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散-雞峰卷二十一-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生地黃散-雞峰卷二十一-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生地黃散-雞峰卷二十一-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生地黃散-雞峰卷二十一-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生地黃散-雞峰卷二十一-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51生地黃散_雞峰卷二十一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生地黃散_雞峰卷二十一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221.1. 組成: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21.2. 功效:咽喉內(nèi)生瘡,唾血不止。 221.3. 來源:《雞峰》卷二十一。 22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222. 相似度83%:生干地黃散 222.1. 組成:生干地黃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玄參1兩,甘草半兩(生,銼)。 222.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22.3. 加:生干地黃 222.4. 減:生地黃 222.5. 功效:咽喉內(nèi)生瘡唾血,不下食。 222.6. 來源:《圣惠》卷三十五。 223. 相似度83%:生地黃飲子 223.1. 組成:生地黃3兩,玄參1兩,赤茯苓1兩,麥門冬1兩,犀角屑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223.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23.3. 加:犀角屑 233.4. 減:雞蘇苗 233.5. 功效:時氣,心膈大熱煩悶,言語失度。 233.6. 來源:《圣惠》卷十五。 234. 相似度71%:地黃湯 234.1. 組成:生地黃(細切)2兩半,竹茹1兩,玄參1兩,雞蘇苗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升麻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 234.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34.3. 加:竹茹、升麻 234.4. 減:甘草 234.5. 功效:咽喉中生瘡,唾血不下食。 234.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二三。 235. 相似度67%:生干地黃散 235.1. 組成:生干地黃2兩,玄參1兩半,赤茯苓1兩,麥門冬1兩(去心),川升麻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235.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35.3. 加:生干地黃、川升麻 235.4. 減:生地黃、雞蘇苗 235.5. 功效:傷寒,心膈熱毒,煩悶,譫語失度。 245.6. 來源:《圣惠》卷十。 246. 相似度62%:生干地黃散 246.1. 組成:生干地黃1兩半,雞蘇苗3分,赤茯苓3分,射干3分,犀角屑3分,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玄參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246.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46.3. 加:生干地黃、射干、犀角屑 246.4. 減:生地黃 246.5. 功效:脾肺壅毒,咽喉不利,腫痛煩熱。 246.6. 來源:《圣惠》卷三十五。 247. 相似度57%:五?;镜?247.1. 組成:生地黃5兩,天門冬2兩,玄參3兩,甘草1兩,硼砂5兩,青黛5錢,麥門冬2兩。 247.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47.3. 加:天門冬、硼砂、青黛 247.4. 減:雞蘇苗、赤茯苓 247.5. 功效:小兒驚熱,一切胎毒,口舌生瘡腫脹,木舌重舌,牙根腫。 247.6. 來源:《攝生眾妙方》卷十。 248. 相似度57%:清心散 258.1. 組成:遠志(制)、赤茯苓、赤芍藥、生地黃、麥門冬(去心)、知母、甘草(生)各等分。 258.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58.3. 加:遠志、赤芍藥、知母 258.4. 減:雞蘇苗、玄參 258.5. 功效:癰疽有熱證。 258.6. 來源:《直指》卷二十二。 259. 相似度57%:黃芩湯 259.1. 組成:黃芩(去黑心)1兩半,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大黃(銼,炒)1兩,赤芍藥2兩,生地黃(切,焙)1兩,甘草(炙,銼)1兩。 259.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59.3. 加:黃芩、大黃、赤芍藥 259.4. 減:雞蘇苗、玄參 259.5. 功效:精極。目視不明,齒焦發(fā)落,身體虛熱。 259.6.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2510. 相似度50%:胡黃連散 2510.1. 組成:胡黃連、麥門冬、干葛、玄參、甘草(炙)、枇杷葉(炙去毛)各等分。 2610.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610.3. 加:胡黃連、干葛、枇杷葉 2610.4. 減:生地黃、雞蘇苗、赤茯苓 2610.5. 功效:小兒諸渴及疳渴。 2610.6. 來源:《幼幼新書》卷二十引《茅先生方》。 2611. 相似度50%:化毒丹 2611.1. 組成:生地黃5兩,熟地黃5兩,天門冬3兩,麥門冬(去心,焙)3兩,玄參2兩,甘草(炙)2兩,甜消2兩,青黛1兩半。 2611.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611.3. 加:熟地黃、天門冬、甜消、青黛 2611.4. 減:雞蘇苗、赤茯苓 2611.5. 功效:心胃內(nèi)熱,驚悸。胎毒及痘后頭面生瘡,眼目腫痛,或口舌生瘡,口干作渴,大便堅實。 2611.6. 來源:《玉機微義》卷五十。 2612. 相似度50%:黃連散 2612.1. 組成:胡黃連1分,葛根(銼)1分,玄參1分,枇杷葉(拭去毛,炙黃)1分,甘草(炙)1分,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2712.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712.3. 加:胡黃連、葛根、枇杷葉 2712.4. 減:生地黃、雞蘇苗、赤茯苓 2712.5. 功效:小兒渴疳,引飲不止。 2712.6. 來源:《普濟方》卷三八二。 2713. 相似度50%:黃連瀉心湯 2713.1. 組成:黃連、麥門冬、赤茯苓、甘草、木通。 2713.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713.3. 加:黃連、木通 2713.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2713.5. 功效:熱病內(nèi)傷不得臥。 2713.6. 來源:《傷寒大白》卷三。 2714. 相似度50%:黃苓散 2714.1. 組成:麥門冬(去心)半兩,大黃半兩,赤茯苓(去皮)半兩,木通(去皮)半兩,甘草半兩(炙)燈心1捻。 2714.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814.3. 加:大黃、木通、燈心 2814.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2814.5. 功效:癰疽,大小便不通。 2814.6. 來源:《魏氏家藏方》卷九。 2815. 相似度50%:黃耆散 2815.1. 組成:黃耆1兩(銼),栝樓根1兩,麥門冬2兩(去心,焙),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2815.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815.3. 加:黃耆、栝樓根 2815.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2815.5. 功效:消渴。飲水過多,煩渴不止。 2815.6. 來源:《圣惠》卷五十三。 2816. 相似度50%:柴胡散 2816.1. 組成:柴胡2分(去苗),黃芩1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赤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 2816.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816.3. 加:柴胡、黃芩、人參 2916.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2916.5. 功效:小兒腹中有伏熱,溫壯來去。 2916.6. 來源:《圣惠》卷八十二。 2917. 相似度50%:黃耆湯 2917.1. 組成:黃耆(銼)1兩,栝樓根1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甘草(炙)半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 2917.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917.3. 加:黃耆、栝樓根 2917.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2917.5. 功效:暴渴。 2917.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2918. 相似度50%:加味導赤散 2918.1. 組成:生地黃、人參、麥門冬、木通、甘草各等分。竹葉10片,燈心7根。 2918.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2918.3. 加:人參、木通、燈心 2918.4. 減:雞蘇苗、赤茯苓、玄參 2918.5. 功效:痘疹小便黃赤,口干煩渴者。 3018.6. 來源:《醫(yī)方考》卷六。 3019. 相似度50%:加味太乙膏 3019.1. 組成:當歸2兩,生地黃2兩,芍藥2兩,玄參2兩,大黃2兩,甘草4兩。 3019.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019.3. 加:當歸、芍藥、大黃 3019.4. 減:麥門冬、雞蘇苗、赤茯苓 3019.5. 功效:一切瘡瘍。 3019.6. 來源:《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3020. 相似度50%:寬中湯 3020.1. 組成:枳殼、當歸、赤茯苓、生地黃、甘草、赤芍。 3020.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020.3. 加:枳殼、當歸、赤芍 3020.4. 減:麥門冬、雞蘇苗、玄參 3020.5. 功效:痘瘡,誤服溫燥,陽盛陰虛,津竭便結。 3020.6. 來源:《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3021. 相似度50%:栝樓根散 3021.1. 組成:栝樓根2兩,赤茯苓2兩,玄參1兩,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苦參3分(銼),甘草3分(炙微赤,銼)。 3121.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121.3. 加:栝樓根、枳殼、苦參 3121.4. 減:生地黃、麥門冬、雞蘇苗 3121.5. 功效:渴利后心煩體熱,皮膚生瘡,瘙癢。 3121.6. 來源:《圣惠》卷五十三。 3122. 相似度50%:黃耆散 3122.1. 組成:黃耆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赤茯苓1兩,當歸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生干地黃1兩。 3122.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122.3. 加:黃耆、當歸、生干地黃 3122.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3122.5. 功效:產(chǎn)后口干,煩悶心躁。 3122.6. 來源:《圣惠》卷七十九。 3123. 相似度50%:理中湯 3123.1.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白術3分,干姜半兩(炮裂,銼),赤茯苓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 3123.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223.3. 加:人參、白術、干姜 3223.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3223.5. 功效:霍亂吐瀉,心煩筑悸。 3223.6. 來源:《圣惠》卷四十七。 3224. 相似度50%:赤茯苓散 3224.1. 組成:赤茯苓3分,麥門冬3分(去心),百合1兩,知母1兩,柴胡1兩(去苗),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3224.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224.3. 加:百合、知母、柴胡 3224.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3224.5. 功效:傷寒百合證,頭不痛,但覺頭眩,漸漸惡寒。 3224.6. 來源:《圣惠》卷十三。 3225. 相似度50%:麥門冬散 3225.1. 組成:麥門冬2兩(去心,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黃耆3分(銼),赤茯苓2兩,射干3分,川升麻3分。 3225.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225.3. 加:黃耆、射干、川升麻 3325.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3325.5. 功效:骨蒸肺痿,咽中干燥。 3325.6. 來源:《圣惠》卷三十一。 3326. 相似度50%:葛根湯 3326.1. 組成:葛根(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甘草(炙,銼)1兩。 3326.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326.3. 加:葛根 3326.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3326.5. 功效:骨蒸熱,煩渴,嘔逆不下食。 3326.6.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3327. 相似度50%:葛根湯 3327.1. 組成:葛根(銼)半兩,赤茯苓(去黑皮)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黃耆半兩,人參3分。 3327.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327.3. 加:葛根、黃耆、人參 3327.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3327.5. 功效:骨蒸煩渴,嘔不下食,四肢發(fā)熱。 3427.6.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3428. 相似度50%:葛根解毒湯 3428.1. 組成:葛粉、天花粉、麥門冬、生地黃、升麻各等分,甘草減半。 3428.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428.3. 加:葛粉、天花粉、升麻 3428.4. 減:雞蘇苗、赤茯苓、玄參 3428.5. 功效:痘疹,發(fā)熱時便大渴,熱在里者。 3428.6. 來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3429. 相似度50%:甘露飲 3429.1. 組成:枇杷葉、石斛、甘草(炙)、生地黃、黃芩、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3429.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429.3. 加:枇杷葉、石斛、黃芩 3429.4. 減:雞蘇苗、赤茯苓、玄參 3429.5. 功效:口舌生瘡,牙宣心熱。 3429.6. 來源:《普濟方》卷二九九引《如宜方》。 3430. 相似度50%:干地黃湯 3530.1. 組成:生干地黃(焙)2兩,青竹茹1兩,雞蘇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玄參3分。 3530.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530.3. 加:生干地黃、青竹茹、雞蘇 3530.4. 減:生地黃、雞蘇苗、甘草 3530.5. 功效:傷寒心脾虛熱,喉中有瘡,連舌根腫,涕唾,不下食。 3530.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 3531. 相似度50%:茯苓湯 3531.1. 組成:柴胡、麥門冬(去心)、人參、赤茯苓、甘草、黃芩。 3531.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531.3. 加:柴胡、人參、黃芩 3531.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3531.5. 功效:嬰孩溫壯,伏熱來去。 3531.6. 來源:《馮氏錦囊秘錄》卷四。 3532. 相似度50%:地黃丸 3532.1. 組成:天門冬3兩,麥門冬3兩,玄參3兩,甘草1兩,薄荷葉1兩。 3532.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632.3. 加:天門冬、薄荷葉 3632.4. 減:生地黃、雞蘇苗、赤茯苓 3632.5. 功效:小兒瘡疹,口瘡,咽喉腫痛,牙疳臭爛。 3632.6. 來源:《田氏保嬰集》。 3633. 相似度50%:地黃湯 3633.1. 組成:生地黃(洗)1兩,赤茯苓(去皮)1兩,玄參(洗)1兩,石菖蒲1兩,人參(去蘆)1兩,黃耆(去蘆)1兩,遠志(去心,甘草煮)1兩,甘草(炙)1兩。 3633.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633.3. 加:石菖蒲、人參、黃耆、遠志 3633.4. 減:麥門冬、雞蘇苗 3633.5. 功效:腎勞實熱,腹脹耳聾,常夢見大水。 3633.6. 來源:《袖珍》卷三引《濟生》。 3634. 相似度50%:導赤散 3634.1. 組成:人參、木通、麥門冬(去心)、生地黃、甘草(炙)各等分。 3634.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634.3. 加:人參、木通 3734.4. 減:雞蘇苗、赤茯苓、玄參 3734.5. 功效:小兒瘡疹,心經(jīng)蘊熱,睡臥不寧,煩躁而小便不利,面赤多渴,貪食乳者。 3734.6. 來源:《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3735. 相似度50%:當歸養(yǎng)心湯 3735.1. 組成:當歸身、麥門冬、升麻(炒)、甘草(炙)、人參、生地黃(酒洗)。 3735.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735.3. 加:當歸身、升麻、人參 3735.4. 減:雞蘇苗、赤茯苓、玄參 3735.5. 功效:女子種痘,經(jīng)水忽行,暴暗不能言語者。 3735.6. 來源:《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3736. 相似度50%:赤茯苓湯 3736.1. 組成:木通(去節(jié))、赤茯苓(去皮)、檳榔、生地黃(洗)、黃芩、赤芍藥、甘草(炙)、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3736.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736.3. 加:木通、檳榔、黃芩、赤芍藥 3736.4. 減:雞蘇苗、玄參 3836.5. 功效:小腸實熱,面赤多汗,小便不通。 3836.6. 來源:《濟生》卷四。 3837. 相似度50%:胡黃連散 3837.1. 組成:胡黃連1分,葛根(銼)1分,玄參1分,枇杷葉(拭去毛,炙黃)1分,甘草(炙)1分,麥門冬(去心,焙)半兩。 3837.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837.3. 加:胡黃連、葛根、枇杷葉 3837.4. 減:生地黃、雞蘇苗、赤茯苓 3837.5. 功效:小兒疳渴,引飲不止。 3837.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七二。 3838. 相似度50%:生地黃散 3838.1. 組成:生地黃半兩,麥門冬(去心)3錢,杏仁2錢,款冬花2錢,陳皮2錢,甘草2錢半(炙)。 3838.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838.3. 加:杏仁、款冬花、陳皮 3838.4. 減:雞蘇苗、赤茯苓、玄參 3838.5. 功效:小兒斑疹,麻疹,身熱口干,肺熱咳嗽,心煩者。 3838.6. 來源:《小兒痘疹方論》。 3939. 相似度50%:紫葛飲 3939.1. 組成:紫葛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生地黃半兩,小麥半合,甘草1分(炙微赤,銼),生姜1分。 3939.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939.3. 加:紫葛、小麥、生姜 3939.4. 減:雞蘇苗、赤茯苓、玄參 3939.5. 功效:產(chǎn)后心中煩悶不解。 3939.6. 來源:《圣惠》卷二十九。 3940. 相似度50%:子淋散 3940.1. 組成:麥門冬(去心)、赤茯苓、大腹皮(洗去沙土,姜汁拌炒)、木通、甘草、淡竹葉。 3940.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3940.3. 加:大腹皮、木通、淡竹葉 3940.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3940.5. 功效:子淋。妊娠小便澀痛頻數(shù)。 3940.6. 來源:《古今醫(yī)鑒》卷十二。 3941. 相似度50%:知母散 3941.1. 組成:知母半兩,赤茯苓3分,黃耆3分(銼),麥門冬半兩(去心),子芩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4041.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4041.3. 加:知母、黃耆、子芩 4041.4. 減:生地黃、雞蘇苗、玄參 4041.5. 功效:妊娠恒苦煩躁悶亂,口干,及胎臟熱。 4041.6. 來源:《圣惠》卷七十四。 4042. 相似度50%:血余散 4042.1. 組成:發(fā)灰2錢,生蒲黃1錢,生地黃1錢,赤茯苓1錢,甘草1錢。 4042.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4042.3. 加:發(fā)灰、生蒲黃 4042.4. 減:麥門冬、雞蘇苗、玄參 4042.5. 功效:血淋。 4042.6. 來源:《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4043. 相似度50%:玄參湯 4043.1. 組成:生地黃(洗)、玄參、五加皮(去木)、黃芩、赤茯苓(去皮)、通草、石菖蒲、甘草(炙)、羚羊角(鎊)、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4043.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4143.3. 加:五加皮、黃芩、通草、石菖蒲、羚羊角 4143.4. 減:雞蘇苗 4143.5. 功效:腎臟實熱,心胸煩悶,耳聽無聲,四肢拘急,腰背俯仰強痛。 4143.6. 來源:《濟生》卷五。 4144. 相似度50%:玄參羚羊角湯 4144.1. 組成:玄參1錢,五加皮1錢,生地黃1錢,赤茯苓1錢,羚羊角8分,黃芩8分,石菖蒲5分,麥門冬5分,通草5分,甘草(炙)4分。 4144.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4144.3. 加:五加皮、羚羊角、黃芩、石菖蒲、通草 4144.4. 減:雞蘇苗 4144.5. 功效:腎臟邪熱,心下煩悶,耳聽無聲。 4144.6. 來源:《杏苑》卷六。 4145. 相似度50%:玄參甘桔茶 4145.1. 組成:玄參1錢5分,麥門冬1錢5分,桔梗1錢,甘草5分。 4145.2. 原方對照:生地黃1兩半,麥門冬1兩半,雞蘇苗1兩,赤茯苓1兩,玄參1兩,甘草半兩。 4145.3. 加:桔梗 4145.4. 減:生地黃、雞蘇苗、赤茯苓 4245.5. 功效:由肺陰不足引起的喉癢,咳嗽無痰,口渴咽干。 4245.6. 來源:《中藥制劑手冊》。 42HYPERLI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