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秦漢時期的經(jīng)濟措施第1頁/共155頁名詞解釋:五銖錢;五均六筦論述題: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民族關(guān)系等方面簡要論述西漢武帝時期的文明成就,然后以此為基礎(chǔ),試分析秦漢社會文明的基本特點。第2頁/共155頁上農(nóng)除末秦統(tǒng)一六國后,實行“上農(nóng)除末”政策。秦始皇曾下令把農(nóng)民遷到農(nóng)業(yè)勞動力不足的地方去,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遷3萬戶到沿海的瑯琊臺,免除徭役12年,目的在于充實邊郡,開墾荒地,發(fā)展生產(chǎn)。同時,秦始皇又采取打擊不法商人的政策。這一措施對保護地主土地所有制,發(fā)展經(jīng)濟起了重要作用。秦始皇二十八年的瑯琊臺刻石上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nóng)除末,黔首是富”的記載。秦始皇三十二年碣石刻石又稱:“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yè)”。反映出秦始皇確實是實行著打擊非生產(chǎn)性活動,鼓勵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政策。一秦朝的經(jīng)濟政策第3頁/共155頁統(tǒng)一貨幣秦統(tǒng)一前,貨幣非常復雜,各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都不相同,計算單位也很不一致。秦始皇統(tǒng)一后以秦國貨幣為標準,統(tǒng)一全國貨幣?!稘h書》卷24《食貨志下》:秦并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上幣。銅錢質(zhì)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臧,不為幣。具體措施是:規(guī)定貨幣為兩等,上等為黃金,以鎰(20兩或24兩)為單位,下等為銅幣,圓形方孔,重半兩,上有“半兩”二字。第4頁/共155頁齊楚燕韓趙魏秦圓形方孔錢第5頁/共155頁第6頁/共155頁秦半兩錢范秦半兩錢第7頁/共155頁統(tǒng)一度量衡秦統(tǒng)一前,各國度量衡制度各不相同。統(tǒng)一后,秦始皇以秦國原度量衡為基礎(chǔ),實行統(tǒng)一度量衡的措施。官府制作統(tǒng)一的度量衡器發(fā)至全國,以作為標準器,“一法度衡石丈尺”?!妒酚洝肪?《秦始皇本紀》:作瑯邪臺,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曰:“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上農(nóng)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奠不得意。秦始皇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的措施有力,其制度也比較合理和簡單易行,對后世有很大影響。秦以后,各種度量衡單位的數(shù)值,雖然由于歷史條件的不同而發(fā)生很多變化,但各種基本單位及其相互比值等制度都長期延續(xù)下來,且基本保持著全國范圍的統(tǒng)一,這也是秦始皇對國家統(tǒng)一事業(yè)的一大貢獻。第8頁/共155頁衡量度(長度)(容積)(重量)第9頁/共155頁第10頁/共155頁秦朝陶量第11頁/共155頁秦朝銅量第12頁/共155頁秦量詔版第13頁/共155頁第14頁/共155頁刻有統(tǒng)一度量衡的秦銅權(quán)第15頁/共155頁秦始皇詔文權(quán)通高5.3cm,徑4.7cm,重0.260kg。圓臺形,鼻鈕。權(quán)身有18道瓜棱,棱間刻秦始皇廿六年詔書14行。第16頁/共155頁第17頁/共155頁秦朝銅權(quán)第18頁/共155頁建立嚴格的戶籍制度早在秦獻公十年(前375),秦國就建立了以“告奸”為目的的“戶籍相伍”制度。秦王政統(tǒng)治時期,戶籍制度趨于完備。秦王政十六年(前231)令男子申報年齡,叫做“書年”。據(jù)云夢秦簡,秦制男年十五(或十七)載明戶籍,以給公家徭役,叫做“傅籍”。書年、傅籍,是國家征發(fā)力役的依據(jù)。第19頁/共155頁“使黔首自實田”:土地載于戶籍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宣布:“使黔首自實田”,令百姓自己申報土地,進行全國性的土地登記。這是由于秦對東方六國的土地占有情況很難掌握。這次登記,在于承認現(xiàn)實土地的占有狀況,以穩(wěn)定賦稅收入。這樣就以國家統(tǒng)一法令的形式,確認了土地的私有權(quán),即以法律形式在全國推行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載于戶籍,使國家征發(fā)租稅有了主要依據(jù),奠定了國家穩(wěn)固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戶籍中有年紀、土地等項內(nèi)容,戶籍制度也就遠遠超過“告奸”的需要,成為國家統(tǒng)治人民的一項根本制度。第20頁/共155頁遷徙豪富秦統(tǒng)一六國以后,秦始皇于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將全國各地的豪富之家12萬戶遷到咸陽。此外,秦還不斷強迫個別的豪富、貴族進行遷徙。秦始皇遷徙豪富的目的,一是在政治上對豪富進行打擊。二是促進首都咸陽經(jīng)濟的發(fā)展。散居全國各地的豪富,都有大筆財富,也有豐富的經(jīng)營之道,把他們集中到咸陽,對促進咸陽經(jīng)濟發(fā)展和增加秦王朝的收入也是有利的。第21頁/共155頁第22頁/共155頁第23頁/共155頁二漢前期經(jīng)濟的恢復西漢開國之初,針對多年戰(zhàn)亂的殘破局面,采取恢復生產(chǎn)、與民休息政策。▲組織軍隊復員。軍隊官兵復員為民,根據(jù)功績大小,按照軍功爵位高低,賜給數(shù)量不等的土地。▲賜軍吏卒以爵位?!袚崃魍?。令戰(zhàn)爭期間流亡山澤沒有戶籍的人口,各歸原籍,“復故爵田宅”。▲釋放奴婢。詔令規(guī)定:因饑餓而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第24頁/共155頁《漢書》卷1《高帝紀》(五年五月)詔曰:“諸侯子在關(guān)中者,復之十二歲,其歸者半之。民前或相聚保山澤,不書名數(shù)。今天下已定,令各歸其縣,復故爵田宅。吏以文法教訓辨告,勿笞辱。民以饑餓自賣為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軍吏卒會赦,其亡罪而亡爵及不滿大夫者,皆賜爵為大夫。故大夫以上賜爵各一級,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邑,非七大夫以下皆復其身及戶,勿事?!保ㄆ吣甏海┝睢癞a(chǎn)子,復勿事二歲。(十一年)六月,……令士卒從入蜀、漢、關(guān)中者皆復終身。第25頁/共155頁第26頁/共155頁西漢小半兩銅錢第27頁/共155頁完善各種賦稅制度?!锒悾簼h初實行十稅一。后改十五稅一,文帝十三年詔免田租;景帝元年三十稅一,并成為漢朝定制?!祟^稅。算賦,年15~56歲,每人每年120錢;口賦,年7~14歲每人23錢;獻費,每人每年63錢。▲徭役,成年人每年服役一個月,稱“更卒”,親身去的叫“踐更”。如不去可出錢三百由政府雇人,叫“過更”。第28頁/共155頁賦稅制度漢興,接秦之敝,……天下既定,民無蓋臧,……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漢書》卷24上《食貨志》)減田租,復十五稅一。(《漢書·惠帝紀》)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漢書》卷24上《食貨志》)如淳曰:“漢儀注:民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算,為治庫兵車馬?!保ā稘h書·高帝紀》)孝文皇帝……民賦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漢書》卷6《賈捐之傳》)“武帝征伐四夷,重賦於民。民產(chǎn)子三歲則出口錢,故民重用,至於生子輙殺,甚可悲痛。宜令兒七歲去齒,乃出口錢,年二十乃算?!保ā稘h書》卷72《貢禹傳》)第29頁/共155頁編戶齊民制1、含義:漢政府為了控制與剝削農(nóng)民,把民戶的人口年齡性別和土地財產(chǎn)等情況都詳細登記在戶籍上,作為征收賦稅,征發(fā)徭役與兵役的依據(jù)。那些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平民百姓稱為編戶齊民。編入戶籍的民戶,主要是廣大農(nóng)民,也包括無爵位的地主和小官吏,其中人數(shù)最多是自耕農(nóng)。漢朝時期國家統(tǒng)一,政府需對眾多人口進行管理。2、背景:第30頁/共155頁3、目的:控制人口,征收賦稅,以加強統(tǒng)治。4、內(nèi)容:1)將平民百姓編入政府戶籍;2)編戶齊民具有獨立身份;3)依據(jù)財產(chǎn)多少承擔義務;5、義務1)田租(即土地稅)2)人口稅(算賦<丁稅>口賦<兒童稅>)3)徭役(或納更賦以代役)4)兵役6、特點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第31頁/共155頁劉邦總結(jié)秦亡的教訓,實行黃老無為政治,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到了文帝、景帝時期,倡導以農(nóng)為本,進一步推行“輕徭薄賦”、“約法省禁”的政策,使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史稱“文景之治”?!稘h書》卷4《文帝紀》(二年)春正月丁亥,詔曰:“夫農(nóng),天下之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民謫作縣官,及貸種食未入、入未備者,皆赦之。(二年九月)詔曰:“農(nóng),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nóng)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钡?2頁/共155頁《漢書》卷4《文帝紀》(十三年)六月,詔曰:“農(nóng),天下之本,務莫大焉,令廑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于勸農(nóng)之道未備。其除田之租稅,賜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數(shù)?!保ê笤耆拢┰t曰:“間者數(shù)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愚而不明,未達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yǎng)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猶有馀,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于末以害農(nóng)者蕃,為酒醪以靡榖者多,六畜之食焉者眾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第33頁/共155頁《漢書》卷5《景帝紀》(元年)春正月,詔曰:“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夭絕天年,朕甚痛之。郡國或磽陿,無所農(nóng)桑谷畜,或地饒廣薦草莽、水泉利而不得徙。其議民欲徙寬大地者聽之。”(后二年)四月,詔曰:“雕文刻鏤,傷農(nóng)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農(nóng)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夫饑寒并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徭賦。欲天下務農(nóng)蠶,素有畜積,以備災害,強毋攘弱,眾毋暴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其咎安在?或詐偽為吏,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h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钡?4頁/共155頁《漢書》卷5《景帝紀》(后)三年春正月,詔曰:“農(nóng),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間歲或不登,意為未者眾,農(nóng)民寡也。其令郡國務勸農(nóng)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吏發(fā)民,若取庸采黃金珠玉者,坐臧為盜。二千石聽者,與同罪?!钡?5頁/共155頁《漢書》卷4《文帝紀》二年十一月……詔曰:……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唯二三執(zhí)政,猶吾股肱也。……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句以啟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十二年……三月……又曰:“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溥@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钡?6頁/共155頁文帝提倡節(jié)儉《史記·孝文本紀》: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chǎn),吾奉先帝宮室,??中咧我耘_為!”上常衣綈衣,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瓕找缘禄?,是以海內(nèi)殷富,興于禮義。第37頁/共155頁三漢武帝時期的經(jīng)濟措施漢朝經(jīng)過休養(yǎng)生息,武帝時開始強盛?!妒酚洝て綔蕰罚褐廖涞壑酰呤觊g,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腐敗不可食。但隨著武帝的窮兵黷武和大興土木,財政開始出現(xiàn)危機。在經(jīng)濟上,漢武帝采取國家統(tǒng)制政策,實行統(tǒng)一貨幣、算緡告緡、鹽鐵專營、均輸平準等措施,一方面抑制了商人為牟取暴利而對國家和民眾經(jīng)濟生活的破壞作用,另一方面也收到了“民不加賦而天下用饒”的效果?!稘h書》卷59《張湯傳》:漢大興兵伐匈奴,山東水旱,貧民流徙,皆卬給縣官,縣官空虛。湯承上指,請造白金及五銖錢,籠天下鹽鐵,排富商大賈,出告緡令,鉏豪強并兼之家,舞文巧詆以輔法。第38頁/共155頁1.統(tǒng)一貨幣漢承秦制,以黃金和銅錢為主。秦漢時期是金屬貨幣的重要發(fā)展時期,它把黃金與銅錢固定為金屬貨幣,稱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奠定了封建社會貨幣制度的基礎(chǔ)?!尔}鐵·論錯幣》大夫曰:“文帝之時,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吳王擅鄣海澤,鄧通專西山,山東奸猾咸聚吳國,秦、雍、漢、蜀因鄧氏。吳、鄧錢布天下,故有鑄錢之禁。禁御之法立,而奸偽息。第39頁/共155頁五銖錢為解決私人鑄劣錢營利造成的幣制紊亂問題,漢武帝決定從統(tǒng)一貨幣種類、統(tǒng)一貨幣發(fā)行權(quán)入手。元狩五年(前118年),武帝初令郡國鑄五銖錢。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下令改由上林三官(鐘官、技巧、辨銅)鑄造五銖錢,故亦稱“上林三官錢”。規(guī)定“三官錢”為全國通行的統(tǒng)一貨幣,舊時的貨幣一律作廢。由于“三官錢”質(zhì)量較好,私鑄無利可圖,從而收到了統(tǒng)一錢幣的效果。漢代的銅錢,重量幾經(jīng)變化,至漢武帝鑄五銖錢,才穩(wěn)定下來。五銖錢是當時全國通用的貨幣。這種五銖錢從漢至隋,歷時700多年,基本上行用不廢。第40頁/共155頁《漢書》卷24下《食貨志下》天子既下緡錢令,而尊卜式,百姓終莫分財佐縣官,於是告緡錢縱矣??T錢,民多奸鑄,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官赤仄,一當五。賦官用,非赤仄不得行。白金稍賤,民弗實用,縣官以令禁之,無益。歲馀,終廢不行?!F浜蠖q,赤仄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於是悉禁郡國毋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前所鑄錢皆廢銷之,輸入其銅三官。而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氐皆遇告。杜周治之,獄少反者。乃分遣御史、廷尉、正監(jiān)分曹,往往即治郡國緡錢,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shù),田大縣數(shù)百頃,小縣百馀頃,宅亦如之。於是商賈中家以上大氐破。民媮甘食好衣,不事畜臧之業(yè),而縣官以鹽鐵緡錢之故,用少饒矣。第41頁/共155頁漢五銖錢第42頁/共155頁第43頁/共155頁第44頁/共155頁馬蹄金,西漢。這種底面呈圓形,內(nèi)凹,中空,狀如馬蹄的黃金制品,叫“馬蹄金”,由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協(xié)祥瑞而制。這種貨幣在具體使用過程中仍需稱量,因此也是一種稱量貨幣。第45頁/共155頁2.算緡告緡算緡就是向工商業(yè)主征收財產(chǎn)稅。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頒布算緡令,規(guī)定商人、手工業(yè)者、高利貸者向政府自報資產(chǎn),并按值按物納稅。凡財產(chǎn)2000錢納稅1算(120錢);凡手工業(yè)產(chǎn)品每4000錢納稅1算;軺車1輛納稅1算,商人加倍;又規(guī)定凡隱瞞不報或報而不實者,一經(jīng)查出處罰戍邊1年,沒收全部財產(chǎn)。并鼓勵知情者檢舉揭發(fā),規(guī)定凡揭發(fā)者,獎給所沒收財產(chǎn)之一半,叫做“告緡”。元鼎三年(前114年),武帝令楊可主持告緡,結(jié)果中等以上商人大都被告發(fā),說明隱匿財產(chǎn)者眾。第46頁/共155頁《漢書》卷24下《食貨志下》商賈以幣之變,多積貨逐利。於是公卿言:“郡國頗被災害,貧民無產(chǎn)業(yè)者募徙廣饒之地。陛下?lián)p膳省用,出禁錢以振元元,寬貸,而民不齊出南畝,商賈滋眾。貧者畜積無有,仰縣官。異時算軺車、賈人之緡錢,皆有差下,請算如故。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居邑、貯積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錢二千而算一;諸作有租及鑄,率緡錢四千算一:非吏比者,三老、北邊騎士,軺車一算:商賈人,軺車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匿不自占,占不悉,戌邊一歲,沒入緡錢。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賈人有市籍,及家屬皆無得名田,以便農(nóng)。敢犯令,沒入田貨?!钡?7頁/共155頁3.鹽鐵官營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任用大鹽商東郭咸陽和大冶鐵商孔僅為大農(nóng)丞,專門負責管理鹽鐵事宜,從此鹽鐵由政府專賣。鹽業(yè)方面,在各地設(shè)立鹽官進行管理,當時在28郡國設(shè)立35處鹽官。鐵業(yè)方面,在40郡國設(shè)立48處鐵官。這些鹽鐵官吏大都由鹽鐵商人充當,他們精通鹽鐵業(yè)務,在鹽鐵專賣中起了重要作用,使鹽鐵之利為國家所壟斷。第48頁/共155頁《漢書》卷24下《食貨志下》大農(nóng)上鹽鐵丞孔僅、咸陽言:“山海天地之臧,宜屬少府。陛下弗私以屬大農(nóng)佐賦。愿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鬻鹽,官與牢盆。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貨以致富羨,役利細民,其沮事之議,不可勝聽。敢私鑄鐵器鬻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げ怀鲨F者,置小鐵官,使屬在所縣。使僅、咸陽乘傳舉行天下鹽鐵,作官府。第49頁/共155頁4.實行均輸法和平準法均輸法就是在中央主管國家財政的大司農(nóng)之下設(shè)立均輸官,由均輸官到各郡國收購物資,易地出售,輾轉(zhuǎn)交換,最后把中央所需貨物運回長安。平準法就是在大司農(nóng)之下設(shè)立平準官。用官物在市場上隨物價漲落貴賣賤買以營利。實行均輸和平準的結(jié)果,京師所掌握的物資大大增加,平抑了市場的物價,販運商和投機商也無利可圖。第50頁/共155頁《漢書》卷24下《食貨志下》而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lǐng)大農(nóng),盡代(孔)僅斡天下鹽鐵。弘羊以諸官各自市相爭,物以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乃請置大農(nóng)部丞數(shù)十人,分部主郡國,各往往置均輸鹽鐵官。令遠方各以其物如異時商賈所轉(zhuǎn)販者為賦,而相灌輸。置平準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召工官治車諸器,皆仰給大農(nóng)。大農(nóng)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則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故抑天下之物,名曰平準。天子以為然而許之。於是天子北至朔方,東封泰山,巡海上,旁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馀萬匹,錢金以鉅萬計,皆取足大農(nóng)。弘羊又請令民得入粟補吏,及罪以贖;令民入粟甘泉各有差,以復終身,不復告緡。它郡各輸急處,而諸農(nóng)各致粟,山東漕益歲六百萬石。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馀谷,諸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第51頁/共155頁第52頁/共155頁四王莽改制及其影響1.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西漢時期,沉重的賦役和劇烈的土地兼并不斷造成自耕農(nóng)破產(chǎn),到漢武帝時情況已相當嚴重。如前107年,關(guān)東出現(xiàn)流民200萬,無戶籍者40萬。宣帝時,因天災人禍,流民更多。自耕農(nóng)的破產(chǎn)流亡,使西漢王朝的統(tǒng)治出現(xiàn)危機?!稘h書》卷72《貢禹傳》禹又言:“武帝始臨天下,尊賢用士,辟地廣境數(shù)千里,自見功大威行,遂從耆欲。用度不足,乃行壹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豰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眾。郡國恐伏其誅,則擇便巧史書習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軌不勝,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第53頁/共155頁第54頁/共155頁西漢末年社會危機主要表現(xiàn)西漢末年階級矛盾尖銳化,社會危機加深。從漢元帝(前48—前33)以后西漢進入后期,社會危機日益加劇。主要表現(xiàn)是土地和奴婢問題。加劇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和政治黑暗。兼并農(nóng)民土地的有三種勢力:1、官僚貴族地主?!稘h書》卷81《張禹傳》:天子數(shù)加賞賜,前后數(shù)千萬。禹為人謹厚,內(nèi)殖貨財,家以田為業(yè)。及富貴,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溉灌,極膏腴上賈,它財物稱是。2、各地豪強地主。《漢書》卷70《陳湯傳》載(湯)上封事言:“初陵,京師之地,最為肥美,可立一縣。天下民不徙諸陵,三十余歲矣。關(guān)東富人益眾,多規(guī)良田,役使貧民,可徙初陵,以強京師,衰弱諸侯。又使中家以下,得均貧富。3、商人的勢力。第55頁/共155頁西漢后期三位一體大地主形成官僚貴族地主、豪強地主、商人雖然都兼并土地,但又不以此為滿足——官僚地主有了土地之后,還往往經(jīng)商,商人用錢也可以買官,同時政府也用商人做官。這樣就使官僚、商人、地主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而形成三位一體的豪族統(tǒng)治集團。大地主集團的形成,標志著封建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發(fā)展到了一個新階段?!稘h書》卷91《貨殖傳》程卓既衰,至成哀間,成都羅裒訾至巨萬。初裒賈京師,隨身數(shù)十百萬,為平陵石氏持錢,其人強力。石氏訾次如苴,親信,厚資遣之,令往巴蜀。數(shù)年間致千余萬。裒舉其半賂遺曲陽、定陵侯,依其權(quán)力,賒貸郡國,人莫敢負。擅監(jiān)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第56頁/共155頁《漢書》卷10《成帝紀》(永始四年六月詔):“方今世俗奢僭罔極,靡有厭足。公卿列侯,親屬近臣,四方所則,未聞修身遵禮,同心憂國者也。或乃奢侈逸豫,務廣第宅,治園池,多畜奴婢,被服綺縠,設(shè)鐘鼓,備女樂。車服、嫁娶、葬埋過制。吏民慕效,濅以成俗,而欲望百姓儉節(jié),家給人足,豈不難哉?”第57頁/共155頁掙扎在死亡線上的農(nóng)民西漢初年自耕農(nóng)較多,但由于土地兼并,使他們不斷喪失土地,成為佃農(nóng)?!盎蚋烂裰铮姸愂参?。”有的淪為奴婢,“與牛馬同欄”。官奴婢達到幾十萬。有的農(nóng)民無路可走,“逃亡山林轉(zhuǎn)為盜賊?!薄稘h書》卷24上《食貨志上》元帝即位,天下大水,關(guān)東郡十一尤甚。二年,齊地饑,豰石三百余,民多餓死?,樞翱と讼嗍?。在位諸儒多言監(jiān)鐵官及比假田官,常平倉可罷,毋與民爭利。上從其議,皆罷之。……其后用度不足,獨復監(jiān)鐵官。成帝時,天下亡兵革之事,號為安樂,然俗奢侈,不以畜聚為意。永始二年,梁國平原郡比年傷水災。人相食。第58頁/共155頁《漢書》卷9《元帝紀》(永光)二年春二月,詔曰:“陰陽未調(diào),三光晻昧,元元大困,流散道路。盜賊并興,有司又長殘賊,失牧民之術(shù)。是皆朕之不明,政有所虧,咎至于此。朕甚自恥。為民父母,若是之薄,謂百姓何?其大赦天下?!薄稘h書》卷83《薛宣傳》(永始二年)冊免宣曰:“歲比不登,倉庫空虛,百姓饑饉,流離道路,疾疫死者以萬數(shù),人至相食,盜賊并興?!薄稘h書》卷81《孔光傳》(建平二年)策免光曰:“陰陽錯謬,歲比不登,天下空虛,百姓饑饉,父子分散,流離道路,以十萬數(shù)。而百官群職曠廢,奸軌放縱,盜賊并起。或攻官寺,殺長吏。”第59頁/共155頁農(nóng)民有“七亡”、“七死”大臣鮑宣上書說,農(nóng)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捌咚馈保ㄆ邨l死路)、“七亡”(七種損失)的威脅?!捌咄觥?,主要是:“縣官重責,更賦租稅”;“貪吏并公,受取不已”;“豪強大姓,蠶食無厭”;“苛吏徭役,失農(nóng)桑時”等,說明封建國家的賦役剝削和豪強兼并是農(nóng)民“七亡”的主要原因?!捌咚馈?,主要是:“酷吏毆殺”;“治獄深刻”;“冤陷亡辜”等。說明封建國家的嚴酷刑法和執(zhí)法官吏的殘酷是農(nóng)民“七死”的主要原因。第60頁/共155頁《漢書》卷72《鮑宣傳》(宣)上書諫曰:“竊見孝成皇帝時,外戚持權(quán),人人牽引所私,以充塞朝廷,妨賢人路,濁亂天下,奢泰亡度,窮困百姓。是以日蝕且十,彗星四起,危亡之徵,陛下所親見也。今奈何反覆劇于前乎?……今世俗謂不智者為能,謂智者為不能。昔堯放四罪而天下服,今除一吏而眾皆惑。古刑人尚服,今賞人反惑。請寄為奸,群小日進。國家空虛,用度不定,民流亡,去城郭。盜賊并起,吏為殘賊,歲增于前。凡民有七亡:陰陽不和,水旱為災,一亡也;縣官重責,更賦租稅,二亡也;貪吏并公,受取不已,三亡也;豪強大姓,蠶食亡厭,四亡也;苛吏徭役,失農(nóng)桑時,五亡也;部落鼓鳴,男女遮迣,六亡也;盜賦劫略,取民財物,七亡也。第61頁/共155頁七亡尚可,又有七死:酷吏毆殺,一死也;治獄深刻,二死也;冤陷亡辜,三死也;盜賊橫發(fā),四死也;怨讎相殘,五死也;歲惡饑餓,六死也;時氣疾疫,七死也。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欲望國安誠難。民有七死,而無一生,欲望刑措誠難。此非公卿守相貪殘成化之所致邪?群臣幸得居尊官,食重祿,豈有肯加惻隱于細民,助陛下流教化者邪?志但在營私家,稱賓客,為奸利而已。以茍容曲縱為賢,以拱默尸錄為智。謂如臣宣等為愚,陛下擢臣嚴穴,誠冀有益豪毛,豈徒欲使臣美食大官,重高門之地哉?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陛下上為皇天子,下為黎庶父母,為天牧養(yǎng)元元,視之當如一,合尸鳩之詩。今貧民菜食不厭,衣又穿空,父子夫婦不能相保,誠可為酸鼻。”第62頁/共155頁限田限奴議面對嚴重的社會危機,大司馬師丹提出限田限奴婢的建議,但在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抵制下,特別是哀帝本人一次就賞賜董賢田地二十多萬畝,限田詔令變成一紙空文。
《漢書》卷24上《食貨志上》哀帝即位,師丹輔政,建言:“古之圣王,莫不設(shè)井田,然后治乃可平。孝文皇帝承亡周、亂秦兵革之后,天下空虛,故務勸農(nóng)桑,帥以節(jié)儉,民始充實。未有并兼之害,故不為民田及奴婢為限。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shù)鉅萬,而貧弱俞困。蓋君子為政,貴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將以救急也,亦未可詳,宜略為限。”天子下其議,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請:“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國中,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guān)內(nèi)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諸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guān)內(nèi)侯、吏民三十人。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時田宅奴婢賈為減賤,丁、傅用事,董賢隆貴,皆不便也。詔書且須后,遂寢不行。第63頁/共155頁兩極分化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面對自己的悲慘命運,民眾只有用武力斗爭來爭取改善自己的境遇。成帝時,先后爆發(fā)了潁川鐵官徒申屠圣、山陽鐵官徒蘇令以及廣漢人鄭躬、尉氏人樊并領(lǐng)導的四次工徒、農(nóng)民起義。哀帝時,農(nóng)民武裝更是此起彼伏,越來越壯大。到平帝時,申屠剛指出:“今承衰亂之后,繼重敝之世,公家屈竭,賦斂重數(shù),苛吏奪其時,貪夫侵其財,百姓困乏,疾疫夭命。盜賊群輩,且以萬數(shù),軍行眾止,竊號自立,攻犯京師,燔燒縣邑,至乃訛言積弩入宮,宿衛(wèi)驚懼?!保ā稘h書·申屠剛傳》)農(nóng)民起義的地火已在巖層下沖騰奔涌,即成噴發(fā)之勢。第64頁/共155頁第65頁/共155頁為改朝換代造輿論:“易姓受命”主張的提出早在昭宣之世,眭弘就提出漢運將終,應該改朝換代。成帝時,方士甘忠可編造一部《包元太平經(jīng)》,“言漢家逢天地之大終,當更受命于天”,稱漢朝應重新受命于天。甘忠可雖被認為妖言惑眾而入獄病死,但其弟子夏賀良的繼續(xù)宣傳在哀帝時居然得到官方正式認可。哀帝即位后,相信了改朝的說教,建平二年(前5年)六月下詔,宣稱獲得再受命的符瑞,將建平二年改元為“太初元將元年”,改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以為這樣就符合了更受天命之意。第66頁/共155頁第67頁/共155頁這種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戲當然不可能產(chǎn)生積極效果。改號以后,社會危機依然如故。很快,夏賀良等陰謀泄漏被處死,改元改號取消,“再受命”鬧劇收場。這種失常舉措,充分展現(xiàn)了西漢君臣走投無路、病急亂投醫(yī)的狼狽形象,暴露出他們當時所面臨的嚴重社會政治危機。隨著社會危機的加深,哀帝時還出現(xiàn)了從關(guān)東至京城到處傳行西王母的怪事?!稘h書·哀帝紀》載:“四年春,大旱。關(guān)東民傳行西王母籌,經(jīng)歷郡國,西入關(guān),至京師。民又會聚祠西王母,或夜持火上屋,擊鼓號呼相驚恐。”人們半夜舉著火把,爬上屋頂,無目的地擊鼓叫喊。這些現(xiàn)象都是民眾失去信念,唯恐天下不亂的心理反映。第68頁/共155頁2.王莽代漢和改制由于政府統(tǒng)治動蕩不安,統(tǒng)治階層中部分人認為漢祚已盡,王莽乘機篡權(quán)。王莽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成帝時,王政君的兄弟相繼為大司馬大將軍,朝中重要官吏都出于王氏門下。王家勢力的顯赫,為王莽代漢奠定了政治基礎(chǔ)。面對在嚴重的社會危機,人們對王莽產(chǎn)生幻想。王莽的聲譽蒸蒸日上,吏民因王莽辭受新野田的封賞而上書的前后竟達48.7萬余人。經(jīng)過長期策劃,王莽在居攝三年(8年),正式廢孺子嬰,代漢稱帝,根據(jù)“更受命”原則,改國號為“新”。面對社會危機,王莽實行托古改制,力圖有一番作為。但王莽改制未能解決社會矛盾,反而激起了社會經(jīng)濟的大混亂。加之王莽法禁煩苛,濫用刑罰,又對邊境少數(shù)民族無理用兵,導致民怨沸騰,社會危機進一步加深。第69頁/共155頁第70頁/共155頁第71頁/共155頁亡漢“老妖”王政君“亡西漢者,元后之罪通天矣……老妖不死,日蝕月龁,以殄漢而必亡之,久矣。故曰:罪通天也?!?/p>
——王夫之《讀通鑒論》王莽的篡位史
黃門令、射聲校尉—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大司馬—安漢公—宰衡—攝皇帝—新朝的真皇帝第72頁/共155頁《漢書》卷99上《王莽傳上》王莽,字巨君,孝元皇后之弟子也。元后父及兄弟皆以元、成世封侯,居位輔政,家凡九侯、五大司馬?!Ц嘎樗溃缓?。莽群兄弟皆將軍,五侯子乘時侈靡,以與馬聲色佚游相高。莽獨孤貧,因折節(jié)為恭儉,受禮經(jīng),師事沛郡陳參。勤身博學,被服如儒生。事母及寡嫂,養(yǎng)孤兄子,行甚敕備。又外交英俊,內(nèi)事諸父,曲有禮意。陽朔中,世父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鳳且死,以托太后及帝,拜為黃門郎,遷射聲校尉。久之,叔父成都侯商上書,愿分戶邑以封莽。及長樂少府戴崇、侍中金涉、胡騎校尉箕閎、上谷都尉陽并、中郎陳湯皆當世名士,咸為莽言。上由是賢莽。第73頁/共155頁永始元年,封莽為新都侯,國南陽新野之都鄉(xiāng)千五百戶,遷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宿衛(wèi)謹敕。爵位益尊,節(jié)操愈謙?!钟罏橹T曹,蚤死。有子光,莽使學博士門下。莽休沐出,振車騎,奉羊酒,勞遺其師。恩施下竟同學。諸生縱觀,長老歡息?!菚r太后姊子淳于長以材能為九卿,先進,在莽右。莽因求其罪過,因大司馬曲陽侯根白之,長伏誅。莽以獲忠直?!蚱蚝」牵]莽自代,上遂擢為大司馬。是歲綏和元年也,年三十八矣。莽既拔出同列,繼四父而輔政,欲令名譽過前人,遂克己不倦,聘諸賢良以為掾史。賞賜邑錢悉以享士,愈為儉約。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問疾,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見之者以為僮使。問知其夫人,皆驚。第74頁/共155頁王莽第75頁/共155頁第76頁/共155頁第77頁/共155頁第78頁/共155頁第79頁/共155頁第80頁/共155頁第81頁/共155頁第82頁/共155頁第83頁/共155頁第84頁/共155頁第85頁/共155頁第86頁/共155頁第87頁/共155頁第88頁/共155頁《漢書》卷99中《王莽傳中》郡縣以亭為名者三百六十,以應符命文也?!聲唬骸俺0参鞫荚涣l(xiāng),眾縣曰六尉。義陽東都曰六州,眾縣曰六隊。粟米之內(nèi)曰內(nèi)郡,其外曰近郡。有鄣徼者曰邊郡。合百二十有五郡。九州之內(nèi),縣二千二百有三。公作甸服,是為惟城;諸在侯服,是為惟寧;在采、任諸侯,是為惟翰;在賓服,是為惟屏;在揆文教,奮武衛(wèi),是為惟垣;在九州之外,是為惟藩:師古曰:“凡此惟城以下,取《詩·大雅·板》之篇云‘價人惟藩,太師惟垣,大邦惟屏,大宗惟翰,懷德惟寧,宗子惟城’,以為名號也。解在《諸侯王表》。”各以其方為稱,總為萬國焉?!逼浜?,歲復變更,一郡至五易名,而還復其故。吏民不能紀,每下詔書,輒系其故名,曰:“制詔陳留大尹、太尉:其以益歲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陽。以雍丘以東付陳定。陳定,故梁郡。以封丘以東付治亭。治亭,故東郡。以陳留以西付祈隧。祈隧,故滎陽。陳留已無復有郡矣。大尹、太尉,皆詣行在所?!逼涮柫钭円祝源祟愐?。第89頁/共155頁第90頁/共155頁第91頁/共155頁王莽改貨幣王莽稱帝后,企圖通過貨幣改革,擺脫嚴重的社會危機。居攝二年(公元7年),王莽在五銖錢以外,另鑄“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大泉五十”。新朝建立以后,王莽于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廢止“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和五銖錢,另發(fā)行“小泉直一”代替五銖錢。王莽的貨幣改革,沒有解決當時的社會矛盾,更加劇了財政金融的混亂。但是其貨幣制作精美,書法纖秀,有的還錯金,在古代錢幣中堪稱精品。第92頁/共155頁《漢書》卷24下《食貨志下》王莽居攝,變漢制,以周錢有子母相權(quán),于是更造大錢,徑寸二分,重十二銖,文曰“大錢五十”。又造契刀、錯刀。契刀,其環(huán)如大錢,身形如刀,長二寸,文曰“契刀五百”。錯刀,以黃金錯其文,曰“一刀直五千”。與五銖錢,凡四品,并行。莽即真,以為書劉字有金刀,迺罷錯刀、契刀及五銖錢,而更作金、銀、龜、貝、錢、布之品,名曰實貨。小錢徑六分,重一銖,文曰“小錢直一”。次七分三銖,曰“么錢一十”。次八分五銖,曰“幼錢二十”。次九分七銖,曰“中錢三十”。次一寸九銖,曰“壯錢四十”。因前大錢五十,是為錢貨六品,直各如其文。第93頁/共155頁黃金重一斤,直錢萬。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直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直千,是為銀貨二品。元龜岠冉長尺二寸,直二千一百六十,為大貝十朋;公龜九寸,直五百,為壯貝十朋;侯龜七寸以上,直三百,為幺貝十朋;子龜五寸以上,直百,為小貝十朋:是為龜實四品。大貝四寸八分以上,……是為貝貨五品。大布、次布、弟布、壯布、中布、差布、厚布、幼布、幺布、小布。小布長寸五分,重十五銖,文曰“小布一百”。自小布以上,各相長一分,相重一銖,文各為其布名,直各加一百。上至大布,長二寸四分,重一兩,而直千錢矣。是為布貨十品。凡寶貨五物、六名、二十八品,鑄作錢布,皆用銅,殽以連、錫,文質(zhì)周郭,放漢五銖錢云。第94頁/共155頁《漢書》卷99中《王莽傳中》是時百姓便安漢五銖錢,以莽錢大小兩行難知,又數(shù)變改不信,皆私以五銖錢市買,訛言大錢當罷,莫肯挾。莽患之,復下書諸挾五銖錢言大錢當罷者,比非井田制,投四裔。于是農(nóng)商失業(yè),食貨俱廢,民人至涕泣于市道。及坐賣買田宅、奴婢、鑄錢,自諸侯卿大夫至于庶民,抵罪者不可勝數(shù)?!稘h書》卷24下《食貨志下》每壹易錢,民用破業(yè),而大陷刑。莽以私鑄錢死及非沮實貨投四裔犯法者多,不可勝行,乃更輕其法。私鑄作泉布者,與妻子沒入為官奴婢。吏及比伍知而不舉告,與同罪。非沮寶貨,民罰作一歲,吏免官。犯者俞眾。及五人相坐,皆沒入??鴻戃囪F鎖,傳送長安鐘官,愁苦死者什六七。第95頁/共155頁第96頁/共155頁王莽“大泉五十”銅范第97頁/共155頁小泉直一第98頁/共155頁大布黃千第99頁/共155頁第布八百和次布九百
第100頁/共155頁王莽認為“制定則天下自平”。度量衡也是其制度建設(shè)的重要內(nèi)容。這方面的文物頗有遺留。統(tǒng)一度量衡銅卡尺新莽衡器第101頁/共155頁新莽銅方斗第102頁/共155頁銅斛器身刻篆書81字銘文,記載王莽在全國范圍內(nèi)頒布標準度量衡器的史實。第103頁/共155頁第104頁/共155頁實行“王田”和“私屬”制《漢書》卷99中《王莽傳中》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咸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稅一,實什稅五也。父子夫婦終年耕蕓,所得不足以自存。故富者犬馬餘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奸:俱陷于辜,刑用不錯。予前在大麓,始今天下公田口井,時則有嘉禾之祥。遭反虞逆賊,且止。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余田子九族鄰里鄉(xiāng)黨。故無田令當受田者,如制度。敢有非井田圣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禦魑魅。第105頁/共155頁第106頁/共155頁9.實行五均六筦制度王莽改制的重要經(jīng)濟措施之一。始建國二年(9年),王莽下詔實行五均六筦。五均是在長安以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大都市設(shè)立“五均司市師”,平抑物價并提供借貸,管理市場。六筦是由國家掌握鹽、鐵、酒、鑄錢、五均賒貸等5項事業(yè),不許私人經(jīng)營;同時控制名山大澤,對其經(jīng)營者課稅。此項措施旨在節(jié)制商人對農(nóng)民的過度盤剝,制止高利貸者的猖獗活動,并使國家獲得經(jīng)濟效益。然而,王莽無力控制用來推行五均六筦的大商賈,這些人乘傳巡行,與郡縣通同作弊,盤剝?nèi)嗣?,損公肥私,與王莽的初衷背道而馳。第107頁/共155頁《漢書》卷24下《食貨志下》國師公劉歆言:“周有泉府之官,收不讎,與欲得?!泵讼略t曰:“夫周禮有賒貨,樂語有五均,傳記各有斡焉。今開賒貨、張五均、設(shè)諸斡者,所以齊眾庶,抑并兼也。”遂于長安及五都立五均官,更名長安東西市令,及洛陽、邯鄲、臨菑、宛、成都市長,皆為五均,司市稱師。東市稱京,西市稱畿,洛陽稱中,余四都各用東西南北為稱,皆置交易丞五人,錢府丞一人。工商能采金、銀、銅、連、錫,登龜,取貝者,皆自占司市錢府,順時氣而取之。又以周官稅民:凡田不耕,為不殖,出三夫之稅;城郭中宅不樹蓺者,為不毛,出三夫之布。民浮游無事,出夫布一匹。其不能出布者冗作,縣官衣食之。諸取眾物鳥獸魚龜百蟲于山林水澤及畜牧者,嬪婦桑蠶織纴紡績補縫,工匠醫(yī)巫卜祝及它方技商販賈人,坐肆列里區(qū)謁舍,皆各自占所為于其在所之縣官。第108頁/共155頁《漢書》卷99中《王莽傳中》除其本,計其利,十一分之,而以其一為貢。敢不自占,自占不以實者,盡沒入所采取,而作縣官一歲。諸司市常以四時中月,實定所掌,為物上中下之賈,各自用為其市平。毋拘它所眾民,賣買五縠、布帛、絲帛之物,周于民用而不讎者,均官有以考檢厥實,用其本賈取之,毋令折錢。萬物卬貴,過平一錢,則以平賈賣與民。其賈低賤減平者,聽民自相與市,以防貴庾者。民欲祭祀、喪紀而無用者,錢府以所入工商之貢但賒之。祭祀毋過旬日,喪紀毋過三月。民或乏絕,欲貸以治產(chǎn)業(yè)者,均受之;除其費,計所得受息,毋過歲什一。第109頁/共155頁第110頁/共155頁《后漢書》卷89《南匈奴列傳》王莽之篡位也,建國元年,遣五威將王駿率甄阜、王颯、陳饒、帛敞、丁業(yè)六人,多赍金帛,重遺單于,諭曉以受命代漢狀,因易單于故印。故印文曰“匈奴單于璽”,莽更曰“新匈奴單于章”。將率既至,授單于印紱,詔令上故印紱。單于再拜受詔。譯前,欲解取故印紱,單于舉掖授之。左姑夕侯蘇從旁謂單于曰:“未見新印文,宜且勿與?!眴斡谥?,不肯與。請使者坐穹廬,單于欲前為壽。五威將曰:“故印紱當以時上?!眴斡谠唬骸爸Z?!睆团e掖授譯。蘇復曰:“未見印文,且勿與?!眴斡谠唬骸坝∥暮斡勺兏?!”遂解故印紱奉上,將率受。著新紱,不解視印,飲食至夜乃罷。右率陳饒謂諸將率曰:“鄉(xiāng)者姑夕侯疑印文,幾令單于不與人。如令視印,見其變改,必求故印,此非辭說所能距也。既得而復失之,辱命莫大焉。不如椎破故印,以絕禍根。”將率猶與,莫有應者。饒,燕士,果悍,即引斧椎壞之。明日,單于果遣右骨都侯當白將率曰:“漢賜單于印,言‘璽’不言‘章’,又無‘漢’字,諸王已下乃有‘漢’言‘章’。今即去‘璽’加‘新”,與臣下無別。愿得故印?!睂⒙适疽怨视。^曰:“新室順天制作,故印隨將率所自為破壞。單于宜承天命,奉新室之制?!碑斶€白,單于知已無可奈何,又多得賂遺,即遣弟右賢王輿奉馬牛隨將率入謝,因上書求故印。第111頁/共155頁《漢書》卷99中《王莽傳中》更名匈奴單于曰降奴服于。莽曰:“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條,侵犯西域,延及邊垂,為元元害,罪當夷滅。命遣立國將軍孫建等凡十二將,十道并出,共行皇天之威,罰于知之身。惟知先祖故呼韓邪單于稽侯狦累世忠孝,保塞守徼,不忍以一知之罪,滅稽侯狦之世。今分匈奴國土人民以為十五,立稽侯狦子孫十五人為單于。遣中郎將藺苞、戴級馳之塞下,召拜當為單于者。諸匈奴人當坐虜知之法者,皆赦除之。”遣五威將軍苗、虎賁將軍王況出五原,厭難將軍陳欽、震狄將軍王巡出云中,振武將軍王嘉、平狄將軍王萌出代郡,相威將軍李棽、鎮(zhèn)遠將軍李翁出西河,誅貉將軍陽俊、討穢將軍嚴尤出漁陽,奮武將軍王駿、定胡將軍王晏出張掖,及偏裨以下百八十人。募天下囚徒、丁男、甲卒三十萬人,轉(zhuǎn)眾郡委輸五大夫衣裘、兵器、糧食,長吏送自負海江淮至北邊,使者馳傳督趣,以軍興法從事,天下騷動。先至者屯邊郡,須畢具乃同時出。第112頁/共155頁王莽在西漢末年復雜的貴族宗派斗爭中,以外戚身分運用矯情偽飾的手段取得高位,后來成為新朝的皇帝。王莽在68年的生涯中,進行了非同尋常的政治表演。他的人生軌跡和兩漢之際社會大變亂的歷史相疊合,他的政治努力大都導致了慘重的失敗。于是對于王莽的評價,歷來爭議紛紜。王莽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特殊人物,王莽專政的時期,是中國政治史上的一個特殊的時期。第113頁/共155頁第114頁/共155頁學者評王莽胡適:《1900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王莽》——引自《劍橋中國秦漢史》第248頁1928年,胡適認為王莽是“1900年前的社會主義皇帝”,是社會主義者、空想家和無私的統(tǒng)治者。他的失敗是因為這樣的人過早地在中國出現(xiàn)。費正清:《中國、傳統(tǒng)與變革》王莽的土地國有和放免奴婢的努力,使他得到了“中國第一個社會主義者”這一錯置時代的稱號。第115頁/共155頁第116頁/共155頁第117頁/共155頁王莽改制的后果王莽改制,有些措施觸及當時社會重大問題,然而這些政策卻遭到了劇烈的反對。首先,改制觸及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使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日益尖銳;其次,改制本身存在弊病,加之吏治腐敗,導致社會經(jīng)濟日益惡化,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從始建國三年(11年)起,水旱蝗災連年不斷,人民流離失所。甚至王莽在詔書中也不得不承認:“惟即位以來,陰陽未和,風雨不時,數(shù)遇枯旱,蝗螟為災,谷稼鮮耗,百姓苦饑。”無窮的人禍又加劇了天災的破壞力。新莽政權(quán)是在“人心思變”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但王莽改制的失敗,又使其在“人心思漢”的潮流中被推翻。長期不堪忍受的痛苦,終于點燃了人民反抗的怒火。新莽末年,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大起義爆發(fā)了。第118頁/共155頁第119頁/共155頁第120頁/共155頁第121頁/共155頁綠林赤眉農(nóng)民起義綠林軍:公元17年(天鳳四年),荊州一帶發(fā)生饑荒,新市(湖北京山)人王匡、王鳳兄弟,深得饑民愛戴,被推為領(lǐng)袖,聚眾數(shù)百人起義。他們的根據(jù)地在綠林山(湖北大洪山),故稱為“綠林軍”。赤眉軍:天鳳五年(18年),瑯邪人樊崇率領(lǐng)一百多人在莒縣起義。他們以泰山為根據(jù)地,轉(zhuǎn)戰(zhàn)黃河南北。為了同官軍相別,樊崇軍隊每人都用赤色涂眉,因此被稱為“赤眉軍”。成昌大捷22年,起義軍在成昌(山東東平)和王莽軍展開激戰(zhàn)。結(jié)果官軍大敗,廉丹被殺,王匡逃命。成昌大捷后,赤眉軍乘勝向西發(fā)展,人數(shù)已達到十萬人,他們活動在今山東、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qū)。第122頁/共155頁第123頁/共155頁綠林軍分兵地皇三年(22年),綠林山中疾疫流行,綠林軍出山。一支由王常、成丹等率領(lǐng),西入南郡(治今湖北江陵),稱下江兵;另一支由王匡、王鳳、馬武等率領(lǐng),北上南陽,稱新市兵。平林兵加入新市兵攻隨縣時,平林人陳牧、廖湛率眾響應,于是綠林軍中又增添了一支平林兵。漢宗室劉玄這時也投身于平林兵中。舂陵軍南陽大地主劉寅、劉秀兄弟也是漢宗室,他們以“復高祖之業(yè)”相號召,聯(lián)絡附近各縣地主豪強,并且把宗族、賓客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軍隊,稱為舂陵軍。第124頁/共155頁昆陽之戰(zhàn)綠林建號以后,王莽發(fā)州郡兵四十二萬,由王邑、王尋率領(lǐng),阻擊綠林軍。六月,王莽軍前鋒十多萬人,圍綠林軍于昆陽(今河南葉縣)。綠林軍八九千人,由王鳳、王常率領(lǐng),堅守昆陽。劉秀等十三騎突出圍城,發(fā)郾、定陵營兵數(shù)千人援昆陽,王邑、王尋戰(zhàn)敗,王尋被殺。城中守軍乘勢出擊,莽兵大潰,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zhàn)。第125頁/共155頁劉秀第126頁/共155頁王莽覆滅公元23年(地皇四年),綠林軍乘勝向王莽展開強大的攻勢:十月一日起義軍攻入長安。長安市民響應起義軍,火燒宮門,王莽狼狽逃入漸臺。次日,王莽被殺。經(jīng)過六年的浴血奮戰(zhàn),綠林軍終于推翻了王莽的統(tǒng)治。赤眉軍進長安與失敗公元25年春,起義軍擴大到三十萬人。赤眉軍繼續(xù)西進,與綠林軍王匡等聯(lián)合。同年九月,赤眉軍攻入長安。赤眉軍入長安因“城中糧食盡”,只得退出由于缺乏糧食,被迫離開長安東歸。公元27年初,赤眉軍在今河南澠池一帶被劉秀打敗,又陷入劉秀設(shè)置的重圍。最終失敗,樊崇等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慘遭殺害。第127頁/共155頁新莽末年農(nóng)民起義總結(jié)綠林赤眉農(nóng)民起義是第二次全國性農(nóng)民大起義,推翻了新莽政權(quán),顯示了農(nóng)民的反抗力量。樊崇、王匡、王鳳一批農(nóng)民領(lǐng)袖頑強斗爭。但也暴露出問題。1、受封建正統(tǒng)思想影響,“君權(quán)神授”,只相信劉姓為真龍?zhí)熳?;立劉玄為更始帝,立劉盆子為帝?、懷念西漢的鼎盛時期:“天下同苦王氏思漢久矣”。(《后漢書·馮異傳》)“天下同苦王氏虐政,而思高祖之舊德?!保ā逗鬂h書·鄭興傳》)3、缺乏斗爭經(jīng)驗,不知道如何把斗爭推向前進。劉秀則顯示了較高的謀略。第128頁/共155頁恢復生產(chǎn)安定社會的措施釋放奴婢奴婢問題是西漢中、后期以來一直嚴重存在的社會問題。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使封建政府控制更多的勞動力,以增加賦稅收入,光武帝劉秀從建武二年到十四年(公元26~38年)中,先后下達六次有關(guān)釋放奴婢和三次有關(guān)禁止虐待奴婢的詔令。盡管漢光武帝的詔令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不可能徹底實行,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自耕農(nóng)淪為奴隸的發(fā)展趨勢,對增加社會勞動力,緩和階級矛盾是有一定作用的。第129頁/共155頁《后漢書》卷1下《光武帝紀下》(建武七年)五月,……詔吏人遭饑亂及為青、徐賊所略為奴婢下妻欲去留者,恣聽之。敢拘制不還,以賣人法后事。……十一年,春二月己卯,詔曰:“天地之性,人為貴。其殺奴婢,不得減罪?!薄嗽拢锖?,詔曰:“敢炙灼奴婢,論如律,免所炙灼者為庶民?!倍氯晌纾t除奴婢射傷人棄市律。……十二年……三月癸酉詔“隴、蜀民被略為奴婢自訟者,及獄官未報,一切免為庶民?!薄甓录滓?,詔“益州民自八年以來被略為奴婢者,皆一切免為庶民?;蛞劳袨槿讼缕抻フ?,恣聽之,敢拘留者,比青、徐二州以略人法從事?!薄哪晔鹿锩?,詔“益、涼二州奴婢自八年以來自訟在所官,一切免為庶民,賣者無還直?!钡?30頁/共155頁度田東漢政府于建武十五年(公元39)下詔州郡,清查核實天下的田地以及戶口、年紀,即所謂“度田令”。在實行度田過程中,豪強大姓反對清查,隱瞞不報。而刺史、太守懼怕他們的勢力,不敢按章如實查核。劉秀以“度田不實”罪處死河南尹張伋等郡守10余人。以劉秀為首的新的統(tǒng)治者本來是大地主集團,憑借政權(quán),進一步搜括土地,占奪人口,都城洛陽地區(qū)和光武帝家鄉(xiāng)南陽地區(qū)尤為嚴重。“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xiāng)多近親,田宅逾制,不可為準?!倍忍镒詈蟛涣肆酥5?31頁/共155頁《后漢書》卷1下《光武帝紀下》(建武十五年)詔下州郡檢核復墾田頃畝,及戶口年紀,又考實二千石長吏阿枉不平者?!ńㄎ涫辏┣锞旁拢幽弦L伋及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實,皆下獄死??笮占氨L、群盜處處并起,攻劫在所,害殺長吏??たh追討,到則解散,去復屯結(jié)。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冬十月,遣使者下郡國聽群盜自相糾擿,五人共斬一人者,除其罪。吏雖逗留回避故縱者,皆勿問,聽以禽討為效。其牧守、令長坐界內(nèi)盜賊而不收捕者,又以畏愞捐城委守者,皆不以為負,但取獲賊多少為殿最,唯蔽匿者乃罪之。于是更相追捕,賊并解散。徙其魁帥于它郡,賦田受稟,使安生業(yè)。第132頁/共155頁《后漢書》卷1下《光武帝紀下》李賢注引《東觀記》刺史太守多為詐巧,不務實核,茍以度田為名,聚人田中,并度廬屋里落。聚人遮道啼呼?!逗鬂h書》卷52《劉隆傳》是時天下墾田多不以實,又戶口年紀互有增減。十五年,詔下州郡,檢覈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優(yōu)饒豪右,侵刻贏弱。百姓嗟怨,遮道號呼。時諸郡各遣使奏事。帝見陳留吏牘上有書,視之,云“潁川弘農(nóng)可問,河南南陽不可問?!钡墼懤粲扇?,吏不肯服,抵言于長壽街上得之。帝怒,時顯宗為東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當欲以墾田相方耳?!钡墼唬骸凹慈绱耍喂恃院幽夏详柌豢蓡??”對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陽帝鄉(xiāng),多近親。田宅踰制,不可為準?!钡哿罨①S將詰問吏,吏乃實首服如顯宗封。第133頁/共155頁收獲畫像磚射獵收獲圖農(nóng)耕圖第134頁/共155頁五東漢的豪族地主和莊園經(jīng)濟1.豪族地主的構(gòu)成及特點東漢時期,豪族地主勢力有了很大發(fā)展。豪族地主主要由三部分人構(gòu)成構(gòu)成:功臣貴族地主集團,世族豪強地主集團,外戚宦官集團。東漢豪族地主的特點:⑴對土地大量兼并;⑵三位一體的結(jié)合更加顯著;⑶擁有巨額資產(chǎn)。第135頁/共155頁《后漢書》卷46《鄧禹傳》鄧氏自中興后累世寵貴,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shù)。東京莫與為比。《后漢書》卷53《竇融傳》竇氏一公、兩侯、三公主、四二千石,皆相與并時。自祖及孫,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數(shù)。於親戚功臣中,莫與為比?!逗鬂h書》卷53《竇融傳附竇憲傳》憲既平匈奴,威名大盛?!淌肥亓疃喑銎溟T。…由是朝臣震懾,望風承旨。而篤進位特進,得舉吏,見禮依三公。景為執(zhí)金吾,環(huán)光祿勛。權(quán)貴顯赫,傾勛京都。雖俱驕縱,而景為尤甚。奴客緹騎,依倚形勢,侵陵小人,強奪財貨,篡取罪人,妻略婦女。商賈閉塞,如避寇蹄仇;有司畏懦,莫敢舉奏。第136頁/共155頁2.莊園經(jīng)濟豪強地主都占有大量土地,通常又采取莊園(亦稱田莊)式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方式。在當時的莊園中,有農(nóng)、林、牧、漁各業(yè),還從事某些手工業(yè)的生產(chǎn),或進行一定的商業(yè)和高利貸活動,具有極強的自給自足性質(zhì)。例如劉秀母舅樊宏在湖陽經(jīng)營的田莊,田地達三百余頃。田莊中,廬舍樓閣成片,“竹木成林,六畜放牧”,“檀棘桑麻,閉門成市”。規(guī)模很大,具有多種經(jīng)營的特點。東漢莊園經(jīng)濟形成的原因:●是大土地所有制空前發(fā)展的產(chǎn)物;●是中央集權(quán)衰落,地方豪強、世家大族、官僚貴族力量膨脹的結(jié)果;●與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第137頁/共155頁《后漢書》卷79《仲長統(tǒng)傳》引《昌言》漢興以來,相與同為編戶齊民,而以財力相君長者,世無數(shù)焉。而清潔之士,徒自苦於茨棘之間,無所益損於風俗也。豪人之室,連棟數(shù)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妓樂,列乎深堂。賓客待見而不敢去,車騎交錯而不敢進。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井田之變,豪人貨殖。館舍布放州郡,田畝連於方國。身無半通青綸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不為編戶一伍之長,而有千室名邑之役。榮樂過於封君,勢力侔於守令。財賂自營,犯法不坐,刺客死士,為之投命。至使弱力少智之子,被穿帷敗,寄死不斂,冤枉窮困,不敢自理。雖亦由綱禁疎闊,葢分田無限,使之然也。今欲張?zhí)街o綱,立至化之基趾,齊民財之豐寡:正風俗之奢儉,非井田實莫由也。此變有所敗而宜復者也。第138頁/共155頁《后漢書》卷53《竇融傳附竇憲傳》(竇)憲恃宮掖聲勢,遂以賤直請奪沁水公主園田。主逼畏,不敢計?!蟀l(fā)覺,帝大怒,召憲切責,曰:“深思前過,奪主田園時,何用愈趙高指鹿為馬?久念使人驚怖。昔永平中,常令陰黨、陰博、鄧疊三人更相糾察,故諸豪戚莫敢犯法者。而詔書切切,猶以舅氏田宅為言。今貴主尚見枉奪,何況小人哉?”《后漢書》卷32《樊宏傳》(樊宏)父重,字君云,世善農(nóng)稼,好貨殖。重性溫厚,有法度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其營理產(chǎn)業(yè),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財利歲倍,至乃開廣田土三百余頃。其所起廬舍,皆有重堂、高閤,陂渠灌注。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貲至巨萬。第139頁/共155頁《后漢書》卷54《馬援傳附馬防傳》防兄弟貴盛,奴婢各千人已上,資產(chǎn)巨億,皆買京師膏腴美田?!逗鬂h書》卷34《梁統(tǒng)傳附梁冀傳》(冀)又多拓林苑,禁同王家。西至弘農(nóng),東界滎陽,南極魯陽,北達河、淇;包含山藪,遠帶丘荒,周旋封域,殆將千里。又起莻苑於河南城西,經(jīng)亙數(shù)十里,發(fā)屬縣卒徒繕修樓觀,數(shù)年乃成?!逗鬂h書》卷78《宦者列傳·侯覽傳》小黃門段珪,家在濟陰,與覽并立田業(yè),近濟北界,仆從賓客,侵犯百姓?!洁]張儉因舉奏覽貪侈奢縱,前后請奪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頃,起立第宅十有六區(qū)?!逗鬂h書》卷70《鄭太傳》鄭太字公業(yè),河南開封人?!`帝末,知天下將亂,陰交結(jié)豪桀。家富於財,有田四百頃,而食常不足,名聞山東。第140頁/共155頁3.莊園內(nèi)部的構(gòu)成◆莊園里被剝削的勞動者,是貧苦的宗族、親戚和賓客,其中宗族占重要地位。一般說來,他們多是田莊主的依附農(nóng)民,◆在莊園里,勞動者還有賓客、徒附和奴隸,他們對豪強地主有極強的依附性。其中莊園主的貧困宗族、賓客地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國聚丙烯絲網(wǎng)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報告
- 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 welcome to the unit 教學設(shè)計 2024-2025學年譯林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
- 東海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全銅升降式洗衣機水嘴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
- 網(wǎng)格倉合同范本
- 打水井合同范本
- 2024-2025學年廣西部分學校高二上學期12月階段性考試化學試卷
- 2025年度員工保密及競業(yè)限制服務協(xié)議書
- 2019-2025年中國氬氣高頻電刀未來趨勢預測分析及投資規(guī)劃研究建議報告
- 中國瀝青灑布車行業(yè)市場前瞻與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分析報告
- 期末復習試題(試題)-2024-2025學年四年級上冊數(shù)學人教版
- JJF 2161-2024焊接檢驗尺校準規(guī)范
- 《實踐論》(原文)毛澤東
- 2024年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試卷一)客觀題試卷與參考答案
- 高考化學一輪復習課件微專題19 電解質(zhì)溶液圖像分析
- 2024年中考語文復習分類必刷:非連續(xù)性文本閱讀(含答案解析)
- 全國川教版信息技術(shù)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節(jié)《打印展示作品》教學設(shè)計
- 課件:舉手意識課件講解
- 中考體育培訓合同
- 固定式、車載式、便攜式反無人機實施方案
- 美術(shù)基礎(chǔ)試題庫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