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語法大全_第1頁
古漢語語法大全_第2頁
古漢語語法大全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二章語法基礎(chǔ)問題,在詞的后面作些簡要的說明。第一節(jié)語法的基本單位這一節(jié)我們先簡要說明句子、短語、詞及它們最基礎(chǔ)的分類。一、句子、短語和詞的。如:(1[齊師{大敗(公羊傳·成公元年)(2[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3[子玉{無禮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1)中是提出問題,關(guān)于客觀世界沒有說出什么。例(3)詞表示的是比較單純的概念,而短語則表示由詞組合成的比較復(fù)雜的概念。在短語中,詞和詞的地位并不完全一樣,有的詞在短語中是“中心詞(1)段入于鄢。(左傳·隱公元年)(2)晉侯、伯圍。(左傳·僖公三十年)例(1)同。詞是由語素構(gòu)成的,語素又叫“詞素“大”這些詞就都是由一個語素構(gòu)成的。復(fù)音詞要復(fù)雜些,比如“百姓(雨下得很大的樣子的意義比較實在,而“然”的意義則比較虛與語素有關(guān)的另外兩個概念是“詞根”和“詞綴一個詞根,比如“百姓”中就有兩個詞根另在二、句子、短語和詞的基礎(chǔ)分類有了語法的基本單位,也有了主語和謂語,就可以對句子、短語和詞作出最基礎(chǔ)的分類。(一)句子根據(jù)句子中謂語的數(shù)量,可以把句子分為單句、復(fù)句兩類,另外還有一類特殊的句子:非主謂句。1.單句,主謂句和無主句只有一個謂語的句子是單句,常見的單句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主謂句和無主句。的對象是話題,時間、處所等也是話題,而表示這個話題的句子成分就是主語,如:(1[儀{逐惠施於(戰(zhàn)國策·楚策三)(2[齊[大饑(禮記·檀弓下)(3[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4[父慈,子孝,夫信,婦貞{家之福也(戰(zhàn)國策·策三)(5[冬{晉文公卒(左傳·僖公三十二年)(6[口中{有珠(莊子·外物)以上前四個例句的主語分別是施事、當(dāng)事、受事和論斷的對象,例(5(6)見。如:(1)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蔡潰({遂伐楚(左傳·僖公四年)(2)初,武公娶于申({曰武({生莊公及共叔段(左傳·隱公元年)主句。所謂主語泛指,是說主語所表示的是一般的人,不能也不必確指是哪一個人。如:(1{食不語,寢不言(論語·鄉(xiāng)黨)(2{聞鼓聲而進(jìn),聞金聲而退(荀子·議兵)成無主句,如:(3{有人不難以死安利其國(國語·晉語八例(3)從邏輯上看沒有述對象,也是無主句。規(guī)律,也很難補(bǔ)出主語。在對話中,有時可以省略主語,這種句子并不是無主句。如:(1)[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史記·項羽本紀(jì))(2[追我者]誰也?”其仆曰({東郭順子(莊子·田子方)的答話中省略了“追我者2.復(fù)句、分句(1[公輸盤{九設(shè)攻城之機(jī)變[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輸)(2[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里(史記·信盧綰列傳)只是在第一個分句中出現(xiàn)了主語,后邊沒有出現(xiàn)。3.非主謂句本分不出主語和謂語。這樣的句子,稱為非主謂句。如:(1){丘(禮記·曾子問子)(2){善(戰(zhàn)國策·齊策三)例(1)中的“丘”是稱呼對方,例(2)是稱贊,都無法分析主語和謂語,它們是非主謂句。(二)短語根據(jù)在充當(dāng)主語或謂語時表現(xiàn)出的不同功能語兩大類,另外還有一類比較特殊的短語是主謂短語。1.謂詞性短語、體詞性短語具有述主語的能力,經(jīng)常表述行為、變化、性質(zhì)等,是述性的。如:(1)子{退朝(論語·鄉(xiāng)黨)(2)洧水{甚大(呂氏春秋·離謂)以上加△號的都是謂詞性短語。謂詞性短語除了經(jīng)常用做謂語之外,也可以在某些句子中用做主語。如:(3{伐魯(墨子·魯問“伐魯”是謂詞性詞語用做主語。體詞性短語主要表示人、物,是指稱性的,經(jīng)常用做主語,如:(1{大國}朝夕釋憾於敝邑之地(左傳·成公二年)(2{武公、莊公}(左傳·隱公三年)語。如(3){康叔之兄也(左傳·定公四年)以上例句中,體詞性短語加“也”之后做謂語;如果不加“也”之類的詞,體詞性短語一般不能做謂語。2.主謂短語語一般是謂詞性的,所以它可以用做謂語,此外還可以做賓語、主語和定語。如:(1){人恒愛之(孟子·離婁下)(2)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為王(漢書·高祖本紀(jì))(3{國無九年之畜}(谷梁傳·莊公二十八年)(4{沛公居}時,貪于財貨,好美姬(史記·項羽本紀(jì))以上四例中,例(1)是主謂短語做謂語,例(2(3(4)(5)吾聞{魯連先生,齊國之高士也(戰(zhàn)國策·策三)主謂短語,主要是指謂詞性的。常見的主謂短語有三種,一種是單句形式的主謂短語,另一種是復(fù)句形式的主謂短語,還有一種是無主句形式的主謂短語。如:(1){蕭何為相國(史記·丞相列傳)(2{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左傳·桓公二年)(3)晉侯嬖程,使{佐下軍(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下軍”之前沒有主語,通常也并不用主語,實際指“程(三)詞類詞和助詞兩類。1.實詞和虛詞實詞和虛詞是古漢語中兩種最基本的詞類,它們的主要區(qū)別在于是否能做主語或謂語。(1)實詞思。首先,是指一個詞可以單獨(dú)充當(dāng)主語或謂語。如:(1[寇{退(孟子·離婁下)(2[項王{怒(史記·項羽本紀(jì))以上兩個例句中的“寇次,是指以該詞為中心詞組合而成的各種短語,可以充當(dāng)主語或謂語。如:(3)山{有[木(左傳·隱公十一年)(4)晉人[弗{許(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例句中加△的詞分別在述賓、狀中短語中充當(dāng)中心詞,它們都是實詞。從語義方面看,實詞具有稱述意義是說:實詞可以指稱人、物等,比如例(1(3)中的(4)指代上下文中某個確定的語言單位。如:(1[吳人]{我}(左傳·哀公十年)(2[日月星辰瑞歷{是}(荀子·天論)例(1(2)中的“我(1)[蛇]出于其下,以肱擊{之(左傳·成公二年)(2[管仲]以其[君](孟子·公丑上)在以上二例中的指代作用,還是把它們與其他代詞一起歸入實詞。單位針對這個提問作出回答。如:(1{孰{孰為知?曰[天[天(墨子志中)(2)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公羊傳·隱公元年)例(1)中的“孰”做主語,例(2)中的“何”做謂語,下文都有作出回答的語言單位,這是求代。有時,使用這種代詞的目的并不是提出問題,而是表示反問。如:(3{誰}能出不由戶?(論語·雍也)如果把以上這個反問句理解為肯定句是提出問題。(2)虛詞虛詞是一種輔助性的詞,在句子中一般不能用做主語或謂語。如:(1)大伯{不[從(左傳·僖公五年)(2[諸侯莫朝{而[齊獨(dú)朝之(戰(zhàn)國策·策三)作用。比如例(1)中的“不”是修飾性虛詞,它修飾“從(2)個分句。除了實詞和虛詞之外,古漢語中還有一種特殊的詞類:嘆詞。關(guān)于這類詞我們到后邊再說明。2.謂詞和體詞主要根據(jù)用做謂語時表現(xiàn)出的不同特點,實詞可以分為謂詞和體詞兩類。(1)謂詞稱說,在下邊我們把謂詞所表述的這種種語義容統(tǒng)稱為“屬性(1[平王{崩(左傳·隱公三年)(2[愛民者{強(qiáng)[不愛民者{弱(荀子·議兵)以上諸例中的“崩”、“強(qiáng)”、“弱”等都是謂詞,述主語所表示的人。(2)體詞體詞具有指稱性,表示人、物等,為了稱說方便,下邊我們把體詞性詞語所表示的人、物等統(tǒng)稱為“事體”。體詞常是謂詞性詞語說明的對象,所以經(jīng)常做主語、賓語。如:(1{子產(chǎn)}(左傳·昭公十三年)(2{子}擊{磬}(論語·憲問)前兩例中做主語的“子產(chǎn)(2)(1){弟[也(孟子·公丑下)(2){道[也(莊子·養(yǎng)生主)例(1)中的“弟”是體詞,其后加“也”用做謂語,例(2)與此類似。在個別情況下,體詞用做謂語時也可以不用“也”等虛詞。如:(3)農(nóng),天下之{本(史記·孝文本紀(jì))2)種形式常見。如:(1)人之身[三百六十{節(jié)(非子·解老)(2)當(dāng)其時不能治也,後之人[何{罪}?(左傳·宣公十八年)“三百六十”是謂詞性詞語(1)人者,厚{貌}深{情(莊子·列御寇)(2)高祖為人,?。麥?zhǔn)}而龍{顏,美{須髯(史記·高祖本紀(jì)以上例句中加△的詞都是體詞,構(gòu)成體詞性短語后用做謂語。3.輔詞和助詞定性作用,主要起修飾或連接的作用,不改變有關(guān)詞語的性質(zhì)。如:(1)楚軍{不[出(史記·高祖本紀(jì))(2)項王[按劍{而[跽(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以上例句中加△的詞都是輔詞,例(1)起修飾作用,例(2詞在修飾或連接了有關(guān)的詞語后,并不改變這些詞語的性質(zhì)。助詞則有定性作用,即能改變、確定詞語或句子的性質(zhì)。如:(1)[大{者}(史記·孝景本紀(jì))(2)[天下之達(dá)禮{也(禮記·檀弓下)以上例句中的虛詞“者(1)(2)中“天下之達(dá)禮”是體詞性的短語,通常不能做謂語,其后加“也詞語或句子性質(zhì)的改變一定要使用助詞第二節(jié)句類和句型一個句子(這里主要指單句。句類和句型之間存在一一、句類(一)述句如:(1[大叔{出奔共(左傳·隱公元年)(2[孔子{見齊景公(呂氏春秋·高義)論述句則不是全然客觀地述事實(1[盾{古之良大夫也(左傳·宣公二年)(2)睢至,王庭迎,謂睢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戰(zhàn)國策·策三)例(1)不是敘事客觀事實,而是主觀論斷;但是也可判斷真假。如果盾真的是“古之良大夫”,這句話為真;如果不是,這句話為假。例(2)不是判斷,而是王在介紹自己的想法,與句類、句型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曾得到王洪君、宋紹年、何莫邪先生的幫助,在此致謝。但也可以判斷真假。(二)疑問句一類是無疑而問的反問句,第三類是半疑半問的測問句。詢問句是最常見的疑問句,又可以分為三類:是非問、選擇問和特指問。如:(1)[子{見夫子乎}?(論語·微子)(2){敬叔父乎?敬弟子乎?(孟子·告子上)(5[子之師{誰邪}?(莊子·田子方)以上三個例句都是疑問句。例(1)屬是非問句,例(2)是選擇問句,例(3)反問句是一種特殊的問句,它用問句的形式來表述命題,如:(1[以此為治{豈不難哉}?(呂氏春秋·察今)(2[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悅乎}?(論語·學(xué)而)這兩個例句實際都表述了命題,分別是“以此為治個命題是用疑問句的形式來表述,而不是像述句那樣直接表述,所以也歸入疑問句。測問句是一種介于述句和疑問句之間的句子,說話人對于所說的容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看法,只是還不能十分確定,要求對方加以確認(rèn)、證實。如:(1[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論語·子罕)(2)臣竊意[諸侯之不服者{其惟莒乎}?(呂氏春秋·重言)并不是完全要從對方那里得到自己全然不知的答案;例(2)與此類似。(三)祈使句聽話的人,或采取或不采取某種行動,所以也不是在表述命題。如:(1[王{請度之(孟子·梁惠王上)(2[子{必?zé)o往(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例(1)是希望對方“度之(2)是要求對方不要“往(四)感嘆句感嘆句的主要作用是表達(dá)情感,在表達(dá)感情的同時,也間接地表述了命題。如:(1[孺子{善哉(左傳·昭公十六年)(2)[道{其不行矣夫(禮記·中庸)以上兩個感嘆句都主要表達(dá)情感,但也間接地表達(dá)了“孺子善”和“道不行”這樣的命題。二、句型容詞性詞語和名詞性詞語做謂語。元任先生對此曾含蓄地表示了不同的意見。我們認(rèn)為:(呂叔湘譯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第53頁。(一)敘事句1)主語是指稱性的,常表示人、物等事體,這些事體經(jīng)常是施事,也可以表示當(dāng)事和受事等,一般由體詞性詞語充當(dāng)。2)謂語是述性的,經(jīng)常表示行為、變化、特征等屬性,一般由謂詞性詞語充當(dāng)。3)這種句子的句末、句首一般不使用助詞。如:(1[齊侯{歸(公羊傳·成公八年)(2[齊師{大敗(公羊傳·成公二年)(3[妻子{為戮(左傳·文公十三年)以上三個例句中的主語都是體詞性詞語,謂語都是謂詞性詞語。例(1)的主語是施事,謂(2)(3)這三例的句末和句首都沒有助詞。4)否定性的敘事句最常使用副詞“不(4)楚王{不[說(戰(zhàn)國策·楚策三)——說:同“悅(5){未[至(左傳·昭公十三年)以上兩例都是否定句,分別用副詞“不”和“未5)最后一個特點表現(xiàn)在節(jié)律上。在這種句子中,如果有主語,那么主語和謂語之間通常沒有停頓。以上舉的例(1)~(5)經(jīng)表現(xiàn)這些特點,下邊再看兩個例句:(1{子貢{問政(論語·顏淵)(2[木{正(墨子·經(jīng)說下)以上二例的主語和謂語之間都沒有停頓,這些句子述的都是事實。(二)論斷句從詞語類別上看,論斷句有四個特點。1)論斷句的主語,并不是行為、變化等述的對象,而是論斷的對象,即是一種認(rèn)識的對象。這種認(rèn)識的對象既可以是人、物等事體,也可4(1[安平君{小人也(戰(zhàn)國策·齊策六)(2[使者目動而言肆{懼我也(左傳·文公十二年)(3[昔歲入,今茲入,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jīng)矣(左傳·宣公十二年)(4[不正其名,不分其職,而數(shù)用刑罰{亂莫大焉(呂氏春秋·審分)(5{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非子·和氏)述事實。例(1(5)的主語是體詞性詞語,例(2(3)的主語是主謂短語,例的(1(5(2的謂語是謂詞性詞語,例(3(4)的謂語是主謂短語。以上五例的句未分別用“也的(6)國燥於,兵分於齊{非}(戰(zhàn)國策·策四)(7){必}(史記·項羽本紀(jì))以上兩個論斷句,前一個表示否定使用“非5)和謂語之間一般有停頓。以上例(1)~(7)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這些特點,再看下面的例句:(1[一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雜記下)(2[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莊子·養(yǎng)生主以上兩個例句都是論斷句,在主語和謂語之間都有停頓。(三)說明句1)2)使用在論斷句中出現(xiàn)的“必”等副詞。如:(1)能知賢與不肖者寡{矣(史記·日者列傳)(2)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列御寇)(3){焉(左傳·隱公五年)(4)宮之奇之為人{也(左傳·僖公二年)(5){必}(左傳·哀公十一年)以上五個例句都是說明見解:例(1)是說明看法,例(2)是說明心情,例(3)圖,句末分別使用“矣(4)說明看法,句中用“也(5)也是說明看法,句中用“必(6)[夕死{可矣(論語·里仁)馬建忠曾指出“也”有論斷的作用。呂叔湘先生曾指出“矣”有論斷的作用,請參看《中國文法要略(商務(wù)印書館,1982年)頁(7[夫君臣習(xí)禮樂而以流亡者{未之有也(禮記·射義)(8(公子)將適齊,謂季隗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是強(qiáng)調(diào)已存在的某種情況,表示確認(rèn)。句末用“矣說明句與與敘事句相同的特點也有兩個。3)變化、性質(zhì)等屬性,一般由謂詞性詞語充當(dāng)。4)否定性的說明句一般用“未(1)~(8)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這兩個特點,以下再看幾個例句。如:(1){將在此矣(左傳·昭公四年)(2)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史記·公子列傳)(3)[不{知也(呂氏春秋·離俗)例(1)主要是說明見解,例(2)是介紹情況,例(3)的謂語都是由謂詞性詞語充當(dāng)?shù)?,后兩例否定時,分別作“未”和“不(四)有無句、背景句和分類句1.有無句有無句的特點是:謂語的中心詞一般由“有(1)天下{有[變(戰(zhàn)國策·策三)(2)行者{無[糧,居者{無[食(呂氏春秋·先識)例(1)的“有”表示出現(xiàn),例(2)的“無”表示領(lǐng)有。有無句所表示的存在、出現(xiàn)和領(lǐng)有,是一種廣義的空間關(guān)系:主語表示廣義的空間,而賓語則表示空間中所存現(xiàn)的人、物等。2.背景句語所表示的環(huán)境之中的事實。在大主語和謂語之間,有的有停頓,有的沒停頓。如:(1[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僖公四年)(2[公子{顏色愈和(史記·公子列傳)例(1)的主語表示時間,是后邊主謂短語所述事實的環(huán)境,例(2)的“公子“焉”等助詞。3.分類句謂詞性詞語。2)謂語通常由謂詞性詞語充當(dāng),只不過這些謂詞性詞語的中心詞比較特殊的分類動詞,比如像“為(像(關(guān)于分類動詞,在第三章第一節(jié)中具體介紹。如:(1[周公旦{為}(墨子·公孟)(2[民望之{若}(孟子·梁惠王下)(3[幼而無父{曰}(孟子·梁惠王下)以上三個例句,依次表示是歸類、類比和解說,謂語中的中心詞分別是“為(2)三、句型與句類的關(guān)系句型是根據(jù)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分出的類句中則不夠鮮明。當(dāng)我們按照主語和謂語之間的語法關(guān)系區(qū)分出句型時而論斷句、說明句和分類句則在命題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說話人對現(xiàn)實世界的某種主觀認(rèn)第三節(jié)短語2)述補(bǔ)短語、3)狀中短語、4)數(shù)量短語;多中心的謂詞性短語有一類:5)中心的體詞性短語也只有一類:6)定中短語;多中心的體詞性短語可以分為兩類:7)位短語、8)體詞性短語所共有的,這就是:9)聯(lián)合短語、10)說明。一、謂詞性短語在謂詞性短語中,述賓、述補(bǔ)短語都是前中心短語,狀中、數(shù)量短語都是后中心短語;連謂短語則是多中心短語。(一)述賓短語述賓短語是中心詞在前的謂詞性短語(1)齊人{伐[燕(孟子·梁惠王下)(2)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孟子·梁惠王下)也可以用在述賓短語的后面。如:(1){行[數(shù)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戰(zhàn)國策·策三)(2{行之[十年(史記·商君列傳)例(1)表示距離的“數(shù)千里”給“行”作準(zhǔn)賓語,例(2)準(zhǔn)賓語“十年”用在“行之”的后面表示時段。(二)述補(bǔ)短語述補(bǔ)短語也是中心詞在前的謂詞性短(二節(jié)中介紹。處在前邊的中心詞也稱為述語,其后的詞語是補(bǔ)語。述語表述行為、活動等屬性,補(bǔ)語則表示處所、對象等。如:(1)初,宣子{田[於首山(左傳·宣公二年)(2)子貢{問[於子禽(論語·學(xué)而)以上例句中,加△的是述語,加點的是補(bǔ)語,例(1)的補(bǔ)語表示處所,例(2)表示對象。(三)狀中短語常見的形式是狀語直接用在中心語之前,在狀語和中心語之間一般沒有停頓。如:(1)周[不{納客(非子·說林上)(2)其樂[甚{美(呂氏春秋·長攻以上句子中的加點的是狀語,加△點的是中心語。(四)數(shù)量短語數(shù)量短語是一種特殊的謂詞性短語(1[馬食菽粟者{數(shù)百匹(墨子·貴義)(2)[諸侯{千乘(禮記·少儀)是按照傳統(tǒng)的稱呼,把前邊的修飾語稱為定語,后邊的稱為中心語。(五)連謂短語連謂短語又叫“連動短語中心詞的位置不可以調(diào)換;如果調(diào)換了位置,原短語的意思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1)子路[聞之{喜(論語·公冶長)(2)衛(wèi)公叔文子[朝]而{請享靈公(左傳·定公十三年)例(1)有兩個中心詞“聞”和“喜(2)二、體詞性短語短語和連體短語。(一)定中短語定中短語是中心詞在后的體詞性短語,其前的部分稱為定語,其后的部分稱為中心語。定語對中心有修飾、限制的作用。如:(1[小{國}受命於[大{國,敢不慎儀?(左傳·文公三年)(2)其翼若[垂天]之{云(莊子·逍遙游以上例句中加點的是定語,其后是中心語。(二)同位短語稱為本位語,解釋性的詞語稱為同位語。如:(1)[晉文公{重耳}(史記·管蔡世家)(2)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況[我{小國}乎?(左傳·十二年)以上例句中加點的是本位語,其后是同位語。(三)連體短語連體短語是有序的多中心體詞性短語。這里的“有序”是說:在這種短語中,中心詞的位置不可以調(diào)換。如果調(diào)換了位置,原句的意思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如:(1{黃帝、堯、舜}(戰(zhàn)國策·策二)(2)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親往視之(禮記·月令)例(1)詞語的順序表現(xiàn)了人物在歷史上時間的先后,例(2)表現(xiàn)了地位的尊卑:以上短語中的體詞性詞語一般不可以調(diào)換位置。三、聯(lián)合短語、計數(shù)短語(一)聯(lián)合短語(1)吳{強(qiáng)而富(非子·說林上)(2{黿、鼉、蛟龍、魚、鱉}(禮記·中庸)例(1)是謂詞性聯(lián)合短語,例(1)的“強(qiáng)有根本的影響。例(2)是體詞性的,其中的“黿(二)計數(shù)短語沒有這種數(shù)量上的關(guān)系。如下邊的短語:(1)八州,州{二百一十}(禮記·王制)(2{二十三}年,王將鑄無射(國語·周語下)詞性的。第四節(jié)詞類其中謂詞有三類:動詞(包括形容詞、基數(shù)詞、量詞;體詞可以劃分為五類:名詞、序數(shù)結(jié)構(gòu)助詞。除此之外,還有一類特殊的虛詞是嘆詞。法。一、謂詞古漢語中的謂詞可以分為三類:動詞(包括形容詞、基數(shù)詞和量詞。(一)動詞詞合在一起介紹。關(guān)于形容詞本身的特點,我們在第三章第三節(jié)中說明。用法最復(fù)雜,主要特點有三個。1)可以受“不”、“甚”等多種副詞的修飾。如:(1)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2)竊聞大王義[甚{高(史記·列傳以上兩個例句中加△的動詞,其前都有副詞修飾。2)動詞一般可以帶賓語、補(bǔ)語。如:(1)伯{如[周(左傳·隱公六年)(2)虎兕{出[於柙(論語·季氏)以上二例中,前一例是動詞帶賓語,后一例帶補(bǔ)語。種定中短語都是體詞性的。如:(1)無{大[功]而欲{大[祿,皆{怨[府](國語·魯語上)(2){執(zhí)鞭}之[士(論語·述而)例(1)是單個動詞做定語,例(2)是述賓短語做定語。以上兩個定中短語,都是體詞性的。(二)基數(shù)詞下邊要談的序數(shù)詞的特點相同。1)(1{五[大夫]奉子頹以伐王(左傳·莊公十九年)(2)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勸學(xué))以上例句中的基數(shù)詞都是用做定語,構(gòu)成定中短語。例(1)的定中短語做主語,例(1)勾踐也以[甲楯{三千(莊子·徐無鬼)(2)昔者,紂為天子,將率天下[甲兵{百萬(非子·初見2)基數(shù)詞可以充當(dāng)狀語,說明與行為、變化等有關(guān)的數(shù)量。如:(1){三[戰(zhàn){三[北(非子·五蠹)(2)譬之若良醫(yī),?。f[變,藥亦{萬[變(呂氏春秋·察今以上例句中的基數(shù)詞都用做狀語。(1[名山{三百[支川{三千(莊子·天下)(2[道{二(孟子·離婁上以上兩例都是數(shù)詞單獨(dú)用做謂語。4)基數(shù)詞可以構(gòu)成計數(shù)短語。如:(1)歲{三百六十六}(史記·五帝本紀(jì))(2)甲士{四萬五千}(史記·周本紀(jì)以上例句的基數(shù)詞都構(gòu)成計數(shù)短語。(三)量詞語之后使用。如:(1[五{畝}(孟子·梁惠王上)(2)馬[四{匹(尚書·文侯之命以上例句中加△的都是量詞,其前是數(shù)詞。二、體詞少數(shù)屬于謂詞,也在這部分一起說明。(一)名詞1)可以受多種實詞性詞語的修飾,構(gòu)成定中短語。如:(1)[亡]之{道}(左傳·宣公十五年)(2[楚{人}憐之。史記·涉世家以上例句中的名詞受和名詞的修飾。2)名詞有時可以用做狀語,但遠(yuǎn)不及它的其他用法那樣常見。如:(1)豕{人[立](左傳·莊公八年)(2)五方之士來,必{廟[禮](國語·越語上以上例句中的“人”和“廟”做狀語。語最常由動詞性詞語充當(dāng)。如:(1{桓公[殺公子糾(論語·憲問)(2{瓜[美(史記·蕭相國世家)4)名詞性詞語常充當(dāng)賓語。在一般情況下,賓語置于動詞之后,如:(1)項王[渡{淮(史記·項羽本紀(jì))(2)伯夷[死{名}(莊子·駢拇)和動詞之間要用其他的詞。如:(1)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左傳·僖公五年)(2)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例(1(2)(二)序數(shù)詞謂詞性,而是體詞性的,所以一般不做謂語,而是用做主語。如:(1{三十二[年(左傳·僖公三十二年)(2{十二[月(史記·晉世家)以上例句中的序數(shù)詞給“年”和“月”做定語,定中短語“三十二年”和“十二月”都是給其后的主謂短語做主語。另外,序數(shù)詞做定語時,不可以像基數(shù)詞那樣后置。2并經(jīng)常按照比較固定的順序使用,起一種列舉的作用。如:(1){一[也{二[也{三[也{四[也{五[也(左傳·昭公十三年)(2){一[也{二[也{三[也{四[也{五[也(左傳·宣公十五年)3)序數(shù)詞很少做狀語,只是偶爾可以看到。如:(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莊公十年以上例句中的“一”給“鼓”做狀語。詞。如:(1{三十一}(史記·周本紀(jì))(2{十一月(左傳·昭公二年以上例句中的“三十一”和“十一”都是計數(shù)短語。(3)武信侯呂祿上侯,位次[第{一(史記·呂太后本紀(jì))(三)時間詞時間詞主要表示時點,時點經(jīng)常說明行為變化發(fā)生的時間。時間詞有三個特點。1)時間詞的定語經(jīng)常是序數(shù)詞,有時也可以使用時間詞性短語及其他詞語。如(1[五{月(左傳·文公十三年)(2[是{年}(谷梁傳·定公元年例(1)的定語是序數(shù)詞,例(2)的定語是代詞。2)時間詞一般可以用做狀語。如:(1)氏{夜[哭(左傳·襄公二十六年)(2)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非子·說林上以上例句中做狀語的都是時間詞。3)時間詞性詞語常給主謂短語做主語,說明事實、現(xiàn)象發(fā)生的時刻,即時點。如:(1{初[司城蕩卒(左傳·文公十六年)(2{二十有六年[公伐戎(左傳·莊公二十七年)例(1)是時間詞“秋”做主語,例(2)是時間詞性短語“二十有六年”做主語。(四)方位詞方位詞主要表示與處所、時間有關(guān)的方向、位置,是個封閉的詞類。有兩個特點。1)介詞做賓語,也可以充當(dāng)主語、定語、謂語等。如:(1)子大叔之廟在[道{南(左傳·昭公十八年)(2)筑郵亭者圜之,高[三丈{以上(墨子·雜守)和方位詞“上”組合之后,給“高”做謂語。2)個別方位詞,例如“間(閒成分;而可以單獨(dú)充當(dāng)句法成法的方位詞,一般則可以用做狀語。如:(1往者齊南破荊{東[破宋{西[服{北[破燕{中[(非子初見)(2)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左傳·宣公十二年)以上例句中的方位詞都是做狀語。(五)代詞1.體詞性代詞(1){余}(莊子·讓王)(2){其}(論語·雍也)2)代詞充當(dāng)賓語時,時常前置。當(dāng)代詞性賓語前置時,可以直接用在動詞的前面,而無須像名詞那樣,在賓語和動詞之間使用什么詞語。如:(1){吾[知](論語·先進(jìn))(2)客曰∶“子將{何[求]?(莊子·漁父以上例句中的代詞“吾2.謂詞性代詞謂詞性代詞一般是由“如常是單獨(dú)使用。如:(1)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我{如此(左傳·宣公四年)(2)古之賢王,好善而忘勢[古之賢士,何獨(dú)不{然(孟子·盡心上)例(1)中的“如此”是謂詞性代詞,單獨(dú)用做謂語,例(2)中的“然”也是單獨(dú)用做謂語的謂詞性代詞。有的謂詞性代詞可以用做狀語。如:(1{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飲酒不食肉(公羊傳·成公八年)(2){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篇雜下三、輔詞和介詞。(一)副詞副詞是對行為、變化、性質(zhì)等加以修飾、限制的虛詞,特點是通常只做狀語。如:(1)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子路)(2)季氏{將[伐顓臾(論語·季氏以上加△的詞都是做狀語的副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