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震工程學概論講稿_第1頁
第一章地震工程學概論講稿_第2頁
第一章地震工程學概論講稿_第3頁
第一章地震工程學概論講稿_第4頁
第一章地震工程學概論講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下工程抗減震設計原理主要內容:1、地震工程學概論2、地下結構的震害分析(中國、日本、土耳其、臺灣地震)3、地下結構物的震動特性(包括地層及地下結構物橫、縱方向的振動特性)4、結構動力學基礎5、反應位移法6、沉管隧道的抗減震設計7、盾構隧道的抗減震設計8、豎直地下結構的抗減震設計9、地下結構的減震措施教學日歷

第一章

地震工程學概述一、地球的構造1.地殼2.地幔3.地核二、地震的分類

(1)構造地震(由于地殼的構造運動使得地殼的巖層在其薄弱部位突然發(fā)生斷裂、錯動而引起的地震)(2)火山地震(火山的噴發(fā)、震動引起)(4)誘發(fā)地震(由建造水庫,向地下注液或從地下抽液,大型的采礦活動,工程爆破等足以破壞地應力平衡的人為干擾引起。)(3)陷落地震(地殼下空洞的自然塌陷引起)1、按地震成因分:2.構造地震成因

構造地震形成示意圖3.地震序列地震序列:

在一定時間內相繼發(fā)生在巖層破碎地帶的一系列大小地震。主震:

某一序列地震中,最大的一次地震。前震:主震之前的地震。余震:主震之后的地震。4.常用術語地表建筑物震中距震源距震中震源極震區(qū)震源深度術語解釋圖震源:地層構造運動中,發(fā)生巖層斷裂、錯動的地方。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震中距:建筑物到震中之間的距離。震源距:建筑物到震源之間的距離。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離。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km以內,釋放能量占全年地震的85%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km,占12%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占3%極震區(qū):在震中附近,振動最劇烈、破壞最嚴重的地區(qū)。地表建筑物震中距震源距震中震源極震區(qū)震源深度地震術語示意圖三、地震的分布(1)時間分布:小地震雜亂無章,大地震有一定周期。統(tǒng)計表明:日本關東地區(qū)的大地震發(fā)生大約11年為周期;我國東南沿海地區(qū)的大地震發(fā)生周期為300—400年。(2)空間分布:小地震無規(guī)律可循,較大地震的震中呈條狀分布,且基本上是沿板塊的邊緣分布。全球地震帶:地震帶主要分布在環(huán)太平洋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帶,大西洋中脊和印度洋中脊上??偟膩碚f,地震主要發(fā)生在洋脊和裂谷、海溝、轉換斷層和大陸內部的古板塊邊緣等構造活動中國地震帶:四、地震的命名地震按發(fā)生的年號+主要的地域命名。如: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1976年中國唐山地震;1995年日本兵庫縣南部地震;1999年土耳其地震等。五、地震所造成的破壞1.地表破壞(1)山石崩裂(2)滑坡、塌方(3)噴砂冒水(4)地面下沉(或稱為震陷)(5)地裂縫2.工程結構破壞(1)結構強度不足引起的破壞(2)結構塑性變形能力不足引起的破壞(3)結構喪失整體穩(wěn)定性而引起的破壞(4)地基失效引起的破壞3.次生災害水災、火災、毒氣污染、海嘯六、地震波1.地震波定義:由震源釋放出來的地震能量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的地面?zhèn)鞑サ模@種波稱為地震波。它是一種彈性波,可分為體波和面波。(1)體波定義:在地殼內部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體波??煞譃榭v波和橫波??v波(P波)

:質點運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相同,又稱壓縮波。特點:周期較短,振幅較小橫波(S波)

:質點運動方向與波傳播方向垂直,又稱剪切波。特點:周期較長,振幅較大波長質點振動方向波前進方向(a)縱波體波質點振動形式波前進方向質點振動方向(b)橫波六、地震波縱波波速為:橫波波速為:式中E——介質的彈性模量;G——介質的剪切模量;——介質的密度;——介質的泊松比。一般情況下,可以取泊松比=0.22,則:

Vp=1.67Vs

通常,縱波稱為P波(即Primary,初波),橫波稱為S波(即Secondary,次波)。P波速度比S波速度快,總是率先到達。假定地球介質為彈性各向同性,根據彈性波動理論得到:六、地震波(2)面波:是體波經地層界面多次反射后形成的次生波,它只沿地球表面?zhèn)鞑?。特點:振幅大,周期長,波速約為橫波波速的0.9倍可分為瑞雷波(Rayleigh波)和樂甫波(Love波)(a)

R波:在地面上呈滾動形式。(b)

L波:在地面上呈蛇形運動形式。六、地震波當震源離記錄地點較遠時,可以觀察到:(1)縱波首先到達,其振幅很小,周期也短;(2)橫波其次到達,橫波到達后,振幅與周期都明顯放大;(3)面波到達后,所記錄的地震波的振幅陡然放大。地震波記錄圖六、地震波(3)地震記錄地震記錄:在工程抗震領域,主要是指地震時的地面運動加速度記錄。一條完整的加速度記錄:通常包括東西、南北、上下三個方向的地面運動加速度分量。地震加速度記錄三要素:1)加速度峰值

2)頻譜特性

3)地震動持續(xù)時間六、地震波七、地震強度指標(震級)1、地震強度通常用震級和烈度來衡量。2、震級(Magnitude)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它與震源所釋放的能量的大小有關。目前,國際上通用的是里氏震級,它等于標準地震儀記錄到的地面最大水平位移(微米)的常用對數。七、地震強度指標3、震級M與震源釋放的能量E(爾格)間有下列經驗關系:4、震級相差一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相差31.6倍。七、地震強度指標2級以下的地震稱為微震;2--4級地震為有感地震;5級以上的地震稱為破壞性地震;7級以上的地震為強烈地震或大地震。8級以上屬于特大地震,不多見。目前世界上已記錄到的最大地震震級為1960年5月智利發(fā)生的8.9級。七、地震強度指標(烈度)1、地震烈度(Intensity)是度量某一地區(qū)地面和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對應于一次地震a.震級只有一個b.烈度隨震中距離的遠近而有所不同烈度與震級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離有關、還與該地區(qū)地層的土質及該地區(qū)的地形地貌有關。七、地震強度指標(烈度)2、烈度是一個定性指標,我國目前采用1999年頒布的《中國地震烈度表》。3.地震烈度表地震烈度表:是評定地震烈度大小的標準和尺度。我國地震烈度:分12度1999中國地震烈度表Ⅰ度-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覺及其他震害現象為主;Ⅵ度-Ⅹ度以房屋震害和其他震害現象綜合考慮為主,人的感覺僅供參考;Ⅺ度-Ⅻ度以地表震害現象為主。工程抗震設防的依據一般采用烈度,目前的發(fā)展趨勢是直接采用地面運動加速度。八、抗震設防烈度1、一般采用基本烈度來表明某地區(qū)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強度。2、基本烈度是指未來50年內在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為10%的地震烈度值。3、設防烈度一般采用基本烈度,重要城市采用基本烈度加1。4、規(guī)定: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及以上時,必須進行抗震設計。(成都:7度,北京:8度)5、地震烈度區(qū)劃圖:是指在地圖上按地震基本烈度的差異劃分出不同區(qū)域的圖。小震:多遇烈度時的地震,50年超越概率63.2%中震:基本烈度時的地震,50年超越概率10%大震:罕遇烈度時的地震,50年超越概率2~3%三種烈度的超越概率示意圖要求查閱:

2001年

《中國地震動參數區(qū)劃圖》---地面運動加速度1999年中國地震烈度表1990年

《中國地震烈度區(qū)劃圖》---基本烈度十、工程結構的抗減震設計概念

1、以減輕地震災害為目的的工程理論和實踐稱為工程抗減震。2、對地震區(qū)的工程結構依據工程抗減震的要求進行專門設計,稱為工程抗減震設計。一般包括三方面:(1)抗減震概念設計;(2)抗減震結構計算;(3)抗減震構造措施。工程結構的抗減震設計概念

1、抗減震概念設計:指基于震害經驗建立的抗減震基本設計原則和思想。2、抗減震結構計算:分析地震作用,計算確定工程結構及構件的地震效應,即在地震作用下結構產生的內力和變形。3、抗減震構造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