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第二單元第一課書林漫步_第1頁
八年級第二單元第一課書林漫步_第2頁
八年級第二單元第一課書林漫步_第3頁
八年級第二單元第一課書林漫步_第4頁
八年級第二單元第一課書林漫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你都有哪些藏書?你去書店買書時,首先注意書的什么?為什么?

說一說

觀察收集的書籍封面,他們各有什么特點?你喜歡哪本書?為什么?

由此可見:一本書不僅僅有好看的內(nèi)容,還要有好看的封面設計,這樣才能給讀者有較深的印象,那么怎樣來設計一本好的封面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nèi)容。-----書林漫步第二單元讀書、愛書的情結第一課書林漫步

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作為知識的載體,古今中外的書籍形態(tài)萬千。讓我們漫步其中,探求書籍設計的沿革變遷。文字的發(fā)明和演變

1.甲骨文:已發(fā)現(xiàn)的甲骨文約有4500個可識字義的僅有1700多個。2.大篆:周代青銅器上的鐘鼎文和石鼓上的石鼓文。3.小篆: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丞相李斯對文字進行收集整理,產(chǎn)生了秦篆,后稱為“小篆”。4.隸書:秦朝的獄吏程邈出于公務之便,整理了在民間流行的文字3000個,作為抄寫有關問書之用.甲骨文5.楷書(真書):在西漢時萌芽,魏晉時興盛.三國魏時的鐘繇和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首創(chuàng)真書,后統(tǒng)稱楷書。

6.草書:草書分章草和今草兩種。

7.行書:開始于東漢末年。

8.宋體字:公園11世紀中葉,畢昇發(fā)明了活字印刷技術。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產(chǎn)生宋體字。行書一蘭亭序二書籍材料的演變1.最初的文字傳播形式甲骨、青銅器、石頭。2.簡冊與版牘簡冊:經(jīng)過加工的竹片,書寫后編連成冊。版牘:經(jīng)過家工作的木板,書寫文字后成為版牘。3.帛絲織品的總稱。4.紙東漢蔡倫在前人經(jīng)驗積累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了“蔡侯紙”。三書籍復制方法演變1.指印以指紋判明身份,手指或手掌按印。2.手抄公園3世紀,蒙恬發(fā)明了毛筆。3.印章被認為是印刷發(fā)明的技術先導。4.墨拓與漏印“拓”是指在石、金屬、骨或其他硬質材料所刻圖文的表面敷設紙張,加以錘拓?!奥┯ 笔菍⒁粡埡窦堊髀┌?,用針刺出所要印制的圖文,放在紙上,再在版上敷施墨彩,墨從針孔下滲下。5.雕版印刷6.活字印刷術四書籍裝幀形式演變1.龜骨冊裝我國最早的裝訂形式,公元前1500-1110年。從殷商到西周初年,共用了七百多年的時間?,F(xiàn)代書籍之所有稱“冊”來源于此。2.簡冊裝公元前1770-前221年,春秋戰(zhàn)國,也被認為最早的裝訂形式。代表作品:《孫子兵法》、《孫臏兵法》。

3.卷軸裝公元二世紀,東漢蔡倫發(fā)明了紙,推動了書籍裝訂技術的發(fā)展。軸的設計考究,有“竹”和“木”兩種,軸為圓形,配以珊瑚、紫檀等區(qū)別品級。用飄帶系住卷軸。閱讀時攤在桌上或掛在柱上。代表作品:《經(jīng)剛經(jīng)》

4.旋風裝唐朝,也稱“龍鱗裝”和“旋葉裝”。做法:長紙作底,首頁全裱穿于卷首,自次葉起,鱗次向左裱與底卷上。特點:便于翻閱,利于保護書頁。代表作品:《唐韻》5.經(jīng)折裝梵夾裝

經(jīng)折裝:也稱“折子裝”,一般10折直20折。冊子前后裱上硬紙板,粘上一層紙張或織品。另一種方法將書衣粘合,書冊不能拉開只能翻閱。

梵夾裝:古代中國對從印度傳進來的用梵文書寫在貝多樹葉上佛教經(jīng)典裝式的一種稱呼。6.蝴蝶裝

蝴蝶裝就是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里對折,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粘貼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后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粘貼,不用線,卻很牢固。

7.線裝本

將單面印好的書頁白面向里,圖文朝外地對折,經(jīng)配頁排好書碼后,朝折縫邊撞齊,使書邊標記整齊,并切齊打洞、用紙捻串牢,再用線按不同的格式穿起來,最后在封面上貼以簽條,印好書根字(即書名),成為線裝書。

8.包背裝與蝴蝶裝的形成相反,版心朝外,背面相對。代表作品《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御集》。\9.平裝在書頁外面加上整張書皮。訂法有騎馬訂和鐵絲平訂。10.精裝:主要在書的封面和書心的脊背、書角上進行造型加工。書心加工有圓背、方背、方角和圓角之分。封面加工有全面、半面,也可在封殼上燙印字跡、花紋圖案裝飾。11.特裝特裝,也叫豪華裝,是指選用優(yōu)質材料,用特殊的工藝進行加工的一種書籍裝幀方法。例如特裝書封面往往是用綢緞或羊皮等制品,采用鑲嵌金、銀、寶石,壓燙各種圖案花紋。有的在天頭、地腳切口進行滾金或著色;有的還配以函套等等。從外觀上看,一本特裝的圖書就是一本精美的藝術品。封面書籍本身來說,有三大功能:保護書籍不受損壞宣傳介紹書籍內(nèi)容、促進閱讀美化書籍吸引讀者視線書籍設計的目的總結書籍形式裝幀形式書籍材料連接方式年代甲骨文龜甲、牛骨簡冊形式木牘、竹簡木片、竹片韋編、絲編公元前10世紀至東漢末年(公元前105年)造紙術的發(fā)明卷軸形式卷軸裝帛、紙、木棍糊裱公元前3世紀起魏晉南北朝、隋唐旋風裝帛、紙糊裱唐代中期至北宋折疊形式經(jīng)折裝紙糊裱公園949年左右冊頁形式·蝴蝶裝紙糊裱五代至宋包背裝紙糊、線訂元代至明線裝紙糊、線訂明末清初平裝紙金屬訂、線訂、膠訂19世紀末精裝紙、板、皮金屬訂、線訂、膠訂現(xiàn)代國外裝幀形式簡史一文字的發(fā)明和演變1.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刻于黏土之上.《漢謨拉比法典》2.瑪雅文字:公元前1500年,中美洲的瑪雅人創(chuàng)造了瑪雅文字。銘刻在石碑、祭壇、器物上。3.古典羅馬體:古羅馬人用拉丁語4.安色爾體:為了適應歐洲各民族語言文字發(fā)展的需要,最終形成了26個字母5.卡洛林體6.哥特體:7.裝飾首字母二早期書籍形式和材料的演變1.紙莎草卷軸:起初是用成堆的尼羅河谷地的植物紙莎草制成:紙莎草莖被切成小薄片,放入兩塊木板中,夾緊后拍打,再將鞋子的一面在浮石上打磨。2.冊子本:也被稱為折疊精裝書,其制作材料主要是羊皮紙。3.羊皮紙:生石灰處理、洗滌、拉毛。羊皮著毛的一面粗糙,著肉的一面光滑,光滑的一面用來書寫。開本在此時出現(xiàn):對開是1折2頁,4開是2折4頁,8開是3折8頁等。4.紙三書籍印刷技術演變1.雕版印刷

14世紀,西方出現(xiàn)了雕版印刷。即在木板的凸起部分蘸著墨水將文字與圖畫印在紙上。15世紀,機械印刷取代了手工操作。2.古登堡合活字印刷術

1450年,德國人古登堡在美因滋發(fā)明了金屬合金活字印刷術。3.石印術

1796年,巴戈利亞人發(fā)明了石印術4.攝影術的發(fā)明和啟示5.鋅版制造術和膠版印刷6.印刷機石版印刷機、木版印刷機、平臺印刷機。書籍的結構示意圖書籍的組成:封面、護封、腰封、護頁、扉頁、內(nèi)頁、前勒口、后勒口、書脊、封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