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適應與融入的影響因素,人口學論文_第1頁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適應與融入的影響因素,人口學論文_第2頁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適應與融入的影響因素,人口學論文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適應與融入的影響因素,人口學論文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國家少數民族社會發(fā)生宏大變化。華而不實,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民族地區(qū)偏遠鄉(xiāng)村的少數民族人口大量地流向大中城市,如今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已超過3000萬人。城市少數民族人口的迅速增加,為我們提出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怎樣在城市適應與融入問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的適應與融入正處于進行時,但由于遭到諸如相關制度政策、不同文化溝通、當地居民認同、少數民族本身素質等多方面的限制,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適應與融入狀況不容樂觀。一、城市中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所謂城市中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主要是指進入各地城市做生意打工的非當地城市戶籍少數民族人口。傳統(tǒng)上,我們國家少數民族人口大多寓居于遠離城市的邊遠鄉(xiāng)村山寨,這里地理環(huán)境閉塞,交通不便,與外界的溝通聯絡不多,人們過著自給自足而相對平穩(wěn)清苦的生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品經濟逐步活潑踴躍,人口流動現象逐步顯現,內地和民族地區(qū)之間人口雙向流動日趨明顯。首先是,大量的東中部地區(qū)漢族農民不僅走向城市,而且深切進入到西部少數民族地區(qū)做生意打工,給少數民族地區(qū)帶去日用產品和手工技術。據有關統(tǒng)計,早在1990年,僅浙江省流入少數民族聚居的八省區(qū)的人口約有10萬人,占該省出省人數的12.5%.距離民族地區(qū)相對遠的浙江省況且如此,距離民族地區(qū)比擬近的省份流入民族地區(qū)的人數可想而知。東中部漢族流動人口給民族地區(qū)造成了較濃的商品經濟氣氛,他們的示范效應非常明顯。例如,當時在民族地區(qū)經營日用百貨和蔬菜、糧食、肉蛋等產品的基本上是外來漢族流動人口,而裁縫、修鞋、理發(fā)、家電修理等服務業(yè)市場更是被外來的漢族流動人口所覆蓋。大量的漢族流動人口活潑踴躍了民族地區(qū)商品經濟活動,促進了物流、人流,給當地少數民族日常生活帶來方便和眾多影響。東中部漢族人口大量進入民族地區(qū)做生意務工,逐步引起少數民族人口對東部城市的向往,喚醒了他們的商品意識觀念,有力地促進了少數民族人口向東部城市的流動。據報道,到1990年底,邊疆民族地區(qū)到東南沿海等發(fā)達地區(qū)做生意務工的少數民族人口已有幾十萬名。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日趨活潑踴躍和東南沿海地區(qū)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的興盛以及對勞動力的大量需求,吸引更多的少數民族人口離開傳統(tǒng)民族聚集地區(qū)到東南沿海城市做生意打工,少數民族人口流動變得日趨活潑踴躍,規(guī)模越來越大,當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已經超過3000萬,華而不實大部分都流向東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例如,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少數民族人口缺乏2萬,當前已接近200萬,30多年間增長100倍;深圳市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增長迅速,2020年初已到達109萬人,超過上海、北京、廣州,躍居為全國少數民族人口聚居的最大城市,[3]而1982年深圳市少數民族人口只要372人。如今,少數民族人口流動日益顯露其地域的廣泛性和民族的多樣性,也呈現出一種少數民族人口向城市流動的不可逆轉性和常態(tài)化。例如,深圳市坪山新區(qū)是一個重要工業(yè)開發(fā)區(qū),它吸引諸多外來人口,華而不實不乏少數民族。據當地2018年5月統(tǒng)計,坪山新區(qū)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有29758名〔統(tǒng)計里包括少數外國人及港臺人員〕,其比例約占當地常住人口總數的10%.這些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中,由于受交通遠近等影響,距離相對近些的西南少數民族人數占多數,但也不乏其地域的廣泛性,囊括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qū)。在這里,固然各少數民族人口數量多少不一,有的少數民族人口超過1萬人,有的只要1人,但民族成分多達39個;廣州市海珠區(qū)鳳陽街道是一個典型的城中村區(qū)域,轄區(qū)內各類企業(yè)超過1.3萬家,大部分是中大型布匹市場〔大小41個分場〕產業(yè)鏈的組成及衍生企業(yè)。據2020年4月統(tǒng)計,該街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有2188人,這固然在該地人口總數中所占比例很低,但也具有民族多樣性和地域廣泛性,少數民族成分達33個,他們來自23個省區(qū)。①隨著少數民族人口大量進入城市,在各級城市少數民族人口中,非當地城市戶籍少數民族人口愈益增加,其所占比重越來越大,逐步成為所屬城市少數民族人口的大多數。據調查所獲,2020年廣州市少數民族人口近64萬,華而不實非戶籍少數民族人口約56.7萬多人,而戶籍人口只要6.3萬多人;2018年3月深圳市少數民族人口79.5萬人中,戶籍人口僅為5.2萬人,非戶籍少數民族人口占93%以上;2018年底,上海市少數民族人口27.6萬人,華而不實非戶籍人口17.8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64.4%;2018年,寧波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31.8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的89%;[4]青島市少數民族戶籍人口只3.3萬名,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近20萬。[5]在城市,隨著少數民族外來人口的增加,出現了少數民族相對聚居的街道社區(qū)等。例如,山東省青島市百通花園小區(qū)是一個朝鮮族較為集中的社區(qū),在1000多戶中朝鮮族住戶約600戶;[6]安徽省安慶市迎江區(qū)建設街道辦事處南水回族社區(qū)共2669戶6611人,華而不實回、滿、白、苗、高山、布依、土家、撒拉等9個少數民族690戶2048人;[7]廣西南寧市銀海社區(qū)聚集了來自貴州、云南、新疆等省區(qū)的壯族、瑤族、侗族、布依族、維吾爾族、回族等18個少數民族人口,少數民族人口35820人,占總人口的80%;[8]上海市閔行區(qū)華漕鎮(zhèn)也聚集了大量的朝鮮族、壯族、土族、苗族等民族的流動人口。少數民族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一方面給城市增添多元文化色彩,為城市文化多樣性和廣泛傳播民族文化作出了奉獻。另一方面,少數民族人口本身的觀念意識得到很大轉變,少數民族人口通過自個的辛勤勞動,不僅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高本身的生存質量,而且為家鄉(xiāng)相貌的改變和民族地區(qū)的發(fā)展作出應有的奉獻。他們還架起民族地區(qū)與沿海城市的互通橋梁,促進雙方交往、溝通、交融進程。當然,由于受制度性障礙、城市人認同程度、文化教育背景及少數民族人口本身素質等因素的制約,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面臨的問題與困難也不少,其在城市生存適應與融入狀況不盡如人意。二、影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城市適應與融入的主要因素流動人口是指離開戶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主要是在城市就業(yè)、營生或寓居的人們,他們相對于流入地戶籍人口,是我們國家現行戶籍制度下產生的一個特定概念。我們國家相對嚴格的戶籍制度不僅將城市與農村分割起來而造成城鄉(xiāng)二元體制,而且限定了人的身份及寓居,假如你離開戶籍地,你的社會經濟生活都將遭到限制,這在城市尤為突出。而流動人口作為這種體制的產物深受其苦,各種社會排擠限制了他們在城市的適應與融入。華而不實,流入城市的少數民族人口作為流動人口大軍的一支特殊群體,由于民族因素、人口素質與發(fā)展不平衡等原因,他們的劣勢愈加凸顯,他們在城市的適應與融入現在狀況不容樂觀。所謂適應,是個體為了與環(huán)境獲得和諧關系而產生的各種行為和心理變化。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的生存與適應,主要包括經濟、社會及心理等三個方面,華而不實經濟層面的融入主要是城市就業(yè)和收入,也就是職業(yè)上的轉換;社會層面的融入主要是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化,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舉止方面的市民化;心理層面上的融入主要是自我認同和心理歸屬。然而,適應應該是相互適應,是雙向的。這就是講,少數民族人口在城市的適應不僅需要本身方面各種調適,而且也需要城市及城市人的配合對應。那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的適應現在狀況怎樣呢?我們以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的適應與融入正處于進行時,但阻礙其城市適應與融入的各種不利因素仍然不少。從現實看,少數民族人口在城市的處境困難。由于他們學歷相對低,缺乏工作勞動技能,就業(yè)有限,收入微薄且不穩(wěn)定,經濟生活、寓居環(huán)境等方面處于相對邊緣化;他們由于語言、風俗、職業(yè)等因素過于民族內聚,造成與外部的阻隔,他們與當地人的社會關系幾乎處于空白,致使他們無法快速融入城市社會,普遍缺乏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除此之外,他們在流入地城市還碰到民族教育無力,文化傳承斷代等問題與困難。這些都表示清楚,他們的城市適應和城市融入狀況程度較低。造成少數民族人口城市適應與城市融入中的問題與困難,其原因可分主客觀兩方面??陀^上,是社會排擠等因素造成了少數民族人口城市適應和城市融入的窘境。所謂社會排擠主要是指某些個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時機介入一些社會普遍認同的社會活動,被邊緣化或隔離的系統(tǒng)性經過。[10]社會排擠是多方面的,它牽涉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在我們國家,現有戶籍制度構成的城鄉(xiāng)二元體制及戶籍地與非戶籍地的區(qū)分,是造成社會排擠的主因。戶籍制度及其基礎之上建立的城市各種制度,是包括少數民族人口在內的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社會的制度性障礙。在現行戶籍制度主導下,外來流動人口被排擠于城市制度之外,得不到好像城市居民的各項制度惠及,哪怕是在非戶籍地城市長期工作與生活。由于非當地城市戶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的政治介入、公共服務、社會福利與救濟、民族教育與文化傳承、建立民族社團等眾多方面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這是阻礙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適應與融入經過中的主要制度瓶頸.還有,在社會排擠中,城市人的優(yōu)越感及其對外來人的排外、歧視等固然屬于弱排擠,但對少數民族這一弱勢群體影響很大,也限制了少數民族人口的城市適應與融入。可見,社會排擠是少數民族人口城市適應與融入的主要障礙。除此之外,國家政策法規(guī)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充分,關于城市少數民族人口,尤其是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欠缺和不健全,相應政策措施滯后,也是影響少數民族人口城市適應與融入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觀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本身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表現一種城市適應與融入能力的缺乏。從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基本特點看,他們大多來自相對落后的邊遠地區(qū),具有很多先天缺乏,弱項突顯。例如,他們的民族特性比擬明顯,民族人口內聚傾向顯著,限制了與他民族的溝通溝通,其社會交往面過窄;他們接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質不高,適應能力差,生存技能短缺;他們漢語水平差,語言溝通不暢,也限制其溝通溝通和就業(yè);他們基本沒有得到職業(yè)培訓,缺乏技能,就業(yè)能力不強,擇業(yè)面有限等。這些因素,都限制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適應和城市融入的進程。在城市適應和城市融入經過中,除了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遭遇的共同性問題以外,由于各個少數民族人口還帶有本民族之烙印,他們面臨的問題、困難及其訴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信仰教的少數民族在流入地城市生活中,由于宗教信仰與飲食風俗等方面的特殊性,他們對清真飲食、宗教場所、專用墓地等方面的訴求更明顯;藏族、苗族、維吾爾族等流動人口中,經銷民族手工藝品、本地區(qū)特產的人口相對不少,他們往往沒有固定攤位,流動性強,故對于他們來講適應城市管理,獲得相對穩(wěn)定的經營場地較為急迫;回族、撒拉族等人口中經營拉面館的人比擬多,他們面臨的更多問題是經營手續(xù)辦理、場地租賃等方面和改變家庭經營形態(tài)等問題;而從朝鮮族碰到的問題與訴求看,更多的表如今民族教育機構、老人文化活動場所、民族民間社團等方面的訴求。總之,制度性障礙及其城市社會應對準備、條件缺乏,城市居民的包涵度不高和少數民族人口本身存在的弱勢等,影響了少數民族人口在城市適應與城市融入。三、加快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適應與融入進程隨著城市少數民族人口數量的迅速增加,各級城市開場對城市民族工作有所關注,采取一些措施著力解決少數民族人口在城市適應與發(fā)展經過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然而,與城市民族問題的復雜多樣性相比,城市民族工作相對滯后,無法應對新時期城市民族問題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要改變這種現在狀況,就必須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進而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11]為此,提出如下對策建議。其一,國家應及早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法規(guī)?,F行戶籍制度及其基礎上構成的政治介入、勞動就業(yè)、社會保障、教育、醫(yī)療、住房等方面的制度,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適應城市、融入城市的最主要的障礙。固然,如今戶籍制度有所松動,在相關制度、政策方面已經開場較多地關注流動人口問題,但遠遠跟不上城市流動人口的快速增加,顯得相關制度、政策的滯后性。關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假如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規(guī)定,缺乏上位法的定調和指導,地方城市便無據可循、無法適從。鑒于此,一是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盡快實現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人口登記管理;二是應該及早制定施行關于城市流動人口方面的政策法規(guī),華而不實應包括強調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特殊性問題;三是及早制定關于城市少數民族權益保障和城市民族工作方面的政策規(guī)定;四是及時修改、充實現有的(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等相關政策法規(guī)。其二,加強主義民族觀和的民族政策教育。主義民族觀是指導我們正確對待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而的民族政策是正確解決我們國家民族問題的相關措施規(guī)定。如今,城市民族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多元,相比之下城市民族工作日顯滯后,這表示清楚城市及相關部門對主義民族觀和的民族政策理解不深,落實不夠。為此,要廣泛地進行主義民族觀和的民族政策教育,使廣大群眾了解我們國家多民族國情,認識多民族是我們國家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們國家發(fā)展的一大有利因素[12],樹立正確的民族觀,認識現前階段城市民族工作的重要性,這對我們加強城市民族工作,正確解決城市民族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其三,城市民族工作應有所創(chuàng)新。從城市角度,在民族工作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要做好城市民族工作,需要有的相關政策支持,但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一級城市不應一味地等待相關政策的出臺,而是要緊跟時代脈搏和城市發(fā)展步伐,認真貫徹落實和國家的民族政策,關注少數民族人口在城市的工作、生活問題,并根據本地少數民族人口實際,及時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為少數民族適應與融入城市生活提供便利,讓城市更好接納少數民族群眾,讓少數民族群眾更好融入城市。[13]其四,切實保障外來少數民族人口的合法權益。在很多城市,外來少數民族人口數量超過戶籍人口。但相比之下,外來少數民族人口在社會政治介入、接受教育、開展民族文化活動等方面,由于受多種因素限制,其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他們的弱勢地位影響了他們在城市適應與發(fā)展的進程,這不利于城市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故,要加大改革力度,拋棄那些忽視外來少數民族人口城市適應的種種不合理的限制,采取愈加有效的措施切實保障外來少數民族人口的各項合法權益,為少數民族較好地融入城市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和條件。要保障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還要加強對城市戶籍人口的多元文化教育和包涵外來人口教育,以減少和防止城市人對外來人的排擠和歧視。其五,廣泛構筑各民族間和民族內部溝通的平臺。應該講城市是一個開放的空間,然由于受城市建筑特點的影響,人們寓居相對封閉,人們之間,尤其是社區(qū)居民之間的溝通不夠廣泛,缺乏互相了解。這種環(huán)境是少數民族人口適應與融入城市設下的先天不利因素,而少數民族人口本身的社會交際面窄、語言溝通不暢以及他們具有的一些特點等,又是他們在城市適應與發(fā)展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城市要推動建立互相嵌入式社會構造和社區(qū)環(huán)境,廣泛構筑各民族間和民族內部能夠溝通的平臺,促進各民族群眾互相了解、互相尊重、互相包涵、互相欣賞、互相學習、互相幫助,[14]消除城市居民中的排擠、歧視心理和少數民族人口的自我封閉和防范心理,加快少數民族與城市互相適應經過,建設一個各民族和諧穩(wěn)定的城市社會。少數民族也必須做好適應城市生活的各項準備,例如熟悉城市公共生活所需要的各種知識,把握立足于城市生活的相應技能,做好接受城市文化的充足心理準備,不斷培養(yǎng)自個適應城市文明的各種素養(yǎng)。其六,加快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面臨的實際問題。少數民族人口在城市適應與發(fā)展經過中,面臨很多問題和困難。華而不實,除了還沒有及時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地方城市無以適從外,一些詳細的問題和困難,例如少數民族子女入學問題、少數民族群眾文化活動場所問題、少數民族配備問題等,假如城市及其相關部門重視民族問題,關心少數民族群眾利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