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主體性_第1頁
語言的主體性_第2頁
語言的主體性_第3頁
語言的主體性_第4頁
語言的主體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影響我的幾篇文章2009-11-1810:57:19閱讀53評論0字號:大中小訂閱作者:沈家煊(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提要:本文綜述當前國外關于語言"主觀性”(subjectivity)和"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的研究情況?!爸饔^性”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是指語言為表現(xiàn)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重視這方面的研究跟近來語言學“人文主義”的復蘇有關,特別是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認知語法”的興起,使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結構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所主張的“科學主義”受到挑戰(zhàn)。文章首先對研究比較集中的三個方面作了介紹,即1)說話人的視角(perspective);2)說話人的情感(affect);3)說話人的認識(epistemicmodality)。對“主觀化”的研究有側重歷時相和側重共時相兩種取向,前者以E.Traugott的"語法化”(Grammaticalisation)研究為代表,后者以R.Langacker的“認知語法”為代表。本文對這兩種取向的差異和相通之處作了介紹。一、什么是“主觀性”和“主觀化”?“主觀性”(subjectivity)是指語言的這樣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xiàn)成分。也就是說,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表明自己對這段話的立場、態(tài)度和感情,從而在話語中留下自我的印記。(參看Lyons1977:739)“主觀化”(subjectivisation)則是指語言為表現(xiàn)這種主觀性而采用相應的結構形式或經歷相應的演變過程。按照這個定義,“主觀化”既是一個“共時”的概念,即一個時期的說話人采用什么樣的結構或形式來表現(xiàn)主觀性,又是一個“歷時”的概念,即表現(xiàn)主觀性的結構或形式是如何經歷不同的時期通過其他結構或形式演變而來的。當前對“主觀化”的研究取向,有人側重“共時”,有人側重“歷時”。

人們早就已經注意到語言的“主觀性”。有的語言表現(xiàn)“主觀性”的形式很明顯,例如日語,說日語時幾乎不可避免地要用明確的語言形式來表達說話人對所說內容和對聽話人的態(tài)度或感情。因此日本的學者很早就開始注意日語中的“主觀性”成分。像英語這樣的語言“主觀性”的表現(xiàn)方式比較隱晦,但仍然大量存在。Benveniste(1971:225)指出:“語言帶有的主觀性印記是如此之深刻,以全于人們可以發(fā)問,語言如果不是這樣構造的話究竟還能不能名副其實地叫做語言?!比欢诮Y構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占主導地位的情形下,語言學家對語言的“主觀性”長期不予重視。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語言的功能就是“客觀地”表達命題,不愿意承認話語中還有表現(xiàn)自我的主觀成分。對語言“主觀性”的研究因而全多限于文學研究的范圍而沒有進入語言學的領域。連1992年出版的四卷本《語言學國際詞典》(W.Bright編)都沒有給“主觀化”列條。Lyons(1982:103)指出:“現(xiàn)代英美語言學家一直有一種唯理智論的偏見,即認為語言基本上是(即便不完全是)用來表達命題式思維的。”近些年來,語言學家開始對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給予充分的關注,這跟近來語言學“人文主義”的復蘇有關,特別是功能語言學、語用學、認知語法的興起,使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結構語言學和形式語言學所主張的“科學主義”受到挑戰(zhàn)。新起的這些學派都強調,語言不僅僅是客觀地表達命題式的思想,還要表達言語的主體即說話人的觀點、感情和態(tài)度。上面引的Lyons1982的那篇論文就是針對語言學中的笛卡兒主義和新笛卡兒主義,指出說話人在語句中的自我表現(xiàn)并不能歸屬于一組命題。20世紀之初,布龍菲爾德把語義的研究排除在語法研究之外,而到了世紀之末,語義成了注意的焦點,而人們對意義的認識和運用必然帶有很大的主觀性。這也是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得到重視的原因之一。1992年在劍橋大學的StCatharine學院召開了一次關于語言中“主觀性”和“主觀化”的專題研討會,Lyons到會致開幕詞,會議論文編集出版,書名就叫《主觀性和主觀化》(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D.Stein&S.Wright主編,劍橋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二、研究比較集中的三個方面語言必然帶有自我表現(xiàn)的印記,這一點現(xiàn)在已經明確;不明確的是,語言的這種自我印記是如何表現(xiàn)和如何被理解的?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有沒有跨語言的共性?有沒有文化造成的差異?對這些問題,共時的情形還不清楚,歷時的情形就更是模糊不清。上述論文集的第一篇文章是對當前“主觀性”和“主觀化”研究的綜述,作者EdwardFinegan認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1)說話人的視角(perspective)2)說話人的情感(affect)3)說話人的認識(epistemicmodality)其實這三個方面互有交叉和聯(lián)系,很難截然分開,只是為了敘述方便大致作出的區(qū)分。先分別舉例說明如下?!耙暯恰本褪钦f話人對客觀情狀的觀察角度,或是對客觀情狀加以敘說的出發(fā)點。這種“視角”主觀性經常以隱晦的方式在語句中體現(xiàn)出來,最典型的例子是動詞的"體”(aspect),可比較下面兩個英語句子:(1)Johnisgone.(2)Johnhasgone.(1)只是客觀地報道過去發(fā)生的一個動作(約翰離去)及其結果(約翰不在這兒)。(2)是現(xiàn)在完成體,雖然也是表示過去的動作以及結果,但是還涉及說話人的視角:說話人從“現(xiàn)在”(即說這句話的時刻)出發(fā)來看這個動作及其結果,主觀上認為它跟“現(xiàn)在”有關系,比如說,因為約翰走了,所以他幫不上忙了。因此(2)的主觀性程度高于(1)。英語歷史上動詞完成體是從表示動作結果的構式演變而來的(見下),這就是“主觀化”的過程。再看一個例子:(3)Letusgo.(讓我們走吧!)(4)Let’sgo.(咱們走吧?。?/p>

句子的主語是敘說的出發(fā)點,而祈使句的主語(即祈使的對象)通常是聽話人,一般不說出來。例如(3)中l(wèi)et的主語是you“你”,如果加疑問尾句得說“Letusgo,willyou?”,us“我們”是let的賓語,同時是go的主語,意念上us不包括you在內。(4)與其說是祈使不如說是勸告(hortative),祈使對象有很大變化,let和go的主語都是“咱們”(包括you在內),如果加疑問尾句得說“Let’sgo,shallwe?”。也就是說話人把自我也放在了祈使對象的位置,成了祈使句主語的一部分。如果要區(qū)分這兩種主語,(3)的主語稱作“句子主語”(sentencesubject),而(4)的主語稱作“言者主語"(speakersubject),或稱作“言說主語”(utterancesubject)o這兩種主語的區(qū)分下面還會談到。跟(3)相比,(4)的主觀性較強。英語歷史上,古英語只有(3)式,到中古英語才開始出現(xiàn)(4)式。現(xiàn)代英語還有如下的用法,是let’s的進一步主觀化:(5)Let’stakeourpillsnow,George.(喬治,咱們吃藥!)(6)Let’sseenow,whatwasIgoingtosay.好吧,看我該說什么了。)(5)是勸誘小孩吃藥,說話的父母自己并不吃;(6)中的let’ssee已經相當于一個句首的小詞,起組織話語的作用。(Traugott1995)接著談說話人的“情感”(affect)?!扒楦小币辉~應作寬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緒、意向、態(tài)度等。不少語言學家(如Halliday1975,Lyons1977)都提到語言的功能可分為三種,前兩種是指稱功能和表述功能,第三種就是表情功能。兒童語言研究表明,兒童從很早開始就已經掌握語句的表情結構,例如日本兒童在獨詞句階段已經會使用一定的形態(tài)來表達感情。感情表達也可以看作一種“社會指稱”(socialreferencing),即人們從周圍交往的人和社會環(huán)境中獲取感情信息來幫助理解不確定的信息,并作出相應的反應。例如,兒童不能確定擺在面前的新玩具是否會傷害自己,就轉而看父母的表情,以此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成人也是如此,要借助社會語境中的感情成分才能成功地參與社會交往?!段谋尽罚═ext)雜志1989年出過一個專刊,名稱是《關于情感的語用學》。其中第一篇是E.Ochs&B.Schieffelin合寫的《語言亦有情》(Language

hasaheart),對語言的各種表情功能和表情方式作了較全面的介紹。語言中的韻律變化、語氣詞、詞綴、代詞、副詞、時體標記、情態(tài)動詞、詞序、重復等等手段都可以用來表達情感,涉及語音、構詞、語法、篇章結構等各個方面。例如,漢語、日語、泰語等語言的被動式都附帶“不如意”的主觀感覺。在Samoan語,祈使句如用了第一人稱代詞就有乞求義,“我”成了“可憐的我”。英語狀態(tài)動詞一般沒有進行時,一旦用了進行時就帶有感情色彩,如“Iammissingyouterribly”(我可真是想念你呀!)。詞序的例子,夏威夷語指代詞通常前置于名詞,如果后置就一定有不如意的含意。(下面還要談到德語weil的例子)就我們漢語說,句末的語氣詞能表達各種感情,形容詞的重疊形式帶有較明顯的主觀感情色彩,這都是眾所周知的語言事實。總之,對一段話(utterance)而言,很難將它的表述命題內容的部分跟它表述情感的部分明確區(qū)分開來,語言系統(tǒng)幾乎每個方面都能表達情感。另外,語句中表情成分所作用的對象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個指稱對象,一個命題,甚至一系列的命題。對“情感”的研究比較深入的是所謂的“移情”(empathy)現(xiàn)象。Kuno(1987)指出第三人稱反身代詞的用法在很多情形里無法用純粹的句法規(guī)則加以說明,而是跟說話人是否“移情”于所指對象有關。例如下面(6)中的himself:(6)JohnwasworriedaboutwhatSheilawoulddo.Asforhimself,heknewthebestplan.(約翰很擔心希拉會干些什么。對他自己來說,他最知道該怎么辦。)后面一句如果用一般代詞him(Asforhim,......),是說話人客觀報道約翰最知道該怎么辦;這里用了反身代詞himself(一般所說的“強調”用法),那就是說話人站在約翰的立場上,直接表達約翰內心的想法??梢赃@樣說,在意念上這樣的表達相當于一個直接引語:(7)Johnthought,“Asforme/myself,Iknowthebestplan.”在(6)中說話人沒有用“Johnthought”這樣的字眼,而是直接表達了約翰的想法。Kuno對“移情”的定義因此是“說話人將自己認同于他用句子所描

寫的事件或狀態(tài)中的一個參與者”。(Kuno1987:26)這里也可以看出,說話人的“情感”跟“視角”兩者有密切的聯(lián)系,很難分清楚。湯廷池(Tang1986)按照Kuno的思路,從漢語出發(fā)提出話語中表達說話人“移情”焦點的一些原則和“移情”的程度等級(speaker’sempathyhierarchy),例如:(8)張三打了李四。張三打了他的太太。李四的丈夫打了她。李四被張三打了。李四被她的丈夫打了。同樣是丈夫(張三)打老婆(李四)這一事件,說話人的移情(同情)對象可以是張三,也可以是李四。上面第一句是純客觀的報道,下面的句子則是說話人的移情焦點逐漸從張三移向李四。用“他的太太”來稱呼“李四”是同情“張三”,用“李四的丈夫”或“她的丈夫”來稱呼“張三”是同情“李四”。用被動式“李四被張三打了”也是將同情對象移到“李四”。這說明指稱形式的選擇和句式的變換都跟“移情”有關。張宏明(Zhang1994)則從歷時的角度證明漢語的“被”字句是“移情”這一主觀化的產物。最后談說話人的“認識”?!罢J識”主要跟情態(tài)動詞和情態(tài)副詞有關。就語言的“主觀性”而言,要數(shù)這方面的研究最為深入。例如:(9)a.Hemustbemarried.(他必須結婚了。)b.Hemustbemarried.(他必定結婚了。)英語情態(tài)動詞must表示"必須”時屬于行動情態(tài)(deonticmodality),如(a)是表示客觀上他有采取某項行動(結婚)的必要;而表示“必定”時屬于認識情態(tài)(epistemicmodality),如(b)是說話人主觀上對命題"他結婚了”是否

真實所作出的判斷。換一個角度說,(a)句的he是“句子主語”或“語法主語”,(b)句除了這個語法主語,還隱含一個高層次的,言者主語”,是說話人認定“他結婚了”。顯然,(b)句的主觀性比(a)句強。從歷史上看,情態(tài)動詞的認識義都是從行動義演變而來的。有一種觀點認為,這種演變是通過'隱喻”實現(xiàn)的,即概念從“行動”這個比較具體的認知域投射(mapping)到“認識”這個比較抽象的認知域。(Sweetser1990,另見沈家煊1997)除了情態(tài)動詞,一些連詞,特別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也有客觀描述和主觀認識之別:(10)小王回來了,因為他還愛小麗。(11)小王還愛小麗,因為他回來了。(10)是說明“小王還愛小麗”是“小王回來”的原因,這種因果關系是一種客觀的因果關系;(11)不是表示“小王回來”是“小王還愛小麗”的原因,而是說話人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而作出一種主觀推定,即“我推定小王還愛小麗,因為我知道他回來了”。因此(11)的主觀性強,歷史上后一種用法也是后起的。下面這個句子有歧義:(12)小王回來了,因為他的包在這兒??梢岳斫鉃樾⊥醯陌谶@兒是他回來取的原因,也可以理解為我看到小王的包在這兒是我推斷他已經回來了的原因。有意思的是,在有的語言里,這兩種因果關系用不同的詞序來加以區(qū)別,例如德語的weil“因為”:(13)EristnachHausegegangen,weilerKopfwehhatte.(他回家了,因為他頭疼。)(14)EristnachHausegegangen,weilerhatteKopfweh.(我推定他回家了,因為我知道他頭疼。)(13)是回答“他為什么回家?”,(14)是回答“你怎么知道他回家了?”

(13)是關于他頭疼的事實,(14)是關于他頭疼的知識。大家知道,德語里從句的詞序跟主句的不一樣,動詞居句末,如(13)中的hatte。但是如果是像(14)表達主觀的認識,則與主句的詞序一樣,動詞居句子的第二個位置。(見Keller1995)三、“主觀化”和“語法化”E.C.Traugott是研究“語法化”的專家,她從歷時的角度來看待主觀化,認為主觀化是一種語義一語用的演變,即“意義變得越來越依賴于說話人對命題內容的主觀信念和態(tài)度”。語言中用來表達主觀性的可識別的語法成分是如何通過非語法成分的演變而逐步形成的,這就是“語法化中的主觀化”問題。(Traugott1995)Traugott認為主觀化和語法化一樣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強調局部的上下文在引發(fā)這種變化中所起的作用,強調說話人的語用推理(pragmaticinference)過程。語用推理的反復運用和最終的凝固化,結果就形成主觀性表達成分。而語用推理的產生是由于說話人在會話時總想用有限的詞語傳遞盡量多的信息,當然也包括說話人的的態(tài)度和感情。例如:a.MaryreadwhileBillsang.(比爾唱歌的時候瑪麗在看書。)b.MarylikedoysterswhileBillhatedthem.(瑪麗喜歡吃牡蠣,而比爾討厭牡蠣。)英語的while從“同時”的意思演變?yōu)樽尣睫D折的意思,眾所周知是個語法化或“虛化”的過程,其實也是個主觀化的過程,后者的主觀性比前者強。演變是由語用推理引起的:while連接A和B兩個動作,表示在發(fā)生B的同時發(fā)生A。由于說話人還主觀上對A和B的同時發(fā)生感到意外(兩件事同時發(fā)生的概率不高),因而產生出轉折的意思。這種語義的主觀化在英語里還沒有完全語法化,因為while雖然有了表轉折的義項,表同時的義項并沒有消失。這跟德語里的

weil不一樣,weil原義也是表示“同時”,但現(xiàn)在只表示“因為”,因此已經完全語法化,這一演變的原因也是當發(fā)生B的同時發(fā)生A時,說話人會主觀地認為B是A發(fā)生的原因。前面說過,英語現(xiàn)在完成體表示過去發(fā)生的事件與當前有關,這一“與當前有關”的概念帶有主觀性。歷史上完成體“havedoneX”構式是從表結果的構式“haveXdone”演變而來的,這一演變也可以視為“因果”這一概念的抽象或泛化,即動作和結果的關系越來越不依賴于動詞本身的詞義,而是越來越依賴于說話人的判斷。這種變化可能首先發(fā)生在知覺動詞上,例如:(16)Sinceyouhave(often)heardaboutX...,(既然你(經常)聽說過X...,)知覺動詞和動作動詞的區(qū)別在于,主語對動作有控制能力,一件事可以做也可以不做,但主語對知覺(例如“聽到”)并沒有控制能力,是否聽到一句話是不以主觀意志而轉移的。因此說(16)這句話時,字面上是表達“你聽到X”這一聽覺結果,實際是說話人要傳遞“你已理解X”這一隱涵意義。這個隱涵意義是根據(jù)語用原則(如Grice提出的“合作原則”中的“適量準則”)推導出來的。說一個人“聽乂”有了結果,即“已聽到X”,這并沒有提供足量的信息,因為這個結果是必然的。之所以還這么說一定是另有含意,即說話人是想表達聽者“已理解X”。也就是說,“聽到”在會話中隱涵“理解”;同樣,“看見”在會話中隱涵“相信”:(17)你都聽清了吧?(隱涵“你該理解了吧?”)你都看見了吧?(隱涵“你該相信了吧?”)聽話人的知覺引起知識狀態(tài)的變化,這種因果關系可以看作“因果”概念的進一步抽象,它帶有說話人推斷的性質,因此帶有主觀性。從語用學的角度講,語用推理或會話推理是“隱涵義”(implicature)而不是“衍推義"(entailment),因而在一定的語境或上下文中是可以被“消除”的,例如:(18)你所說的我都聽到了,但是我還是不明白。

由語用推理引起的語義變化又會引發(fā)結構上的重新組合或重新分析(reanalysis),就這個例子而言,就是:have+(X+done)?(have+done)+X在表動作結果的構式haveXdone中,當do為動作動詞時,have的主語不一定與do的主語一致,例如“Ihavethewatchrepaired”,不一定是我自己動手把表修好了。但當do為知覺動詞時,如“IhaveXheard”,have的主語必定和do的主語一致,即兩者共有一個主語,于是導致結構上have和do的結合和完成體構式的產生。當狀態(tài)動詞也可以進入這個格式,或當it可以作這一構式的主語時,英語的完成體構式就完全形成了。(見Carey1995)再例如,英語表空間移動的begoingto“正在去”虛化為表示“將來時”,最初也是因為后面帶上了心理動詞(hear,like)或動詞的被動式(如“hissoulwasgoingtobebroughtintohell”),從而降低了主語的意愿性和目的性,也降低了go這一動作的方向性。后來主語可以是無生命體(Itseemsasifitweregoingtorain),就徹底完成了向將來時的過渡。(Traugott1995)關于go的虛化,下面還會談到。由此引發(fā)的一個問題是,是否所有的語法化都涉及主觀化?Traugott認為很可能如此,主觀化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說話人要達到交流信息的目的,總要不斷地借助一些表達實在意義或用作客觀描述的詞語,加上自己對客觀情形的主觀“識解”(construal),從而把說話的目的和動機也傳遞給對方。(所謂“識解”,是指說話人或聽話人對一個客觀情景加以認識而形成的概念,主觀的識解包括視角和意象等。見Langacker1991:215)她認為語法化中的主觀化表現(xiàn)在互相聯(lián)系的多個方面:由命題功能變?yōu)檠哉?discourse)功能;由客觀意義變?yōu)橹饔^意義;由非認識情態(tài)變?yōu)檎J識情態(tài);

由非句子主語變?yōu)榫渥又髡Z;由句子主語變?yōu)檠哉咧髡Z;由自由形式變?yōu)轲ぶ问?。在研究不同詞項的“主觀化”過程和揭示其共同規(guī)律時,這些方面都可以作為參照因素。(Traugott1995)語法化涉及的演變在語義上一般是由“實”變“虛”,在形式上一般是由“自由”變?yōu)椤梆ぶ保瑯O少有相反的情形,這叫做語法化的“單向性”。Traugott還認為,單向性的例外一般都發(fā)生在語法化的后期,而且有一些這樣的反例,如由黏附詞綴變?yōu)樽杂烧Z素,仍然是主觀性得到加強(Traugott1995:46)。這就又提出了一個問題,語義的演變是否主觀化比虛化更為基本。講語義'虛化”,西方語言學家常用semanticbleaching,是語義淡化或語義消退的意思?,F(xiàn)在有不少研究語法化的專家認為,從主觀化的角度看,語義并沒有淡化或消退,只不過是減弱了客觀意義,加強了主觀意義,這只是語義的重新調整(realignment)而已。四、“主觀化”和“認知語法”R.W.Langacker是“認知語法”的開創(chuàng)者(見沈家煊1994的介紹),跟歷史語言學家Traugott的側重不一樣,他是從共時的角度來看待“主觀化”。他主要關心的不是語言中的主觀性成分形成的歷史過程,而是從認知出發(fā)來觀察日常語言的使用,看說話人如何出于表達的需要,從一定的視角出發(fā)來“識解”(construe)一個客觀的情景。不過,語法化要涉及主觀化,語法化和主觀化主要來自語用推理而不是隱喻,在這兩個觀點上,他跟Traugott等人是一致的。例如關于go的語法化,他舉如下的例子:(19)Maryisgoingtoclosethedoor.(瑪麗正走過去關門。)(20)Anearthquakeisgoingto/gonnadestroythecity.(有一場地震將摧毀這座城市。)

EveSweetser(1990)等人用“隱喻”(metaphor)或空間域到時間域之間的投射來解釋這一語法化過程,但是光是這樣的解釋會有困難:(19)表示空間移位,是主語“瑪麗”在一條具體的路徑上移位,移位結束后才開始進行由不定式表示的動作“關門”;(20)雖然可以說是一場地震在一條抽象的時間路徑上移位,但不能說移位的結束才開始“摧毀這座城市”,實際上按句子的意思地震和摧毀是同時發(fā)生的。另外,隱喻的說法也無法解釋為什么空間域to后可以跟名詞性成分,而時間域to后頭只能跟動詞性成分。Langacker(1990)認為,go由空間義轉變?yōu)闀r間義表示將來,經歷的是一個主觀化的過程。(19)中的主語“瑪麗”既是穿越路徑的人又是關門的實施者,(20)中的“地震”只是動作“摧毀”的實施者,不是路徑的穿越者。也就是說,不是主語“地震”在通過一個路徑,而是說話人在心理上穿越一個路徑,這就是上面所說的“言者主語”。因此Langacker定義的“主觀性”還包括說話人對情景的“心理掃描”(mentalscanning),更明顯的例子是:(21)Thehikerranupthehill.(徒步旅行者跑上山頭。)(22)Thehighwayrunsfromthevalleyfloortothemountainridge.(公路從谷底延伸到山脊。)(21)是對徒步旅行者在空間移動的客觀描述,(22)并不是公路在作空間移動,是說話人想象公路在作空間的移動,因此這句的動詞run帶有主觀性。在Langacker的“認知語法”體系中,“主觀化”被定義為:將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系從客觀軸調整到主觀軸。為了闡釋這個定義,他打了個比方:如果把戴著的眼鏡褪下來拿在手里作為觀察的對象,眼鏡的客觀性就強;如果是戴著眼鏡看東西,眼鏡已成為觀察主體的組成部分,眼鏡的主觀性就強。又用“舞臺”來打比方,作為觀察對象的眼鏡是在舞臺上,是臺下觀察主體注意的中心;作為觀察主體一部分的眼鏡不是注意的中心,不再舞臺上而在舞臺下。同樣,對語句表達的客觀情景,說話人作為感知的主體,對其中某一實體的“識解”可以是客觀

的,意識到知覺客體的存在,也可以是主觀的,未意識到知覺客體的存在,因為它已成為知覺主體的一部分。上述定義的一個關鍵概念是“言語場景”(Ground),實際就是指“言語事件"(speechevent),包括會話的參與者和說話環(huán)境。實體與實體之間的關系如果不引發(fā)“言語場景”,這種關系處于客觀軸上,如果引發(fā)“言語場景”,這種關系就處在主觀軸上。拿上面(19)和(20)兩句話來說,“瑪麗關門”和“地震摧毀城市”在概念上都是表示兩個實體之間的“關系”,“瑪麗”和“門”之間的關系,“地震”和“城市”之間的關系。這兩個實體在“認知語法”中分別稱作“射體”(Trajector)和“陸標”(Landmark)。“主觀化”是將這兩個實體之間的關系為從客觀軸調整到主觀軸,圖示如下。G代表“言語場景”,tr和lm分別代表“射體”和“陸標”。連線xy代表實體之間的關系。(19)是對兩個實體間關系的客觀描述,不涉及“言語場景”,xy處在客觀軸上;(20)對關系的描述則涉及“言語場景”,關系中的一部分(即x)調整到了主觀軸x’y上。在共時平面上,下面三個句子,Langacker認為它們的主觀性逐次加強:(23)a.MaryissittingacrossthetablefromJane.(瑪麗對著簡坐在桌子那面。)Maryissittingacrossthetablefromme.(瑪麗對著我坐在桌子那面。)Maryissittingacrossthetable.(瑪麗坐在桌子對面。)(a)沒有把說話人自我放進去,只是以Jane為參照點來給Mary定位,因此純粹是客觀描述,不涉及“言語場景”;(b)是以說話人自己為參照點給Mary定位,但這個自我仍然以me的形式在句中出現(xiàn)(仍然在舞臺上),因此還是客觀描述;(c)雖然也是以說話人自己為參照點,但是沒有相應的語言形式出現(xiàn),

因為這個參照點已經成為觀察主體即說話人的一部分(在舞臺下),句子已由客觀的描述轉變?yōu)橹饔^的“識解”。按上述定義,(a)句Mary和Jane之間的關系、(b)句Mary和me之間的關系都處在客觀軸上,(c)句Mary和說話人之間的關系已調整到主觀軸上。五、結語Langacker和Traugott對主觀化的研究,雖然取向不同,但又有不少相通之處。例如前面講到英語完成體形成的歷史過程,也可以用Langacker的主觀化定義來說明?!癏ehasfinished”一句有兩種意思,一是單純表示結果(動作完成),一是完成體(動作的完成跟當前有關)。單純表示結果時,是以語法主語he“他”為出發(fā)點,“他”是客觀描寫的對象,因此主語和動作完成(可視為一個抽象實體)之間的關系處在客觀軸上。變?yōu)橥瓿审w后,出發(fā)點不再是語法主語,而是“言語場景”中的說話人“我”,“我”是主觀識見的實體,是“言者主語”,“我”和動作完成之間的關系處在主觀軸上。按照Langacker,主觀化的程度高低跟語言編碼形式的多少成反比:主觀化程度越高,觀察對象越是脫離舞臺,在語句中登臺呈現(xiàn)的語言形式就越少,可比較以上(23)的(&)(b)和(c)。按照Traugott,主觀化是說話人越來越從自我的視角出發(fā),用會話隱涵義或語用推理來表達未用語言形式表達的意義,結果也是主觀化程度越高相應的表達形式越少。主觀化的共時相和歷時相的關系還值得深入研究。共時研究和歷時研究互相依賴、互相促進,這一點是肯定無疑的。以上主要是對國外有關主觀性和主觀化的研究作了一個介紹。這方面的研究可以說還剛剛開始,總體上還不夠深入,但值得引起我們的重視。漢語中有那些表現(xiàn)主觀性的方式,漢語的演變史中有哪些涉及主觀化;漢語和世界其他語言相比在主觀性和主觀化上有哪些共通性,又有哪些自身的特點;主觀化有沒有反例,即有沒有主觀化減弱的情形。對這些問題我們都應該在國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探索。

參考文獻:Benveniste,E.1971ProblemsinGeneralLinguistics.Trans.M.E.Meek.CoralGablres,FL:UniversityofMiamiPress.Bright,W.1992InternatioanlEncyclopediaofLinguistics.4vols.Oxfordan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Carey,Kathleen1995SubjectificationandthedevelopmentoftheEnglishperfect.InStein&Wright1995,83-102.Finegan,Edward1995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anintroduction.InStein,Dieter&S.Wright1995,1-15.Halliday,M.A.K.1975LearningHowtoMean.London:EdwardArnold.Keller,Rudi1995Theepistemicweil.InInStein&Wright1995,16-30.Kuno,S.1987FunctionalSyntax:Anaphora,discourseandempathy.ChicagoandLondon:UniversityChicagoPress.Langacker,R.W.1987/1991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s.I&II,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Langacker,R.W.1990Subjectification.CognitiveLinguistics1:5-38.Langacker,R.W.1993Referencepointconstruction.CognitiveLinguistics4:1-38.Lyons,J.1977.Semantics.2vol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yons,J.1982Deixisandsubjectivity:Loquor,ergosum?InR.J.Jarvella&W.Klein,eds.,Speech,place,andaction:Studiesindeixisandrelatedtopics.ChichesterandNewYork:JohnWiley,101-24.

Ochs,E.,&B.Schieffelin1989Languagehasaheart.InE.Ochs,ed.,ThePragmaticsofAffect,specialissueofText9:7-25.Stein,D.&S.Wright,eds.1995SubjectivityandSubjectivis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Sweetser,Eve1990FromEtymologytoPragmatics.MetaphoricalandCulturalAspectsofSemanticStructur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Tang,Tingchi1986ChineseGrammarandFunctionalExplanation.ChineseWorld,39-41.Traugott,E.C.1989OntheriseofepistemicmeaningsinEnglish:anexampleofsubjectificationinsemanticchange.Language64:31-55.Traugot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