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44《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標準《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標準【課程名稱】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課程編碼】23000607【適用專業(yè)】護理【課時】54學時【學分】4學分【課程性質、目標和要求】課程性質:醫(yī)學微生物學主要研究與醫(y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與診斷及特異防治原則等。以預防、控制和消滅傳染性疾病,達到保障和提高人類健康水平的目的。它是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主干基礎醫(yī)學課程。教學目標:醫(y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該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學習基礎醫(yī)學有關課程和臨床醫(yī)學課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診斷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礎。教學要求:(一)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學的基本概念。熟悉醫(yī)學微生物學的性質、分類、地位、內容和范圍。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體的分布以及微生物與人類和其它生物間的相互關系。2、熟悉細菌的大小、形態(tài)、基本結構與功能。了解細菌的理化性狀、營養(yǎng)類型、營養(yǎng)物質、能量代謝。熟悉細菌生長的物理條件。繁殖方式及速度。掌握細菌的基本結構、細菌細胞壁的主要組成、細菌的特殊結構及其醫(yī)學意義。掌握常見細菌形態(tài)與結構檢查法。了解培養(yǎng)細菌的方法及其在醫(yī)學中的應用。掌握細菌遺傳的物質基礎:染色體、質粒、轉座子及噬菌體的概念和特性,質粒的種類及其作用。掌握細菌遺傳變異的機理。熟悉細菌變異的現(xiàn)象及變異的醫(yī)學意義。3、掌握正常菌群、條件致病菌和病原菌、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質及其作用現(xiàn)制、宿主與病原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機制。熟悉感染的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及其結局。4、熟悉病原菌、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螺旋體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見病、多發(fā)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5、熟悉真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培養(yǎng)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掌握皮膚癬菌和主要致深部感染真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熟悉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了解真菌毒素的醫(yī)學意義。6、掌握病毒的概念、病毒的結構、化學組成、復制周期與傳播方式、感染類型和致病機理。熟悉病毒的形態(tài)、大小、測量方法、分類原則。了解亞病毒的概念、病毒變異規(guī)律及變異機理。熟悉引起常見病、多發(fā)病的病毒傳播方式、致病特點、感染類型及免疫性。7、熟悉物理、化學及生物因素對微生物的影響。掌握消毒、滅菌、防腐及無菌等的概念。掌握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二)基本技能1.掌握微生物形態(tài)學常用檢查方法。2.掌握微生物學檢測標本的采集、保存與送檢。3.熟悉常見病原微生物的分離培養(yǎng)鑒定法。了解病毒培養(yǎng)技術。4.了解實驗動物的選擇、飼養(yǎng)、感染接種、發(fā)病情況觀察、解剖及鑒定。5.熟悉消毒及滅菌的方法。掌握無菌操作技術。6.熟悉常用血清學實驗技術。掌握其結果判斷?!窘虒W時間安排】課程學時分配如下:章節(jié)及內容理論學時實驗序號及實驗教學內容實驗學時第1章緒論1.0實驗一細菌形態(tài)學觀察2.0第2章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2.0實驗二病毒2.0第3章感染2.0實驗三厭氧性細菌、呼吸道感染細菌和動物源性細菌2.0第4章抗感染免疫1.0第5章遺傳與變異0.5第6章醫(yī)學微生態(tài)學與醫(yī)院內感染0.5第7章消毒與滅菌0.5第8章病原學診斷與防治1.0第9章細菌的耐藥性與控制策略0.5第10章化膿性細菌1.0第11章腸道感染細菌1.0第12章厭氧性細菌1.0第13章呼吸道感染細菌1.0第14章動物源性細菌第15章放線菌與諾卡菌第16章螺旋體第17章支原體和脲原體第18章立克次體第19章衣原體第20章呼吸道感染病毒1第21章腸道感染病毒1.0第22章肝炎病毒1.5第23章蟲媒病毒和出血熱病毒0.5第24章人類皰疹病毒1.0第25章反轉錄病毒1.0第26章其他病毒0.5第27章朊粒0.5第28章皮膚與皮下組織感染真菌0.5第29章深部感染真菌0.5合計216【教學內容要點】【理論要點】第一章緒論[目的要求]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及醫(yī)學微生物學的概念,真核細胞型、原核細胞型及非細胞型的生物學形狀。2.熟悉微生物學的概念及其任務,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其與人類的關系。3.了解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與現(xiàn)狀,特別是近二十年來微生物學的進展及其展望。[教學內容]微生物的種類與分布。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醫(yī)學微生物學進展。自學內容:微生物學發(fā)展簡史與現(xiàn)狀。第二章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目的要求]1.掌握細菌的基本結構與特殊結構、細菌的代謝產物在醫(yī)學上的意義。2.掌握病毒的結構與化學組成。3.熟悉細菌的結構與致病的關系、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細菌生長繁殖的條件與生長繁殖的規(guī)律、細菌在人工培養(yǎng)基上的生長現(xiàn)象。4.熟悉病毒的基本形態(tài)、熟悉病毒的培養(yǎng)與復制過程。5.熟悉真菌的結構、熟悉真菌的繁殖方式。6.了解細菌L型的特點、了解細菌的新陳代謝特點。7.了解病毒的異常增殖、了解病毒的分類。8.了解真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特點。[教學內容]1.細菌的大小與形態(tài)、細菌的基本結構與特殊結構、細菌的新陳代謝、細菌的生長繁殖與培養(yǎng)。2.病毒的大小與形態(tài)、病毒的核酸與蛋白質、病毒的增殖、病毒的異常增殖。3.真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真菌的繁殖與培養(yǎng)。自學內容:1.細菌形態(tài)與結構檢查法、細菌的理化性狀、細菌的分類。2.病毒的培養(yǎng)、病毒增殖的細胞效應、病毒的遺傳與變異、病毒的分類。3.真菌的變異性與抵抗力。第三章感染[目的要求]1.掌握細菌的致病機制。2.熟悉細菌性感染的來源和傳播途徑。3.掌握細菌感染的類型4.掌握病毒的傳播方式和感染途徑。5.掌握病毒感染的類型及其特點。6.掌握病毒的致病機制。7.掌握真菌的致病性與感染特點。8.了解真菌在機會感染中的重要地位。[教學內容]1.基本概念。2.細菌的致病機制。3.細菌性感染的類型。4.病毒的傳播方式和感染途徑:(1)方式: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2)途徑:粘膜、血液、皮膚、胎盤、產道和哺乳等5.病毒感染的類型及其特點。6.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1)病毒對宿主細胞的直接作用;(2)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作用。7.真菌的致病性及其特點。8.細菌性感染的來源、傳播途徑。自學內容:細菌性感染的來源、傳播途徑。第四章抗感染免疫[目的要求]1.熟悉抗微生物感染的免疫機制。2.掌握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的特點。3.掌握干擾素的概念、生物學活性、抗病毒作用機制和抗病毒作用特點[教學內容]1.抗感染免疫力的來源。2.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的特點。3.干擾素的概念、生物學活性、抗病毒作用機制和抗病毒作用特點。4.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具體過程。自學內容:抗菌、抗病毒、抗真菌免疫具體過程。第五章遺傳與變異[目的要求]1.熟悉DNA的結構與功能。2.了解基因與基因的轉錄。3.熟悉遺傳、變異、基因型、表型、基因型變異及表型變異等概念。4.熟悉常見的細菌變異現(xiàn)象。5.掌握細菌遺傳的物質基礎:染色體、質粒、噬菌體和轉座因子6.掌握細菌基因型變異(遺傳性變異)的機制7.熟悉細菌變異的實際意義。[教學內容]1.遺傳與變異的原理及遺傳、變異、基因型、表型、基因型變異及表型變異等概念。2.細菌的變異現(xiàn)象:形態(tài)結構、毒力、耐藥性、菌落、抗原性等變異現(xiàn)象。3.與細菌遺傳變異相關的物質:(1)細菌染色體;(2)質粒;(3)噬菌體;(4)轉位因子。4.細菌變異的機制:(1)細菌的突變;(2)基因的轉移與重組。5.微生物遺傳變異在醫(yī)學上的意義。自學內容:病毒的遺傳與變異。第六章醫(yī)學微生態(tài)學與醫(yī)院內感染[目的要求]1.掌握醫(yī)學微生態(tài)學和醫(yī)院內感染的基本概念。2.掌握正常菌群、條件致病菌、微生態(tài)平衡與菌群失調的概念。3.熟悉正常菌群的分布、生理作用及菌群失調的主要原因。4.了解機會性感染、醫(yī)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預防和控制。[教學內容]1.正常菌群:(1)概念、分布及特點;(2)生理作用。2.微生態(tài)平衡與失調:(1)微生態(tài)平衡;(2)微生態(tài)失調的主要原因、菌群失調及二重感染:(3)微生態(tài)失調的防治。3.機會性感染的特點和易感因素、條件致病菌、內源性感染。4.醫(yī)院內感染:基本概念、分類、主要微生物及其特點、預防和控制自學內容:人體各部位的微生態(tài)系。第七章消毒與滅菌[目的要求]1.無菌操作和防腐,掌握消毒、滅菌的概念。2.熟悉常用物理和化學消毒滅菌法的原理、方法和指標。[教學內容]1.消毒、滅菌、無菌與無菌操作的概念。2.物理消毒滅菌法的種類、原理、應用范圍。3.化學消毒劑的種類、名稱、作用對象、使用濃度及其影響因素;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自學內容:1.化學消毒劑的種類、名稱、作用對象、使用濃度及其影響因素。2.影響消毒滅菌效果的因素。第八章
病原學診斷與防治[目的要求]1.掌握致病菌、病毒、真菌的檢查程序。2.熟悉細菌感染的血清學診斷。3.掌握病毒的分離與方法。4.熟悉病毒感染的快速診斷。5.了解病原性真菌的檢查與鑒定。6.了解特異性預防與治療。[教學內容]1.病原菌檢測標本采集與送檢原則。2.病原菌檢測的方法:(1)形態(tài)結構檢查;(2)分離培養(yǎng)鑒定;(3)抗原檢測;(4)其他檢測法。3.血清學診斷常用方法。4.病毒學診斷標本采集與送檢原則。5.病毒的分離與鑒定一般程序。6.病毒分離培養(yǎng)方法:(1)動物接種;(2)雞胚培養(yǎng);(3)細胞培養(yǎng)。7.病毒在細胞中增殖的指標:(1)細胞病變效應;(2)紅細胞吸附;(3)干擾現(xiàn)象。8.病毒感染的血清學診斷:(1)中和試驗;(2)血凝抑制試驗。自學內容:病毒感染的快速診斷、真菌學診斷和特異性預防與治療。第九章
細菌的耐藥性與控制策略[目的要求]1.了解細菌的耐藥性。2.掌握細菌藥性產生的機制。3.了解細菌耐藥性的控制策略。[教學內容]1.細菌耐藥性分類:(1)固有耐藥性概念;(2)獲得耐藥性概念及產生的原因。2.細菌藥性產生的機制:(1)產生鈍化酶的機制;(2)藥物作用的靶位發(fā)生改變的機制;(3)胞壁通透性改變的機制;(4)抗生素外排增加的機制。3.細菌耐藥性的控制策略。自學內容:細菌耐藥性的基因控制、抗菌藥物的使用與細菌耐藥性的關系。第十章化膿性細菌[目的要求]1.掌握葡萄球菌屬的分布、形態(tài)培養(yǎng),致病性和致病菌株的鑒定。2.掌握鏈球菌屬的分布、形態(tài)、培養(yǎng)和致病性,抗鏈“0”3.熟悉肺炎鏈球菌的致病性。4.熟悉淋病奈瑟菌的形態(tài),致病性與防治原則。5.熟悉腦膜炎奈瑟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和抵抗力。了解標本采集和送檢的注意事項和所致疾病。6.掌握銅綠假單胞菌的生物學性狀,抗原結構,致病性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1.球菌概述。2.葡萄球菌屬:(1)分布、形態(tài)與培養(yǎng)特性、生化反應、抗原結構、分類、抵抗力。(2)耐藥菌株問題。(3)溶血毒素、殺白細胞素、凝固酶與致病性的關系。(4)腸毒素與食物中毒。(5)葡萄球菌所致疾病。(6)免疫性及微生物學檢查法。(7)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鑒定。3.鏈球菌屬:(1)分布、形態(tài)與培養(yǎng)特性。(2)分類(根據(jù)溶血性能、抗原結構)、抵抗力。(3)脂磷壁酸、M蛋白、透明質酸酶、鏈激酶、鏈道酶、溶血毒素O與S、致熱外毒素與致病力的關系。(4)臨床所致疾病,多種急性與慢性感染、鏈球菌與風濕熱、急性腎小球腎炎的關系。與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關系。(5)微生物學檢查法及防治原則。4.肺炎鏈球菌:形態(tài)與培養(yǎng)特性、生化反應,變異性,肺炎球菌的致病物質。5.奈瑟菌屬:(1)概述;(2)腦膜炎奈瑟菌:形態(tài)與培養(yǎng)特性。防治原則,特異性預防;(3)淋病奈瑟菌:形態(tài)與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傳染方式,致病物質和所致疾病。微生物檢查及防治原則。6.銅綠假單胞菌:(1)生物學特性,抵抗力,抗原結構(主要掌握OEP的定義及特點)。(2)致病特點及防治措施。第十一章
腸道感染細菌[目的要求]1.掌握腸道桿菌的共同特性。2.了解大腸埃希菌在衛(wèi)生檢驗上的意義,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的分類和致病性。3.掌握傷寒和甲型副傷寒沙門菌及肖氏沙門菌和希氏沙門菌的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法,肥達反應及意義。其它沙門菌的致病性。4.掌握志賀菌屬的致病性。5.了解傷寒帶菌者及慢性痢疾在疾病傳播上的意義。6.掌握霍亂弧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分型,致病性,免疫性及預防。7.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教學內容]1.腸道桿菌一般通性、分類。2.大腸埃希菌:(1)主要生物學特征;(2)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的抗原構造與分型;(3)所致疾??;(4)微生物學檢查法;(5)大腸埃希菌在衛(wèi)生檢驗上的意義。3.沙門菌屬:(1)培養(yǎng)與生化特點;(2)致病性,傷寒、副傷寒致病過程;食物中毒;敗血癥感染;(3)病程與微生物學檢查的關系;(4)微生物學檢查法;(5)肥達反應及其意義;(6)防治措施。4.志賀菌屬:(1)致病物質(菌毛、內毒素、外毒素);(2)臨床各種急慢性菌痢類型;(3)慢性痢疾在傳播上的意義;(4)微生物學檢查法。5.菌的一般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弧菌的種類。6.霍亂弧菌:(1)形態(tài)與培養(yǎng)特點;(2)分型,致病性;(3)霍亂腸毒素的致病機理;(4)免疫性及防治原則。7.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性,預防原則。第十二章
厭氧性細菌[目的要求]1、掌握:厭氧性細菌的種類、感染特點;厭氧芽孢桿菌屬的生物學特性與鑒別要點,致病物質、所致疾病及其特異性防治;無芽孢厭氧菌的種類、致病條件和感染特點。2、熟悉:厭氧性細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法和防治原則。3、了解:艱難梭菌的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無芽孢厭氧菌的種類。[教學內容]1.厭氧菌概述、種類與分布、感染特點及培養(yǎng)。2.厭氧芽孢桿菌屬的生物學特性與鑒別要點重點。。3.厭氧芽孢桿菌屬:(1)破傷風梭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致病物質、致病條件、致病機制、所致疾病與癥狀及其特異性防治,抗毒素和類毒素的使用原則。(2)產氣莢膜梭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氣性壞疽的發(fā)病機理及致病特點,腸毒素與食物中毒,微生物學檢測方法,防治原則。(3)肉毒梭菌的主要生物學特性,肉毒中毒的致病物質及致病機制。注意肉毒中毒與嬰兒肉毒病、其它食物中毒的區(qū)別。微生物學檢測方法,防治原則。4.無芽孢厭氧菌的分類及生物學性狀。5.無芽孢厭氧菌的致病性、致病條件和感染特點。6.無芽孢厭氧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法和防治原則。自學內容:艱難梭菌。第十三章呼吸道感染細菌[目的要求]1.掌握:結核分枝桿菌的主要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免疫性與變態(tài)反應關系,結核菌素試驗原理,微生物學檢查法和防治原則;白喉棒狀桿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2.熟悉:麻風分枝桿菌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微生物學檢查;白喉棒狀桿菌的免疫性及錫克實驗原理和結果判定;白喉桿菌的微生物學檢查法和防治原則。3.了解:非結核分枝桿菌的分組和致病性;棒狀桿菌屬的分類和分布;了解其他的呼吸道致病性細菌。[教學內容]1.分枝桿菌屬概述與分類。2.結核分枝桿菌:(1)生物學特性;(2)結核桿菌細胞壁主要成分與抗酸染色、超敏反應的關系;(3)結核桿菌形態(tài)與染色、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變異性;(4)致病性機理和特異性防治。3.麻風分枝桿菌致病特點與微生物學診斷。4.非結核分枝桿菌致病性以及與結核分枝桿菌和區(qū)別。5.棒狀桿菌概述、白喉桿菌與類白喉桿菌的主要區(qū)別。6.白喉桿菌::(1)
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結構、染色和培養(yǎng)特性與鑒別診斷的關系;(2)
致病性:白喉外毒素致病機理;(3)
檢查與診斷:白喉桿菌微生物學檢查、錫克試驗原理及其意義、特異性預防和治療。自學內容:嗜肺軍團菌,百日咳鮑特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克雷伯菌。第十四章
動物源性細菌[目的要求]1.掌握:炭疽芽孢桿菌的主要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2.熟悉:布氏菌屬的生物學性狀、免疫性和微生物學檢查法;炭疽芽孢桿菌的免疫性與微生物學檢查法和防治原則;炭疽芽孢桿菌與其他需氧芽孢桿菌的區(qū)別。3.了解:布氏菌屬的防治原則;鼠疫耶氏菌的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1.動物源性細菌的概念。2.炭疽桿菌:(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點;(2)致病性與免疫性、致病物質及所致疾病;(3)診斷與防治:、標本處理及防治原則;(4)炭疽桿菌和類炭疽桿菌的主要區(qū)別。3.布氏桿菌、鼠疫桿菌:(1)生物學特性;(2)致病性與免疫性;(3)診斷與防治。第十五章
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目的要求]了解放線菌屬和諾卡菌屬的生物學性狀及致病性;放線菌屬的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教學內容]1.放線菌屬的分類、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2.諾卡菌屬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和免疫性、診斷與治療。第十六章
螺旋體[目的要求]1.明確螺旋體的基本特征,熟悉可引起人類疾病的螺旋體。明確鉤端螺旋體、梅毒螺旋體、回歸熱螺旋體的主要性狀及傳播媒介。2.掌握其致病性和所致疾病。3.熟悉主要螺旋體病的血清學診斷原則。[教學內容]1.鉤端螺旋體:鉤體病。(1)形態(tài)染色;(2)培養(yǎng)特性;(3)微生物檢測原則;(4)致病性;(5)免疫性;(6)防治原則。2.梅毒螺旋體—人類梅毒病原體,STD中危害最嚴重的一種?。海?)形態(tài)染色;(2)微生物檢查;(3)傳播方式;(4)臨床分期;(5)與傳染性的關系;(6)防治原則。3.疏螺旋體:(1)形態(tài)染色特征;(2)類型。自學內容:伯氏疏螺旋體的致病性。第十七章
支原體和脲原體[目的要求]1.明確主要支原體的一般特點及培養(yǎng)特性。2.支原體與L型細菌區(qū)別。3.熟悉支原體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教學內容]1.支原體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2.支原體培養(yǎng)特性。3.支原體致病性。4.支原體免疫性。5.肺炎支原體、溶脲支原體。自學內容:主要致病性支原體的致病性。第十八章
立克次體[目的要求]1.掌握立克次體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生物學性狀。2.熟悉立克次體的傳播媒介及所致疾病。3.掌握外-斐氏反應的原理及實際應用。[教學內容]1.立克次體的形態(tài)、培養(yǎng)特性、致病物質、傳播媒介、致病機理。2.外-斐氏反應的原理、方法和意義。自學內容:主要致病性立克次體的致病性。第十九章
衣原體[目的要求]1.熟悉主要衣原體的一般特點及培養(yǎng)特性。2.了解衣原體的傳播方式和發(fā)育周期。3.了解衣原體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教學內容]1.衣原體形態(tài)。2.衣原體培養(yǎng)特性。3.衣原體發(fā)育周期:原體→原體被吞如細胞胞漿→原體發(fā)育成始體→始體增殖成初期包涵體→始體分化為無數(shù)原體形成包涵體→細胞破裂釋放出原體。4.沙眼衣原體的傳播方式:眼→眼及眼→手→眼;性接觸傳播;所致疾?。荷逞?,包涵體結膜炎和泌尿生殖道炎。自學內容:主要致病性衣原體的致病性。第二十章
呼吸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呼吸道感染病毒種類。2.流感病毒:掌握其形態(tài)結構、表面抗原(HA、NA)與變異和致病性的關系。熟悉流感病毒分型和分亞型的依據(jù)。甲型流感病毒變異的兩種形式與機理。了解培養(yǎng)特性和防治原則,熟悉致病性、免疫性與微生物學檢查。3.冠狀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熟悉SARS冠狀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免疫性與微生物學檢查。了解培養(yǎng)特性和防治原則。4.副粘病毒:了解其共性。熟悉麻疹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血凝與溶血、細胞融合等特性,了解培養(yǎng)特性,掌握致病性、免疫性與特異性預防。熟悉腮腺炎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主要生物學性狀和致病性。5.其他呼吸道病毒:了解腺病毒的生物學性狀,熟悉其致病性。熟悉風疹病毒的致病性(特別是垂直傳播與先天畸形的關系)與特異性預防。熟悉鼻病毒的主要特性與致病性。[教學內容]1.呼吸道病毒的種類。2.流行性感冒病毒:(1)生物學性狀(2)流感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核心、包膜(內層,外層:脂質雙層膜)、兩種刺突、血凝素(HA)和神經氨酸酶(NA)及其功能。(3)流感病毒的分型與抗原變異。(4)型與亞型的分類依據(jù)。(5)流感病毒抗原變異的兩種形式:抗原漂移和抗原轉換的概念和意義。(6)培養(yǎng)特性:
可在雞胚和培養(yǎng)細胞中增殖。(7)致病性與免疫性。(8)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所致疾病。(9)微生物學檢查:病毒分離培養(yǎng)方法、血清學診斷:血凝抑制試驗。(10)防治原則:接種疫苗、藥物治療。3.冠狀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冠狀病毒病毒的形態(tài)、致病性、防治原則。普通感冒與SARS。4.副粘病毒的生物學特性:大小、核酸不分節(jié)段,胞膜刺突蛋白不同。5.麻疹病毒:(1)生物學性狀:結構:刺突為H和F蛋白;培養(yǎng)特性:引起細胞融合,形成嗜酸性包涵體。(2)致病性與免疫性:傳染源,傳播途徑,所致疾病和臨床表現(xiàn);麻疹晚期神經中樞系統(tǒng)并發(fā)癥: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SSPE);免疫力情況:恢復靠細胞免疫,感染后免疫力牢固。(3)防治原則:人工主動免疫、緊急預防。自學內容:1.腮腺炎病毒。(1)致病性與免疫性:傳播途徑,臨床癥狀,并發(fā);(2)防治原則:疫苗接種:MMR三聯(lián)疫苗。2.呼吸道合胞病毒:致病性。3.腺病毒:病毒的形態(tài)、傳播途徑和所致疾病。4.風疹病毒:病毒的形態(tài)、致病性與免疫性。第二十一章
腸道感染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腸道病毒種類與共同特性。2.掌握脊髓灰質炎病毒分型、致病性、免疫性與特異性預防、微生物學檢查原則。3.了解柯薩基病毒與ECHO病毒的分組與分型,熟悉其致病性。4.熟悉輪狀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特征和致病性。5.了解新腸道病毒的型別與致病性。[教學內容]1.腸道病毒的主要種類和共同特性:(1)腸道病毒的主要種類;(2)腸道病毒的致病特點。2.脊髓灰質炎病毒:(1)生物學性狀:結構、血清型、培養(yǎng)特性、抵抗力。(2)致病性和免疫性:傳播途徑、致病機制、免疫性。(3)特異預防方法:疫苗的種類、預防方法、接種注意事項、預防效果。(4)微生物學檢查原則:病毒分離培養(yǎng)、血清學診斷。3.柯薩奇病毒和埃可病毒:(1)生物學性狀:柯薩奇A和B組的分組依據(jù)和包括型別;抵抗力;對新生乳鼠感染的敏感性。(2)致病性:感染途徑、疾病種類??滤_奇B組是引起人心肌炎的主要病原。(3)微生物學檢查:病毒分離與鑒定、血清學診斷原則。4.人類輪狀病毒:(1)主要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結構特點、型別、抵抗力。(2)致病性和免疫性。(3)病毒檢查方法。5.其它腸道感染病毒的種類和致病性。第二十二章
肝炎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人類肝炎病毒的型別及主要生物學性狀。2.掌握HAV的特點、致病性和免疫性,熟悉其抗原抗體的檢測方法和免疫預防方法。3.掌握HBV的生物學性狀、傳播方式、免疫性和致病特點,熟悉其微生物學檢查方法和免疫預防方法。4.了解HCV、HDV、HEV的主要性狀、傳播途徑和致病特點。[教學內容]1.人類肝炎病毒的型別及主要生物學性狀。2.甲型肝炎病毒:(1)生物學性狀:結構、血清型、培養(yǎng)特性、病毒感染的模型、抵抗力。(2)致病性和免疫性:傳播途徑、致病機制、免疫性、致病特點。(3)免疫預防方法:人工被動免疫、人工主動免疫(疫苗)。(4)微生物學檢查原則:檢測甲型肝炎的抗原和抗體。3.乙型肝炎病毒:(1)生物學性狀:病毒形態(tài)結構(大球形顆粒、小球形顆粒、管形顆粒);基因結構及復制方式、抗原抗體系統(tǒng)組成及其意義、抵抗力。(2)致病性:感染途徑、感染特點、致病機制。(3)微生物學檢查:乙肝抗原抗體檢測及其結果分析;HBV的DNA檢測和PCR檢測。4.丙型肝炎病毒:(1)主要生物學性狀:形態(tài)結構特點、抵抗力。(2)致病性和免疫性:傳播途徑、致病特點、免疫特點。(3)微生物學檢查:檢查病毒RNA、檢查抗體。5.丁型肝炎病毒:(1)形態(tài)和復制特點。(2)檢查原則。6.戊型肝炎病毒:(1)生物學性狀:感染的動物模型、抵抗力。(2)致病性:傳播途徑、感染特點。(3)診斷方法:免疫電鏡和電鏡檢查、檢測抗一HEVIgM的方法。自學內容:庚型肝炎病毒(HGV)、輸血傳播肝炎病毒(TTV)。第二十三章
蟲媒病毒和出血熱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蟲媒病毒的概念和分類,熟悉其共同特性。2.了解人類出血熱病毒分類及我國常見種類。3.掌握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傳播媒介,儲存宿主)、致病性、免疫性及特異性預防。熟悉乙型腦炎病毒和登革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性和微生物學檢查方法。4.掌握漢坦病毒的流行病學特點、致病性和免疫性。熟悉漢坦病毒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性、微生物學檢查方法和防治原則。5.了解新疆出血熱病毒的流行特點和特異性預防原則。[教學內容]1.蟲媒病毒的概念和種類、共同特性。2.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1)生物學性狀:病毒抗原性,感染動物種類。(2)致病性和免疫性:流行環(huán)節(jié)、感染過程和二次病毒血癥、感染免疫力。(3)預防原則:一般預防和特異性特異。3.登革病毒和森林腦炎病毒。4.人類出血熱病毒分類及我國常見種類。5.漢坦病毒(腎綜合征出血熱病毒):(1)生物學性狀。(2)流行病學特點:季節(jié)性、地區(qū)性、動物宿主、傳染源與傳播途。(3)致病性與免疫性。(4)微生物學檢查與防治原則。6.出血熱病毒:流行病學特點、致病性、免疫性與防治原則。第二十四章
人類皰疹病毒[目的要求]1.熟悉人類皰疹病毒的種類與共同特點。2.單純皰疹病毒(HSV):掌握生物學性狀與致病特點,了解微生物學檢查方法。3.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熟悉生物學性狀和致病特點。4.巨細胞病毒(CMV):熟悉培養(yǎng)特性、致病特點——潛伏部位、傳播途徑及其特點,了解微生物學檢查方法。5.EB病毒:熟悉特異性抗原種類,掌握病毒與宿主細胞的相互關系、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方法。6.了解HHV-6、7、8的生物學特性。[教學內容]1.皰疹病毒的特點(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病毒感染宿主細胞的表現(xiàn))。2.單純皰疹病毒:2種血清型、致病性、傳播、原發(fā)感染、隱伏與再發(fā)感染、先天性感染、防治原則。3.水痘—帶狀皰疹病毒:血清型、致病性、防治原則。4.巨細胞病毒:(1)生物學性狀。(2)致病性。(3)先天性感染、圍產期感染、接觸感染、輸血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感染、細胞轉化與致癌潛能。(4)微生物學檢查:細胞學檢查,病毒分離,血清學診斷。5.EB病毒:(1)EB病毒與宿主細胞的關系。(2)傳播。(3)致病性:傳播,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相關的腫瘤。自學內容:HHV-6、7、8的生物學特性。第二十五章反轉錄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反轉錄病毒的命名與分類。2.掌握反轉錄病毒的特性。3.掌握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4.了解人類嗜T細胞病毒的生物學性狀。5.熟悉人類嗜T細胞病毒的致病性與免疫性和微生物學檢查。[教學內容]1.反轉錄病毒的命名與分類(根據(jù)組織嗜性、宿主范圍、病毒形態(tài)和遺傳特性)。2.反轉錄病毒的共同特性。3.人類免疫缺陷病毒:(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結構、基因組結構及功能、復制周期和抵抗力。(2)致病性:流行環(huán)節(jié)(傳染源、傳播途徑)、致病機制、臨床表現(xiàn)及分期。(3)免疫性。(4)微生物學檢查:檢查抗體、核酸或抗原和病毒分離。(5)防治原則:抗病毒治療、研制疫苗和預防原則。4.人類嗜T細胞病毒的生物學性狀、致病性與免疫性和微生物學檢查。第二十六章其他病毒[目的要求]1.了解狂犬病病毒的生物學性狀。2.掌握狂犬病病毒的致病性、防治原則。3.熟悉狂犬病病毒的免疫性和微生物學檢查。4.了解人乳頭瘤病毒(HPV)生物學性狀。5.掌握人乳頭瘤病毒的致病性。6.熟悉人乳頭瘤病毒的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7.了解人類微小病毒B19的形態(tài)結構、傳播途徑和所致疾病。[教學內容]1.狂犬病病毒:(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結構、宿主范圍、內基小體的概念及醫(yī)學意義、抗原性與變異、抵抗力。(2)致病性:流行環(huán)節(jié)(傳染源、傳播途徑)、致病特點。(3)免疫性。(4)微生物學檢查。(5)防治原則:傷口處理、被動免疫和疫苗接種。2、人乳頭瘤病毒: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傳播途徑、血清型別與所致疾病及與宮頸癌的關系)、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自學內容:人類細小病毒B19。第二十七章朊粒[目的要求]1.掌握朊粒、PrPC、PrPSC的概念、疾病特點。2.熟悉朊粒的形態(tài)結構和所致的相關疾病。3.了解朊粒的微生物學檢查和防治原則。[教學內容]1.朊粒(Prion)、PrPC、PrPSC的概念。2.朊粒的形態(tài)結構。3.朊粒的致病性:(1)Prion病的共同特點;(2)主要的人和動物的Prion病。4.朊粒的微生物檢查和防治原則。第二十八章皮膚與皮下組織感染真菌[目的要求]1.掌握真菌與真菌病的概念。2.了解真菌病的類型及感染條件。3.熟悉皮膚癬菌的形態(tài)、結構及菌落特征。4.熟悉淺部真菌性疾病及特征。5.掌握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的檢測方法及防治原則。[教學內容]1.真菌及真菌病。2.淺表感染性真菌及其疾病。3.皮膚癬菌:(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培養(yǎng)、抗原性。(2)感染特性:寄生性(嗜角質蛋白)、易感條件及相關因素。(3)常見疾病:病種、傳播途徑及方式。(4)微生物學診斷方法。(5)體癬的防治原則。自學內容:申克孢子菌,著色真菌。第二十九章
深部感染真菌[目的要求]1.掌握深部真菌及深部真菌病的概念。2.熟悉深部真菌病的種類及其特征。3.掌握白假絲酵母菌的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征。4.掌握新生隱球菌的鏡下特征、培養(yǎng)特征。5.了解白假絲酵母菌、新生隱球菌、曲霉菌的致病性。[教學內容]1.深部真菌及深部真菌性疾病的概念。2.白假絲酵母菌:(1)生物學特性:形態(tài)、結構、培養(yǎng)特點、生化反應及抗原結構。(2)致病性:致病條件、所致疾病及特征。(3)檢查與診斷:鏡檢方法、培養(yǎng)與生化鑒定,、芽管及厚膜孢子形成試驗。3.新生隱球菌:(1)顯微鏡下特點、菌落類型、生化反應。(2)致病性:傳染源、傳播途徑、所致疾病及特點。(3)微生物學檢查:直接鏡檢(有診斷意義)、分離培養(yǎng)、動物試驗。4.曲霉、毛霉菌:(1)生物學性狀:曲霉菌菌絲是分枝狀多細胞有隔菌絲;毛霉菌是無隔菌絲。(2)所致疾病及疾病特點。(3)微生物學檢查及防治原則。5.白假絲酵母菌及新生隱球菌的致病性:(1)白假絲酵母菌致病條件、所致疾病。(2)新生隱球菌傳播途徑和方式。(3)新生隱球菌所致疾病及其特點。自學內容:肺孢子菌:生物學特性、致病性、微生物學檢查、防治原則。【實驗要點】實驗一細菌的形態(tài)學觀察和細菌培養(yǎng)一.實驗目的:在理論課學習基礎上,通過實驗進一步掌握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及其醫(yī)學意義二.實驗要求:掌握細菌的基本結構與特殊結構;熟悉真菌形態(tài)與結構三.實驗內容:細菌、真菌的形態(tài)與結構及培養(yǎng)物觀察、常用染色方法(革蘭染色等)、接種方法、培養(yǎng)特性及培養(yǎng)物觀察、病毒包涵體及組織培養(yǎng)物觀察。四.課堂討論選題革蘭氏染色有何實際意義。五.課外作業(yè)選題1.革蘭氏染色原理。2.細菌的基本形態(tài)和特殊結構有哪些?實驗二感染、消毒與滅菌一.實驗目的:在理論課學習基礎上,通過實驗進一步掌握內毒素的作用特點和臨床意義;采用參觀法、實踐法的方式,進一步理解理論課的重點、難點,并樹立無菌操作的觀念。二.實驗要求:掌握內毒素檢測的原理和臨床意義,熟悉內毒素檢測方法和常用器材的處理與消毒滅菌方法。。三.實驗內容:(1)常用玻璃器材的處理方法;(2)橡膠類制品的處理方法;(3)金屬器械的處理方法;(4)塑料及有機玻璃器械的處理方法;(5)無菌室及其他污染物品的處理方法;(6)常用器材的包裝及滅菌;(7)鱟試驗;(8)觀看錄像。四.課堂討論選題為什么在微生物學工作中必須注意無菌操作?五.課外作業(yè)選題簡述溫度和紫外線的殺菌作用。影響消毒滅菌的因素有哪些?了解人體正常細菌有何意義?實驗三病原菌的檢測和細菌的生化反應一.實驗目的:在理論學習基礎上,通過觀察形態(tài)示教片,采用觀察法、實踐法和復習法的方式,進一步理解理論課的重點、難點。通過實際操作增強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二.實驗要求:掌握細菌基本形態(tài)結構與特殊結構,細菌的人工培養(yǎng)法、細菌生化鑒定法及細菌血清學試驗。三.實驗內容:(1)細菌形態(tài)與結構的觀察;(2)細菌的接種技術;(3)細菌的培養(yǎng)技術;(4)細菌的生長情況觀察;(5)細菌生化鑒定法;(6)細菌血清學試驗。四.課堂討論選題培養(yǎng)基有幾種,都哪幾種?五.課外作業(yè)選題1.培養(yǎng)基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細菌常用的生化試驗有哪幾種?細菌生化反應在實際工作中有什么意義?實驗四
細菌的耐藥性與噬菌體的特異性一.實驗目的:采用觀察法、實踐法和復習法的方式,進一步理解理論課的重點、難點。通過實際操作增強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動手能力。通過實驗進一步掌握噬菌體的作用特點和臨床意義。二.實驗要求:(1)掌握細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性特點,加深了解細菌的耐藥性及細菌藥性產生的機制。(2)掌握噬菌體的特異性試驗的原理和臨床意義,熟悉試驗方法。三.實驗內容:(1)紙片擴散法;(2)稀釋法;(3)E-test法藥敏試驗;(4)噬菌體的特異性試驗。四.課堂討論選題細菌耐藥產生的機制。五.課外作業(yè)選題L型細菌形態(tài)特征是什么?L型細菌的染色及形態(tài)有何特點實驗五厭氧性細菌、呼吸道感染細菌和動物源性細菌一.實驗目的:(1)在理論課學習基礎上,通過觀察厭氧芽孢桿菌形態(tài)示教片,掌握厭氧芽孢桿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及鑒別要點;了解厭氧菌培養(yǎng)方法及其特征。(2)在理論課學習基礎上,通過觀察分枝桿菌、棒狀桿菌形態(tài)示教片,掌握分枝桿菌、棒狀桿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了解分枝桿菌、棒狀桿菌培養(yǎng)方法及其特征。(3)在理論課學習基礎上,通過觀察炭疽芽孢桿菌形態(tài)示教片,掌握炭疽芽孢桿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及鑒別要點。二.實驗要求:(1)認識厭氧芽孢桿菌,區(qū)別厭氧芽孢桿菌芽孢鏡下特點,熟悉厭氧菌培養(yǎng)方法及其特征,掌握厭氧菌感染性標本處理、檢測方法。(2)認識分枝桿菌、棒狀桿菌鏡下特點,熟悉培養(yǎng)方法及其特征,掌握標本處理、檢測方法。抗酸染色法結果判讀。(3)認識炭疽芽孢桿菌,區(qū)別炭疽桿菌和類炭疽桿菌鏡下特點,熟悉炭疽桿菌形態(tài)染色與種類。三.實驗內容:(1)破傷風桿菌、產氣莢膜桿菌、肉毒桿菌形態(tài)結構觀察;觀察厭氧菌培養(yǎng)特性。(2)觀察分枝桿菌、棒狀桿菌形態(tài)及培養(yǎng)特性;結核病人痰標本抗酸染色。(3)炭疽桿菌形態(tài)結構觀察。四.課堂討論選題厭養(yǎng)芽孢桿菌與厭養(yǎng)無芽孢桿菌區(qū)別。五.課外作業(yè)選題1.抗酸染色的原理及其用途。2.如疑為炭疽桿菌或布氏桿菌,如何進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實驗六病原性細菌的分離和檢測一.實驗目的:(1)通過理論學習,觀察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和腦膜炎球菌的形態(tài)示教片,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培養(yǎng)方法及鑒別要點。(2)通過理論學習,觀察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和痢疾桿菌的形態(tài)示教片,掌握腸道桿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方法、結構特點及鑒別要點。二.實驗要求:(1)掌握掌握病原性球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培養(yǎng)方法及鑒別要點。掌握化膿性球菌的分離鑒定和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的原理、方法及意義。(2)掌握腸道桿菌的形態(tài)、培養(yǎng)方法、結構特點及鑒別要點。掌握腸道桿菌的培養(yǎng)、分立、鑒定和肥大氏試驗的原理、方法及意義。(3)熟悉葡萄球菌血漿凝固酶試驗、肺炎雙球菌小鼠毒力試驗;了解腸道桿菌堅定的培養(yǎng)基成分、原理。三.實驗內容:(1)觀察培養(yǎng)基上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和腦膜炎球菌的大小、形態(tài)、顏色、邊緣和透明度;觀察鏈球菌的溶血環(huán)。(2)觀察培養(yǎng)基上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和痢疾桿菌的大小、形態(tài)、排列及顏色。腸道桿菌的分離與鑒別。(3)用已知的抗原來測定患者血清中有無相應的抗體: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和肥大氏試驗,以此作為乙型鏈球菌感染性疾病和傷寒、副傷寒疾病的輔助診斷。(4)化膿性球菌的分離,腸道桿菌的培養(yǎng)和分離鑒定。(5)觀看錄像。四.課堂討論選題今有一膿汁標本,怎樣進行病原學檢測。五.課外作業(yè)選題2.檢測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的原理及其用途。試驗七其他病原微生物一.實驗目的:(1)熟練掌握理論課內容。(2)掌握幾種病原性螺旋體的形態(tài)特征及暗視野和鍍銀染色法鏡檢方法;支原體的形態(tài)特征和菌落特點。(3)觀察恙蟲病立克次體的形態(tài)、衣原體的包涵體。(4)了解衣原體的細胞培養(yǎng)分離和支原體的生化鑒定。(5)掌握外裴反應和血清學鑒定方法。二.實驗要求:(1)掌握幾種病原性螺旋體的形態(tài)特征及暗視野、支原體的形態(tài)特征和菌落特點和立克次體的形態(tài)染色特性。(2)掌握衣原體的細胞培養(yǎng)分離方法。根據(jù)支原體不同生化反應特性和對特定物質的不同抵抗力分離鑒定支原體。(3)掌握鍍銀染色法、姬姆薩染色和血清學檢測方法。(4)熟悉鉤體的顯微鏡凝集試驗和梅毒螺旋體的篩選試驗與確診試驗。外斐反應的原理、操作過程和結果判定。(5)理解鉤體的培養(yǎng)特性及伯氏螺旋體的血清學檢測。三.實驗內容:(1)用姬姆薩染色法(適用于回歸熱病人血液涂片檢查)、馮泰納鍍銀染色法(適用于各種螺旋體)及暗視野檢查法觀察病原性螺旋體大小、形態(tài)等。(2)血清學反應,可用已知的抗原(標準菌株)來測定患者血清中的未知抗體;也可用已知的抗體(標準免疫血清)來鑒定未知菌株的型別。(3)支原體生化鑒定方法、衣原體的細胞培養(yǎng)分離方法。(4)血清學鑒定方法、外裴反應和姬姆薩染色檢查沙眼衣原體包涵體。(5)恙蟲病立克次體的形態(tài)觀察。四.課堂討論選題臨床上有疑似衣原體或支原體引起的疾病,怎樣進行微生物學檢查?五.課外作業(yè)選題1.外—斐氏反應的原理及實際意義。2.衣原體、支原體在形態(tài)結構及培養(yǎng)上有何特征,它們與病毒、細菌有何不同。實驗八病毒一.實驗目的:(1)熟悉病毒的分離程序與鑒定原則,了解引起呼吸道感染的其他常見病毒的快速診斷。(2)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觀察腸道病毒細胞培養(yǎng)所致的細胞病變效應(CPE),以及血清學檢測實驗,掌握腸道病毒的培養(yǎng)方法和血清學檢查方法。(3)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通過檢測HBV的抗原抗體(“二對半”)的檢測,熟悉HBV血清學檢查法的用途和檢測意義。(4)熟悉人類皰疹病毒的種類與共同特點;觀察狂犬病病毒的包涵體(內基小體)形態(tài)特征。二.
實驗要求:(1)掌握流感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實驗的原理與方法。(2)掌握HBV血清學檢查的內容、病毒包涵體的形態(tài)及意義。(3)熟悉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分離鑒定方法和病毒的培養(yǎng)方法。(4)了解噬斑實驗的原理、方法和意義。認識脊髓灰質炎病毒所致CPE的特點。三.實驗內容:(1)病毒血凝實驗、病毒血凝抑制實驗。(2)ELISA法檢測柯薩奇病毒B3IgM抗體和HBV抗原抗體(“二對半”)。。(3)觀察內基小體、病毒包涵體。四.課堂討論選題如何進行病毒的傳代細胞培養(yǎng)。五.課外作業(yè)選題1.病毒的培養(yǎng)方法有那幾種?其用途,各有何優(yōu)缺點。2.常用ELISA方法有哪幾種?實驗九觀察真菌一.實驗目的:(1)過觀看真菌電視錄相、觀察真菌形態(tài)示教片,掌握真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及鑒別要點;了解真菌培養(yǎng)方法及菌落類型及其特征。(2)通過觀察形態(tài)示教片,掌握白假絲酵母菌形態(tài)結構特點,新生隱球菌鏡下特點(診斷意義)。通過觀察菌落,生化反應,掌握其菌落特征、實驗診斷指標。二.實驗要求:(1)認識真菌的各種孢子,區(qū)別單細胞真菌與多細胞真菌鏡下特點,熟悉真菌三種菌落及特征,掌握皮膚癬菌感染性標本處理、檢測方法。(2)認識白假絲酵母菌假菌絲、厚膜孢子,新生隱球菌芽生孢子,區(qū)別白假絲酵母菌與新生隱球菌菌落特征。掌握白假絲酵母菌及新生隱球菌感染性標本檢查方法。三.實驗內容:(1)觀察多細胞真菌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及白假絲酵母菌鏡下特點:假菌絲、厚膜孢子。(2)顯微鏡下觀察新生隱球菌芽生孢子(墨汁染色)。(3)觀察真菌培養(yǎng)的菌落類型:酵母型菌落、類酵母型菌落、絲狀型菌落。(4)體癬皮屑鏡檢:觀察菌絲及孢子。(5)觀看真菌的錄像。四.課堂討論選題怎樣區(qū)別單細胞真菌與多細胞真菌。五.課外作業(yè)選題繪制新生隱球菌芽生孢子圖?!境煽兛己朔绞健?、成績評定總則:學習成績有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技能考核、理論考核。2、平時成績評定:平時成績考核方式以課堂提問和實驗操作為主?!窘滩呐c參考書目】指定教材:《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劉榮臻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參考書目:1.醫(yī)學微生物學,賈文祥主編,第1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MedicalMicrobiology,Geo.F.Brooks,JanetS.Butel,&StevenA.Morse
23thed,LangeMedicalBooks/McGraw-Hill
MedicalPublishingDivision,.3.MedicalMicrobiology,KennethJ.RyanandC.GeorgeRay,4thed,Mcgraw-HillMedicalPublishingDivision。(編制:李國華/審核:車曉寧)【課程性質、目標和要求】課程性質:免疫學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又是緊密聯(lián)系實際的應用學科,它研究人體免疫系統(tǒng)特有的活動規(guī)律,生理性的免疫防御功能以及在一定的條件下,導致機體發(fā)生免疫性疾病等。免疫學與生理學、生物學、生物化學、病原學等有著廣泛的聯(lián)系與交叉,免疫學對醫(yī)學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是臨床醫(yī)學各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專業(yè)基礎課。教學目標:免疫學是研究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學科。它是生物醫(yī)學專業(yè)的重要基礎學科之一。通過課堂講授、自學等教學過程,使學生掌握和了解本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為生物醫(yī)學分析與儀器專業(yè)方向的學生提供必要的醫(yī)學專業(yè)知識。教學要求:從理論上掌握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及各組成部分的免疫學功能、免疫系統(tǒng)應答機制及其相互調節(jié);了解病理狀態(tài)下免疫系統(tǒng)異常應答機制。【教學時間安排】本課程計27學時,其中理論占21學時,學時分配如下:表1理論教學學時分配表(總學時:32學時)章節(jié)授課內容學時備注第一、二章免疫學概論發(fā)展史及展望1講授(多媒體)第三章抗原2講授(多媒體)第四章免疫球蛋白2講授(多媒體)第五章補體系統(tǒng)2講授(多媒體)第六章細胞因子1講授(多媒體)第七章主要組織相容性系統(tǒng)1講授(多媒體)第八章CD抗原和粘附分子1講授(多媒體)第九章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細胞及功能1講授(多媒體)第十、十一章T、B淋巴細胞1講授(多媒體)第十四章抗原遞呈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1講授(多媒體)第十五、十六章免疫應答2講授(多媒體)第十七章免疫調節(jié)1講授(多媒體)第十八章免疫耐受1講授(多媒體)第十九章超敏反應2講授(多媒體)第二十四章免疫診斷1講授(多媒體)第二十五、六章免疫治療與免疫預防1講授(多媒體)合計21【教學內容要點】第一、二章 免疫學概論發(fā)展史及展望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的現(xiàn)代概念;了解免疫學發(fā)展簡史,熟悉克隆選擇學說的概念。2.掌握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組成和特點,掌握免疫的基本功能。3.了解免疫學發(fā)展近況及其在醫(yī)學中的地位。二、主要教學內容1.免疫基本概念:免疫的含義,免疫的功能,免疫學的分類。2.免疫學發(fā)展簡史(經驗時期,初盛時期,飛躍時期)??寺∵x擇學說的主要內容。3.天然免疫與獲得性免疫的區(qū)別,天然免疫的組成,特異性免疫的主要特征。4.免疫學研究的范疇,免疫學的分支。5.免疫學在醫(yī)學和生物學的地位以及目前的發(fā)展趨勢。第二章
免疫組織與器官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器官的組成及功能2、了解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過程、T、B淋巴細胞在中樞免疫器官內的發(fā)育過程。二、主要教學內容1、中樞免疫器官(骨髓、胸腺)的結構和功能。2、外周免疫器官(脾臟、淋巴結、粘膜相關淋巴組織)的結構和功能。3、淋巴細胞歸巢與再循環(huán)第三章 抗原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抗原的基本概念,免疫原,半抗原,以及決定抗原免疫原性的主要條件。2.熟悉共同抗原和交叉反應及其在臨床的意義。3.了解抗原的分類,醫(yī)學上重要的抗原。4.了解有絲分裂原、超抗原及佐劑的概念及作用機制。二、主要教學內容1.抗原的概念,免疫原和半抗原的概念。2.決定抗原分子免疫原性的主要條件。3.抗原決定簇/表位的定義;載體決定簇與半抗原決定簇,;T細胞決定簇與B細胞決定簇;共同抗原和交叉反應。4.抗原的分類,醫(yī)學上重要的抗原,有絲分裂原、超抗原。5.免疫佐劑的概念、種類及作用機制。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球蛋白與抗體的基本概念。2.掌握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結構、功能區(qū)及酶解片段。3.掌握五類免疫球蛋白的特點與功能。4.了解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了解抗體多樣性的原理。5.了解抗體的制備方法。二、主要教學內容1.免疫球蛋白研究簡史,免疫球蛋白與抗體的概念。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結構,酶解片段及功能區(qū)。3.五類免疫球蛋白的特點與功能。4.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學活性。5.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同種型、同種異型、獨特型。6.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結構與抗體多樣性;7.抗體的制備:多克隆抗體、單克隆抗體、基因工程抗體。第五章 補體系統(tǒng)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補體的概念和基本特征,補體的理化特性。2.掌握補體系統(tǒng)活化的特點及三條激活途徑的異同點。3.掌握補體系統(tǒng)的生物學作用。4.了解補體活化的調節(jié)方式;了解補體受體的組成及生物學功能。5.了解補體系統(tǒng)與臨床有關的疾病。二、主要教學內容1.補體系統(tǒng)的發(fā)現(xiàn),補體的概念與基本特征。2.補體系統(tǒng)的組成與命名,補體的理化特性。3.補體系統(tǒng)的激活:經典激活途徑,,MBL途徑和替代激活途徑,比較三條激活途徑的異同點。4.補體系統(tǒng)激活的調節(jié),自身衰變,調節(jié)因子的作用。5.補體受體的組成,分布及功能。6.補體系統(tǒng)的生物學作用:溶菌溶細胞,;調理作用;免疫粘附與清除免疫復合物,中和及溶解病毒,炎癥介質作用。7.補體系統(tǒng)與疾?。貉a體的遺傳缺陷,血清補體水平異常與臨床疾病。第六章細胞因子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細胞因子的概念、分類及共性;2.掌握主要的白細胞介素(如IL-2、IL-4、IL-5、IL-6、IL-10)的生物學功能;3.掌握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及趨化因子的主要成員及其生物學功能;4.了解細胞因子與臨床疾病的關系。二、主要教學內容1.細胞因子的概念,細胞因子的共同特性;2.細胞因子的種類及其主要活性:白細胞介素,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趨化因子等;3.細胞因子受體的作用;4.細胞因子與臨床疾病的關系。第七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的概念。了解小鼠MHC的命名和組成。2.掌握人HLA基因座位的組成和分類。3.掌握人HLA-I類和II類抗原的結構特點、分布及生物學功能。4.了解人HLA復合體的遺傳特點和分型技術。5.了解HLA在醫(yī)學上的意義。二、主要教學內容1.MHC的研究簡史,MHC的完整概念。小鼠MHC的命名和組成。2.人HLA復合體的基因組成:I類基因,II類基因,III類基因。3.兩類人HLA分子的結構及分布特點。4.人HLA分子的生物學功能:處理及遞呈蛋白質抗原,調節(jié)免疫應答,參與T細胞分化過程。5.HLA復合體的遺傳特點及分型技術:遺傳特點(單元型遺傳,共顯性遺傳,高度多態(tài)性,連鎖不平衡),HLA的分型技術(血清學分型,細胞學分型,DNA分型);6.HLA在醫(yī)學上的意義:與疾病的關系,與器官移植的關系,與輸血的關系。第八章白細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白細胞分化抗原、CD的概念,粘附分子的概念2.熟悉白細胞分化抗原、粘附分子的功能3.了解白細胞分化抗原結構與功能、粘附分子各家族的基本特征二、主要教學內容1.人白細胞分化抗原的概念、分類、主要功能2.粘附分子的概念、種類與特性、功能第九章 非特異性免疫的組成細胞及其功能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中樞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2.了解T細胞、B細胞在免疫器官中的發(fā)育、分化、成熟過程;二、主要教學內容1.免疫器官概述:2.中樞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腔上囊),3.外周免疫器官(脾臟、淋巴結),4.三級淋巴組織(粘膜相關淋巴組織和皮膚相關淋巴組織);5.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途徑及意義;第十、十一章 T、B淋巴細胞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T細胞的主要表面標志及其亞群的功能;2.掌握B細胞的主要表面標志及其亞群的功能;3.掌握NK細胞的表面標志,NK細胞的識別機制及其功能;二、主要教學內容1.淋巴細胞:膜表面分子,T細胞亞群的劃分,T細胞的分化發(fā)育與膜表面分子的表達2.B淋巴細胞:膜表面分子,B細胞亞群的劃分,B細胞的分化發(fā)育與膜表面分子的表達;NK細胞:NK細胞的特征,NK細胞的生物學活性(識別機制,殺傷方式,ADCC作用,LAK細胞);第十二章TCR、BCR及受體編碼基因了解內容第十三章造血干細胞及免疫細胞的生成了解內容第十四章 抗原遞呈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熟悉抗原遞呈細胞的類型及功能;2.了解粒細胞及其它免疫細胞的免疫功能。二、主要教學內容1.抗原遞呈細胞的概念,專職性APC,和非專職性2.單核巨噬細胞的特點與功能3.樹突狀細胞4.B細胞5.中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6.血小板,紅細胞第十五、十六章 免疫應答一、學習目的要求1.掌握免疫應答的概念、類型、發(fā)生場所和基本過程;2.掌握T細胞、B細胞對抗原的識別、活化、增殖和效應全過程;3.掌握TI-Ag和TD-Ag免疫應答的不同特點;4.掌握外源性抗原和內源性抗原的遞呈過程;5.了解體液免疫的效應;6.掌握初次免疫應答和再次應答的概念和各自的特點;7.熟悉T細胞介導細胞免疫應答的特點,以及Tc細胞殺傷靶細胞的機制;二、主要教學內容1.概述:免疫應答的概念、類型、發(fā)生場所和基本過程;B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B1細胞對TI-Ag的應答特點,B2細胞對TD-Ag的應答特點及基本過程(抗原識別階段、T細胞與B細胞的活化增殖及分化階段、效應階段),抗體產生的一般規(guī)律(初次應答和再次應答);2.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TD細胞介導的炎癥反應,Tc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細胞免疫的生物學效應。Th細胞如何輔助B細胞的免疫應答?第十七章 免疫調節(jié)一、學習目的要求1.了解抗原、抗體和免疫復合物對免疫應答的調節(jié)作用;2.了解免疫細胞間的調節(jié)和細胞因子的免疫調節(jié);3.熟悉獨特型網(wǎng)絡在免疫應答調節(jié)中的作用;4.了解免疫應答的遺傳控制;5.了解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與免疫系統(tǒng)的相互調節(jié)作用。二、主要教學內容1.免疫應答的遺傳控制;2.抗原抗體的免疫調節(jié):抗原和免疫復合物的調節(jié)作用,抗體的反饋調節(jié);3.免疫細胞間的調節(jié)和細胞因子的免疫調節(jié):T細胞間的調節(jié)(TH與Ts間的調節(jié)),B細胞的免疫調節(jié),巨噬細胞的免疫調節(jié),NK細胞的免疫調節(jié),細胞因子的免疫調節(jié);4.免疫網(wǎng)絡調節(jié)學說:獨特型-抗獨特型網(wǎng)絡學說;5.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的免疫調節(jié):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對免疫應答的調節(jié),免疫對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的調節(jié)。第十八章 免疫耐受一、學習目的要求1. 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2. 掌握T細胞、B細胞耐受的異同點;3. 熟悉免疫耐受形成的機制;4. 熟悉影響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及意義;5. 了解耐受維持和終止以及耐受的生物學意義。二、主要教學內容1. 免疫耐受的概念,免疫耐受現(xiàn)象(天然耐受和獲得性免疫耐受現(xiàn)象);2. 免疫耐受形成的條件和免疫耐受的細胞學基礎;3. 免疫耐受的形成機制(克隆排除、克隆無能、克隆流產等);4. 免疫耐受的維持和終止;5. 研究免疫耐受的生物學意義。第十九章超敏反應一、學習目的要求1. 掌握超敏反應的概念、分類;2. 掌握各型超敏反應的特點及發(fā)生機制;3. 熟悉I型超敏反應的防治原則;4. 了解各型超敏反應常見的臨床疾病。二、主要教學內容1. 超敏反應的概念及分類;2. I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fā)生機制、常見疾病及防治原則;3. II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fā)生機制及常見疾病;4. III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fā)生機制及常見疾病;5. IV型超敏反應的特點、發(fā)生機制及常見疾病。第二十四章免疫診斷一、學習目的要求1. 掌握體外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2. 掌握抗原-抗體反應的基本類型及其特點;3. 掌握凝集反應的種類及特點;4. 掌握瓊脂擴散試驗的種類和特點;5. 熟悉免疫標記技術的種類及其原理;6. 熟悉T細胞、B細胞數(shù)量和主要功能檢測的類型;7. 了解單核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的的吞噬功能檢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八年級物理點擊新材料課件
- 精細化管理在倉庫中的應用計劃
- 《信永中和培訓》課件
- 《教學中的道德問題》課件
- 年度目標達成的評估機制計劃
- 風險應急預案培訓
- 電力電纜供應招標合同三篇
- 班級特色活動的設計方案計劃
- 化學氣相沉積硒化鋅(CVDZNSE)晶體相關行業(yè)投資方案
- 數(shù)字式溫度計相關項目投資計劃書
- 2024河北省建筑安全員-C證(專職安全員)考試題庫
- 餐飲公司股權合同模板
-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qū)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含答案)
- 美容學徒帶薪合同范例
- 北京市海淀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 英語 含答案
- 國開2024年秋《大數(shù)據(jù)技術概論》形考作業(yè)1-4答案
- 技能人才評價新職業(yè)考評員培訓在線考試(四川省)
- 生物化學實驗智慧樹知到期末考試答案章節(jié)答案2024年浙江大學
- 肝衰竭的護理查房
- 綠化起重吊裝專項方案
- 整車機艙布置基本知識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