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散-圣惠卷四十七-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石膏散-圣惠卷四十七-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石膏散-圣惠卷四十七-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石膏散-圣惠卷四十七-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石膏散-圣惠卷四十七-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79石膏散_圣惠卷四十七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石膏散_圣惠卷四十七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331.1. 組成: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31.2. 功效:霍亂,煩渴頭痛。 331.3. 來源:《圣惠》卷四十七。 331.4. 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算,不計劑量。 332. 相似度75%:麥門冬湯 332.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2兩,甘草(炙)2兩,白茯苓(去黑皮)3兩,栝樓根3兩。 33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32.3. 加:栝樓根 332.4. 減:石膏 332.5. 功效:服乳石熱悶,腳氣發(fā)動,氣逆不下,飲食無味。 332.6. 來源:《圣濟總錄》卷八十四。 333. 相似度75%:茯苓湯 333.1.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4兩,麥門冬(去心,焙)4兩,石膏5兩,茅根(銼)1升。 33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33.3. 加:茅根 343.4. 減:甘草 343.5. 功效:消渴。口干唇焦,心脾臟熱,唯欲飲水。 343.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344. 相似度75%:瓜蔞根湯 344.1. 組成:瓜蔞根半兩,白茯苓半兩,甘草(炙)半兩,麥門冬(去心)2錢半。 34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44.3. 加:瓜蔞根 344.4. 減:石膏 344.5. 功效:下痢。冷熱相沖,氣不和順,本因下虛,津液耗少,口干咽燥,常思飲水,毒氣更增,煩躁轉(zhuǎn)甚。 344.6. 來源:《濟陽綱目》卷二十二。 345. 相似度75%:麥門冬散 345.1. 組成:麥門冬3分(去心),石膏3分(細(xì)研),甘草半兩(炙)。 34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45.3. 減:白茯苓 345.4. 功效:小兒傷寒,煩熱頭痛,嘔逆。 345.5. 來源:《圣惠》卷八十四。 356. 相似度75%:麥門冬湯 356.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2兩,甘草(炙,銼)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 35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56.3. 加:人參 356.4. 減:石膏 356.5. 功效:產(chǎn)后煩悶,或血氣不快。 356.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六三。 357. 相似度75%:人參飲 357.1. 組成: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甘草(炙)半兩,麥門冬(去心)1分。 35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57.3. 加:人參 357.4. 減:石膏 357.5. 功效:消渴,胸膈煩悶,燥渴,飲水無度。 357.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358. 相似度75%:竹葉湯 358.1. 組成:石膏4兩,知母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炙)1兩。 36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68.3. 加:知母 368.4. 減:白茯苓 368.5. 功效:小兒痘疹虛熱,煩渴,小便赤。 368.6.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八引《全生指迷方》。 369. 相似度60%:五味麥門冬湯 369.1. 組成:麥門冬(去心)3分,石膏3分,寒水石3分,甘草(炙)2分,桂心1分。 36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69.3. 加:寒水石、桂心 369.4. 減:白茯苓 369.5. 功效:小兒未滿百日,傷寒身熱,衄,嘔逆。 369.6. 來源:《外臺》卷三十六引《小品方》。 3610. 相似度60%:竹葉石膏湯 3610.1. 組成:竹葉3錢,石膏(煅)3錢,甘草2錢,人參2錢,麥門冬5錢。 3610.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610.3. 加:竹葉、人參 3710.4. 減:白茯苓 3710.5. 功效:小兒胃經(jīng)氣虛內(nèi)熱,患瘡作渴。 3710.6. 來源:《保嬰撮要》卷十五。 3711. 相似度60%:人參湯 3711.1. 組成:人參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五味子(炒)1兩,石膏(碎)1兩,甘草(炙)半兩。 3711.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711.3. 加:人參、五味子 3711.4. 減:白茯苓 3711.5. 功效:傷寒下后;發(fā)熱煩渴。 3711.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二十三。 3712. 相似度60%:麥門冬飲 3712.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1兩,人參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阿膠(炙令燥)1兩,甘草(炙,銼)3分。 371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712.3. 加:人參、阿膠 3712.4. 減:石膏 3712.5. 功效:妊娠阻病,胎不安,寒熱嘔逆氣滿,不思飲食。 3812.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四。 3813. 相似度60%:麥門冬湯 3813.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3分,人參3分,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草(炙,銼)1分。 381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813.3. 加:人參、陳橘皮 3813.4. 減:石膏 3813.5. 功效:妊娠惡阻病。心中憤悶,見食嘔吐,惡聞食氣,肢節(jié)煩疼,身體沉重,多臥黃瘦。 3813.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五四。 3814. 相似度60%:五味麥門冬湯 3814.1. 組成:麥門冬(去心)1兩,五味子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石膏(碎)1兩。 381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814.3. 加:五味子、人參 3814.4. 減:白茯苓 3814.5. 功效:傷寒下后,煩熱口渴。 3814.6. 來源:《外臺》卷二引《深師方》。 3915. 相似度60%:麥門冬湯 3915.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半兩,熟干地黃(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甘草(炙,銼)1兩,芍藥(銼)1兩。 391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915.3. 加:熟干地黃、芍藥 3915.4. 減:石膏 3915.5. 功效:產(chǎn)后心虛驚悸,恍惚不安。 3915.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六三。 3916. 相似度60%:麥門冬湯 3916.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2兩,石膏2兩,地骨皮2兩,桅子仁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391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3916.3. 加:地骨皮、桅子仁 3916.4. 減:白茯苓 3916.5. 功效:心臟實熱,煩躁喘急,欲吐不出,頭目昏眩。 3916.6.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3917. 相似度60%:麥門冬散 3917.1. 組成:麥門冬1兩(去心),五味子1兩,人參1兩(去蘆頭),甘草1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401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017.3. 加:五味子、人參 4017.4. 減:白茯苓 4017.5. 功效:時氣壯熱煩渴。 4017.6. 來源:《圣惠》卷十六。 4018. 相似度60%:麥門冬散 4018.1. 組成:麥門冬2兩(去心,焙),葳蕤1兩,石膏2兩,葛根1兩(銼),甘草半兩(生,銼)。 401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018.3. 加:葳蕤、葛根 4018.4. 減:白茯苓 4018.5. 功效:乳石發(fā)熱,上沖頭面,口舌干燥。 4018.6. 來源:《圣惠》卷三十八。 4019. 相似度60%:麥門冬散 4019.1. 組成:麥門冬(去心)半兩,石膏(研)半兩,柏子仁半兩,甘草(炙)半兩,桂心1分。 401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119.3. 加:柏子仁、桂心 4119.4. 減:白茯苓 4119.5. 功效:金瘡乳癰,諸腫煩滿。 4119.6. 來源:《千金翼》卷二十。 4120. 相似度60%:麥門冬散 4120.1. 組成:麥門冬2兩(去心),甘草半兩(炙),石膏2兩(研),地骨皮2兩,梔子仁半兩。 4120.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120.3. 加:地骨皮、梔子仁 4120.4. 減:白茯苓 4120.5. 功效:心臟實熱,煩躁喘急,欲吐不出,頭目昏眩。 4120.6.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十引《簡要濟眾方》。 4121. 相似度60%:麥冬竹葉湯 4121.1. 組成:麥門冬(去心)3兩,小麥1合,麻黃(去根節(jié))1兩半,甘草(銼)1兩,石膏(碎)3分。 4121.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121.3. 加:小麥、麻黃 4221.4. 減:白茯苓 4221.5. 功效:氣極傷熱,氣喘唾血,氣短不欲食,口燥咽干。 4221.6.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二。 4222. 相似度60%:黃芩散 4222.1. 組成:黃芩1兩,烏梅肉10枚(微炒),石膏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麥門冬1兩(去心)。 422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222.3. 加:黃芩、烏梅肉 4222.4. 減:白茯苓 4222.5. 功效:妊娠患瘧,寒熱頭痛,口干心煩。 4222.6. 來源:《圣惠》卷七十四。 4223. 相似度60%:麥門冬湯 4223.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4兩,白茯苓(去黑皮)4兩,栝樓根5兩,地骨皮5兩,甘草(炙)3兩。 422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223.3. 加:栝樓根、地骨皮 4223.4. 減:石膏 4223.5. 功效:渴利。 4323.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九。 4324. 相似度60%:知母散 4324.1. 組成:知母2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3兩,栝樓根1兩,麥門冬1兩(去心)。 432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324.3. 加:知母、栝樓根 4324.4. 減:白茯苓 4324.5. 功效:傷寒已汗下后,余熱未退,頭痛,口干煩躁。 4324.6. 來源:《圣惠》卷十二。 4325. 相似度60%:知母石膏湯 4325.1. 組成:知母、石膏、粳米、甘草、麥門冬。 432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325.3. 加:知母、粳米 4325.4. 減:白茯苓 4325.5. 功效:陽明胃熱。 4325.6. 來源:《傷寒大白》卷四。 4326. 相似度57%:竹茹散 4426.1. 組成:竹茹1兩,麥門冬1兩(去心),白茯苓1兩,梔子61兩,黃芩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石膏2兩。 442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426.3. 加:竹茹、梔子、黃芩 4426.4. 功效:妊娠3-4月,胎動不安,手足煩熱,面色萎黃。 4426.5. 來源:《圣惠》卷七十六。 4427. 相似度57%:黃耆湯 4427.1. 組成:黃耆(銼)3兩,白茅根(銼)3兩,麥門冬(去心,微炒)3兩,白茯苓(去黑皮)3兩,石膏8兩,車前子(去土)5兩(生),甘草2兩半(炙,銼)。 442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427.3. 加:黃耆、白茅根、車前子 4427.4. 功效:消渴,心中煩躁。 4427.5.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八。 4428. 相似度50%:桂心散 4428.1. 組成:桂心半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紫菀3分(洗去苗土),麥門冬1兩(去心,焙)。 442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528.3. 加:桂心、紫菀 4528.4. 減:石膏、白茯苓 4528.5. 功效:小兒傷寒,咳嗽吐逆,晝夜不息。 4528.6. 來源:《圣惠》卷八十四。 4529. 相似度50%:黃芩散 4529.1. 組成:黃芩半兩,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甘草半兩(炙微赤,銼),川芒消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焙),石膏半兩。 452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529.3. 加:黃芩、川大黃、川芒消 4529.4. 減:白茯苓 4529.5. 功效:小兒臟腑壅實,心神煩熱,睡臥不安。少小腹大短氣,熱有進退,食不安,谷為之不化。 4529.6. 來源:《圣惠》卷八十三。 4530. 相似度50%:黃耆托里散 4530.1. 組成:黃耆1兩,白茯苓1兩,甘草(生)2錢半,乳香(別研)1錢半。 4530.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530.3. 加:黃耆、乳香 4630.4. 減:石膏、麥門冬 4630.5. 來源:《直指》卷二十二。 4631. 相似度50%:黃耆散 4631.1. 組成:黃耆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栝樓根1兩,甘草半兩(銼,生用)。 4631.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631.3. 加:黃耆、栝樓根 4631.4. 減:石膏、白茯苓 4631.5. 功效:熱病煩渴,日夜吃水。 4631.6. 來源:《圣惠》卷十七。 4632. 相似度50%:黃連散 4632.1. 組成:黃連(去須)1兩,牡蠣(燒)2兩,白茯苓(去黑皮)3分,甘草(炙)半兩。 463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632.3. 加:黃連、牡蠣 4632.4. 減:石膏、麥門冬 4632.5. 功效:傷寒后體虛,盜汗不止。 4632.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三十一。 4733. 相似度50%:化斑湯 4733.1. 組成:石膏(煨令透)1兩,知母1兩,人參3分,甘草5分。 473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733.3. 加:知母、人參 4733.4. 減:麥門冬、白茯苓 4733.5. 功效:小兒斑疹。胃熱發(fā)斑,脈虛者。 4733.6. 來源:《醫(yī)統(tǒng)》卷九十一。 4734. 相似度50%:黑豆湯 4734.1. 組成:黑豆(小者)1升,防風(fēng)(去叉)2兩,甘草(炙,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 473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734.3. 加:黑豆、防風(fēng) 4734.4. 減:石膏、白茯苓 4734.5. 功效:心膈虛煩,燥渴至甚。 4734.6. 來源:《圣濟總錄》卷四十三。 4735. 相似度50%:竹葉石膏湯 4735.1. 組成:石膏5分,人參2錢,甘草7分,麥門冬1錢半,淡竹葉14片,糯米1撮。 483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835.3. 加:人參、淡竹葉、糯米 4835.4. 減:白茯苓 4835.5. 功效:溫病表癥已解,邪毒未除,熱結(jié)在內(nèi),心胸頓滿,渴甚飲水無度。 4835.6. 來源:《玉案》卷二。 4836. 相似度50%:桂枝湯 4836.1. 組成:桂枝半兩,甘草2兩半,紫菀18銖,麥門冬1兩18銖。 483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836.3. 加:桂枝、紫菀 4836.4. 減:石膏、白茯苓 4836.5. 功效:嬰兒猝得謦咳,吐乳嘔逆,暴嗽晝夜不得息。 4836.6. 來源:《千金》卷五。 4837. 相似度50%:加減四君子湯 4837.1. 組成:白茯苓(去皮)1兩,人參(去蘆)1兩,白術(shù)1兩,甘草(炙)半兩。 483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937.3. 加:人參、白術(shù) 4937.4. 減:石膏、麥門冬 4937.5. 功效:小兒諸疾。 4937.6.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二四三引《局方》。 4938. 相似度50%:鬼箭湯 4938.1. 組成:鬼箭羽(如雞子大)1塊,甘草1尺(炙,銼),麻黃(去根節(jié)煎,抹去沫,焙干)4兩,石膏(如雞卵)1塊。 4938.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938.3. 加:鬼箭羽、麻黃 4938.4. 減:麥門冬、白茯苓 4938.5. 功效:風(fēng)入心腹攣急。 4938.6. 來源:《圣濟總錄》卷十七。 4939. 相似度50%:竹葉湯 4939.1. 組成:白茯苓3兩,麥門冬3兩,黃芩3兩。 4939.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4939.3. 加:黃芩 4939.4. 減:石膏、甘草 5039.5. 功效:子煩。 5039.6. 來源:《女科撮要》卷下。 5040. 相似度50%:葛根湯 5040.1. 組成:葛根(炙)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甘草(炙,銼)1兩。 5040.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5040.3. 加:葛根、赤茯苓 5040.4. 減:石膏、白茯苓 5040.5. 功效:骨蒸熱,煩渴,嘔逆不下食。 5040.6. 來源:《圣濟總錄》卷九十三。 5041. 相似度50%:葛根湯 5041.1. 組成:葛根1兩,人參1兩,麥門冬半兩,甘草(炙)半兩,白茯苓半兩,澤瀉半兩。 5041.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5041.3. 加:葛根、人參、澤瀉 5041.4. 減:石膏 5041.5. 功效:小兒傷寒,體熱煩渴。 5041.6. 來源:《幼幼新書》卷十五引張渙方。 5142. 相似度50%:葛根散 5142.1. 組成: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1兩,黃芩1兩,川升麻1兩,甘草(炙微赤,銼)1兩,石膏1兩半。 5142.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5142.3. 加:葛根、黃芩、川升麻 5142.4. 減:白茯苓 5142.5. 功效:時氣經(jīng)下后未退,頭疼口干,煩躁恍惚。 5142.6. 來源:《圣惠》卷十五。 5143. 相似度50%:麥門冬湯 5143.1. 組成:麥門冬(去心,焙)2兩,桔梗(去聲頭)5兩,甘草(炙,銼)3分。 5143.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5143.3. 加:桔梗 5143.4. 減:石膏、白茯苓 5143.5. 功效:肺癰涕唾涎沫,吐膿如粥。 5143.6. 來源:《圣濟總錄》卷五十。 5144. 相似度50%:鶴頂?shù)?5144.1. 組成:寒水石(煅)2兩,石膏2兩,甘草2錢。 5244.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5244.3. 加:寒水石 5244.4. 減:麥門冬、白茯苓 5244.5. 功效:小兒積熱,及暑月火盛心煩,并麻瘄熱癥,一切結(jié)熱。 5244.6. 來源:《萬氏家抄方》卷五。 5245. 相似度50%:橘皮湯 5245.1. 組成:陳橘皮(湯浸,去白,炒)1兩,葛根(銼)1兩,甘草(炙,銼)1兩,石膏(打碎)1兩。 5245.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5245.3. 加:陳橘皮、葛根 5245.4. 減:麥門冬、白茯苓 5245.5. 功效:飲酒過度,酒毒積在腸胃,或嘔吐不食,渴多引飲。 5245.6. 來源:《圣濟總錄》卷一四六。 5246. 相似度50%:麥門冬散 5246.1. 組成:桔梗(去蘆)2兩,牛蒡子2兩(微炒),麥門冬(去心)半兩,甘草(生用)半兩。 5246.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5346.3. 加:桔梗、牛蒡子 5346.4. 減:石膏、白茯苓 5346.5. 功效:小兒瘡疹,毒氣上攻,咽嗌不下,口舌生瘡,不能吮乳。 5346.6. 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二六五引《經(jīng)驗良方》。 5347. 相似度50%:竹茹石膏湯 5347.1. 組成:橘紅、半夏、石膏、白茯苓、竹茹、甘草。 5347.2. 原方對照:石膏2兩,麥門冬1兩(去心),甘草3分(炙微赤,銼),白茯苓1兩。 5347.3. 加:橘紅、半夏、竹茹 53HY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