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生物安全與意外事件應對_第1頁
實驗室生物安全與意外事件應對_第2頁
實驗室生物安全與意外事件應對_第3頁
實驗室生物安全與意外事件應對_第4頁
實驗室生物安全與意外事件應對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驗室生物安全與意外事件應對第一頁,共55頁。實驗室生物安全及意外事件應對張嚴峻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第二頁,共55頁。一、相關概念“生物安全”是隨著上世紀70年代年重組DNA技術的誕生而出現(xiàn)的,源于人們對生物實驗安全性的擔憂?!吧锇踩庇蓙砘蚋脑旎蜣D(zhuǎn)移基因合成第三頁,共55頁。NIH生物安全1975,NIH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專門針對生物安全的規(guī)范性文件,即《NIH實驗室操作規(guī)則》。并首次提到生物安全,是指“為了使病原微生物在實驗室受到安全控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第四頁,共55頁。WHO生物安全狹義的生物安全,是指用來防止非故意泄漏病原體和毒素的防護原則、技術和措施”;“廣義”的生物安全則是指:自然或人為物種遷入及人類活動導致的劇烈環(huán)境變化對其他物種、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造成的危害,科學研究、開發(fā)、生產(chǎn)和應用過程中對人類健康、生存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造成的有害影響,自然暴發(fā)的傳染疾病及人為發(fā)動的恐怖襲擊對人類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的損害等生物安全威脅,以及對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生物安全預防和控制措施。第五頁,共55頁。中國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指對自然生物和人工生物及其產(chǎn)品對人類健康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可能產(chǎn)生的潛在風險的防范和顯示危害的控制;并強調(diào)在人類進入21世紀以后,生物安全更交織成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經(jīng)濟、科學、社會、倫理及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第六頁,共55頁。實驗室生物安(LaboratoryBiosafety)

避免危險生物因子造成實驗室人員暴露、向?qū)嶒炇彝鈹U散并導致危害的綜合措施。

病原微生物實驗室是其重要內(nèi)容之一。實驗室生物安全保障(LaboratoryBiosecurity)

則是指單位或者個人為防止病原體或毒素丟失、被竊、濫用、轉(zhuǎn)移或有意釋放而采取的安全措施。第七頁,共55頁。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第八頁,共55頁。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傳染病疫情的巨大危害生物武器的潛在威脅。生物恐怖的現(xiàn)實威脅。生物技術的非和平利用

微生物學實驗室的安全隱患。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核心是防擴散和防感染!第九頁,共55頁。病原微生物的分類指能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fā)現(xiàn)或者已經(jīng)宣布消滅的微生物。指能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較容易直接或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指能引起人或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環(huán)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后很少引起嚴重疾病,并有能治療和預防的微生物。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或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如小鼠白血病病毒等。

據(jù)傳染性、感染后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分為四類:第十頁,共55頁。美政府機構評出2014年十大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

2014年12月16日11:18:50來源:新華網(wǎng)第十一頁,共55頁。2013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2014年1月24日,決定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設置2014年4月15日,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總體國家安全觀傳統(tǒng)安全非傳統(tǒng)安全國家安全體系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jīng)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tài)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關注和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第十二頁,共55頁。BSL-2實驗室管理

設施、設備要求管理要求第十三頁,共55頁。BSL-2實驗室:生物安全水平二級實驗室,與BSL-1實驗室為基礎實驗室。適用于操作我國危害程度分類為第三類(少量第二類)的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設施和設備要求第十四頁,共55頁。生物安全柜類型第十五頁,共55頁。管理要求進入規(guī)定

1、在處理危險度2級或更高危險度級別的微生物時,在實驗室門上應標有國際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標志。

2、只有經(jīng)批準的人員方可進入實驗室工作區(qū)域。

3、實驗室的門應保持關閉。

4、兒童不應被批準或允許進入實驗室工作區(qū)域。

5、進入動物房應當經(jīng)過特別批準。

6、與實驗室工作無關的動物不得帶入實驗室。第十六頁,共55頁。

1、在實驗室工作時,任何時候都必須穿著工作服。

2、在進行可能直接或意外接觸到血液、體液以及其他具有潛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動物的操作時,應戴上合適的手套。手套用完后,應先消毒再摘除,隨后必須洗手。

3、在處理完感染性實驗材料和動物后,以及在離開實驗室工作區(qū)域前,都必須洗手。

4、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潑濺物、碰撞物或人工紫外線輻射的傷害,必須戴安全眼鏡、面罩(面具)或其他防護設備。

5、嚴禁穿著實驗室防護服離開實驗室,(如去餐廳、咖啡廳、辦公室、圖書館、員工休息室和衛(wèi)生間)。

6、不得在實驗室內(nèi)穿露腳趾的鞋子。

7、禁止在實驗室工作區(qū)域進食、飲水、吸煙、化妝和處理隱形眼鏡。

8、禁止在實驗室工作區(qū)域儲存食品和飲料。

9、在實驗室內(nèi)用過的防護服不得和日常服裝放在同一柜子內(nèi)。人員防護第十七頁,共55頁。

1、嚴禁用口吸移液管。

2、嚴禁將實驗材料置于口內(nèi)。嚴禁舔標簽。

3、所有的技術操作要按盡量減少氣溶膠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來進行。

4、應限制使用皮下注射針頭和注射器。

5、出現(xiàn)溢出、事故以及明顯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質(zhì)時,必須向?qū)嶒炇抑鞴軋蟾妗嶒炇覒4孢@些事件或事故的書面報告。

6、必須制訂關于如何處理溢出物的書面操作程序,并予以遵守執(zhí)行。

7、污染的液體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須清除污染(采用化學或物理學方法)。根據(jù)所處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險度評估結(jié)果,可能需要準備污水處理系統(tǒng)。

8、需要帶出實驗室的手寫文件必須保證在實驗室內(nèi)沒有受到污染。操作規(guī)范

第十八頁,共55頁。以下情況,使用生物安全柜:——處理感染性物質(zhì);如果使用密封的安全離心杯,并在生物安全柜內(nèi)裝樣、取樣,則這類材料可在開放實驗室離心——空氣傳播感染的危險增大時;——進行極有可能產(chǎn)生氣溶膠的操作時(包括離心、研磨、混勻、劇烈搖動、超聲破碎、打開內(nèi)部壓力和周圍環(huán)境壓力不同的盛放有感染性物質(zhì)的容器、動物鼻腔接種以及從動物或卵胚采集感染性組織)。第十九頁,共55頁。生物安全柜操作注意事項操作人員在移動雙臂進出安全柜時,需要小心維持前面開口處氣流的完整性,雙臂應該垂直地緩慢進出前面的開口。手和雙臂伸入到生物安全柜中等待大約一分鐘。要在開始實驗之前將所有必須的物品置于安全柜內(nèi)二級生物安全柜前面的進氣格柵不能被阻擋。所有物品應盡可能地放在工作臺后部靠近工作臺邊緣的位置。在開始工作以前以及完成工作以后,應至少讓安全柜工作5分鐘來完成“凈化”的過程。生物安全柜中不需要紫外燈。在生物安全柜內(nèi)所形成的幾乎沒有微生物的環(huán)境中,應避免使用明火。定期維護和年檢。生物安全柜如果使用不當,其防護作用就可能大大地受到影響!第二十頁,共55頁。健康和醫(yī)學監(jiān)測1、根據(jù)需要提供主動或被動免疫2、促進實驗室感染的早期檢測3、應禁止高度易感人群(如孕婦或免疫損傷人員)在高危險實驗室中工作4、提供有效的個體防護裝備和方法。5、必須有錄用前或上崗前的體檢。記錄個人病史,并進行一次有目的的職業(yè)健康評估。6、實驗室管理人員要保存工作人員的疾病和缺勤記錄。7、育齡期婦女應知道某些微生物(如風疹病毒)的職業(yè)暴露對未出生孩子的危害。保護胎兒的正確措施因婦女可能接觸的微生物而異。第二十一頁,共55頁。廢棄物處理

廢棄物處理的首要原則是所有感染性材料必須在實驗室內(nèi)清除污染、高壓滅菌或焚燒。

銳器:下注射針頭用過后不應再重復使用,包括不能從注射器上取下、回套針頭護套、截斷等,應將其完整地置于盛放銳器的一次性容器中。單獨使用或帶針頭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應放在盛放銳器的一次性容器內(nèi)焚燒,如需要可先高壓滅菌。盛放銳器的一次性容器必須是不易刺破的,而且不能將容器裝得過滿。當達到容量的四分之三時,應將其放入“感染性廢棄物”的容器中進行焚燒,如果實驗室規(guī)程需要,可以先進行高壓滅菌處理。盛放銳器的一次性容器絕對不能丟棄于垃圾場。第二十二頁,共55頁。23三、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及處置第二十三頁,共55頁。實驗室生物安全事故原因工作人員主觀麻痹大意;未遵守實驗室生物安全規(guī)則和程序;生物安全實驗室存在安全隱患;第二十四頁,共55頁。第二十五頁,共55頁。法國巴斯德研究所丟失非典病毒試管

新華網(wǎng)巴黎4月13日電(記者張雪飛)法國巴斯德研究所13日宣布,該機構部分裝有非典型性肺炎(SARS)病毒片段的試管丟失,但這不會引發(fā)任何病毒感染的風險。巴斯德研究所在一份公報中稱其在例行樣本清點過程中發(fā)現(xiàn)這些試管丟失,但并未公布丟失試管的數(shù)量。該機構表示,樣品丟失事件說明研究所在部分樣品追蹤管理方面存在不足。

來源:新華網(wǎng)2014年04月14日10:58:06第二十六頁,共55頁。

中新社休斯敦2013年3月26日電(記者王歡)美國得克薩斯州大學醫(yī)學院26日發(fā)表聲明證實,一小瓶可導致出血熱的致命病毒從加爾維斯頓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不翼而飛,官方稱其具有潛在危害。

失蹤的小瓶里有不到四分之一茶匙的具有傳染性的瓜納里多(Guanarito)病毒,由其引發(fā)的出血熱已在委內(nèi)瑞拉造成致命案例。美國家生物安全實驗室一瓶致命病毒神秘失蹤第二十七頁,共55頁。加拿大華裔女研究員向亞洲攜帶病原體遭通緝

加拿大廣播公司2013年4月3日報道:加拿大食品檢驗局女華裔研究員余偉玲(音譯)因伙同同事,向亞洲非法攜帶并試圖出售17瓶病原體遭加拿大通緝。據(jù)稱,該病原體為活的布魯氏菌,可感染人畜,具有高度傳染性。第二十八頁,共55頁。同時操作多種病原體美國一個研究所在鸚鵡熱研究二個月內(nèi),同一幢大樓內(nèi)操作鸚鵡熱衣原體和Q熱貝氏柯克斯體兩種病原體,導致實驗室工作人員20%以上的人員感染發(fā)病。Q熱貝氏柯克斯體以氣溶膠態(tài)存在于實驗室,還造成3名參觀者發(fā)病。第二十九頁,共55頁。2003年12月,臺灣SARS實驗室感染事件臺灣軍事研究單位“國防預防醫(yī)學研究所”的P4生物安全實驗室,也是亞洲的2個P4生物安全實驗室之一。詹中校使用手套箱操作時,不慎使病毒接觸到收集實驗容器的塑料袋外面,然后在送往消毒過程中沾染隔離衣,實驗后因徒手脫隔離衣而感染。操作失誤,造成感染第三十頁,共55頁。詹中校感染的原因在P4清除廢棄物出現(xiàn)操作疏忽;單獨試驗,提高了發(fā)生意外和錯誤的風險。沒有主動通報,又去新加坡開會。P4實驗室研究人員不可兼做工友或清潔人員;未全程著隔離衣和防護裝備。對P4實驗室人員監(jiān)督不足。第三十一頁,共55頁。32形成微生物氣溶膠,導致感染1968年,加拿大一女微生物學家在離心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液時,菌液濺出形成氣溶膠污染了空氣,導致感染發(fā)病。1978年,英國伯明翰醫(yī)學院攝影師經(jīng)常到天花實驗室樓上的一個房間打電話,這個房間與實驗室之間有通氣管道相連接,實驗室內(nèi)天花病毒氣溶膠泄漏、通過管道致攝影師感染,攝影師的接觸者中有4人感染發(fā)病。1981年,有人用超聲波在敞開的環(huán)境中破碎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而感染發(fā)病。

第三十二頁,共55頁。33接觸感染動物或臟器組織1967年8月,德國馬爾堡病毒感染事件:馬爾堡一實驗室人員進行脊髓灰質(zhì)炎疫苗研究,接觸和處理來自烏干達的非洲綠猴臟器而引起馬爾堡病毒感染,法蘭克福-貝爾格萊德。3個月后找到病原。37人感染,9人死亡。1977年埃及,裂谷熱病毒感染事件:8人著防護服,搽驅(qū)避劑,但未戴面具,宰殺感染裂谷熱病毒的羊?,F(xiàn)場8人均發(fā)病。提示:暴露患病動物或動物臟器、組織,會使沒有足夠呼吸道防護的人員或皮膚粘膜有破損的人員感染發(fā)病。

第三十三頁,共55頁。被動物咬傷,導致感染1998年,我國某高校學生在用大白鼠進行試驗時,有兩名學生被大白鼠咬傷,還有一些學生在給實驗老鼠放血、解剖的過程中,未按照要求戴手套操作,結(jié)果在29名實驗人員中,有9人感染了流行性出血熱。

提示:動物試驗時,必須戴手套、口罩,禁止用手觸摸面部、眼、和口部等,需要時用固定器具。第三十四頁,共55頁。35刺破皮膚—意外自我接種病原體上世紀60年代,美國一名試驗基地人員因處理離心炭疽菌的離心機而扎破手指感染皮膚炭疽。1988年,前蘇聯(lián)一名科學家給豚鼠注射病毒時,不慎扎中自己,二周后發(fā)病。1976年,英國微生物研究所,實驗室內(nèi)轉(zhuǎn)移埃博拉感染的豚鼠肝勻漿時針頭偶然刺入大拇指而感染。2004年5月,俄羅斯國家病毒學和生物工藝學研究中心,一名女科學家在進行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時,意外被沾染了埃博拉病毒的針扎破手,雖然及時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還是未能幸免,發(fā)病身亡。

第三十五頁,共55頁。36容器破碎,導致感染1956年,前蘇聯(lián)的一實驗室曾有9支裝有感染了委內(nèi)瑞拉馬腦炎病毒的鼠腦安瓿被打破,因沒采取必要措施,造成24名工作人員感染。

1961年,美國一實驗室走廊內(nèi),打碎一批土拉弗氏菌平板,當時現(xiàn)場有14人,5人感染,其中有1人距離事故地點20多米遠,吸入了產(chǎn)生的微生物氣溶膠。提示:實驗室內(nèi)轉(zhuǎn)送感染性物品時,要采取最保險的方式,應當使用二級容器,即加裝外部容器!并將其固定在架子上使裝有標本的容器保持直立,不能徒手運送;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警惕性和防護措施。第三十六頁,共55頁。37可能污染的場所,消毒不徹底

1935年,美國紐約的裂谷熱病毒實驗室感染事件。3人感染發(fā)病,2人直接進行接觸病毒的操作。另1人未操作和接觸病毒,只是刷洗過曾飼養(yǎng)感染病毒的小白鼠房屋,15天后發(fā)病,從其咽喉部分離出裂谷熱病毒。

提示:必須將操作活致病微生物的實驗室作為“疫點”,進行有效的隨時消毒和終末消毒。第三十七頁,共55頁。1979年前蘇聯(lián)地區(qū)維爾德洛夫斯克(現(xiàn)稱葉卡捷琳堡)炭疽菌泄漏事件。該地區(qū)附近的生物武器研制中心的炭疽芽孢干粉制劑車間的加壓系統(tǒng)發(fā)生爆炸,約10公斤芽胞粉劑泄漏。瑪科茹塔伊琳柯醫(yī)生記錄:1979/4/20/日,350人發(fā)病,45人死亡(1000余人),214人瀕臨死亡。實驗設施意外,導致感染提示:保藏有病原微生物的設施安全問題,不僅涉及設施本身,而且涉及所在社區(qū)和地區(qū)。病原微生物設施的安全應急處理,應高度重視病原微生物而引發(fā)的次生危害。第三十八頁,共55頁。非實驗設施,造成病原體擴散

1959年,美國舊金山,一個處理綿羊、山羊等病畜胎盤的工廠,下風向7英里長、0.5英里到1英里寬的一個三角地帶內(nèi),發(fā)生許多Q熱病人,確診75例。

提示:Q熱的貝氏柯克斯體是人畜共患病原體,加工處理病畜胎盤時忽略了貝氏柯克斯體對環(huán)境的污染,導致下風向空氣中含有柯克斯體,而致人感染發(fā)病。第三十九頁,共55頁。2004年4月,中國疾控中心的SARS實驗室感染事件。腹瀉病毒實驗室跨專業(yè)從事SARS病毒研究,采用未經(jīng)論證和效果驗證的病毒滅活方法,在不符合防護要求的普通實驗室操作SARS病毒感染材料。發(fā)現(xiàn)實驗室人員健康異常未及時上報。一名被感染人員在北京安徽兩地往返,導致9人感染,其中1人死亡,747人被隔離;13名干部被解職。多種因素疊加,安全事故第四十頁,共55頁。2005年4月13日,WHO向18個國家發(fā)出銷毀H2N2流感病毒樣本的通知。H2N2起源于貴州,隨后蔓延亞洲,幾個月便傳遍世界,死亡100-400萬;美國病理學家協(xié)會委托公司發(fā)放認證測試流感病毒樣本,共18個國家3747個實驗室。該公司接到通知后,誤發(fā)了早在1968年就退出歷史舞臺的H2N2流感病毒。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實驗室最早發(fā)現(xiàn)測試樣本為導致1957-1958亞洲大流感的H2N2病毒,并報告給WHO;各國迅速與時間賽跑,快速銷毀,但寄往黎巴嫩和墨西哥的樣本至今下落不明。L.工作人員疏忽,安全事故第四十一頁,共55頁。實驗室感染有關的暴露途徑第四十二頁,共55頁。實驗室事故的緊急處理措施立即停止工作。傷口擠血,水、70%乙醇或其它消毒劑沖洗消毒。應脫下受害人的防護服并進行消毒處理。觀察和必要的預防注射和抗生素等治療。要記錄受傷原因和相關的病原微生物,并保留醫(yī)療記錄。及時報告。刺傷、切割傷或擦傷后處理程序第四十三頁,共55頁。發(fā)生小范圍污染物潑濺事故時,應立即進行消毒處理(0.5%次氯酸鈉或過氧化乙酸浸泡的布覆蓋至少1h)。發(fā)生大范圍污染物潑濺事故時,應立即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和安全負責人到達事故現(xiàn)場查清情況,確定消毒的程序。污染物潑濺:第四十四頁,共55頁。皮膚污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