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五章 中學生的發(fā)展心理_第1頁
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五章 中學生的發(fā)展心理_第2頁
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五章 中學生的發(fā)展心理_第3頁
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五章 中學生的發(fā)展心理_第4頁
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五章 中學生的發(fā)展心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五章中學生的發(fā)展心理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五章中學生的發(fā)展心理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五章中學生的發(fā)展心理教師資格證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五章中學生的發(fā)展心理編制僅供參考審核批準生效日期地址:電話:傳真:郵編:教育知識與能力第五章中學生的發(fā)展心理第一節(jié)中學生的認知發(fā)展一、中學生感知覺發(fā)展的特點

(一)感覺的發(fā)展

1.感受性和觀察力進一步發(fā)展。青少年的視覺感受性在不斷提高,精確區(qū)分各種顏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斷增加。

2.各種感覺能力接近甚至超過成人水平。

(二)知覺的發(fā)展

1.知覺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覺的精確性和概括性發(fā)展起來。

3.少年期學生開始出現邏輯知覺。

4.初中階段,少年期學生的空間和時間知覺有了新的發(fā)展。二、中學生注意發(fā)展的特點

(一)無意注意與有意注意的發(fā)展和深化

1.無意注意不斷發(fā)展和深化,興趣愛好逐漸穩(wěn)定。

2.有意注意占有優(yōu)勢地位。

3.注意特征存在個體差異。

(二)注意品質的全面發(fā)展

1.注意穩(wěn)定性提高,但發(fā)展速度相對較慢。

2.注意廣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還不夠成熟。

4.注意轉移能力緩慢增長。三、中學生記憶發(fā)展的特點

第一,記憶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時記憶廣度接近成人。

第二,對直觀形象的材料記憶要優(yōu)于抽象材料,對圖像記憶要優(yōu)于詞語。

第三,中學生能主動選擇記憶方法,有意記憶逐漸占主導地位。

第四,隨著年齡的增長,理解記憶逐漸成為主要的記憶手段。

第五,抽象記憶的發(fā)展速度較快,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四、中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特點

1.青少年的思維能力迅速得到發(fā)展,抽象邏輯思維逐漸處于優(yōu)勢地位。

2.在整個中學階段,形式邏輯思維逐漸發(fā)展,占據主導地位。

3.辯證邏輯思維迅速發(fā)展。五、中學生智力發(fā)展的特點

(一)智力水平得到飛躍性提高,智力發(fā)展進入關鍵期。

有關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級到高中二年級是中學生智力發(fā)展的關鍵期。

(二)智力基本達到成熟。

(三)各方面智力發(fā)展不等速,并存在個體差異。六、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階段論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了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他認為,認知發(fā)展是一個建構的過程,是個體在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中實現的。

(一)認知發(fā)展的機制

1.圖式

圖式是指個體對世界的知覺、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同化和順應

皮亞杰認為圖式的變化是通過同化和順應兩個過程來完成的。同化就是個體將環(huán)境因素納入已有的圖式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動作。順應就是個體改變自己的動作以適應客觀變化。就本質而言,同化主要是指個體對環(huán)境的作用,順應主要是指環(huán)境對個體的作用。

3.平衡

平衡是指個體通過自我調節(jié)機制使認知發(fā)展從一個平衡狀態(tài)向另一個較高的平衡狀態(tài)過渡的過程。

(二)影響個體認知發(fā)展的因素

皮亞杰提出,以下四個基本因素對個體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

1.成熟,指機體的成長,特別是神經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的成熟。成熟是發(fā)展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它為形成新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方式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2.練習和經驗,皮亞杰把經驗區(qū)別為物理經驗和邏輯數理經驗兩種,前者主要作用于物體,由個體對物體的個別動作(如摸、觸、推等)獲得物體的特性(如物體的體積大小,物理重量等)。后者指理解動作與動作之間相互協(xié)調的結果,由此形成的就是邏輯數理經驗。

3.社會性經驗,指社會環(huán)境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社會文化的傳遞,包括社會生活、文化教育、語言等。

4.具有自我調節(jié)作用的平衡過程,皮亞杰認為,具有自我調節(jié)作用的平衡過程是智力發(fā)展的內在動力。

(三)認知發(fā)展的階段

皮亞杰將個體的認知發(fā)展(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fā)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發(fā)展主要是感覺和動作的分化。

2.前運算階段(2~7歲)

這個階段兒童的思維有如下主要特征: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單性思維,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一階段的兒童認知結構中已經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維,思維可以逆轉,因而能夠進行邏輯推理。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面積的守恒概念。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另一個特征就是出現了去自我中心主義。去自我中心主義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標志。

4.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1)認識命題之間關系。

(2)進行假設一演繹推理。

(3)具有抽象邏輯思維。

(4)思維具有可逆性、補償性和靈活性。七、維果斯基的心理發(fā)展觀與教育

維果斯基,前蘇聯(lián)心理學家。他強調人類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人的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并借助語言實現的。

(一)維果斯基發(fā)展觀的基本內容

1.文化歷史發(fā)展理論

2.心理發(fā)展觀

3.內化學說

4.教育和發(fā)展的關系——“最近發(fā)展區(qū)”

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fā)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fā)展系統(tǒng)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fā)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fā)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

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把潛在的發(fā)展水平變成現實的發(fā)展水平,并創(chuàng)造新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維果斯基特別提出:“教學應當走在發(fā)展的前面?!?/p>

教學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決定著兒童發(fā)展的內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創(chuàng)造著最近發(fā)展區(qū)。第二節(jié)中學生的情緒發(fā)展一、情緒的概述

(一)情緒的概念

情緒一般指個體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情景中直接產生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

(二)情緒的分類

1.情緒的基本分類

我國古代有喜、怒、憂、思、悲、恐、驚的七情說。但一般認為有四種基本情緒,即快樂、憤怒、恐懼和悲哀。

(1)快樂

快樂是指一個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達到后產生的情緒體驗。

(2)憤怒

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礙,愿望無法實現時產生的情緒體驗。

(3)恐懼

恐懼是企圖擺脫和逃避某種危險情景麗又無力應付時產生的情緒體驗。

(4)悲哀

悲哀是指心愛的事物失去時,或理想和愿望破滅時產生的情緒體驗。

2.情緒狀態(tài)分類

情緒狀態(tài)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響下,一段時間內各種情緒體驗的~般特征表現。根據情緒狀態(tài)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可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

(1)心境

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和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

心境具有彌散性和長期性。心境的彌散性是指當人具有了某種心境時,這種心境表現出的態(tài)度體驗會朝向周圍的一切事物。

心境的長期性是指心境產生后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主導人的情緒表現。

(2)激情

激情是一種爆發(fā)強烈而持續(xù)時間短暫的情緒狀態(tài)。人們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異常的恐懼等都是激情的表現。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強度上更大,但維持的時間一般較短暫。

激情具有爆發(fā)性和沖動性,同時伴隨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和行為表現。當激情到來的時候,大量心理能量在短時間內積聚而出,如疾風驟雨,使得當事人失去了對自己行為的控制力。

(3)應激

應激是出乎意料的緊張和危急情況引起的情緒狀態(tài)。

人在應激狀態(tài)下常伴隨明顯的生理變化,這是因為個體在意外刺激作用下必須調動體內全部的能量以應付緊急事件和重大變故。二、情緒理論

情緒理論主要試圖解釋情緒體驗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關系。

(一)詹姆士一蘭格理論

該理論強調情緒的產生是植物性神經系統(tǒng)的產物,認為情緒是內臟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動在腦內引起的感覺。即情緒是源于身體的反饋,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

(二)坎農一巴德學說

坎農認為,情緒并非外界變化的必然結果,情緒產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經系統(tǒng),而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丘腦。情緒體驗與生理變化是同時產生的,他們都受丘腦的控制??厕r的情緒學說得到巴德的支持和發(fā)展,故后人稱之為坎農一巴德情緒學說。

(三)阿諾德的“評定一興奮說”

美國心理學家阿諾德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情緒的評定一興奮說,強調情緒的產生來源于大腦皮層對情境的評估。阿諾德的評定一興奮說主要有三個主要觀點:

第一,刺激情境并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的產生,要經過對刺激情境的評估,情緒產生的過程是刺激情境一評估一情緒。

第二,情緒的產生是大腦皮層和皮下組織協(xié)同組織的結果,大腦皮層的興奮是情緒行為的最重要的條件。

第三,情緒產生的理論模式是,作為引起情緒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產生神經沖動,通過內導神經,經丘腦傳到大腦皮層,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評估,形成一種特殊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通過外導神經將皮層的神經沖動傳至丘腦的交感神經,將興奮發(fā)放到血管或內臟,使純粹的認識經驗轉化為被感受到的情緒。

(四)沙赫特的兩因素情緒理論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提出,對于特定的情緒來說,有兩個因素是必不可少:一是個體必須體驗到高度的生理喚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縮、呼吸急促等;二是個體必須對生理狀態(tài)的變化進行認知性的喚醒。事實上,情緒狀態(tài)是通過認知過程、生理狀態(tài)和環(huán)境因素在大腦皮層整合作用的結果。環(huán)境中的刺激因素,通過感受器向大腦皮層輸入生理狀態(tài)變化的信息;認知過程是對過去經驗的回憶和當前情景的評估,來自這幾個方面的信息經過大腦皮層的整合作用,才產生了某種情緒經驗。將上述理論轉化為一個工作系統(tǒng),稱為情緒喚醒理論。這個情緒喚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認知。

(五)拉扎勒斯的認知一評價理論

拉扎勒斯認為情緒是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接受環(huán)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同時要調節(jié)自己對于刺激的反應。在情緒活動中,人們需要不斷的評價刺激事件和自身的關系,有三個層次的評價:初評價、次評價、再評價。初評價是指人確認刺激事件與自己是否有利害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的程度;次評價是指人對自己反應行為的調節(jié)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們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種控制的判斷;

再評價是指人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的有效性和適宜性的評價,實際上是一種反饋行為。拉扎勒斯還強調這種評價通常是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發(fā)生的。

(六)情緒的動機一分化理論

該理論主要以伊扎德為代表,他的情緒動機一分化理論以情緒為核心,以人格結構為基礎,論述情緒的性質和功能。伊扎德認為,情緒具有重要的動機性和適應性功能,它是人格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是人格系統(tǒng)的核心動力。情緒體驗是情緒系統(tǒng)與人格的其他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主要成分,對形成系統(tǒng)間的穩(wěn)定和特定的聯(lián)結起重要作用。情緒特征主要來源于個體的生理結構;遺傳是某種情緒的閾限特征和強度水平的決定因素。每種具體情緒都有其發(fā)生的根源,都有特定的意識品質和適應功能。三、中學生常見的情緒問題

(一)憂郁

表現為情緒低落,心情悲觀,郁郁寡歡,悶悶不樂,思維遲緩,反應遲鈍等。憂郁情緒是學生群體中一種比較普遍的消極情緒表現。長期的憂郁會使人的身心受到嚴重損害,使人無法有效地學習、工作、生活。

(二)恐懼

在中學生常見的恐懼情緒有社交恐懼和學??謶?。社交恐懼表現在怕與人打交道,遇生人特別是異性時面紅耳赤、神經緊張,嚴重時拒絕與任何人接觸,把自己孤立起來,對日常生活、學習造成很大的妨礙;學??謶直憩F為對環(huán)境不適應,緊張、焦慮,害怕去學校。這種緊張情緒有時會導致一些諸如呼吸困難、心跳加快、出汗發(fā)抖、腹痛瀉等癥狀,個別嚴重者會演變成情緒障礙。

(三)孤獨

孤獨感是青春期中一種常見的情緒感受,是自然正常的,它標志著中學生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但是,長期孤獨會使人變得消沉、脆弱、萎靡不振、痛苦,進而嚴重影響身心健康,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

(四)憤怒

中學生由于思維片面、偏激,控制沖動能力較差,容易產生憤怒情緒。憤怒會使人的神經系統(tǒng)出現紊亂,容易誘發(fā)高血壓、腦溢血、神經衰弱等癥狀。暴怒會使人喪失理智,甚至導致違法犯罪。

這四大情緒問題,對有的中學生來說,是極容易出現的,一旦出現,要及時地進行調控,避免身心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四、中學生的情緒特點

青春期是“疾風怒濤”時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這時期的青少年情緒體驗跌宕起伏、劇烈波動,情感活動廣泛且豐富多彩,表現出很明顯的心理年齡特征,具體表現為以下特點:

1.爆發(fā)性和沖動性;

2.不穩(wěn)定性和兩極性;

3.外露性和內隱性;

4.心境化和持久性。五、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yǎng)

(一)中學生良好情緒的標準

良好情緒有如下幾條標準:

1.有良好情緒的學生能正確反映一定的環(huán)境的影響,善于準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2.有良好情緒的學生能對引起情緒的刺激做出適當強度的反應。

3.有良好情緒的學生應該具備情緒反應的轉移能力。

4.良好的情緒應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

(二)中學生良好情緒的培養(yǎng)方法

調節(jié)和控制情緒一般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1.敏銳覺察情緒

敏銳地覺察情緒就是能夠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當時的主要情緒,并能予以命名,且大概知道各種感受的前因后果??梢酝ㄟ^以下方式了解自己的情緒:

(1)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

(2)了解自身成長經歷及早期經驗;

(3)反思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

2.平和接納情緒狀態(tài)

生命中的一切的情緒印象都有它該有的意義。

以平和地心態(tài)接納發(fā)生在生命中的一切。負性情緒也有它存在的價值。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不苛求自己、不過于追求完美,以平常心來面對自己的情緒上的波動。

3.正確調整情緒

善于及時調整自己的不良心態(tài)。其中包括能夠保持一個正確的理性認知;善于采用多種方式及時宣泄自己的情緒;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時能夠積極地自我暗示;或使自己的情感升華。有效控制情緒的方法包括:

(1)宣泄: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方式把人的情緒體驗充分表達出來。如放松訓練、氣功、瑜伽等。

(2)轉移:從主觀上努力把注意力從消極或不良情緒狀態(tài)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的自我調節(jié)方法。

(3)調節(jié)認知功能:主要是運用艾利斯ABC合理情緒療法合理改變認知。對自己習慣化的思維方式進行重解,看到問題的不同角度,以更寬廣的視角理解自己和他人。

(4)積極的自我暗示:運用內部語言或書面語言以隱含的方式來調節(jié)和控制情緒的方法。

4.有效表達情緒

學會正確表達、合理宣泄情緒。在恰當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不要把情緒隱藏在心里,情緒不會因為壓抑而消失,累積的情緒越多,心里的壓力就越大,總有一天會爆發(fā)出來。有效表達包括:

(1)選擇恰當的方式;

(2)進行完整客觀的情緒表達。

5.保持和創(chuàng)造快樂的情緒

我們可以通過陶冶性情的藝術類興趣愛好、身體鍛煉、創(chuàng)造愉快的生活環(huán)境等來保持和創(chuàng)造積極快樂的情緒。

(三)指導中學生情緒調節(jié)的方法

1.教會學生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tài)。

2.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看待問題。第三節(jié)中學生人格的發(fā)展一、人格

(一)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個人在適應環(huán)境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系統(tǒng)的獨特的反應方式,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qū)別的獨特而穩(wěn)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它由個人在其遺傳、環(huán)境、成熟、學習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

(二)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具有獨特性、穩(wěn)定性、整體性和功能性的特點。

1.獨特性

一個人的人格是在遺傳、環(huán)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遺傳、生存及教育環(huán)境,形成了各自獨特的心理特點。人與人沒有完全一樣的人格特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就是人格的獨特性。

2.穩(wěn)定性

人格的穩(wěn)定性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時間的持續(xù)性。在人生的不同時期,人格持續(xù)性首先表現為自我的持久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一致性。所謂人格特征是指一個人經常表現出來的穩(wěn)定的心理與行為特征,那些暫時的、偶爾表現出來的行為則不屬于人格特征。

3.整體性

人格是由多種成分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具有內在統(tǒng)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識的調控。人格整體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一個現實的人具有多種心理成分和特質,如才智、情緒、愿望、價值觀和習慣等,但它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聯(lián)系并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組織。

4.功能性

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因而是人生成敗的根源之一。當面對挫折與失敗時,堅強者能發(fā)奮拼搏,懦弱者會一蹶不振,這就是人格功能性的表現。

5.社會性

人格的社會性是指人格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是社會的人特有的。每個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處的社會的烙印,不同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對個體有不同的影響,使人格帶有明顯的社會性。

(三)人格的結構

人格是一個復雜的結構系統(tǒng),它包括許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氣質、性格、認知風格、自我調控等方面。

1.氣質與性格

(1)氣質

氣質是表現在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wěn)定的心理特征。即我們平時所說的脾氣、秉性。人的氣質差異是先天形成的,受神經系統(tǒng)活動過程的特性所制約。孩子剛出生時,最先表現出來的差異就是氣質差異。氣質是人的天性,無好壞之分。氣質類型高級神經活動過程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氣質類型特點膽汁質強、不平衡不可遏制型(興奮型)直率熱情,精力旺盛,好沖動,但暴躁易怒,脾氣急,熱情忽高忽低,喜歡新環(huán)境帶來刺激的學習。多血質強、平衡、靈活活潑型活潑好動,反應迅速,熱愛交際,能說會道,適應性強,具有明顯的外向傾向,粗枝大葉。黏液質

強、平衡、不靈活

安靜型

安靜穩(wěn)重踏實,反應性低,交際適度,自制力強(性格堅韌),話少,適于從事細心、程序化的學習,表現出內傾性,可塑性差。有些死板,缺乏生氣。抑郁質

弱型(抑郁型)行為孤僻,不善交往,易多愁善感,反應遲緩,適應能力差,容易疲勞,性格具有明顯的內傾性。(2)性格

性格是在后天社會環(huán)境中逐漸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異,在個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義。性格主要體現在對自己、對別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表現了一個人的品德,受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影響。性格有好、壞之分,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個人的道德風貌。

2.認知風格

認知風格是指個人所偏愛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認知方式。認知風格有許多種,主要有場獨立型和場依存型、沖動型和沉思型、同時型和繼時型等。

(1)場獨立型一場依存型

場獨立型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對內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高,在加工信息時,主要依據內在標準或內在參照,與人交往時也很少能體察入微。而場依存型的人在加工信息時,對外在參照有較大的依賴傾向,他們的心理分化水平較低,處理問題時往往依賴于“場”,與別人交往時較能考慮對方的感受。

(2)沖動型一沉思型

在學習過程中,有的學生反應非??欤粔驕蚀_,這種反應方式稱為沖動型;而有的學生反應雖然很慢,卻很仔細、準確,這種反應方式稱為沉思型。沖動型學生反應雖快,但往往出現很多錯誤,這主要因為他們在解決問題中沒有審查全部問題和可能的答案就匆匆解答。沉思型的學生則相反,他們喜歡深思熟慮,在學習過程中常表現出比沖動型學生更為成熟的學習策略,答案也相對準確。

針對認知風格在反應速度上的差異,沖動型的學生要提醒自己注意深思熟慮,先想后說,先思后行,克服信口開河、亂發(fā)議論的毛病,養(yǎng)成嚴謹、認真、一絲不茍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習慣。沉思型的學生則應要求自己在提高學習速度和效率上下功夫,可進行一些必要的反應速度訓練,來提高自己靈活快速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又快又準。

(3)同時型一繼時型

左腦優(yōu)勢的個體往往表現出繼時型加工風格,而右腦優(yōu)勢的個體往往表現出同時型加工的風格。

繼時型認知風格的特點是,在解決問題時,能一步一步地分析問題,每一個步驟只考慮一種假設或一種屬性,提出的假設在時間上有明顯的前后順序;同時型認知風格的特點是,在解決問題時,采取寬視野的方式,同時考慮多種假設,并兼顧到解決問題的各種可能。

3.自我調控系統(tǒng)

自我調控系統(tǒng)是人格中的內控系統(tǒng)或自控系統(tǒng),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tǒng),其作用是對人格的各種成分進行調控,保證人格的完整、統(tǒng)一、和諧。

(1)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想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征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jié)的重要條件。恰當地認識自我,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是自我調節(jié)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

(2)自我體驗

自我體驗是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當一個人對自己作積極的評價時,就會產生自尊感,作消極的評價時,會產生自卑感。自我體驗可以使自我認識轉化為信念,進而指導一個人的言行,自我體驗還能伴隨自我評價,激勵適當的行為,抑制不適當的行為,如一個人在認識到自己不適當的行為后果時,會產生內疚、羞愧的情緒,進而制止這種行為的再次發(fā)生。

(3)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實現自我意識調節(jié)的最后環(huán)節(jié),如一個學生意識到學習對自己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會激發(fā)起努力學習的動機,在行為上表現出刻苦學習、不怕困難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監(jiān)控、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等成分。

(四)影響人格發(fā)展的因素

1.生物遺傳因素

(1)遺傳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響因素。

(2)遺傳因素對人格的作用程度因人格特征的不同而異。通常在智力、氣質這些與生物因素相關較大的特征上,遺傳因素較為重要;而在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關系緊密的特征上,后天環(huán)境因素更重要。

(3)人格發(fā)展過程是遺傳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遺傳因素影響人格的發(fā)展方向及程度。

2.社會文化因素

每個人都處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之中,文化對人格的影響是極為重要的。社會文化塑造了社會成員的人格特征,使他們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的方向發(fā)展。其作用可歸納如下:

(1)社會文化對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后天形成的一些人格特征。

(2)社會文化因素決定了人格的共同性特征,它使同一社會的人在人格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3.家庭因素

強調人格的家庭成因,重點在于探討家庭間的差異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家庭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不同的教養(yǎng)方式。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一般可以分為三類:

(1)權威型教養(yǎng)方式。采用這種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現的過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來控制。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極、被動、依賴、服從、懦弱,做事缺乏主動性,甚至會形成不誠實的人格特征。

(2)放縱型教養(yǎng)方式。采用這種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對孩子過于溺愛,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達到失控的狀態(tài)。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幼稚、自私、野蠻、無禮、獨立性差、蠻橫無理、胡鬧等。

(3)民主型教養(yǎng)方式。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處于一個平等和諧的氛圍中,父母尊重孩子,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并給予孩子積極正確的指導,父母的這種教養(yǎng)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積極的人格品質,如活潑、自立、彬彬有禮、善于交往、富于合作精神、思想活躍等。

4.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不僅是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場所,而且是發(fā)展智力、進行政治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地方,是促進兒童形成和發(fā)展人格特征最重要的部門,學生具有在學校里通過學習與接受潛移默化的影響形成優(yōu)良的人格特征,才能順利地走向社會,適應社會生活,并為社會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5.個人主觀因素

人格是在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但任何環(huán)境因素都不能直接決定人格,它必須通過個體已有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心理活動才能發(fā)生作用。社會上各種影響因素,首先要為個人接受和理解,才能轉化為個體的需要、動機和興趣,才能推動他去思考與行動。

(五)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中學生良好人格的塑造需要遵循必要的原則,實施途徑和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激發(fā)中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

2.進行人格素質的整合教育;

3.實施以提高文化素質為基本內容的綜合素質教育;

4.強化情感陶冶與行為訓練;

5.優(yōu)化育人環(huán)境,協(xié)調家庭、學校、社會教育,形成人格培養(yǎng)的正合力;

6.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

7.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養(yǎng)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二、人格發(fā)展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本我是指原始的無意識的本能,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沖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遵循“快樂原則”,以尋求原始動機的滿足為原則,追求最大限度的快樂,尋求不受約束的性、軀體和情緒的快感。

自我,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zhí)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沖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協(xié)調本我的非理性需要與現實之間的關系。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guī)范、內化社會及文化環(huán)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jiān)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fā)展理論有兩個重要特點:一是強調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格形成和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強調嬰幼兒時期的經歷和經驗對人格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作用。他把發(fā)展分為五個時期:

1.口腔期:從出生到12~18個月左右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黏膜引起快感,此期間嬰幼兒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動為主來滿足本能和性的需要。

2.肛門期:大約從12~18個月到3歲左右此期間兒童由排泄而得到感官滿足。在這一階段兒童開始接受排便習慣的訓練,他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排便行為以適應社會的要求。兒童在肛門期欲望的滿足和他在大小便訓練過程中所學到的人際關系方式,對他未來的人格形成產生較大影響,滿足太少或過分滿足均可導致發(fā)展的滯留,形成所謂肛門性格。

3.性器期:大約從3歲到5歲

此期間兒童通過性器官滿足原始欲望,兒童表現出對生殖器官的極大興趣,喜歡觸摸自己的性器官。兒童這一階段的矛盾和沖突的解決,對其將來性別特征的形成和對異性的態(tài)度及性生活是很重要的。如果這一階段發(fā)生滯留或失敗,可能導致將來的許多行為問題,如所謂的“性器官人格”。

在口腔期、肛門期和性器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大部分人格特征已形成。因此,5歲以前是人格發(fā)展的關鍵時期。

4.潛伏期:大約從5歲到12歲

在這一時期,兒童的興趣轉向周圍事物和智力活動中,參加學校和團體的活動,與同伴娛樂、運動,發(fā)展同性的友誼,滿足來自于外界、好奇心和知識滿足、娛樂和運動等。此時原始的欲望仿佛處于潛伏狀態(tài),在這一階段,兩性之間比較疏遠。

5.生殖期:大約從12歲到成年

青春期是生殖期開始的標志,此時個體生理發(fā)展趨于成熟。在心理和生理上兩性的差異日益顯著,發(fā)展到成年階段,主要的滿足將來源于兩性關系的建立。

(二)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fā)展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人格的發(fā)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八個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的發(fā)展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1.嬰兒期(0~1.5歲):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嬰兒在本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fā)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體驗著希望的實現。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給予嬰兒良好的照顧和愛撫,嬰兒就會對父母產生信任感,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可信的地方。這種對人和環(huán)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個性品質的基礎,也是以后各個時期發(fā)展的基礎,尤其是青年時期發(fā)展起來的同一性的基礎。

2.兒童早期(1.5~3歲):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感

兒童在這一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是培養(yǎng)自主感,體驗意志的實現。兒童渴望嘗試獨立處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許幼兒去做力所能及的事,鼓勵幼兒的獨立探索愿望,幼兒就會逐漸認識自己的能力,養(yǎng)成自動自主的個性;反之,如果父母過分保護或過分批評指責,就可能使兒童懷疑自己對自我和環(huán)境的控制能力,產生一種羞恥感。這一階段發(fā)展任務的解決,對個人今后對社會組織和社會理想的態(tài)度將產生重要影響。

3.學前期(3~6、7歲):主動感對內疚感

該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是培養(yǎng)主動感,體驗目的的實現。兒童的活動范圍逐漸超出家庭的圈子,他們喜歡嘗試探索環(huán)境,承擔并掌握新的任務。此時父母或教師認可兒童的活動并進行恰當的指導,兒童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將獲得發(fā)展。反之,如果父母嘲笑兒童的探索,或過多干涉,兒童就會對自己的活動產生內疚感。

4.學齡期(6、7~12歲):勤奮感對自卑感

該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是培養(yǎng)勤奮感,體驗著能力的實現。這個時期,兒童已經進入學校,開始體會到能力和成功之間的關系。他們追求工作完成時所獲得的成就感及由此帶來的教師和長輩的認可與贊許。如果兒童在學習等活動中不斷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獎勵,將增強兒童的勝任感,有利于形成進取和勤奮的人格;反之,如果由于教學不當,或努力不夠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