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國教育史習題外國教育史習題外國教育史習題資料僅供參考文件編號:2022年4月外國教育史習題版本號:A修改號:1頁次:1.0審核:批準:發(fā)布日期:第一篇外國古代教育第一章東方文明古國的教育二、簡答1.簡述古埃及學校教育的類型和基本特征答:古埃及是公園前3000年前尼羅河流域的奴隸制國家,很早就發(fā)明了象形文字和表音文字,并且,在自然科學方面也獲得了相當大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古埃及學校教育發(fā)展迅速。(1)當時古埃及學校的種類主要有宮廷學校、職官學校、僧侶學校和文士學校。①宮廷學校,主要有法老設立,教育皇室成員和朝臣子弟,畢業(yè)后成為文士的后備人才,擔任國家官吏。②職官學校,由政府各機關設立,主要用來訓練實用人才。如管理文檔的人員;管理財務的人員。③僧侶學校,也稱寺廟學校,是培訓祭司或僧侶的學校機構,主要設在寺廟。由于寺廟是古埃及宗教活動的場所,也是替法老辦理天文、建筑等專業(yè)事務的機構,因此這類學校有很高的地位。④文士學校,主要培養(yǎng)文士。通常設有書寫、計算和有關法律方面的知識。(2)古埃及學校教育具有以下基本特征:首先,在教育內容上,注重道德品德的培養(yǎng);注重練習書寫、詞令;重視數學和計算。其次,在教學方法上,以機械教學為主,不重解釋和說明;學生主要靠模仿進行學習,機械訓練和背誦是常用的方法;由于學習的內容很多都是兒童所不理解的,教學上又采取強制性的方法,因而,體罰成為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2.簡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狀況答:古印度是一個奴隸制國家,介紹其教育狀況離不開對其中姓制度的了解。種姓制度是古印度的一種等級制度,即把人按高到低分為婆羅門(僧侶)、剎帝利(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羅(奴隸)四個等級。這種等級制度對整個印度教育影響深遠,印度教育的情況主要體現在婆羅門教育和佛教教育上。(1)有關婆羅門的教育:由于婆羅門屬于印度的高級的僧侶階層,使得婆羅門教育的發(fā)展超過任何其他階層。婆羅門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贊成種姓制度,并創(chuàng)立了“善惡因果說”和“轉世輪回說”。與此相適應,教育非常注重維持種姓等級和宗教意識。婆羅門把人的一生分為四個時期:一是凈行期;二是家居期;三是林棲期;四是遁世期,認為人生是一個自我親證的過程,是一個幼年學習,長大持家,老而修道,最后舍棄一切的過程。因此,家庭教育是婆羅門教育的主要形式。從3~5歲開始,除了學習日常生活習慣外,兒童主要是在父母指導下,記誦用梵文寫的《吠陀經》,書寫在這一時期并不重要。公元8世紀后,婆羅門教出現一種辦在家庭中的學校,被稱為“古儒學校”。兒童入學要經過一定的考察,學習年限一般為12年。學習內容是《吠陀經》以及一些基礎性的與讀經有關的學科,如語音學、韻律學。在古儒學校里,教師主要采取體罰的辦法管理學生。(2)佛教教育:印度佛教是根基于婆羅門教的宗教,但是它與婆羅門教有很大區(qū)別:一是反對“婆羅門第一”,主張“四姓平等”;二是在教育上進行改革,主張教育應當面向平民。為了使教育面向大眾,他們強調使用地方語言進行教學來取代“梵文”,推動了平民教育的發(fā)展。佛教教育的主要場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僧侶。僧徒學習12年,合格者為“比丘”(僧人),也重視女子教育,女僧學完后稱為“比丘尼”。學習內容為佛教經典,在初級階段,以教師口授和學生記誦為主;在高級階段,教學采用了爭辯和議論的方法。佛教的寺院不僅是教育機構,也是學術機構,一些著名的寺院吸引了大批外國青年和學者前來學習,對中國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的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第二章古希臘的教育二、簡答1.試比較雅典與斯巴達教育的異同,并簡要介紹你從中得到的啟示。答:雅典和斯巴達都是古希臘的著名城邦,二者的教育體制有相同之處,也有各自的特色。(1)二者的共同點表現在:①政治上都是奴隸制城邦,教育為奴隸主階級服務,具有等級性,培養(yǎng)的目標無論是戰(zhàn)士還是公民,都是為國家政體服務的;②因時代要求,兩者的教育都重視體育,斯巴達是為了征服和奴役土著居民,舉國皆兵;雅典為了強大自己也重視體育教育,對公民進行系統的軍事訓練。③二者的教育體制都有年齡分期,且比較完善:斯巴達:教育是國家事業(yè)。嬰兒出生經長老檢驗,無殘疾、體質強健的可由母親代國家撫養(yǎng);7歲以后送到國家教育場所接收系統教育指導30歲;30歲成為公民,有權參加公民大會,可以擔任官職,戰(zhàn)時則戰(zhàn)斗,60歲解除兵役。雅典的教育體制是:嬰兒出生后由父親決定是否養(yǎng)育。7歲以前在家里接受教育,十分重視游戲和玩具的教育作用。7歲以后的男孩子開始接受學校教育。7—12歲的男孩子進的學校有文法學校和琴弦學校,13歲以后可以到角力學校進行體育訓練,16歲以后可以到體育館接受更為系統的體育訓練。18歲接受軍事訓練,但是國家不統一要求,由青年自己決定。在軍事訓練中,可以學到一定的航海知識和政治法律知識。20歲,通過一定的儀式,成為正式公民。(2)雖然二者存在以上這些共同的地方,但是由于經濟、政治條件的影響,二者的教育體制也表現出很大的差異,具體體現在:①地理環(huán)境不同,造成經濟、政治的差異。斯巴達處于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部平原,北部是高山,南部是巖石海岸,與外界交通不便,然而境內土壤肥沃,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濟發(fā)達。這種經濟基礎導致,斯巴達在政治上是保守的軍事貴族寡頭統治。雅典三面環(huán)海,有優(yōu)良的港灣和豐富的礦藏,工商業(yè)發(fā)達,是地中海和黑海地區(qū)的貿易中心,這一點較斯巴達要優(yōu)越許多。在此基礎上雅典建立起奴隸主民主政體。這一點直接決定了斯巴達的教育有較強的專制性,而雅典的教育體制民主色彩比較濃厚。②不同的政治體制,決定不同的培養(yǎng)目標、內容和方法。由于斯巴達的政治是軍事貴族專制,對內要奴役土著居民,對外要防御外敵,因而其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英勇果敢的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士;相應地其內容只重視軍事體育,不重視文化科學知識學習;教育方法是野蠻訓練和鞭笞。雅典在政治上是奴隸主民主政體,教育的民主色彩較重:目標是培養(yǎng)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國家公民。身心和諧發(fā)展包括:身體健美,具有智慧、勇敢、節(jié)制、公正等美德。教育內容上德、智、體比較兼顧,設置了文法、修辭、體操、音樂等各種類型的學校,方法上也比較重視啟發(fā)誘導。(3)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斯巴達的教育建立在農業(yè)經濟基礎上,受專制政體的影響,教育帶有強烈的專制色彩,崇尚武力,教育是以為國家服務為核心的;而雅典的教育建立在發(fā)達的工商業(yè)經濟的基礎上,在民主政體下,教育注重對國民身心的培養(yǎng),帶有較濃的民主色彩。而事實上,雅典的教育要比斯巴達的更發(fā)達,產生了大量著名的教育家,為后世留下許多教育經典。這就啟發(fā)我們,教育作為意識形態(tài)領域,其發(fā)展并不是與其他社會因素相孤立的,它受到生產力水平、政治制度的制約和影響,教育的進步、人的和諧發(fā)展需要有民主的體制來支撐。2.簡述智者的教育活動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貢獻。答:(1)所謂“智者”,又稱詭辯家,在荷馬時代,是指某種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擁有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后來,各行各業(yè)具有專門知識和技藝的人,具有治國能力的人,同樣被稱為智者。后期,用來專指以收費授徒為職業(yè)的巡回教師。(2)智者云游各地進行講學,積極參加各城邦政治和文化生活,他們雖沒有統一的哲學見解,但卻形成了共同的思想特征:相對主義、個人主義、感覺主義和懷疑主義。智者的教育活動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貢獻:智者不僅在希臘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為西方最早的職業(yè)教師,他們對希臘教育實踐和教育理想的發(fā)展同樣做出了貢獻。第一,云游講學,推動文化傳播,促進社會流動;第二,傳播文法、修辭、哲學的內容,擴大了教育內容,西方教育史上沿用長達七年之久的“七藝”中的前三藝(文法、修辭、辯證法)就是由智者首先確定下來的;第三,智者重視道德教育與政治教育,把道德與政治的知識作為主要教育內容,不僅豐富了教育內容,還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者統治者的教育。智者不僅直接促進了希臘教育實踐的發(fā)展,而且還推動了希臘教育思想的進一步豐富。作為職業(yè)教師,他們明確地意識到教育活動的特殊性,并開始自覺地把教育現象與政治現象、道德現象等社會現象相區(qū)分。他們把教育過程當作一個運用稟賦、進行練習的過程。另一方面,他們也明確地意識到,教育與政治、道德具有密切的相互聯系,教育在國家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再一方面,智者反對道德天賦輪,強調道德是人人都可擁有的,道德是可以通過學習和聯系獲得的。古典時期是希臘教育發(fā)展的黃金時期。以智者的出現為標志,希臘(尤其是雅典)的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3.簡述柏拉圖在《理想國》中的教育觀。答:柏拉圖是西方教育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所生活的時代是雅典迅速走向衰落的時期,見到了社會的混亂、多變、無序、爭斗、罪惡,從而萌生了探求一個穩(wěn)定、和諧、正義、不變、完善的理想社會的宏愿,并且希望通過教育,實現這一理想,他的這些想法集中體現在其著作《理想國》的教育觀中,主要內容包括:(1)高度肯定教育作用。在理想國中,愛智慧、掌握真理的哲學家居于統治地位,有勇敢美德的軍人居于輔佐地位,第三類人則是具有節(jié)制美德的手工業(yè)者和農民。哲學家是生來含有黃金的人,軍人生來含有白銀,手工業(yè)者和農民則生來只含有銅和鐵。一個人屬于哪一類,不是決定于他的血統和財產,而是決定于其天賦、及在教育和實踐中表現出來的才德。(2)理想國的教育特點: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yǎng)哲學家兼政治家——哲學王,這種教育貫穿于人的整個一生,學習與實際鍛煉始終結合。認為女子應當和男子受同樣的教育,從事同樣的職業(yè)。重視早期教育,認為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會成為第二天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使“靈魂轉向”,實際就是看問題的立腳點和世界觀的轉變。教育要培養(yǎng)人從可見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轉離變化著的感性世界,看到真理、本質理念,認識最高的理念——善。柏拉圖是“寓學習于游戲”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強迫孩子們學習,主張采用做游戲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游戲必須是合法的。柏拉圖發(fā)展了蘇格拉底關于節(jié)制的思想,認為節(jié)制是一種好秩序或對快樂與欲望的控制,人應當用理性來指導欲望。(3)對《理想國》中教育觀的評價柏拉圖的教育思想在當時時代背景下,體現出許多優(yōu)點:它體現了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教育與政治結合,高度評價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將算術、幾何、天文、音樂理論四門課程(后來成為四藝)列入教學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試作為選拔人才的手段之一,強調身心協調發(fā)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主張課程與實踐相結合,反對強迫學習,以理性指導欲望作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務,這些就是《理想國》中教育觀的積極因素,對后來西方教育理論的發(fā)展產生了長期影響。但總的說來,其思想也有很明顯的局限:過于強調一致性,用一個刻板的模子塑造人,忽視個性發(fā)展;且拒絕改變,認為變革會給國家?guī)砦:?,這些觀念的負面作用也不小。4.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應當包括體育、智育、德育,其理論依據是什么答: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對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著深遠影響,其中重要的一個貢獻就是從靈魂論的組成成分處發(fā),論證了教育應當包含體育、智育和德育三個方面。(1)靈魂論亞里士多德將人的靈魂區(qū)分為兩個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兩種成分。所以人的靈魂由三個部分構成,即營養(yǎng)的靈魂、感覺的靈魂和理性的靈魂。這三個部分相應于植物的靈魂、動物的靈魂和人的生命。當營養(yǎng)的靈魂單獨存在時,是屬于植物的,如果它還有感覺,則屬于動物的靈魂。如果它既是營養(yǎng)的,也是感覺的,同時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靈魂。在靈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靈魂與理性不相干,動物的靈魂即感覺,使靈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領導下和諧共存,人就成為人。(2)靈魂論的教育意義靈魂論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它說明人也是動物,人的身上也有動物性的東西,它們與生俱來,不承認它是違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人又不同于動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動物。能否用理性領導欲望,使欲望服從理性,使人與動物區(qū)分的標志。人品欲望肆虐,不聽從理性的指導,人就降低成為動物。用理性引導、限制、指導欲望,人就上升為人。發(fā)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動物的水平,上升為真正的人,這就是教育,特別是德育的任務。通過對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的闡述,亞里士多德為教育必須包括體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論上的依據。他本人也在這方面做出示范,按照人的自然發(fā)展順序,把人分為三個階段,并把體育、智育和德育滲透于其中。三、分析論述題1.請評述蘇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答:蘇格拉底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在西方哲學史上開辟了從自然哲學向倫理哲學轉變的新階段。他自幼出生于雅典一個手工業(yè)者家庭,母親是一個產婆,家庭條件較艱苦。而蘇格拉底自己相貌丑陋,不修邊幅,很不招人喜歡。然而,蘇格拉底卻對哲學和科學有濃厚的興趣,由于當時無固定的學校,他向所有有學問的人學習,閱讀所有能得到的詩人與哲學家的作品,成為了一個有全面教養(yǎng)的人。他的一生以探討倫理哲學和從事公眾教育為樂,從不收取學費,教育對象有教無類,吸引了許多學生,因而得到很多有學問的人的欣賞和尊重,影響了不少人,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長遠影響的第一位教育家,很可惜卻因被人誣告而被當局判死刑。蘇格拉底在教育上的觀點與其生活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首先對于教育的意義,蘇格拉底認為,人天生是有區(qū)別的,但不管這種區(qū)別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進。不論是天資聰穎的人還是天生比較愚鈍的人,都必須勤學苦練,否則好的秉賦會散失。他認為,只有人不能預測結果的事才是有神掌握的,只要使人可以預測結果的事(建筑、農藝|治國等)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可以學習的。因而,他不論人的身份、地位,對于向他請教的人一律賜教,對于見到的不合理的事他也上前說教,企圖以教育來改變身邊的每個人。也正因為教育有這么重要的意義,蘇格拉底認為教育應當當成一件國家大事,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培養(yǎng)治國人才。當時,雅典對選舉統治者采取的是抽簽的辦法,蘇格拉底是一個愛國者,深愛自己的母邦雅典,為雅典的安全英勇戰(zhàn)斗,嚴守雅典的法律,但他對用抽簽的辦法挑選國家官員的傳統一再批評,認為把管理國家的大事交給偶然中簽的隨便什么人,而不問其才德,這是不負責任的極端民主。他提出治國者必須有才有德,深明事理,具有各種實際知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這種人才。那么,培養(yǎng)這種人最關鍵的是什么呢蘇格拉底認為應當是道德。在蘇格拉底之前的哲學家主要研究自然哲學,到蘇格拉底中年,雅典從繁榮走向衰敗,社會問題成堆。自然哲學已經解決不了現實問題,蘇格拉底認為哲學應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倫理、政治等人類自身問題,為此他提出了研究道德的哲學。針對智者所說的真理因人而異,沒有普遍的真理,蘇格拉底提出異議,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研究倫理概念的一般定義。因而,蘇格拉底第一次提出了倫理學的理論問題,是哲學思維的一次飛躍,這一見解影響了柏拉圖對共性、理性的探求。經過對倫理問題的長期探索和總結,蘇格拉底得出了一些重要的、有影響的道德教育思想,首先蘇格拉底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人學會做人,可見他把德育放到高于德育和智育的位置。其次,提出了“智慧即德行”的著名論點,蘇格拉底認為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確的行為基于正確的判斷,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教人辨別是非也就是教人道德。智慧即德行的論斷有重要的教育實踐意義,既然正確的認識可以指導行為,也就是說德行是可教的,后世的教育家便把發(fā)展道德意識、道德判斷作為德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但知識即道德的觀點并不完善。此外,蘇格拉底還提出“自制是德行的基礎”、“守法就是正義”、“身教重于言傳”等重要的道德教育觀點,并且以身作則,自己就是高尚道德的典范。從上面的教育目的出發(fā),蘇格拉底對教育內容也作了詳細的說明,他認為治國者必須有廣博而實用的知識,因而除教授政治、倫理雄辯術以外,第一次將幾何、天文、算術列為必須學習的科目。同時,蘇格拉底還很注重體育鍛煉,認為健康的身體不是天生的,鍛煉可以使人身體強壯??梢?,蘇格拉底已經明確認識到德育、智育、體育的三者同樣重要。蘇格拉底的思想特點除了反映在上述這些教育思想種以外,也表現在他與眾不同的教學方法上,他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哲學研究和講學中,形成了由譏諷、助產術、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的獨特的方法,稱為蘇格拉底方法。譏諷是就對方的發(fā)言不斷提出追問,迫使對方自陷矛盾,無辭以對,終于承認自己的無知。助產術即幫助對方自己得到問題的答案。歸納即從各種具體事務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質,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比較尋求“一般”。定義是把個別事物歸入一般的概念,得到關于事物的普遍概念。該方法不是將現成的結論影響灌輸或強加給對方,而是通過探討和提問的方式,誘導對方認識并承認自己的錯誤,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確的結論。然而,這種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第一,受教育者必須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和熱情;第二,受教育者必須就所討論的問題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第三,談話的對象是已經有了一定知識基礎和推理能力的成年人,這種方法不能機械地搬用于幼年兒童??傊K格拉底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偉大人物,他把教育放在國家大事的位置上,強調教育與政事的結合;蘇格拉底對倫理學的研究是前所未有的,開拓了自然哲學向倫理哲學轉變的新紀元,從而為道德教育奠定了更加豐厚的理論基礎;蘇格拉底不僅總結自己經驗提出有異于前人的較為系統的教育理論,而且也在實踐中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方法,助產術以其獨特的優(yōu)點影響了后世很久,至今教學領域還很提倡類似這樣的啟發(fā)教學方法。因此,蘇格拉底在教育史上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雖然在當時時代背景下有其難免的弊端,但仍是一份有價值的精神遺產。2.評析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答: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對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著深遠影響。他自幼父母雙亡,在親戚的幫助下,到過許多著名學園求學,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還解剖過動物和人的胚胎,其教育著作已經失傳,我們只能從其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著作中窺見其教育思想的胚胎。在哲學上,他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認為事物是質料和形式的統一。在認識論上,他認為認識的對象是物質世界,物質世界是經驗和感覺的源泉,而經驗和感覺則是理性思維和概念的源泉。概念由感覺產生,是知識的高級階段。認識事物的一般,從感覺上升到理性思維,認識共相、概念,這是科學的任務。這些觀點都為其教育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它的教育思想總的看來包含以下四個方面:(1)靈魂論首先,亞里士多德根據其靈魂論提出教育應當包含體育、智育和德育。亞里士多德將人的靈魂區(qū)分為兩個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非理性部分又包括兩種成分。所以人的靈魂由三個部分構成,即營養(yǎng)的靈魂、感覺的靈魂和理性的靈魂。這三個部分相應于植物的靈魂、動物的靈魂和人的生命。當營養(yǎng)的靈魂單獨存在時,是屬于植物的,如果它還有感覺,則屬于動物的靈魂。如果它既是營養(yǎng)的,也是感覺的,同時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靈魂。在靈魂的三部分中,植物的靈魂與理性不相干,動物的靈魂即感覺,使靈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領導下和諧共存,人就成為人。靈魂論在教育上有重要意義:第一,它說明人也是動物,人的身上也有動物性的東西,它們與生俱來,不承認它是違反人的本性的,也是做不到的;其次,人又不同于動物,人具有理性,高于動物。能否用理性領導欲望,使欲望服從理性,使人與動物區(qū)分的標志。人品欲望肆虐,不聽從理性的指導,人就降低成為動物。用理性引導、限制、指導欲望,人就上升為人。發(fā)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于動物的水平,上升為真正的人,這就是教育,特別是德育的任務。靈魂的三個組成部分的理論為教育必須包括體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論上的依據,這一論斷很重要,雖然含有唯心主義的成分,但是認為教育包含德、智、體這在當時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的,其影響一直延伸到現在。(2)教育的作用在分析教育的內容的同時,亞里士多德還論證了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人形成為人的三個因素:天性、習慣和理性。他認為重視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環(huán)境和正當的行為中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通過教育發(fā)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習慣受理性的領導,人就能成為有良好德行的人。在這三因素中教育顯然有其特殊的作用。但是,在高度評價教育作用的同時,他并不認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萬能的。教育不能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環(huán)境中形成壞習慣的人服從理性的領導,對這種人需進行法制。只有當法制、良好的環(huán)境影響、正確的家庭影響和教育形成合力時,人才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亞里士多德的這一理論,是后世關于遺傳、環(huán)境和教育的理論的雛形,也是盧梭劃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的教育的張本。不同的是盧梭認為后兩者應服從前者,亞里士多德堅持天性、習慣服從于理性的指導。可見,亞里士多德關于教育作用的觀點,為教育思想的發(fā)展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線索,不愧為教育先驅,他的這些論證在當今社會,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在學校、家長教育兒童方面還有重要的現實意義。(3)白板說除了用靈魂論解釋教育的內容,用天性、習慣、理性分析教育的關系以外,亞里士多德還以“白板”、“蠟塊”為喻,生動分析了教育過程的作用機制。他在其唯物主義認識論中,用蠟塊與金戒指比喻感覺和感覺對象的關系,感覺只是采納被感覺的東西的形式而不取其質料,“正如蠟塊只把金戒指的印記印在自己身上,而不取黃金本身”。人的靈魂也就像一塊什么也沒有的白板或白紙,它能接收對象的知識。也就是說人接受教育,就如在白板上圖畫,人能吸收外界提供的知識。這種觀點的提出確認知識是從外面經過感覺進入意識的,與柏拉圖知識即回憶的理論相對,這是古希臘在認識論上的一個成就,是唯物主義認識論的一個重要代表;但這個比喻的合理性有限,因為人的靈魂與蠟塊不能等同,感覺印象進入靈魂時,經思維加工引起了靈魂的改變,而蠟塊印了戒指后其性質沒有變,這一點亞里士多德的考慮有所欠缺;其次,人與外界關系不是純粹的被動關系,認為外界給什么人就學什么,過于絕對。(4)教育對象最后,亞里士多德還對教育對象做出了規(guī)定,和柏拉圖一樣,他認為,教育是國家的事,人人都應受一樣的教育,認為教育應有法律規(guī)定,這樣才能確保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以上這些就是亞里士多德主要的教育觀點,其思想較前人更加系統,并且提出許多重要的議題,在世界教育史上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同時,他也沒有把理論停留在紙上,而是結合到自己的實踐中:根據人的自然發(fā)展,將人的教育進行分期,對實際教育工作提出了寶貴意見:提倡胎教和嬰幼兒教育,主張優(yōu)生優(yōu)育,控制人口過度增長。游戲對兒童有益,但要選擇健康的游戲;提出初等教育分四科:閱讀、書寫、體育、音樂和繪畫。不同于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認為身體的訓練應在智育之前,強調兒童的體育應柔和,避免孩子變殘忍,并要求把音樂列入必修的課程當中;在高等教育方面,提倡教學與科研結合,研究與實驗結合,講授與自由討論結合,重視孩子的興趣和家庭的教育作用,積累了完善的教育經驗。第三章古羅馬的教育二、簡答1.簡單介紹古羅馬各個時期教育的主要內容、形式和教育目標。答:古羅馬教育的發(fā)展經歷了很長的一個時期,根據國家政局的變動,教育的發(fā)展也可以分為王政時期、共和時期、帝國時期三個階段。(1)王政時期的教育由于王政時期羅馬共和國剛建立,國家的各方面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以農業(yè)經濟為主。另外,加上征戰(zhàn)需要,國家暫時無暇顧家教育的建設,因而這一時期教育以家庭教育為主;教育內容主要是關于農業(yè)生產和軍事內容;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農民和軍人,為國家的生存服務。(2)共和時期的教育共和時期是古羅馬教育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時期,這一時期戰(zhàn)爭結束了,隨著商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羅馬的對外交流增加,學校教育也從中獲得充分的發(fā)展,形成較為完備的教育體制:一是初等學校(亦稱“盧達斯”)。招收7~12歲的兒童。教育內容是讀、寫、算,其中包括《十二銅表法》和道德格言等,但不重視體育和音樂。教學條件簡陋,貴族一般不去,自己雇家庭教師。二是文法學校。是為貴族家庭子女設立的比初等教育更高一級的學校。教育內容是希臘文和拉丁文,此外還學地理、歷史、數學、自然科學方面的知識。三是修辭學校。比文法學校更高一級,接收文法學校畢業(yè)的貴族子弟,培養(yǎng)雄辯家(“演說家”)。教育內容是修辭、邏輯、法律、倫理學、數學、天文學、歷史等。因此共和時期的教育主要形式是私立學校教育,其最高目標是培養(yǎng)演說家。(3)帝國時期的教育羅馬帝國建立后,雖政體和經濟的變化,教育也發(fā)生相應變化。首先,國家加強了對初等教育的監(jiān)督和控制,并把私立的文法學校和修辭學校改為國立;其次,把教育的目的定為培養(yǎng)忠于帝國的官吏和順民;再次,決定文法學校和修辭學校教師由國家任免,提高教師待遇并享有一些特權。這一時期的教育形式主要是國立教育,內容基本與共和時期相同,但出于鞏固政權的目的,教育目標主要是培養(yǎng)官吏和順民。2.簡述昆體良教育思想的大致內容。答:昆體良是羅馬著名的教育家,其代表作《雄辯術原理》是他二十多年教學工作的總結,體現了他豐富的教學思想,具體看來其內容可以分為三大主要部分:(1)有關培養(yǎng)雄辯家的教育觀首先,在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務上,昆體良的見解與西塞羅一樣有很大一致性,都主張培養(yǎng)雄辯家。但是在他看來,雄辯家不僅僅是擅長演說的人,還應當是一個具有較高的才能,對于雄辯家來說,才能與德行是相互聯系的,從一定意義上講,德行比才能更重要,因為雄辯的主要任務是要宣傳正義和德行,指導人們趨善避惡;因而雄辯家自身的德行很重要,教育的任務應當是培養(yǎng)良好的德行。此外,昆體良還充分肯定教育的巨大作用,認為大多數人都具有基本相同的天賦,都能敏捷地、靈敏地學習。真正天生愚笨不可教的人是罕見的。另一方面他認為,天生的才能只是個人發(fā)展的一種可能性,天賦的發(fā)展有賴于不斷的實踐和教育。但是,教育的作用也不是絕對的,教育應當以人的自然本性為基礎,教育者應當尊重受教育者個性差異和年齡差異。(2)教學觀昆體良的教育思想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使他關于教學問題的一系列主張。首先,在教學的組織形式方面,昆體良提出了分班教學的思想,主張把學生分成班組,在同一時間,由教師對全班組而不是個別學生進行教學,這些見解是班級授課制的萌芽;在課程設置上,他認為專業(yè)知識應當建立在廣博的知識學習的基礎之上;在教學方法上,昆體良提倡啟發(fā)誘導和提問解答的方法;此外,昆體良還提出學習與休息交替的教學原則,以防止學生過度疲勞。(3)教師觀昆體良高度重視教師的作用,認為要做好教育工作,教師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應當具有全面的素質。①教師應當是德才兼?zhèn)涞?,即教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又教學生做人;②教師對學生應寬嚴相濟;③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應當有耐心;(4)教師應當懂得教學藝術,教學簡明扼要,明白易懂,深入淺出;⑤教師要注意到兒童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第四章西歐中世紀的教育二、辨析1.西歐中世紀的騎士教育作為家庭教育形式,是普通人民的教育。答: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騎士教育是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產物,它是一種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與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權教育。騎士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英勇善戰(zhàn)、忠君敬主的騎士精神和技能。其實施分為三個階段:從出生到7~8歲為家庭教育階段。兒童在家接受母親教育,內容有宗教知識、道德及身體的養(yǎng)護,這一階段,與一般的家庭教育基本等同;但是,7~8歲以后為禮文教育階段,低一級的貴族將兒子送到高級貴族的家庭中充當侍童,這個階段的教育雖然也是在家庭中進行,但是與一般家庭教育相差甚遠,受教育者是在別人的家庭接受教育的。14~21歲為侍從教育階段,重點是學習“騎士七技”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弈棋和吟詩,同時還要侍奉領主和貴婦。年滿21歲時,通過授職典禮,正式獲得騎士稱號。所以說,認為騎士教育是一種家庭教育形式是正確的,但是把它等同于普通人民的教育則是不對的,它是屬于世俗封建主的教育三、簡答1.簡述中世紀基督教的教育形式、機構、及其教育內容。答:中世紀是一個被神學色彩籠罩的時代,這一時期也是基督教得到急速發(fā)展的時期。隨著基督教的發(fā)展,大批不是基督教的人也開始涌進教堂,如何把申請入教和剛剛入教的人訓練成為合格的教會人員成為教會的一項教育任務,早期基督教教會學校正是在這種條件下發(fā)展起來的。修道院是中世紀最典型的教會教育機構,由一開始訓練教會成員轉為傳授知識。修道院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準備充當神職人員的人進行教育,以后擴大了范圍,一些并不以神職為生的人也被接納。但兩類學生分開,前者稱為“內學”,畢業(yè)后將終身做圣職。后者稱為“外學”,入修道院只為學習知識,學成后仍為俗人。修道院的學生一般十歲左右入學,學習期限大約為八年。早期的修道院主要強調宗教信仰的培養(yǎng),知識學習的內容不過是簡單的讀、寫、算,以后課程逐漸加多加深,七藝(文法、修辭、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成為主要課程體系。修道院學校的教師完全由教士擔任,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口授和學生背誦、抄寫相結合。實行個別教學,學生的入學時間、學習進度和時間安排因人而異。學校的紀律十分嚴格,體罰盛行。2.簡述中世紀教育的總體特征和歷史地位。答:中世紀的教育在西方教育史上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時期,可以說是教育開始從神學向世俗轉化的一個過渡關鍵,歸納起來,這一時期的教育大致有以下這么幾種特征:(1)最為重要、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它的宗教化、神學化。表現為其與神學直接相關、為神學服務,且思想家的思考方式也神學化;(2)保守性和發(fā)展的緩慢性;(3)教育討論的范圍與古希臘、羅馬差異大,希臘、羅馬始終是探討少數人的教育、統治者的教育,中世紀無等級區(qū)別,更具開放性、普遍性;(4)中世紀時期對教育的認識是未分化的,也就是說教育家對教育的認識往往是與宗教神學、哲學相聯系的。這些特點中有積極的方面也有消極的方面,應該說積極的部分是占主要的,這一階段的教育在歷史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為后來教育的發(fā)展留下很多值得借鑒和利用的東西:(1)從整體上看,中世紀為西方文明的發(fā)展留下了大量遺產;(2)從教育實踐看,同樣是筆財富,它在長期的發(fā)展中形成了一個學校系統,其中包括修道院學校、主教學校、堂區(qū)學校、中世紀大學等多種類型的教育機構,且形成較嚴格的教育制度;(3)從教育思想看,中世紀也并非一無建樹:首先,出于培養(yǎng)信仰考慮,極強調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德育提出大量見解;其次,中世紀教育家們所提出的關于教學問題的見解包含了一些合理因素;第三,中世紀教育家所推崇的經院哲學的方法雖有種種弊端,但同時也有積極的意義,一方面它有訓練思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經院哲學雖然力圖調和信仰和理性的矛盾,但卻從此為理性的發(fā)展和運用打通了道路。四、分析論述題1.評析中世紀大學產生的原因、主要辦學特色,及其在歷史的上的地位。答:(1)西歐封建制度進入發(fā)展的鼎盛時期之后,王權日漸強固,社會趨于穩(wěn)定,農業(yè)生產穩(wěn)步上升,手工業(yè)逐漸成為專門的職業(yè),形成一批新興的市民階層,提出新的文化要求,追求學問成為時尚;同時十字軍東征使成千上萬的基督徒到東方,加強了不同文化的交流。這兩方面原因導致,傳統的宮廷學校和騎士教育已不能滿足這種需要,新的教育機構和形式開始出現,其中中世紀大學最為引人注意。(2)這些最初的中世紀大學一般都具有這樣的特色:他們最初是一種自治的教授和學習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數名)在某一領域有聲望的學者和他的追隨者自行組織起來,形成類似于行會的團體進行教學和知識交易。當時最早的大學是11世紀中期在意大利形成的薩來諾大學,其次是12世紀初形成的波隆納大學。中世紀大學的基本目的是進行職業(yè)訓練,培養(yǎng)社會所需的專業(yè)人才。從組織上看,大學最初是由進行知識交易的人自行組成的團體,14世紀以后,大學逐步成為由教師和學生組合的團體。中世紀大學從最初形成一表現出自治的特點,即學校的事物基本由學校自行管理。中世紀大學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權,比如說:大學師生免稅、免服兵役等等。中世紀大學按領導體制可分為兩種:“學生”大學與“先生”大學。前者由學生主管教務。教授的選聘、學費的數額、學期的期限和授課時數等,均由學生決定;后者由教師掌管校務,學校諸事均由教師決定。中世紀大學的課程開始并不固定,后趨向統一,應社會需求分文、法、神、醫(yī)四科進行學習。中世紀大學已有學位制度,學生修畢大學課程,經考試合格,可得“碩士”“博士”學位。此外,中世紀大學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與教會間有著復雜的關系。一般教會史學家認為中世紀大學的出現是教會的功績,這種看法雖然不無道理,但顯然夸大了教會對人類發(fā)展的貢獻,中世紀大學是西歐社會發(fā)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教會自身不具備創(chuàng)造大學的能力。由于中世紀的社會性質,中世紀大學以后逐漸被教會所控制。但其體制、特點影響深遠,是近代西方大學的直接淵源。在現代西方大學高等教育的不少方面,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中世紀大學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和教育特征。(3)中世紀大學的歷史地位中世紀大學的產生,雖然有其明顯的局限性。但是應該肯定,中世紀大學的出現,奠定了現代大學的辦學基礎,為高等教育發(fā)展作出了貢獻,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意義:首先它樹立了學術自由、探求真理的典范。中世紀大學的出現,尤其是中世紀大學擁有極大的自主權,推行學術自由,鼓勵學者和學生探求真理,為人類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F代大學成為先進文化的聚集地,與中世紀大學在社會系統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開的。其次,形成了學術中心,推動了思想和學術的發(fā)展。中世紀大學推行學術自由,會集了大量學者,在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傳播了社會文化,直接成為傳承文化的橋梁;進行了對真理的探求,促進了社會思想和科學的發(fā)展。使大學成為了社會學術中心。第三,為后期大學發(fā)展提供了許多有意義的辦學實踐經驗。早期中世紀大學形成了初步的學科劃分和學位制度。比如學科劃分制度,這種按照職業(yè)劃分的教學和組織形式一直影響著現代大學。再比如學位制度,現代各國高等教育的學位制度雖然存在一些差別,但都是直接源于中世紀大學。現代意義上的三級學位制度直接起源于英國大學,英國大學是深受巴黎大學的影響,引入的學位的概念,后來,英國的學位制度被移植到美國。19世紀后,隨著美國研究生教育的出現和對世界高等教育的影響,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按照美國模式建立了現代意義的學位制度。第五章拜占庭與阿拉伯的教育二、簡答1.古代阿拉伯的教育有何特色對世界文化教育有何影響答:(1)阿拉伯人在7世紀興起之初,其文化教育是非常落后的。但是在歷史上比較短的時間里,他們竟然后來居上,建立起“一種融合了猶太文化、希臘—羅馬文化和波斯—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傳統的混合文明”,使自己在文化科學的成就上達到了引人注目的高峰。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阿拉伯國家的許多哈利發(fā)推行了一種比較開朗的文化教育政策。他們對被征服地區(qū)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采取了比較寬容的態(tài)度,并鼓勵學術研究。因此,阿拉伯人就能在繼承東、西方文化成果的基礎上迅速發(fā)展自己的文化與教育。阿拉伯的教育具有尊師重教、教育機會比較均等、神學與實用課程并存、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和多方籌集教育資金以保證發(fā)展教育的物質條件等鮮明特點。這些特點也是與他們的文教政策有機聯系著的。(2)阿拉伯人由于教育政策開明,教育政策得到迅速發(fā)展,并在科學上取得了巨大成就,這對后世影響非常大。阿拉伯的偉大數學家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了代數,他編寫的《積分和方程計算法》于12世紀傳到西歐,一直到16世紀還是大學使用的教材。通過他的著作,西方還懂得了使用阿拉伯數字。阿拉伯人在天文學、醫(yī)學、哲學和文學方面也都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瘜W家和醫(yī)生拉齊斯、醫(yī)生伊本.西那等的許多著作解決了廣泛的醫(yī)學問題;哲學家伊本.拉西德對亞里士多德著作所作的注釋、提示和摘要在西方流傳了幾個世紀,對西歐重新認識古希臘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阿拉伯的學校也因教學內容充實而吸引了許多西歐青年,是他們思想受到影響,這對西歐文藝復興也起了一定的孵化作用。第二篇外國近代教育二、辨析題1.耶穌會的教育活動具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取得很大成功,是教育史上一個不小的進步。答:該題的提法不完全正確,耶穌會的教育作為天主教的改革成果,有其獨有的特色,為天主教的教育帶來進步,但從歷史角度看則不然。隨著宗教改革運動的進行,羅馬天主教會一方面鎮(zhèn)壓各地的反抗,一個方面又忙著改革自身來適應變化了的世界,“耶穌會”就是這種改革的產物。其創(chuàng)始人是西班牙神學家羅耀拉,他非常重視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耶穌會教育的特點就是用人文主義精神來改革學校和教學。出于培養(yǎng)精英以控制未來的統治階層考慮,耶穌會集中全力于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而不重視初等教育。在教學內容上,耶穌會教育的教學內容也依據中高等的區(qū)別很不相同:中等教育以拉丁語、希臘語、希伯來語、文法、古典文學等人文學科為主;高等教育則主要是哲學和神學。此外,耶穌會學校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組織管理模式,一切以1559年的《耶穌會章程》和1559年的《教學大全》這兩個綱領性文件為標準和尺度。高水平的師資也是耶穌會學校取得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耶穌會十分重視師資的培養(yǎng)和訓練,其教師均受過宗教、知識及教育教學方法三個方面的訓練。耶穌會的教學方法也富有成效。采用了寄宿制和全日制,學生依成績分班,采取班級授課方式,教師在教學中采用講授、閱讀、寫作、背誦、辯論、練習等多種方式,學校提倡溫和紀律、愛的管理,強調師生間的親密關系,很少使用體罰??梢?,耶穌會在外界的影響下,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使天主教的教育在短短的時間內取得了很大的進步。然而,這并不代表它在歷史上也是一種進步,因為不管他的制度、方法多么完善,組織管理多么周密,師資水平多么高,這些都服從于一個目的——企圖重建教皇和天主教會對歐洲的統治,這一目的是逆歷史潮流的,因而,題中的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三、簡答題1.人文主義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文藝復興運動是公元14世紀初期到17世紀中葉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向封建主義和基督教神學體系發(fā)動的一場偉大的文化革命運動,人文主義是這場運動的旗幟,在教育方面人文主義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人本主義。人文主義教育在目標上注重個性發(fā)展,在教學方法上反對禁欲主義,尊重兒童天性,堅信通過教育這種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個人、改造社會和自然,這些都表現出人本主義的內涵,人的力量、人的價值被充分肯定。第二,古典主義。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吸收了許多古人的見解,人文主義教育實踐尤其是課程設置已具有古典性質,但非純粹復古,而是古為今用,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第三,世俗性。不論從教育目的還是從課程設置等方面看,人文主義教育充溢著濃厚的世俗精神,關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關注今生而非來世,與中世紀有巨大區(qū)別。第四,宗教性。人文主義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幾乎所有的人文主義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們雖然抨擊天主教會的弊端,但不反對宗教,更不打算消滅宗教,他們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紀陳腐專橫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種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第五,貴族性。這是由文藝復興運動(并非大眾運動)的性質決定的,人文主義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上層子弟;教育的形式多為宮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眾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上層人物如君主、侍臣、紳士等。2.簡述宗教改革時期路德派的教育主張。答:宗教改革運動產生于16世紀初,是文藝復興在宗教領域的繼續(xù),反對天主教的腐敗、愚昧、虛偽,企圖以新的宗教取代原有的舊宗教,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呈現錯綜復雜的局面,其中比較大的教派有三個:路德派、加爾文派和英國國教派,而路德派是最早發(fā)起這場改革的教派,他們提出了許多新的主張,包括在教育上的一些見解:中世紀時期教育上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教育權統統歸羅馬天主教會所有,國家無法掌握教育權,而路德派在宗教改革中提出的一個重要主張就是:把教會置于國家權力之下辦教育。路德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宗教性的,在于使人虔信上帝,使人靈魂得救,辦學校不僅易于教會,也益于國家,因而他們主張:(1)國家應重視教育,掌握教育權;(2)國家應推行普及、義務的教育;(3)重視各類教育的發(fā)展;(4)重視學校教育和教學的管理。這樣就強調了教育國有和教育為國家服務的宗旨。總之,路德派的宗教和教育改革改變了上帝主宰一切,教皇按照上帝的規(guī)定主管人間一切事物的思想,導致了一種新的思想的產生,既由歷來以管理國家是世俗君主的責任,勸慰人們的精神世界是教會的責任,進而發(fā)展為上帝給世俗君主至高無上的權力,每個國家的教會都應付屬于君主。這個思想為近代教育由教會控制過渡到國家控制奠定了基礎。四、分析論述題1.試論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在教育上的特色。答:文藝復興運動是公元14世紀初期到17世紀中葉歐洲新興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里,向封建主義和基督教神學體系發(fā)動的一場偉大的文化革命運動,被復興的事古希臘和古羅馬古典知識的非基督教的世俗學科。文藝復興不僅僅是為了復興古典文化,更主要是新興資產階級新文化對古代文化的繼承、利用和發(fā)展,是以古托今。人文主義則是文藝復興這場運動高舉的大旗,是文藝復興時代不同國家、不同領域、不同時期的巨人們所共同擁有的世界觀。人文主義思想具有四個特征:(1)歌頌贊揚人的意義、尊嚴和價值;(2)宣揚人的意志自由和個性自由;(3)要求現實生活和塵世的享樂;(4)提倡學術,尊崇理性。文藝復興作為一場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革命運動,在教育上也有許多的主張,歸納起來這種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這些內容:首先,在教育的目方面,前期人文主義者認為,教育應當培養(yǎng)有美德、崇尚共和精神的公民,這樣的人是一種學習型的人才,是為政體服務的;后期人文主義者則認為,教育要培養(yǎng)賢明的君主、能干的侍臣,一種實干型的人才,但這種人也是為政體服務的。對于教育的價值,人文主義者一致認為教育有重要作用,只有通過教育才能培養(yǎng)美德,獲得身心和諧發(fā)展。人文主義者還高度評價德育的重要性,再度推崇古代的四項基本美德:正義、勇敢、節(jié)制、智慧。他們認為培養(yǎng)美德最好的方式就是學習古典文化。人文主義的教育內容主要包括五個方面:(1)古典語言和古典著作;(2)三藝:文法、修辭、辯證法;(3)神學;(4)本族語;(5)自然科學在教育方法上,帶有明顯的人文主義的特色:反對權威主義,崇尚自由精神;教育應該遵循兒童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批判經院主義的煩瑣方法,引入認識事物的新方法;注重能力培養(yǎng),反對迂腐學風。這些是人文主義在教育上的一些具體主張,從中不難看出里面所滲透的人文主義的思想成分,經總結可以把這些教育思想歸納成五個主要的特征:第一,人本主義。人文主義教育在目標上注重個性發(fā)展,在教學方法上反對禁欲主義,尊重兒童天性,堅信通過教育這種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個人、改造社會和自然,這些都表現出人本主義的內涵,人的力量、人的價值被充分肯定。第二,古典主義。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吸收了許多古人的見解,人文主義教育實踐尤其是課程設置已具有古典性質,但非純粹復古,而是古為今用,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第三,世俗性。不論從教育目的還是從課程設置等方面看,人文主義教育充溢著濃厚的世俗精神,關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關注今生而非來世,與中世紀有巨大區(qū)別。第四,宗教性。人文主義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幾乎所有的人文主義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們雖然抨擊天主教會的弊端,但不反對宗教,更不打算消滅宗教,他們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紀陳腐專橫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種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第五,貴族性。這是由文藝復興運動(并非大眾運動)的性質決定的,人文主義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上層子弟;教育的形式多為宮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眾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上層人物如君主、侍臣、紳士等。以上這些就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在教育上表現出來的一些特征,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人文主義的教育也不例外,從其思想主張和特征我們可以發(fā)現,人文主義教育既有進步性也有落后性,由于時代的局限它不可能擺脫其封建性和宗教性的特點,但是它掃蕩了中世紀教育的陰霾,展露出了新的時代教育的新興信息,開了歐洲的教育先河。第二章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二、辨析題1.19世紀,英國的學校教育制度屬于單軌制。答:題中的說法是不正確的。19世紀,英國教育一直具有明顯的雙軌性質。近代英國的教育形式主要有慈善學校、文法學校和公學、學園、星期日學校和“導生制學?!?,其中慈善學校主要是初等教育,使教會等社會團體為貧困人民解決基本教育問題的方法;文法學校和公學產生于文藝復興時期,是英國富家子弟升入大學的預備學校,屬于中等教育性質;公學則強調學校由公眾團體集資興辦,培養(yǎng)一般公職人員,教學設備、條件和教學質量均高于文法學校;學園是由非國教派創(chuàng)辦的一種新的學校形式,當時主要靠學生交費維持,傳授一些實用的知識,后來發(fā)展成為一種實科性質的中學;日期日學校和“導生制”學校則都是非正式學校,為解決童工和社會人群的教育問題而設置的簡單學校。從這些教育形式我們可以分析出:英國的初等教育一直屬于宗教和慈善事業(yè)。“初等教育法”頒布后,義務教育得到普及,但勞動人民所受的宗教教育和粗淺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學的,這是英國教育中的一軌。而另外一邊,文法中學和公學等學校都是為貴族子弟設立,作為中等教育及其預備學校是為升入大學做準備,直到19世紀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學、大學以及師范教育才適應社會的發(fā)展需要而陸續(xù)發(fā)展起來。然而,直至二十世紀初,就讀于現代中學和一般職業(yè)技術學校的英國平民子弟還是難以升學,而貴族子弟依舊經過家庭教育或預備學校升入公學和文法學校,為將來升入大學做準備。由此可見,19世紀英國的教育一直具有雙軌性質。三、簡答題1.請簡述近代英國初等教育發(fā)展的狀況。答:英國是一個古老的封建國家,在其漫長的封建社會里,受教育仍是貴族、高級僧侶及其上層社會家庭的子弟的特權。16世紀宗教改革之前,窮苦兒童主要是在天主教堂附設的讀經班或唱詩班里學到一些初步的閱讀與唱歌的知識。宗教改革期間,天主教和新教各派為了爭取群眾,都對初等教育給予了較多的重視。宗教改革之后,新教成為英國國教,天主教的僧院學校均告停閉,由國教各郊區(qū)負責的簡陋的教區(qū)學校逐漸發(fā)展起來。這種學校接納窮人子弟入學,教學多用英語,仍以《圣經》為主要學習內容,是英國初等教育學校的最初形式。英國的初等教育主要是慈善性質,開始創(chuàng)辦的是“基督教知識促進會”和“國外福音宣傳會”,之后又有“乞兒學?!?、“勞動學?!?、“貧民學?!钡仍S多慈善學校。1780年,報館經理雷克斯首創(chuàng)“星期日學?!保ㄒ喾Q“主日學校”)以利用禮拜日對童工進行指導和教育;這一時期還有一種由老年婦女在家中開辦的“婦女學校”。所有這些由教會、民間慈善團體或私人開辦的初等學校,辦學條件和師資水平都很差,貧苦兒童離校后大多不能進入中等學校繼續(xù)學習。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初等教育,仍然主要是一種慈善事業(yè)。導生制學校和幼兒學校就是此時在英國出現的兩種屬于慈善事業(yè)的初等學校。1870年英國政府頒布了“初等教育法”,重申國家對教育的補助和監(jiān)督,在各學區(qū)設立國民學校,承認教會學校為國家教育機關之一種,但要求學校中的世俗科目與宗教分離。1880年英國政府規(guī)定初等教育為強迫教育。到1891年,開始實現初等教育免費的規(guī)定。至此,英國教育制度基本形成并為國家所控制。其年限一般為6年。2.簡述洛克提出的教學方法。答:洛克是英國著名的實科教育和紳士教育的倡導者,他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話》中闡述了他的教育主張。他認為教學應首先啟發(fā)兒童求學的欲望,激起讀書的興趣。教學要從兒童的年齡特點出發(fā),使讀書變得饒有趣味,寓學習于興趣之中,他們就會把“學習當成另外一種游戲或娛樂去追求”。其次,應鼓勵和培養(yǎng)兒童的好奇心。洛克認為如果兒童的好奇心不斷得到鼓勵和培養(yǎng),他們的推理能力和判斷能力就會得到發(fā)展,理智就會逐步完善。再次,要集中和保持學生注意力。為了達到上述的目的,教師首先應盡量讓學生了解所學知識的用處,當兒童真正了解了知識的用處就會集中注意去學習。其次教師的態(tài)度應當溫和、慈愛。第四,洛克根據人的認識是從簡到繁的特點,強調教學也應從易到難,出簡及繁,循序漸進。洛克極為重視思想和方法的訓練,認為良好的方法可以清除前進道路中的障礙,有助于掌握知識,領會事理。方法有多種,但主要的有二,即從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方法。他強調應該使學生在這兩種方法上都得到訓練。洛克針對當時教育只重視死記硬背,忽視發(fā)展智力的嚴重弊端,提出在教學過程中提高人的能力較之獲得知識更為重要,這一思想在當時有著較大的積極意義,在教育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3.請簡述斯賓塞的知識價值論答:斯賓塞是19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他所生活的19世紀的英國大、中學的教育內容已經不能反映當時科學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對此,斯賓塞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完滿生活做準備”,呼吁教育應從古典主義的傳統束縛中解放出來,適應生活、生產的需要,應當教授有價值的知識。斯賓塞認為,最重的問題不在于某些知識有無價值,而在于它的比較價值。這個比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識價值論:他認為,學科是否重要是與生活、生產和個人的發(fā)展相關系的,為此,他把人類生活的幾種主要活動加以分類。它們可以自然的排列成為: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動;②從獲得生活必需品而間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動;③目的在撫養(yǎng)和教育子女的活動;④與維持正常的社會和政治關系有關的活動;⑤在生活中的閑暇時間可用于滿足愛好和各種感情的活動。根據生活準備說和知識價值論,他提出學校應該開設以下五種類型的課程:第一類是生理學和解剖學。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識,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第二類是邏輯學、力學、數學、光學等,是間接保全自己的知識,是使文明生活成為可能的一切過程能夠正確進行的基礎。第三類是生理學、心理學和教育學。是履行父母責任必須的知識。第四類是歷史。有利于調節(jié)人們的行為,維持正常社會關系。第五類是文學、藝術等。4.巴西多的泛愛主義教育是什么答:18世紀70年代,德國出現了以泛愛主義為宗旨,創(chuàng)辦“泛愛學?!钡慕逃顒??!胺簮蹖W?!笔窃诳涿兰~斯和法國啟蒙學者的教育觀影響下出現的新式學校?!胺簮蹖W?!钡膭?chuàng)始人是巴西多,他發(fā)表《關于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對社會公共福利的影響搞慈善家及富人書》,按照盧梭的教育觀點,提出了培養(yǎng)博愛、節(jié)制、勤勞的美德,注重實用性和兒童興趣,寓教育教學于游戲之中等及富新意的辦校設想,呼吁人們捐資助學,結果引來了包括奧地利國王、俄國女皇在內的一批達官顯貴的支持。泛愛學校采用“適應自然”的教學方式,還兒童以本來面目。教學中注重直觀,學生常在游戲、表演、誦讀、交談、心算等活動中學習。學習的內容也十分廣泛,本族語和實科知識占有重要地位,還有外語、體育、音樂、舞蹈和農業(yè)勞動、手工勞動,等等。巴西多還為泛愛學校編出包括多種基礎科學知識的《初級讀本》,該書附有100幀插圖,被譽為18世紀的《世界圖解》、教育史上第二本有插圖的教科書。5.請簡要介紹洪堡對德國教育的改革及其影響。答:19世紀是德國社會和教育進行變革和發(fā)展的時期,其中在教育改革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是洪堡,當時他任普魯士內務部文教總管,根據新人文主義教育思想制訂了包括學制、課程、教法、考試、學校管理和師資在內的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在初等教育上,他認為初等教育的目的是發(fā)展學生的理性,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宗教感情,為進一步的學習做準備。在中等教育上,編制了教學計劃,以拉丁文、希臘文、德文和數學為主課,重視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教學。在高等教育上,洪堡提出了學術自由原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原則。還創(chuàng)辦了柏林大學,這是19世紀對德國教育最有影響的事事,對后來歐美高等教育發(fā)展也產生重大影響。柏林大學是在民族喪失獨立、經濟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建立的,可以說一開始人們就寄予他民族振興的愿望。洪堡認為,國家不能使大學僅僅為他的眼前利益服務,把大學看成高等古典語文學?;蚬诺鋵?茖W校,而應從長遠利益考慮,使大學在學術研究上不斷提高,從而為國家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前景。從這一指導思想出發(fā),創(chuàng)建了柏林大學,旨在使它成為德國科學和藝術的中心。為了實現這一理想,柏林大學采用了新的辦學思路:①柏林大學具有充分的自治權。教授和學生有研究和學習的自由;②聘請既有學術造詣又有高超教學技能的教授;③重視學術研究和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6.簡述康德的教育思想。答:康德不僅是哲學家,也是18世紀重要的教育家,其思想主要集中于《論教育》一書。(1)人與教育在人與教育的關系上,康德與啟蒙主義者特別是盧梭一樣,高度推崇人性、人的尊嚴,充分肯定人的價值。但不同的是,盧梭認為人性本善,是后天造成了人的惡;而康德認為人性既有善也有惡。因此,盧梭認為教育就是讓人“返回自然”恢復本性;康德認為教育必須去惡揚善,要求給予兒童更多的指導和管束,與盧梭的消極教育思想迥然不同。在認識論上,康德認為人既有能力獲得感性經驗,又有先驗的理性。這種認識論導致康德很注重教育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認為教育不應只是灌輸和管束,應給學生自由,運用自己的感覺器官,發(fā)揮一切能力。(2)“道德人”的培育康德認為,人與動物之所以有區(qū)別,歸根結底是因為有道德,因而要使人變?yōu)椤暗赖氯恕?,道德教育自然是非常重要。在這方面,康德認為德育應當順應自然,讓兒童自由成長,同時又要讓他們自覺地接受理性的引導,所以應當有一定的強制性。(3)廣義的體育康德在其《論教育》中,把全部教育分為體育、管束、訓育和道德陶冶四個部分,并叫道德教育之外的部分又稱為廣義的體育。關于體育,康德主要論述了嬰兒的撫育,強調了有益的體育運動對發(fā)展兒童的體力和感官有重要作用,這也就是身體方面的訓育;此外,判斷力、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等“心理功能”的培養(yǎng)也屬于“訓育”的內容。嬰兒的教育應由家長負責,公民的教育則由國家公共教育負責。7.簡要介紹費希特國民教育主張。答:費希特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及教育家,是德國國民教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1.國民教育的作用與目的費希特論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他認為德國戰(zhàn)敗是因為國民缺乏民族精神、宗教和道德感。這種國民素質必須通過教育來培養(yǎng)。只有通過新教育培養(yǎng)全新的完人,民族才能振興。因此,其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全新的完人。他要培養(yǎng)的完人首先是具有良好德行的人,道德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它所強調的道德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是,資產階級化的道德,如:責任感、博愛、同情心、善心、自我犧牲精神、家庭觀念。第二,完人是人性完善發(fā)展的人,這樣的人,應該是有理性的人,因此,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兒童的理性思維能力。第三,完人是身心協調、平衡發(fā)展的人。2.國民教育的途徑在如何開展教育上,費希特受到康德和裴斯泰洛齊的影響。他認為,國民教育包含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兩個部分。全民教育是指教育應該針對全體國民,它不是一部分人的特權。全面教育是指對個人而言,每個人應該受到道德、智力、身體等全面的培養(yǎng)。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并不意味著每個人要受到同樣的教育。他把教育目標分為學者和大眾兩類。學者教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特的、自由的學術能力;大眾教育則培養(yǎng)學生將來生活的實際能力。在教育過程中,他主張把智育和德育結合起來,通過智育訓練發(fā)展理性,從而促進道德的發(fā)展。在知識和能力的關系上,他特別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教學方法上,他反對死記硬背的方法。8.簡單介紹烏申斯基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答:烏申斯基是19世紀俄國卓越的教育家,俄國國民學校和教育的奠基人。他著作在當時是教育工作者的必讀書,所以他又被稱為“俄國教師的教師”。祁家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論教育的作用和目的烏申斯基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無意的教育兩種。無意的教育是指大自然、家庭、社會、人民及其宗教和語言等,是對人的發(fā)展有最大效力的教育者;有意的教育是學校和教育者,對人的發(fā)展有直接強大的影響。教育的作用: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發(fā)揮人類身體、智力和道德的力量,因此,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這種人除了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以外,應該有勞動的習慣和愛好,并把祖國命運與個人結合起來。2.論教學烏申斯基的教學理論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之上的。在教學目的上,他批判形式教學論者和實質教學論者的片面性,認為,知識和能力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據此,他得出課程設置也要把古典課程和實科課程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上,他再三強調心理學和生理學是教學的科學基礎,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他指出,“如果教育學想從各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應當首先全面的了解人”。在教學原則上,他所提倡的原則有:直觀性原則?!耙话銇碚f,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因此必須給兒童進行直觀教學,兒童越小,就越要注意直觀教學。自覺性和積極性原則。要求教師上課時注意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防止呆讀死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連貫性原則。他認為教學中要注意使學生掌握的知識系統連貫,他說:“塞滿了零星的、無聯系的知識的頭腦,就象里面一切都擺得毫無秩序的一個倉庫,在這里連主人自己也什么東西也找不到。”鞏固性原則。認為鞏固知識的重要手段是練習和復習,特別是復習,應經常復習,在學習開始后就不斷復習3.論道德教育烏申斯基十分重視道德教育的作用。他認為:“道德的影響是教育的主要任務,這種任務比一般地發(fā)展兒童的智力和用知識去充實他們的頭腦重要的多?!痹诘掠椒ㄉ希鲝堃韵聨追矫妫海?)通過教學進行德育;(2)教師本身的榜樣;(3)說服;(4)機智地對待學生;(5)預防;(6)獎勵和懲罰。還有就是強調勞動對道德培養(yǎng)的重要性。4.論教育學及教育者的培養(yǎng)烏申斯基認為,教育學不是一種科學,而是一種學藝。他把教育學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教育學是教育者所必須或有用的一切知識匯集;狹義的教育學是教育活動規(guī)則的匯集。教育學要從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首先要從一切去了解人。教育學應該吸取一些為了達到目的所需要的知識。9.簡述近代美國教育的概況。答:近代美國教育的情況根據時代背景可以分為獨立前和獨立后,其具體情況如下:(1)獨立前的北美殖民地的教育殖民地時期的美國教育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移植宗主國英國的教育,二是宗教色彩十分濃厚。由于美洲的移民中宗教派別復雜,各教派為宣傳自己的教義,擴大教會的影響,都十分重視初等教育,但各地的教育略有不同,這些殖民地一般劃分為北、中、南三個地區(qū),不同地區(qū)教育有不同特色:北部是來自英國的清教徒的集居地,這里商業(yè)較為發(fā)達,教育也位于全美前列,政府重視民眾教育,最早提出了強迫教育法令,興建了不少學校。中部教派眾多,民族各異,教育掌握在教會和私人手中,政府沒有統一要求,一般是照搬宗主國的模式。南部實行奴隸制,奴隸和窮人沒有機會受教育,上層社會或請家庭教師或送子女到英國學習,因而教育事業(yè)比較落后。這一時期的美國學校類型在初等教育上主要有主婦學校和市鎮(zhèn)學校,教學內容以讀、寫、算知識和宗教常識為主,水平很低,其對象完全是貧苦人家的子弟。在中等教育上主要有拉丁文法學校和文實學校。(2)獨立后的教育上的發(fā)展表現在以下幾件大事上:①教育分權制的確立1775年,北美殖民地人民掀起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斗爭,1776年,13個殖民地宣布獨立,成立了美利堅合眾國。但是,美國建國以后沒有對教育的管理體制作出任何規(guī)定。出現了教育是由聯邦控制還是由州控制,是由宗教團體控制還是由社區(qū)控制的激烈爭論。1837年,美國馬薩諸塞州首先通過法律,規(guī)定成立“州教育委員會”,設立“州學校督察長”,征收“辦學稅”等,確立了美國教育由州一級管理的教育分權制度。②公立學校運動19世紀初,美國各級教育逐步發(fā)展起來。在初等教育上,由于受美國不斷擴張領土和工業(yè)革命的推動,普及初等教育成為美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從19世紀20年代起,隨著人們受教育的呼聲越來越強烈,美國工人階級掀起了為設立免費公立學校運動的斗爭,賀拉斯·曼是主要的推動者。公立學校運動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稅收維持,由公共教育機關管理,面向所有公眾的免費的義務教育運動。在這一運動呼聲下,從1852年美國第一部義務教育法頒布到1919年,美國各州全部通過了義務教育法,普及了義務教育,現代教育體制終于形成。隨著學校的普及,師范教育也得到很大發(fā)展。③學術性大學的創(chuàng)建19世紀,在高等教育上,美國的特點是辦學形式、學校類型、課程設置教育規(guī)模都發(fā)生巨大改變,除私立大學還出現了州立大學。并且,學習德國的模式出現學術型大學。1876年,霍普金斯大學建立,首創(chuàng)研究生院。不久,哈佛、耶魯、哥倫比亞也向學術型方向發(fā)展。④《毛雷爾撥地法》(《莫雷爾法》)南北戰(zhàn)爭以后,美國的高等教育呈現的新現象除了學術型大學外,還有農、工學院涌現。1862年,國會通過《莫雷爾法》,決定撥地辦學,為農、工學院提供經費,培養(yǎng)工農業(yè)發(fā)展所需要的人才。這種學院也因而被稱作“贈地學院”。1861年~1865年,美國進行了南北戰(zhàn)爭,為資本主義在美國的迅速發(fā)展掃清了道路,南北戰(zhàn)爭后,形成了具有美國特色的教育制度。在教育領導體制上,聯邦政府認識到中央設立教育領導機構的必要性,設立了教育總署,在各州分權的基礎上,協調各州教育發(fā)展,從此美國教育呈現飛速發(fā)展的趨勢。10.明治維新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明治維新以前的260多年,在日本歷史上被稱為江戶時代或德川幕府統治時期。當時由于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的沖擊,封建制度衰落,幕府統治動搖。同時,一部分接觸過西方先進文化的思想家主張學習西方以求自強,福澤渝吉就是其中一員。1868年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聯合執(zhí)政的明治政府,這個政府為抵御外患、富國強兵,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史稱“明治維新”,其中也包括對教育的改革:明治維新以前的,日本的教育管理權主要掌握在皇室、幕府以及各地藩國之中,1871年明治政府在中央設立支部省,主管全國的文化事業(yè),并兼管宗教事務。1872年頒布《學制令》,(日本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新學制)在確立教育領導體制的基礎上,建立全國的學校教育體制。規(guī)定全國實行中央集權式的大學區(qū)制。全國劃分為8個大學區(qū),各設一所大學;每個大學區(qū)又分32個中學區(qū),每個中學區(qū)設一所中學;中學區(qū)又分為210所小學區(qū),每個學區(qū)設一所小學。四、分析論述題1.闡述近代法國教育的特點。近代法國的教育根據其政治背景,可以具體分為三個時期,即資產階級革命前、資產階級革命期間和法蘭西帝國成立后。(一)資產階級革命以前法國教育的特色主要是教會控制,有濃厚的宗教性。法國是在9世紀中葉,查理曼帝國一分為三(法、意、德)以后形成的封建制國家,教育也是以基督教會的教育體系為主。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出現了一批資本主義的手工業(yè)工場,資產階級得到一定成長,但封建制度在政治、經濟和教育上嚴重制約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宗教改革以后,法國的天主教實力受到重大打擊,許多教派爭相辦學,促進了法國教育的改革和發(fā)展,但舊教勢力仍大,教育權主要掌握在天主教手中。初等教育的主要內容是識字、教義問答和祈禱,近代科學和教育的發(fā)展相當緩慢。18世紀中后期出現的啟蒙運動對法國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啟蒙思想家反對天主教的蒙昧主義,倡導理性,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倡導民主與自由,奠定了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和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礎。(二)資產階級革命期間,教育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1789年法國爆發(fā)的資產階級大革命是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革命,它不僅決定了法國歷史發(fā)展的方向,也對法國和歐洲教育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法國大革命中先后上臺的立憲派、吉倫特派、雅各賓派,在教育改革方面分別提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教育方案,盡管這些方案內容各異,但反映了法國資產階級對教育改革的基本主張。其基本內容是:主張建立國家教育制度;主張人人有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國家應當給予保護,實行普及義務教育;在教育內容和教師問題上,主張實現世俗化和科學化;法案還在男女平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要求。由于各派掌權的時間短暫,各種教育方案難以實施,但對法國教育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三)拿破侖上臺后法國中央集權的教育體制正式形成。1799年,拿破侖上臺,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對教育進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權教育領導體制。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侖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是要求教育為國家服務,為國家提供受過訓練的忠誠的行政官員,使教育與帝國的社會秩序和專制性質一致。為此,拿破侖首先采取了與天主教會“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會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政權。頒布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法令,如《關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關于創(chuàng)辦帝國大學的法令》、《關于帝國大學條例的政令》。通過以上教育改革,拿破侖逐漸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的教育體制。其特點是:第一,教育管理權力高度集中。拿破侖在巴黎設立了帝國大學,所謂帝國大學不是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而是掌管全國教育行政的最高權力部門,帝國大學的總監(jiān)是負責全國教育的最高首腦,由皇帝親自任命;第二,全國的教育實行學區(qū)化管理。全國教育分為27個大學區(qū),每學區(qū)設一總長,負責管理大學區(qū)的各級學校;第三,開辦任何學校教育機構必須得到國家的批準;第四,一切公立學校的教師都是國家的官吏。1830年,法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后,發(fā)展初等教育成為重要任務,教育部長基佐頒布“基佐法案”,大力發(fā)展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規(guī)定每鄉(xiāng)設一小學,教師任教需資格證書。19世紀70年代,法國基本完成了工業(yè)革命,國民教育引起了人們的重視,普及初等教育成為教育發(fā)展的重點,1881年和1882年,法國教育部長費里兩次頒布有關義務教育的法令,史稱“費里教育法”。法令規(guī)定,兒童6—13歲為義務教育階段,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實行免費;重申教師執(zhí)教須獲國家頒發(fā)的證書;要求教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版樣機試制合作協議
- 2024年出租車租車合同模板
- 懷孕期間夫妻分手協議
- 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筑信息模型(BIM)分類與編碼標準
- 建筑行業(yè)標準腳手架租賃合同
- 2024項目投資合同撰寫要點
- 購買混凝土合同范本
- 生物中圖版自主訓練:第三單元第一章第一節(jié)遺傳物質的發(fā)現
- 簡單的賠償協議書2024年
- 2024屆畢業(yè)生就業(yè)協議書樣本
- 小學語文人教三年級上冊 群文閱讀《奇妙的中心句》
-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知識考試題庫600題(含答案)
- 2023年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校園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鏡頭的角度和方位課件
- 污水處理常用藥劑簡介知識講解課件
- 五年級上冊英語課件-Unit 1《My future》第1課時牛津上海版(三起) (共28張PPT)
- 光交接箱施工規(guī)范方案
- 氣溫和降水學案
- 普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知識競賽試題庫(1000題和答案)
- 國家電網公司施工項目部標準化管理手冊(2021年版)線路工程分冊
- 《汽車低壓線束設計規(guī)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