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語法(二)-語言學專題課件_第1頁
第六講-語法(二)-語言學專題課件_第2頁
第六講-語法(二)-語言學專題課件_第3頁
第六講-語法(二)-語言學專題課件_第4頁
第六講-語法(二)-語言學專題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講語法(二)第六講語法(二)句法分析一、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詞分析法、符號標記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又稱為中心詞分析法,是傳統(tǒng)語法學分析句法結構的主要方法。它從句子的語法意義出發(fā),對句子的結構部分進行功能分析,以句子內(nèi)部各個成分之間的關系意義為依據(jù),在分析過程中,先找主干,再找枝葉。也叫多分法。句法分析一、句子成分分析法(中心詞分析法、符號標記法)這種方法把句子分為三個層次:主要成分:主語、謂語連帶成分:賓語、補語附加成分:狀語、定語這種方法規(guī)定用一些簡單的符號來表示意義關系和句子成分。用“‖”表示主謂關系,“︱”表示動賓關系,用“=”表示主語中心,“—”表示謂語中心,“﹏”表示賓語中心,“()”表示定語,“[]”表示狀語,“〈〉”表示補語,“△”表示獨立語。這種方法把句子分為三個層次:例句:

(我們)班‖[昨天上午][在教室]舉行了︱(很精彩)的(演講)比賽。句子成分可以由詞充當,也可以由短語充當。分析句子時,一般要求只分析到句子成分為止,如果句子成分由短語充當,短語內(nèi)部結構一般不需要再分析。例句:(1)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2)我的祖母常常對我說,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3)母親教給我生產(chǎn)知識和革命的意志。(4)這個女人便走到遠一點的地方坐下來。(5)樹林里突然竄出一只老虎來。(6)總理呵,你知道不知道,他們不讓我完成您給的任務。(1)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shù)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7)李大媽有個兒子正在上大學。(8)這就意味著,一切今天沒有的,明天就會有;一切今天沒有達到的,明天就會達到。(9)狂風把大樹刮得東倒西歪。(10)為了保護羊群,英雄的小姐妹——玉榮和龍梅同暴風雪搏斗了一天一夜。(11)同學們請王老師作了一個精彩的報告。(12)西藏,我們知道那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7)李大媽有個兒子正在上大學。句子成分分析法評價:1.優(yōu)點:(1)尋找中心詞,主次分明。容易反映句子的基本構造。(2)在反映句子基本構造的基礎上,能夠準確地歸納句型,收到提綱掣領的效果(3)找句子主干的方法便于教學,便于尋找語病。句子成分分析法評價:2.局限:(1)只重視句子的六大成分,忽視句子的層次構造,不注重句子的層次分析。(2)沒有找到中心詞充當句子成分跟詞組充當句子成分之間的正確關系。承認主謂、聯(lián)合、介詞結構和“的”字結構可以充當句子成分,不承認偏正、動賓、中補詞組作句子成分。句子成分分析出來的結構有時與表達意圖矛盾,分析出來的主干不成句。例如:

解放區(qū)的天‖是︱明朗的天。(天是天)金橋‖是︱朝鮮人。(金橋是人)哭瞎了眼睛。(哭眼睛)洗衣服‖非常方便(洗方便)

(3)只適用于分析單句。2.局限:二、層次分析法1.層次分析法是通過分析直接成分間的組合來揭示句子層次構造的分析方法,又叫做直接成分分析法。這種析句方法把句子一次又一次地切分為兩個部分,所以又叫做“二分法”。(每一層中直接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更大的語法單位的兩個組成成分叫做直接(組成)成分。)層次分析法是美國描寫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首先提出并運用的語言分析上的。二、層次分析法2.層次分析法的特點:(1)切分:將一個語言片段按照“一分為二”的辦法(少數(shù)不能二分的例外),一直分析到詞為主(虛詞可以不切分出來)。切分的三個原則:①結構原則:切分出來的兩個部分都必須是合法的句法結構體,而且可以在別的句法結構中再現(xiàn)。

他/剛來他剛/來(×)

年輕的/一代年輕/的一代(×)很/有辦法很有/辦法(×)判斷:去了一趟/美國去了/一趟美國越發(fā)顯得/精神越發(fā)/顯得精神

2.層次分析法的特點:②功能原則:切分出來的兩個部分,可以根據(jù)漢語句法的組合規(guī)律再重新組合起來,而且組合所依據(jù)的規(guī)則在該語言中必須具有普遍性。例1:剛/買的書包(×)

剛買/的書包(×)剛買的/書包(√)

例3:他/屬于白種人(√)他屬于/白種人(×)判斷:小張/看中的皮鞋小張看中的/皮鞋越發(fā)顯得/精神越發(fā)/顯得精神

②功能原則:切分出來的兩個部分,可以根據(jù)漢語句法的組合規(guī)律再③意義原則:切分所得的各個直接成分,在意義上的組合,必須跟原結構意義相符,而且語義上要符合邏輯常理。一片/好風光(√)一片好/風光(×)一位/小偷的辯護律師(√)一位小偷的/辯護律師(×)判斷:我/最好的朋友我最好的/朋友

割斷中國的/歷史割斷/中國的歷史③意義原則:切分所得的各個直接成分,在意義上的組合,必須跟原(2)定性:解決切分所得的直接成分之間在句法上是什么關系。3.層次分析法評價(1)優(yōu)點①使用范圍更廣,不僅用于分析單句,還可以分析復句、合成詞的內(nèi)部構造。(2)定性:②能夠揭示句子構造的層次性,符合語言的組合特點。③析句時堅持層層二分(少數(shù)例外),大大提高了詞組在句子中的地位。就是說,它每次切分所得到的兩個直接成分,可以是任何結構關系的詞組。④分化多義語義結構的能力比較強。例如:三個/學生的家長三個學生的/家長在這兒/睡不好

在這兒睡/不好小王/這事兒沒辦成

小王這事兒/沒辦成②能夠揭示句子構造的層次性,符合語言的組合特點。(2)局限①層次分析法只注重揭示句法的結構層次和直接成分間的顯性語法關系,即語法結構關系,不能揭示句法結構內(nèi)部所隱含的語義結構關系(即非直接成分之間的關系)。由語義結構關系關系的不同而造成的歧義句式就不能用層次分析法來加以分析。例如歧義句“雞不吃了”可能是“雞不吃食了”,也可能是“人不想吃雞了”。但用直接層次分析,只有一種結構。(2)局限②層次分析法完全是一種靜態(tài)的分析,有些現(xiàn)象無法解釋。例如:

(1)a.木頭桌子質(zhì)量

b.羊皮領子大衣(2)a.北大數(shù)學老師

b.土壤鉀鹽含量用層次分析法分析,(1)中的a和b完全一樣,(2)中的a和b也完全一樣。但是并不是這樣的。(1)中a例去掉修飾語“木頭”,“桌子質(zhì)量”仍然成立,可是b例如果去掉修飾語“羊皮”,則“領子大衣”不成立;同樣(2)中a例如果去掉中間的修飾語“數(shù)學”,“北大老師”仍然成立,但b例如果去掉中間的修飾語“鉀鹽”,則“土壤含量”不成立。②層次分析法完全是一種靜態(tài)的分析,有些現(xiàn)象無法解釋。例如:③層次分析法的應用有局限性,如漢語中的兼語結構、雙賓語、連謂結構等就無法二分。練習③層次分析法的應用有局限性,如漢語中的兼語結構、雙賓語、連謂三、變換分析法(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1.變換分析是按照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把一種結構的短語或句子變?yōu)榱硪环N結構的分析方法。通過變換揭示隱含在句子里的實詞和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三、變換分析法(陸儉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舉例:我在屋頂上發(fā)現(xiàn)了他詞類序列:名詞[施事]+在+名詞[處所]+發(fā)現(xiàn)+名詞[受事](A式)在漢語中,該詞類序列所表示的意思可以用A1、

A

2兩種類型的句子表示:

A1我在飛機上發(fā)現(xiàn)了敵人的坦克。我在屋頂上發(fā)現(xiàn)了藏在草叢里的小偷。他在紫金山天文臺發(fā)現(xiàn)了這顆小行星。舉例:我在屋頂上發(fā)現(xiàn)了他

A

2他在抽屜里發(fā)現(xiàn)了蟑螂。他在馬桶里發(fā)現(xiàn)了校長的鑰匙。他在書里發(fā)現(xiàn)了那張紀念郵票。

A1組可以跟下面的詞類序列發(fā)生:名詞[施事]+發(fā)現(xiàn)+名詞[受事]+時,名詞[施事]+是+在+名詞[處所](C式)A

2組句子可以跟下面的詞類序列發(fā)生:名詞[施事]+發(fā)現(xiàn)+的+名詞[受事]+是+在+名詞[處所](D式)A2他在抽屜里發(fā)現(xiàn)了蟑螂。我們發(fā)現(xiàn):

A1式只能變換成C式,不能變換為D式,即:A1C式

A1D式A2式只能變換成D式,不能變換為C式,

即:A2D式

A2C式在A1組各例“名詞[處所]”指明“發(fā)現(xiàn)”的施事所在的地方;A2組各例“名詞[處所]”指明“發(fā)現(xiàn)”的受事所在的地方。我們發(fā)現(xiàn):“我在屋頂上發(fā)現(xiàn)了他。”既可以等同于A1,也可以等同于A2,既可以變換成C式,也可變換為D式,是歧義句?!拔以谖蓓斏习l(fā)現(xiàn)了他?!奔瓤梢缘韧贏1,也可以等同于A2,3.變換分析的客觀依據(jù)層次分析法的客觀依據(jù)是句法構造的層次性。變換分析的客觀依據(jù)是句法格式的相關性。句法格式的相關性表現(xiàn)在:(1)句法同義幾種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結構意義,稱為句法同義。3.變換分析的客觀依據(jù)例如:A.名詞語[施事]+動詞+名詞語[受事](一般的“主—動—賓”句式)

我丟了兩把辦公室的鑰匙。B.名詞語[施事]+把+名詞語[受事]+動詞語(“把”字句)

我把辦公室的兩把鑰匙丟了。C.名詞語[受事]+被+名詞語[施事]+動詞語(“被”字句)

辦公室的兩把鑰匙被我丟了。D.名詞語[受事]+名詞語[施事]+動詞語(主謂謂語句)辦公室的兩把鑰匙我丟了。上述A、B、C、D四種句式就是同義句式。例如:(2)句法多義語言表達要求盡可能經(jīng)濟,常常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一些詞語,這樣就造成原本屬于不同句式、內(nèi)部語義關系也不相同的兩個句子在表面上成了形式相同的歧義句。例如,“老虎把雞吃了”跟“白菜被雞吃了”原本是屬于不同句式的兩個句子,前者屬于“把”字句,后者屬于“被”字句。但是為了經(jīng)濟而省略的結果,出現(xiàn)了表面相同而實質(zhì)不同的“雞吃了”。(2)句法多義4.變換分析所遵守的原則——平行性原則(同一性)(1)作為一個合格的變換,一定得形成一個變換矩陣,這個矩陣由三部分組成:一是我們所要研究分析的句法格式(稱為“原句式”)及其一個個具體的實例,這部分置于變換矩陣的左邊。二是與原句式在結構上有相關性的另外的句法格式(稱為“變換式”)及其一個個具體的實例,這部分置于變換矩陣的右邊。三是表示原句式和變換句式之間變換關系的箭頭,置于原句式及其實例和變換式及其實例之間。4.變換分析所遵守的原則——平行性原則(同一性)舉例:戲臺上放著鮮花(A)戲臺上演著京戲(B)

這兩個句子格式相同,其詞類序列是: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A式)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C式)名詞語+動詞+在+名詞[處所]

戲臺上放著鮮花鮮花放在戲臺上門上貼著對聯(lián)對聯(lián)貼在門上黑板上寫著字字寫在黑板上墻上掛著畫畫掛在墻上臺上坐著主席團主席團坐在臺上說明(A式)(C式)舉例:(B式)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D式)名詞語[處所]+正在+動詞+名詞語戲臺上演著京戲戲臺上正在演京戲門外敲著鑼門外正在敲鑼外面下著雨外面正在下雨教室里上著課教室里正在上課爐子上熬著粥爐子上正在熬粥說明(B式)(D式)(B式)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總結:(A式)(C式)(A式)(D式)(B式)(D式)(B式)(C式)(2)在變換矩陣中,矩陣左邊作為原句式的一個個實例和矩陣右邊作為變換式的一個個實例,形式(即詞類序列)必須相同,語法意義也必須一致??偨Y:(A式)(C式)(3)變換矩陣中每一橫行左右兩側的句子,其共現(xiàn)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必須保持一致。例如:

前三排坐著來賓來賓坐在前三排在原式句中“來賓”和“坐”是施事和動作的關系,“前三排”表示“來賓”所處的位置;在變式句中,“來賓”和“坐”仍是施事和動作的關系,“前三排”仍表示“來賓”所處的位置。二者在共現(xiàn)詞之間的語義關系上保持不變。(3)變換矩陣中每一橫行左右兩側的句子,其共現(xiàn)詞之間的語義結(4)變換矩陣中每一橫行左右兩側的句子,在語法意義上的差別一致。例如:

臺上坐著主席團主席團坐在臺上門上貼著對聯(lián)對聯(lián)貼在門上原句式和變換式雖然都表示存在,表靜態(tài),但二者有差異:第一組原句式以“臺上”為話題,說明臺上存在什么事物;變換式則以“主席團”為話題,說明主席團存在于何處。第二組原式句以“門上”為話題,說明門上存在什么事物;變式句以“對聯(lián)”為話題,說明對聯(lián)存在于何處。顯然,兩組各自原式句和變式句在語法意義上的差異是一致的。(4)變換矩陣中每一橫行左右兩側的句子,在語法意義上的差別一舉例1:(A式)名詞語+在+名詞語[處所]+動詞+著(B式)名詞語+動詞+在+名詞[處所]a.病人在床上躺著病人躺在床上

b.孩子們在門口坐著孩子們坐在門口

c.他在馬背上跳著他跳在馬背上

d.張三在門外站著張三站在門外e.胸針在胸前別著胸針別在胸前

f.書在地上堆著書堆在地上

g.水在河里流著水流在河里舉例1:解釋:在這個變換矩陣中,c和g是不符合平行性原則的。c和g原句式所表示的語法意義跟其他各實例不一致,其他實例的原句式都表示存在,表靜態(tài),而c和g則表活動,表動態(tài);c和g變換式所表示的語法意義跟其他各實例也不一致,其他實例的變換式都表示存在,表靜態(tài),而c和g則表示事物的位移,表動態(tài)。c和g的原句式和變換式中共現(xiàn)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也不一致,c的原句式里“馬背上”指明“他跳”這一活動的場所,而變式句里的“馬背上”指明“他”位移的終點。解釋:舉例(A式)有+名詞+動詞(B式)有+動詞+的+名詞

a.有能力完成有完成的能力

b.有辦法解決有解決的辦法

c.有條件上大學有上大學的條件

d.有人罵過他有罵過他的人

e.有人陪她有陪她的人

f.有錢買新房子有買新房子的錢

g.有時候玩兒有玩兒的時候在這個變換矩陣中也有不符合平行性原則的。舉例5.變換分析的作用(1)變換分析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更有效地分化歧義句式。層次分析能分化的歧義句式,變換分析能分化;層次分析不能分化的歧義句式,變換分析也可以分化。

例1:咬死了獵人的狗可以用層次分析法分化歧義(略),也可以用變換分析來分化。5.變換分析的作用(A1)動詞+補語(了)+名詞1+的+名詞2(B式)把+名詞1+的+名詞2+動詞+補語(了)

咬死了獵人的狗把獵人的狗咬死了打破了張三的杯子把張三的杯子打破了砸壞了張家的窗戶把張家的窗戶砸壞了踢斷了桌子的腿兒把桌子的腿兒踢斷了

(A1)動詞+補語(了)+名詞1+的+名詞2(A2)動詞+補語(了)+名詞1+的+名詞2(C式)是+指量+名詞2+動詞+補語(了)+名詞1

咬死了獵人的狗是那條狗咬死了獵人打傷了鴿子的人是那個人打傷了鴿子叼走了雞的黃鼠狼是那只黃鼠狼叼走了雞撕破了練習本的孩子是那個孩子撕破了練習本

(A1)(B式)(A1)(C式)(A2)(C式)(A2)(B式)而例句“咬死了獵人的狗”既可以變成B式,又可變成C式。(A2)動詞+補語(了)+名詞1+的+名詞2例2:這幾捆書送北京大學圖書館當“送”是“贈送”義時,“北京大學圖書館”是與事賓語時為(A1);當“送”是“運送”義時,“北京大學圖書館”是處所賓語為(A2)。(A1)名詞語1+送+名詞語2

(B式)名詞語1+送+給+名詞語2

這幾捆書送北京大學圖書館這幾本書送給北京大學圖書館這幾本書還老王這幾本書還給老王這件衣服送李奶奶這件衣服送給李奶奶

例2:這幾捆書送北京大學圖書館(A2)名詞語1+送+名詞語2

(C式)名詞語1+送+到+名詞語2

這幾捆書送北京大學圖書館這幾捆書送到北京大學圖書館這張桌子搬里屋這張桌子搬到里屋這壇酒抬地下室這壇酒抬到地下室

(A1)(B式)(A1)(C式)(A2)(C式)(A2)(B式)例句既可變?yōu)锽式又可變?yōu)镃式。(A2)名詞語1+送+名詞語2(2)變換分析的運用有助于把漢語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語法規(guī)律。例1:“把”字句和受事主語句可以互相變換,但是“把”的賓語為人稱代詞時則“把”字句都不能變換為無標記受事主語句。

把那個字擦了那個字擦了把那瓶啤酒喝了那瓶啤酒喝了

把他撤了﹡他撤了那個西紅柿爛了,把它扔了﹡它扔了(2)變換分析的運用有助于把漢語研究引向深入,揭示更多的語法例2:用變換分析探究主語為聯(lián)合短語的句子,為什么有時能變換成一個并列復句有的不能這一過程中,進一步深入理解了副詞“都”的語法意義。

爸爸、媽媽、姐姐都給我送了禮物。爸爸給我送了禮物,媽媽給我送了禮物,姐姐也給我送了禮物。小蕓和小玲都天資過人。小蕓天資過人,小玲也天資過人王先生和張先生都是山東人王先生是山東人,張先生也是山東人例2:用變換分析探究主語為聯(lián)合短語的句子,為什么有時能變換成

在變換中我們發(fā)現(xiàn)副詞“都”在表示總括時,強調(diào)表示“都”后所說的形狀或情況適用于它所指向的某個集合中的每個個體,即無一例外地獨自進行了后面所談到的行為動作,或無一例外地各自具有后面所談到得性狀,或無一例外地屬于后面所談到的情況。凡不具備這些特點的,用了副詞“都”都會出現(xiàn)病句。例如:

﹡麥克生日那天,我們?nèi)齻€都送給他一個大大的蛋糕。

﹡佐佐木、岡本倆都是同鄉(xiāng),都出生在鹿兒島。在變換中我們發(fā)現(xiàn)副詞“都”在表示總括時,強調(diào)表示“都6.變換分析的局限變換分析可以用來分化歧義,但不能揭示造成差異和歧義的原因。6.變換分析的局限四、語義特征分析法1.語義特征分析是20世紀80年代漢語語法研究中開始運用的一種語法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是基于變換分析的局限性而采用的。是通過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個實例中處于關鍵位置上的實詞所具有的共同的語義特征,來解釋、說明代表這些實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獨具特色、之所以能與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區(qū)別、之所以只允許這一部分詞進入而不允許那一部分詞進入的原因。四、語義特征分析法2.語義特征(1)詞語中符合某種組合選擇的有區(qū)別性特征的最小語義成分就是語義特征。

陸儉明:某一小類實詞所特有的、能對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約作用的、并足以區(qū)別于其他小類實詞的語義要素。

王紅旗:在同樣句法位置上出現(xiàn)的一組實詞所具有的或與這組實詞的詞義密切相關的、且對這些實詞的語法形式或這些實詞所在的句法結構的形式有制約作用的語義因素。2.語義特征詞與詞在組合時既受語法的限制,又受語義的限制,這種限制就使詞與詞在組合時具有選擇性。有些詞在組合時能互相適應,就可以組合,否則,就不能組合,這就是詞所表現(xiàn)出來的語義特征。例如:①能與動詞“洗”組合的受事賓語應該具有[+形體]、[+較小]的語義特征,像“衣服、被褥、身體”等詞同時具有上述特征,像“空氣、云霧”等詞不具有上述特征,所以不能與“洗”組合。詞與詞在組合時既受語法的限制,又受語義的限制,這種限制就使詞②能夠與動詞“享受”搭配的受事詞語應具備[+可感]、[+滿足]的語義特征,如“享受陽光、享受生活、享受母愛”等,“陽光、生活、母愛”都是人能感受到的,又是能令人愉快和滿足的。像“思想、道德、痛苦、垃圾”等詞或沒有可感性,或不能使人滿足,所以不能與“享受”搭配。③能夠與助詞“著”搭配的動詞應該具備[+持續(xù)]的語義特征,如“走、跑、睡、說、勞動”等,具有上述特征,后面可加“著”;像“死、畢業(yè)、結束、起來、明白”等,表示短時間內(nèi)完成的動作行為,不能延長和持續(xù),所以后面都不能加“著”。②能夠與動詞“享受”搭配的受事詞語應具備[+可感]、[+滿足3.義素分析法和語義特征分析法的區(qū)別(1)分析目的不同。

義素分析法主要有三個目的:①從某個特定角度對某一個語義類再進行細分類。例如人類是一個語義類,為了說明同一個家族中不同人的不同輩分和相互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根據(jù)某些語義特征對家族中不同稱謂的人細加分類:(“+”表示具備此特征,“-”表示不具備)3.義素分析法和語義特征分析法的區(qū)別

[直系男性女性長輩同輩年長年幼]母親+-++-+-父親++-+-+-哥哥++--++-姐姐+-+-++-弟弟++-

-+-+妹妹+-+-+-+舅媽--++-+-舅父-+-+-+-[直系男性女性長輩同輩②凸顯同屬于一個語義類的不同詞語之間的差異。例如:“火”和“光”同屬于自然現(xiàn)象這一語義類,但它們語義上有區(qū)別,可以分析它們的語義特征:

火[+現(xiàn)象,+亮度,+溫度,-速度,+形體]

光[+現(xiàn)象,+亮度,+溫度,+速度,-形體]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兩個詞的差異,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光的速度”,而沒有“火的速度”的說法?為什么有“大火、小火”,而沒有“大光、小光”的說法。②凸顯同屬于一個語義類的不同詞語之間的差異。例如:③可以用來區(qū)別看似同義實際并不同義的詞。例如:看[+憑借眼睛,+自主,-被動感知,+可控]看見[+憑借眼睛,-自主,+被動感知,-可控]③可以用來區(qū)別看似同義實際并不同義的詞。例如:(2)語義特征分析法旨在探究不同語法結構成立和形成歧義的原因,或者挖掘詞語某個語義特征對形成句法結構的影響作用。例如:朱德熙先生在考察了“名詞[主語]+動詞+給+名詞1+名詞2”這一句式后,發(fā)現(xiàn)凡能在這一句法格式的動詞位置上出現(xiàn)的詞,都含有“給予”的語義特征。動詞“寫”跟名詞“信”相關聯(lián)時也可以進入這一句式,如“張三寫給李四一封信”,所以“寫”也具有“給予”的語義特征,而“寫”離開這一具體句式,單獨來看,我們是不會想到它還有“給予”的語義特征。(2)語義特征分析法旨在探究不同語法結構成立和形成歧義的原因(2)分析方法不同。義素分析法是從某個特定語義場入手,把意義相關的一組詞各自的義項分解為若干個義素,對比分析相同義素和區(qū)別義素,最后概括、整理,加以描寫。語義特征分析是使用變換、分化等方法找出對句法結構起決定作用的某個有區(qū)別性特征的義素并用來進行解釋。(2)分析方法不同。(3)各自的內(nèi)涵不同。義素的外延比較廣,它是將義項分解成盡可能多的特征后形成的集合語義特征分析只關心能影響某種句法組合能否成立的那幾個有區(qū)別同義詞和反義詞。(3)各自的內(nèi)涵不同。3.語義特征分析的作用(1)彌補變換分析的不足,解釋造成同形多義句法格式的原因。(2)說明在某個句法格式中,為什么同是動詞,或同是形容詞,或同是名詞,而有的能進入,有的不能進入。這為根據(jù)句法研究需要對同一類實詞劃分小類,提供了更為可靠的句法、語義依據(jù)。

語義特征分析促使語法研究更加精密化,更具有解釋力。3.語義特征分析的作用4.語義特征的局限性運用于語法研究的時間不長,缺乏必要的理論闡述。語義特征所涉及的范圍狹窄,目前局限于兩個方面:一是在詞類方面主要涉及實詞;二是將分析的框架設定為同一句法格式的同一關鍵位置。4.語義特征的局限性5.語義特征實例分析例1: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朱德熙)通過變換分析把它分化為(A)、(B)兩個句式:(A)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表存在,表靜態(tài))(B)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表活動,表動態(tài))歧義產(chǎn)生的原因跟句式中的動詞有關。(A)的變換實例:5.語義特征實例分析(A式)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名詞語+動詞+在+名詞[處所]

臺上坐著主席團主席團坐在臺上臺下站著許多觀眾許多觀眾站在臺下床上躺著病人病人躺在床上桌上放著幾本書幾本書放在桌上頭上戴著禮帽禮帽戴在頭上這些實例中各個動詞雖然具體意思各不相同,但是具有某種共同的語義內(nèi)涵,那就是“[+使附著]”。(A式)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B式)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名詞語[處所]+正在+動詞+名詞語

戲臺上演著京戲戲臺上正在演京戲門外敲著鑼鼓門外正在敲鑼外面下著大雨外面正在下雨教師里上著課教室里正在上課爐子上熬著粥爐子上正在熬粥(B式)各組實例中,動詞都不具有[使附著]的含義。(B式)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語所以(A)(B)式動詞具有的語義特征可描寫為:

動詞a:[+使附著]

動詞b:[-是附著]這樣(A)(B)兩句式可以進一步描寫為:(A)名詞[處所]+動詞a+著+名詞語(B)名詞[處所]+動詞b+著+名詞語所以(A)(B)式動詞具有的語義特征可描寫為:例2:名詞[主語]+動詞+名詞1+給+名詞2(朱德熙1979)

(1)他送了一個手機給小王(A式)(2)他買了一輛自行車給小孫子(B式)(3)他畫了一幅畫給孫教授(C式)通過變換分析可以證明這三個句子表示的語法意義不同。A式:名詞[主語]+動詞+名詞1+給+名詞2名詞[主語]+動詞+給+名詞1+名詞2

我送了一部手機給小王他送給小王一部手機他賣了一輛車給小李他賣給小李一輛車他交了五千元錢給稅務局他給稅務局交了五千元B式:他買了一輛自行車給小孫子*C式:他畫了一幅畫給孫教授*例2:名詞[主語]+動詞+名詞1+給+名詞2(朱德熙1979B式:名詞[主語]+動詞+名詞1+給+名詞2名詞[主語]+從…+動詞+名詞1+給+名詞2

他買了一輛自行車給小孫子他從商買了一輛自行車給小孫子他偷了一份情報給希爾公司他從我們公司偷了一份情報給希爾公司他取了一些錢給王大爺他從銀行取了一些錢給王大爺A式:他送了一部手機給小王*C式:他畫了一幅畫給孫教授*B式:名詞[主語]+動詞+名詞1+給+名詞2通過變換句式可以把A、B、C三組句子分化。它們語法意義的差別就是由句中動詞決定的。經(jīng)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A組動詞都含有“給予”的語義特征(動詞a),例如“送、賣、還、交”。B組動詞都含有“取得”的語義特征。(動詞b),例如:“偷、要、買”。C組動詞都含有“制作”的語義特征。(動詞c),例如:“刻、煮、做”等所以,上述動詞的語義特征可描寫為:動詞a:[+給予,-取得,-制作]動詞b:[-給予,+取得,-制作]動詞c:[-給予,-取得。+制作]通過變換句式可以把A、B、C三組句子分化。它們語法意義的差別例3:關于“形容詞+(一)點兒”祈使句(袁毓林1993)A.謙虛點兒!客氣點兒!大方點兒!B.遠一點兒!近一點兒!大一點兒!小一點兒!C.*驕傲點兒!*粗心點兒?。恳稽c兒!*蠢一點兒!D.*棒一點兒?。獛浺稽c兒?。獋ゴ笠稽c兒!*崇高一點兒!以上四組例句,我們發(fā)現(xiàn)A、B兩組都可以說,C、D兩組都不說。說明“形容詞+(一)點兒”祈使句對形容詞有一定的選擇性,而這種選擇性取決于形容詞的語義特征。例3:關于“形容詞+(一)點兒”祈使句(袁毓林1993)ABCD組形容詞為“形a、形b、形c、形d”。首先四組例子中形容詞的感情色彩上看,形a[+褒義]、形b[-褒義]、形c[+貶義]、形d[+褒義],所以形容詞的褒義和貶義這一語義特征并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其次,我們比較A組和D組的形容詞,發(fā)現(xiàn)它們存在“可控”和“非可控”的語義特征。

形a[+可控],形d[-可控]。(所謂“可控”是說形容詞所表示的性狀,人是可以控制的,可以使自己盡量做到;“非可控”是說形容詞所表示的性狀,人是不能控制的,要讓別人來評價。)ABCD組形容詞為“形a、形b、形c、形d”。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得出下表結論:形a[+褒義,-貶義,+可控]可以進入該句式形b[-褒義,-貶義,+可控]可以進入該句式形c[-褒義,+貶義,±可控]不可以進入該句式形d[+褒義,-貶義,-可控]不可以進入該句式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能進入“形容詞+(一)點兒”祈使句的,只限于具備[-貶義、+可控]語義特征的形容詞。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得出下表結論:五、語義指向分析1.語義指向是指句中某個句法成分與哪一個成分之間有語義。例如:(1)他喜滋滋地炸了盤花生米。(2)他早早地炸了盤花生米。(3)他脆脆地炸了盤花生米。各句狀語在語義上所直接的成分不同。例(1)“喜滋滋”指向施事主語“他”,例(2)“早早地”指向謂語動詞“炸”,例(3)“脆脆地”指向賓語“花生米”五、語義指向分析(4)我才做。(5)我才做第二道題。(6)我才做三道題。(7)我才做完。以上四句作為狀語的“才”語義指向不同。例(4)“才”指向謂語動詞“做”;例(5)“才”指向“做”的受事名詞性成分“第二道題”;例(6)“才”指向數(shù)量成分“三道”;例(7)“才”指向表示行為動作的結果的“完”。(4)我才做。2.語義指向分析通過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語義指向來揭示、說明、解釋某種語法現(xiàn)象,這種分析手段就叫做語義指向分析。3.語義指向的運用理論上說每個句法成分都有語義指向的問題,但是實際上并不是每個句法成分都必須運用語義指向分析手段來加以考察。下面四種句法成分,其語義指向是值得考察的:2.語義指向分析(1)補語的語義指向①前指中心語。如a.大家吃罷了飯。(補語“罷”的語義指向中心語“吃”這一動作的完結。)b.請你走慢點。(補語“慢”的語義指向中心語“走”)②指向主語。如:a.大家走累了,歇會兒。(補語“累”指向主語“大家”?!按蠹易?,大家累了”。)b.幾個人都吃飽了飯。(補語“飽”指向主語“幾個人”)(1)補語的語義指向③指向賓語。如:a.幾個人吃光了飯。(補語“光”的語義指向賓語“飯”?!叭顺燥垼埞饬恕?。)b.大家吃完了所有的饅頭。(補語“完”語義指向賓語“饅頭”。“大家吃饅頭,饅頭完了”。)④指向介詞引介的對象。如:a.幾個人把飯吃光了。(補語“光”語義指向介詞的賓語“飯”。)b.小張把自行車騎壞了。(補語“壞”的語義指向介詞賓語“自行車”。)③指向賓語。如:(2)狀語的語義指向①語義指向后面的中心語。如:a.咱們明天見。(狀語“明天”語義指向中心語“見”,見面的時間,)b.你怎么來的?(狀語“怎么”的語義指向中心語“來”,來的方式。)②語義指向前面的主語。如:a.果子一筐一筐地推成了小山。(狀語“一筐一筐”語義指向主語“果子”。)b.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批判”指向“我們”。)(2)狀語的語義指向③語義指向后面的賓語。如:a.他在信的末尾整整齊齊地寫上問候的話。(“整整齊齊”語義指向賓語“話”,表示所寫的話很整齊。)b.他向連長非常規(guī)范地行了個軍禮。(“非常規(guī)范”語義指向賓語“軍禮”。)④語義指向介詞所介引的對象。如:a.小孩把玩具亂七八糟地扔了一地。(“亂七八糟”語義指向“玩具”。)b.他們把獎狀高高地掛在墻上。(“高高”語義指向“獎狀”。)③語義指向后面的賓語。如:如果中心語前不止一個狀語,這些狀語的語義指向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如:a.他拼命地向前擠。(兩個狀語“拼命”、“向前”的語義都指向主語“他”)b.隊長多次嚴厲地批評他。(“多次”的語義指向中心語“批評”,說明批評的次數(shù);“嚴厲”的語義指向“隊長”,說明隊長的態(tài)度嚴厲。)如果中心語前不止一個狀語,這些狀語的語義指向可能一致,也可能(3)定語的語義指向①指向后面的中心語。如:a.他們村里出了三個百歲老人。(定語“三個、百歲”的語義都指向中心語“老人”。)b.他是非常優(yōu)秀的青年。(“非常優(yōu)秀”語義指向中心語“青年”。)②指向前面的主語。如:a.大家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難忘”的語義指向主語“大家”。)b.我們作了一次坦誠布公的談話。(“坦誠布公”的語義指向主語“我們”。)(3)定語的語義指向注意:語義指向是指句法成分的語義指向,不是指某個詞的語義指向。但是,副詞只能作狀語,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把副詞跟它所充任的句法成分等同起來,可以直接說“副詞的語義指向”。注意:語義指向是指句法成分的語義指向,不是指某個詞的語義指向3.語義指向的形式:(1)前指和后指具體什么樣的成分一定前指,什么樣的成分一定后指,是值得探索的問題,尤其是副詞。例如:副詞“互相”只能前指,“只、總共”語義就只能后指。3.語義指向的形式:①只:a.我只買了蘋果。

b.我只買了紅富士蘋果。

c.我只買了三斤紅富士蘋果。以上三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只”語義指向的規(guī)律:首先,都是語義后指。其次,當謂語是動賓短語時,“只”的語義首先指向賓語,如a例;如果賓語是偏正短語,“只”的語義首先指向修飾語,如b句;如果賓語中心語前有多個修飾語時,“只”的語義首先指向最外層的修飾語。如c句。①只:a.我只買了蘋果。②總共:a.總共招收了一百名學生。b.他呀,總共買了一個西瓜,這給誰吃呀?c.他大約總共買了十五六本書。d.*他總共買了很多/許多書。e.*他總共只買了一點蘋果。f.*他總共買了青的三斤蘋果。通過以上例句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總共”在語義指向上有這樣的規(guī)律:②總共:第一,只能后指。第二,只能指向數(shù)量成分,所以在“總共”之后必須有數(shù)量成分跟它同現(xiàn)。第三,只能指向有明確范圍的數(shù)量成分。a、b兩句的數(shù)量成分都說的整數(shù),數(shù)目非常明確;c句的數(shù)量成分“十五六本”雖然表示的是約數(shù),但是數(shù)量范圍還是明確的;d、e兩句“很多/許多、一點兒”所說的數(shù)量就都沒有明確范圍,所以不能說。第四,數(shù)量成分不能再受限制性定語的修飾。f句中與“總共”同現(xiàn)的數(shù)量成分雖然表示一個確定的數(shù)量,但在它之前有一個限制性定語“青的”,這樣就不能說了??梢詫ⅰ扒嗟摹币频健叭铩敝?,“蘋果”之前。第一,只能后指。(2)內(nèi)指和外指語義“內(nèi)指”是指所指向的成分就在本句之內(nèi)。語義“外指”是指所指向的成分不在本句之內(nèi),而在本句之外。

a.他喝醉了。(“醉”指向句內(nèi)成分,喝酒的施事“他”。)

b.罷工代表被客客氣氣地引進了客廳。(“客客氣氣”指向句外成分,“引進”的施事。)

c.當時,那孩子就稀里糊涂地判給了男方。(“稀里糊涂”指向句外成分,判案的法官。)(2)內(nèi)指和外指4.語義指向分析的作用語義指向分析揭示了句法成分在語法上和語義上的矛盾,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間,特別是間接的句法成分之間語義上的種種,從而可以比較合理地揭示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之間復雜的對應關系。具體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4.語義指向分析的作用(1)可以進一步幫助分化歧義句式例如:a.老張有一個女兒,很驕傲。

“很驕傲”語義指向“老張”,則“老張有一個女兒,老張很驕傲”;“很驕傲”語義指向“女兒”,則“老張有一個女兒,那女兒很驕傲”。b.我在屋頂上發(fā)現(xiàn)了小偷?!霸谖蓓斏稀闭Z義指向“我”(我在屋頂上),語義指向“小偷”(小偷在屋頂上),語義既指向“我”,同時指向“小偷”(我和小偷都在屋頂上)(1)可以進一步幫助分化歧義句式(2)為解釋某種語法現(xiàn)象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例1:a.究竟誰出了那么多錢?*誰究竟出了那么多錢?

b.究竟他出了多少錢?他究竟出了多少錢?原因:“究竟”在語義指向上的特點:第一,他只能指向一個具體的疑問形式,即疑問句里一定要有一個具體的疑問形式(疑問代詞、選擇疑問形式、正反問形式)。例如:(2)為解釋某種語法現(xiàn)象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c.你究竟去哪兒?d.你究竟去廣州還是去上海?e.這個月你究竟去沒去深圳?第二,“究竟”只能后指,即“究竟”所指向的具體疑問形式一定得位于它之后,不能出現(xiàn)在它前面。所以,a.句的變換式,疑問形式“誰”在“究竟”的前面,不成立;b句變換式,疑問形式“多少”仍然位于它后面,句子成立。c.你究竟去哪兒?例2:“吃了他三個蘋果”是單賓結構還是雙賓結構?(陸儉明2002)有爭議。單賓結構說,認為“他三個蘋果”是表示領屬關系的偏正結構,作為“吃”的賓語;雙賓結構說,認為“他三個蘋果”可以不分析為偏正結構,“他”可以作“吃”的與事賓語,“三個蘋果”是“吃”的受事賓語。通過語義指向分析,我們?nèi)藶椤半p賓結構”說是可取的。具體論證過程:例2:“吃了他三個蘋果”是單賓結構還是雙賓結構?(陸儉明20①前面分析過“總共”在語義指向上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總共”所指向的數(shù)量成分不能再受限制性定語的修飾,限制性定語成分就包括表示領屬關系的定語。例如:

總共三個蘋果(*總共紅的三個蘋果)墻上總共貼了三幅畫(*墻上總共貼了齊白石的三幅畫)②“給了他三個蘋果”是大家公認的、典型的雙賓結構,而“總共”可以修飾這種雙賓結構。如:

總共給了他三個蘋果①前面分析過“總共”在語義指向上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總共”所“總共”之所以能修飾這種雙賓結構,是因為其中的“他”跟“三個蘋果”沒有直接的句法關系,“他”不是“三個蘋果”的定語,而是一個獨立的賓語成分。③“總共”同樣可以修飾我們的爭議結構“吃了他三個蘋果”。例:

總共吃了他三個蘋果“總共”之所以能修飾這種雙賓結構,是因為其中的“他”跟“三個這就是證明,“吃了他三個蘋果”中“他”和“三個蘋果”,雖然語義上有領屬關系,但是在該結構中并沒有直接的句法關系。因此“吃了他三個蘋果”應該分析為雙賓結構。這就是證明,“吃了他三個蘋果”中“他”和“三個蘋果”,雖然語六、語義關系分析1.語義關系是指隱藏在句法結構后面的詞語之間的各種意義關系。2.語義關系和句法關系不同,二者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例如:

(1)小李吃了/蘋果吃了(2)吃飯了/來人了可見,主語不等于施事,賓語也不等于受事。一種句法結構關系,可能包含著多種語義關系,反之,一種語義關系也可能構成多種句法結構關系。六、語義關系分析3.動詞和名詞的語義關系類別動詞和名詞的語義關系是句法分析的重點,又叫做“格關系”,或者“名詞的語義角色”。名詞主要擔任的語義角色有:(1)施事:指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如:

孩子們在玩耍/小鳥在枝頭唱歌

他讓老師批評了/大驢子被小老虎吃了3.動詞和名詞的語義關系類別(2)受事:指動作行為的承受者。如:

我們干完了工作/小老虎吃了大驢子我把小說看完了/小鳥將巢安在繁花嫩葉中(3)系事:指判斷類動詞聯(lián)接的對象。如:他是學生/小剛成為一名戰(zhàn)士(4)與事:指動作行為的間接承受者。如:朋友送我一支筆他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奶奶給小朋友講故事(2)受事:指動作行為的承受者。如:(5)工具:指動作行為賴以實現(xiàn)的憑借物。例如:

小孩要多曬太陽/我們坐大船別拿這話嚇我/你憑什么打人(6)時間:指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例如:

我的課請排星期五/出生于1949年(7)處所:指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或起點、終點。例如:

他們住招待所/我住二樓/一起走到河邊(5)工具:指動作行為賴以實現(xiàn)的憑借物。例如:(8)結果:指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結果。例如:

作家寫了一部長篇小說/河上建起一座大橋(9)方式:指動作行為進行的形式。例如:

明天考口試/他會游蝶泳(10)原因:指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例如:

他在醫(yī)院養(yǎng)傷/他在外面呆了一個月避風頭(11)目的:指動作行為要達到的目的。例如:

小玲正準備考研究生/倆人在籌備婚禮(8)結果:指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結果。例如:(12)對象:指動作行為的對象。如:

對人民負責/向家長做出保證(13)致使:指動作行為使動的對象。如:

要繁榮市場/我熱了一碗飯4.名詞和名詞的語義關系(1)領屬關系:我們的學校、弟弟的書包(2)處屬關系:天上的云彩、室外的溫度(3)時屬關系:當天的情況、過去的歷史(4)從屬關系:廠長的秘書、同學的媽媽(12)對象:指動作行為的對象。如:(5)含屬關系:蔬菜的味道、妹妹的脾氣(6)質(zhì)料關系:老虎皮的坐墊、杉木的扁擔(7)來源關系:中國的留學生、四川的榨菜(8)相關關系:李先生的消息、愛情的傳說(9)比喻關系:金剛石的性質(zhì)、歷史的車輪(5)含屬關系:蔬菜的味道、妹妹的脾氣七、配價分析法1.利用動詞與不同性質(zhì)名詞之間的配價關系來研究、解釋某些語法現(xiàn)象,這種研究、分析手段,就稱之為配價分析法;由此而形成的語法理論就成為配價理論?!芭鋬r”這一概念借自化學?;瘜W中提出“價(化合價)”的概念為的是說明分子結構中各元素原子數(shù)目間的比例關系。語法學中引入“價”這個概念是為說明一個動詞能支配多少個名詞性成分。最早把化學中“價”明確引入語法研究中的是法國語法學家特思尼耶爾。時間是20世紀50年代。七、配價分析法2.配價語法理論的基本精神是:(1)句法旨在研究句子,句子是一個有組織的整體,而句子的構成成分不只是表面所看到的詞,更重要的是詞與詞之間的關聯(lián)。(2)動詞是句子的核心,配價理論所注意的句法關聯(lián)就是動詞與它所支配的其它成分之間的關聯(lián),主要有:直接受動詞支配的名詞性詞語(行動元)和副詞性詞語(狀態(tài)元),狀態(tài)元是無限的,而行動元不得超過三個:主語、賓語1、賓語2。(3)動詞所關聯(lián)的行動元的多少就決定了動詞的配價數(shù)目。動詞按配價分類:2.配價語法理論的基本精神是:一個動詞如果只能支配一個行動元,也就是說這個動詞后面不能帶賓語,那它就是一價動詞,一般記為V1;一個動詞如果能支配兩個行動元,而且也只能支配兩個行動元,也就是說它只能帶一個賓語,那它就是二價動詞,記為V2;一個動詞如果能支配三個行動元,也就是說它后面能帶兩個賓語,那它就是三價動詞,記為V3。一個動詞如果只能支配一個行動元,也就是說這個動詞后面不能帶賓3.實例分析(1)“喝啤酒的學生”和“喝啤酒的方式”在語法上有區(qū)別嗎?內(nèi)部構造和結構類型都相同,但是“喝啤酒的學生”中“學生”有時可以省略;“喝啤酒的方式”中“方式”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省略。用變換分析法分析可以看出兩個結構確實不同,但是卻不能說明這種“動詞結構+的+中心語”的結構在什么情況下中心語可以省略,什么情況下不能省略。3.實例分析用配價分析法我們可以看出:“喝”是二價動詞,它的兩個配價成分應分別是“喝”的施事和受事?!皩W生”可以成為“喝”的施事,“啤酒”可以成為“喝”的受事;但是“方式”不能成為“喝”的施事或受事。也就是說,“學生”和“啤酒”可以成為“喝”的配價成分,“方式”不能成為“喝”的配價成分。所以這兩個結構的區(qū)別就在于,前者的中心語“學生”可以成為動詞“喝”的配價成分(行動元),后者中心語“方式”不可能成為動詞“喝”的配價成分。用配價分析法我們可以看出:“喝”是二價動詞,它的兩個配價成分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動詞結構+的+中心語”的結構中,充當中心語的名詞如果能成為動詞性詞語中動詞的配價成分,那么中心語就有可能在一定的上下文里省略,否則就不能省略。例如:①喝啤酒的學生請舉手喝啤酒的請舉手②小張喝的啤酒便宜小張喝的便宜③賣菜的農(nóng)民富裕了賣菜的富裕了④喝啤酒的方式有多種﹡喝啤酒的有多種⑤張大爺賣菜的地方給占了﹡張大爺賣菜給占了⑥小張參觀的時候人很多﹡小張參觀的人很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動詞結構+的+中心語”的結構中(2)“VP的”結構①“VP的”能不能作主賓語來指稱事物?“VP的”這種“的”字結構所指稱的一定是動詞V的配價成分。例如:

a.他買的(指稱動詞“買”的受事,即具體的東西)b.吃羊肉的(指稱動詞“吃”的施事,具體的人)這種“的”字結構能不能作主賓語來指稱事物,就取決于在“VP的”里邊是否缺省V的配價成分,如果有缺省,“VP的”就能作主賓語來指稱事物。例如:(2)“VP的”結構a.正在游泳的是我的孩子。這句中主語“正在游泳的”是“VP的”結構,其中動詞“游泳”是一價動詞,它的配價成分沒有在“VP的”結構中出現(xiàn),所以“正在游泳的”可以在句中作主語。而“老王游泳的”中動詞的配價成分已經(jīng)出現(xiàn),就是施事“老王”,所以“老王游泳的”不能在句中作主賓語。a.正在游泳的是我的孩子。b.張三今天參觀的是工業(yè)展覽會。句中主語“張三今天參觀的”是“VP的”結構,其中動詞“參觀”是二價動詞,它的配價成分在結構中出現(xiàn)了一個施事“張三”,另一個配價成分受事缺省,所以“張三今天參觀的”可以在句中作主賓語。而“張三今天參觀展覽會的”沒有缺省配價成分,不能作主賓語。b.張三今天參觀的是工業(yè)展覽會。②“VP的”什么情況下會有歧義?A.有歧義的“VP的”,其中V一定是二價動詞或三價動詞,不可能是一價動詞。B.在“VP的”里所缺省的動詞配價成分一定不止一個。例如:a.我吃的(我吃的是餃子)b.吃餃子的(吃餃子的只有他一個人)c.吃的(你們吃不吃羊肉?吃的請舉手/你先等一會兒,我去買點兒吃的。)②“VP的”什么情況下會有歧義?上面三個例子都是“VP的”,其中動詞“吃”是二價動詞,有施事和受事兩個配價成分。a中“吃”的施事“我”在“VP的”里出現(xiàn),所以“我吃的”只能指稱受事(“餃子”);b句中“吃”的受事“餃子”在“VP的”里出現(xiàn),所以“吃餃子的”只能指稱施事(“他”),指稱單義,沒有歧義。而c句中“吃”的施事和受事都未出現(xiàn),“吃的”既可以指稱施事,也可以指稱受事,有歧義。上面三個例子都是“VP的”,其中動詞“吃”是二價動詞,有施事朱德熙先生根據(jù)上述情況,概括并建立了一個有關“VP的”的“的”字結構的歧義指數(shù)公式:P=n-mP代表“VP的”的“的”字結構的歧義指數(shù),指的是“VP的”能不能指稱事物,會不會有歧義;n代表V的配價數(shù),m代表在“VP的”里出現(xiàn)的配價成分的。根據(jù)這個公式:當P為零時,這樣的“VP的”就不能作主賓語指稱事物;當P為1時,這樣的“VP的”就能作主賓語指稱事物,一般沒有歧義;當P為2或3時,或者說當P≧2時,這樣的“VP的”就能作主賓語指稱事物,而且會有歧義。朱德熙先生根據(jù)上述情況,概括并建立了一個有關“VP的”的“的(3)“放了一只鴿子”和“飛了一只鴿子”在語法上有何異同?同:詞類序列相同,都是“V+了+NP”;內(nèi)部層次構造相同(略);都可以變換為“把”字句:

放了一只鴿子把一只鴿子放了飛了一只鴿子把一只鴿子飛了不同:“放了一只鴿子”可以變換為“被字句”,而“飛了一只鴿子”不能。如:放了一只鴿子﹡鴿子被我放了飛了一只鴿子﹡鴿子被我飛了(3)“放了一只鴿子”和“飛了一只鴿子”在語法上有何異同?原因:“放”是二價動詞,“放了一只鴿子”中省略了動詞“放”的另一個配價成分,即施事,所以可以變換成被字句,補出施事;“飛”是一價動詞,句中“飛”的配價成分只有一個,即施事“鴿子”,沒有省略,所以不需要,也不能補出。它們雖然都能變換成把字句,但是兩個把字句的語法意義不同:“把鴿子放了”表示處置義;“把鴿子飛了”則表示使動意義。原因:※4.名詞也有配價名詞的配價表現(xiàn)為某個名詞一定要求與另外的某個名詞在語義上構成依存關系。(袁毓林1992年)所謂依存關系,就是說二者各自均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先決條件。如“弟弟”這個詞,一定有“哥哥”或“姐姐”這個名詞與它相對。根據(jù)名詞的配價可以將名詞分為:(1)一個名詞如果不要求與另外的名詞在語義上構成依存關系,這樣的名詞,我們稱為零價名詞,記為N0。如“大海、天空、空氣”等。※4.名詞也有配價(2)一個名詞,如果要求與一種性質(zhì)的名詞在語義上與之構成依存關系,這樣的名詞,稱為一價名詞,記為N1。如表親屬稱為的“爸爸、媽媽、哥哥、弟弟”;表屬性的“質(zhì)量、脾氣、價格”;表部件的“腳、手、鍋蓋、抽屜”等。(3)一個名詞,如果要求與兩種性質(zhì)的名詞在語義上與之構成依存關系,這樣的名詞,稱為二價名詞,記為N2。二價名詞都是抽象名詞,如“意見、興趣、態(tài)度、害處”等。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三價名詞。(2)一個名詞,如果要求與一種性質(zhì)的名詞在語義上與之構成依存實例分析:(1)介詞結構“對……”能作什么樣名詞的定語?a.對考試的意見/對祖國的感情/對身體的害處*b.對《紅樓夢》的論文/對農(nóng)村情況的影片/對外交工作的原則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能夠受“對……”修飾的名詞都是二價名詞。如a中“意見、感情、害處”,“意見”一定會涉及到兩方面的事物:意見的持有者和意見所針對者;“感情”也一定會涉及兩方面的事物:具有某種感情者和感情所針對者;“害處”也一樣:害處的產(chǎn)生者和害處的波及者。實例分析:根據(jù)袁毓林(1998)、李小榮(2000)考察,二價名詞從語義上看,主要有以下四類:①情感、態(tài)度類。表示人或感情動物對人或事物的感情、態(tài)度。這類二價名詞的兩個配價成分分別是“情感、態(tài)度的持有者或情感、態(tài)度所針對者”。例如:對祖國的態(tài)度/對旅游的興趣/對弱者的同情心/對這件事的反應/對他的敵意/對工作的熱情②見解、論點類。表示人們對人或事物的見解、看法、印象的。這類二價名詞的兩個配價成分是:“見解、論點的持有者和見解、論點所針對者”。例如:根據(jù)袁毓林(1998)、李小榮(2000)考察,二價名詞從語對這件事的看法/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對這個問題的結論/對這部影片的感想③作用、意義類。表示人或事物對其他人或其他事物的作用、意義。它們的兩個配價成分是:“起作用者和受作用者”。例如:對經(jīng)濟發(fā)展的作用/對感冒的療效/對生命的意義/對讀者的吸引力/對健康的好處④工作、方針類。表示人們針對某個方面所采取的工作方針、政策。它們的兩個配價成分是:“方針政策的制定者和方針政策的針對者”。例如:對農(nóng)村工作的方針/對農(nóng)民的優(yōu)惠政策對這件事的看法/對這個問題的見解/對這個問題的結論/對這部影思考:介詞結構“對……”能修飾什么樣的形容詞?對這一帶很熟/對學生很嚴/對顧客很耐心/對工作很熱心*對這個蘋果很大/對這件衣服很漂亮/對計算機很聰明/對作弊現(xiàn)象很可惡思考:(2)“對……+名詞”結構什么情況會產(chǎn)生歧義?對校長的意見/對兒子的感情/對這些孩子的注意力/對美國的意見/對這篇文章的看法用層次分析法我們可以分化歧義,但是“對……+名詞”結構什么情況會產(chǎn)生歧義,或者說這一結構為什么會產(chǎn)生歧義?用配價理論解釋會比較清楚而深刻。當介詞“對”的賓語成分在語義上可以任意地理解為“的”字后面的那個二價名詞的任何一個配價成分時,那么整個結構就會產(chǎn)生歧義。例如:“對校長的意見”中“校長”既可以是“意見”的持有者,也可以是“意見”的針對者。(2)“對……+名詞”結構什么情況會產(chǎn)生歧義?(3)為什么可以說“他是王剛的老師”卻不能說“他是王剛的教師”?“教師”只是一種職業(yè),泛指擔任教學工作的的人員,它不反映社會上有依存關系的人際關系,是屬于零價名詞;而“老師”是相對于“學生”而言的,是學習者對給自己傳授文化、技術的人的尊稱,它反映了社會上一種有依存關系的人際關系,屬于一價名詞。所以“老師”可以受指人的專有名詞或人稱代詞的修飾形成一個領屬性的偏正結構,如“張三的老師”、“我的老師”等;而“教師”不行,不能說“*張三的教師”、“*我的教師”。(3)為什么可以說“他是王剛的老師”卻不能說“他是王剛的教師歧義一、歧義歧義也叫多義,嚴格的說,二者還是有差別的。多義指某種語言形式含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意義,如多義詞、多義句等;而歧義指某種語言形式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人們對它實際上可以有不止一種的理解。也可以說多義現(xiàn)象是屬于語義層面的,而歧義是屬于語用層面的。但是目前語法學界對多義和歧義的區(qū)分并不是很嚴格,一般多義指詞的多義,歧義指句法結構的多義。歧義一、歧義二、歧義的類型(原因)(一)口頭歧義口頭歧義主要由同音造成的歧義。例如:(1)這個姑娘有點兒jiāoqì(嬌氣/驕氣)(2)這門課要進行qīzhōng(期中/期終)考試。(3)zhìái(致癌/治癌)物質(zhì)(4)quánbù(全部/全不)合格二、歧義的類型(原因)(二)書面歧義1.詞匯歧義由多義詞造成的歧義。例如:(1)他走了一個小時。(步行/離開)(2)車上的人多半兒是北京大學的學生。(大部分/可能)2.結構歧義由于句法因素造成的歧義,由可分三小類:a.詞和短語同形,例如:“他要炒雞蛋”。b.結構關系不同,例如:“進口彩電”、“食堂衛(wèi)生”c.組合層次不同,例如:(二)書面歧義(1)新職工宿舍(2)安排好工作(3)撞到了叔叔的自行車3.語義歧義由于詞語之間語義關系不同造成的歧義,可以分為兩小類:a.語義關系不同。例如:(1)連廠長都不認識(“廠長”施事/受事)(2)開刀的是他的父親(“父親”施事/受事)b.語義指向不同。例如:(1)老張有個女兒,很驕傲。(2)中山公園松樹最多。(1)新職工宿舍4.語境歧義(1)今天是星期天(可以睡懶覺/可以出去逛公園/可以不用上班……)(2)明天上街不用穿褲子(穿裙子/光屁股……)三、歧義分化的方法1.語音制約a.輕聲。例如:我想起來了。(qǐlái,睡不著/qǐlai,想到了)b.聲調(diào)。例如:他背著兒子常常到老師家學下棋。(bèi,隱瞞/bēi,用背馱)4.語境歧義c.重音。例如:除了蕭長春,′他最怕韓伯仲。(蕭長春和他都怕)除了蕭長春,他最怕′韓伯仲。(他怕蕭和韓兩人)d.停頓。例如:我/講不好。我講/不好。外面/睡不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