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1例6年診治隨訪并文獻復習_第1頁
兒童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1例6年診治隨訪并文獻復習_第2頁
兒童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1例6年診治隨訪并文獻復習_第3頁
兒童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1例6年診治隨訪并文獻復習_第4頁
兒童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1例6年診治隨訪并文獻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兒童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1例6年診治隨訪并文獻復胡洋帆;王玥;馬翠;李春懷【期刊名稱】《中國實驗診斷學》【年(卷),期】2016(020)006【總頁數(shù)】3頁(P1026-1028)【作者】胡洋帆;王玥;馬翠;李春懷【作者單位】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yī)院兒童血液科,吉林長春130021;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yī)院兒童血液科,吉林長春130021;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yī)院兒童血液科,吉林長春130021;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yī)院兒童血液科,吉林長春130021【正文語種】中文患兒,男,11歲,反復手足疼痛、皮疹、腹痛、腹瀉伴頸部淋巴結腫大6年,病初查體:一般狀態(tài)好,手指屈側可見散在紅色粟粒大小斑丘疹,左大腳趾處可見一丘疹,指趾末端針刺樣疼痛,夜間疼痛為著,白天正常,無瘙癢;頸部可觸及數(shù)個淋巴結,較大者約1.5cmx1.0cm,無紅腫、無粘連及觸痛,活動度可;雙肺、心臟查體無異常,腹部平軟,肝脾無腫大,神經(jīng)系統(tǒng)無異常?;炑R?guī)提示W(wǎng)BC35x109/L,EO#26.24x109/L,RBC4.36x1012/L,HGB121g/L,PLT320X109/L。C反應蛋白(CRP)、紅細胞沉降率(ESR)正常。EB病毒IgM抗體陽性。便常規(guī)未見寄生蟲。血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示嗜酸性粒細胞74%。腹部超聲提示腹腔少量積液,下腹部暗區(qū)最大深度13mm;腹腔可探及淋巴結,較大為17mmx6mm。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示: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細胞系:增生活躍,占71.5%,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多,占47.5%,嗜酸顆粒粗大,中晚階段嗜酸性粒細胞易見;余下細胞系基本正常。骨髓活檢示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皮膚活檢提示:角化過度,棘層增厚、真皮淺中層血管周圍少許淋巴細胞浸潤。診斷為嗜酸細胞增多癥,給予阿奇霉素、更昔洛韋抗感染治療后皮疹較前減輕,血常規(guī)WBC18.6x109/L,EO#11.14x109/L,RBC4.14x1012/L,HGB114g/L,PLT300x109/L。此后口服中藥(具體不詳)治療后皮疹消退,嗜酸性粒細胞仍高于正常。2010年1月13日到北京某醫(yī)院,反復大便寄生蟲感染篩查陰性。頸部淋巴結活檢提示朗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不除外。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示粒系增生伴有嗜酸性粒細胞比例顯著增高。免疫分型示:髓系幼稚細胞占有核細胞比例0.68%,未見明顯異常表達;嗜酸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淋巴細胞比例正常,未見異常細胞克隆°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陰性。全身骨掃描未見異常。診斷考慮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給予口服潑尼松35mg/d治療,患兒嗜酸性粒細胞逐漸降至正常,腹水消失,頸部包塊較前明顯縮小,1個月后潑尼松逐漸減量至5mg/天,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再次升高,將潑尼松加至35mg/d,患兒嗜酸性粒細胞又逐漸降至正常,之后激素緩慢減量并用10mg/d維持治療,此后3年偶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在感染期間嗜酸性粒細胞水平略高于正常,感染控制后恢復至正常水平。2013年7月因〃腹痛4天,嘔吐3天,腹瀉、發(fā)熱2天,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升高〃再次就診。查體:頸部可觸及多個花生米大小淋巴結,雙側腋下及腹股溝區(qū)可見紅色風團樣皮疹,大小不等,部分融合成片,皮疹突出于皮膚表面,壓之不褪色,心肺查體未見明顯異常,腹部膨隆,劍突下及右下腹壓痛明顯,無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觸及,腸鳴音活躍。血常規(guī)示W(wǎng)BC31.96x109/L,EO#10.84x109/L,HGB142g/L,PLT271x109/L。復查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示: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粒細胞系:增生活躍,占64.5%,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多,占29.5%,嗜酸顆粒粗大,中晚階段嗜酸性粒細胞易見;余細胞系基本正常。淋巴細胞亞群TBNK基本正常。風濕三項、ANA系列、免疫五項均正常。腹部彩超示左上腹空腸管壁炎性水腫;大網(wǎng)膜下部炎癥;腹腔積液;膀胱側壁及頂部明顯增厚。全腹CT提示:①橫結腸、降結腸炎性可能性大;腹水;腹腔內及腹膜后淋巴結略腫大。24h動態(tài)心電圖示竇性心動過緩,不齊,偶發(fā)一次房早,心率快時可見H、B、avF、V4-V6導聯(lián)ST段壓低。心臟彩超未見異常。診斷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緩,嗜酸性粒細胞性腸炎,予以頭孢米諾抗感染、蘭索拉唑保護胃黏膜、小劑量甲潑尼龍琥珀酸鈉2mg/kg靜脈滴注1周,發(fā)熱、嘔吐及腹痛緩解,頸部腫大淋巴結縮小,皮疹消退,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降至正常,潑尼松逐漸緩慢減量至15mg/d維持用藥。2013年9月患兒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再次升高,伴有腹痛、腹瀉及指端疼痛,血常規(guī)示W(wǎng)BC12.40X109/L,EO#1.80x109/L,HGB129g/L,PLT336x109/L,復查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示:竇性心律,部分時間H、B、aVF、V4-V6導聯(lián)T波倒置。心臟彩超未見異常。腹部彩超未見腸壁水腫;膀胱壁局限性增厚。治療上予以磷酸肌酸鈉營養(yǎng)心肌、潑尼松口服劑量加至25mg/d,腹瀉恢復,腹痛好轉,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恢復正常,監(jiān)測血壓最高139/80mmHg,考慮與長期口服激素相關,同時口服卡托普利降血壓治療,潑尼松調整為15mg/d維持治療,血壓恢復正常后??ㄍ衅绽?。2014年3月在口服潑尼松10mg/d的基礎上聯(lián)合肌注干擾素2個月,初始劑量為每周1次每次100萬單位,后增加至每周3次每次300萬單位,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控制不理想,仍有間斷腹痛、腹瀉癥狀。2014年5月復查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最高8.39x109/L,再次復查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示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細胞系:增生活躍,占77.5%,嗜酸細胞比例明顯增多,形態(tài)無明顯改變;余細胞系基本正常。骨髓活檢: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粒紅兩系比例大致正常,巨核細胞分布減低,未見異常細胞。免疫分型:R3占30.77%,為嗜酸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可見0.89%的正常B祖細胞,髓系幼稚細胞比例不高°FIP1L1/PDGFRa融合基因陰性。FISH檢查:未檢測到PDGFRP基因異常。骨髓染色體分型:46,XY,inv(9)(p11q12)。腹部檢查方面,腹部CT提示膽囊炎不除外;膀胱壁不均勻增厚;盆腔少量積液;十二指腸水平段、中上腹部小腸改變,以左側腹為著,炎性不除外;腹主動脈旁多發(fā)淋巴結。無痛胃鏡檢查示胃竇幽門前區(qū)可見多處片狀充血,送檢病理粘膜慢性炎癥、水腫、胃小凹增生、并見腸上皮化生??紤]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復發(fā),嗜酸性粒細胞性腸炎。鑒于患兒長期應用激素,生長發(fā)育較同齡人落后,將激素口服量減為10mg/d,同時予以抗感染及保護胃粘膜對癥治療,腹痛好轉,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逐漸下降,出院時血常規(guī)示W(wǎng)BC12.48x109/L,EO#3.90x109/L,HGB122g/L,PLT351X109/L,出院后激素逐漸上調為15mg/d,但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控制不佳,治療上予以激素聯(lián)合長春新堿(VP)方案治療,潑尼松35mg/d分次口服,并同時予以長春新堿1.75mg/周/靜脈滴注,血常規(guī)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降至正常,出院時血常規(guī)WBC12.84x109/L,EO#0.01x109/L,HGB141g/L,PLT438x109/L,潑尼松35mg/d分次口服2周后減為20mg/d分次口服,后逐漸減量至最小維持劑量5mg/d口服,長春新堿1次/周,靜點4周,后改為每月靜點1次,連用2個月,期間激素減量過程中嗜酸性粒細胞又再次升高,停用VP方案,改為伊馬替尼口服治療3個月,效果不佳而停用,建議干細胞移植治療。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HES)最早在1968年由Hardy和Anderson提出,是一種罕見的伴或不伴多組織器官損害的高嗜酸性粒細胞血癥。既往診斷標準為:(1)嗜酸性粒細胞絕對數(shù)高于1.5X109/L持續(xù)6個月以上;(2)無寄生蟲感染、過敏、血管炎及腫瘤等弓I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常見原因;(3)有多系統(tǒng)、多臟器受累的證據(jù)。隨著診斷技術的進步及患者治療所需,在2010年血液病研討會的工作總結報告中對HES的診斷做了進一步的修改,其中的不同在于以下幾點[1]:①對于明確存在嗜酸性粒細胞組織及器官侵潤造成器官功能障礙的,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值無需絕對高于1.5X109/L。②HES診斷須包括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但不必持續(xù)6個月,事實上,對于那些存在器官損害傾向的病人需及早予以治療,防止不可逆的器官損害。③在新的標準中,HES的患者可不存在相關組織及器官損傷,表現(xiàn)為無癥狀性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但這類患者的預后是否會出現(xiàn)器官損傷是不確定的,需積極隨訪。病因學上,目前已明確的發(fā)病機制主要為兩方面,其一是由于淋巴細胞過度表達細胞因子導致反應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L-HES),其伴有CD3-、CD4+T細胞亞群的異常增殖[2],致使細胞因子如IL-5、IL-4、IL-3過度分泌,從而導致反應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該類患者占30%-40%,常見于女性,—般病程較短,具有良好預后;其二是由于骨髓異常克隆增殖所致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M-HES)[3],該類患者占10%-20%,其造血干祖細胞基因表達異常(如染色體異常、基因片段融合、基因重排等),最常見的基因表達異常為FIP1L1-PDGFRa的融合基因和PDGFRB基因重排[4],導致生長因子相關酪氨酸激酶結構性活化,該酶增強內皮細胞增殖的能力,而內皮細胞可釋放出多種酶(如緩激肽酶、溶酶體酶、組織胺等)及其他有毒物質,引起血管擴張、水腫及組織損害[5],導致該病發(fā)生。該類部分患者與急慢性髓系白血病往往難以鑒別,2008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修訂的淋巴和造血組織腫瘤分類中新增了〃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伴PDGFRa,PDGFRB或FGFRI異常的髓系或淋系腫瘤”這一組疾病類型[6]。盡管如此,仍有超過50%的患者病因不明,定義為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I-HES)。本文報道的患兒起病隱匿,病程長達數(shù)年,夕卜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并先后出現(xiàn)皮膚、胃腸道、心血管等不同臟器損害癥狀,結合寄生蟲檢測、自身抗體測定、ESR、CRP等檢查結果,可排除寄生蟲感染、過敏等繼發(fā)因素,HES診斷明確,分型上,該患兒多次骨髓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嗜酸性粒細胞比例異常增高,未見原始及幼稚細胞,骨髓活檢未見纖維化及造血功能受限,亦未檢測出FIP1L1-PDGFRa/PDGFRp等基因異常,克隆性因素基本排除,同時流式細胞學檢查未發(fā)現(xiàn)異常增殖的CD3-、CD4+T細胞,無淋巴細胞過度表達證據(jù),綜上,考慮該患者為特發(fā)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除了顯著而持續(xù)性血或骨髓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外,早期HES患者可出現(xiàn)非特異性癥狀,如發(fā)熱、消瘦、疼痛、多汗等全身不適,隨著疾病病程進展,HES可累及皮膚、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不同程度的臟器損害。其中皮膚癥狀較常見,可表現(xiàn)為瘙癢,丘疹、斑疹甚至是蕁麻疹等,累及呼吸系統(tǒng)表現(xiàn)為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肺泡侵潤和小結節(jié)的肺侵潤均可以出現(xiàn),心血管系統(tǒng)上,可出現(xiàn)各類心瓣膜病、心內膜纖維化及血栓并發(fā)癥,累及消化系統(tǒng)可出現(xiàn)腹痛、腹瀉、腹脹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往往表現(xiàn)為精神改變,如淡漠、煩躁等,早在1994年,Weller和Bubley等[7]在一個105位HES患者的回顧分析中報告心血管系統(tǒng)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最易受累,分別占58%和54%。而近年Ogbogu等[8]報告HES患者心血管系統(tǒng)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累僅占20%,而主要受累器官為皮膚和肺部,分別占58%和49%。本例患兒病程長,在不同的時間段臨床癥狀也有所不同,病初主要為皮疹及神經(jīng)痛,其后逐漸以腹痛、腹瀉消化道癥狀為著,從中我們可以看出,HES的患者無特異性臨床癥狀,受累器官多樣,且同一例患者隨著時間變化臨床表現(xiàn)也會有所改變,因此,提示我們以后對HES病人的隨訪及臟器評估應全面而規(guī)范。糖皮質激素是HES使用最早也是最廣泛的治療藥物,至今依然是一線用藥,最近的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報道中,81%(188例中有163例)的患者以糖皮質激素作為初始治療[8]。對于伴有癥狀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一線用藥為口服激素,根據(jù)癥狀的輕重潑尼松起始劑量為0.5-1mg/kg-d,逐漸調整至可維持嗜酸性粒細胞計數(shù)及控制臨床癥狀的最低劑量水平,若激素維持量較高,或出現(xiàn)不可逆臟器損害,可聯(lián)合用藥,常見的聯(lián)合用藥為激素、細胞毒性藥物(羥基脲等)、免疫抑制劑、IFN-a、細胞靶向藥物(美泊利單抗等),激素無效的患者如骨髓異常增殖者,若其存在FIP1L1-PDGFRa等基因異常,可應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伊馬替尼,而上訴藥物治療均無效者,可考慮骨髓造血干細胞移植[9]。無癥狀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無需特殊治療,定期隨訪監(jiān)測夕卜周血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同時注意相關臟器功能檢測,若提示潛在臟器損傷風險,應盡早開始治療,預防不可逆損傷。【相關文獻】SimonHU,RothenbergME,BochnerBS,etal.Refiningthedefinitionofhypereosinophilicsyndrome[J].JAllergyClinImmunol,2010,126(1):45.SimonHU,PlotzSG,DummerR,etal.AbnormalclonesofTcellsproducinginterleukin-5inidiopathiceosinophilia[J].NEnglJMed,1999,341(15):1112.SheikhJ,WellerPF.Advancesindiagnosisandtreatmentofeosinophilia[J].CurrOpinHematol,2009,16:3.CoolsJ,DeAngeloDJ,GotlibJ,etal.AtyrosinekinasecreatedbyfusionofthePDGFRAandFIP1L1genesasatherapeutictargetofimatinibinidiopathichypereosinophilicsyndrom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