球儀,想ー想藍色氣球和地球儀的相同之處,然后參考地球儀,將陸地板塊貼紙貼在這個藍色氣球上。.教師提供地球陸地板塊貼紙,提醒學生注意分清亞歐大陸、非洲大陸、北美洲大陸、南美洲大陸、大洋洲大陸、南極洲大陸等板塊,一定要找到相應的位置。.學生分小組活動,對照地球儀在氣球上貼上個陸地板塊貼紙。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活動情況,并且做適當?shù)闹笇А?全班交流,各小組展示本小組貼好的藍色氣球,再將它與地球儀比較一下,看看哪ー組貼的最好,最與地球儀吻合。.討論交流:剛剛我們對照地球儀,在氣球上粘貼了各個陸地板塊的貼紙,通過這個活動。請大家比較一下各個大陸的分布情況,并說ー說自己有什么發(fā)現(xiàn)。預設: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積比陸地的面積要大得多,所有陸地面積加起來,也沒有海洋的面積大。在陸地面積當中,亞歐板塊的面積是最大的,最小的是大洋洲板塊的大陸面積。三、課堂總結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地球的相關知識,知道古代對于地球的認識有蓋天說、渾天說等等,人們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接著通過模擬帆船進港活動和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活動,知道了地球是ー個球體。最后通過閱讀資料了解了地球是太陽系當中的ー顆行星,在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占絕大部分,陸地僅僅是ー小部分。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xù)閱讀有關地球的資料,進ー步了解ー些地球的有關知識。6月球教學目標1.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2.了解月球概況,知道月球是地球的一顆衛(wèi)星。3.知道月相名稱,了解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教學重點:了解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教學難點:知道月相名稱,了解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教學準備:1、教師材料:有關月球的視頻。2、學生分組材料:月球儀、塑料盒、沙、石子、泡沫球、手電筒、排球、月相圖。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上一課我們了解了有關地球的知識,指生說ー說上一課學習的有關地球的知識。在我們地球附近,有一顆始終圍繞地球旋轉的衛(wèi)星,同學們知道他的名字嗎?是月球。.是的,月球是地球的衛(wèi)星。大家知道月球的有關知識嗎?今天我們就來探討,有關月球的知識。板書課題:6月球二、探索活動ー:閱讀有關環(huán)形山的資料,做環(huán)形山形成和陰影變化的模擬實驗.教師引導:月球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們古人是怎樣認識月球的呢?.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說ー說古人對月球的認識。.400多年前,意大利的天文學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了地球,讓我們跟隨伽利略ー起去看一看,月球上究竟有什么?.出示課本17頁伽利略觀察月球的圖片和月球表面的圖片,學生認真觀察并讀ー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解伽利略觀察到了月球表面有什么?。預設:伽利略通過自制的望遠鏡觀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眾多的環(huán)形山、高地和月海。.學生看旁邊的月球表面圖片,分別在這幅圖上找ー找環(huán)形山、高地和月海。.對于這些環(huán)形山,人們又是怎樣認識的呢?預設: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認為環(huán)形山是由火山噴發(fā)面形成的,直到大約50年前,科學家又得出新的結論,這些環(huán)形山大部分是來自宇宙的流星撞擊面形成的。7.教師出示火山噴發(fā)及火山噴發(fā)后的圖片,引導學生看ー看,并且與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比較ー下,想象兩者的相同之處。.教師引導:到了大約50年前,科學家對于環(huán)形山又有了新的結論,認為這些環(huán)形山大部分是由來自宇宙的流星撞擊面形成的。來自宇宙的流星撞擊為什么會形成環(huán)形山呢?下面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體驗一下模擬環(huán)形山的形成.出示課本第!7頁下面模擬環(huán)形山形成的圖片,學生看ー看,并讀ー讀旁邊的相關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擬實驗的所需材料、方法及要求。.全班交流實驗器材:托盤、細沙、石子、泡沫球、手電筒等等。實驗方法:①在ー個盤子里鋪上約3厘米厚的細沙。②從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③再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實驗注意點:本次實驗是ー個對比實驗,分別要從不同的高度和不同位置往沙盤里丟大小相同的石子,再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然后比較沙盤里沙坑的情況。.學生分小組活動,進行模擬實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并做相應的指導。全班交流,各小組說ー說本小組的實驗情況以及得出的實驗結論。預設:從不同的高度、不同的位置往沙盤里丟相同大小的石子,高度越高,沙坑越大,高度越低,沙坑越小。從同一高度、不同位置丟大小不同的石子,石子越大,沙坑越大,石子越小,沙坑越小。手電筒代表太陽,當陽光從不同角度照射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時,形成的陰影不同,太陽光斜射月面,環(huán)形山最為明顯,而直射時環(huán)形山不太明顯。實驗結論: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主要由隕石撞擊形成。.教師小結:剛剛我們模擬了環(huán)形山的形成,觀察了環(huán)形山投影的變化,從這個模擬活動中,我們初步可以得出結論ーー月球上的環(huán)形山主要是由隕石撞擊而形成的?;顒鹰?模擬月球公轉,觀察月相變化.教師引導:大家都知道,我們地球是太陽系中的ー顆行星,而月球是地球的ー顆衛(wèi)星,地球始終圍繞太陽轉,而月球始終圍繞地球轉。那么,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會有什么變化呢?這種變化又有怎樣的規(guī)律呢?下面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這個方面的問題。.出示課本18頁上面的模擬月球公轉的圖片,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片,并讀ー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模擬實驗的材料、方法及注意點。.全班交流實驗材料:臺燈、排球等。實驗步驟:①拉上窗簾,關上頂燈,打開臺燈并放在教室中央。②手臂伸直,雙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頭稍高。③原地轉動身體,讓球一直保持在身體的前方。④觀察球面受光的情形。教師強調本次實驗的注意點:實驗時,教室里面要保持黑暗狀態(tài),這樣效果更好。在這個實驗中,落地臺燈相當于太陽,排球相當于月球,人的頭部相當于地球。地球轉動一周,相當于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地球上的人就可以看到臺燈的光照在排球上的反光,由于照射角度的不同,可以看到月相的變化。.教師請一位同學做演示實驗,其他同學認真看ー看,進ー步了解本次實驗的方法以及注意點。學生分小組活動,做ー做這個模擬實驗,進ー步體會月球公轉時月相的變化。.全班交流,學生說ー說自己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以及得出的實驗結論。預設:我們可以看到8個方向的排球受光部分的情形??梢灾涝虑虬茨鏁r針方向繞著地球公轉?;顒尤洪喿x月球的相關資料.出示課本18頁中間的一段文字,學生自由讀ー讀,初步了解這段文字的內容,進ー步了解有關月球的知識。在宇宙中,環(huán)繞行星運行的天體被稱為衛(wèi)星。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是地球的衛(wèi)星,也是距地球最近的ー個天體。它還是至今人類唯一登陸過的地外天體。月球上沒有空氣,沒有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月球自己并不發(fā)光,但能夠反射太陽光。.出示18頁中間有關月球以及月球圍繞地球轉動的圖片,引導學生再看ー看,結合有關月球的介紹,進ー步體會月球的知識.討論交流: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月球的表面和地球的表面,想一想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有什么不同?預設:①地球表面有大氣、土壤、巖石,還有液態(tài)水形成的海洋、河流、湖泊等自然水體;月球表面沒有大氣(因而沒有風),沒有液態(tài)水,有巖石,月壤因熱脹冷縮而呈粉末狀。②地球表面有地殼結構和地質作用,所以有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月球表面沒有地質作用,月表雖也有高低不同的地形,但大部分是由隕星撞擊形成的。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成因。③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有地球表面的1/6,人受到的重力要比在地球上小得多,走起來很容易,但容易摔跤。.教師相機補充一些有關月球的知識月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是27.3天,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自轉周期也是27.3天。由于月球自轉周期和公轉周期相等,所以我們在地球上只能看見月球的正面,而看不見月球的背面,因此模擬月球的排球需要保持靜止狀態(tài)。.討論交流:同學們,假如我們要登陸月球或者參加月球基地建設,需要做好哪些準備呢?需要帶哪些物品?出示課本18頁最下面一幅圖片,引導學生了解人類第1次登上月球的情景?;顒铀?連續(xù)觀察月亮并整理月相觀察日記,總結月相變化規(guī)律.教師引導:月亮每天升起,把淡淡的月光灑向地球,月亮每天有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又有什么規(guī)律呢?請同學們觀察月亮。出示課本19頁上面連續(xù)觀察月亮的要求。.提出要求:①每晚6點對月亮進行觀察。②將觀察到的月亮形狀和它的位置畫在月相記錄單上。.指導學生觀察月相和記錄月相月相的畫法:先畫一個圓,再通過圓心畫圓的一條中心線,陰暗部分涂上黑色,光亮部分涂上黃色,這樣ー個月相就記錄好了。.教師強調:每天觀察月相要在固定時間觀察,要記錄月亮的相對位置,因為月亮和太陽ー樣,也會東升西落,同一天中晚上6:00、9:00和夜里12:00,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一樣的,因此,每天觀察月亮的時間要固定。說明:本次活動持續(xù)的時間比較長,因此課堂上可以將活動要求布置下去,引導學生每天堅持觀察月相,并且記錄整理。ー個月后,再利用時間進行交流展示。在本次課堂上,教師可以事先提供1-2個月的月相記錄,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學習,得出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整理月相觀察記錄出示月相記錄,引導:這是老師觀察記錄的月相記錄表,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并且按照要求完成相關的活動要求。.出示課本19頁中間的整理月相觀察記錄要求。①根據(jù)形狀認識各種月相名稱。②將你記錄的月相對照形狀進行歸類。③根據(jù)月相觀察記錄,數(shù)一數(shù)兩次滿月大約間隔多少天。學生讀ー讀,初步了解本次月相觀察日記的整理要求。.學生分小組活動,進行月相觀察日記的整理活動,并且思考要求中提出的問題。出示課本19頁各種月相名稱圖片,引導學生看ー看,認識各種月相的名稱。.討論:從新月到滿月,月相是怎樣變化的?從滿月到殘月,月相又是怎樣變化的?預設:從新月開始,月亮亮右邊ー點點,隨著日期的增加,亮的部分愈來愈多;滿月之后,月亮右邊亮的部分由邊緣逐漸消失而陰影慢慢增多,變成亮左邊一半的下弦月。右邊陰影部分愈來愈多,而到亮左邊ー點點的殘月,再后來就看不見了。.教師相機出示一些月相,引導學生看一看,說ー說這些月相的名稱。.交流討論:根據(jù)月相觀察記錄,大家想一想,兩次滿月大約間隔多少天?預設:兩次月圓之間相隔29.53天,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ーー娥眉月ーー上弦月ーー盈凸ーー滿月ーー虧凸ーー下弦月ーー殘月ーー新月,就這樣循環(huán),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周期大約是ー個月。.月亮升起的位置變化有什么規(guī)律呢?每天固定時間觀察,6點或者9點都可以,這樣可以觀察到月亮出現(xiàn)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傮w是上半夜上弦月出現(xiàn)在西部天空,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圓,下弦月出現(xiàn)在東部天空或者看不見(一天比一天出現(xiàn)得晚)!下半夜則相反,上弦月基本上看不見,下弦月出現(xiàn)在東部天空。三、課堂總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過程,模擬了月球環(huán)形山的形成實驗,并且在此基礎上,觀察了環(huán)形山投影的變化。接著我們又模擬了月球的公轉,觀察了月相的變化,了解了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課后,請大家堅持每天觀察月相,做好觀察記錄。7太陽教學目標L知道像太陽這樣的天體叫恒星,了解太陽的概況。2.知道太陽在一天中的高度變化規(guī)律和視運動軌跡。3.會用量角器測量某ー時刻的太陽高度角。教學重點:了解太陽的概況。教學難點:用量角器測量某一時刻的太陽高度角。教學準備:1、教師:相關視頻和圖片。2、學生:量角器、線。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有一樣東西,每天給我們帶來了光和溫暖,沒有他,地球上的生命將不復存在。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太陽).教師引導:大家了解太陽嗎?知道太陽的哪些知識?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太陽的有關知識。板書課題:7太陽二、探究活動ー:閱讀太陽的相關資料,了解太陽的概況.出示課本20頁太陽的圖片,學生看ー看,初步了解太陽的形態(tài),并讀ー讀旁邊的文字,了解太陽的有關知識,說ー說從這段文字中,你了解了太陽的哪些知識?全班交流,預設:發(fā)光發(fā)熱,太陽是ー個自身能發(fā)光發(fā)熱的氣體星球。溫度,太陽表面溫度約為5500攝氏度,內部溫度可達1500萬攝氏度。體積,它的體積相當于130萬個地球那么大。恒星,太陽是銀河系中一顆普通的恒星,是離地球最近的ー顆恒星。.除了這些,大家還了解太陽的哪些知識呢?說ー說自己知道的有關太陽的知識。.剛剛我們了解了太陽本身的一些知識,那么,太陽究竟離我們地球有多遠呢?(1)出示課本20頁下邊的一段文字:太陽離地球約有L5億千米,光每秒的傳播距離約為30萬千米,請你計算ー下,此刻照在你身上的太陽光,是什么時候發(fā)出來的?(2)學生讀ー讀這段文字,了解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并計算ー下太陽光從太陽照射到地球需要多長時間?(3)全班交流,說ー說自己的計算結果。預設:用路程1.5億千米除以速度30萬千米/秒,得到的答案是500秒,換算成分鐘約為8分20秒。也就是說,此刻照在我們身上的太陽光,是太陽8分20秒之前發(fā)出來的。4)1.5億千米究竟有多遠?我們剛剛利用太陽光體驗了一下。下面我們繼續(xù)體驗L5億千米究竟有多遠?(5)出示課本20頁旁邊的卡片,學生自由讀ー讀,進ー步體會1.5億千米究竟有多遠?預設:假如乘坐速度為!000千米/每小時的飛機,要連續(xù)飛行17年;假如乘坐速度為4萬千米/每小時的火箭,要連續(xù)飛行5個多月。4.教師小結:太陽離我們有1.5億千米,即使利用我們現(xiàn)在地球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飛機,也要連續(xù)飛行17年。由此看來,太陽離我們的確非常遙遠。

活動二:描述不同時刻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教師引導: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不同的時候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語文書上也學到過很多與太陽運動有關的成語,大家能夠來說ー說嗎?預設:東升西落日上三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落西山.這些成語所描述的都是太陽在不停的運動,那么,怎樣才能清楚的表示太陽的位置在一日內的變化呢?要想清楚的表述太陽在一天中的位置變化,就需要用到ー個科學名詞ーー太陽高度。3,出示課本21頁太陽高度的詞語解釋:陽光照射到地面上,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就是太陽高度角。用太陽高度角可以表示太陽的高度。.利用場景圖和示意圖,講解太陽高度角(1)出示場景圖,描述太陽高度角。(2)畫出示意圖,講解太陽高度角。(3)觀察同一時刻陽光下不同物體的太陽高度角有什么規(guī)律,出示兩幅圖(4)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及畫出(4)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及畫出的不同物體的太陽高度角,從中得出規(guī)律。預設: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的任何物體,他們的太陽高度角是相同的.出示課本21頁上面的5幅圖,引導學生看ー看,初步了解太陽在7:00、9:00、12:00、16:00和18:00時不同的高度。.教師小結:通過剛オ的學習,我們知道要想知道太陽的高度,就需要用太陽高度角去描述。太陽高度角就是陽光與地平面的夾角,同一時刻、同一地點的任何物體,他們的太陽高度角都是相同的?;顒尤?用量角器測量太陽高度角.教師引導:我們該怎樣測量太陽的高度角呢?.出示課本21頁學生在操場上測量太陽高度角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讀ー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解測量太陽高度角所需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點。.全班交流測量材料:細繩子、量角器等。測量方法:①一名同學背對太陽站定。②在人影前端與頭頂之間拉直一根線,測出線與地平面的夾角角度。教師強調測量注意點:選擇ー個晴朗的日子去測量,效果會更好。細繩子要從學生的頭頂開始拉起,另一端固定在影子的末端。.學生分小組活動,去室外測量太陽高度角。.全班交流,學生說ー說自己的測量過程,并且匯報測量的數(shù)據(jù)。.教師引導:測量太陽高度角的方法有很多,大家還有哪些測量高度角的方法呢?學生提出自己的測量高度角的方法,預設:測量太陽高度角的方法二①在有陽光照射的地方,用鉛筆在地面上畫一條從東到西長!0厘米左右的直線。②將木棍立在直線中央,一人站在木棍東側或西側并用手扶住木棍,另一人蹲下用量角器測定木棍是否與地面垂直,特別是木棍一定要垂直于木棍北側的地面。③陽光下,木棍北側的地面會形成木棍的影子,在影子的最北端用鉛筆畫下一條線。這時,木棍、影子和太陽光線組成一個直角三角形,影子線和東西線的夾角就是當時的太陽高度角。測量太陽高度角的方法三。①把太陽高度測量器放在水平桌面或地面上,讓鉛垂線和90°線重合。②旋轉測量架,讓太陽光線通過它的圓孔投影到下一段的圓面上,保證投影圓面和太陽光斑重合。③讀出測量架箭頭所指刻度盤上的度數(shù),就是當時的太陽高度角。.教師引導:測量太陽高度角的方法很多,大家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去測量。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測量某ー時間,某ー地點的太陽高度角。.交流討論(1)問題1: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角是不ー樣的。那么上午9:00和下午3:00的太陽高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預設:一日內,太陽位于上中天時,其高度達到最大值,稱為“正午太陽高度”。以正午太陽高度為對稱點,上午和下午的太陽高度呈軸對稱。如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太陽高度相同,只是方向不同。正午太陽高度的大小,隨緯度和季節(jié)變化而有規(guī)律地變化。教師小結:太陽高度的變化規(guī)律以正午為界,呈現(xiàn)出軸對稱性。上下午的太陽高度相等,只是方向不同。(2)問題2:一天中什么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小?什么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大呢?預設:一天當中,正午12:00太陽直射的時候,太陽高度角最大,接近于90度,而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那一瞬間,太陽高度角最小,接近于〇度。三、課堂總結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初步了解了太陽的有關知識,了解了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同時學會了測量太陽高度,懂得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太陽高度角是不一樣的,同一時刻、同一地點的任何物體,他們的太陽高度角都是相同的。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xù)測量太陽高度角,進ー步體會太陽高度變化的規(guī)律。8太陽鐘教學目標.知道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與方向的變化規(guī)律。2.知道日辱是古代人根據(jù)日影變化規(guī)律發(fā)明的計時工具。3.會制作簡易日懸,并了解日辱的種類和工作原理。教學重點:知道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與方向的變化規(guī)律教學難點:制作簡易日唇,并了解日唇的種類和工作原理。教學準備:1、教師:相關視頻和圖片。2、學生:鉛筆、手電筒、燈、影子模擬器、影子觀察器、橡皮、指南針、影子觀察記錄紙、硬卡紙。教學過程ー、導入新課.當我們站在陽光下,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身前或身后有一道影子。.其實,太陽照在任何物體上都會產(chǎn)生影子,影子是怎樣變化的?影子的變化又有什么規(guī)律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板書課題:8太陽鐘二、探究活動ー:做物體影子變化的模擬實驗.教師引導:陽光下影子的方向與長短究竟是怎樣變化的?有沒有規(guī)律呢?下面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研究影子方向與長短變化的規(guī)律。.出示課本22頁上面的模擬實驗插圖,引導學生看ー看,想ー想本次模擬實驗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驟及注意點。.全班交流實驗材料:手電筒、鉛筆、橡皮等。實驗方法:①用手電筒照射ー支豎立的鉛筆,觀察它的影子。②改變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觀察鉛筆的影子有什么變化。③試試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出示學生活動手冊的第1題。.學生分小組進行模擬實驗,初步研究影子的方向與長短變化的規(guī)律,并完成學生活動手冊。全班交流,各小組說一說看到的實驗現(xiàn)象。.討論交流問題1:如果我們改變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鉛筆的影子會有什么變化?預設:改變照射的方向,鉛筆的影子的方向也會隨之變化。改變照射的高度,手電筒越高,影子越短;手電筒越低,影子越長。問題2:在什么情況下,影子會不見呢?當手電筒垂直于鉛筆照射的時候,桌子上就不會出現(xiàn)鉛筆的影子。問題3: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影子的形成需要三個條件:光源、不透明物體和承接影子的屏。.教師引導:通過剛才這個模擬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只要我們改變手電筒照射的方向和高度,鉛筆的影子就會發(fā)生變化,那么物體影子的長短與方向,是怎樣隨太陽的位置變化而改變的?下面我們繼續(xù)通過實驗來探究.提出實驗要求:用手電筒模擬太陽,觀察物體影子的長短與方向是怎樣隨太陽的位置變化而改變的?.出示課本22頁下面模擬實驗的圖片,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想一想本次模擬實驗需要哪些材料?方法步驟是怎樣的?.全班交流教師引導: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軌跡呈半圓形,因此我們可以用竹蔑和手電筒來模擬這個實驗。實驗材料:手電筒、鉛筆、橡皮、竹熊等等。實驗方法:將長竹蔑彎成弧形,表示太陽的運行軌道(黃道),在竹蔑上標注好相應的整點時刻,讓手電筒沿著竹熊移動,照向鉛筆,在整點時刻位置作停留,觀察鉛筆影子的變化。教師強調本次實驗的注意點:這個實驗需要一個比較暗的環(huán)境,教室應該進行遮光。10.活動,探討物體影子的長短與方向是怎樣隨太陽的位置變化面改變的。1L討論交流:太陽位置變化對物體影子的長短與方向究竟有哪些影響呢?預設: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太陽的位置相反;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12.教師小結:剛剛我們通過模擬實驗初步了解了影子的長短和方向是怎樣隨太陽位置的變化而改變的,知道了影子和太陽照射的方向正好相反,影子的長短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顒鹰?做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觀察實驗.教師引導:剛剛我們探討了物體影子的長短和方向怎樣隨太陽位置的變化而改變,下面,我們來做ー做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觀察實驗。.出示課本23頁上面的兩幅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了解這次實驗的材料、方法及注意點。.全班交流實驗材料:小棒、橡皮、記錄紙、指南針、活動記錄表等等。實驗方法:①把小棒插在橡皮上,固定在記錄紙的觀察點上。選擇空曠處放置,不要移動。②利用指南針確定方位,并在記錄紙上標出來。③每隔1小時,在記錄紙上標出小棒的影子,并記下時間。實驗注意點:本次實驗要選擇空曠處。在實驗過程中,小棒不要移動。中途每隔15分鐘,就要在記錄紙上畫出小棒的影子,并記下時間。說明:本次實驗活動所需的時間比較長,因此鼓勵學生利用空余時間記錄整個上午每個下課時間的影子數(shù)據(jù),給學生半天的影子紀錄數(shù)據(jù),讓學生推測下午的影子。.學生分小組在空曠處進行實驗,及時記錄下小棒的影子,并想一想實驗結論。各小組展示本小組的記錄紙以及實驗報告。.交流討論問題1:最長的影子會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最短的影子會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一般來講,最長的影子會出現(xiàn)在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那一刻,最短的影子出現(xiàn)在太陽與小棒垂直的時候。問題2:早晨和上午的影子為什么都在西邊?下午和傍晚的影子在東邊?因為影子與太陽的方向是正好相反的,早晨和上午太陽在東方,因此影子都在西邊,而下午和傍晚太陽在西方,因此影子是在東方。問題3:影子長短的變化是均勻的嗎?影子長短的變化不是均勻的,越接近正午,影子長短變化越慢,越接近太陽升起和太陽落下的時候,影子長短變化越明顯。問題4:小棒影子的長短、方向與太陽的位置變化有什么關系呢?預設: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有規(guī)律地改變著:(1)影子的長短有規(guī)律地變化。早晨的影子較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正午它又重新變長。(2)影子的方向有規(guī)律地變化。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正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教師小結:通過剛オ的活動,我們初步探究了陽光下物體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懂得了影子的長短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影子的方向也是有規(guī)律的?;顒尤?認識日懸,了解其工作原理.我們的祖先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利用太陽照射與地面物體影子的長短和方向的變化之間的聯(lián)系制造出了可以計時的工具,這個工具我們稱之為日辱。.出示課本24頁上面的赤道日尋,引導學生看ー看,初步了解赤道日尋的組成結構,再讀ー讀旁邊的文字,了解赤道日尋制造原理。.全班交流日尋是由哪幾個部分組成的?日號是有尋盤和唇針兩部分組成,赤道日尋的尋盤平行于赤道面,尋針指向北極星。(1)展盤:圓形,石制,盤面上有刻度,盤面與地平面成30°角斜對正南方向。(2)懸針:鐵制細圓柱,安在展盤中心,與盤面垂直。日尋的工作原理是怎樣的?“陽光”下,懸針影子投于劈盤,影子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移動而移動,古人根據(jù)懸針的影子落在懸盤上的刻度確定當時的時間ーーX時X刻。.引導學生繼續(xù)觀察日尋的尋盤,了解一刻鐘的來歷。教師問:一刻鐘等于多少分鐘?學生答:15分鐘。教師問:為什么一刻鐘會等于15分鐘呢?教師介紹一刻鐘的來源,問:一天有多少個小時?學生答:24個小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日辱的劈盤上有多少大格?每一大格又有多少個小格?學生答:展盤上一共有12個大格,每一大格又有8個小格。教師分析:劈盤上一共有12個大格,代表一天24小時,那么一大格就代表兩個小時,每一大格又有8個小格,這樣算下來ー小格就是15分鐘。教師小結:唇針的影子經(jīng)過唇盤上一刻度的時間為!5分鐘,現(xiàn)代人便引用古人的說法,稱15分鐘為一刻鐘,一刻鐘的概念就是來源于日辱。.教師引導:除了我們剛剛認識的赤道日尋之外,還有哪些日尋呢?.出示課本24頁中間的三幅插圖,分別為牛頓鐘、立式日尋、地平日懸,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3插圖,了解牛頓鐘、立式日唇、地平日唇的外形特征,想一想,這些日導是怎么工作的?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牛頓鐘屬于地平日尋,根據(jù)豎立在平坦地面的竿子在不同時刻的影子和線條的相對位置,直接讀取時刻,是最原始的地平日畧。地平日號的唇針始終指向北極星,也就是尋針與劈盤的夾角是當?shù)氐木暥?。立式日辱的懸盤垂直于地平面,懸針的反向延長線指向北極星。.教師小結:不管是哪ー種日尋,都是古人用來計時的工具,利用的原理都是影子的長短與方向跟太陽的位置之間的關系?;顒铀?制作簡易日導.教師引導:剛剛我們認識了一些日展,也知道了日尋的工作原理,同學們有沒有興趣動手制作一個簡單的日尋呢?.出示課本24頁下面的一幅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讀ー讀上面的文字,初步了解制作地平日尋的所需材料、方法。.全班交流制作材料:硬卡紙、量角器、指南針等等。制作方法:①在ー張半圓形的硬卡紙上按左下圖標明刻度和方向。②如右下圖所示,把ー張三角形的硬卡紙豎直粘貼在半圓形硬卡紙上。③確定好方向后,根據(jù)三角形硬卡紙的投影確定時間。教師強調,我們在制作地平日尋的時候,硬卡紙上的刻度一定要均勻,方向要準確。.學生分小組活動,動手制作地平日辱,教師巡視,了解學生日展制作情況,并且做適當?shù)闹笇А?全班交流,各小組展示本小組制作的地平日尋,教師引導:我們的簡易日辱已經(jīng)制作好了,同學們有沒有興趣利用自己制作的簡易日尋來計時呢?三、課堂總結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影子形成的條件以及影子的長短、方向的變化規(guī)律,知道影子的長短與方向是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我們還認識了古人的計時工具ーー日尋,了解了它們的制作原理與工作原理。課后,請同學們利用自己制作的簡易日導進行計時,看ー看自己的日導計時是否準確。第三單元昆蟲9龐大的“家族”

教學內容本課以“龐大的‘家族’”為題,ー是要了解昆蟲是ー個種類多、數(shù)量多的動物群體;二是要明確昆蟲是ー種什么樣的動物,具有哪些共同特征。以認識昆蟲的共同特征為主線,設計安排了“觀察、做模型、描述”這樣三個層次的活動。教學目標:1、能通過有順序的觀察,了解昆蟲的共同特征。2、能運用文字、數(shù)據(jù)、圖示、列舉等方式,描述昆蟲的共同特征。3、能有意識地關注昆蟲,提高對昆蟲的研究興趣。重點與難點重點:描述昆蟲的共同特征。難點:通過觀察,了解昆蟲足的數(shù)量及所在部位。教學準備:1、教師:有關昆蟲(包括甲蟲)的實物或實物標本、圖片或教學課件。2、學生:制作昆蟲模型所需的枯樹枝、開心果果殼、熱熔膠槍等。教學過程ー、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去ー個神奇有趣的地方,你們想去嗎?播放ppt,適時講解:小蜜蜂在忙著采蜜,毛毛蟲在慢慢地爬行,蝴蝶在快樂地飛舞,小螳螂在忙著找食物,還有金龜子、甲殼蟲等等,他們都在忙碌著自己的事情。提問:在ppt中你們看到了哪些小動物?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你們知道嗎?揭題:那老師告訴大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昆蟲。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ー起走進這神奇而有趣的昆蟲世界,板書課題。、、,肄ノノ.二學習新課 ン/D^^'活動-:觀察昆蟲的身體結構 \QBk(1)觀察螞蟻:認真觀察螞蟻,并畫出螞蟻的樣子。記錄在活動手冊。

(2)標示:標示出螞蟻的頭、胸、腹,再標示出螞蟻的觸角和足。(3)展示觀察記錄并交流。(4)展示蜻蜓、蝴蝶和螞蟻的圖片。(5)思考并討論:蜻蜓、蝴蝶也是昆蟲,它們和螞蟻的身體結構有什么相同之處?并在活動手冊上標出(6)小結:螞蟻、蜻蜓和蝴蝶,身體都分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長有三對足,它們是同一類動物ーー昆蟲2判斷它們是不昆蟲(D出示教材26頁的圖片。(2)思考并回答:這些是昆蟲嗎?說ー說你判斷的理由。(3)拓展:昆蟲在動物界中種類最多,數(shù)量最大,幾乎遍布整個地球。在所有生物種類中占比超過50%目前,已知的昆蟲有100余萬種,但仍有許多種類尚待發(fā)現(xiàn)。(4)判斷它們是不是昆蟲,把不是昆蟲的找出來,在“〇”里打‘'X"。答案:在這8種動物中,西瓜蟲、蜘蛛、馬陸和蝸牛不是昆蟲?;顒鹰?觀察甲蟲,找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出示課本27頁的甲蟲圖片,學生觀察這些甲蟲,找ー找它們的相同之處。甲蟲除了具有昆蟲特有的特征之外,還具有自己獨有的特征,這些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外部有硬殼,前翅變成硬的鞘翅覆蓋在能飛的后翅上?;顒尤?用身邊的材料做ー種昆蟲模型出示制作昆蟲模型的三幅圖片,學生認真觀察這些圖片,并讀ー讀相關的文字,初步了解制作昆蟲模型所需的材料及方法所需材料:枯樹枝(有細的、稍微粗ー些的、比較粗的三種枯樹枝)、熔膠、開心果果殼、小刀等。制作方法:第1步,準備所需的材料。第2步,用熱熔膠把昆蟲頭部與胸、腹連接起來,然后把開心果果殼貼在背部上,在頭部粘上觸須。第3步,在胸部的兩側分別粘上三對足。教師引導:我們在制作昆蟲模型的時候,哪個部位使用哪種材料オ比較合適呢?學生思考并回答:用最細的枯樹枝做觸角,用稍粗一點的枯樹枝做足,用最粗的枯樹枝按照身體比例截取做頭、胸、腹,用開心果果殼做翅。也可以用橡皮泥、火柴梗、牙簽等材料制作。學生制作昆蟲模型,全班交流,各小組展示本小組制作的昆蟲模型?;顒铀?描述一種熟悉的昆蟲我們來做一個“你來描述我來猜”的游戲活動??纯创蠹覍ハx的熟悉程度。要求:一位學生描述昆蟲的身體特征、生活習性,其他同學來猜一猜這是什么昆蟲?教師示范游戲教師描述:他的眼睛很大,翅膀是透明的,他不僅可以朝前、朝后、朝側面飛,還會像直升機那樣懸停在空中。大家來猜一猜這是什么昆蟲呢?同學們猜:蜻蜓。學生分小組活動,做ー做“你來描述我來猜”的游戲。舉例:螳螂ーー它常常扮成綠色植物,這有利于隱蔽自己。它的前足很發(fā)達,上面長滿鋒利的尖刺,捕捉獵物很方便。螞蟻ーー從外觀上看是ー種很小,很不起眼的小動物,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有六只腳,全身呈黑色或棕色,頭上長著兩根細長的觸角,爬起來敏捷自如。學生獨立完成活動手冊第2題。三、課堂總結課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xù)觀察我們身邊的昆蟲,查閱有關昆蟲的資料,進ー步了解昆蟲的有關知識。10養(yǎng)昆蟲教學內容:養(yǎng)蠶(或菜青蟲等其他昆蟲)一給蠶寶寶記觀察日記一整理觀察日記一畫出蠶的一生。教學目標:能通過飼養(yǎng)活動,親歷昆蟲一生的幾個發(fā)展階段;能像科學家ー樣記觀察日記,并通過整理日記獲取有用信息;在飼養(yǎng)活動中,能親近、關注小動物,增強責任感。重點:能夠悉心飼養(yǎng)昆蟲,記觀察日記。難點:能夠整理日記,從中獲取昆蟲生長的信息。教學準備:1、教師:教學課件。2、學生:養(yǎng)蠶相關工具、蠶卵、桑葉、方格紙、放大鏡、日記本。教學時數(shù):2課時第一課時5.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出示各種昆蟲圖片,引導學生說ー說這些昆蟲的名稱。昆蟲的共同特點是什么?昆蟲的身體分為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多數(shù)昆蟲有ー對或兩對翅膀。板書課題:10養(yǎng)昆蟲二、教學新課活動ー:養(yǎng)蠶,給蠶寶寶記觀察日記出示蠶的圖片,學生認識蠶,并引導:這ー次,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養(yǎng)蠶,通過養(yǎng)蠶來了解蠶寶寶的一生的變化。1,養(yǎng)蠶的時間:春天天氣變暖以后,氣溫一般達到20°C以上就可以了??梢愿鶕?jù)當?shù)乩ハx食物情況靈活調整。2,蠶寶寶的家:準備好一個紙盒,里面放上干凈的紙巾,盒蓋上打幾個孔,方便透氣。3,挪動和取食:蟻蠶很弱小,不能用手拿,可以用干毛筆輕輕掃。桑葉必須洗凈擦干再給蠶寶寶吃。4I日常照料:每天都要清理糞便、換桑葉。要像科學家一樣記觀察日記。出示:很多科學家都有記日記的習慣,他們會從日積月累的日記中獲得許多有益的啟發(fā)。我們通過給蠶寶寶記觀察日記,也會有很多發(fā)現(xiàn)。討論交流:我們如何給蠶寶寶己觀察日記呢?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記觀察日記呢?記觀察日記可以用文字、數(shù)據(jù)、圖畫、拍照片、錄視頻等方式做記錄?;顒鹰?給蠶寶寶記觀察日記。(一)觀察產(chǎn)卵和蟻蠶的樣子出示蠶卵和蟻蠶的圖片,學生看ー看并說ー說蠶卵和蟻蠶是什么樣子的。蠶卵是淡灰色的橢圓形,快孵出蠶的卵會變大變白,卵殼接近透明。剛出生的小蠶,全身烏黑,布滿細毛,形似螞蟻,因此叫蟻蠶。(二)記錄蠶寶寶身體長度的變化出示測量蠶寶寶身體長度的圖片,了解怎樣測量蠶寶寶身體的長度。測量方法:第1步,將蠶寶寶放在方格紙上,在頭部、尾部的位置畫記號。第2步,連接兩個記號,這條線的長度就是蠶寶寶的身體長度。學生運用學到的方法給蠶寶寶測量身體的長度(三)記錄蠶寶寶的蛻皮過程出示蠶蛻皮的圖片,了解蠶的蛻皮。蠶寶寶越來越大,顏色越來越淺。有一天,它不吃也不動,像死了一樣。第二天,它蛻下了一層皮,還長大了不少,顏色更淺了。教師講解:在蠶的一生中要蛻幾次皮,蠶蛻皮前靜止不動,稱眠。眠是分齡的界限,每眠一次增加1齡,常見的是四眠5齡蠶。(四)記錄蠶寶寶吐絲結繭:出示蠶寶寶吐絲結繭的圖片,了解蠶寶寶吐絲結繭的過程。在蠶寶寶吐絲結繭的時候,需要在盒內放置方格族,蠶寶寶會自己爬進去結繭。(五)記錄飛蛾破繭而出:出示飛蛾破繭而出的圖片,了解飛蛾破繭而出的情景。小結蠶的一生思考:問題1:蠶寶寶的一生可以分為哪幾個主要階段?蠶的一生可以分為卵、蟻蠶、幼蟲、結繭▼ Aj(蛹)、蛾(成蟲)、雌雄交配幾個階段。 為 へ出示蠶寶寶每ー個階段的圖片,回顧蠶、金や、 jし寶寶的一生,了解蠶寶寶一生的幾個主 ?要階段。 、ア.一駅問題2:蠶寶寶的壽命大概有多長呢?出示:蠶的生長發(fā)育與溫度、濕度、食物等都有關系。一般孵化期10-11天,幼蟲期25天左右(具體為1齡期4-5天,2齡期3-4天,3齡期4天,4齡期6天,5齡期7-9天),蛹期14-18天,蛾期3-5天,共約50天。第二課時活動二:整理觀察日記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總結蠶的一生?主要從蠶的形態(tài)變化、各時期身體顏色、取食、糞便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匯總整理。除了養(yǎng)蠶,我們還可以養(yǎng)些什么?養(yǎng)菜青蟲,養(yǎng)面包蟲等等。出示課本32頁上面的幾幅圖片,引導學生了解菜青蟲的養(yǎng)殖方法及要求。①到菜地里找?guī)讞l菜青蟲,用毛筆輕輕刷到盒子里,然后帶回家。②找ー個洗干凈的玻璃瓶,在瓶底放些小石子,鋪上土,再把菜青蟲放進去。③用錐子在瓶蓋上扎幾個孔,讓瓶子內外空氣流通。④每天用新鮮的菜葉喂菜青蟲。小結:雖然我們飼養(yǎng)的昆蟲不一樣,但是飼養(yǎng)的要求是ー樣的,都需要我們精心飼養(yǎng),仔細的觀察,并且堅持不懈的做觀察日記,這樣我們才能從養(yǎng)殖活動中有所收獲?;顒尤?畫出蠶的一生提出要求:如果把蠶寶寶的一生畫下來,你們打算用什么方式畫出蠶寶寶的一生呢:出示課本32頁的一幅圖片,了解別人是怎樣畫出蠶寶寶的一生的。學生自主完成作業(yè),試著用自己的方式畫出蠶寶寶的一生,并在全班交流。三、課堂總結我們通過飼養(yǎng)蠶寶寶了解了蠶寶寶的一生,知道蠶的一生分為卵、蟻蠶、幼蟲、結繭(蛹)、蛾(成蟲)、雌雄交配幾個階段,同時,我們還學會了如何給蠶寶寶記日記。課后,請同學們繼續(xù)飼養(yǎng)我們的蠶寶寶,堅持養(yǎng)蠶日記。11探究昆蟲的奧秘教學內容:像科學家一樣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把動手與動腦結合起來,在提升科學探究技能的同時,發(fā)展科學思維。教學目標:1、能夠提出有價值、可以研究的問題,并進行合理的實驗設計。2、經(jīng)歷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學做科學家。重點:能夠針對想要研究的問題,設計合理的實驗方案。難點: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教學準備:1、相關的課件資料。2、觀察日記、研究問題需要的材料。教學時數(shù):2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過程ー、導入新課上一周,我們學習了有關昆蟲的內容,下面老師問問大家:螞蟻的家在哪里?昆蟲吃什么?螞蟻為什么要搬家?蚊子用什么吸人血?蝴蝶的家在哪里?瓢蟲都有七個星嗎?這些問題大家都會嗎?對于這些不會的問題,我們怎么辦?出示:除了通過觀察、分析和整理觀察日記,還可以通過實驗探究昆蟲更多的奧秘。今天,我們就學習利用實驗來了解昆蟲的秘密。板書課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