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講義第三講生物的進化_第1頁
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講義第三講生物的進化_第2頁
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講義第三講生物的進化_第3頁
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講義第三講生物的進化_第4頁
高三生物一輪復習講義第三講生物的進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講生物的進化考點一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世界上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神創(chuàng)論→自生論→宇宙胚種論→新自生論(或化學進化學說)生物進化:從無生命→(化學進化)→原始生命→(生物進化)→現代生命的假說(至今依然為假說),以化石為證據生物為什么會進化?生物是怎么進化的?一、拉馬克的(用進廢退學說)進化學說拉馬克(1744—1829)通過對植物、動物的大量觀察提出(“想”)1.主要內容生物來源:物種可變,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生物進化來的。環(huán)境的變化可引起物種的變化【即定向變異,拉馬克認為環(huán)境的變化直接導致變異的發(fā)生,以適應新的環(huán)境條件,此觀點錯誤】進化順序:由低等到高等進化原因: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兩條著名法則】(獲得性遺傳指由親代獲得,此觀點錯誤)用進廢退:器官用得越多越發(fā)達,器官廢而不用就會造成形態(tài)上的退化。在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下,受到動物本身的意志欲望等的作用,任何器官如果持續(xù)使用則逐漸增強并發(fā)達,如果不經常使用則逐漸衰弱退化消失?!坝眠M”實例:長頸鹿的長頸和前肢,食蟻獸舌頭細長“廢退”實例:鼴鼠長期生活在地下眼睛萎縮退化,蛔蟲生活在腸道視力差獲得性遺傳:由于環(huán)境引起或者由于用進廢退而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在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下,動物發(fā)展某器官或者喪失某器官的這種獲得的變異,可以通過生殖遺傳給后代。拉馬克認為具有神經的高等動物,后天獲得性狀可以傳到下一代,并舉例鐵匠的兒子將來肌肉一定發(fā)達。思考:按照用進廢退法則推理未來人是怎樣的?用拉馬克理論能否解釋你們視力下降的原因?存在問題2.局限性①缺少科學證據的支持。(大多數來自主觀臆測)②過于強調環(huán)境的變化直接導致物種的改變,實際上環(huán)境的變化如果未引起遺傳物質的改變,就不會遺傳?!竞雎赃z傳物質的作用,當時科學局限性,不知遺傳物質為何物】③過分強調生物本身自我改進的力量3.歷史貢獻①歷史上第一個系統(tǒng)地提出了進化理論的學者;第一個較完善的進化學說。②反對神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論(特創(chuàng)論)。對神創(chuàng)論造成一定的沖擊,奠定了生物進化論的科學基礎.二、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1.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達爾文進化理論的中心觀點①過度繁殖:為自然選擇提供了足夠多的選擇材料,是自然選擇的基本條件(或外因),為生存斗爭的原因。地球上各種生物都有極強大的生殖力。過度繁殖含義:后代數目超過環(huán)境承受的能力②生存斗爭:為自然選擇的方式和手段,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原因:生物為爭奪有限的生活條件分為:生物個體之間進行的斗爭【種內斗爭(最激烈和殘酷)和種間斗爭(競爭、捕食、寄生等)】和生物與無機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斗爭結果:生物大量死亡,少量存活(對個體不利,對物種有利,推動生物進化)即“強者勝”閨哥彩蛋: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并不多。③遺傳和變異:為自然選擇的基礎,進化的內因,變異提供生物進化的原材料特點:遺傳和變異具有普遍性,變異具有不定向性。變異是否有利取決于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自然選擇定向且決定生物進化方向注意:環(huán)境僅是選擇因素,不是變異的誘導因素,即變異在前,自然選擇在后。④適者生存:自然選擇的結果。即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對環(huán)境適應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huán)境不適應的。2、思考與討論思考1:結合自然選擇學說的解釋模型,利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的觀點解釋長頸鹿為什么脖子長?達爾文認為長頸鹿的進化原因是:長頸鹿產生的后代超過環(huán)境承受能力(過度繁殖)。它們都要吃樹葉而樹葉不夠吃(生存斗爭)。它們有頸長和頸短的差異(遺傳變異)。頸長的能吃到樹葉生存下來,頸短的卻因吃不到樹葉而最終餓死了(適者生存)。思考2:枯葉蝶的翅很像一片枯葉,這種現象叫什么?這有什么適應意義?從進化的角度,怎樣解釋這種適應的形成?同一環(huán)境中不乏翅色艷麗的蝴蝶,這與你剛才所做的解釋有矛盾嗎?如果有,有怎么解釋?擬態(tài),使枯葉蝶不易被天敵發(fā)現。祖先中出現翅似枯葉的變異個體→這種變異為可遺傳變異→這種個體生存和留下后代的機會多→久而久之,使這類蝴蝶具有翅似枯葉的適應性特征??此泼?。其實,翅色艷麗的蝴蝶可能具有其他防御敵害的適應性特征,如翅上有類似猛禽眼睛的眼斑。思考3:用農藥消滅害蟲,開始時,效果顯著,但過一段時間后,藥效明顯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農藥使這些害蟲產生了抗藥性嗎?不是!主要是害蟲本來就存在抗藥性變異的個體,農藥殺死的是不具抗藥性的個體,具有抗藥性的個體保留了下來,并把抗藥性遺傳給了后代。農藥對害蟲的抗藥性變異起了定向選擇作用,抗藥性變異經過遺傳逐代積累,最后就形成了具有抗藥性的新品種,農藥對其就不起作用。思考4:在遠離大陸的印度洋南部的克格倫島,島上經常刮大風。達爾文發(fā)現這里的昆蟲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翅非常發(fā)達,一類是無翅或翅小不能飛翔,并指出上述現象與島上經常刮海風有關。請試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觀點來回答以下問題:①這些昆蟲與海風是什么關系?這些昆蟲與海風的關系是生存斗爭。②這里刮的海風對島上昆蟲的翅起了什么作用?這里刮的海風對島上昆蟲的翅起了選擇作用。③通過這種現象說明變異是定向的還是不定向的?變異是不定向的。注意:生物的變異是否有利取決于它們生存的環(huán)境思考5:英國曼切斯特地區(qū)有一種樺尺蠖(蛾),有灰色的和黑色的,白天棲息在樺樹干上,夜間活動。工業(yè)革命前:灰色的>>黑色的,樺樹樹干長滿地衣(灰色)工業(yè)革命后:黑色的>>灰色的,地衣不能生存,樹皮被熏成黑褐色小結: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①選擇材料,基本條件,外因——過度繁殖②選擇的動力,手段和方式——生存斗爭③選擇的基礎,內因——遺傳和變異④選擇的結果——適者生存進化的方向——自然選擇決定補充:人工選擇以是否對人有利為標準。自然選擇以是否有利于該生物的生存為標準(選擇的基礎都為遺傳和變異)3.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評價I、科學性:①解釋生物進化的原因(變異,自然選擇和遺傳綜合作用結果)

②揭示生命現象的統(tǒng)一性原因(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生物界的物種之間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

③解釋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④給神創(chuàng)論和物種不變論給予致命的打擊,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有力的武器=2\*ROMANII、局限性:①對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不能作出科學解釋。(接受了拉馬克關于器官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的觀點)

②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局限于個體水平

③強調物種形成都是漸變的結果,無法解釋物種大爆發(fā)現象材料一:1984年在我國云南澄江發(fā)現了聞名于世的澄江動物化石群。澄江動物化石群向人們展示了各種各樣的生物在寒武紀里大爆發(fā)式(約5.7~5.0億年前,多為低級單細胞生物)的出現,動物的演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動物新的構造模式或許能在“一夜間”產生?,F在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個動物門類當時幾乎都已經存在,只是處于非常原始的狀態(tài)。達爾文認為生物的有利變異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積累、加強可能產生生物的新類型,但是此材料表明許多新物種的產生不是微小的變異漫長的積累,而是呈現為大爆發(fā)式地出現。材料二:生物群落中,個體之間不僅有激烈的生存斗爭,也有和諧的合作。小鳥會幫助鱷魚清除牙縫中的肉,母獅子會合作哺乳別的幼獅子,老斑馬甚至在群體被獅子追逼的時候迎上去,以自殺來保護群體。達爾文認為生存斗爭是生物進化的動力,但是本材料表明,生物群落中不僅有生存斗爭,還有廣泛的互助、全面合作,通過互助和合作使微弱小的個體得以生存,從而使“不適者也生存”自然選擇學說拉馬克進化學說變異方向不定向定向適應環(huán)境情況有利變異適應環(huán)境和動物意愿決定的變異適應進化方向由自然選擇決定由生物決定聯(lián)系承認生物非神所造,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進化而來,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且是漸變的結果三、達爾文以后進化理論的發(fā)展①性狀水平深入到基因(分子)水平。認識到了遺傳和變異的本質。獲得性遺傳的觀點,已經被多數人擯棄。②以生物個體為單位發(fā)展為以種群為基本單位。形成以自然選擇學說為基礎/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恩格斯提出19世紀自然科學三大發(fā)現:能量守恒和轉換定律、細胞學說、進化論四、現代生物進化理論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指出,在一種生物的群體中,出現有利變異的個體能存活,并且有機會留下自己的后代。即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生物個體的表現型。問題:研究生物的進化,僅研究個體表現型是否與環(huán)境相適應是不夠的,為什么?個體會死亡,表現型隨個體死亡而消失。還必須研究群體【即種群】基因組成的變化。(一)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1.種群概念:生活在一定區(qū)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自然界的物種實際上是以一個個種群存在的,種群是物種存在及物種繁衍、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它為研究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和物種的變化帶來了方便。2.特點:種群中的個體并不是機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過繁殖將各自的基因傳給后代。思考:同前一年的蝗蟲種群相比,新形成的蝗蟲種群在基因組成上會有什么變化嗎?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因此研究生物的進化必須研究種群的基因組成和變化。如何分析種群的基因組成和變化?由此人們提出基因庫和基因頻率的概念。3.基因庫和基因頻率①基因庫: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特點:在代代相傳中保持和發(fā)展,不會因個體死亡而消失。個體各自的基因都是基因庫的一部分。個體數目越多,個體間的差異越大,基因庫也就越大。②基因頻率:一個種群基因庫中,某個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數的比率?;蝾l率=eq\f(某種基因的數目,控制同種性狀的全部等位基因的總數)×100%③基因型頻率:在一個進行有性生殖的群體中,某特定基因型的個體占種群全部個體的比例基因型頻率=eq\f(特定基因型的個體數,總個體數)×100%注意:以上種群指進行有性繁殖的群體“公式法”求基因頻率位于常染色體上的基因頻率計算①A的基因頻率=AA的基因型頻率+1/2×Aa的基因型頻率;②a的基因頻率=aa的基因型頻率+1/2×Aa的基因型頻率。位于X染色體非同源區(qū)段上的基因頻率計算X染色體上b基因頻率=eq\f(b基因總數,2×女性個體數+男性個體數)×100%。4.利用遺傳平衡定律計算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1)適用條件:①種群足夠大;②種群中個體間的交配是隨機的;③沒有遷入、遷出的發(fā)生,與其他種群之間不存在個體的基因交流;④沒有突變;⑤沒有自然選擇。等位基因為A、a時,設p代表A基因的頻率,q代表a基因的頻率,則(p+q)2=p2+2pq+q2=1。其中p2是AA(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2pq是Aa(雜合子)的基因型頻率,q2是aa(純合子)的基因型頻率。已知隱性純合子的概率,求種群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aa=X%→eq\b\lc\{\rc\(\a\vs4\al\co1(a=\r(\a\vs4\al(X%)),A=1-\r(\a\vs4\al(X%))))→eq\b\lc\{\rc\(\a\vs4\al\co1(AA=1-\r(\a\vs4\al(X%))2,Aa=2\r(X%)·1-\r(\a\vs4\al(X%))))這就是哈迪-溫伯格平衡,也叫遺傳平衡定律。它是指在一個極大的隨機交配的種群中,在沒有突變、選擇和遷移的條件下,種群的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可以世代相傳不發(fā)生變化,保持平衡。理想的種群這五個條件都能成立嗎?特別是如果第⑤點假設(⑤基因A和a都不產生突變,即沒有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與基因突變的普遍性相違背。在自然條件下,理想的種群不存在。即種群的基因頻率一定會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種群的進化是必然的。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群基因頻率的發(fā)生變化的過程。(判斷生物是否進化的依據)即只要基因頻率改變,生物就進化;只要生物進化,基因頻率一定改變。種群基因型頻率變化,會不會導致生物進化?不一定會(二)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基因突變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基因突變產生新的等位基因,這就可能使種群的基因頻率發(fā)生變化。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統(tǒng)稱為突變(廣義)。①可遺傳變異的來源eq\b\lc\{\rc\(\a\vs4\al\co1(突變\b\lc\{\rc\(\a\vs4\al\co1(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基因重組))達爾文指出:可遺傳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界中生物的自然突變頻率很低,而且一般對生物體是有害的。為什么還能夠改變種群中的基因頻率呢?產生突變的絕對個體數量多:種群是由許多個體組成的,每個個體的每一個細胞內都有成千上萬個基因,這樣,每一代就會產生大量的突變。例如:一個果蠅約有104對基因,假定每個基因的突變率都是10-5,若有一個中等數量的果蠅種群(約有108個個體),那么每一代出現基因突變數是多少呢?2×104×10-5×108=2×107②生物突變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絕對的,往往取決于環(huán)境。③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只是產生了生物進化的原材料,不能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三)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實例1:人類把鯽魚的后代培育成金魚,實質就是通過選擇改變基因頻率。【人工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實例2:用數學方法來討論一下樺尺蠖基因頻率變化的原因。1870年樺尺蠖的基因型頻率為SS10%;Ss20%;ss70%,在樹干變黑這一環(huán)境條件下假如樹干變黑不利于淺色樺尺蠖的生存,使得種群中淺色個體每年減少10%,黑色個體每年增加10%,以后的幾年內,樺尺蠖種群每年的基因型頻率與基因頻率是多少呢?提示:假設第1年種群個體數為100個,當黑色(表現型)個體每年增加10%時,基因型為SS(黑色)個體第2年將會增加到11個,基因型為Ss(黑色)個體第2年將增加到22個,基因型為ss(淺色)個體第2年將減少到63個。第2年種群個體總數為96個,基因型SS的頻率是11÷96=11.5%;基因型Ss的頻率是22÷96=22.9%;基因型ss的頻率是63÷96=65.6%變黑的環(huán)境使控制淺色的s基因頻率減少,S基因頻率增加。(許多淺色個體可能在沒有交配、產卵前就已被天敵捕食。)即淘汰不利變異基因,積累有利變異基因。注意:在自然選擇中,直接受選擇的是基因型還是表現型。(天敵看到的是樺尺蠖的體色(表現型)而不是控制體色的基因。)結論:自然選擇使基因頻率定向改變。即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小結:“定向”與“不定向”①變異是不定向的②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是定向的,③種群基因頻率的變化是定向的,④生物進化是定向的五、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基因頻率改變(即生物發(fā)生進化),一定形成新物種嗎?不一定怎么判斷是否屬于同一物種?生殖隔離1、物種的概念:指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簡稱“種”。一個生物“種”或“物種”與種群有何區(qū)別?物種是生物的種類,可以分布在自然界的不同區(qū)域;而種群是一定區(qū)域內的全部同種個體的集合。如:鯽魚是一個物種,湘江中的鯽魚是一個種群。自然界的物種實際上是以一個個種群存在的,種群是物種繁衍、進化的基本單位。如:全世界的人都是一個物種。馬跟驢不是一個物種。2、隔離: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不能發(fā)生基因交流的現象。常見隔離類型:地理隔離,生殖隔離①生殖隔離: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夠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夠產生可育的后代,這種現象叫生殖隔離。根本原因是種群基因庫的差異形式:如動物求偶方式、繁殖期不同,植物因開花季節(jié)、花的形態(tài)不同造成不能交配。有些則雖可交配但不能產生可育后代。②地理隔離:由于地理上的障礙使得同種生物的不同種群間不能夠發(fā)生基因交流的現象。如:兩個池塘的鯉魚。東北虎和華南虎之間存在地理隔離,不存在生殖隔離,種群基因庫有一定差異3、隔離在物種形成中的作用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①地理隔離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量變。②生殖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標志,質變。③物種的形成必須經過生殖隔離,但不一定要經過地理隔離。4、現代進化論解釋物種形成的基本環(huán)節(jié)eq\a\vs4\al(物種,形成)eq\b\lc\{\rc\(\a\vs4\al\co1(三個環(huán)節(jié):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形成標志:出現生殖隔離))①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進化的原材料②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使種群基因頻率定向改變③隔離導致物種的形成辨析:生物進化時間可長可短,基因頻率改化可大可小,不一定會突破物種界限,不一定形成新物種。物種形成指一個物種發(fā)展為另一個物種,只有當基因頻率改變突破物種的界限形成生殖隔離時才成立,包括基因型和表現型的變化。項目物種形成生物進化標志生殖隔離出現基因頻率改變變化后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出現生殖隔離,屬于不同物種,是質變基因頻率改變,屬于同一物種,是量變二者聯(lián)系①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生了明顯差異,出現生殖隔離才形成新物種②進化不一定產生新物種,新物種產生一定存在進化六、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1)共同進化概念: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原因:生物與生物之間的相互選擇和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影響。I、不同物種間的共同進化(注意:雌雄孔雀彼此相互影響不屬于共同進化)實例:①某種蘭花具有細長的花矩←→某種蛾類具有細長的吸管式的口器【種間互助】②斑馬的奔跑速度加快←→獵豹的奔跑速度加快【種間斗爭】思考:捕食者的存在是不是對被捕食者有害無益呢?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客觀上起到促進種群發(fā)展的作用?!熬鞯牟妒痴摺辈呗裕翰妒痴咭话悴荒軐⑺械墨C物吃掉,否則自己也無法生存。“收割理論”: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幾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有利于增加物種的多樣性。=2\*ROMANII、生物和無機環(huán)境間也存在共同進化。實例:地球形成時原始大氣中是沒有氧氣的,但是隨著光合細菌的出現,使得大氣中有了氧氣,進而出現好氧生物?!旧锬苓m應一定環(huán)境,也能影響環(huán)境】通過漫長的共同進化過程,地球上不僅出現了千姿百態(tài)的物種,而且形成了多種多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樣性.(2)生物多樣性內容:基因多樣性(根本原因)、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形成原因:共同進化進化證據:主要是化石。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直接的證據(化石——埋藏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的遺體、遺跡和遺物,石化后形成的。)(3)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的進化歷程最早的生物化石--古細菌(距今35億年)前寒武紀生物:非常低級,主要是一些單細胞生物、環(huán)節(jié)動物、節(jié)肢動物等。早古生代生物(寒武紀大爆發(fā)):出現了生命演化史上的第一次繁榮景象。多細胞生物出現在海洋中,無脊椎動物大量形成,形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第三級——消費者最早登陸的生物是植物還是動物?為什么?植物,否則動物登陸后就會餓死。主要是蕨類植物最早登陸。原始的兩棲類登陸標志著動物登陸的開始寒武紀時地球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有什么特點?陸地上還是一片荒蕪,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中生代生物:①三疊紀:生物復蘇,開始出現水生爬行動物,如魚龍、蛇頸龍等;②侏羅紀:是恐龍的天下,發(fā)現始祖鳥、中華龍鳥等,昆蟲類也開始繁盛;③白堊紀末期:恐龍絕滅,為哺乳動物的興盛騰出空間,開始出現被子植物。新生代生物:生物的進化歷程可概括為:從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從無性生殖到有性生殖,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由低等到高等,體外受精和發(fā)育到體內受精和發(fā)育,細胞內消化到細胞外消化……(4)生物進化理論的不斷發(fā)展生物進化是如此復雜的,現有的進化理論所不能解釋的問題比已經解釋的問題還要多,因此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是不斷發(fā)展的。間斷平衡學說(新種交替出現理論):…………中性進化理論:(達爾文的進化論揭示表現型種群的進化規(guī)律,通過自然選擇淘汰不利變異保留有利變異,即適者生存,使生物發(fā)展進化。中性學說揭示分子水平的進化規(guī)律,即通過隨機方式決定變異的保留或淘汰。二者不矛盾,只是側重的不同。一是側重宏觀水平,個體,群體。一是側重微觀水平,分子。相互補充,更好地解釋生物進化的現象和本質)[概念檢測]1.自然選擇通過作用于個體而影響種群的基因頻率(√)2.自然選擇對同種生物不同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所起的作用可能不同(√)3.共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的(×)4.種群間的地理隔離可阻止基因交流,但不一定出現生殖隔離(√)5.若某物種僅存有一個種群,則該種群中的每個個體均含有這個物種的全部基因(×)6.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教材拾遺]1.(必修2P114)如何判斷兩個種群是否屬于同一物種?提示:判斷兩個種群是否屬于同一物種的標準,就是看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生殖隔離,若存在生殖隔離,則一定是兩個物種。2.(必修2P112)自然選擇的實質是什么?自然選擇作用的直接對象、根本對象分別是什么?提示:自然選擇的實質是對控制某特定性狀的基因的選擇。自然選擇作用的直接對象是生物個體的變異性狀(表現型);根本對象是與生物個體變異性狀相對應的基因(基因型)。3.什么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其原理是什么?提示: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所有的獵物都吃掉,否則自己也無法生存,這就是“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其原理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負反饋調節(jié)。4.分析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基本環(huán)節(jié)圖解:(1)圖中:①是突變和基因重組,②是自然選擇,③是地理隔離,④是生殖隔離。(2)物種形成的三個環(huán)節(jié)是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和隔離。(3)物種的形成是否一定要經過地理隔離?舉例說明。提示:不一定,如多倍體植物的出現是通過染色體變異的方式形成新物種,沒有經過地理隔離。能力一通過用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解釋生物進化,考查理解能力1.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受到當時科學發(fā)展水平的限制,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不能很好地解釋物種大爆發(fā)的原因B.對生物進化的解釋局限在生物個體水平C.能對遺傳變異的本質作出很明確的解釋D.不能科學解釋自然選擇如何對可遺傳變異起作用解析:C2.以長頸鹿的進化為例說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以下說法錯誤的是()A.長頸鹿個體之間存在許多性狀差異,如頸和前肢的長短不同B.生物產生后代的數量往往超過生活環(huán)境所能承受的數量,從而引起生存斗爭C.頸和前肢長些的個體,在生存斗爭中容易得到食物,從而得以生存并繁殖D.自然選擇是定向的,使長頸鹿個體朝著符合人類需要的方向發(fā)展解析:D能力二通過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考查理解綜合應用能力3.(2021·榆林市期中)三刺魚根據棲息環(huán)境可分為湖泊型和溪流型(如圖所示)??蒲腥藛T在實驗室中讓湖泊型和溪流型三刺魚進行幾代雜交,形成一個實驗種群。之后將上述實驗種群的幼魚放生到一條沒有三刺魚的天然溪流中。一年后,他們將這條溪流中的三刺魚重新捕撈上來進行基因檢測。發(fā)現溪流型標志基因的基因頻率增加了約2.5%,而湖泊型標志基因的基因頻率則減少了。對上述材料分析,下列選項正確的是()A.自然選擇可以定向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但不一定導致新物種的形成B.突變和基因重組使種群產生定向變異,導致基因頻率改變,為進化提供原材料C.溪流型和湖泊型三刺魚不屬于同一物種,兩個物種存在競爭關系D.溪流型三刺魚在新環(huán)境中繁殖能力增強,導致兩種三刺魚發(fā)生共同進化解析:A4.(2021·桂林市模擬)某山地的蝸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兩個種群,若干年后,兩個種群發(fā)生了明顯的進化,而后山丘障礙消失,進化過程如圖所示。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A.b1和c1間出現了地理隔離,二者之間也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B.c1到c2的過程中種群的基因頻率一定發(fā)生了改變C.d1和d2形態(tài)差別較大,所以二者之間一定出現了生殖隔離D.生物圈中物種的形成都必須經歷這種長期的地理隔離解析:B考點二種群的基因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能力一借助種群的基因與基因型頻率的計算,考查理解能力1.某性狀由常染色體上的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用A、a表示)。某自由交配的種群中顯性類型所占比例為36%,則該種群中Aa及aa的基因型頻率分別是()A.32%和64% B.40%和16%C.60%和16% D.32%和16%解析:A2.某地區(qū)人群男女比例為1∶1,其中女性群體中的色盲和攜帶者比例分別為1%和15%,男性群體中的色盲率為7%,則該人群中色盲基因的頻率為()A.6% B.8%C.95% D.14%解析:B能力二通過基因頻率進行遺傳概率計算,考查綜合應用能力3.(2021·太原質檢)某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為1%,色盲在男性中的發(fā)病率為7%?,F有一對表現正常的夫婦,妻子為該常染色體遺傳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攜帶者。那么,他們所生小孩同時患上述兩種遺傳病的概率是()A.1/88 B.1/22C.7/2200 D.3/800解析:A4.某社區(qū)全部人口剛好男女各400人,居委會進行紅綠色盲普查,發(fā)現女性中有10人患色盲,12名女性的父親是色盲,18名色覺正常婦女的兒子患色盲,男性中共有22人不能區(qū)分紅色和綠色。假設相關基因用B、b表示,那么,這個群體中紅綠色盲的基因頻率約為()A.7.5% B.6%C.5.6% D.8.1%解析:B1.(2021·湖南高考)金魚系野生鯽魚經長期人工選育而成,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現有形態(tài)多樣、品種繁多的金魚品系。自然狀態(tài)下,金魚能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