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畫素材課件_第1頁
中國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畫素材課件_第2頁
中國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畫素材課件_第3頁
中國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畫素材課件_第4頁
中國唐宋元明清古山水畫素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唐宋元明清古典山水畫

唐末宋初:1000年前的山水畫盛世

在一千年以來的各類畫史和評論集中,宋朝都被看作是中國山水畫的一個成熟時期,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繪畫大師,很多都是出自宋朝,我們今天將細讀的范寬和明天將介紹的郭熙分別是北宋前期、中期最重要的畫家。

在宋朝之前,人物畫一直是漢、唐的主要畫種,但從動蕩的五代開始,中國山水畫開始發(fā)展。那時候,一些詩人、畫家開始受到道家觀點和思想所激發(fā),尋覓自然之美,“與自然合一”,他們將對人的興趣轉移到自然上,長期隱居深山,以畢生的精力去描繪山水。到了十一世紀的宋朝,這一轉移徹底改變了中國畫的格局,從此,山水畫成為中國繪畫傳統(tǒng)中的最重要的門類,也是取得了最獨特最輝煌的成就。

他們在唐代水墨山水畫和青綠山水的基礎上,分別創(chuàng)造了肅穆的北方山嶺和秀麗的江南山水。值得注意的是,五代和宋初山水畫家開始追求畫面的統(tǒng)一,不再像唐代畫家那樣在色彩和細節(jié)上下功夫,他們甚至減少顏色、或者完全不用色,來達到畫面能夠產生連續(xù)、完整的空間,比如使用淺墨表現遠景,逐漸引人進入深處的小路、若隱若現的云煙等等。

一張山水畫更是畫家自身境界的體現,而不再對現實的臨摹。高居瀚在《中國繪畫史》一書中這樣寫道:“在他們的作品中,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的平衡。他們使用奇異的技巧,以達到恰當的繪畫效果,但是他們從不純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個表現,不容流于濫情。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歡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他們視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無可比擬的。”

因此,五代、北宋的董源、李成、范寬、郭熙,他們的作品在后來,一直被元朝、明朝的畫家所崇拜,模仿。令人遺憾的是,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真跡卻是少得可憐。

盛唐的背景盛唐,指唐玄宗在位的開元,天寶年間,大致相當于公元八世紀上半葉。這時國家統(tǒng)一,經濟繁榮,政治開朗,文化發(fā)達,對外交流頻繁,社會充滿自信,不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絹本設色,立軸構圖,咫尺之間,營造宏大的架構。集云光嵐影之變,畫深山幽谷白云縈繞,懸崖流泉,古木蒼郁,行人策騎游賞,穿行其間,各具姿態(tài),一一被畫家收入筆端,曲盡其妙。春山行旅圖王維此圖是畫家晚年隱居輞川時所作。畫面群山環(huán)抱,樹林掩映,亭臺樓榭,古樸端莊,別墅外,云水流肆,偶有舟楫過往,呈現出悠然超塵絕俗的意境。在王維的山水畫中,尤其這幅《輞川圖》所創(chuàng)造的淡泊超塵的意境,給人精神上的陶冶和身心上的審美愉悅,曠古馳譽。元代湯后士在其所著《畫鑒》中說:其畫《輞川圖》世中之最著也。傳世的《雪溪圖》可說是最接近于史載王維繪畫風格的一件作品了,畫下方一座木拱橋將觀者引入白雪皚皚一片冰雪世界,數目凋零,人煙稀少,小溪的兩岸有茅屋四五間,溪中有一葉蓬船,有船夫撐篙而行。情景冷漠蕭瑟。畫家用墨色染溪水,以映襯兩岸之白雪,坡石有漬染。這正是唐代山水畫的一大典型特征。令人感到驚訝的是全圖采用俯視法,所畫場景之透視異常精確,無論比例,角度,即使以焦點透視質之,皆中規(guī)矩。原作不知存何處,我們所見的圖片恐怕還是翻錄于《中國名畫寶鑒》圖錄?,F存范寬的傳世作品另有《雪景寒林圖》,此畫畫面群峰嵯峨起伏,山頭作寒林,近景林水深邃,后有村居。門口有一人似在觀賞雪景。氣勢壯闊而又富于變化。此圖用筆強健,屋宇用鐵線描,行筆堅硬,人物也生動有致。清代安岐評價雪景寒林圖》為:“宋畫中當為天上神品(墨緣匯觀錄》)?!?/p>

李成李成被譽為中國最偉大的山水畫家之一,很多評論家認為,中國山水畫之所以能取得卓越成就,和李成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因為,從范寬到郭熙,他們都認為李成是自己的老師。

和范寬的“高遠”不同,李成的作品屬于中國畫中的“平遠”。這幅相傳是李成作品的《晴巒蕭寺》,也體現了宋初山水的另一種北方風貌:山巒靜穆,枯樹凸立在稀嵐里。黑樹干清晰地矗立在前景,向后退去時,則淺充分體現了山水實景與畫家內心秩序再現之間的關系。淡成影而消失,成就了一種新的莊嚴氣氛。

董源董源和其學生雖然生活在南方,他們的江南風景,成就了中國另一個重要的山水畫派,被尊為南派正宗,元四家及明代吳門畫派都深受他的影響。這種畫派的典型構圖是圓頭山脈綿延起伏的水景,用一種疏緩的筆調畫成,使用了大量細點和皴筆來柔化形式,以產生豐富的地質層次感。

董源是鐘陵人(今江西進賢西北)。南唐中主李璟一時任北苑副使,故稱“董北苑”。繪畫以水墨山水畫成就最大。

《瀟湘圖》是一卷典型的江南山水畫派的作品,屬董源的代表作。用水墨加花青,不作奇峰峭壁,層層疊疊的山巒復嶺,沙州岸邊有身穿紫衣的兩個女子,灘上有奏樂者五人;江中一船上有六人,穿朱衣者坐在中間,一人舉傘蓋,也許是一個被迎接的新娘。整個畫面清幽淡遠,平淡幽深,充滿了江南的雅致。此畫原無印款,董其昌根據《宣和畫譜》定名為《瀟湘圖》,并認為是描寫“洞庭張樂地,瀟湘帝子游”的詞意。

董源水墨作畫,近看筆黑不分,似乎雜亂無章;遠看但見近山遠水,景物粲然,歷歷在目,被譽為“粗頭亂服之中出章法”的變體畫家。宋《夢溪筆談》曾評論董源的山水畫為“其用筆甚草草,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

元代繪畫:業(yè)余畫家的文人復古潮十三世紀晚期,蒙古人推翻了南宋政權,元朝成立。在政局變革,社會動蕩的局面下,畫家的身份也發(fā)生了很多改變。比如在宋朝,幾乎所有的畫家都是職業(yè)畫家,為宮廷服務,或者賣畫為生,但到了元代,漢人難有當官的機會,而且很多知識分子不愿意接受蒙古人召舉,忍著生活貧困,和朋友吟詩賦詞,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精神圈子,不少繪畫中都可以見到他們隱喻故國的象征手法。在這種背景下,文人畫開始全面興起,更多的業(yè)余畫家出現,他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背景,在不同的場合為不同的人畫畫,中國畫也自然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

元代的文人畫,更加強調以畫“寄興”,畫畫是為了修生養(yǎng)性,而不是為了出售。他們認為繪畫的精神來自畫家的天分和感受,而不是后天技法造就,所謂的"觀畫知人",就是在強調畫與人修為的關系。因此,畫家主要花功夫的地方不在于進行技巧訓練,而糅合了好幾種功夫:比如鍛煉自己對風格的感受能力;通過揣摩古畫來熟悉古代的風格;借書法提高筆墨功夫,要讓自己保持在大自然及文化的氛圍里,使自己的感受力和品位日益提高。他們繪畫手法也在竭力擺脫南宋的影響,而向更早的唐朝、五代、宋初尋找根源,試圖將古代的繪畫風格引入現在的風格中。

趙孟頫趙孟頫就是元初時期一個最重要的畫家,他1254年出生在宋宗室之家,宋朝覆滅后,他進行過一段文史書畫研究,后來曾在元朝做官,收藏了一大批古畫,在接受唐代青綠山水、五代董源的畫法以及李成、郭熙的山水傳統(tǒng)下,他在遵循古老的構圖形式后,又對畫面進行了自己的創(chuàng)新,深刻影響了元代山水畫的發(fā)展。其中,《鵲華秋色圖》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趙孟頫的繪畫主張主要有兩點:一是強調復古,說:“畫貴有古意”:二是提倡“書畫同源”,要求筆墨的書法趣味。他的復古論,主要目標是攻擊南宋院畫,說"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甚,子刻意學唐人,殆欲盡去宋人筆墨"。但他并不是要人繼承唐畫重視內容的傳統(tǒng),而是要復興唐畫的"簡率",即筆墨形式方面的"古意"。這種復古主張深合元明以來許多士大夫文人口味,大大助長了后來的摹古風氣。

趙孟頫絹本淡色

這幅畫是趙孟頫特地為老友周密所畫。周密是元代一位文人、收藏家,山東人。趙孟頫曾經走訪過此地,在濟南游歷后,他回到了杭州,根據記憶,替沒有去過的周密畫下了這幅山水畫。不過,這幅畫不是完全的寫實,畫面上的兩座山(華不注山、鵲山)實際相隔很遠,但在畫面上,畫家卻把它們湊在了一起。畫中呈現一片遼闊的沼澤地,一望平闊,畫面的邊際矗立著兩座山,右方尖峰突起,高峭的是華不注山,左方圓平頂的是鵲山。兩山之間錯落著楊樹、小松以及眾多不知名的雜樹,遠處有一排杉樹,郁郁蔥蔥,但有些葉已略脫,樹枝分明可見,葉子染紅染黃。我們還能看到五頭山羊,散處在簡陋的茅草屋前吃草。水邊還有幾片扁舟,有漁叟在上面撐篙,岸邊還有一個漁夫持竹竿敲水趕魚,正待提網。筆墨色彩交融中,帶給了友人周密一幅遙遠的故鄉(xiāng)夢境。這幅畫中,我們能看到五代名家董源的影子,事實上,趙孟頫正是依照著古風進行著畫面構圖。對于這幅畫,旅美學者李鑄晉特地寫了一本書,詳細介紹趙孟頫的生平與畫藝。在書中,他這樣寫道:“為要強調這種統(tǒng)一調和的氣氛,井然有序的排列、分段的間隔、景物的形狀大小不一等等,全是畫者企圖把自然現像湊合到心中景象的種種方法。就這方面看,最明顯的地方就在他處理景物的比例。舉例而言,鵲華二山和附近不遠的樹木房屋比較起來,好像很??;同時,這些樹木和小舟漁叟相比,又顯得碩大無比。畫家之所以用這不相稱的比例,一方面大概是要達到畫面統(tǒng)一。就像以之一面鎮(zhèn)壓著那兩座龐大巍峨的山,一面平和村夫漁叟正從事的生計,從而表現出一種寧靜安逸的感覺。另一方面,也是要使全畫達到一種‘古拙’的感覺;這種特色,是從古人的作品中來的,因為即使山形、樹木、茅舍、船只和人物牲畜等,雖都寫得不全合乎比例,也不具那種媚人的艷麗,卻有他們的獨特與純真的地方,使我們在一般景物的外形之外,還可以深入領略到古人的意境?!币虼耍谮w孟頫作出種種大膽仿古嘗試之后,李鑄晉認為,《鵲華秋色圖》充分地表現出一種超出時間空間限制的能力,把我們引帶到如夢的平靜和睦的鄉(xiāng)間,使我們獲得到一種新的經驗和觀點,以對現實有一個更深的認識。《鵲華秋色圖》可以分成三段,它的構成正像一個交響曲的三段樂章。右起第一段以華不注山為主,這座山從地面突起,其尖峭高聳的氣勢象征著一派莊嚴,從這座山至近景,可見三叢樹木,以第一叢最大,在山腳下列成一行,數約三十棵,全是稚松。深綠的樹和青蘭的山互為呼應,樹的垂直線加強了山坡的動力。這叢枝葉茂密的林木形成了一幅簾幕,與之相對的是兩小組雜樹,一組只得兩株,另一組則有三株,樹枝不是光禿,便只剩黃葉數片,其簡單孤寂的樣子正和鵲華二山一樣;其左彎右曲的姿勢和從近景到遠處沼澤上的蘆葦互相呼應。第二段的中心點續(xù)移到近景來,以一大叢樹木為主,襯托著背景一望無際的沼澤,這些樹木都是干粗枝短,有的仍保持綠葉,有的葉已轉為火紅或黃,更有全抹光禿,只余彎曲的細枝,這幾棵樹,每棵各不相同,各屬于一類,造成一種變化不同、錯綜復雜的感覺,不過樹的種類雖繁,而樹干卻差不多相同,這兩特點互相對立,而生于樹木間的風美草,外形都十分類似,于是更加強了樹木間的相同點,林木的直線和沼澤的橫線互相平衡.彌漫全景,連綿滋生的蘆葦把整部分的韻律契合起來。第三段最為繁復,雖然這時焦點轉回遠處的鵲山,但由于此山不大,且山形并不突出,因之好像不及華不注山那么重要,為要彌補這不足,畫者增加了好些景物,其實只有這部分,我們才可看到早期中國畫三步深入從近至遠的畫法。與遠處獨立的山對立,中另畫有三所茅舍.四周圍繞著的樹木,與第二部分的樹木相同。這里有山羊五頭,若以鮮黃色,此外還有一排漁網、老農一人。近景以四棵巨柳為主。我們把目光轉移到以上不同的景物便顯得調和一致了。一所茅舍半陷于柳樹后,鉑前漁妻正從水中把網提出。樹叢的橫陰和遠處山形迢相呼應。每所茅舍的外形再三重復同一韻律。宜的蘆葦和平的沼澤再次成為調和全畫的基本因素。這樣三段都緊密銜接,在風格上造成了一種強烈的統(tǒng)一感。

王冕王冕(公元1287-1359年)元畫家。字元章,號煮石山農、飯牛翁、會稽外史、梅花屋主等,浙江諸暨人。擅畫墨梅,師法楊無咎,喜作繁枝密花,萬蕊千花,自創(chuàng)一格,筆法勁健。曾撰〈梅譜〉一篇。講述畫梅的經驗。著有《竹齋集》。代表作《南枝春早圖》。明代文人畫中的雅興

到了明代開始的一百多年,中國畫沒有特別的發(fā)展,直到沈周和“吳門畫派”的出現。在元朝統(tǒng)治的短短90年中,“元四家”的創(chuàng)新改革,一直延續(xù)到明代初期。

十五世紀中期,蘇州一帶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繁榮,很多富商將錢財用來購買書畫,文學、繪畫、戲劇、書法等藝術,再度隨著貿易的發(fā)達而興盛起來,不少富家子弟和退隱的文人共同形成了一個“隱士”階層。吳門派,就是這樣一群生活在吳縣(蘇州周圍)的文人。他們大多出身于豪門貴族,受過完整的儒家教育,過著優(yōu)越的生活,悠閑地從事一些風雅又賞心悅目的娛樂。和元朝的隱士不同,他們極少有對社會的不滿和憤懣,大多有一種對現狀滿意的舒適感。

沈周沈周就是明代畫風最具代表性的“吳門畫家”。他出身于一個世儒之家,曾祖父是王蒙摯友,父親沈恒吉、伯父沈貞吉都善畫,過著文人雅士的生活,和當時的文人定期拜訪,作詩填詞,并以繪畫、收藏為樂。在這樣的生活氛圍下長大,沈周自然從小就博覽群書、能詩能文。

沈周一生沒有做官,他在父親過世后以奉養(yǎng)寡母為由,拒絕當官,他對自己的悠閑生活相當滿意,以“石田”為字,也就是“無用”的意思(引自《左傳》:“得志于齊,猶獲石田也,無所用之?!彼麨槿藴匮艑捄?,求其書畫者經常是“屐滿戶外”,“敗夫”、“牧堅”向他求畫,也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求他提款,也欣然應允。向他學畫的人也很多,一代名士文征明、唐寅都是他的學生。因而在明代中期蘇州一帶形成一支陣容強大,足以與浙派抗衡的“吳門畫派”。

沈周的畫除了深受家庭的熏陶外,也得到同鄉(xiāng)先輩杜瓊、劉玨等人的親授。據明末畫評家李日華記述:沈周以臨摹各家畫風開始,中年以黃公望為宗,晚年又“醉心”于吳鎮(zhèn),于廣收博取中自拓新意,形成自己蒼勁雄逸的獨特風格。他講究詩、書、畫三者的有機結合,蒼潤雄逸的畫面,配上清新質樸的詩句和挺拔蒼勁的書法,突出了文人畫的特色。

沈周不僅為吳派的宗主、“明四家”的領袖,亦為明代山水畫的代表作家,繼戴進之后最有影響的畫家。他的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仿董巨山圖》、《東莊圖》、《滄州趣圖》、《臥游圖》、《西谿圖》等。

唐寅《秋風執(zhí)扇圖》唐寅,字伯虎,民間對“唐伯虎”的故事非常熟悉。自幼才華過人的他,性格玩世不恭,尤其是二十九歲時,他進京趕考,卻遭遇科場舞弊案,無辜受到牽連,蒙冤坐牢之后,他更是無心做官,一生放蕩不羈。外出游歷山河?;氐教K州,他筑室“桃花塢”,與張靈、祝允明、文征明、徐禎卿結成死黨,繼續(xù)他的詩文書畫的筆硯生涯,他還刻了一方常用的印,稱自己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唐伯虎的畫風主要受到沈周影響,后來他又追尋了李唐、馬遠等“宋代院體”傳統(tǒng),吸取元代四家水墨淺絳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行筆秀潤縝密,瀟灑清逸。這幅《秋風執(zhí)扇圖》就表現了一個手持紈扇,站立在秋風之中的弱女子,表情含蓄,若有所思。題畫詩道:“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涼?!北憩F出了自己世態(tài)炎涼而憤懣。

全圖以水墨畫成,線條遒勁且有動感,顯出唐寅駕馭筆墨線條的功力和人物造型方面高深的造詣。

戴進《春山積翠圖》

戴進(1388~1462),又號玉泉山人,浙江錢塘人,最早他是一個金銀工匠,后來學畫,曾因《秋江獨釣圖》得到宣德皇帝的稱贊,后來又遭人嫉恨,受讒言被削職為民。

戴進離開宮廷后,長期在民間賣畫為生,在南京、杭州一帶生活,一生懷才而不得意,窮困潦倒,死后得到人們的認可,認為他的畫能“變南宋渾厚沉郁之趣,成健拔勁銳一體”,對明代的畫壇有重大影響,在畫史上被稱為“浙派”山水的開創(chuàng)者。

戴進所作山水、人物極精妙,兼能花鳥、走獸。他的山水畫,畫法用斧劈皴,行筆有頓挫,水墨淋漓盡致。傳世作品有《春山積翠圖》、《金臺送別圖》、《羅漢圖》、《鐘馗夜游圖》、《關山行旅圖》等。這幅《春山積翠圖》是他62歲所作,他以水墨寫意的形式,表現了古松盤曲,山峰逸秀,很典型地代表了他中晚期畫風的演變。

此畫以斜向切割的方式表現了近、中、遠三個景物層次,進景是一個山腳,有幾株枝葉茂盛的松樹,一老一少走在山間小路上。前方不遠處,露出了茅舍的屋頂。遠處的青山和松樹構成了南宋宮廷畫中的“S”形曲線。由此可以見他的畫受到南宋畫風的影響。

孫克弘(公元1533-1611年)明書畫家。字允執(zhí),號雪居,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以父蔭人仕,官至漢陽知府。擅畫花鳥、竹石、山水,師法沈周、陸治。中年多作設色,工整清麗,晚年放逸,筆法簡煉。善書法,能詩。代表作《百花圖》。王翚《山水圖》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江蘇常熟人。生在詩書世家,祖上四世善畫,他一生未涉足仕途,拜王鑒、王時敏為師。他筆墨功力精深,自稱其作品“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