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陽江方言-陽江話_第1頁
廣東陽江方言-陽江話_第2頁
廣東陽江方言-陽江話_第3頁
廣東陽江方言-陽江話_第4頁
廣東陽江方言-陽江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5廣東陽江方言-陽江話方言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下面是XX方言大全欄目收集到的廣東陽江方言-陽江話,希望能夠幫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區(qū)文化特色,認識方言蘊含的文化藝術。一.概要與文化淵源陽江市位于廣東西南,東與江門市的恩平、臺山市交界,北同云浮市的羅定市、新興縣及茂名市的信宜市接壤,西接茂名市的高州市、電白縣,南臨南海。地勢由北向南傾斜,依山傍海,東北有天露山屏障,西北有云霧山環(huán)繞。在地形上帶有一點與世隔絕的意味,尤其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與外界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因此陽江形成了其獨特的民俗文化以及獨特的語言。陽江方言屬粵方言的一個分支,有人將之劃分為高陽片。也有人將粵方言分為六個次方言區(qū):西江——珠江流域、潯江——郁江流域、北流江——南流江流域、南江——鑒江流域、漠陽江流域,潭江流域。其中陽江方言屬漠陽江流域,高州方言屬南江——鑒江流域。我較為認同第二種分法,陽江方言與高州方言只在聲韻母系統(tǒng)有相通之處,在聲韻調(diào)組合上則有明顯差異。陽江方言主要受到四種文化的影響:俚僚文化、中原漢文化、閩客文化、海外文化。陽江自漢以來屬高涼郡管轄,為俚人居地。隋唐時俚人發(fā)展為大規(guī)模部落聯(lián)盟,馮冼家族為當時的實際統(tǒng)治者。即使后來俚人被漢化或遷徙,俚僚文化依然作為一種底層文化積淀下來,成為漠陽文化的的一個深層組成部分。直到今天的陽江方言中依然可以看到許多古越文化痕跡。中原漢文化從秦漢開始南下,在宋代取得主流文化地位。在陽江話與廣州話的比較中,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較為接近普通話的因素,如廣州話的“食飯”在陽江話與普通話中均為“吃飯”,廣州話中的“睇”在陽江話與普通話中也同樣為“看”。陽江依山傍海,明清以來,先后有善耕山的客家人與善耕海的閩南人入居,成為陽江人的一部人。而他們的客家話與閩南話亦融為陽江話的一部分,如米湯稱“飲”,花生稱“地豆”繩子稱“索”等,都是閩南語詞匯。而陽江話在語音上也與客家話有一點點相似?!?五w二、語音陽江方言的音調(diào)有十一個之多,是與廣州話在語音上區(qū)別最大的地方,它比廣州話的音調(diào)要高昂與尖銳。有很多字如“罷”、“伴”、“鼻”、“卜”等,其在陽江話里的聲母和韻母與其在廣州話里的一模一樣,聲調(diào)卻不一樣。因此不懂陽江話的人聽起來像聽到一群人在吵架一樣。聲母上陽江話既與廣州話的情況差異不大,又有普通話的影子。像廣州話中的“”不分,但在陽江話中卻涇渭分明。同時陽江話同廣州話一樣里沒有“Z”、“zh”、“j”這一類聲母的區(qū)別。陽江話里還有一類特別的聲母,即是“四”“死”“三”“私”等字的在陽江話里的聲母。這個特殊的聲母在高州話里也有。會念這個聲母的字通常出現(xiàn)在普通話中“s”與“i”、“u”“an”“ang”“uan”“ui”、“uo”、“ao”、“ai”等結(jié)合的字中。三詞匯陽江話的詞匯保留了許多古代詞匯,如在陽江話里“走”是“跑”的意思,“行”是“走”的意思,“其”是指“他”。同是陽江話還保留了許多古越語詞匯,如稻田或水田在古越語中稱“那”,“那”字起首的地名即為水稻分布區(qū)。而陽江“那”字的地名很多,像“那龍”“那洛”“那棟”等;“洞”也屬古越語地名,陽江有“隨洞”“儒洞”等;還有,豬圈稱“豬六”,柚子稱“仆子”,青蛙稱“蛤”等。陽江話與廣州話及普通話的詞匯對比:陽江話廣州話普通話落水——落雨——下雨間——凍——涼昨日——尋日——昨天來日——聽日——明天古排——呢排——近來古陣——宜家——現(xiàn)在窗欞——窗——窗戶騰衫——除衫——脫衣蚊蟲——蚊——蚊子蚊子——烏蠅——蒼蠅手馬頭——手趾公——大拇指無——唔——不都——左——了四、語法陽江話的語法與廣州話的語法大同小異,讓人感覺差異大的只是虛詞與語氣詞的不同。五、現(xiàn)狀與發(fā)展陽江方言相對于粵方言、閩方言等大方言來說,受到的重視并不大,其生存空間似乎也正在逐漸縮小。首先,普及普通話對陽江方言造成的沖擊。我們從小學入學第一天開始,所接觸的課堂語言便是普通話。即使有的老師課堂上并不講普通話而說陽江話,我們從小認的字也是也普通話的面孔出現(xiàn)。課本上的生字是普通話,不認識的字查字典同樣是只能查到普通話讀音,而我們所學的一整套拼音系統(tǒng)及文字系統(tǒng),也是以普通話為基礎的。這樣就造成了我們有很多字都只知道普通話讀音而不知道陽江話讀音,如“踉蹌”、“蹁躚”等較為書面化的字詞。同時,有許多陽江話我們都將其讀音普通話化了。如“瑩”字在我們的父母那一輩還是讀“wing”,至U了我們這里就變成“ying”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