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專題-古代西亞諸文明_第1頁
世界史專題-古代西亞諸文明_第2頁
世界史專題-古代西亞諸文明_第3頁
世界史專題-古代西亞諸文明_第4頁
世界史專題-古代西亞諸文明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史專題--古代西亞諸文明世界史專題--古代西亞諸文明世界史專題--古代西亞諸文明xxx公司世界史專題--古代西亞諸文明文件編號:文件日期:修訂次數:第1.0次更改批準審核制定方案設計,管理制度大綱內容:蘇美爾-阿卡德文明、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赫梯古國、腓尼基、以色列歷史、波斯帝國、古代西亞文字與宗教概論上古西亞又稱前亞,東起伊朗高原,西至地中海東岸,包括伊朗高原、兩河流域、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島等地。這里是人類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兩河流域的自然環(huán)境兩河流域,古希臘人稱之為美索不達米亞,意為“兩河之間的土地”,大致包括今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區(qū)。兩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fā)拉底河,它們都發(fā)源于亞美尼亞高原,底格里斯河發(fā)源于凡湖西部100英里左右的哈扎古魯小湖,全長1150英里。幼發(fā)拉底河則有兩個源頭,都位于凡湖和厄澤魯姆之間,全長1780英里。兩河在巴格達附近相距最近,中間只隔20英里,但很快又分開,直到在巴士拉附近才匯合,最后分別注入波斯灣。兩河流域分為南北兩部分,大體以今巴格達為中心,北部稱亞述(得名于亞述城),南部稱巴比倫尼亞(得名于巴比倫城)。巴比倫尼亞又以尼普爾(今努法爾)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稱蘇美爾(得名于蘇美爾人),北部稱阿卡德(得名于阿卡德人)。美索不達米亞的農作物十分有限,主要是耐鹽堿的大麥和椰棗。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礦產資源十分貧乏,金屬奇缺自不必說,甚至連建筑所用的石塊和木料都得從周圍進口,所以多數房屋只能用泥土和蘆葦建造。居民早在舊石器時代,兩河流域就有人居住,考古學家發(fā)現了許多這一時期的洞穴遺址。不過迄今所知這一地區(qū)最早的民族是歐貝德人,①公元前5000年時,他們已定居于此。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來到兩河流域南部,主要居住在蘇美爾地區(qū),說蘇美爾語,是此地最初文明的真正創(chuàng)造者。比蘇美爾人稍后,塞姆人的東支阿卡德人來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南部蘇美爾以北的阿卡德地區(qū),亞述人則進入了北部的亞述地區(qū)。這時期在巴比倫尼亞四周還居住著其他許多部落,如北部的蘇巴里人和胡里特人,東部的古提人、加喜特人和路路貝人,以及東南的埃蘭人等。公元前3千年代末,阿摩利人從敘利亞阿拉伯沙漠地帶來到兩河流域,他們是塞姆人西支迦南人的一部分。古巴比倫王國滅亡后,加喜特人和迦勒底人先后統(tǒng)治這一地區(qū)。兩河流域的古文明就是在這些民族互相影響、互相繼承、共同創(chuàng)造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史料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歷史的史料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考古學資料、古代文獻資料和古典作家的有關記述。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歷史是建立在考古學基礎上的。對這里的考古發(fā)掘始于19世紀中葉,它所提供的實物資料證據大致包括以下幾類:1.古代城市遺址。亞述首都尼尼微和尼姆魯德在19世紀中葉首先被發(fā)現,隨后在19世紀后半葉蘇美爾古城拉伽什和古代兩河流域最大的城市巴比倫城的遺址被發(fā)掘。20世紀初,考古學家發(fā)掘出了烏爾、埃什努那和瑪里三大城市。20世紀中期,又發(fā)掘了被認為是兩河流域最早城市的埃利都。這些城市向人們展示了復雜的布局、高超的建筑水平、城區(qū)的防御系統(tǒng)、居民的居住條件和日常生活等。2.大型宮殿和神廟等建筑。例如,在尼姆魯德發(fā)現了公元前9~7世紀的五座王亞述宮;在宗教中心尼普爾發(fā)現了許多神廟和殿塔;在巴比倫發(fā)現了被譽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等。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時的政治、宗教和教育生活。3.雕刻、壁畫等藝術品。例如,尼姆魯德巨大的帶翼人首牡牛雕像;其宮墻上有涉及戰(zhàn)爭與狩獵、押解俘虜以及宮廷生活等方面的浮雕;在馬里宮殿里有馬里國王授權儀式壁畫等等。這些雕刻和繪畫為歷史學家研究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日常生活提供了珍貴的線索。4.陶器、圓筒印章和其他各種小器具。5.墓葬。墓葬在考古學上具有特殊意義,它一方面可以反映出當時人的宗教思想和民風民俗等精神特質;另一方面從隨葬品中也可看出當時物質生產的發(fā)展水平和社會關系的發(fā)達程度。6.碑銘和泥板文書??脊艑W家在美索不達米亞發(fā)現了許多文獻史料,主要是楔形文字泥板文書和銘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軍事、外交、宗教、文學和文化教育等諸多方面,是研究美索不達米亞歷史的最主要史料。首先要提及的是《蘇美爾王表》和《吐馬爾銘文》?!短K美爾王表》記載的是從蘇美爾人歷史開端——“王權自天而降”——到伊新王朝(公元前1993-前1930年)這期間各城邦大部分王的名字及統(tǒng)治時間,是研究蘇美爾人政治史尤其是蘇美爾時代的政治結構、王權起源、王位繼承及人神關系思想等問題的重要文獻?!锻埋R爾銘文》是向神奉獻和敬修神廟等活動的銘文。吐馬爾是尼普爾城守護神、蘇美爾主神恩利爾之妻寧利爾女神的神龕所在地,是尼普爾的一個區(qū)。《吐馬爾銘文》可以補《蘇美爾王表》在年代學上的局限,使《蘇美爾王表》所載的年代得到科學的校訂。一些統(tǒng)治者的改革銘文,如拉伽什王烏魯卡基那改革的銘文和波斯王大流士的著名的《貝希斯吞銘文》、國王們頒布的各種詔令、修建神廟、運河時刻下的銘文等。如巴比倫王發(fā)布的減免債務的所謂“巴比倫解負令”。在拉伽什、馬里、卡帕多西亞、努西和埃勃拉等地都發(fā)現了大量的經濟文書。這些材料對研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經濟制度、土地所有制和商品貨幣關系等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法律相當發(fā)達,這包括法典和法庭審判判決文件。如《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以及所謂的蘇美爾親屬法、埃什努那王俾拉拉瑪的法典、伊新王李必特·伊絲達的法典、中期亞述法典、赫梯法典和《摩西律法》等。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戰(zhàn)爭不斷,留下了許多有關戰(zhàn)爭與媾和的銘文。比如著名的亞述國王辛那赫里布年代記,拉伽什國王安那吐姆所立著名的鷲碑,馬里文書庫的許多外交文件等。書信材料構成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史料的一大特色。例如古巴比倫著名國王漢謨拉比與他的地方行政官員沙馬什·哈西爾和盧·尼努爾塔的大量書信提供了古巴比倫時期行政管理、司法、經濟、土地所有制及社會結構等多方面的信息。古巴比倫時期大量的私人書信更直接地反映出私有經濟的發(fā)展水平。古文字及其語法結構本身也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研究手段,其他如文學、宗教一魔法和科學方面的材料也都具有借鑒價值。除了考古學資料和楔形文字古文獻外,史料的另一重要來源是古典作家的有關記述。如“歷史之父”希羅多德的《歷史》;生活在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的波斯王阿塔薛西斯的御醫(yī)克尼多斯的克泰西烏斯的《亞述史綱》。生活在公元前1世紀的戴奧多拉的《歷史集成》,生活在公元前后的著名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的《地理學》、與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同時代的巴比倫人貝羅蘇斯,用希臘語撰寫的一部《巴比倫史》,可惜貝羅蘇斯的著作只有殘片保存下來,其他散見于別人的著作中等。史學史亞述學②產生于19世紀上半葉,是隨著西亞楔形文字的釋讀成功而興起的。歐洲學者最早見到的楔形文字是17世紀的意大利商人和旅行家佩德羅·戴拉·瓦萊(Pietrodellavalle)從波斯古都帕賽波利斯大流士王宮的墻壁上臨摹來的。最早對楔形文字進行釋讀的是17世紀末的英國旅行家赫伯特(Herbert),他根據波斯王宮保存完好的銘文,正確地推斷出這種文字是從左向右讀的,并確認其為波斯人的語言。但在釋讀楔形文字方面,第一位取得突破性成就的是德國哥廷根的中學教師格羅特芬德(GeorgFriedrichGrotefend),1802年9月4日,他在哥廷根學院宣讀了他的論文。他的最大成就在于,他讀出了阿黑明尼德王朝的波斯王大流士、其子薛西斯及其父胡斯塔斯普的名字,并正確地分辨出古波斯楔形文字的九個字母,為楔形文字的最終釋讀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后,德國東方學家拉森(ChristianLassen)和巴黎著名的波斯學家鮑爾諾夫(EugèneBournouf)又確定了若干其他古波斯字母。最終打開巴比倫楔形文字之謎的是以英國東方學家.羅林森(SirHenry)為首的一些學者。1835年,羅林森在波斯摹寫了許多楔形文字的銘文,其中包括著名的貝希斯吞銘文。他在對格羅特芬德的研究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正確地斷定了十八個波斯楔形文字字母。到1839年,他已能讀懂貝希斯吞銘文中的200多行波斯文。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譯和其他楔形文字材料的不斷豐富,使釋讀其他各種楔形文字成為可能。1857年,羅林森、興克斯(EdwardHincks)、歐佩爾特(JulesOppert)和塔爾博斯(Talbot)等共同合作,釋讀阿卡德文成功,為亞述學奠定了基礎。在楔形文字釋讀成功后,西方的考古學家在西亞廣闊的地區(qū)里進行了大量的、系統(tǒng)的考古發(fā)掘,獲得了豐富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資料,為西亞歷史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西方學者還對古代西亞的歷史和語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語言文字方面,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組織了眾多專家學者編纂的《芝加哥亞述詞典》對推動亞述學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該詞典按字母分卷,基本上一個字母一卷,詞匯量大的字母則分上下兩卷,目前已出版至S字母,共20多卷,該詞典的編纂工作現在仍在繼續(xù)。該詞典不僅是亞述學者必備的工具書,而且也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因為它的所有例句均選自各不同歷史時期的銘文、契約和書信。在文獻的翻譯、出版方面也有不少貢獻。如出版了《漢謨拉比書信銘文集》、《亞述王家銘文集》、《古巴比倫法》、……等。在政治、歷史、文化、經濟等方面的研究中,也作出了不少貢獻,出版了諸如《劍橋古代史》、《劍橋伊朗史》等大量專著,發(fā)表的論文更是不可勝計。另外,還出版了如《近東研究雜志》等專門發(fā)表研究這一地區(qū)古代史的論文的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