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課件 北宋時期_第1頁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課件 北宋時期_第2頁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課件 北宋時期_第3頁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課件 北宋時期_第4頁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課件 北宋時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四章北宋與遼西夏金元伯顏評價宋宋的善政有數(shù)種:一是整肅宮闈,沒有女禍;二是抑制宦官,沒有庵禍;三是睦好懿親,沒有宗室禍;四是防閑戚里,沒有外戚禍;五是罷典禁兵,沒有強藩禍。兩大誤處:北宋抑兵太過,外乏良將,南宋任賢不專,內乏良相。

一、北宋歷史的分期初期即宋太祖太宗時期,主要致力于統(tǒng)一和鞏固中央政權;中期即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一方面北宋受遼西夏的威脅,內部也有慶歷新政等改革。晚期從神宗、哲宗、徽宗到欽宗,神宗時有王安石變法,但失敗后,北宋隨后導演了靖康之變的結局。

北宋的世系欽宗徽宗哲宗1125-11271100-11251085-11001022-10631063-10671067-1085仁宗英宗神宗997-1022976-997960-976真宗太宗太祖二、宋朝參考資料周寶珠《簡明宋史》。洪煥春《宋遼夏金史話》鄧廣銘《岳飛傳》《王安石》漆俠《王安石變法》

第一節(jié)北宋的建立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jié)度使趙匡胤960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國號“宋”,定都開封,年號建隆。北宋的建立963年滅960年建立965年滅971年滅975年滅963年滅978年獻土978年獻土979年滅統(tǒng)一策略:先易后難,先南后北九七九年滅北漢,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終告結束。第一節(jié)北宋的建立宋太宗趙光義“斧聲燭影”中的兄終弟及北宋的建立蹴鞠圖第二節(jié)北宋前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一、集中軍權。A、杯酒釋兵權,收奪禁軍高級將領的軍權;B、分割禁軍統(tǒng)帥的權力;C、實行“更戍法”;D、又實行文臣任武將和“陣圖制”;E、擴大養(yǎng)兵。二、集中政權。三、改革科舉制度,擴大統(tǒng)治基礎。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開寶九年(976)太宗即位詔:“先皇帝創(chuàng)業(yè)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薄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七太宗淳化二年(991)宋太宗:“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薄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以防弊之政,為立國之法中央集權的加強采取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措施:加強對軍權、政權和財權的控制和掌握,采取了守內虛外,不抑兼并的立國方針,使北宋成為一個最為貧弱的王朝,伴隨著中央集權的強化,再現(xiàn)了冗官、冗兵、冗費所謂“三冗”現(xiàn)象,造成了北宋積貧積弱的狀況。

一、集中軍權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趙普問曰:“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薄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宋代的“祖宗之法”,是時代的產(chǎn)物,是當時的社會文化傳統(tǒng)與政治、制度交匯作用的結晶。作為“祖宗之法”的核心內容,所謂“防弊之政”,出發(fā)點著眼于防范弊端,主要目標在于保證政治格局與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從其客觀效果來看,在當時條件下,有利于社會的諧調發(fā)展。其具體措置以“務實”為特色,不拘一格,體現(xiàn)出不少合理的思路,事實上滲透著創(chuàng)新的精神?!囆∧系诙?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稍奪其權:置文臣知州、通判,罷支郡制其錢谷:改變過去節(jié)度使把持地方財政,以大量財物留使、留州之現(xiàn)象,令各州財賦除留必需之經(jīng)費外一律上繳,由中央財政機構——三司統(tǒng)一管理。收其精兵:全國精銳部隊悉集于禁軍,禁軍的布置采取?!皬姼扇踔Α?、“守內虛外”策略,20余萬禁軍之中,京師附近駐扎10余萬,地方分駐10余萬。

1、杯酒釋兵權961年秋天,他宴請禁軍高級將領石守信、高懷德等人,以杯酒釋兵權,收奪了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

石守信2、分割禁軍統(tǒng)帥的權力罷殿前都點檢,設“三司”,即殿前司、侍衛(wèi)馬軍司、侍衛(wèi)步軍司,三司鼎足而立,首領為三帥,互不統(tǒng)屬,皆隸屬于皇帝,統(tǒng)領禁軍,負責禁軍的管理和訓練,但沒有調兵權。中央設立樞密院,長官為樞密使,掌握發(fā)兵之權和將官的任免升降,但樞密院手中無兵,這樣使統(tǒng)兵權與調兵權分離。

制度設計中的分權原則“以文制武”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宋朝軍事制度樞密院——三衙統(tǒng)兵體制侍衛(wèi)親軍步軍都指揮使司侍衛(wèi)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武將殿前都指揮使司三衙樞密副使文臣

樞密使樞密院制度設計中的分權原則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宋朝軍事制度樞密院——三衙統(tǒng)兵體制李綱:“祖宗之時,樞密院掌兵籍、虎符,三衙掌諸軍,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所以維持軍政,萬世不易之法?!薄端问贰肪硪涣堵毠僦径贩蹲嬗恚骸疤煜轮居跇忻?,有發(fā)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京師之兵,總于三帥,有握兵之重而無發(fā)兵之權”——《范太史集》卷二六《論曹誦札子》“將從中御”3、實行“更戍法”實行“更戍法”,造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局面。即將禁軍輪番調到地方鎮(zhèn)守,地方軍隊也頻繁地調動駐地,一般每三年一換,士兵常年以外奔跑,美其名曰“習勤苦,均勞逸”但將領不隨之更動,造成“兵無常帥,帥無常師”的局面。使兵將分離。

4、擴大養(yǎng)兵文臣任武將和“陣圖制”

實行文臣任武將和“陣圖制”。認為唯養(yǎng)兵可為百代之利,因為災年,人民會造反,但軍隊不會叛亂,豐年,軍隊易生事,而人民不會造反,因此遇到災年,就大量招兵,使軍隊人數(shù)眾多,有禁軍、廂兵、鄉(xiāng)兵、和番兵等眾多軍種,龐大的軍隊,使軍費開支巨大,人數(shù)雖多,卻沒有戰(zhàn)斗力,造成了冗兵的現(xiàn)象。

二、集中政權---分割宰相的權力

在宰相之下設“參知政事”作為副貳,以樞密使分取宰相的軍政大權,以三司使(又稱“計相”)分取宰相的財政大權。這樣造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局面。宋真宗時設立諫院,脫離宰相而獨立,地位與宰相同,可以任意彈劾執(zhí)政大臣。

制度設計中的分權原則2、集中政權二府計相監(jiān)察軍政行政財政御史臺樞密院中書門下三司御前會議皇帝北宋前期中央機構《宋史·范鎮(zhèn)傳》:“中書主民、樞密主兵、三司主財?!?、集中政權

削減州郡長官的權力不許他們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把他們的兵權、財權和司法權收歸中央。又以文臣任州郡長官,另設“通判”以牽制之。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制度設計中的分權原則縣州…路宋朝地方機構——“虛”三級制宋朝“路”之特點1、路沒有統(tǒng)一的行政機構和單一的行政長官。2、在州之上,不存在單一的行政區(qū)劃提舉常平司提點刑獄司轉運司安撫司倉憲漕帥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州縣長官由京朝官兼攝,均帶中央官銜知州、知縣《日知錄》卷九:“宋初本有刺史,而別設知州以代其權,后則罷刺史而專用知州,以權設之名為經(jīng)常之任矣”?!独m(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六月,“命大理正奚嶼知館陶縣,監(jiān)察御史王祜知魏縣,楊應夢知永濟縣,屯田員外郎于繼徽知臨清縣。常參官知縣,自嶼等始也”。制度設計中的分權原則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制度設計中的分權原則官、職、差遣的分離《宋史》卷一六一《職官志一》:“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薄肮佟?、“職”僅是俸祿高低和榮譽的代表,實際的職責和權力由“差遣”決定。這使得官員任用更為靈活,監(jiān)督、激勵手段更為豐富。司馬光之結銜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充集賢院修撰、權判西京留司御史臺、上柱國、河內郡開國侯、食邑一千三百戶、食實封四百戶、賜紫金魚袋。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對宗室、外戚權力的制約陳邦瞻:宋三百年間,其家法嚴,故呂武之變不生于肘腋。宋朝處理宗室問題的原則:“賦以重祿,別無職業(yè)”;“優(yōu)之以爵祿而不責以事權”

高宗圣訓,不用宗室以為宰執(zhí)宗室不得擔任宰相本朝故事,宗室不領兵宗室不得統(tǒng)帥軍隊國朝之制,不屬宗室以吏事宗室不得授予地方官取之太優(yōu),用之有限限制宗室參加科舉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宋史·外戚傳序》:“崇爵厚祿,不畀事權。”對宗室、外戚權力的制約外戚不得任“文資”外戚不得任“侍從”外戚不得任地方官外戚不得統(tǒng)帥軍隊

制度設計中的分權原則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范祖禹:“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維,輕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統(tǒng)制列城,付以數(shù)千里之地,十萬之師,單車之使,尺紙之詔,朝召而夕至,則為匹夫?!薄斗短芳肪矶掇D對條上四事》朱熹:“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禍,虜騎所過,莫不潰散?!薄吨熳诱Z類》卷一二八《本朝二·法制》三、改革科舉制度,擴大統(tǒng)治基礎擴大了錄取的名額;減化了程序,取消了由吏部主持的復試,而是“釋褐即授官”;嚴格考試程序,為防止考官舞弊,實行了對考官的鎖宿制度;又實行糊名法,在宋真宗時期創(chuàng)立了謄錄之法;同時全部舉人都參加殿試,由皇帝主持和錄用,成為天子門生。

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考試制度嚴密三級試“恩歸主上”鄉(xiāng)試(解試)地方省試(會試)中央部門殿試皇帝解元省元狀元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科目變遷明算諸科明書明法進士明經(jīng)明經(jīng)進士進士秀才中期以后北宋前期唐1073至1106年之間,為以前應諸科之人,曾設新科明法。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宋代科舉的種類主要有貢舉、制舉、武舉、童子舉等,其中最重要者為貢舉,即???。宋科舉考試圖2、學校的興起在科舉的推動下,學校大量興起,一個突出的現(xiàn)象是私人講學之風盛行,書院教育發(fā)達,有了北宋著名的四大書院,即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和岳麓書院。

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應天府書院石鼓書院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國立學校變遷畫學畫學書學書學算學算學算學律學書學醫(yī)學醫(yī)學律學武學武學四門學太學太學太學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國子學南宋北宋唐第二節(jié)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余英時著四、北宋立國方針的評價

宋代

“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從而形成時代的特點,即分權基礎上的集權。加強君主對臣下的防范,對政權、軍權和財權的過分集中,一方面對解決藩鎮(zhèn)跋扈,維護國家統(tǒng)一都起了重要作用,防弊政策實行的結果,卻是“積弱積貧”,成為漢民族政權中最為貧弱的封建王朝。

三冗的出現(xiàn)實行兵將分離政策,使將帥無權,指揮不靈,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文臣任武將、陣圖制等的實施,造成了冗兵的現(xiàn)象;為加強皇權,各級政府權力分散的結果形成冗官的現(xiàn)象;過分集中財權,削弱了地主的財力,實行強干弱枝的辦法,使地方相對貧困,加上官費、軍費增多,和每年大量的歲幣輸出,導致出現(xiàn)了冗費現(xiàn)象。

第三節(jié)北宋前期的社會狀況

北宋實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田制不立,支持土地兼并,因此土地問題嚴重,貧富不均,使北宋初年就爆發(fā)了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一、主戶和客戶北宋將民戶分為主戶和客戶。主戶也叫稅戶,指占有土地、承擔賦役的人家。按財產(chǎn)多少分為五等。一、二等為上戶;四、五等為下戶;三等戶,為中戶。上戶多豪強,包括“官戶”、“形勢戶”、“門內形勢戶”、“無比戶”等??蛻糁笡]有土地,靠租種地主田地為生的人,包括“佃客”、“旁戶”、“莊客”等。居住在城鎮(zhèn)的民戶稱為城郭戶,按照財產(chǎn)的多少劃分為十等,以定差科。

二、宋代的賦稅正稅繼續(xù)沿用唐朝的兩稅法,在夏稅和秋苗。支移和折變。支移即借口軍需急備,強迫北方農(nóng)民把秋稅谷物送到沿邊城鎮(zhèn)去繳納,人畜旅費全需自備;所謂折變,指官府命令農(nóng)民改納指定的物資或現(xiàn)錢。丁口之賦和雜變之賦,以身丁為對象征收的總名丁口之賦,其它各種名目的為雜變之賦。農(nóng)民負擔總體比較沉重。三、北宋經(jīng)濟的發(fā)展

1、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2、生產(chǎn)技術的改進3、荒地的開墾4、糧食產(chǎn)量提高5、出現(xiàn)了早市、夜市和“瓦子(瓦肆)”;貨幣流通量大增,出現(xiàn)了“交子”;這種最早的紙幣。

交子應運元寶四、王小波李順起義993年春,四川茶農(nóng)王小波領導百余家破產(chǎn)茶農(nóng)在青城縣起義,他說“吾疾貧富不均,今為汝均之。”在中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均貧富的口號。994年正月,攻占成都,李順即位,稱王,國號大蜀,年號應運,并發(fā)行“應運元寶”銅錢和“應運通寶”鐵錢。這是我國農(nóng)民政權所發(fā)行的最早的貨幣,明確提出的均貧富思想,標志著我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第四節(jié)北宋中晚期的改革-----王安石變法

一、王安石變法的背景1.三冗之累使積貧積弱局面更加深重。2.農(nóng)民起義。3.遼夏侵邊。4.范仲淹等人變法流產(chǎn)。

王安石紀念館王安石二、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熙寧元年(1068),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王安石變法以理財為中心,以整兵和育才為內容,以實現(xiàn)富國強兵為目的。1、財政經(jīng)濟方面王安石認為造成當時財政困難的原因是“理財未能得其道”,并不是由于開支過多,而是由于生產(chǎn)過少,生產(chǎn)少則民不富,民不富則國不強,因此提出要“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主張,因此采取以下措施:財政經(jīng)濟的措施(1)青苗法(2)農(nóng)田水利法(3)募役法(4)方田均稅法(5)市易法(6)均輸法

2、軍政方面“強兵”諸法(1)置將法(2)保甲法(3)保馬法(4)置軍器監(jiān)3、教育方面,“育才”諸法改革科舉,興辦學校。實行了太學三舍法,編纂并頒發(fā)《三經(jīng)新義》,作為太學、州縣學校教材和科舉應試的標準。同時,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認為這是人才的關鍵,并提出了人才培養(yǎng)要教之、養(yǎng)之、取之、任之的完整方案。

三、元祜更化與哲宗紹述

1085年,宋神宗死后,哲宗繼位,由神宗之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在幾個月的時間內,除教育科舉的部分內容外,全部廢除了新法,同時,罷免了所有的改革派官僚,史稱“元祜更化”。直到元祜八年,哲宗親政后,重新啟用曾布等變法人士,進行恢復新法,史稱為“哲宗紹述”。

四、王安石變法評價

王安石變法在發(fā)展生產(chǎn),富國強兵,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封建統(tǒng)治方面收到了顯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勢。王安石變法,主要是對地主階級內部進行財力的再調整,以“損有余而補不足”為原則,力求做到“民不加賦而國用足”,因此受到了較多的反對,王安石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畏:“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地主階級的杰出的政治家,列寧稱他為“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第五節(jié)北宋與遼和西夏的關系

一、宋遼和戰(zhàn)二、宋夏關系三、金的興起與北宋的滅亡

1、契丹建國

契丹是鮮卑族宇文部的一支,907年,耶律阿寶機被推為首領,并建立起奴隸制的國家,定都于臨潢府,國號契丹,年號神冊,947年,正式改國號為遼,并統(tǒng)一了大漠南北,成為北方強大的政權,又接受了石敬瑭的幽云十六州,對中原造成嚴重的威脅,經(jīng)常以牧馬為名,縱兵四出,大肆剽掠,稱為打草谷。

遼代制度及遼、北宋關系遼代的興衰遼國、即契丹也。蓋東胡之種,在潢水之南,本鮮卑之舊地也。自后魏以來,名見中國。初,契丹之先,有一男子乘白馬,一女子駕灰牛,相遇于遼水之上,遂為夫婦生八男子。一男子即大賀氏也。八子分為八部,……部之長,號大人。常推一人為王,得建旗鼓?!惨伞嘲⒈C強并八部為一部,乃僭稱皇帝。自號天皇王,稱年曰神冊(916)。……晉高祖立,求援于〔耶律〕德光,割幽、薊十六州與之?!稏|都事略》卷一二三947年,太宗耶律德光改國號為“大遼”。遼代制度及遼、北宋關系一、遼代制度及遼、北宋關系2、遼代制度及遼、北宋關系南北面官制度契丹舊俗,事簡職專,官制樸實,不以名亂之,其興也勃焉。太祖神冊六年(921),詔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國制簡樸,漢制則沿名之風固存也。遼國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遼史》卷四五《百官志》遼代制度及遼、北宋關系遼代的制度北、南樞密院分別是北、南面官的最高機構。北樞密院以下北面官制,大量保存契丹部落舊制,包括北、南大王院、大惕隱司(管皇族事務)、大國舅司(管后族事務)、夷離畢院(管司法)、大林牙院(管起草文書)、敵烈麻都司(管禮儀)等。南樞密院以下南面官制,則設有中書省、御史臺、大理寺、翰林院等漢地傳統(tǒng)機構。契丹、奚以及其它草原民族居住地實行部族制,設節(jié)度使管理,漢人和渤海人居住地設置州縣。

遼代制度及遼、北宋關系遼代漢官遼代制度及遼、北宋關系遼代的制度遼部族、州縣不完全由國家直接管轄,又有隸于斡魯朵及頭下者。斡魯朵,意為宮帳或宮殿。遼每一皇帝即位,都建立自己的斡魯朵,其下有直屬的軍隊、民戶、奴隸、部族州縣,構成獨立的經(jīng)濟軍事單位。為皇帝等個人私有,死后由家屬后代繼承。頭下,全稱頭下軍州,又作投下,為貴族領地。貴族將戰(zhàn)爭中所掠或皇帝賞賜的人口自置城堡管理,即為頭下,又稱“私城”?!罢鞫惛鳉w頭下,唯酒稅課納上京鹽鐵司”。遼代制度及遼、北宋關系遼代的制度-四時捺缽遼設有五京,但嚴格說來皆非正式首都,而類似于鎮(zhèn)撫地方的首府,真正首都和朝廷是設在皇帝流動的行在——捺缽?!稗嗬彙笔恰捌醯ぜ艺Z,猶言行在也”。遼朝皇帝以及大部分貴族和高級官員一年四季往返于四時捺缽之間,圣宗(982-1031)以后更成為定制?!稗嗬彙笔钦麄€遼國的政治中心,不僅有關游牧各部的重大問題要在這里決策,漢地一切重要政務也都要從這里取旨處理。遼代制度及遼、北宋關系契丹文銅鏡契丹大字耶律祺墓志遼代制度及遼、北宋關系遼陳國公主墓遼與北宋的關系3、遼與北宋的關系979年,高粱河之戰(zhàn)986年,雍熙北征1004年,澶淵之盟1120年,宋、金“海上之盟”1125年,遼天祚帝被金俘獲,遼亡陛下只可進尺,不可退寸宋真宗寇準4、澶淵之盟1004年,宋遼議定,宋遼約為兄弟之國,宋真宗稱遼圣宗母蕭太后為叔母,宋歲輸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件事在歷史上被稱為“澶淵之盟”。這本是個屈辱的盟約,是一個不敗而敗的結局。5、海上之盟

1120年,宋徽宗派趙良嗣(原名馬植,改為李良嗣,賜姓趙)泛海出使金國,與金約定:宋金夾擊遼,宋軍取燕云,金軍攻中京,滅遼后,燕云地區(qū)還宋,宋送給遼的歲幣轉送金國。史稱此為“海上之盟”。

二、西夏的崛起和強大西夏的崛起李彝興,夏州人也,本姓拓跋。唐末有思恭者,鎮(zhèn)夏州,討黃巢有功,賜姓李氏,世有夏、銀、綏、宥、靜五州之地。……〔宋〕太宗用宰相趙普之策,欲委〔李〕繼捧以邊事,令圖之。召赴京師,賜姓趙氏,名保忠,……〔李〕德明遣使來貢,明年上表歸款,……真宗嘉之,以德明為定難軍節(jié)度使,封平西王,終其身三十余年不敢窺邊。

——《東都事略》卷一二七西夏的崛起和強大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德明死,子元昊襲位。元昊即位后首先放棄唐、宋王朝賜與的李、趙二姓,改本家族姓氏為嵬名氏,又自行創(chuàng)立開運、廣運等年號。下達禿發(fā)令,恢復本族舊俗,又創(chuàng)制西夏文字。西夏的崛起元昊,性兇鷙,多猜忌,曉浮圖學,通漢文字。既長,數(shù)勸德明反。……寶元元年(1038),元昊反,……僭號始文英武興法建禮仁孝皇帝,國稱大夏?!稏|都事略》卷一二七西夏的崛起和強大西夏王陵位于銀川西部、賀蘭山東麓。存帝陵九座,陪葬墓二百零八座。元昊與黨項族的生活西夏的崛起和強大西夏的崛起和強大西夏的崛起和強大西夏文“火急馳馬”銅敕牌西夏的崛起和強大黑城遺址(又稱黑水城、哈剌浩特,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南),曾出土大量西夏文文獻。上世紀初,俄國人科茲洛夫在此兩次發(fā)掘,運走大批西夏文刊本、寫本及其他文物,這使得俄國成為世界西夏學中心之一。后斯坦因也發(fā)掘出一批文獻運往英國。

慶歷和議1044年宋與西夏簽訂了“慶歷和議”。雙方規(guī)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七萬二千兩,絹十五萬三千匹,茶三萬斤;開放雙方邊境貿(mào)易等。三、金的興起與北宋的滅亡

女真族是我國東北歷史悠久的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