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管理理論主要學派_第1頁
現(xiàn)代管理理論主要學派_第2頁
現(xiàn)代管理理論主要學派_第3頁
現(xiàn)代管理理論主要學派_第4頁
現(xiàn)代管理理論主要學派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現(xiàn)代管理理論的主要學派

巴納德與社會系統(tǒng)學派決策管理學派經驗主義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現(xiàn)代管理理論的主要學派經理角色學派

巴納德與社會系統(tǒng)學派一、巴納德生平和著述二、巴納德的主要思想三、簡評

1886年11月7日,巴納德生于美國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平民家庭。1891年,巴納德五歲,母親因病去世。1904年,進入蒙特赫蒙學校學習。1906~1909年,在哈佛大學讀完了全部經濟學課程,但因缺少自然科學學分未能得到學位。1909年,進入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統(tǒng)計部工作。1915年,被晉升為AT&T商業(yè)工程師。1922年,擔任AT&T所屬賓西法尼亞貝爾電話公司副總裁助理。1926年,擔任賓西法尼亞貝爾電話公司總裁。1927年,擔任新澤西貝爾電話公司總裁,這時他41歲。巴納德?lián)芜@個職位長達20年,直到退休。1938年,代表作《經理人員的職能》由哈佛大學出版。1942年,創(chuàng)立聯(lián)合服務組織(USO),并出任總裁。1952~1954年,擔任美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主席。1948~1952年,擔任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1961年,巴納德去世。一、巴納德生平和著述巴納德與社會系統(tǒng)學派

巴納德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1938年出版的《經理人員的職能》,它被管理學界譽為經典1925年:《發(fā)展經理人員的能力》1929年:《組織實踐中的業(yè)務原則》1929年:《社會進步中企業(yè)利益》1930年:《為企業(yè)服務的大學教育》1936年:《雇主和職業(yè)指導》1938年:《關于經濟行為中的非理性》1939年:《工業(yè)關系中的高層管理人員的職責》1940年:《集體協(xié)作》1945年:《經理人員的教育》1945年:《倫理和現(xiàn)代組織》1947年:《工業(yè)研究組織的若干方面》1951年:《科學和組織》1955年:《企業(yè)首先的基本條件》一、巴納德生平和著述巴納德與社會系統(tǒng)學派切斯特巴納德

二、巴納德的主要思想巴納德與社會系統(tǒng)學派巴納德認為,協(xié)作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決定于協(xié)作系統(tǒng)的有效性和高能率。他認為,社會的各級組織包括軍事的、宗教的、學術的、企業(yè)的等多種類型的組織都是一個協(xié)作的系統(tǒng),這些協(xié)作組織是正式組織,都包含三個要素:協(xié)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標;信息聯(lián)系。在巴納德看來,個人若欲同他人建立協(xié)作關系,就必須處理好相關的社會因素,它們是協(xié)作系統(tǒng)得以成立的最基本條件。具體說來,這些社會因素包括五個方面:(1)協(xié)作體系中個人之間的相互作用。(2)個人和集體之間的相互作用。(3)作為協(xié)作體系影響對象的個人。(4)社會目的和協(xié)作的有效性。(5)個人動機和協(xié)作的能率。

三、簡評巴納德以社會科學家高瞻遠矚的眼光來看待組織,又以物理學家的細致態(tài)度來分析組織。他把社會學概念應用于分析經理人員的職能和工作過程,并把研究重點放在組織結構的邏輯分析上,提出一套協(xié)作和組織的理論體系。巴納德將組織定義為“把兩個以上的人的各種活動和力量有意識地加以協(xié)調的體系”。這個定義后來成為關于組織最有名也最有影響的定義。行為主義學派創(chuàng)始人,著名的管理學家愛爾頓·梅奧在哈佛商學院的課堂上,把巴納德作為一個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心的管理者的范例。日本學者占部都美認為:巴納德是“現(xiàn)代管理理論之父”。但關于現(xiàn)代組織理論,“巴納德只是開了個頭,并不是到此結束,他的理論已由西蒙加以修正和發(fā)展。”巴納德與社會系統(tǒng)學派

決策管理學派一、赫伯特·西蒙的生平簡介二、西蒙的主要思想與經典著作三、決策理論的主要內容四、簡評

一、赫伯特·西蒙的生平簡介赫伯特·西蒙(1916——2001),西方管理決策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美國管理學家和社會科學家,在管理學、經濟學、組織行為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計算機學等方面都有較深厚的造詣,堪稱社會科學的通才,曾經來中國訪問和講學。1916年6月15日生于美國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市。1933~1936年,西蒙就讀于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并獲得政治學學士學位。西蒙在1939~1942年擔任了加利福里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的主任,從事地方政府研究工作,并完成了關于管理決策制定的博士論文,該論文后來成為他的經典著作《管理行為》(1947)的基礎。1942年西蒙擔任了伊利諾斯理工學院政治系教師,并于1943年獲得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學博士學位。在1946~1950年期間他曾任多個政府部門或協(xié)會的顧問。1949年西蒙應邀來到卡內基—梅隆大學,先是任行政學與心理學教授(1949~1955),后來任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教授終生。西蒙獲得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他是管理方面唯一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人。2001年2月9日逝世。決策管理學派

二、西蒙的主要思想與經典著作主要思想:西蒙在管理學上的貢獻是提出了管理的決策職能,建立了系統(tǒng)的決策理論,并提出了人類“有限度理性行為”的命題和“令人滿意”的準則。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是管理的核心;決策者在組織中起著核心和動力作用,對組織的影響很大經典著作:《行政管理行為》(1945);《人類模型》(1957);《組織》(1958);《管理決策的新科學》(1960);《發(fā)明的模型》(1977);《思想模型》(1979年)決策管理學派

三、決策理論的主要內容管理就是決策決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

(搜集情況階段;擬定計劃階段;選定計劃和實施階段;評價計劃階段)3.合理性的決策標準(難得最佳方案的原因:信息的不完全性;預測的困難性;

窮盡可行性的困難性)4.程序化決策和非程序化決策決策管理學派

四、簡評1978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西蒙諾貝爾經濟學獎,肯定了他在組織決策理論的貢獻。瑞典皇家科學院總結性地指出:“就經濟學最廣泛的意義上來說,西蒙首先是一名經濟學家,他的名字主要是與經濟組織中的結構和決策這一相當新的經濟研究領域聯(lián)系在一起的?!北说盟拐f:“西蒙所說的‘最滿意’的決策原則是符合實際的。因為在決策中,如果不顧條件地盲目追求最好,最后可能連好都找不到。”管理就是決策,西蒙的決策理論不但適用于企業(yè)組織,而且也適用于一切正式組織及機構的決策決策管理學派

經驗主義學派一、彼得·德魯克生平簡介二、主要代表著作及思想貢獻三、經驗學派的主要觀點四、對經驗主義學派的評價

一、彼得·德魯克生平簡介彼得·費迪南德·德魯克(PeterFerdinandDrucker,1909年11月19日-2005年11月11日),被尊為“大師中的大師”。奠定了其現(xiàn)代管理學開創(chuàng)者的地位,被譽為“現(xiàn)代管理學之父”。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魯克出生于奧匈帝國統(tǒng)治下的維也納,祖籍荷蘭。1937年移民美國,曾在一些銀行、保險公司和跨國公司任經濟學家與管理顧問,1943年加入美國籍。作為第一個提出“管理學”概念的人,當今世界,很難找到一個比德魯克更能引領時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指出計算機終將徹底改變商業(yè);1961年,提醒美國應關注日本工業(yè)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這個東亞國家可能陷入經濟滯脹;1990年代,率先對“知識經濟”進行了闡釋。2005年11月11日,德魯克在美國加州克萊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歲。經驗主義學派

二、主要代表著作及思想貢獻1946年《公司的概念》(該書的重要貢獻在于,首次提出“組織”的慨念,并且奠定了組織學的基礎。)1954年《管理實踐》(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

1966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本書成為高級管理這筆度的經典之作。)1973年《管理:任務、責任、實踐》(該書被譽為“管理學”的“圣經”。)1982年《巨變時代的管理》1985年《創(chuàng)新與企業(yè)家精神》(本書被譽為《管理實踐》推出后德魯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99年《21世紀的管理挑戰(zhàn)》(德魯克將“新經濟”的挑戰(zhàn)清楚地定義為:提高知識工作的生產力。)經驗主義學派

三、經驗學派的主要觀點這個學派的學者把對管理理論的研究放在對實際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經驗教訓的研究上,強調從企業(yè)管理的實際經驗而不是從一般原理出發(fā)來進行研究,強調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和概括管理經驗。德魯克首先意識到任務對管理行為的影響,首先有任務才有管理,任務決定管理。他在書中說:工商企業(yè)——以及公共服務機構都是社會的器官。理論研究內容:管理應側重于實際應用,而不是純粹理論的研究;管理者的任務是了解本機構的特殊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職工有成就;實行目標管理的管理方法;經驗主義學派

四、對經驗主義學派的評價經驗主義學派的方法可以說在管理了理論中較具特色,但他們還是受到了許多管理學家的批評。批評:經驗主義學派由于強調經驗而無法形成有

效的原理和原則,無法形成統(tǒng)一完整的管理理論,管理者可以依靠自己的經驗,而無經驗的初學者則無所適從。過去所依賴的經驗未必能運用到將來的管理中。過分地依賴未經提煉的實踐經驗和歷史來解決管理問題是無法滿足需要的。經驗主義學派

權變理論學派一、權變理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三、對權變理論的評價二、權變理論的主要觀點

一、權變理論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盧桑斯(權變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一、過去的管理理論劃分為4種學說:過程學說、計量學說、行為學說和系統(tǒng)學說。二、權變管理理論考慮到有關環(huán)境的變數(shù)同相應的管理觀念和技術之間的關系,使采用的管理觀念和技術能有效地達到目標。三、權變管理理論的核心內容是環(huán)境變量與管理變量之間的函數(shù)關系就是權變關系。

弗雷德·菲德勒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行為學家經典著作《讓工作適應管理者》從三個方面釋義的權變(時間,空間,對象)權變理論學派

二、權變理論的主要觀點該學派認為,管理實務取決于環(huán)境,在管理中要根據內外條件隨機應變。其主要觀點為:突破了傳統(tǒng)理論把組織看成靜止的、相對封閉的系統(tǒng)的局限,認為環(huán)境是不斷變化的,不存在一成不變的、普遍使用的、理想的組織管理模式。提出環(huán)境變量和管理變量之間存在著函數(shù)關系,這種函數(shù)關系就是權變關系。為了使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要進行大量的調查研究,然后把組織的情況進行分類,建立模型,據此選擇和調整有效的組織方式。權變理論學派

三、對權變理論的評價權變理論學派同經驗主義學派有密切的關系,但又有所不同權變理論為人們分析和處理各種管理問題提供了一種十分有用的方法權變學派存在一個根本性的缺陷,即沒有統(tǒng)一的概念和標準權變理論試圖改變一種局面,變各派理論互相“詆毀”為相互“承認”權變理論學派

經理角色學派一、亨利·明茨伯格的生平與著作三、簡評二、經理角色學派的主要觀點

一、亨利·明茨伯格的生平與著作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是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譽的管理學大師,經理角色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39年9月2日出生于加拿大的一個普通家庭。1988年至1989年間,他曾經擔任戰(zhàn)略管理協(xié)會主席,就在他的領導地位得到肯定之后,他卻宣布了戰(zhàn)略管理衰落的概念。明茨伯格的身上充滿了悖論,他因此獲得了"管理領域偉大的離經叛道者"的頭銜。1980年,成為加拿大皇家協(xié)會的會員,是該協(xié)會第一位管理學教授出身的會員1995年,該年度最佳著作《戰(zhàn)略規(guī)劃的興衰》獲得管理學會的喬治·泰瑞獎1998年,明茨伯格被授予為加拿大國家勛章(加拿大最高榮譽)與魁北克勛章2000年,因對管理學所做出的貢獻獲得管理學會頒發(fā)的杰出學者獎

經理角色學派

一、亨利·明茨伯格的生平與著作迄今為止,明茨伯格一共出版了16本書和140多篇文章,其中許多著作和論文都在管理領域極具影響力。1965年:《戰(zhàn)略制定的科學》(論文)1967年:《工作中的經理》(博士學位論文)1973年:《管理工作的本質》1975年:《管理者的工作:傳說與事實》(論文)1979年:《組織的結構》1981年:《組織設計:要時尚還是要匹配》1982年:《效率的壞名聲》1983年:《組織內外的權力斗爭》1989年:《明茨伯格論管理:洞悉我們奇特的組織世界》1991年:《戰(zhàn)略過程》1994年:《戰(zhàn)略規(guī)劃興亡錄》1998年:《戰(zhàn)略歷險》2000年:《行政管理》2004年:《管理者不是MBA》經理角色學派

二、經理角色學派的主要觀點(一)經理工作的6個特點:工作量大,步調緊張;工作的簡短、多樣和瑣碎;把現(xiàn)實的活動放在優(yōu)先的地位;愛用口頭交談方式;重視同外部和下屬的信息聯(lián)系;權力和責任相結合。經理角色學派(二)經理所承擔的角色作為掛名首腦的經理作為領導者的經理作為聯(lián)絡者的經理作為監(jiān)聽者的經理作為傳播者的經理作為發(fā)言人的經理作為企業(yè)家的經理作為排除故障者的經理作為資源分配者的經理作為談判者的經理

三、簡評湯姆·彼得斯稱贊亨利·明茨伯格為“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管理思想家”他沒有追隨大師們所走的道路,而是獨辟蹊徑地選擇了一條非常智慧的途徑穩(wěn)步前進。加拿大管理學教授懷特(RodWhite)這樣評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