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課件鄧少東 下篇-第一、二章 中藥與方劑基礎_第1頁
中醫(yī)學課件鄧少東 下篇-第一、二章 中藥與方劑基礎_第2頁
中醫(yī)學課件鄧少東 下篇-第一、二章 中藥與方劑基礎_第3頁
中醫(yī)學課件鄧少東 下篇-第一、二章 中藥與方劑基礎_第4頁
中醫(yī)學課件鄧少東 下篇-第一、二章 中藥與方劑基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與方劑基礎第一章中藥

中藥:凡是以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為指導,進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劑。以利于臨床應用的藥物。目前記載的中藥有5600余種,臨床常用的有500多種。

中藥的重要性

1.是祖國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辯證論治:理、法、方、藥

2.藥是治病的武器,是方劑學和臨床各學科的基礎。

⑴與中醫(yī)學的關系:

中醫(yī):臟腑寒熱表里虛實痰

中藥:歸經(jīng)四氣升降補瀉化痰五色五味入五臟浮沉

⑵與方劑學和臨床各學科的關系辨證、立法組方臨床實踐中藥理論俗語云:“識醫(yī)不識藥,十醫(yī)九不著”

中藥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化學制品和生物制品,但以植物藥為主,故又稱“本草”。藥植物—占絕大多數(shù),使用最普遍。物動物的礦物來化學制品源生物制品

麻黃杏仁太子參西洋參牛黃人工牛黃熊膽

龜板牡蠣石決明朱砂

雄黃一

中藥的炮制炮制—是中藥在應用前或制成各種劑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處理過程(包括對原藥材進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藥材的特殊處理),古稱“炮炙”、“修治”、“修事”。炮制前后藥物成份質和量會有所變化、藥理作用及臨床療效可因之而不同。故炮制是否得當,直接影響臨床療效,宜當重視。一

中藥的炮制炮制的目的:1、消除或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2、增強藥效3、改變藥物性能4、利于貯存5、便于服用1、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減毒)如:

半夏生半夏——刺激胃粘膜——嘔吐 姜半夏——鎮(zhèn)吐

烏頭堿(有毒)——浸泡、煎熬

烏頭可去毒。消旋去甲烏藥鹼——耐熱故可保留。

2、增強藥物的作用,提高臨床療效。(增效)生藥水煎液溶出甚少。如延胡索

(生物堿)醋炒后水煎液溶出增加,止痛又如:明礬——枯礬——燥濕、收斂

槐花——槐花炭——止血3、改變藥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適應病情的需要。(改性)如:生地黃(甘、苦、寒,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熟地黃(甘、微溫,補血滋陰。)

生首烏(甘、苦、平,截瘧,解毒,潤腸通便)

制首烏(甘澀、微溫,補益精血,固腎烏須)4、便于貯藏和制劑(改變藥物的某些性狀)。5、便于服用(矯臭、矯味)。炮制的方法:可分為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及其它制法等五大類型。

純凈處理——去掉灰屑、雜質及非藥用部分。修制

粉碎處理——粉碎藥物及符合制劑及其它炮制法之需。

切制處理——利于炮制、貯藏、調劑及有效成份煎出。

洗——除去雜質。

淋——使其清潔或軟化。

泡——使其軟化。水制

潤(悶、伏)

漂——去除腥味,鹽分或有毒成份。

水飛——使藥物細膩,內(nèi)服易吸收,外用少刺激?;鹬疲?/p>

清炒——便于粉碎、緩和藥性,便于有效成份的煎出?;蛟鰪娛粘磾恐寡饔?。減少藥物刺激性,增效。

固體輔料炒使藥物酥脆易煎便服。

改變藥性,增強療效或減少副作用

蜜炙——滋補強壯的作用。

醋炙——引藥入肝,止痛,減毒。

酒炙——升提、通經(jīng)活血。

鹽炙——引藥入腎,補腎作用。

姜汁炙——止嘔、制寒、去毒。

煅——使藥物酥脆易碎,充分發(fā)揮藥效

煨——去油、減毒、增效。

烘焙——使之干燥而利于貯藏或粉碎。

煮——以增強藥效,降低毒性。

清蒸——軟化藥材,便于切

蒸制或干燥保存。水火共制

輔料蒸——改變藥性。

潬——除去非藥用部分,便于干燥。

淬——便于粉碎,易煎出,增藥效。

制霜榨油取霜以減毒風化取霜其他制法日曬夜露制霜

發(fā)酵改變藥性,生產(chǎn)新藥

發(fā)芽

生產(chǎn)新藥

二、中藥的性能是指中藥的特性和功能。包括四氣、五味、歸經(jīng)及升降浮沉及毒性。中藥的性能

性——性質、特征:四氣、五味、歸性能

經(jīng)、升降浮沉、毒性。(藥性)能——作用:功效,主治。

氣味——苦寒。

性歸經(jīng)——心、胃、大腸經(jīng)。升降浮沉——沉降。如黃連功效:清熱燥濕(清里熱、燥里濕

能主治:清心、胃火熱,燥泄大腸濕熱,治熱病高熱,胃腸濕熱等證。

四氣是指藥物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多屬于寒性或涼性。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多屬于熱性或溫性。(一)四氣

胃熱——石膏、黃連——寒涼性胃寒——干姜、吳茱萸——溫熱性還有一些寒、熱之性不甚明顯,作用平和的藥物稱平性藥。如山藥、黨參、甘草。

四氣

寒(甚于涼,大寒)性質基本一致

涼(次于寒,微寒)(屬陰)四氣

熱(甚于溫,大熱)性質基本一致

溫(次于熱,微溫)(屬陽)

——

不涼不溫之謂,但按藥性皆偏之理,實際仍有偏涼或微溫,不過其寒熱偏性不顯著而已。

中醫(yī)學認為,病證寒熱根本上講是由于人體陰陽偏盛、偏衰而引起的。四氣反映了藥物在影響人體陰陽盛衰,寒熱變化方面的作用傾向,是說明藥物作用性質的重要概念之一。(二)五味

五味是指藥物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種滋味,藥味不同,則作用不同。

發(fā)散解表——表證——麻黃、薄荷辛行氣———氣滯證——木香、香附活血———血瘀證——桃仁、紅花

補益——虛證——人參、熟地甘緩急——痛證——飴糖

和中,調和諸藥——甘草淡:滲濕利尿——水腫——茯苓、豬苓。

固表止汗——虛汗外泄——五味子酸澀腸止瀉——久瀉不止——石榴皮、烏梅澀精止帶——遺精帶下——金櫻子、芡實澀與酸作用相似,大多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常用于虛汗、久泄、遺精、出血等病證。咸軟堅散結——癭瘤、積聚——牡蠣、鱉甲瀉下通便——便秘——芒硝

通泄——熱結便秘——大黃泄降泄——咳嗽氣喘——杏仁苦清泄——胃火熾盛——黃連燥燥濕——濕邪內(nèi)阻——蒼術堅堅陰——陰虛火旺——黃柏說明:1.一藥可以有兩個以上的味,但有主次之分。2.若一藥具兩個以上的味,主要之味起主要作用。氣和味的關系1.四氣和五味分別從不同角度說明藥物的作用,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構成較成完整的藥性,從而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

溫(祛寒)—辛溫—發(fā)散風

辛寒—風寒表證(發(fā)散—表證)

涼(清熱)—辛涼—發(fā)散風熱—風熱表證2.性和味都有多種,兩者結合,可反映藥物的多種作用和性能。

發(fā)散風熱

辛—辛寒

透發(fā)肌熱

清斂肺氣

酸—酸寒—清斂

清熱澀腸同一寒性甘—甘寒—清熱生津或養(yǎng)陰藥有苦—苦寒—清熱瀉火、解毒

咸—咸寒—清熱滋陰潛陽

淡—甘淡寒—清熱利水3.性味相同、而功用不一定相同,因一味當中有多種作用。

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如同一苦寒藥大黃——瀉熱通便

丹參——活血化瘀五味的陰陽屬性及其與五臟的關系。

1.五味的陰陽屬性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辛甘發(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咸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薄端貑枴?/p>

2.五味與五臟的關系

“夫五味入胃,各有所喜攻,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p>

辛先入肺——肺氣郁閉,以辛散之

五味所入

酸先入肝——醋炒玄胡,入肝止痛(五臟所欲) 甘先入脾——米炒人參,補脾“久而增氣,

苦先入心物化之常也

咸先入腎——鹽炒杜仲

辛傷皮毛有害(五傷)酸傷筋“氣增而久,甘傷肉夭之由也?!?/p>

苦傷氣(苦為心火之味,多則化火傷氣)

咸傷血(三)升降沉浮升降沉浮是指藥物在體內(nèi)的作用趨勢。升浮藥物:主向上向外,氣厚味薄,質地輕清。向上——升陽、催吐向外——發(fā)汗解表、祛風散寒沉降藥物:主向下向內(nèi),氣薄味厚,質地重濁。向下——降氣、清熱、瀉下、止吐向內(nèi)——潛陽、斂汗升降沉浮

表證—發(fā)汗解表

病位—在上頭風痛—祛風止痛在表

升浮 食停上脘—涌吐

病勢—病勢下陷—久痢、脫肛、內(nèi)臟下垂—升陽

里熱證、里寒證—清

病位—在下

熱、溫里在里便秘——瀉下小便不利——利水滲濕沉降咳喘——止咳平喘

病勢—病勢嘔呃——止嘔、止呃

上逆肝陽上亢、肝風內(nèi)動

——潛陽息風升降浮沉的依據(jù):1.升降浮沉的依據(jù)是藥物的功效(即主要的、直接的關系)2.升降浮沉與藥物性味、質地的關系是:

①升降浮沉與藥物性味是間接的關系

溫熱辛甘——升浮

寒涼酸苦咸——沉降“酸咸無升,甘辛無降;寒無升,熱無沉”

《綱目》

②升降浮沉與藥物質地無本質聯(lián)系,不作為判斷的根本依據(jù)。

“凡輕虛者浮而升,重實者沉降。”說明:

1.以上是一般規(guī)律,很多藥物的情況不是這樣。

2.升降浮沉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改變的。主要與炮制、配伍有關。

3.有些藥物的升降浮沉不明顯,或存在雙向性。(四)歸經(jīng)歸:是藥物作用的歸屬。經(jīng):是臟腑經(jīng)絡的概稱。歸經(jīng)是指藥物對機體某部位的選擇性作用,是藥物作用定位的概念。藥物的歸經(jīng)同治療作用有密切關系。引經(jīng)藥:根據(jù)藥物歸經(jīng)理論,對一臟或一腑的治療有顯著作用的,同時又有將其他藥物引入某一臟腑作用的藥物,稱為引經(jīng)藥。臨床上治療頭痛,常選用不同的引經(jīng)藥:太陽頭痛:羌活、蔓荊子、川芎;少陽頭痛:柴胡、黃芩、川芎;陽明頭痛:葛根、白芷、知母;厥陰頭痛:吳茱萸、藁本。

含義:廣義(古)——是指藥物的總

毒性

稱或藥物的偏性狹義(今)——是指藥物對機體的損害性(現(xiàn)所說毒性多指狹義的毒性)

(五)中藥的毒性(五)中藥的毒性1、毒性分級(1)大毒:烏頭、馬錢子、斑蝥、巴豆等。(2)有毒:附子、常山、洋金花、蜈蚣等。(3)小毒:吳茱萸、細辛、鴉膽子、苦杏仁等。2、中毒原因3、預防措施

(五)中藥的毒性2、中毒原因(1)劑量過大(2)服用太久(3)炮制不當(4)配伍失誤(5)制劑不妥(6)外用失控(7)誤食誤用

(五)中藥的毒性3、預防措施應掌握有毒中藥的品種及其使用的特殊要求。根據(jù)病人體質強弱和病情,嚴格控制使用劑量和服藥時間。嚴密觀察可能出現(xiàn)的副作用和毒副反應,早診斷、早處理。

三、中藥的用法(一)配伍配伍:指按不同病情和臨床辨證,有選擇地將兩味或兩味以上藥物配合應用。中藥七情:即單味藥的應用和藥物的配伍關系。

“藥有陰陽配合……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

有相惡者,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序錄》1、單行只用一味藥治療疾病。獨參湯。2、相須性能功效相似的藥物配合應用,可以增強

原有療效。麻黃—桂枝;石膏—知母;人參—黃芪。3、相使將兩種性能和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藥物配合應用,其中一種藥為主藥,另一種藥為輔藥,以提高主藥的療效。黃芪—茯苓,大黃—枳實、厚樸。4、

相畏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

減輕或消除。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5、

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防風殺砒霜毒,綠豆殺巴豆毒。

6、相惡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或喪失。人參惡萊菔子。

7、相反兩藥合用能產(chǎn)生或增強毒性或副作用。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

“十九畏”:人參畏五靈脂。

配伍用藥原則:

①有些藥物因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

②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

③有些藥物則由于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

④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chǎn)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于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

(二)用藥禁忌

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藥禁忌、證候用藥禁忌及服食時飲食禁忌。1、

配伍禁忌(1)中藥配伍禁忌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芍藥。十九畏: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郁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2)中西藥的配伍禁忌1)形成難溶性物質:如四環(huán)素族與石膏、海螵蛸、石決明、龍骨等配伍。2)影響藥物的分布與排泄:如磺胺類藥物與烏梅、蒲公英、五味子、山楂等配伍。3)抑制酶活性:如六神丸、牛黃解毒丸與胃蛋白酶、多酶片、乳酶生等配伍。4)酸堿中和:如氨茶堿、碳酸氫鈉與山楂、山茱萸、烏梅等配伍。5)產(chǎn)生毒性反應:如溴化物、硫酸亞鐵與朱砂安神丸、六神丸、人丹等配伍。6)拮抗作用:如黃連素與六神丸、六應丸、回春丹等配伍。7)產(chǎn)生酶促作用:如魯米那、苯妥因鈉、降糖靈與含乙醇的國公酒等配伍。8)產(chǎn)生酶抑作用:如痢特靈、優(yōu)降寧與人參再造丸、大活絡丸、半夏露等配伍。9)作用類似,易致中毒:如西藥強心苷與萬年青、救心丹、活心丸等配伍。2、

妊娠用藥禁忌禁用藥:毒性強,藥性峻猛。巴豆、牽牛、斑蝥、水蛭、忙蟲、麝香、三棱、莪術、大戟等。慎用藥:破血、攻下、行氣、大辛大熱。桃仁、紅花、乳香、沒藥、王不留行、大黃、枳實、附子、干姜等。3、證候禁忌中藥具有寒、熱、溫、涼等特點,因而一種藥物只適用于某種或某幾種特定的證候,而對其他證候無效,甚或出現(xiàn)反作用。此時,對其他證候而言,即為禁忌證。如:熱結便秘——大黃適用。陰虛便秘——大黃禁忌。陽虛便秘——大黃禁忌。4、服藥時飲食禁忌(1)病證食忌:溫熱?。杭墒承晾庇湍伡逭ㄖ?。寒涼證:忌食生冷寒涼之品。(2)服藥食忌:人參忌食蘿卜;常山忌蔥;地黃、何首烏忌食蔥、蒜、蘿卜;土茯苓、使君子忌茶。(三)中藥的用量一兩=30g一錢=3g1、藥物性質與劑量。2、藥物配伍與劑量。3、年齡、體質、病情與劑量。4、季節(jié)、地域與劑量。

中藥用量影響因素表影響因素用量較大用量較小藥藥物質量質次質優(yōu)物藥物質地金石,貝殼類質重花葉類質輕方藥物性味味淡性弱溫和味濃性峻烈面鮮品干品應方藥配伍單味入復方用作主藥作輔藥方劑型作湯劑作丸、散劑面用藥目的臨床用時的目的不同,同一藥物的用量亦不同。

影響因素用量較大用量較小年齡大小青壯年嬰幼兒、兒童、患老人體重重輕者體質強壯虛弱病程新病久病情

病勢病急病重病緩病輕患者職業(yè)、生活習慣、體力勞動者或腦力勞況動者、婦女月經(jīng)期、妊娠期;還應考慮到季節(jié)、氣候、居處環(huán)境等方面的因素。(四)中藥的煎服法1、煎藥法(1)煎藥用具:砂鍋、瓦罐,忌用銅、鐵鍋。(2)煎藥用水:水質潔凈新鮮水。(3)煎藥火候:文火與武火。(4)煎煮方法:冷水浸泡30~60分鐘,水高出藥面1~3厘米。每劑中藥煎煮2次,“復渣煲”。武火急煎:沸后10~12分鐘,解表藥。文火久煎:沸后40~60分鐘,滋補藥。先煎:礦物藥、貝殼類藥打碎先煎。后下:氣味芳香,久煎易揮發(fā)的藥。包煎:粘性強、粉末及帶有絨毛的藥物,宜用紗布包好。另煎:貴重藥材。烊化:膠質藥。2、服藥法中藥湯劑宜溫服,每日一劑,分2~3次服。解表藥要熱服;治療嘔吐或藥物中毒的藥,宜小量頻服;用寒涼藥治療熱性病宜冷服;用溫熱藥治療寒性病宜熱服;滋補藥宜飯前服;祛蟲藥、瀉下藥宜空腹服;健胃藥或對胃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