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全國建設工程質(zhì)量檢查分析(2014.12)_第1頁
結構全國建設工程質(zhì)量檢查分析(2014.12)_第2頁
結構全國建設工程質(zhì)量檢查分析(2014.12)_第3頁
結構全國建設工程質(zhì)量檢查分析(2014.12)_第4頁
結構全國建設工程質(zhì)量檢查分析(2014.1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全國建設工程質(zhì)量安全監(jiān)督執(zhí)法檢查

結構設計常見問題分析

張軍中國中元國際工程有限公司2014年12月

主要內(nèi)容

、檢查內(nèi)容、總體情況、主要問題及建議、其他問題及建議、原因分析及建議

一、檢查內(nèi)容

2011、2012年主要檢查內(nèi)容根據(jù)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執(zhí)行情況檢查表(設計部分),2011~2012年對結構設計的檢查項目共計13項,主要內(nèi)容包括:地基基礎設計、結構類型、設計荷載、抗震設防類別和抗震設防標準、建筑形體及其構件布置的規(guī)則性、結構材料、地震作用和抗震驗算、鋼筋混凝土構件的最小配筋率、混凝土結構的抗震等級和抗震構造措施、砌體結構基本構造、多層砌體結構的抗震措施、多高層鋼結構、超限高層建筑結構等。

一、檢查內(nèi)容

2013、2014年主要檢查內(nèi)容

2013、2014年對結構設計的檢查內(nèi)容比往年有所細化,檢查內(nèi)容增加至58項,涉及地基基礎和主體結構的安全性及工程設計強制性標準的各個方面。包括地基基礎設計、設計荷載、抗震設防、建筑形體及其構件布置的規(guī)則性、結構材料、地震作用和抗震驗算、計算書完整性(包括結構整體計算和特殊構件驗算)、特殊構件的分析設計與構造、設計文件簽章等。2014年還增加了對施工圖審查機構的檢查,主要內(nèi)容包括:機構建設(機構性質(zhì)、辦公條件、質(zhì)保體系、人員情況、培訓教育、檔案管理等)、審查行為(承接業(yè)務、審查時限、審查過程、不良記錄上報等)、審查質(zhì)量(漏審、錯審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等。

二、總體情況

檢查項目情況2011~2014年全國建設工程質(zhì)量檢查項目情況表檢查年度(年)檢查項目數(shù)(項)問題條數(shù)(條)平均問題數(shù)(條/項)嚴重問題數(shù)(條)嚴重問題占比(%)2011年22720729.13733.522012年1569676.20252.592013年502284.56135.702014年1807894.388911.30合計61340566.622004.93

二、總體情況

檢查項目情況經(jīng)對2011~2014年全國建設工程及保障性安居工程質(zhì)量監(jiān)督執(zhí)法檢查項目情況及存在問題情況進行統(tǒng)計,4年檢查項目數(shù)共計613項(平均每年153項),發(fā)現(xiàn)問題條數(shù)4056條(詳見附表),每項平均問題條數(shù)6.62條(平均問題條數(shù)逐年減少),嚴重問題條數(shù)120條(嚴重問題平均占比4.93%)。通過歷年的建筑工程質(zhì)量安全督查,總體感覺設計單位越來越注重抗震設計,設計質(zhì)量穩(wěn)中有升,但設計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經(jīng)對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結構體系進行統(tǒng)計,大都采用抗震性能較好的剪力墻或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較少采用框架結構或砌體結構。

二、總體情況

2.問題統(tǒng)計分析我們把結構設計問題歸納為設計管理、地基基礎、抗震設計、荷載確定、材料選用、設計深度等共六類進行統(tǒng)計(詳見附表2)。每類問題一般(指設計深度、合理性存在不足,不會引起嚴重結構安全的問題)、較嚴重(指存在結構安全隱患,需經(jīng)復后確定是否采取整改措施的問題)、嚴重(指違反強制性條文且存在明顯結構安全隱患,應采取整改措施的問題)進行區(qū)分。從問題的統(tǒng)計可以看出,影響結構安全的抗震設計、地基基礎和設計深度問題占總問題數(shù)的80%以上,說明了設計質(zhì)量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

二、總體情況

2.問題統(tǒng)計分析

地區(qū)問題條數(shù)強制性標準執(zhí)行情況

地區(qū)問題條數(shù)強制性標準執(zhí)行情況符合項基本符合不符合項不符合率符合項基本符合不符合項不符合率廣西73531822.7%河北7566722.7%海南83671333.6%吉林5548700湖北74571700黑龍江65501411.5%河南74591500寧夏75521679.4%廣東72512100青海76631211.3%湖南73591400新疆92701577.6%四川75631111.3%北京5448600云南75591245.3%陜西5646735.4%安徽7260845.6%內(nèi)蒙89474022.3%浙江72591300山西82443533.6%福建72621000甘肅7353101013.7%天津5548700重慶70323268.6%遼寧55407814.6%貴州57253023.5%江蘇84533011.2%山東7159668.5%上海73581500結果統(tǒng)計問題總條數(shù)2072條。其中:符合項1551條(占74.86%);基本符合項448條(占21.62%);

不符合項73條(占3.52%)。2011年全國建設工程質(zhì)量安全檢查設計問題統(tǒng)計分析表

二、總體情況

2.問題統(tǒng)計分析2012年全國保證安居工程質(zhì)量檢查設計問題統(tǒng)計分析表問題類別嚴重程度條數(shù)嚴重程度占比類別占比問題類別嚴重程度條數(shù)嚴重程度占比類別占比法規(guī)一般1219.05%6.51%材料一般110.00%1.03%較嚴重5180.95%較嚴重880.00%嚴重00.00%嚴重110.00%合計63

合計10

設計缺失一般1227.91%4.45%抗震構造一般144.20%34.44%較嚴重2967.44%較嚴重30390.99%嚴重24.65%嚴重164.80%合計43

合計333

結構選型一般00.00%2.69%設計深度一般10167.33%15.51%較嚴重26100.00%較嚴重4731.33%嚴重00.00%嚴重21.33%合計26

合計150

計算一般164.80%34.44%施工問題一般333.33%0.93%較嚴重31393.99%較嚴重666.67%嚴重41.20%嚴重00.00%合計333

合計9

結果統(tǒng)計問題總條數(shù)967條。其中:嚴重問題25條(占2.59%);較嚴重問題783條(占80.97%);一般問題159條(占16.44%);問題中違反強制性條文14條個,占比1.45%

二、總體情況

2.問題統(tǒng)計分析

二、總體情況

2.問題統(tǒng)計分析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設計管理問題(1)建設程序不規(guī)范部分項目施工圖設計文件完成時間在《建設工程規(guī)劃許可證》之前,在《工程地質(zhì)勘察報告》之前,或在《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報告》之后,甚至施工圖無出圖時間,審查合格書的簽發(fā)日期在工程施工許可證(開工證)之后等,不符合建設管理程序。建議設計單位和審查機構學會保護自己,在未取得規(guī)劃、消防、人防、市政、地形或地質(zhì)等政府批文或正式資料之前,不要出具蓋章或簽字的正式施工圖(必要時可加蓋僅供圖紙報審用章或僅供圖紙招標用章)。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設計管理問題(2)簽字蓋章不完善設計單位僅在施工圖封面或目錄上加蓋出圖專用章、技術專用章或注冊師章,主要圖紙沒有其他專業(yè)會簽,設計變更無注冊師章,計算書上無設計、校對、審核人員簽字及注冊師蓋章?,F(xiàn)場提供檢查的施工圖未加蓋設計專用章或?qū)彶閷S谜拢`反相關規(guī)定(不一定是審查機構的責任)。建議建設主管部門要求承擔設計責任主體的設計單位應完善簽字、蓋章制度,在主要施工圖設計文件上加蓋技術專用章或注冊章(如:總說明、基礎圖、主要主要結構圖、設計變更、計算書封面等)。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設計管理問題(3)注冊管理不到位根據(jù)《建設工程質(zhì)量管理條例》,注冊執(zhí)業(yè)人員應按相關規(guī)定在圖紙上簽字蓋章,并應對設計文件負責。檢查中發(fā)現(xiàn)注冊人員普遍為施工圖審定人、審核人或設計人,而不是設計負責人,甚至發(fā)現(xiàn)施工圖簽字人員與注冊人員完全不一致。建議建設主管部門加強注冊工程師管理,研究解決注冊工程師掛靠問題,要求設計單位在圖紙上蓋章的注冊工程師應為專業(yè)設計負責人,特別是一級及其以上的大型民用建筑工程更應嚴格執(zhí)行,結構專業(yè)設計負責人必須為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設計管理問題(4)審查管理不嚴格個別項目審查報告時間在審查意見之前,審查報告中無專業(yè)審查人簽字,部分施工圖未加蓋審查專用章,未經(jīng)復審簽發(fā)審查合格書(所提問題沒有落實在蓋審查章的施工圖紙上),部分審查意見與實際不符(所提問題根本不存在)。部分審查機構質(zhì)保體系不健全(人員培訓無記錄,人員數(shù)量不滿足,審查時限超規(guī)定,未按規(guī)定如實上報違反工程建設強制性條文等)。部分較大的設計變更圖或設計變更通知單未經(jīng)原施工圖審查機構審查就直接用于施工,違反建設工程管理程序。應加強施工圖審查管理,完善審查管理程序及管理制度。設計、施工及監(jiān)理單位也應加強責任意識,應當以審查合格的施工圖為依據(jù),較大的設計變更應先報送原施工圖審查機構審查后方可用于施工。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設計管理問題(4)審查管理不嚴格較大的設計變更:(a)住建部令第13號《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管理辦法》規(guī)定的施工圖審查內(nèi)容的變更: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影響地基基礎和主體結構安全性,民用建筑節(jié)能強制性標準,綠色建筑標準(對執(zhí)行綠色建筑標準的項目)進行審查;部令第81號《實施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監(jiān)督規(guī)定》第三條: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是指直接涉及工程質(zhì)量、安全、衛(wèi)生及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的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b)住建部(建市[2010]68號)《關于進一步強化住宅工程質(zhì)量管理和責任的通知》要求的審查內(nèi)容的變更:對住宅工程的地基基礎和主體結構的安全性,防火、抗震、節(jié)能、環(huán)保以及廚房、衛(wèi)生間等是否符合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審查;(c)政府批文或程序性的變更:如規(guī)劃許可證的變更(位置、紅線、功能、面積、高度、層數(shù)等),人防或消防批文的變更,建設單位、設計單位、設計負責人或注冊蓋章人員的變更。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1)場地參數(shù)選擇建筑場地屬于對抗震不利地段,設計未說明采取任何不同于有利、一般地段的有效措施,如基底以下土層有溶洞且勘察未探明,設計未對建結構做避開處理,違反《抗震規(guī)范》GB50011-2010第3.3.1條(強條)。

注意:《抗規(guī)》第4.1.1條將軟弱土(松散的砂、新近沉積的粘土和粉土、fak≤130kPa的填土)劃入對抗震不利地段。建議對不利地段應提出避開要求,當無法避開時應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提高抗震計算或構造措施,加強結構的整體抗震性,對已建建筑進行長期沉降觀測等,保證結構安全。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1)場地參數(shù)選擇場地特征周期、基礎設計等級、基礎建議型式、單樁豎向承載力取值、地基變形驗算參數(shù)、地下水位取值等與勘察報告不符。如:施工圖要求基礎進入持力層≥300mm,與地勘報告要求基礎進入持力層≥500mm不符;計算書中場地土類別為II類,與地勘報告提供的III類土不符。地下室擋土墻計算書中的地下設防水位取值與地質(zhì)報告不符,設計未說明土質(zhì)基本參數(shù)以及地下水情況等。地基基礎承載力特征值修正時,基礎埋置深度取值不符合《地基規(guī)范》GB50007-2011第5.2.4條(要點)。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1)場地參數(shù)選擇關于對主裙樓一體的結構的承載力修正:見《地基規(guī)范》第5.2.4條及條文說明對于主裙樓一體的結構,主樓地基承載力深度修正,宜將裙房基礎底面以上范圍內(nèi)的荷載,按基礎兩側的超載考慮,當超載寬度大于基礎寬度的兩倍時(如大面積壓實填土),可將超載折算成土層厚度作為基礎埋深,基礎兩側超載不等時,取小值。這里存在兩個問題(規(guī)范沒有具體說明):一是超載寬度是單側,還是兩側之和?由于主樓地基總是朝最不利一側發(fā)生滑動破壞,地基承載力應由受超載較小的一側控制。即使一側的超載再大,也不能考慮其對承載力的貢獻,不能大于主樓基礎設計埋深(朱炳寅等主編的《地基基礎設計方法及實例》中解釋為兩側超載寬度之和是不合理的)。二是基礎超載寬度C小于基礎寬度B的兩倍(C≤2B)時,如何確定基礎埋深?建議采用線性插值法確定等效基礎埋深(裙房超載折算土層厚度與主樓基礎設計埋深之間采用線性插值法計算)。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2)防水防腐設計防水混凝土不滿足強度等級和抗?jié)B等級的要求,詳見《防水規(guī)范》GB50108-2008第4.1.4條、《地基規(guī)范》第8.4.4條(要點)。筏型基礎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抗?jié)B等級與基礎埋置深度H有關:H﹤10m時P6、10m﹤H﹤20m時P8、20m﹤H﹤30m時P10、H﹥30m時P12。防水混凝土厚度、裂縫寬度、保護層厚度不滿足《防水規(guī)范》第4.1.7條要求。防水混凝土結構厚度不應小于250mm,裂縫寬度不得大于0.2mm,迎水面鋼筋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50mm。地下室頂種植頂板的防水等級,種植頂板厚度不符合《防水規(guī)范》第4.8.3條要求。地下室頂種植頂板的防水等級應為一級,種植頂板厚度不應小于250mm。當有充分依據(jù)并采取可靠措施時(如摻加阻銹劑、采用陰極保護措施、增加建筑防水做法等),可適當減小混凝土厚度或保護層厚度,參見《混規(guī)》第8.2.2條。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2)防水防腐設計地下水具有腐蝕性,地下室外墻及底板未采取相應的防腐措施。場地地下水對混凝土具有弱腐蝕性,地下室與水土接觸構件環(huán)境類別不宜確定為二a類,應適當提高耐久性要求,見《高層混規(guī)》第12.2.2條。相應的防腐措施:如提高混凝土強度等級、耐久性及保護層厚度,控制水泥用量、氯離子含量,采用阻銹劑、環(huán)氧樹脂涂層鋼筋等,參見《混規(guī)》第3.5.3及3.5.4條。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3)計算構造要求a.樁基礎樁頂嵌入承臺內(nèi)長度不符合《樁基規(guī)范》第4.2.4條或《地基規(guī)范》第8.5.3條(要點)要求。一般為50~100mm,過大會降低承臺的有效高度,使受力不利。場地有高填方的樁基豎向承載力計算中未考慮負摩阻的不利影響,違反《樁基規(guī)范》JGJ94-2008第5.4.2條(強條)。當樁周土產(chǎn)生的沉降超過基樁的沉降時,在計算基樁承載力時應計入樁側負摩阻力。部分獨立承臺的形心與其框架柱或剪力墻重力合力點不重合,應復核由該偏心引起的附加彎矩對樁基承載力和承臺的影響,見《地基規(guī)范》第8.5.3條第4款(要點)。遇到較厚的軟弱土層(如淤泥質(zhì)粘土)、液化土層時,應對樁基的水平承載力及樁身的受彎、受剪承載力進行驗算,見《地基規(guī)范》第8.5.7條(要點)。建筑承受較大風壓時(特別沿海地區(qū)的高層建筑),應進行樁的水平承載力和抗拔驗算,見《地基規(guī)范》第8.5.8條和8.5.9條(要點)。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3)計算構造要求a.樁基礎承臺砼強度等級低于柱和樁的砼強度等級時,沒有驗算承臺的局部受壓承載力。不符合《地基規(guī)范》第8.5.22條規(guī)定(強條)。尚應驗算柱下或樁上承臺的局部受壓承載力。樁基承臺間未設基礎系梁,不符合《抗規(guī)》第6.1.11-5條要求。框架單獨樁基礎,樁基承臺之間宜沿兩個主軸方向設置基礎系梁。端承(沉管)灌注樁,鋼筋僅配置在樁身上部2/3范圍內(nèi),不符合《樁基規(guī)范》第4.1.1條第2款或《地基規(guī)范》第8.5.3條第8款(要點)的規(guī)定。端承型樁應對樁身進行通長配筋。承受水平荷載的樁基頂部加密區(qū)(樁頂以下5d范圍內(nèi))箍筋間距大于100mm,不滿足《樁基規(guī)范》第4.1.1條第4款要求。挖孔樁樁護壁詳圖中鋼筋直徑為6mm<8mm,護壁混凝土強度等級C25低于樁混凝土強度等級C30,不滿足《樁基規(guī)范》JGJ94-2008第6.6.6條要求。護壁厚度不應小于100mm,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護壁應配置直徑不小于8mm的構造鋼筋。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3)計算構造要求b.地下室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末進行變形驗算,高層建筑的裙房或純地下室未進行變形驗算及抗浮計算,且未采取抗浮措施,見《地基規(guī)范》第3.0.2條(強條)。相鄰基礎荷載差異較大,可能引起地基產(chǎn)生過大的不均勻沉降時,應做變形驗算;建筑地下室存在上浮問題時,應進行抗浮驗算;抗浮設計水位高于底板高度時,防水底板設計應對抗浮工況進行驗算。關于地下室設防水位取值:參見《北京市建筑設計技術細則》第3.1.8條。基礎埋置深度不滿足規(guī)范規(guī)定,詳見《地基規(guī)范》第5.1.4條(要點)及《高規(guī)》第12.1.8條?;A埋置深度:天然地基≥H/15(《北京市建筑設計技術細則》且不宜小于3m),樁基礎≥H/18(注意H的室外高度取值,基礎埋深的確定,如管溝、窗井、車道、下沉廣場的影響)。未驗算地基受力層范圍內(nèi)軟弱下臥層的地基承載力,見《地基規(guī)范》第5.2.7條(要點)。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3)計算構造要求b.地下室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甲級,建筑物無沉降變形觀測要求,不符合《地規(guī)》第10.3.8條(強條)。建筑物沉降變形觀測要求:甲級建筑物(如:30層以上的高層建筑、體型復雜且層數(shù)相差超過10層的連體建筑、對原有工程影響較大的新建建筑、開挖深度大于15m的基坑工程等)、軟弱地基上的乙級建筑物、處理地基上的建筑物、加層擴建建筑物等,應在施工期間及使用期間進行沉降變形觀測。

擴展獨立基礎底板或地下室防水板板的配筋率,不滿足最小配筋率0.15%的要求,見《地規(guī)》第8.2.1條或《混規(guī)》第8.5.2條。地下室外墻鋼筋布置、間距、配筋率,不符合《地基規(guī)范》第8.4.5條及《高層混規(guī)》第12.2.5條的要求。外墻厚度不應小于250mm,水平鋼筋直徑不應小于12mm,高層建筑地下室外墻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間距不宜大于150mm,配筋率不宜小于0.3%。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3)計算構造要求b.地下室沉降帶設置未貫通,未明確沉降縫的封閉時間要求。地下室長度超長且伸縮帶距離過大時未補充底板的收縮應力計算或未采取有效的構造加強措施。當?shù)叵率页L(每個收縮后澆帶﹥40m)時、混凝土強度等級較高時(﹥C35時,水泥用量較大,混凝土的收縮量也會較大)或底板的配筋率較低時(接近0.15%),應采取相應的構造措施或施工措施來釋放混凝土的早期收縮應力,后澆帶的封閉時間需按滿足主樓沉降基本完成的要求來確定,且宜補充底板的收縮應力計算,見《混規(guī)》第5.7.1條的規(guī)定。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2.地基基礎問題(4)地基處理要求主樓樁基采用長鉆孔灌注樁,與其相連的裙房采用天然地基或CFG樁地基,同一結構單元采用不同地基處理形式,且未進行地基變形計算,不滿足《地基規(guī)范》第5.3.3條要求。設計說明中未對換土地基及復合地基處理等提出技術要求(設計僅提出承載力要求),相鄰基礎高差較大時未提出處理方案。為確保地基的質(zhì)量,復合地基建議施工圖中應提出沉降量、變形量等變形要求,增強體頂部設褥墊層材料及厚度等要求,明確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現(xiàn)場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確定(均為“強條”,見《地基規(guī)范》第7.2.7~8條)。換填土地基建議施工圖中應提出壓實填土地基設計質(zhì)量控制要求,如填料質(zhì)量、灰土均勻、分層厚度、夯實遍數(shù)、含水量、防雨防凍措施以及試驗、檢測、驗收等要求,詳見《地基處理規(guī)范》JGJ79-2012有關規(guī)定。高層建筑地下室外周回填土為素土,不符合規(guī)范規(guī)定。應采用級配砂石、砂土或灰土,并分層夯實,見《高層砼規(guī)》第12.2.6條。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1)結構體系布置部分高層建筑結構體系存在平面凹凸、局部開洞等較嚴重情況,框架剪力墻結構的剪力墻布置存在嚴重不規(guī)則,屬于對抗震極為不利的不規(guī)則結構,不滿足《抗規(guī)》第3.4.1條(強條)及《高規(guī)》第3.4.3、3.4.6條的規(guī)定。根據(jù)《抗規(guī)》3.4.1條(強條),避免采用嚴重不規(guī)則建筑,對平面較不規(guī)則建筑,應補充計算或進行專門研究和論證,并采取加強措施。必要時報請建設主管部門進行抗震專項審查,見建質(zhì)【2010】109號《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技術要點》。部分結構存在明顯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如設置邊窗、角窗、開洞、井筒薄弱等),且未對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如平面凹凸、局部開洞,最小連接尺寸較小時,建議采取增設水平支撐等有效加強措施;平面凹進部位樓板寬度小于總寬度的50%,可對薄弱部位(如細腰處)采取增設拉梁、增加板厚和配筋、雙層雙向配筋等加強措施;樓、電梯間、機電管井等樓板開洞較多,削弱樓板的整體剛度,應對周邊樓板及相關豎向構件(墻、柱)采取加強措施。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1)結構體系布置存在很多構件布置及截面選取不合理的現(xiàn)象。如部分剪力墻的肢長較大,宜適當減小,使各墻段的受力基本均勻,墻高與墻長之比不宜小于3,墻段長度不宜大于8m,見《高層混規(guī)》第7.1.2條。剪力墻布置不在柱網(wǎng)上、不能形成整體性較好的聯(lián)肢墻效果;剪力墻墻肢設計較短,導致大量墻間梁不能形成耗能機制連梁。如短肢剪力墻布置數(shù)量過多,產(chǎn)生大面積、大量的樓面框架梁,導致耗能剪力墻連梁幾乎沒有,剪力墻結構的受力及變形特征向框架結構退化,與抗震概念設計要求存在差距。部分框剪結構的X或Y方向剪力墻布置數(shù)量嚴重不足,不滿足《高層混規(guī)》第8.1.5條(強條)、及8.1.7-7條的要求。應設計成雙向抗側力體系,結構兩主軸方向均應布置剪力墻,剪力墻的布置宜使結構各主軸方向的側向剛度接近。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1)結構體系布置部分抗震縫寬度,不滿足《抗規(guī)》第6.1.4條(要點)要求。作為重點設防類的學生閱覽室采用了單跨框架,不符合《抗規(guī)》第6.1.5條規(guī)定。框架或框剪結構按抗震設計時,其較高的屋面建筑裝飾造型采用砌體結構,兩種結構混用,不符合《高層混規(guī)》第6.1.6條規(guī)定(強條)。部分剪力墻開洞形成的跨高比小于5的連梁按框架梁進行計算和設計,不符合《高層混規(guī)》第7.1.3條的要求。樓面梁與抗震墻平面外連接時,連接處墻中宜設置扶壁柱或暗柱,且梁縱筋在墻內(nèi)的水平段錨固長度應滿足《高層混規(guī)》第7.1.6條(要點)要求。樓面梁支承在剪力墻的洞口連梁上,不符合《高層混規(guī)》第7.1.5條的要求。無法避免時建議對其安全性進行復核。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1)結構體系布置開設角窗時應采取有效的加強措施:參見國標《民用建筑設計常見問題分析及圖示》05SG109-3(第55頁)及國標《建筑物抗震構造詳圖》(11G329-1)的要求。a、限制條件:僅限8度及其以下A級高度的高層建筑;b、計算措施:抗震設計時,電算時應考慮扭轉耦聯(lián)影響;轉角梁負彎矩調(diào)幅系數(shù)、扭矩折減系數(shù)均應取1.0;c、洞口設置:應上下對齊,寬度不宜過大(宜≤1500mm),連梁高度不宜過?。ㄒ恕?00mm);《福建省暫行規(guī)定》陽角的角點處必須設置豎向受力構件;d、墻體設置:洞口兩側剪力墻宜采用“T”形或“L”形,避免采用短肢墻或單片墻;墻體厚度不應小于200mm,且不應小于層高的1/15;e、墻肢設計:提高洞口兩側墻肢的抗震等級,滿足提高抗震等級后的軸壓比限制要求,相應暗柱配筋應加強;f、角梁設計:角窗處懸挑梁應按連梁進行設計,加強轉角梁的配筋及構造,梁下部鋼筋應按框架梁錨入墻內(nèi)而不應按懸挑梁下部鋼筋配置;g、樓板設計:轉角處樓板應局部加厚(宜≥150mm),配筋宜適當加大,并配置雙層雙向直通受力筋,同時該處樓板宜在墻肢之間設置加強板帶。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未考慮陡坡情況下地震作用的放大系數(shù),違反《抗規(guī)》第4.1.8條(強條)。當建造在非巖石和強風化巖石的陡坡、河岸和邊坡邊緣等不利地段時,其水平地震系數(shù)應乘以1.1~1.6的增大系數(shù)。主樓帶一層裙房,一樓裙房為斜交抗側框架,結構計算分析未補充計算斜向抗側力構件方向的地震作用,違反《抗規(guī)》第5.1.1條規(guī)定(強條)。有斜交抗側力構件的結構,當相交角度大于150時,應分別計算各抗側力構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所檢項目為多塔結構,未按整體模型計算并分析比較(僅作了分塔計算),不滿足《高層混規(guī)》第5.1.4條及第10.6.3條。多塔結構宜按整體模型和各塔樓分開模型分別計算,并采用較不利結果進行結構設計,分塔模型宜至少附帶兩跨裙樓結構;整體結構和各塔樓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周期T1的比值:A級高度不應大于0.9,B級高度、混合結構、復雜高層建筑不應大于0.85。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部分項目計算模型的抗震等級偏小,如某框支框架抗震等級為二級,計算模型中按三級輸入,不符合《抗規(guī)》第6.1.2條(強條)。且框支層地震力放大系數(shù)取1.15偏小,不符合《抗規(guī)》第3.4.4-2條(要點)。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xù)時,應根據(jù)烈度高低、轉換構件類型、受力情況、幾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數(shù)。樓層水平地震剪力不滿足剪重比要求,不滿足《抗規(guī)》第5.2.5條相關要求(強條)。如:7度設防底層剪重比小于1.6%,8度設防底層剪重比小于3.2%。當不滿足時,不僅應對不滿足樓層的地震力進行調(diào)整,同時應調(diào)整上部各樓層的地震剪力。剪力墻結構中布置有多根框架柱,框架部分的剪力未進行0.20V調(diào)整,違反《高層混規(guī)》第8.1.3及8.1.4條(要點)之規(guī)定。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部分高層建筑結構平面布置復雜或?qū)儆趶碗s高層(帶轉換層等),未采用兩個不同力學模型的軟件進行整體計算并分析比較,不滿足《高層混規(guī)》第5.1.12條、《抗規(guī)》第3.6.6-3條的要求。采用至少兩個不同力學模型的結構分析軟件進行整體計算并對其計算結果進行分析比較??蛑拥卣鹆Ψ糯笙禂?shù)取1.15偏小,不符合《抗規(guī)》第3.4.4-2條(要點)。豎向抗側力構件不連續(xù)時,應根據(jù)烈度高低、轉換構件類型、受力情況、幾何尺寸等,乘以1.25~2.0的增大系數(shù)。連接薄弱部位的結構內(nèi)力分析未考慮樓板的變形影響。連接薄弱部位,結構內(nèi)力分析應按《高層混規(guī)》第5.1.5條考慮樓板的面內(nèi)變形影響,采用彈性樓板模型。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結構整體抗震驗算建模,未采用符合實際情況的計算模型,不符合《抗規(guī)》第3.6.6條。如:結構整體抗震驗算未考慮坡屋面、局部錯層、梁柱偏心、較大懸挑、首層拉梁等的影響。如:首層計算高度自室內(nèi)地面算起,未考慮基礎頂面至室內(nèi)地面的高度,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對于框架或框剪結構,建議室內(nèi)靠近地面下設置拉梁,并按嵌固于基礎頂面(將拉梁層設置為一層,并定義全房間開洞)和嵌固于拉梁頂面包絡設計。注意整體計算時不能遺漏拉梁上的填充墻荷載,且拉梁應按框架梁的抗震構造要求。如:砌體結構承重墻抗震計算簡

圖未反映機電及設備專業(yè)開

洞(如消火栓、配電箱、管

道口等),計算模型與實際

圖紙不符,存在安全隱患。(附圖:未考慮首層樓梯間配電箱洞口)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地下室頂板上、下的剪切剛度比大于0.5,不滿足《抗規(guī)》第6.1.14條第2款(要點)規(guī)定。需補充按地下室底板作為嵌固端的計算分析,并宜作強度包絡設計。計算書中周期折減系數(shù)取值偏大(甚至未進行折減)、抗震等級輸入有誤等,造成地震力計算結果偏小。注意:高層建筑水平荷載產(chǎn)生的梁端負彎矩不允許調(diào)幅(在豎向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的梁端負彎矩允許調(diào)幅,見《高層混規(guī)》第5.2.3條)。帶轉換層高層結構,應計算轉換層上、下結構的側向剛度比,轉換構件(轉換梁等)的計算應考慮豎向地震作用,見《高層混規(guī)》第10.2.3條(要點)、10.2.4條。高層住宅短肢剪力墻較多,未驗算短肢剪力墻承擔的底部地震傾覆力矩占總傾覆力矩的比例,是否滿足《高層混規(guī)》第7.1.8條(要點)規(guī)定。短肢剪力墻承擔的底部地震傾覆力矩不宜大于結構底部總地震傾覆力矩的50%占;短肢剪力墻設計及構造,應符合《高層混規(guī)》第7.2.2條(要點)要求(截面厚度、軸壓比、調(diào)整剪力、邊緣構件設置、豎向鋼筋配筋率等。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樓層水平地震剪力不滿足剪重比要求,不滿足《抗規(guī)》第5.2.5條相關要求(強條)。如:7度設防底層剪重比小于1.6%,8度設防底層剪重比小于3.2%。當不滿足時,不僅應對不滿足樓層的地震力進行調(diào)整,同時應調(diào)整上部各樓層的地震剪力。底部加強部位個別墻體、樓電梯間臨空剪力墻不滿足《高層混規(guī)》第7.2.1條(要點)或《抗規(guī)》第6.4.1條(要點)的墻厚規(guī)定,未進行截面穩(wěn)定性驗算。如一、二級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墻厚小于200mm、小于層高或無肢長度的1/16、一字型獨立剪力墻小于220mm,應按《高層混規(guī)》附錄D進行墻體穩(wěn)定驗算;結構底部存在錯層時,應對錯層導致剪力墻計算高度較大的情況,補充墻體穩(wěn)定性驗算。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總體計算中應把握下列基本原則:1)位移比計算時,應采用剛性樓板的假定,不應采用彈性樓板的假定。彈性樓板的假定一般只用于連接薄弱部位的結構內(nèi)力分析計算中。2)對一般結構可只考慮結構的偶然偏心;對不規(guī)則結構(如復雜高層建筑或超限高層建筑)還應考慮雙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并取偶然偏心和雙向地震作用的不利值判別結構的規(guī)則性。3)考慮雙向地震作用時,應以不考慮偶然偏心的樓層扭轉位移比作為“質(zhì)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判別依據(jù)。除復雜高層建筑及超限建筑工程外,雙向地震作用可只用于結構的內(nèi)力計算中。質(zhì)量和剛度分布明顯不對稱的結構(如位移比大于1.2時),應根據(jù)《抗規(guī)》第5.1.1條(強條)計入雙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轉影響。4)周期比計算時,不必附加偶然偏心(見《高層混規(guī)》第3.4.5條文說明)。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樓層位移比和周期比是判別平面規(guī)則性的重要指標:樓層位移比和周期比要求詳見《高層混規(guī)》第3.4.5條(要點)。結構平面布置應減少扭轉影響。在考慮偶然偏心影響的規(guī)定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樓層豎向構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層間位移,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5倍;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本規(guī)程第10章所指的復雜高層建筑不宜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2倍,不應大于該樓層平均值的1.4倍。結構扭轉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與平動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A級高度高層建筑不應大于0.9,超過A級高度的混合結構及本規(guī)程第10章所指的復雜高層建筑不應大于0.85。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樓層側向剛度比是判別豎向規(guī)則性的重要指標:高層建筑相鄰樓層的側向剛度變化應符合《高層混規(guī)》第3.5.2條(要點)要求。1、對框架結構,樓層與其相鄰上層的剛度比γ1可按式(3.5.2-1)計算,且本層與相鄰上層的比值不宜小于0.7,與相鄰上部三層剛度平均值的比值不宜小于0.8。2、對框架-剪力墻、板柱-剪力墻結構、剪力墻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筒中筒結構,樓層與其相鄰上層的側向剛度比γ2可按式(3.5.2-2)計算,且本層與相鄰上層的比值不宜小于0.9;當本層層高大于相鄰上層層高的1.5倍時該比值不宜小于1.1;對結構底部嵌固層該比值不宜小于1.5。計算中應注意:1)對結構底部嵌固層,該比值不宜小于1.5。指假設首層為嵌固層,首層與二層的側向剛度比值不宜小于1.5。詳見《高層混規(guī)》第3.5.2條(要點)。2)當?shù)叵率翼敯遄鳛樯喜拷Y構嵌固部位時,地下一層與首層的側向剛度比值不宜小于2.0(見《高層混規(guī)》第5.3.7條)。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框架結構計算中應考慮樓梯構件的影響:樓梯構件與主體整澆時,根據(jù)《抗規(guī)》第6.1.15條(要點),應計入樓梯構件對地震作用及其效應的影響,并對樓梯構件和有關框架柱、梁進行抗震承載力驗算,現(xiàn)澆樓梯(如斜梯板)兼作斜撐構件,宜進行雙層配筋。樓梯構件與主體采用滑動聯(lián)接時(設滑動支座,做法參見平法圖集11G101-2《現(xiàn)澆混凝土板式樓梯》),樓梯構件可不參與結構整體抗震計算。對框支主梁進行應力分析,按應力校核配筋:底部框支剪力墻結構,存在多次轉換情況時(如框支主梁承托剪力墻并承托轉換次梁及其上剪力墻),框支主梁承受較大的剪力、扭矩和彎矩,應根據(jù)《高層混規(guī)》10.2.9條及條文說明要求,對框支主梁進行應力分析,按應力校核配筋,并加強配筋構造措施??蛑Я荷系募袅ζ矫嫱馄妮^大時,應按實際偏心距進行計算,并對框支梁采取有效抗扭措施。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2)結構構件計算對連梁超筋問題的處理:a、減小連梁的計算截面或設置雙連梁b、對連梁進行調(diào)幅處理一般情況下,經(jīng)全部調(diào)幅(包括連梁剛度折減和后期調(diào)幅)后的彎矩設計值不小于調(diào)幅前(完全彈性)的0.8倍(6、7度)和0.5倍(8、9度)。c、連梁的鉸接處理假定該連梁在大震下破壞,對剪力墻按獨立墻肢進行第二次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內(nèi)力分析(可將連梁按兩端鉸接梁計算),墻肢應按兩次計算所得的較大內(nèi)力進行配筋設計。d、合理考慮連梁剛度當對連梁進行鉸接處理后,剪力墻往往配筋很大,很不經(jīng)濟。合理利用梁端塑性鉸的工程特性,通過改變連梁計算截面高度(注意:實際仍采用原截面)尋求對應于連梁實際截面的最大抗剪承載力時所對應的截面彎矩設計值及與之相應的剪力墻內(nèi)力和配筋。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3)抗震構造措施a.樓板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板厚取160mm,不滿足《高層混規(guī)》第3.6.3條的要求。應進行調(diào)整(不小于180mm)或采取其他構造加強措施(如柱網(wǎng)內(nèi)設置多個次梁)。主樓與車庫頂板高差較大時,對嵌固端設置于地下室頂板處未進行判斷,未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水平力的有效傳遞;樓面梁支承在剪力墻平面外方向,未進行驗算和構造加強。帶轉換層復雜高層,其轉換層二級轉換部位較多時,樓板配筋偏小,參見《高規(guī)》第10.2.23條。宜增強轉換層樓板剛度及配筋,板厚不宜小于180mm,雙向雙層配筋,每層每方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25%?,F(xiàn)澆板嵌固于剪力墻時,宜按《混規(guī)》第9.1.6條要求,設置板角構造鋼筋。宜沿兩個方向正交、斜向平行或放射狀布置附加鋼筋。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3)抗震構造措施a.樓板異形板應補充異形板相關計算分析文件,并在應力集中的陽角處采取構造加強措施。砼結構樓板最小配筋率,不符合《混規(guī)》第8.5.1條的要求(強條)。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中的較大值(當采用400MPa、500MPa高強度鋼筋時,板類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率應允許采用0.15%,見第8.5.1條附注2)。屋面雨篷懸臂板(如出挑≥1200mm)板頂負筋應根據(jù)《混規(guī)》第9.1.4條的要求(根據(jù)負彎矩圖確定)伸入板內(nèi)或伸至梁內(nèi)側錨固;屋面混凝土現(xiàn)澆板的板面配筋未按《混規(guī)》第9.1.8條要求設置拉通筋(溫度影響構造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1%),或按《高規(guī)》第3.6.3條要求采用雙層雙向配筋(頂層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20mm)。坡屋面陰角部位下部鋼筋鋼筋未拉通,不滿足折板配筋構造要求。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3)抗震構造措施b.梁、柱轉換梁以下的剪力墻端柱,未按框支柱設計,違反《高規(guī)》第10.2.10條(強條)。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時,地下一層框架柱(或框支柱)截面每側縱向配筋小于地上一層柱的1.1倍,不滿足《抗規(guī)》第6.1.14條(要點)要求??蚣苤ê愋沃┒瞬繂蝹瓤v向鋼筋配筋率小于0.2%,剪力墻墻長與墻厚之比小于5應按柱進行配筋,其端部縱向鋼筋配筋率小于0.2%,不符合規(guī)范《混規(guī)》第11.4.12-1條(強條)。框架柱箍筋加密區(qū)范圍、箍筋肢距、體積配箍率等不滿足《抗規(guī)》第6.3.9條(要點)要求。短柱、框支柱、一級和二級框架角柱,箍筋加密范圍應取柱全高,如下部框架柱到上部樓層(如三層以上)變?yōu)榻侵?,箍筋應全高加密??蚣苤用軈^(qū)箍筋肢距二、三級不宜大于250mm;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其箍筋加密區(qū)的體積配箍率不應小于1.2%;柱非加密區(qū)的箍筋間距,一、二級不應大于10倍縱筋直徑(如縱筋直徑為18,非加密區(qū)的箍筋間距為200,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3)抗震構造措施b.梁、柱框架柱柱根箍筋直徑采用6mm,不符合《抗規(guī)》第6.3.7-2條(強條)、《高規(guī)》第6.4.3-2條(強條)的規(guī)定。柱加密區(qū)箍筋的最大間距(一級6d和100較小值、二級8d和100較小值)和最小直徑(一級10mm、二級8mm),應滿足《抗規(guī)》表6.3.7-2、《高規(guī)》表6.4.3-2的要求。如:箍筋的最大間距:一級6d和100較小值、二級8d和100較小值;箍筋最小直徑:一級10mm、二級8mm??蚣苤用軈^(qū)箍筋肢距三級大于250mm,不符合《抗規(guī)》第6.3.9-1條(要點)的規(guī)定。部分轉換梁箍筋肢數(shù)不足,400梁寬配兩肢箍??蚣芰憾丝v向受拉鋼筋配筋率大于2%時,箍筋直徑未按規(guī)定增大2mm,違反《高規(guī)》第6.3.2條第4款的規(guī)定或《抗規(guī)》第6.3.3條第3款的規(guī)定(強條);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3)抗震構造措施b.梁、柱框架承擔的地震傾覆力矩大于結構總傾覆力矩的50%,根據(jù)《高規(guī)》第8.1.3條(要點),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級應按框架結構確定,框架梁箍筋間距不滿足《高規(guī)》第6.3.2條(強條)要求。如:框架梁加密區(qū)箍筋直徑(如:一級小于10mm或二、三級小于8mm)或間距(如:大于h/4)不符合《高規(guī)》第6.3.2條第4款的規(guī)定(強條);框架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頂面縱向鋼筋截面面積比小于0.5(一級)或0.3(二級),不符合《高規(guī)》第6.3.2條第3款的規(guī)定(強條)。一、二級框架梁頂面通長鋼筋面積小于梁端縱筋較大面積的1/4,不滿足《抗規(guī)》第6.3.4-1條規(guī)定??蚣芰褐行木€之間的偏心距大于柱截面在該方向?qū)挾鹊?/4,應按《高規(guī)》第6.1.7條要求采取梁水平加腋等措施,并考慮梁柱偏心的不利影響。砼梁腹板高度≥450mm時,每側縱向構造鋼筋間距大于200,不符合《混規(guī)》第9.2.13條要求。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3)抗震構造措施c.剪力墻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一級)水平施工縫不滿足抗滑移要求時,應根據(jù)《高規(guī)》公式(7.2.12)要求,加強豎向分布鋼筋(fyAs)。剪力墻底部加強區(qū)高度不符合《抗規(guī)》6.1.10條(要點)、《高規(guī)》第7.1.4及7.2.14條要求。應在底部加強部位及其相鄰上一層設置約束邊緣構件。帶轉換層高層結構的底部加強區(qū)高度和約束邊緣構件設置高度均少一層,不符合《高規(guī)》第10.2.2條或《抗規(guī)》第6.1.10條(要點)的規(guī)定。底部帶轉換層的高層建筑結構,其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層加上框支層以上兩層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墻總高度的1/10二者的較大值。短肢剪力墻的豎向鋼筋的配筋率,不滿足《高規(guī)》第7.2.2條第5款(要點)要求。短肢剪力墻的全部豎向鋼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強部位一、二級(三、四級)不宜小于1.2%(1.0%),其他部位一、二級(三、四級)不宜小于1.0%(0.8%)。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3)抗震構造措施

c.剪力墻抗震墻約束邊緣構件的配筋面積或沿墻肢長度lc,不符合《抗規(guī)》表6.4.5-3(要點)的規(guī)定。注意:翼墻長度小于其3倍厚度或端柱邊長小于2倍墻厚時,lc按無翼墻、無端柱查表??拐饓ωQ向鋼筋直徑8mm,不符合《抗規(guī)》第6.4.4條不宜小于10mm的要求(并不是不允許采用?《高規(guī)》第7.2.18條允許采用8mm)。剪力墻構造邊緣構件中,箍筋的無肢長度大于300mm,不滿足《高規(guī)》第7.2.16-3條。構造邊緣構件中箍筋、拉筋沿水平方向的肢距不宜大于300mm,不應大于豎向鋼筋間距的2倍。剪力墻連梁箍筋間距不符合高規(guī)《高規(guī)》第6.3.2條第4款規(guī)定(強條)。如剪力墻抗震等級為一級,其連梁縱筋直徑d=16,箍筋間距取100mm,大于6d=6×16=96mm。剪力墻連梁腰筋不符合《高規(guī)》第7.2.27(4)條(要點)。連梁高度范圍內(nèi)的墻肢水平分布筋應在連梁內(nèi)拉通作為連梁的腰筋。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3)抗震構造措施d.砌體結構砌體結構局部墻段尺寸小于1m(如外縱墻開設邊窗),未采取構造加強措施,不符合《抗規(guī)》7.1.6條(要點)規(guī)定。部分外墻交接處、縱橫墻交接處、外墻轉角處、樓梯間等構造柱設置不符合《抗規(guī)》第7.3.1條(強條)。墻體拉結筋設置及墻體構造柱配筋不符合《抗規(guī)》第7.3.2條(要點)規(guī)定;抗震墻周邊暗梁和邊框柱截面要求不符合《抗規(guī)》第7.5.3條(要點)的規(guī)定。底部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托墻梁截面高度小于跨度的1∕10,不符合《抗規(guī)》第7.5.8-1條的規(guī)定(強條);砌體結構樓、屋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與圈梁和墻體的拉結措施不到位,不符合《抗規(guī)》第7.3.5條要求(強條)。底部框架梁不能按“平法”標注,應按框支梁的構造要求。屋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與圈梁和墻體的拉結措施不到位,不符合《抗規(guī)》第7.3.5條要求(強條)。樓梯間頂層墻體無抗震加強措施,不符合《抗規(guī)》第7.3.8條(強條)。頂層樓梯間及突出屋頂?shù)臉恰㈦娞蓍g,應沿墻高每隔500mm設2Ф6通常鋼筋和Ф4分布短筋平面內(nèi)點焊組成的拉結網(wǎng)片或Ф4點焊網(wǎng)片。飄窗壓梁未注明梁高及伸入墻體長度(實際施工壓梁長度同飄窗寬度,未伸入墻體);懸挑陽臺內(nèi)部無平衡現(xiàn)澆板帶,且未進行抗傾覆驗算,不符合《砌體規(guī)范》第7.4.1條,存在安全隱患。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抗震設計問題(4)非結構構件設計(重視非結構構件的抗震設計)較高的懸臂女兒墻(3米以上高),利用下部剪力墻伸上來作為水平抗側力構件(剪力墻200mm厚,縱向鋼筋A8@200,配筋率0.125%),小于受彎構件最小配筋率0.2%,違反《混規(guī)》第8.5.1條規(guī)定(強條)。較高的女兒墻僅內(nèi)側配筋,對未配筋側沒有進行水平抗風、抗震計算。按照《抗規(guī)》第3.7.1條(強條)的規(guī)定,非結構構件應進行抗震設計。如:某女兒墻位于高度60m以上,高度1200mm,厚度100,僅內(nèi)側配筋,需對未配筋側作抗風、抗震計算。屋頂構架高度較高(≥4.0m時),受風面積較大,考慮鞭梢效應的地震力也較大,需補充計算復核頂層柱的抗風、抗震配筋。局部立于懸臂構件上的構造柱應注明與下部梁的構造錨固要求,柱頂也應采取構造拉結措施。較大懸挑鋼雨棚斜的吊桿,應補充豎向地震作用、上吸風及下壓風等不利工況下斜吊桿穩(wěn)定性及其支座處連接承載力計算。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3.抗震設計問題(4)非結構構件設計砌體填充墻的拉筋未沿墻全長貫通,樓梯間兩側填充墻與柱之間未加強拉結(或未設構造柱)、樓梯間或人流通道的填充墻未采用鋼絲網(wǎng)砂漿面層加強,不滿足《抗規(guī)》第6.1.15條(要點)及第13.3.4條、《高規(guī)》中6.1.5條的要求。樓梯間兩側填充墻與柱之間應加強拉結,8、9度時應全長貫通,墻長大于5m時墻頂與梁宜有拉結、墻長超過8m或?qū)痈?倍時宜設構造柱、墻高超過4m時宜在墻體半高處設水平系梁,應設置間距不大于層高且不大于4m的構造柱。并應明確“除加強拉結筋外,尚應采用鋼絲網(wǎng)砂漿面層加強”的要求。建筑采用外墻面磚,未采取有效的措施直接在擠塑板保溫板上粘貼,存在安全隱患。在擠塑板外保溫上采用外墻飾面磚,應參照《膨脹聚苯板外墻外保溫系統(tǒng)》JG149-2003和國標圖集的有關構造規(guī)定和要求,制定專項的設計、施工、監(jiān)理、驗收的技術要求和方案,組織專門論證后方可實施。否則建議采用外墻涂料或飾面砂漿等輕質(zhì)材料做外墻飾面材料。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4.荷載確定問題(1)樓屋面活荷載消防樓梯合用前室、通風機房、電梯機房、消防車通道等的活荷載取值,不符合《荷規(guī)》第5.1.1條規(guī)定(強條)。如:消防前室活荷載標準值小于規(guī)范要求的3.5KN/m2;通風機房、電梯機房活荷載標準值小于規(guī)范要求的7.0KN/m2;屋頂運動場地面活荷載小于規(guī)范要求的3.0KN/m2。結構整體計算時,應正確輸入樓面荷載,如地下室頂板填土、消防車通道衛(wèi)生間隔斷墻、屋頂太陽能、屋頂構架、建筑裝修裝飾等荷載。傳到基礎荷載的折減系數(shù)取值有誤(教學樓按《荷規(guī)》表5.1.2取折減系數(shù)),不符合《荷規(guī)》(GB50009-2012)第5.1.2條第2.2款的規(guī)定(強條)。設計墻、柱和基礎時,樓面活荷載標準值的折減系數(shù)取值,《荷規(guī)》表5.1.2只適應于《荷規(guī)》表5.1.1的第1(1)項(住宅、旅館、辦公樓、醫(yī)院病房、幼兒園等),第1(2)~7項應采用與其樓面梁相同的折減系數(shù)。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4.荷載確定問題(2)施工檢修荷載未說明施工荷載、檢修荷載和欄桿水平荷載的控制要求,違反《荷規(guī)》第5.5.1條(強條)及5.5.2條(強條)。建議施工荷載、檢修荷載及欄桿水平荷載的控制要求,應按《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12第5.5.1條、5.5.2條(強條)的要求,在結構設計總說明中予以注明。地下室頂板或裙房屋面應考慮施工臨時堆放建材或使用維修的活荷載(一般應≥4.0KN/m2);設計挑檐、懸挑雨棚和預制小梁時,施工或檢修荷載標準值不應小于1.0kN;樓梯、看臺、陽臺和上人屋面等的欄桿水平荷載應取1.0kN/m。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4.荷載確定問題(3)高層建筑風荷高度大于60米的高層建筑,風荷載未按基本風壓的1.1倍取值,違反《高規(guī)》第4.2.2條的規(guī)定(強條)。設計中風荷載粗糙度類別,設計說明中為C類,結構計算中按B類考慮,存在安全隱患。風荷載體形系數(shù)的取值,不符合《高規(guī)》第4.2.3、4.2.4條要求,需按規(guī)范調(diào)整后重新計算。在需要更細致進行風荷載計算的場合,風荷載體形系數(shù)可按《高規(guī)》附錄B采用,或由風洞試驗確定。當多棟高層建筑間距較近時,宜考慮風力相互干擾增大系數(shù)。檐口、雨棚、遮陽板等水平構件計算局部上浮風荷載時,風荷載體形系數(shù)不宜小于2.0。計算風荷載時,結構自振周期未按計算值進行調(diào)整,可能影響計算結果的準確性,見《荷規(guī)》第8.4.1條。對基本自震周期T1大于0.25的高聳結構,應考慮風壓脈動對結構產(chǎn)生順項風振的影響。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4.荷載確定問題(4)其他荷載取值結構整體計算中,漏輸樓面荷載(如:地下室頂板填土荷載、填充墻荷載、建筑裝修荷載、樓梯荷載、陽臺荷載等),混凝土容重取值應考慮建筑構造(如墻面構架、面磚、石材等)。填充墻作用在梁上應按線荷載考慮,不宜折算成等效荷載樓面荷載考慮。分戶墻、隔墻等直接擱置在樓板上,樓板未采取加強措施,且未對相關樓板進行等效均布荷載復核驗算。應將隔墻線荷載折算成等效均布荷載并與樓面其他荷載進行組合。《荷載規(guī)范》表5.1.1注6規(guī)定:對固定隔墻自重應按永久荷載考慮;非固定隔墻自重可按活荷載考慮,其值應取每沿米長的1/3,且不小于1.0kN/m。建議固定隔墻線荷載受彎計算時取墻高的1/2,抗剪驗算時取墻體高度的2/3。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5.材料選用問題(1)建筑結構節(jié)能設計采用燒結普通粘土磚,違反建設部建科〔2007〕74號文件的規(guī)定。建筑按照綠色建筑設計,未注明現(xiàn)澆混凝土采用預拌混凝土,不符合《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第4.4.4條要求。建議建設主管部門加強建筑節(jié)能、建筑節(jié)材及綠色建筑的宣貫及執(zhí)行力度。建議設計采用高強度鋼筋、高強混凝土、預拌混凝土或預拌砂漿。建議對綠色施工提出設計技術要求(如控制砼中堿、氯、氨等有害物質(zhì)含量,施工中應采取節(jié)能、節(jié)水、節(jié)材、節(jié)地及環(huán)保等措施,見《高規(guī)》第13.13.1~7條)。根據(jù)《北京市綠色建筑一星級施工圖審查要點》對于6層以上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應滿足以下任一項要求,并提供其計算書。1)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使用HRB400級(或以上)鋼筋占鋼筋總重的70%以上。2)混凝土結構豎向承重結構中采用強度等級在C50(或以上)混凝土用量占豎向承重結構中混凝土總重比例超過50%。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5.材料選用問題(2)強度及耐久性墻體材料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未明確采用“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墻體不應采用非蒸壓硅酸鹽砌塊及非蒸壓加氣混凝土制品,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不應有未切割面,其切割面不應有切割附著屑(xie),見《墻體材料應用統(tǒng)一技術規(guī)范》GB50574-2010第3.1.4條和3.2.1-6條(強條)。鋼筋的選用未注明“鋼筋的強度標準值應具有不小于95%的保證率”的要求,不符合《混規(guī)》第4.2.2條(強條)。設計總說明中的結構性能指標要求、鋼筋材料屈強比和伸長率的要求不符合《抗規(guī)》第3.9.2條第2款(強條)的要求。如對抗震等級為三級的框架結構縱向受力鋼筋,未提出“鋼筋在最大拉力下的總伸長率實測值不應小于9%”的要求;又如設計總說明中按《混規(guī)》表4.2.4取非抗震的伸長率限值,HRB335或HRB400鋼筋取7.5%,違反了“強條”??蚣芎托睋螛嫾摻畹目估瓘姸葘崪y值與屈服強度實測值之比不應小于1.25;鋼筋的屈服強度實測值與屈服強度標準值之比不應小于1.3,鋼筋在最大拉力下的總伸長率實測值不應小于9%。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5.材料選用問題(2)強度及耐久性轉換層樓板混凝土強度等級采用C25,不滿足《混規(guī)》第11.2.1條不應低于C30的要求;設計采用HPB235級鋼筋,但在《混規(guī)》第4.2.2-1條(強條)中已不采用此種低強度鋼筋(已由HPB300代替);結構設計總說明中將衛(wèi)生間、淋浴間、室內(nèi)游泳池、室外陽臺等混凝土結構的環(huán)境類別統(tǒng)一劃分為一類,不符合《混規(guī)》第3.5.2條(要點)的規(guī)定。室內(nèi)潮濕環(huán)境、非寒冷地區(qū)露天環(huán)境,環(huán)境類別應為二a類。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符合《混規(guī)》第8.2.1

條(要點)的規(guī)定。保護層厚度以最外層鋼筋的外緣計算,包括箍筋、構造筋、分布筋等。梁、板、柱、剪力墻混凝土等級不同,未采取有效施工措施,不符合《民用建筑工程設計常見問題分析及圖示》(05SG109)。吊環(huán)、預埋件錨筋采用冷加工鋼筋,不符合《混規(guī)》第9.7.1條(要點)的要求。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5.材料選用問題(3)鋼筋代換要求未在圖紙中注明鋼筋代換要求,不符合《抗規(guī)》第3.9.4條規(guī)定(強條)。應在圖紙中注明:主體結構縱向受力鋼筋代換時,應按照受拉承載力設計值相等的原則換算,并應滿足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如撓度、裂縫寬度驗算等)和抗震構造措施(如最大及最小配筋率、保護層厚度、鋼筋間距等)的要求。特別是以強度等級較高的鋼筋代替原設計中的縱向受力鋼筋時,還應注意上述替代引起鋼筋延性(強屈比、塑性設計條件等)變化的影響。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6.設計深度問題(1)計算書深度不夠普遍存在計算書深度不夠的問題。如未注明計算程序版本及名稱;計算資料未見計算簡圖、荷載簡圖、配筋平面圖;未提供樁身承載力驗算內(nèi)容,樁檢測數(shù)量不符合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剪力墻、連梁、框架梁等構件布置與圖紙不符;大跨梁、板未進行撓度及裂縫驗算;未提供剪力墻軸壓比、樓層受剪承載力、塔樓結構質(zhì)心與底盤結構質(zhì)心的偏心距等計算結果信息;連梁超筋信息未做處理等;地基設計等級為甲級,但未做變形驗算;缺板式陽臺、雨蓬、樓梯等計算書。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6.設計深度問題(2)設計與計算不符計算模型與實際受力不符,需補充按實際受力模型分析的計算結果。結構分析采用的計算簡圖、幾何尺寸、計算參數(shù)、邊界條件、材料性能及構造措施等應符合實際工作狀況,見《混規(guī)》第5.1.3條第1款。如:跨高比不小于5的連梁宜按框架梁設計,厚度小于肢長4倍的小墻肢宜按框架柱進行截面設計,見《高規(guī)》第7.1.3條及7.1.7條。施工圖中的結構平面布置、層數(shù)及層高等信息與計算書不一致;施工圖選用的材料設計強度小于計算需要的材料強度;樓面主次梁配筋與計算結果不符,構件斷面或配筋小于計算截面或配筋,較小的梁高配置多排鋼筋。諸多梁板布置、截面及配筋選取不合理。如十字交叉梁、大跨度梁上支撐多級次梁,短跨受力為懸挑模式的梁未按懸挑梁配筋。樓面主梁、次梁配筋及跨數(shù)與計算模型不符,存在安全隱患。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6.設計深度問題(2)設計與計算不符(附圖:主梁、次梁配筋及跨數(shù)與計算模型不符)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6.設計深度問題(3)設計說明不全設計說明未注明“在設計使用年限內(nèi)未經(jīng)技術鑒定或設計許可,不得改變結構的用途和使用環(huán)境”,違反《混規(guī)》第3.1.7條

(強條)。設計未說明結構的用途及主體結構使用階段檢測與維護要求。設計應明確結構的用途:在設計使用年限內(nèi)未經(jīng)技術鑒定或設計許可,不得改變結構的用途和使用環(huán)境(如超載使用、結構開洞、改變功能、環(huán)境惡化等),見《混規(guī)》第3.1.7條(強條)。設計應提出設計使用年限內(nèi)房屋建筑使用維護的要求:建立定期檢測、維修制度,見《混規(guī)》第3.5.8條及條文說明。為保證建筑結構具有規(guī)定的可靠度,除應進行必要的設計計算外,還應對結構的材料性能、施工質(zhì)量、使用與維護進行相應的控制,見《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2001第1.0.10條。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6.設計深度問題(3)設計說明不全設計說明未明確基坑開挖或邊坡支護對周邊建構筑物的沉降觀測、基坑施工降水要求。施工期間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的,應采取避免影響臨近建筑物、構筑物、地下設施等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有效措施;同時還應注意施工降水的時間要求,避免停止降水后水位過早上升而引起建筑物上浮等問題(應說明停止降水的時間或條件),見《高規(guī)》第12.1.4條。設計未明確試樁、工程樁檢測的具體要求且未標明檢測位置,不符合《樁基規(guī)范》GJ94-2008第5.3.1條及第9.4.2條

(強條)要求。單樁豎向承載力檢測方法應根據(jù)GJ94-2008第9.4.3條(靜荷載試驗)或第9.4.4條(高應變動測法)確定,檢測數(shù)量應根據(jù)《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guī)范》JGJ106確定。單樁水平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現(xiàn)場水平荷載試驗確定,單樁抗拔承載力特征值應通過單樁豎向抗拔荷載試驗確定。在設計總說明中未提出砌體施工質(zhì)量控制等級的要求,不滿足《抗規(guī)》3.9.1條(強條)要求及《砌體工程施工質(zhì)量驗收規(guī)范》3.0.10條要求??拐鸾Y構對材料和施工質(zhì)量的特別要求,應在設計文件上注明。砌體施工質(zhì)量控制等級應分為三級,并應符合表3.0.15的規(guī)定。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6.設計深度問題(4)圖紙深度不夠部分施工圖圖面表達不清,圖紙深度不夠。如未注明底部加強區(qū)層數(shù);結構與建筑不一致;遺漏節(jié)點做法;遺漏機電、設備留洞;未說明砌體結構砌筑質(zhì)量等級。設計圖紙說明要進行沉降觀測,但施工圖中未見沉降觀測點布置,不符合《地基規(guī)范》第10.3.8條(強條)。建筑物沉降變形觀測要求:見本文2(3)條。鋼柱腳未包裹,不滿足《鋼規(guī)》GB50017-2003第8.9.3條(強條)要求。

三、主要問題及建議

6.設計深度問題(5)設計依據(jù)有誤計算軟件應選用與現(xiàn)行規(guī)范標準相對應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