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考古-馮恩學課件 西夏考古_第1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課件 西夏考古_第2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課件 西夏考古_第3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課件 西夏考古_第4頁
宋元考古-馮恩學課件 西夏考古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夏考古遺存

一、西夏歷史簡介

西夏,《宋史》稱“夏國”;《遼史》、《金史》稱“西夏”,國人自稱“大白高國”、“白高大夏國”。1038年李元昊建國,是一個以黨項民族為主體,包括漢、吐蕃、回鵲等多民族的國家政權。北朝至隋初,黨項人在中國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中逐漸興起。其主要活動區(qū)域在黃河河曲(今青海省東南部)一帶。最早記錄黨項人情況的《隋書·黨項傳》記載:“黨項羌者,三苗之后也……東接臨洮、西平,西拒葉護,南北數(shù)千里,處山谷間。……俗尚武力,無法令,各為生業(yè)。有戰(zhàn)陣則相屯聚,無徭賦,不相往來?!骸⒅苤H,數(shù)來擾邊?!碧瞥?,黨項勢力漸強,活動范圍不斷拓展,逐步占據(jù)了今四川、甘肅、青海三省交界的山谷草原地帶。黨項首領還多次受到唐冊封。其中最強大的拓跋部首領拓跋赤辭,曾被封為西戎州都督,并賜李姓。唐代中期,青藏高原的吐蕃征服了周圍許多少數(shù)民族,并不斷向東擴展,對黨項人形成了很大威脅。拓跋赤辭上表唐廷,請求內(nèi)徙。開元年間,黨項諸部由原居地徙至慶州(今甘肅慶陽縣)。后又有以拓跋朝光為首的諸部落由慶州再徙至銀州、夏州(今陜北米脂、橫山)一帶,從此這里成為黨項人走向昌盛的發(fā)祥地。唐末,黃巢起義,黨項首領拓跋思恭率部落參加鎮(zhèn)壓,因作戰(zhàn)有功而被加官進爵,升任夏州節(jié)度使、封夏國公。五代時期,黨項人對梁、唐、晉、漢、周諸王朝實行依附政策,勢力得到了壯大與發(fā)展。北宋建國后的半個多世紀里,黨項人與宋、遼展開了或叛或附的反復較量,特經(jīng)過李繼遷、李德明兩代人的征戰(zhàn)、開拓和經(jīng)營,形成了能夠稱霸一方的政治勢力。公元1032年,李元昊繼位,定都興慶府(今銀川市)。1038年,李元昊正式稱帝建國。西夏先后與北宋、遼以及南宋、金鼎足而立,疆域最廣時東至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包括了今寧夏、甘肅大部,以及內(nèi)蒙古、陜西、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區(qū)。西夏1227年被蒙古軍隊滅亡,成吉思汗橫掃歐亞大陸,威震四方,但他親率大軍先后六次征伐西夏,1226年至1227年的第六次征伐即將勝利之時,死于在寧夏南部的六盤山。蒙古軍隊秘不發(fā)喪,帶著強烈的復仇心理,把前來和平談判的西夏末代皇帝斷然處死,鐵騎橫掃西夏全境,對黨項人進行了種族滅絕式的殺戮。此次浩劫中,西夏典籍也亡佚殆盡,西夏文字也一度成為無人可讀的死文字。元代中書右丞脫脫主修《宋史》、《遼史》和《金史》,唯獨沒有為西夏編修專史。幾個世紀過去了,西夏暫時被人們忘記,成為“謎一樣的王國”。二、西夏皇陵

1、地理位置西夏陵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35公里的賀蘭山東麓。總面積50多平方公里。

2、陵區(qū)布局陵區(qū)內(nèi)共有9座帝陵、200座陪墓。陵區(qū)的中部東側和北端各有一處建筑遺址,東部邊緣是陵區(qū)窯場所在,曾發(fā)現(xiàn)磚瓦、石灰窯址10多處。

(1)陵區(qū)分布陵區(qū)所在地段的賀蘭山麓有4條大的溝谷:榆樹溝、山嘴溝、甘溝、泉齊溝。由于洪水長期沖刷,在山前形成了4個自然區(qū)域。

各陵園夯土城墻斷續(xù)相連,陵園布局清晰。陵臺夯土高高聳立,高者達20余米,堆積厚處近1米。

(2)陵園類型

陵園由陵城、月城、碑亭、鵲臺、角臺組成,基本結構呈“凸”字形,可分為內(nèi)外城和無外城兩種類型。

第一類,內(nèi)外城式陵園。依外城形制不同分為封閉式外城、馬蹄形外城和附有甕城的外城三種形式。

A、封閉式外城,即在前述基本結構的基礎上,于陵園的外圍增筑了長方形封閉式外城,外城僅南面開門,布局緊湊、嚴謹。1號、2號、7號陵屬此類形制。

B、馬蹄形外城,在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加筑一道馬蹄形外城,外城僅西、北、東三面有墻垣,東西兩面墻垣至月城處中止,突出了前部氣勢,整個陵園又不失嚴謹。6號陵即屬此類形制。

C、附有甕城的外城,外城南面呈開口式,余三面正對陵城城門處向外凸出,形成甕城。屬這類形式的陵園只有5號陵。

第二類,無外城式陵園。最外圍起標志塋域作用的是角臺。在角臺劃定的范圍內(nèi),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著東西對稱的鵲臺、碑亭以及月城、陵城。塋域開闊,視野寬廣。3號陵即屬這種形式。布局介紹——一號陵

1號陵位于西夏陵區(qū)最南面,所在區(qū)域地勢開闊平坦,屬封閉式外城結構,塋域面積8萬平方米,方向175°。

1號陵的陵臺、鵲臺、角臺保存較好。陵城僅門闕、角闕尚有部分夯土幸存。碑亭、獻殿僅存基址。外城長方形,長340、寬224米。角臺4座位于外城之外。鵲臺位于外城內(nèi)最南面陵園中軸線兩側,間距70米。碑亭臺基3座,兩大一小。大碑亭臺基邊長10米,高2.3米。小碑亭邊長7.4米,高1.6米。月城呈橫長方形,東西115、南北47米,城內(nèi)曾發(fā)現(xiàn)過石像生殘塊。陵城呈長方形,長180米、寬176米?!皷|方金字塔”——陵臺

陵臺在陵城北面偏西處,是磚木結構塔式建筑。建筑內(nèi)為一實心夯土臺,外呈八棱錐形。地宮形制——六號陵由墓道、甬道、中室、耳室組成,墓室及甬道完全是在黃土層中挖出的洞穴,未用磚包砌,僅于墻的四壁立木護墻板。

3、西夏陵的主人西夏9座帝陵墓地布置與角姓貫魚葬取穴原則基本吻合。根據(jù)西夏陵始建于繼遷裕陵推算,陵主應分別為:1號裕陵,太祖繼遷2號嘉陵,太宗德明3號泰陵,景宗元昊(1032~1048)4號安陵,毅宗諒柞(1049~1067)5號獻陵,惠宗秉常(1067~1086)6號顯陵,崇宗乾順(1086~1139)7號壽陵,仁宗仁孝(1040~1193)8號莊陵,桓宗純祐(1194~1206)9號康陵,襄宗安全(1206~1211)

4、西夏陵的特點

(1)西夏陵陵園基本結構呈“凸”字形,與宋陵的方形結構明顯不同,使月城的結構顯得較為突出。石像生自東漢創(chuàng)制以來,其在帝陵中的位置一般都列于陵園神道兩側,成夾道之勢。據(jù)調查,西夏陵石像生每陵僅30尊左右。為使石像生更加集中緊湊,西夏陵縮短了陵園的縱向距離,將石象生集中列置于月城之內(nèi),形成了“凸”字形的基本結構。

(2)西夏陵園在前部增加了兩座碑亭建筑,此為宋陵所沒有。碑亭建筑建于鵲臺之后,月城之前,它規(guī)模高大,地位突出。西夏陵將石像生移進月城后,陵園前部氣勢有所減弱,為彌補不足,陵園前面增筑了兩座建筑。這增加了陵園前部的氣勢,突出墓碑在陵園中的地位,而且使平面布局達到了更加均衡的效果。

(3)西夏陵取消了陵上建寢的制度。唐宋以來,陵園內(nèi)禮儀性建筑均由獻殿(又稱下宮)、寢宮(又稱上宮)組成。西夏陵只建獻殿,不建寢宮,取消了供奉陵寢的禮儀。

(4)西夏陵陵城內(nèi)的“塔式建筑”——陵臺,是陵園中一座特殊的重要建筑。陵臺臺階上的瓦礫堆積和散落的鴟吻、獸頭、滴水、瓦當?shù)冗z物說明此類建筑原有出檐結構。而且該建筑位置與中原地區(qū)陵臺的位置迥異,既不在陵園的中心或中軸線上,也不在墓室的正上方,而是偏居于陵城西北隅,墓室的正后方。建筑的性質不明,它可能反映了西夏某種特殊的葬俗。

(5)西夏陵的獻殿、地宮及陵臺成一條軸線,或與陵園中軸線成一定夾角,或偏居其陵園中軸線西側。這種葬俗西夏陵一種特殊的葬式,可能與我國古代許多民族均崇奉鬼神有關,按鬼神崇拜的觀念,中間為“神明”之位,鬼神所居,在排列位置時須有所避諱,這一觀念在許多少數(shù)民族中流傳甚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蓋西戎之俗,所居正寢,常留中一間,以鬼神,不敢居之,謂之‘神明’?!?/p>

5、西夏陵出土遺物(1)建筑材料西夏陵出土建筑材料以陶質材料為大宗,琉璃制品占一定比例,瓷質材料次之,石質構件數(shù)量較少。陶質、琉璃、瓷質構件琉璃構件六號陵人像石座和琉璃鴟吻(2)陪葬墓及其隨葬品

M177平剖面圖M182平剖面圖

陪葬墓隨葬“銅?!薄ⅰ笆R”一般在甬道兩側,其規(guī)格與墓葬的規(guī)模成正比。

武器是隨葬品中的重要內(nèi)容。6號陵墓室內(nèi)出土了許多武器殘片以及大量鐵器殘片。

發(fā)現(xiàn)有動物骨骼,種類多為雞、羊、狗等家禽、家畜。黨項人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生較晚,在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起來以后,畜牧經(jīng)濟仍占有重要地位。西夏陵出土的瓷器

(1)瓷器制作較為粗糙,白瓷為主,數(shù)量占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有碗、盤、瓶、缽、豆等。(2)以素面瓷為多。(3)高圈足器較多,普通圈足器?!巴谧氵^肩”。

三、寧夏靈武窯

1983年發(fā)現(xiàn)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地處沙漠地區(qū),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84~1985年發(fā)掘,堆積相當豐富,出土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