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音韻學概論》課件第四章_第1頁
《漢語音韻學概論》課件第四章_第2頁
《漢語音韻學概論》課件第四章_第3頁
《漢語音韻學概論》課件第四章_第4頁
《漢語音韻學概論》課件第四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章目錄第一節(jié)古韻分部的沿革第二節(jié)上古漢語三十部第三節(jié)上古漢語的聲調第四節(jié)上古漢語的聲母第一節(jié)古韻分部的沿革上古音的研究是從古韻分部開始的。由於語音的變化,《詩經》中的很多詩篇魏晉以後讀起來就不押韻了。在很長一段時期里,人們不懂得這種現(xiàn)象是由於語音變化造成的,於是提出了“葉音”(又稱“葉韻”、“協(xié)句”)、“韻緩”等解釋。“葉音”就是為求押韻和諧臨時改變漢字的讀音。“韻緩”就是用韻寬緩,不嚴格。其中葉音說影響最大,宋代朱熹在《詩集傳》、《楚辭集注》中即大量用了葉音的辦法。如《周南·關雎》第三章:“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朱熹《詩集傳》在“采”字下注“葉此履反”(用音標表示即[tshi]),在“友”字下注“葉羽已反”(用音標表示即[ji])。葉音說為求押韻臨時改變漢字讀音,有時不可避免造成一個字不止一種葉音。鄭庠的失敗宋代開始有學者對古韻進行分部。鄭庠將古韻分為六部:由於沒有擺脫葉音說的背景,鄭庠的分部注定是失敗的。正如江有誥在《音學十書·古韻凡例》中所批評的,鄭庠的分部“專就《唐韻》求其合,不能析《唐韻》求其分”,所以“雖分部至少,而仍有出韻”。一、顧炎武的十部顧炎武的古音成就科學的古韻分部始於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顧炎武(1613—1682),字寧人,號亭林,江蘇昆山人。古音學著作有《音學五書》,包括《音論》、《詩本音》、《易音》、《唐韻正》和《古音表》。顧炎武的十部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上古韻部系統(tǒng)。顧炎武最大的功績是創(chuàng)立了“離析《唐韻》”的方法,使得古韻研究走上科學的道路。二、江永的十三部江永(1681年~1762年)清代著名經學家、音韻學家、天文學家和數(shù)學家,皖派經學創(chuàng)始人。字慎修,又字慎齋,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zhèn))人。生員出身,晚年入貢。博通古今,尤長于考據(jù)之學,深究《三禮》,撰《周禮疑義舉要》頗有創(chuàng)見。于音韻、樂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著述甚多,《四庫全書》收其所著書至十余部。戴震、程瑤田、金榜等皆其弟子。江永的主要貢獻(1)將顧炎武第三部中的虞韻的一部分和侯韻分出,離析了虞韻。這部分字應當是獨立的一部(侯部),而江永將其歸到第十一部(幽部),是其不足。(2)將顧炎武的第四部分為第四(真部、文部)和第五(元部)兩部,離析了先韻。(3)將顧炎武的第五部分為第六(宵部)和第十一(幽部)兩部,離析了蕭、肴、豪三韻。(4)將顧炎武的第十部分為第十二(侵部)和第十三(談部)兩部,離析了覃、談、鹽三韻。三、段玉裁的十七部十七部具體見書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龔自珍外公。乾隆舉人,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等縣知縣,引疾歸,居蘇州楓橋,閉門讀書。段玉裁曾師事戴震,愛好經學,擅長探究精微的道理,獲得廣博的知識。長于文字、音韻、訓詁之學,同時也精于校勘,于諸家小學的是非都能鑒別選擇,是徽派樸學大師中杰出的學者。個人著述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段玉裁的主要貢獻(1)將顧炎武、江永的第二部分為第一(之部)、第十五(脂部、微部)和第十六(支部)三部。(2)將江永的第四部分為第十二(真部)和第十三(文部)兩部。(3)將江永的第十一部分為第三(幽部)和第四(侯部)兩部。(4)在韻部的排列次序上,顧炎武、江永大體延續(xù)《廣韻》韻目的次序,段玉裁開始按照上古韻部的遠近關系排列,這就進一步突破了《廣韻》的樊籬。(5)提出“凡同諧聲者必同部”的原則,將諧聲分析的方法系統(tǒng)化。四、戴震的二十五部戴震最初將古韻分為七類二十部,後來改為九類二十五部(具體見書)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一字東原,二字慎修,號杲溪,漢族,休寧隆阜(今安徽黃山屯溪區(qū))人,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乾隆27年舉人,乾隆38年被召為《四庫全書》纂修官。乾隆40年第六次會試下第,因學術成就顯著,特命參加殿試,賜同進士出身。戴震治學廣博,音韻、文字、歷算、地理無不精通,又進而闡明義理,對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之說有所抨擊。其視個體為真實、批判程朱理學的思想,對晚清以來的學術思潮產生了深遠影響。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梁啟超、胡適稱之為中國近代科學界的先驅者。戴震的貢獻與不足貢獻(1)分出一個靄部(祭部)(2)入聲韻部獨立,陰陽入三聲相配。不足(1)不承認段玉裁第三(幽部)和第四(侯部)分立、第十二(真部)和第十三(文部)分立。(2)陰陽入三聲相配不盡準確五、孔廣森的十八部孔廣森(1751——1786),字眾仲,號撝約,又號軒。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九代孫。天資聰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方十九歲即已高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讖V森年少入官,翩翩華胄,一時間世人爭相逢迎,冀相締交。然而其生性淡泊,沉心著述,不愿與達官要人通謁。后告養(yǎng)歸鄉(xiāng),讀書其間,不復出山?!靶饧译y,以父所著書為族人訐訟,將西戍塞外,扶病走江淮、河洛間,稱貸四方,納贖鍰,父因之獲宥。未幾,居大母暨父憂,竟坐哀毀卒,年僅三十有五。”著有《詩聲類》,將古韻分為十八部(具體見書)孔廣森的貢獻與不足貢獻(1)東、冬分立,離析了東韻。(2)提出“陰陽對轉”的理論。不足(1)真、文不分。(2)宵、侵、合、談四部的對轉關系不“準確。六、王念孫的二十一部著有《古韻譜》,將古韻分為二十一部(具體見書)王念孫(1744年——1832年),字懷祖,生而清羸,故自號石臞。乳名:國慶。江蘇高郵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聰慧,八歲讀完十三經,旁涉史鑒。乾隆四十年(1775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陜西道御史、吏科給事中、山東運河道、直隸永定河道。王念孫平生篤守經訓,個性正直,好古精審,剖析入微,時與錢大昕、盧文弨、邵晉涵、劉臺拱有“五君子”之稱譽。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古韻譜》等。七、江有誥的二十一部江有誥(?—1851)中國清代音韻學家。字晉三,號古愚,安徽歙縣人。江有誥是深入、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古韻的學者,他既善于總結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能用大量材料來解釋具體問題。他以等韻作為輔助手段,從一字兩讀、諧聲偏旁和先秦韻文押韻3個方面來分析古韻,從而徹底解決了平入相配和四聲相配問題。著有《音學十書》,實際刊行的有《詩經韻讀》、《群經韻讀》、《楚辭韻讀》、《先秦韻讀》、《諧聲表》、《入聲表》、《唐韻四聲正》七種。江有誥將古韻分為二十一部(具體見書)清代經學家的師承關系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廣森王念孫八、古韻分部的補苴近代以來在古韻分部上有所貢獻的學者主要有章炳麟、黃侃和王力。第二節(jié)上古漢語三十部上古一個韻部中往往包含《廣韻》中多個韻,清代古音學家的辦法就是從中選出一個“古本韻”,認為它保存了古讀。這個方法是不科學的:第一,將問題簡單化。語音演變的情癋很雜,所謂“古本韻”不可能全部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第二,不講音變條件。如果“友”、“以”同音,“馬”、“姥”同音,“京”、“疆”同音,就無法解釋後來讀音的分化。第三,不注意古音的系統(tǒng)性。最早用現(xiàn)代語言學的方法系統(tǒng)地構擬漢語上古音的是瑞典漢學家高本漢

其後在上古音構擬上有代表性的學者有董同騄、陸志韋、王力、周法高、李方桂、斯塔羅斯金(С.?。厂洄学猝唰悃洄讧撸滓黄剑ǎ祝龋拢幔簦澹颍?、鄭張尚芳等。擬測上古韻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其一,通過比較同一韻部中的中古韻母推測上古讀音。其二,通過對轉關系考察同類韻部的讀音。其三,通過韻部的遠近關系考察相鄰韻部的讀音。上古音十一類三十部第三節(jié)上古漢語的聲調從語言的普遍性來看,聲調的區(qū)別往往是在語言的發(fā)展過程中由音質成分的區(qū)別演化而來的,并不是語言的原始特徵。段玉裁主張古無去聲。王力認為上古有兩種入聲:一種是長入,後來演變?yōu)槿ヂ暎灰环N是短入,到中古仍為入聲。在諧聲和押韻中常常與入聲發(fā)生關系的那部分去聲字就是上古的長入聲字。不與入聲發(fā)生關系的去聲字,王力認為是由上古的平聲和上聲變來的。第四節(jié)上古漢語的聲母一、上古漢語的聲母系統(tǒng)研究上古漢語聲母主要依據(jù)諧聲,同時參考假借、聲訓等材料。同聲符的字聲母并不一定相同,但是一定比較接近。(參考李方桂的《上古音研究》)同中古聲母相比,上古聲母顯著的特點有:第一,舌音和齒音都各只有一套聲母。第二,有兩種流音。第三,有一套清響音聲母。二、上古漢語的介音和復聲母問題1.中古的三等砋有j介音。這個介音上古就存在,它不僅生成了中古的三等砋,而且對聲母的演變產生了重要影響。介音j對於聲母的影響主要是顎化,其中最典型的是使舌尖音演變?yōu)樯嗝嬉?,形成中古的章組聲母。2.李方桂認為上古有r介音,它也可以出現(xiàn)在介音j前。介音r有中央化的作用,生成了中古的二等砋;使舌尖音聲母變?yōu)榫砩嘁?,形成中古的知、莊兩組聲母;復合介音rj則使舌根音演變?yōu)樯嗝嬉簦蔀橹泄耪陆M聲母的一個來源。3.我們認為應該保留合口介音w,這個介音可能是輔音性的,因為即使在一等砋,它對於押砋也沒有任何影響。4.中古四等砋的介音i有兩個來源:一部分是上古就有的,一部分是由元音e裂變來的。李方桂因為四等的介音i對於聲母的演變沒有影響而將其歸入元音,不看作介音。實際上,李方桂的元音系統(tǒng)中有i和ia兩個元音,主要元音前的i顯然應該也是介音。四個介音(二)復聲母問題復聲母是指兩個以上的輔音結合在一起構成的聲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