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昆蟲分類學3的課件資料第1頁/共86頁16.1概況(1)◆紡足目中文名足絲蟻,簡稱“蟲系”。英文名embiids,webspinner,
林奈時期,紡足目被置于“脈翅目”內,1832年Brulle將其與白蟻合為等翅目,另一位學者Burmeister(1839)建立了嚙蟲目,把足絲蟻列為1科,肯定了它與白蟻類近緣;以后又有一些學者將其移入直翅目的擬脈翅類。至1904年,Shiply正式建立紡足目。第十六章昆蟲綱:紡足目
ClassInsecta:OrderEmbioptera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2頁/共86頁16.1概況(2)◆雖然足絲蟻的現代種類較少,但其化石和琥珀標本均被發(fā)現。研究推斷,足絲蟻祖先很可能在1億年至2億年前的侏羅紀和白堊紀分化形成的。◆紡足目與等翅目和革翅目親緣關系較近,也是以熱帶地區(qū)為分布中心的昆蟲,少數分布在溫帶,已知的北限為俄羅斯的克里米亞(北緯45°),南限為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南緯43°)。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3頁/共86頁16.1概況(3)◆中國研究紡足目的學者很少,如華南農大的盧川川。在通常被分為2亞目8科的分類系統(tǒng)中,截止2000年,世界約知300種;中國僅知1科2屬7種,分布區(qū)域有瓊、粵、桂、閩、臺、黔、滇、贛、湘等?。▍^(qū))。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4頁/共86頁16.2主要形態(tài)特征◆紡足目昆蟲因前足跗節(jié)能分泌絲用于編織網和結絲巢而得名。體小到大型,細長、扁平、柔軟,腹部與胸部約等長。頭前口式,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或念珠狀;無單眼。雄蟲通常具2對大小相似的翅,雌蟲無翅。胸部和腹部月等長;跗節(jié)3節(jié)。腹部10節(jié),尾須1-2節(jié),產卵器不明顯。若蟲似雌蟲。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5頁/共86頁16.3主要生物學特性(1)◆雌蟲表變態(tài),雄蟲漸變態(tài)。全部為植食性或以干枯、腐爛的植物和菌類為食。從孵化至成蟲死亡前都能用前足織絲。它們將絲織成薄膜狀的隧道,并不斷向新的食源延伸。新織的隧道呈藍白色或紫羅蘭色,舊的隧道為多層絲織物,白色或乳白色。在有的絲織隧道上會有一些糞便或植物組織碎屑。在濕度大的地方,隧道??椩谥参锘蛭矬w表面,或物體縫隙、枯樹皮下等;干旱地區(qū)常織在土縫內或巖石縫內;有的種類的隧道延伸至白蟻巢內。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6頁/共86頁16.3主要生物學特性(2)◆足絲蟻卵為長卵圓形,一端有蓋,白色或銀白色,具光澤。若蟲5齡。雄若蟲3齡后出現翅芽。有人在室內飼養(yǎng)觀察到:雌蟲產卵前期5~7天,產卵量77~208粒,卵期22~26天,除5齡若蟲歷期5~7天外,其它各齡若蟲歷期在10-13天。雄蟲壽命12~23天,雌蟲65~142天?!?♂等于46:57。但在野外,發(fā)現的雄蟲比雌蟲少很多,這與雄蟲壽命短、與雌蟲不同巢、外出次數多而易被天敵捕食等有關。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7頁/共86頁16.3主要生物學特性(3)◆雌蟲交配后,可能另建新巢,也可能在老巢內擴張。卵產在隧道絲層表面,多數種類卵堆產,但有一層物質包裹(用絲或膠質混同咬碎的植物碎屑包埋卵粒),但也有的種類卵裸露單產。雌蟲有護卵習性,若蟲孵化后就可以編織適合自身大小的隧道?!艚洕矫?,除有人報道足絲蟻在葡萄上編織隧道會使葡萄含糖量下降,以及印尼的一種足絲蟻危害一種蘭科植物,使其不開花外,對人類害處不大。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8頁/共86頁17.1概況
◆(略)第十七章昆蟲綱:直翅目
ClassInsecta:OrderOrthoptera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9頁/共86頁18.1概況(1)◆該目中文名竹節(jié)蟲,簡稱“蟲脩”。英文名stickinsects,leafinsects,walkingsticks。竹節(jié)蟲目是昆蟲綱中較小的一個目,過去長期被置于直翅目內,而最早由Drury(1773)放入蟋蟀科和螳螂科內,1825年由Latreille將其列為獨立的科,當時僅含4個屬。Beier(1955)等將竹節(jié)蟲列為直翅總目的一個目,后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可。直至今日,有的專著和教科書仍將其放在直翅目內。第十八章昆蟲綱:蟲脩目
ClassInsecta:OrderPhasmatodea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10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18.1概況(2)◆目前,較為廣泛的目內分類所采用的是Günther(1953)提出的分類系統(tǒng),經后人修訂后,該目分為2亞目6科。目前竹節(jié)蟲世界已知2500多種。中國上世紀80年代才有專人進行分類研究,現已記錄230多種。◆我國學者任東1997年報道了在我國遼寧和河北晚侏羅紀地層發(fā)現的竹節(jié)蟲化石,建立一個化石新科-神蟲脩科Hagiphasmatidae和其中的三個新屬新種。目前,利用竹節(jié)蟲卵殼形狀和其上的刻紋進行分類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第11頁/共86頁18.2主要形態(tài)特征◆竹節(jié)蟲通常為大型昆蟲,30-300mm。絕大多數無翅,少部分種類有翅。大多數體細長,桿狀、棍狀或圓筒狀。葉蟲脩科的種類,體和足扁平,色澤極似葉片。◆頭前口式,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或念珠狀;復眼較小,單眼0-3個。后胸常與腹部第1節(jié)(中節(jié))合并,跗節(jié)3-5節(jié)。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12頁/共86頁第13頁/共86頁18.3主要生物學特性(1)◆漸變態(tài)。植食性。大多數種類生活在熱帶潮濕地區(qū),少數生活在溫帶和干燥地區(qū);多數生活在喬木和灌木上,少數生活在地面和草叢中;大部分種類為夜間活動。少數種類是農林害蟲?!袈褭E圓形或桶形或矮瓶形,似植物種子。卵殼堅硬,表面光滑或具刻紋;卵有卵蓋。各種類型的卵是良好的分類特征。許多種類有兩層以上卵殼,外卵殼較硬易碎,內卵殼與卵黃膜孔口相連,可讓精子進入;而外卵殼孔可讓空氣進入。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14頁/共86頁18.3主要生物學特性(2)◆竹節(jié)蟲有三種獨特的產卵方式:(1)隨意散產于地面上。多數竹節(jié)蟲屬于此類。有些種類產卵時,爬至樹木較高處,似排糞般把卵排出,卵落地滾入枯枝落葉和草叢中。(2)把卵粘在植物莖干上或葉片上,直至孵化。(3)似蝗蟲,將腹端插入疏松的砂土中產卵,然后用足撥土埋好。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15頁/共86頁18.3主要生物學特性(3)◆若蟲與成蟲的食性一致,有單食性、寡食性和多食性種類。若蟲一般脫皮4-6次。◆雄蟲比雌蟲成熟早,雄蟲壽命一般4~5周,雌蟲壽命一般8~9周。孤雌生殖在竹節(jié)蟲當中十分常見,有的種類可能完全行孤雌生殖,因為至今尚未發(fā)現其雄蟲。許多種類有二型現象。交尾時,雄蟲由雌蟲背著,似蝗蟲交配狀。◆產卵量也因種類、食物、擁擠度等的不同而差異較大,從幾十粒至幾百粒不等。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16頁/共86頁18.3主要生物學特性(4)◆竹節(jié)蟲是著名的擬態(tài)昆蟲。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種防御機制。①利用保護色隱匿。②擺動,可連續(xù)似幼枝或樹葉在風中搖擺半小時以上。③假死,隨齡期增加而增強,成蟲尤為明顯。④從隱蔽狀態(tài)突然變?yōu)轶@嚇敵害,如豎起前后翅,用鮮艷的顏色和花紋嚇阻對方;或前后翅摩擦發(fā)出響聲等。⑤有些種類可以分泌有氣味的分泌物,噴在身上,驅避敵害。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17頁/共86頁19.1概況(1)◆該目中文蜚蠊,俗名蟑螂,偷油婆等。英文名cockroachs,roach。中國古代的稱謂也很多,如《詩經·爾雅》中有:蜚、負盤、蜚盤蟲、香蜋子等,《本草綱目》中有石僵、滑蟲、地鱉、簸箕蟲、過街、蚵婢蟲等。蜚蠊目有多個異名,如Blattariae,Blattodea,Blattoidea等。有的學者把蜚蠊目與螳螂目合為網翅目Dictyoptera。第十九章昆蟲綱:蜚蠊目
ClassInsecta:OrderBlattaria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18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19.1概況(2)◆蜚蠊在進化上已成為是真正的陸生昆蟲,蜚蠊的化石種類已知200多種,多發(fā)現于石炭紀(三億五千萬年前)。從化石記錄、體形結構和生物些特性來看,蜚蠊是較原始的昆蟲?!趄泱鼓糠诸惒顒e很大,全世界大致分4~25科,已知約3700種左右;我國已記錄360多種?!羯钤谑覂鹊尿泱故切l(wèi)生防除的主要對象,污染食品并留下討厭的氣味,傳播疾病等。野外生活的種類少數是農業(yè)害蟲。有的種是中藥材。第19頁/共86頁19.2主要形態(tài)特征◆體長2mm-100mm。但絕大多數體形大、中型。最小的體驅扁平,卵圓形。體色多為黃褐色和深褐色,也有完全黑色或黃的,極少數紅色、綠色、古銅色或具有鮮艷的色斑。體寬而扁平,卵圓形或近圓形。頭小,藏于前胸背板之下;觸角絲狀;復眼發(fā)達,單眼常退化;口器咀嚼式。有翅、短翅或無翅;足較長,足上多刺,跗節(jié)5節(jié),適宜疾走。雌蟲產卵瓣退化(有3對,不完全從體內伸出,不構成產卵瓣)。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20頁/共86頁第21頁/共86頁19.3主要生物學特性(1)◆漸變態(tài)。生活史一般是1年1個世代,短的1年2-3代,長的5年完成1代。成蟲壽命1月-1年。大多數蜚蠊兩性生殖,偶爾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雌性蜚蠊能釋放性外激素吸引雄性前來交配;雄性蜚蠊用觸角感應和追求雌蟲。卵被卵鞘包裹,每個卵鞘含卵約20粒,分隔為左右兩行。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22頁/共86頁19.3主要生物學特性(2)
◆蜚蠊有卵生和卵胎生兩類。卵生種類的卵放在堅硬的卵鞘內,雌蟲用下生殖板夾持較長時間后,選擇一合適地點放置卵鞘,用唾液粘附牢固,卵在卵鞘中發(fā)育。卵胎生的卵鞘薄而柔軟,胚胎成熟后,卵鞘從生殖腔中擠出,若蟲脫離卵鞘,從母體腹末爬出。卵孵化后,有一個預若蟲期,即初孵若蟲的觸角、足、口器等都集中在蟲體腹面,蟲體不能活動,數分鐘后經一次脫皮,若蟲方能活動,吃掉所蛻的皮。若蟲的齡期因種類不同6~12個不等,有時雄蟲較雌蟲多1個齡期。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23頁/共86頁19.3主要生物學特性(3)◆①蜚蠊適應性極強,廣布于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從人居環(huán)境到野外的大部分地方都能生存,某些種類,如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和東方蜚蠊等已隨人類活動擴散到全球。②蜚蠊多喜黑暗,為夜行性昆蟲;③食性雜,尤喜糖類和淀粉類物質;④出入室內外各種場所,污染食物、傳播各種病菌和寄生蟲,成為重要的世界性衛(wèi)生害蟲。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24頁/共86頁19.3主要生物學特性(4)◆⑤生活于野外的蜚蠊常見于石塊、樹皮、枯枝落葉及垃圾推下,東方土蠊的若蟲喜棲水溪邊,好潛入水中;棲息于朽木中的食木材蜚蠊已知103種,該類蜚蠊成、若蟲群居在一起,表現出亞社會性習性,若蟲有取食成蟲糞便的習性,將與之共生的細菌和原生動物帶入體內消化木材。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25頁/共86頁19.3主要生物學特性(5)◆⑥有的蜚蠊生活在其它昆蟲的洞穴里,如螱蠊屬的種類客居白蟻巢內,蟻蠊屬的種類生活在螞蟻巢內;⑦蜚蠊中也有少數農業(yè)害蟲,如蘇里南蔗蠊危害香蕉、齒石蘭、菠蘿根須等;龍虱甲蠊危害柏樹、酸橙、柑桔等;⑧地鱉蟲的中藥名為“土元”,主治血瘀、腹痛、跌打損傷、積聚痞塊、干血癆、肌膚干裂等癥。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26頁/共86頁20.1概況(1)◆該目中文螳螂,俗名螳。英文名mantis(pl.-es),mantids,prayingmantids,soothsayers。中國對螳螂的研究,在古代就有,中華武術中著名的“螳螂拳”就是對螳螂各種姿態(tài)的模仿。我國許多地方的老百姓稱螳螂為“猴子”、“孫悟空”、“天馬”和“虎豹哥”等。
第二十章昆蟲綱:螳螂目
ClassInsecta:OrderMantodea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27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20.1概況(2)◆至今,螳螂的分類究竟是個亞目,還是單獨為一個目,世界上還有爭論,大多數學者認為這一類群單獨成立為螳螂目,有人對其進行精子學的研究,也證明螳螂的系統(tǒng)演化過程中的地位。
◆全世界螳螂已知4總科11科400多屬2200多種。中國上世紀末記錄2總科8科19亞科47屬112種。
◆螳螂成蟲和若蟲都是肉食性,既是重要的天敵昆蟲,也是重要的藥用資源昆蟲。第28頁/共86頁20.2主要形態(tài)特征◆中至大型種類,體長一般在10-140mm。體色有綠色、褐色、灰色褐具花斑。體細長,或略呈圓筒型,或扁平成葉狀等。頭活動,正面觀三角形或五邊形;口器咀嚼式;觸角多絲狀。前胸長,前足捕捉足;前翅覆翅,后翅膜翅,休息時平放于背面。尾須1對,雄蟲第9腹板上有1對刺突卵粒為卵鞘所包,附于植物體上或墻壁上。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29頁/共86頁20.3主要生物學特性(1)◆漸變態(tài)。卵塊包于卵鞘(由附腺分泌物形成)中,卵鞘被產于樹枝、石頭等物體上;每個卵鞘含卵約40~400粒卵;一般1雌成蟲可產卵鞘1~6個。卵孵化率在80%以上。卵多在凌晨或傍晚孵化(一般在8~9或17~18時)。少數種類雌蟲有守護卵鞘、直至若蟲孵化為止。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30頁/共86頁20.3主要生物學特性(2)◆初孵若蟲靠第10節(jié)腹節(jié)腹板上細絲連接蟲體,如將其懸掛在卵鞘上,爾后開始活動,1~2齡若蟲行動敏捷,老齡若蟲行動緩慢;若蟲一般蛻皮7~8次,通常一年一代,以卵在卵鞘里越冬。若蟲多在清晨羽化。羽化后10天左右交配,交配時間可達2~4小時。。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31頁/共86頁20.3主要生物學特性(3)◆螳螂幾乎可捕殺所有的昆蟲,甚至會攻擊小型兩棲類、爬行類和鳥類等,特別喜歡捕食蝗蟲、鱗翅目和雙翅目幼蟲以及同翅目昆蟲。從1齡開始就有自相殘殺的習性。性成熟的螳螂一生可交配多次,但在交配時或交配后雄蟲常被雌蟲吃掉,在交配時即使雄蟲的頭被吃掉也不妨礙雄蟲的有效交配。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32頁/共86頁20.3主要生物學特性(4)◆螳螂這種“妻食夫”現象目前有兩種解釋:(1)是圍繞求偶、交配、營養(yǎng)而產生的一種進攻性行為,在此過程中,由于雌性明顯大于雄性,因而常見雌食雄。(2)雄性的性成熟早于雌性,在雌蟲性成熟前,如雄蟲強行交配,則雄性易被食,反之,被食機率明顯減少。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33頁/共86頁棕污斑螳卵鞘低齡若蟲大齡若蟲成蟲成蟲交配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第34頁/共86頁狹翅大刀螳中華大刀螳第35頁/共86頁21.1概況(1)◆螳蟲脩目是2001年發(fā)現的新目,2002年建立。被我國昆蟲學者們認為是昆蟲界中的“四不象”。◆2001年6月,德國普倫市馬克斯-普朗克湖沼生物研究所的昆蟲學博士生OliverZompro訪問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并查看蟲脩目標本,想多發(fā)現一些竹節(jié)蟲新種。
第二十一章昆蟲綱:螳蟲脩目
ClassInsecta:OrderMantophasmatodea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36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21.1概況(2)◆OliverZompro看到一個1950年采自坦桑尼亞的類似竹節(jié)蟲的雄性昆蟲標本,這是20世紀80年代,瑞典的Lund大學的RoyDanielsson在他們的博物館里發(fā)現后,送去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的,當時全世界無人認識這種昆蟲,Zompro也如此;幾周后,一位琥珀采集者送給Zompro一個具有4000-4500萬年歷史的波羅的海產的琥珀里的化石標本,也像竹節(jié)蟲。此時的Zompro開始懷疑自己發(fā)現了昆蟲新目。不久他又在德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里發(fā)現第3個類似的標本(1999年采于納米比亞的雌性成蟲標本),更堅定了Zompro的懷疑。
第37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21.1概況(3)◆后來Zompro求助于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動物博物館的昆蟲系統(tǒng)學家N.P.Kristensen和解剖學家K.D.Klass。從外部形態(tài)和內部解剖兩方面研究后,肯定了這個新目。后研究發(fā)現,南非有人1890年就采到5枚這類標本,1906~1924年間任南非博物館的館長還根據這些標本建立了一個新屬,放在螳螂目內?!艉髞?,昆蟲學家們又先后在南非、坦桑尼亞和納米比亞等采到了活蟲,并進行了飼養(yǎng)觀察。到2005年止,世界共發(fā)現15種(包括2個化石種),建立了3科12屬。第38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21.1概況(4)◆2002.5.24.出版的《Science》296卷1456-1459頁上正式發(fā)表了K.D.Klass,O.Zompro,N.P.Kristensen和J.Adis的論文。一個昆蟲新目從此誕生?!暨@是自1915年建立蛩蠊目87年后再建立的一個新目,不僅使昆蟲學界和動物學界極度興奮,而且引起整個科學界很大興趣。第39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21.1概況(5)◆國際自然保護組織專家PiotrNaskrecki說“這一發(fā)現可以與發(fā)現活體乳齒象或劍齒虎相媲美。它告訴我們,地球上還有一些像封閉的保護區(qū)的地方,保存著少量的、數百萬年以前就存在的古老生命”。國際著名昆蟲系統(tǒng)學家Kristensen感嘆:“人類對地球上的生命多樣性的了解很有限”。美國哈佛大學昆蟲學家E.O.Wlson稱:“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新發(fā)現”。隨后,世界數千家網站和我國《參考消息》及“中國野生動植物網”等許多媒體都作了報道。
第40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21.1概況(6)◆K.D.Klass等人(2003)根據形態(tài)和分子生物學特征,對螳蟲脩進行系統(tǒng)發(fā)現和分類研究證明它和螳螂目為姊妹群。◆現生的螳蟲脩的分布地有納米尼亞、坦桑尼亞和南非,生活在非洲熱帶山頂的草叢中。但從波羅里海琥珀中的化石分析,分布在非洲的螳蟲脩可能是歷史上廣泛分布類群的殘遺種類。第41頁/共86頁21.2主要形態(tài)特征◆體小到中型。略具雌雄二型現象。頭下口式,口器咀嚼式,上顎具3齒,下顎須5節(jié),下唇須3節(jié);觸角絲狀;有復眼,無單眼。目前發(fā)現的種類無翅。跗節(jié)5節(jié),基部3節(jié)合并,基部4節(jié)具附墊?!敉庑谓浦背崮?,但缺乏直翅目的共同衍征,似蝗蟲,又無跳躍足;前、中足均可捕食昆蟲,與螳螂和直翅目中的捕食性昆蟲似是而非;它前胸發(fā)達,又為捕食性,與竹節(jié)蟲不同;它下口式,尾須短,又與蛩蠊目不同。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42頁/共86頁第43頁/共86頁21.3主要生物學特性(1)◆漸變態(tài)。食性捕食性,前足捕食為主,中足輔之;而且常常自相殘殺。除已知一種可白天活動外,其余均夜間活動(白天藏于草叢,夜間常在植物表面活動)。成蟲交配前,用腹部敲擊所在物體表面,發(fā)出聲響進行交流,交配方式類似蝗蟲、螳螂和竹節(jié)蟲等,但交配時間可長達1~3天。交配后,雄蟲常被雌蟲抓住吃掉。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44頁/共86頁21.3主要生物學特性(2)◆在南非有冬季降雨的地區(qū),螳蟲脩卵在第一場秋雨后開始孵化,如果秋雨來得遲,孵化也會相應延遲;若蟲在潮濕的冬季生長發(fā)育,春季(9、10月)發(fā)育成熟,成蟲交配產卵后幾周內死亡。卵產在一個抗旱能力很強的卵囊內(卵囊是膠質物和一些顆粒狀物組成),每個卵囊內平均12粒卵?!簟磅乒?jié)基部3節(jié)合并,基部4節(jié)具附墊”的特征使它獲得“heelwalker”的雅號,因自相殘殺成性而被稱作角斗士“gladiator”。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45頁/共86頁22.1概況(1)◆該目中文白蟻和螱。英文名termites,whiteants。白蟻的化石較多,在中生代早白堊紀(1.2億年前)的歐洲就有草白蟻的分布;中國也是發(fā)現白蟻化石最多的國家之一,如北京、山東等都發(fā)現許多早白堊紀的白蟻化石。根據化石材料,等翅目的祖先很可能出現在中生代早期,或更早些。
第二十二章昆蟲綱:等翅目
ClassInsecta:OrderIsoptera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46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22.1概況(2)◆任東(1995)研究北京的早白堊紀的白蟻化石,記錄了草白蟻科的兩個亞科(草白蟻亞科和白堊白蟻亞科),共描述6新屬7新種。根據他的觀點,我國北方在白堊紀屬熱帶氣候,植被富庶,森林茂密,白蟻種類繁多,可能是白蟻的一個分布中心。后因我國北方氣候變冷,白蟻逐漸南移。北方現僅留下少數耐寒耐干的種類?!羰澜缒壳耙阎?科3000多種;中國已知4科44屬近500種.2000年<中國動物志:等翅目>出版。第47頁/共86頁22.2主要形態(tài)特征◆體小到大型,長,略扁。頭骨化,能活動;口器咀嚼式,兵蟻上顎極其發(fā)達,鐮刀狀;觸角念珠狀;復眼有或無或極退化,無單眼或1對。足粗短,跗節(jié)多4節(jié),少數3或5節(jié);無翅、短翅或長(大)翅,翅脫落后留下翅鱗。腹部10節(jié),有尾須,生殖器不明顯?!舭紫伿嵌嘈托陨鐣ハx,一個群體中長同時存在大翅、短翅和無翅繁殖蟻及大量無翅的兵蟻、工蟻、若蟲及卵等。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48頁/共86頁第49頁/共86頁第50頁/共86頁22.3主要生物學特性(1)◆白蟻為多形態(tài)的社會性昆蟲,生物學特性特殊而復雜,有多樣品級分化和復雜的分工,也有精巧的蟻巢和防衛(wèi)設施。在生殖型中,蟻后體型大,具有極其膨大的腹部和發(fā)育完全的生殖器官,主要起交配產卵的作用,是繁殖蟻的核心。根據生殖蟻的來源和形態(tài),可分為三個品級:A.原始蟻王、蟻后來源于有翅紛飛后脫翅配對的成蟲,它們是一個群體的創(chuàng)造者。該品級蟻王和蟻后體色較深,體壁較硬,有發(fā)達的復眼和單眼,中、后胸有殘存的翅鱗;其生殖能力最大,產卵量最多。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51頁/共86頁22.3主要生物學特性(2)◆多數情況下,一個群體只有一對原始蟻王和蟻后,但也有少數群體同時存在2~3對王和后,如大白蟻屬Macrotermes和土白蟻屬Odontontermes的某些種類有這種現象;黑翅土白蟻Odontotermesformosanus(Shiraki)同一個巢中多王多后的現象普遍,在建群初期,已知有5王8后的記錄;在多王多后的群體中,各個蟻后的腹部大小有時差不多,有時卻相差甚遠,為什么呢?估計一是估計每個蟻后間的營養(yǎng)狀況不同,二是可能年齡上的差異。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52頁/共86頁22.3主要生物學特性(3)◆B.短翅補充蟻王、蟻后可能是應急整個巢群發(fā)展的需要,由巢內具翅芽的若蟲發(fā)育而成。這種品級只發(fā)現部分白蟻種類中,不是普遍存在的品級。其形態(tài)特點是:體色較淡,有復眼,中、后胸具翅芽。補充蟻后的生殖能力小于原始蟻后,但數量多于原始蟻王和蟻后;有人在黃球白蟻Globitermessulphreus(Haviland)巢群內發(fā)現43個短翅蟻后;散白蟻屬Reticulitermes的群體內也經??梢姶罅康亩坛嵯佂鹾拖伜?,同一地點有時可采到200多個短翅蟻后。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53頁/共86頁22.3主要生物學特性(4)◆短翅蟻后多因原始蟻王、蟻后死后才出現,或者龐大群體分裂時出現,偶爾也會出現原始蟻王和和短翅蟻后同居的現象。C.無翅補充蟻王、蟻后也可能是巢群發(fā)展時應急的補充蟻王和蟻后,來源于不具翅芽的若蟲;它比短翅蟻王和蟻后更少見。形態(tài)特點是:體色淺淡,常為淺黃色或乳白色,體壁更柔軟,無復眼和單眼,中、后胸無翅芽,這種品級只存在于失去原始蟻王和蟻后的巢群中。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54頁/共86頁22.3主要生物學特性(5)◆在非生殖型中,雖然有完整的生殖器官,但發(fā)育不全,無生殖機能。其中數量最大的有兩類,即蟻巢的建設者—工蟻和保衛(wèi)者—兵蟻;也就是相應的兩個品級。工蟻雖是白蟻中數量最多的品級,但并不是所有白蟻種群種都有。比較原始的木白蟻科和原白蟻屬均缺工蟻,其巢內的建設工作由若蟻來完成。有少數種類的同一巢群的工蟻其體型大小有很大區(qū)別,具兩型或三型,但職能上了解甚少。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55頁/共86頁22.3主要生物學特性(6)◆兵蟻為非繁殖蟻中的另一個品級,數量占整個巢群個體數量的百分之幾~百分之十幾;兵蟻口器退化,失去自身取食的能力,需要工蟻的喂養(yǎng)才能生存。兵蟻一般只有一類,但在某些種群中,如大白蟻屬和蠻白蟻屬中,兵蟻有大兵蟻和小兵蟻之分,而某些種類“王宮”附近大兵蟻個數明顯多于小兵蟻,說明兩者之間有某些分工。兵蟻廣泛存在較低等的白蟻中,在高等的白蟻種群中,兵蟻有逐漸減少的趨勢;白蟻科某些種類沒有兵蟻。有人(1972)報道,非洲缺兵蟻的白蟻有16屬60種。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56頁/共86頁22.3主要生物學特性(7)◆一個群體的白蟻數量從幾百到幾百萬個不等;成熟的白蟻群體每年都要產生大量的有翅成蟲。一般黑翅土白蟻的成熟群體一年可產生2000~9000個有翅成蟲;臺灣乳白蟻一個成熟群體一年可產生20000個有翅成蟲。有些種類每年都產生有翅成蟲,而有的是兩年或兩年以上才產生有翅成蟲?!粲谐岢上x的出現標志著該群體進入了成熟時期,同時也意味著更多的蟻群即將發(fā)生。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57頁/共86頁22.3主要生物學特性(8)◆蟻巢有木棲蟻巢、土木棲蟻巢、土棲蟻巢、地下巢(可深達地下5米)、地上巢(我國云南土白蟻的土垅巢高達3米)和寄居巢等?!舭紫佅彩痴婢?,巢穴中常有自己的菌圃,一類是白蟻自己培養(yǎng)的,另一類是天生的。我國有人研究黑翅土白蟻的菌圃,共發(fā)現有51種真菌。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58頁/共86頁22.3主要生物學特性(9)◆白蟻巢內常有一些共生物、食客和天敵。如消化道中的單細胞生物,可幫助分解和消化食物中的纖維物質。食客為蟻巢中無脊椎動物,如某些螞蟻、蜚蠊等,多取食巢內廢物或白蟻排泄物,通常不妨礙白蟻生活,有時對白蟻還有益。敵害有螨類、有害微生物及食白蟻的動物等。白蟻的防衛(wèi)有機械打斗;化學防衛(wèi)(如叮、涂、膠噴膠狀液等)。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59頁/共86頁23.1概況(1)◆該目中文名蠼螋。英文名earwigs?!侗静菥V目》中稱搜夾子
。DeGeer1777年建立革翅目,將直翅目昆蟲包括在內。1793年Latreille建立直翅目后,革翅目與直翅目分開?!舾锍崮坑?億9千萬年的演化歷史,熱帶、亞熱帶種類多,溫帶向寒帶漸少。但在喜馬拉雅山地區(qū)海拔5000m的高山上也發(fā)現它的蹤跡。
第二十三章昆蟲綱:革翅目
ClassInsecta:OrderDermaptera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60頁/共86頁第61頁/共86頁第62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23.1概況(2)◆革翅目世界已知約13科2000種,分屬于三個亞目(蠼螋亞目、蝠螋亞目、鼠螋亞目),其中蝠螋亞目僅知兩屬5種,鼠螋亞目僅知兩屬11種。有的學者將鼠螋亞目立為重舌目。截止2000年,中國現在已知8科285種。2004年《中國動物志:革翅目》出版,記載8科229種。第63頁/共86頁第64頁/共86頁23.2主要形態(tài)特征◆體小到中型,狹長,略扁平。頭前口式;口器咀嚼式;觸角絲狀,10-50節(jié);無單眼。前胸背板方形、長方形;有翅或無翅,如有翅則前翅角質或革質,無脈蚊,短小,僅蓋住胸部;后翅膜質,扇形或近圓形,翅脈放射狀,平時折疊于前翅下并常有部分露出前翅外;跗節(jié)3節(jié)。腹部具8-10個體節(jié),尾鋏發(fā)達,無產卵器。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65頁/共86頁♀♂第66頁/共86頁23.3主要生物學特性(1)◆漸變態(tài)。陸棲。卵生或卵胎生。革翅目昆蟲夜出性,白天多在石下、樹皮下、樹洞、土隙、垃圾中及較陰濕的地方等隱藏。常兩性同居,并有護卵育子的習性。受驚嚇時,常反舉腹部,張開兩鋏嚇阻對方,如遇強敵,則裝死不動;第3、4腹節(jié)的腺褶也能分泌臭氣驅趕入侵者。在植物上生活的蠼螋,如Timomenusaeris的卵產于植物的葉面中央,一生產卵數次,每次產卵30~40粒,排列不整齊,產卵多在夜間進行,該蟲在臺灣1年3~4代,世代重疊,成蟲壽命可達半年以上。寒帶的種類1年1代。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67頁/共86頁23.3主要生物學特性(2)◆在地表或土中生活的種類的雌蟲在石塊、倒木下筑巢,一次將卵產完,約十幾?!珟资?,堆集一塊;雌蟲產下卵后,常守候在卵上。用口器舔吸卵表面的有害病菌,并翻動和搬移卵塊,有的種類(如Anisolabismaritime一天搬移卵塊數十次);卵闊卵形或橢圓形,乳白色,表面光滑。卵經過1月左右孵化為若蟲。低齡若蟲常留居母體周圍,受其保護。若蟲蛻皮4~6次后羽化為成蟲。翅芽于2齡時出現。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68頁/共86頁23.3主要生物學特性(3)◆革翅目昆蟲的食性很雜,多取食植物的花粉、幼嫩部分和動植物的腐敗組織等;Timomenusaeris取食介殼蟲的分泌物;肉食性種類捕食其它昆蟲和小動物等;還有國外學者報道:肥螋屬Anisolabia的某些種類是寄生嚙齒類動物的有病原性的縮小絳蟲Hymenolepisdiminuta的中間寄主(絳蟲卵被肥螋取食后,便在體內發(fā)育成有包囊的幼體,嚙齒類動物取食或誤食被感染的該類昆蟲,就會被感染)。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69頁/共86頁23.3主要生物學特性(4)◆鼠螋亞目卵胎生,寄生鼠類或居于其穴內,已知的兩屬11種均產于非洲。有的學者認為其雄性外生殖器的形狀與革翅目幾乎沒有真正的關系,將其另立一目-重舌目?!趄痱魜喣考纳隍鹕砩?,已知的5種均產于亞洲?!羰篁艉万痱艟鶡o翅。體表毛多。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70頁/共86頁24.1概況(1)◆該目異名Notoptera,英文名grylloblattids,rockcrawlers。中文名蛩蠊。是昆蟲綱中的一個小目,起源古老,是昆蟲綱中古老的殘遺類群及活化石。
◆該目的第一個種是Walker于1914在加拿大西部落基山區(qū)發(fā)現并建立的,并建立蛩蠊科,歸屬直翅目。1915年,Crampton將其提升為目。第二十四章昆蟲綱:蛩蠊目
ClassInsecta:OrderGrylloblattodea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71頁/共86頁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24.1概況(2)◆Crampton認為蛩蠊目保留了原始直翅目一些特征,最近的親族為螽蟖和蟋蟀,其次是革翅目。從化石研究來看,蛩蠊目起源至少在石炭紀早期,其祖先有微弱飛翔能力,與原直翅目-原蠊目有共同祖先(Walker,1943);Storozhenko(1997)認為其祖先是具翅的半水生昆蟲?!趄梭鼓績H有1科4屬29種和亞種,僅分布全北區(qū)(北美、我國東北、朝鮮半島、日本、俄羅斯等),33~60°N。我國僅知1種—中華蛩蠊GalloisianasinensisWang,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書永先生1986年8月28日在東北長白山發(fā)現,1988年列為我國2級保護動物。第72頁/共86頁24.2主要形態(tài)特征◆體長12~30mm。無翅。觸角長,絲狀;復眼退化或缺,無單眼;頭前口式,口器咀嚼式。胸部發(fā)達,前、中、后3個胸節(jié)的背板接近相等或前胸較大,3對足相似,跗節(jié)5節(jié)。雌蟲有發(fā)達的刀劍狀產卵器;雄性外生殖器不對稱。尾須長,8~9節(jié)。
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73頁/共86頁第74頁/共86頁24.3主要生物學特性(1)◆漸變態(tài)。但成蟲無翅,變態(tài)顯得不明顯,有學者認為是表變態(tài)。據Ford(1926)和Walker(1937)對北美廣布種GrylloblattacampodeiformisWalker的飼養(yǎng)觀察,該蟲生長發(fā)育緩慢,卵在雌蟲體內發(fā)育6個月才成熟,單產于土壤中、石塊下、苔蘚中和洞穴內等;卵黑色。卵期長達1年;若蟲9個齡期,經歷約5年(第一年脫皮3次,以后每年1次),完成1個世代需要7~8年。第二篇六足總綱的系統(tǒng)發(fā)育和分類系統(tǒng)第75頁/共86頁24.3主要生物學特性(2)◆本目昆蟲主要產于高山,如北美洲西岸、日本和我國長白山地區(qū)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上,尤其在近湖沼、融雪或水流濕處。白天隱藏于石下、朽木下、苔蘚下、枯枝落葉中或泥土中,一些種類生活在洞穴中,夜出活動。以植物和小動物的尸體等為食,除非十分饑餓,才會攻擊活的小動物。該類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TS 20428:2024 EN Genomics Informatics - Data elements and their metadata for describing structured clinical genomic sequence information in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 園林景觀綠化材料合同
- 2025年合作合同企業(yè)高級總監(jiān)聘用協(xié)議書范本
- 2025年企業(yè)貨物配送合同分類梳理及
- 砂石開采項目戰(zhàn)略合作合同模板(版)
- 2025年商業(yè)出租代理合同樣本
- 2025年休閑娛樂場所管理合同樣本
- 兼職銷售代理勞動合同
- 2025年醫(yī)療器械分銷代理合同規(guī)定
- 2025年醫(yī)院崗位合同協(xié)議年模板
- 真需求-打開商業(yè)世界的萬能鑰匙
- 暑假假期安全教育(課件)-小學生主題班會
- 《礦山隱蔽致災因素普查規(guī)范》解讀培訓
- 第1課 立足時代 志存高遠 (課件+視頻)- 【中職專用】高一思想政治《心理健康與職業(yè)生涯》(高教版2023·基礎模塊)
- 2024年濰坊護理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費曼學習法費曼學習法
- 辦公大樓加固裝修工程安全施工管理措施
- 工商企業(yè)管理專業(yè)??飘厴I(yè)論文
- 起重機焊接結構件制造工藝規(guī)程解讀
- 食品攤販登記備案申請書
- 干部職工《出國境管理辦法》政策解讀及工作要求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