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景觀設計學的定位思考_第1頁
當代中國景觀設計學的定位思考_第2頁
當代中國景觀設計學的定位思考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

生存的藝術:當代景觀設計學摘要:全球化和城市化,給景觀設計學帶來眾多挑戰(zhàn)和機遇。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危機、文化身份危機、精神信仰缺失,要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需擔當起重建桃花源、重建天地—人—神和諧的重任。景觀設計學源于我們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生存藝術”,而這門藝術在中國和在世界上,長期以來卻被上層文化中的所謂造園術掩蓋了。

關鍵字:IFLA主旨報告;景觀設計學;生存藝術;當代景觀設計學;景觀設計理論

編者按:2006年10月6-9日,全球6000多名景觀設計師齊聚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由美國景觀設計師協(xié)會(ASLA)和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IFLA)共同舉辦了2006全美景觀設計師年會及第43屆國際景觀設計師世界大會。大會的主題為“藍色星球的綠色解決方案”。本期刊登俞孔堅的主旨報告(節(jié)選),報告原題目:生存的藝術——重新相識景觀設計學。

前言

中國正處于重構鄉(xiāng)村和城市景觀的重要歷史時期。城市化、全球化以及唯物質主義向將來幾十年的景觀設計學提出了三個大挑戰(zhàn):能源、資源和環(huán)境危機帶來的可持續(xù)挑戰(zhàn),關于中華民族文化身份問題的挑戰(zhàn),重建精神信仰的挑戰(zhàn)。景觀設計學在解決這三項世界性難題中的優(yōu)勢和重要意義表現在它所探討和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可操作的界面,即景觀。在景觀界面上,各種自然和生物過程、歷史和文化過程、以及社會和精神過程發(fā)生并相互作用,而景觀設計本質上就是協(xié)調這些過程的科學和藝術。

國際景觀設計師聯盟主席馬莎?法加多(Martha

Fajardo)說的好:“景觀設計師是將來的職業(yè)”。[1]將來的光明前景在于景觀設計學作為對景觀這一媒介的設計和調控的特別地位,而光明的前景只屬于有準備的人們。

為了使景觀設計學有實力迎接這些挑戰(zhàn),本報告著重回答了景觀設計學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當代景觀設計學的使命和目標以及景觀設計學科和專業(yè)發(fā)展的對策等問題。

一、

桃花源,告知你景觀設計學作為一門“生存的藝術”的起源

“桃花源”

是中國的一個古老典故,詩人陶淵明(公元365-427)描述了一位漁夫沿溪行舟,兩岸桃花落英繽紛,不知路之遠近,水盡而山出,穿過一個小山洞,眼前豁然開朗,這便是藏于山后的“桃花源”:群山環(huán)繞,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農耕景觀和自然和諧交映;其中的人們像家人一樣和諧相處,老者健康怡然,幼童歡開心潑;純樸和善的人們用美酒佳肴熱忱款待這位不速之客,就像對待自己的兄弟一樣。當漁夫離開此地后,想再次重返時,桃花源卻再也不覓其蹤了。

我們曾經體驗過、而且在當今的中國照舊存在很多可以被稱為“桃花源”的鄉(xiāng)村。它們是數千年農業(yè)文明的產物,是農耕先輩們和各種自然災難,經過多數的適應、嘗試、失敗和勝利的閱歷產物。應對諸如洪水、干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難,以及在擇居、造田、耕作、澆灌、栽植等方面的閱歷,都教化了我們祖先如何構建并維持“桃花源”。正是這門“生存的藝術”,使得我們的景觀不僅平安、豐產而且美麗。

約4000多年前,在中國的黃河岸邊,一起包括山洪在內的大規(guī)模群發(fā)性災難事務,掩埋了整個村落,留下了一堆堆尸骨。[2]在慘烈的那一刻,一個婦女懷中抱著幼子,雙膝跪地,仰天呼號,祈求神的駕臨 。這位被期盼的神靈正是大禹,他

“左準繩,右規(guī)則,載四時,以開九州,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他懂得如何和洪水為友,如何為人民選擇平安的居所,在合適的地方造田開墾,正因為如此,他堪稱規(guī)劃華夏大地之大神。也有因治一方之水土有功而被奉為地方之神者,如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他們懂得和神為約,深掏灘,淺作堰,以玉人為度,引岷江之水;更有遍布大小村鎮(zhèn)的地理術士們,仰觀天象,附察地形,為茫茫眾生卜居辯穴,附之山川林木以玄武、朱雀、青龍、白虎及牛鬼蛇神。也正因為如此,遍中國大地,無處不為神靈所居,也無處不充溢人和自然力相適應和相和諧的靈光。直到近代,凡親歷過中國廣袤城鎮(zhèn)鄉(xiāng)村景觀的西方傳教士和旅行者,無不以“詩情畫意”來描述和贊美[3、4].這就是景觀設計學的起源,即“生存的藝術”,一種土地設計和監(jiān)護,并和治國家之道相結合的藝術。

缺憾的是,我們的上層文化并沒有珍惜這種源于生存藝術的、充溢詩情的、真實的桃花源,因為那是一種和苦難、勞動和生存相聯系的下層文化,是和下等人和平民相聯系的文化。兩千多年來,帝王們早已不再像“三過家門而不入”

的大禹那樣關懷土地和人民,真實的“桃花源”所帶來的豐厚的剩余價值,使帝王和士大夫們收盡天下之奇花異石、竭盡小橋流水之能事,扭曲了真實“桃花源’中的稻田和果園等和生存相關的良田美池,大造虛假、空洞的桃花源,并美其名曰:造園藝術。嗚呼,在各國書店里有多少關于中國園林藝術的圖書塞滿了關于中國文化的書架,卻很難找到一本關于中國真實的桃花源的書籍。長期以來,東西方學者們有意無意地向世人供應了一幅幅假像,使人們誤認為中國造園藝術——這一虛假的”桃花源“藝術就是中國景觀設計的國粹,繼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然而,正是這種”國粹“安葬了曾經輝煌的封建帝國,我寧愿將它和具有同樣悠久歷史的裹腳藝術”相媲美。

也正是這種虛假的園林藝術,于同樣腐朽的、來自古羅馬廢墟的城市藝術相雜交,充塞、裝飾著當代中國的城市,成為中國“城市化妝運動”、“園林城市運動”的化妝品。

而和此同時,我們挖掉了農家祖墳上的最終一棵風水樹,搬進城市廣場;截流了流向千年古村落的最終一股清泉,用于澆灌城市大街上花草,在營造一個當代虛假桃花源的同時,卻糟蹋了中國大地上真實的桃花源。

二、消逝的桃花源:景觀設計學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

在中國城市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農業(yè)快速退出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同樣,農耕技術及農耕文明中孕育的關于生存和土地監(jiān)護的、日常的、鄉(xiāng)土的景觀藝術也隨之衰落。20世紀90年頭早期起先,中國興起了一場“城市化妝運動”,隨后一場席卷全國的新農村建設運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這些都使中國的大地景觀面臨嚴峻的危機邊緣:生態(tài)完整性的破壞,文化歸屬感的丟失,歷史遺產的消逝。農業(yè)時代的桃花源將不行避開地走向衰敗。

從歷史角度來講,這種衰敗的進程始于2000多年前的園林藝術。曾經是生存藝術的土地設計和景觀藝術,墮落成了帝王們和失意士大夫的園冶消遣之術,無異于斗蛐蛐和沉醉于“三寸金蓮”。

這種造園藝術在當今的持續(xù)和泛濫、或者說“發(fā)揚光大”的結果,最終表現為:當成千上萬的造園師們勞碌于城中小綠地和萬紫千紅的廣場花壇時,我們的母親河卻正在遭受著干旱和污染的侵害;地下水照舊每天被大量地抽取用于侍候嬌艷的鮮花,而任由沙塵暴不斷侵蝕著良田美池和城市。

隨著舊時代“桃花源”的消逝,巨大的機遇也將駕臨 ,即如何在當代重建新的人地關系的和諧。在這個以全球化、城市化和物質主義為特征的時代中,當代景觀設計學,也是世界景觀設計學主要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zhàn)和機遇:

1.挑戰(zhàn)之一:我們能夠做到可持續(xù)發(fā)展嗎?

將來20年內,中國13億人口中的65%都將居住于城市(目前居住于城市的人口比率約41%)。在中國660多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在我們的城市和鄉(xiāng)村流淌的河流幾乎沒有一條未被污染;在中國境內的大多數河流上建筑15米以上高度的大壩25,800座,占世界總壩數一半以上;和以往相比,當代中國有更多的人口處于各種自然災難的威逼下;荒漠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峻,每年都有34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變成沙漠,目前,荒漠化總面積占整個國土面積的20%,且每年都在不斷上升;每年都有近50億噸的土壤被侵蝕[5-7].中國在過去的50年中,有50%的濕地消逝;地下水水位每天都在下降。以北京為例,其地下水超采量是110%,地下水位每年以1米的速度下降。[8]連續(xù)幾年,中國每年消耗的鋼材是世界總消耗量的50%以上,水泥30%以上,但它們都被用到哪里了呢?它們被用來建設大型的紀念性廣場和建筑、被用來給自然的河道襯底,用來攔河筑壩。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代價是環(huán)境的破壞。過去的20年中,中國大多數城市的GDP增長幅度都特別驚人,而和此同時每年因為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破壞造成的損失已經占到了GDP總量的7%—20%,這相當于每年GDP的增長量,甚至更高。[6]

人們不得不問:我們能夠在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和生態(tài)中幸免于難嗎?

必需相識到,上述這些生態(tài)和環(huán)境的破壞并不是不行避開的。缺乏明智的規(guī)劃和決策,特別是以土地綜合設計為核心的景觀設計學科的缺席,是一個重要的緣由。在迎接這些空前的挑戰(zhàn)時,景觀設計學應當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些大背景促使我們重新回到景觀設計作為“生存的藝術”的含義。

2.挑戰(zhàn)之二:我們是誰?當今中國人的文化身份問題

20世紀80年頭起先,中國進入快速的社會轉型中,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機。從傳統(tǒng)上講,中國的文化身份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秩序之上的。事實上,當我們看看被列為國家遺產和世界遺產的大部分項目時,可以發(fā)覺:被認為代表中國文化的遺產,其實大多是皇權和士大夫上層文化的產物。我并不否定它們的成就,只是我們的確須要問問自己:這種曾經的封建上層文化景觀是否還能夠代表我們民族當今的文化身份?

在城市設計中這種文化身份丟失的危機表現尤其明顯。眾多國外設計師在中國土地上大肆“試驗”、“創(chuàng)作”的時候,我們必需捫心自問:我們試圖呈現給世界的原委是什么?在中國過往封建帝王的華麗和現代西方的紛繁之間,我們不知所措,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這是當代中國、也是世界景觀設計師應當思索的重要問題。

3.挑戰(zhàn)之三:“上帝死了”,我們的生活還有意義么?

祖母曾經告知我:當一棵樹長大變老之后,會變成神,有精靈棲居;當一塊石頭陪伴我們的家園,日久也變?yōu)樯瘢芯`棲居,我們的山、水和土地本身又何嘗不是?祖輩們修建廟宇神龕用以供奉這些自然和先賢的神靈,它們保佑后代的華蜜安康。我們曾信任是這些精神庇佑著我們的現世生活,還信任我們將來的生活須要這些精神的指引。正因為這些信仰和精神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充溢了意義。

過去幾年,中國有近4000萬農夫失去土地和土地上的一切,包括精神的載體,這個數字還以每年200萬的速度增長,他們的歸屬將在哪里?下崗的職工們,對于這些“以廠為家”的人們來說,他們的精神家園又在哪里?

像世界其它地方一樣,物質主義快速地覆蓋著中國的每一寸土地、甚至于土地中的每一個元素,包括我們的祖墳。我不能理解為什么不能在城市發(fā)展過程中保留這些過往靈魂的棲息地和當代人的精神家園。美國的第一個公園是墓地,而且至今照舊是最吸引人的休憩地;而在我們的土地上,以往村落前神圣而意味深長的溪流和池塘不是被填平了,就是以限制洪水的名義被水泥渠化了;寄予祖先信仰的風水樹被剃光了枝丫,成為城市景觀大道上“斷臂維納斯”。土地和景觀元素正在日益地商品化,漸漸地,我們失去了和土地的精神聯系。

當然,我們必需醒悟,不能一任懷舊而沉醉于農耕時代的田園牧歌之中。對應于一個高度工業(yè)化、現代化、全球化的社會,我們應當創(chuàng)建新的、和現代社會相適應的桃花源。景觀設計學則是實現這個“新桃源”的最合適的專業(yè),

而此時的中國,正是世界景觀設計學發(fā)展的最合適的時間、最合適的地方。西方人說:“這是上帝的旨意”,老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矣!

那么景觀設計學應怎樣通過物質空間的規(guī)劃設計,愛惜和重建物質和精神的“桃花源”呢?

三、重歸“桃花源:”當代景觀設計學的使命和戰(zhàn)略

面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日益惡化、文化身份的丟失以及人和土地精神聯系的斷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需擔負起重建“天地—人—神”和諧的使命,在這個城市化、全球化、工業(yè)化的時代里設計新的“桃花源”。

1.為什么“斯人”乃景觀設計學?

為什么景觀設計學能夠在重建“桃花源”的使命中扮演主要角色?因為景觀是一個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這一界面上,各種自然和生物的、歷史和文化的、社會和精神的過程發(fā)生并相互作用著。卓越的博物學者、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曾經說過:在生物愛惜中,“景觀設計將會扮演關鍵的角色。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環(huán)境里,通過樹林、綠帶、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的合理布置,照舊能夠很好地愛惜生物多樣性。明智的景觀規(guī)劃設計不但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美觀,同時能很好地愛惜生物和自然?!盵9]而景觀不僅僅事關環(huán)境和生態(tài),還關系到整個國家對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和歸屬問題。[10]景觀是家園的基礎,也是歸屬感的基礎。[11]在處理環(huán)境問題、重拾文化身份以及重建人地的精神聯系方面,景觀設計學或許是最應當發(fā)揮其實力的學科。景觀設計學的這種地位來自其固有的、和自然系統(tǒng)的聯系,來自于其和本地環(huán)境相適應的農耕傳統(tǒng)根基,來自上千年來形成的、和多樣化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的“天地—人神”關系的紐帶。

要實現世界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遵循“放眼于全球,從本地做起”的箴言,而景觀正是“從本地做起”的最可操作的界面。2.我們該做些什么?戰(zhàn)略和方法

景觀設計學要怎樣應對這些挑戰(zhàn)?作為重建和諧人地關系、主導學科的景觀設計學應當遵循什么樣的原則?

我強調三個原則:設計敬重自然,使人在謀求自我利益的同時,愛惜自然過程和格局的完整性;設計敬重人,包括作為一個生物人的須要;設計關懷人類的精神需求,關懷個人、家庭和社會群體和土地的精神聯系和寄予。這三個關于土地、人、精神的原則,要求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需調整自身的定位和價值觀。

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確定著我們的將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珍視什么又將確定了我們應當在什么地方、愛惜和創(chuàng)建什么樣的景觀。針對這些問題,我有三個觀點:

(1)

回來景觀設計學作為“生存的藝術”的本原國際景觀設計學,尤其是中國的景觀設計學,要想成為保障人類健康平安、

重建和諧的“天地-人-神”關系的主導學科,就必需重新諦視自己的起源問題。我們必需重歸

“生存的藝術”和監(jiān)護土地的藝術,而非一門消遣、消遣的造園術。麥克哈格說的好:“不要和我們談論你家的花園。不要向我們詢問如何挽救你那株快要死掉的鬼樹。這些皮毛小事無需向我們求教,我們要告知你的是事關生存的問題?!盵12]

(Miller

and

Pardal,

1992)

在半個世紀以前,已故杰出景觀設計學教化家佐佐木告誡我們:“當前,景觀設計學正站在緊要的十字路口,一條路通向致力于改善人類生存環(huán)境的重要領域,而另一條路則通向膚淺裝飾的雕蟲小計”[13]

(Sasaki,1950)。不幸的是,除了少數的例子外,過去十幾年中,世界范圍內的景觀設計學都朝著后者的方向發(fā)展了。我們應當在一些更為緊迫的環(huán)境問題上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這些緊迫的環(huán)境問題包括洪水限制和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愛惜、文化遺產愛惜、以及土地愛惜和管理等。

我們已經和正在失去景觀設計作為生存的藝術。

過去,景觀設計學在定位上存在著致命的弱點,其中一個最重要緣由就在于它照舊把自己當作古老園林藝術的持續(xù),這是大錯特錯的。豐富的園林遺產和眾多園林藝術的理論著作不但沒能幫助景觀設計學成為一個現代學科,反而扭曲或掩蓋了景觀設計學科的真正內涵?,F在到了聲明景觀設計學不是園林藝術的持續(xù)和產物的時候了。景觀設計學是我們的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種種生存的藝術的結晶,這些藝術來自于對于各種環(huán)境的適應,來自于找尋遠離洪水和敵人侵擾的過程,來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種植、澆灌、儲蓄水源和其它資源而獲得可持續(xù)的生存和生活的實踐。

景觀須要重新發(fā)覺[11],而景觀設計學也須要重新發(fā)覺。這就是說為了使這個學科獲得廣泛的認同,更多的國際努力是必需的,通過強有力的實例,向人們展示景觀設計學如何在治理大環(huán)境和解決生存問題中扮演主導角色。

(2)

鄉(xiāng)土和尋常:重歸真實的人地關系

關于鄉(xiāng)土,我指的是日常和尋常,白話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物,它相對于豪華和異樣而論。要重建文化歸屬感和人和土地的精神聯系,我們就必需珍惜一般人的文化,關注他們日常生活的須要,珍視對于腳下的土地而言是真實的一般事物。

從中國的第一個皇家園林和第一個文人園林起先,鄉(xiāng)土便遭到了上層文化的忽視。奇異、矯揉造作和排場就成為造園的主流,它們和四周尋常的環(huán)境以及市井生活大相徑庭。在“混亂”的、尋常的海洋中,創(chuàng)建一個奇異的、“天堂般”的島嶼,這便是一切古典造園活動的根本動身點,在中國和西方都一樣。法國的凡爾賽宮苑是如此,英國的花園則更是收集異國花卉的代表。兩千多年來,中國的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皆以網羅奇花異草、怪石著稱。這種畸形的、上層文化的造園運動到了清代的圓明園可謂達到了巔峰,她簡直就是中國南方園林和當時西方貴族造園術的收珍獵奇。而她的最大的貢獻是加速、見證了中國封建王朝的滅亡。西方列強的一把火,使它成為沒落封建華奢文化的代表,永久地成為封建王朝的陪葬品。

席卷今日中國的“城市化妝運動”形式上看是步履了美國和歐洲“城市美化運動”的后塵,但其實也正是中國自己的虛偽、空洞、畸形的造園傳統(tǒng)的延長,是收珍獵奇、虛偽、排場、遠離鄉(xiāng)土、鄙視大眾嗜好的“發(fā)揚光大”罷了。在長達2000多年的時間里,造園藝術在找尋無意義的風格,無意義的形式以及虛幻的異樣情調中,在虛假的“桃花源”中迷失了方向。

這種狀況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都一樣,直到最近我們才發(fā)覺城市精英階層也像一般大眾一樣遭受著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的困擾,他們的環(huán)境和生存困擾甚至比處于偏遠鄉(xiāng)間的農夫還要嚴峻,所以,重歸“生存的藝術”是時代對景觀設計學的訴求。同時,生存的藝術反映了真實的人地關系,而正是這種真實的人地關系又賜予人們文化的歸屬感以及和土地的精神聯系。因此,現在到了景觀設計學重歸土地,重拾諸如在洪澇干旱、滑坡災難閱歷中、在城鎮(zhèn)選址、規(guī)劃設計、土地耕作、糧食生產方面累積的生存藝術,重建文化歸屬感和精神聯系的關鍵時候了。

(3)景觀引領發(fā)展:“反規(guī)劃”途徑使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

應對時下的問題,景觀設計學應當做怎樣的調整呢?城市化和全球化進程快速且無法抗拒,而“反規(guī)劃”是變更傳統(tǒng)發(fā)展規(guī)劃模式,主動爭取“天地—人—神”和諧的必由之路。這里所說的“反規(guī)劃”,是指景觀設計師和規(guī)劃師應當在城市建設發(fā)展支配確立之前就通過識別和設計景觀的生態(tài)、文化遺產、以及休憩的基礎結構,引導和框限城市發(fā)展,即建立生態(tài)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在保障著生態(tài)過程的平安和健康、愛惜我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和土地的精神聯系。[14-15]傳統(tǒng)的城市發(fā)展模式是擴散式的擴張。很長一段時間里,綠化隔離帶和楔狀綠地被視為阻擋城市擴散的景觀結構而被納入城市總體規(guī)劃中。而目前在美國華盛頓地區(qū)以及中國各個城市的種種跡象表明:試圖通過規(guī)劃綠化隔離帶和楔狀綠地阻擋城市無休止擴散的做法是失敗的。失敗緣由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過于隨意,各綠地元素和水陸生境之間缺乏必要的聯系;

2)可達性差,不易親近,綠地和建筑物間缺乏有機的聯系,利用率低;

3)被當作阻擋城市擴散的對抗和屏障,功能單一,缺乏諸如對防洪,遺產愛惜,棲息地愛惜以及游憩和通勤等綜合功能的整合;

4)當外圍發(fā)展壓力增加時,這些綠地很快地成為投機和尋租空間;

5)它們被各個行政管理部門條塊式分割,支離裂開,很難實現應有的功效;“反規(guī)劃”途徑則試圖找到在各方面都可行的、便于管理的綜合生態(tài)平安格局,將各種生態(tài)服務功能、文化遺產愛惜及人和土地的精神聯系,通過一個完整的,連續(xù)的生態(tài)基礎設施整合起來,擔當城市生態(tài)平安、文化認同和精神給養(yǎng)的功能。[14]

從宏觀的區(qū)域和國土范圍上來講,EI被視為洪水調蓄、生物棲息地網絡建設、生態(tài)走廊和游憩走廊建設的永久性地域景觀,用來愛惜和定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