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史志》2005年第一期(創(chuàng)刊號)_第1頁
《平湖史志》2005年第一期(創(chuàng)刊號)_第2頁
《平湖史志》2005年第一期(創(chuàng)刊號)_第3頁
《平湖史志》2005年第一期(創(chuàng)刊號)_第4頁
《平湖史志》2005年第一期(創(chuàng)刊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平湖史志》2005年第一期(創(chuàng)刊號)一、開卷有言二、特載市委副書記王鳴霞在全市第二輪修志暨《平湖年鑒(2004卷)》發(fā)行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綱)三、黨史專題平湖的土地制度改革--—--—-—--——--——--—-—---—-—-市國土資源局()平湖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的實行情況—-—-———-—--—--市糧食局()平湖基本消滅血吸蟲病-—--—-—---—-—-—--———----—--市衛(wèi)生局()平湖的計劃生育工作(1949—1978)--—--——-市計劃生育局()四、平湖人物上海工人運動的先驅--張佐臣——-———-—----—----——---譚抗美()陸維釗與其書畫藝術-—————-—-——--————--——-—-—--------—-—-章祖安()五、史海鉤沉陳云同志到平湖視察前后----——---———--——-—--—--—-丁惠才()“金平湖”由來-—-———------—----———--—--—-—-——-——-—----蔣蒼蒼()歷史古鎮(zhèn)——乍浦--——--—-—---——-——----—-—-———-——-—--——蔣蔭威()六、志鑒探索現(xiàn)代志書體系構想--—----—-—--—-—--—----—---—-—----——-王林()年鑒的基本理論及條目撰寫—--—--——————-———————-—-—---郭杰光()七、史志動態(tài)利用優(yōu)勢抓教育,樹立黨員新形象—--—————-—-()平湖年鑒、市志編纂業(yè)務培訓班相繼舉行-—---——--—()新埭鎮(zhèn)鎮(zhèn)志編纂工作做到“三個早”--———--—---——---陸愛斌()簡訊五則八、編者語開卷有言翻開《平湖史志》,想必你對平湖歷史感興趣。知道昨天,才會懂得今天。近年,平湖人對東湖變化感慨萬千。說這一泓清波追溯1800年前,可是個南北12里、東西6里的浩淼湖泊.也正是它吞噬了古海鹽縣治,至使其日后三徙到今武原.歷史又經千年翻動后,此地“土脈墳起,陷者漸平,故名平湖"。這東湖西連京杭大運河,北通太湖接黃浦,是平湖生命之河流.早在6000多年前,平湖境內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自575年前(明宣德五年)平湖才從古海鹽劃出而建縣,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這里,雖是和風細雨江南,但不乏柔腸俠骨漢子。南渡王孫趙孟堅,“當年介弟猶堅拒,座上那堪受濁污”;面坊師傅王四,挺身護城擋清兵,為民捐身軀;“五四”青年張庭濟,出列愛國學生四代表,勇往美國公使館評理;革命戰(zhàn)爭年代里,平湖英烈更是鐵骨錚錚、可歌可泣。這里,東鄰上海,南瀕杭州灣,歷史上曾多次遭遇外敵入侵。幾百年來,平湖軍民同仇敵愾,英勇抗戰(zhàn)。明代抗倭“沈莊大捷”,近代抗英乍浦之戰(zhàn),68年前白沙灣抗日反登陸戰(zhàn),充分展現(xiàn)了我民御侮衛(wèi)國的民族正氣.這里,民風淳樸,人文毓秀.東湖鸚鵡洲上報本塔,前年修葺塔身時于塔剎內發(fā)現(xiàn)巨幅經卷,據(jù)考證為明代鄭和遺物;214年前,《紅樓夢》最早從乍浦走向世界;公元2004年,平湖籍文化名人李叔同紀念館在這里建成,其孫女親臨剪彩,紀念館造型猶似一朵出水芙蓉,亭亭玉立于東湖中。這里,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更有勤勞而善于創(chuàng)新的平湖人民,昔日以魚米之鄉(xiāng)贏得“金平湖",今天更以打造現(xiàn)代光機電產業(yè)基地為品牌立足長三角。這幾年,隨著平湖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其市區(qū)面積也擴大了,今天的東湖已被城市攬進了懷里。你若登臨“九峰一覽樓”,定然令你心曠神怡.極目南天,九峰遙拱青煙點。那九峰山下乍浦海邊,昔日孫中山先生設想的東方大港今天已成現(xiàn)實,明天更有杭州灣大橋一線穿南北.俯瞰東湖,三泖環(huán)流碧水長.今天的東湖,人們美稱“小西湖”,平湖人正以“親水城市”的理念,用心做著建設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名城的文章。待你下得樓來,可進“南村書堆”臨窗一坐,在這里品茗、觀景、說史,正可謂愜意之事,不妨作為一樁休閑新時尚來推廣?當然,每逢說到歷史沉重處,莊嚴之感定會油然而生.但說史的前提先必讀史,要了解平湖的歷史,請讀《平湖史志》。市委副書記王鳴霞在全市第二輪修志暨《平湖年鑒(2004卷)》發(fā)行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綱)(2004年12月29日)同志們:《平湖年鑒(2004卷)》今天正式出版發(fā)行了。這是我市出版發(fā)行的第8卷地方綜合年鑒。2004卷《平湖年鑒》與以往發(fā)行的7卷年鑒相比,結構更合理,文字更精煉,篇幅更得當,印制更精美。這是廣大編撰人員和關心支持年鑒出版的單位及個人辛勤耕耘、共同努力的結果?!镀胶觇b》創(chuàng)刊于1997年。7年多來,《平湖年鑒》忠實地記錄了全市經濟社會發(fā)展、改革開放進程和人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的奮斗歷程,并為各級各部門科學決策和開展工作提供了最基本、最翔實的綜合資料,也為海內外認識平湖、了解平湖、研究平湖提供了載體和窗口,為推動我市的三個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在此,我謹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多年來辛勤耕耘在年鑒編撰戰(zhàn)線上的同志們,向所有關心、支持《平湖年鑒》編輯、出版和發(fā)行工作的社會各界,表示衷心感謝。今天我們召開這個會議,除了2004卷《平湖年鑒》的出版發(fā)行,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進一步推動第二輪市志修編工作.我們在今年5月份召開過一次全市史志工作會議,對這項工作進行專題部署。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平湖市志(1990—2005)篇目(草案)》已經完成,剛才蔣蒼蒼同志作了簡要介紹,“兩辦”將在最近予以印發(fā),希望各級各部門按照要求,認真做好相關工作。下面,我就《平湖年鑒》的編輯、出版發(fā)行和第二輪市志修編工作講四點意見。首先,要認識好。就是要充分認識《平湖市志》及《平湖年鑒》編輯和出版發(fā)行工作的重要意義。古人說:“亂世筑墻,盛世修志”。史志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存史、教化、資治"。從“存史”的功能來說,這次我們修編的《平湖市志》續(xù)志,主要是記載1990年至2005年這16年的歷史,這一時期正是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推進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經濟快速發(fā)展、社會日新月異的重要時期。《平湖年鑒》則是每年一卷,記錄每一年的重大事項和歷史進程,這是基礎.因此,用志書形式真實記錄時代風云,是我們的光榮責任。從“教化"的功能來說,市志、年鑒所記錄的內容,是一種具有重要史料意義的信息載體,可以教育今人、啟迪后人,所謂“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從“資治"的功能來說,編輯出版市志、年鑒是一項尊重歷史、服務現(xiàn)實、惠及明天的重要工作,可以為決策者提供參考,為執(zhí)行者提供經驗。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史志的這些基本功能還在不斷得到拓展和延伸,在宣傳平湖、招商引資等方面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第二,要利用好.既然市志和年鑒有這么重要的作用,我們就要利用好、發(fā)揮好。市志、年鑒作為史書無疑具有較好的收藏價值.但收藏是為了利用,如果將它束之高閣,任其塵封,那么我們的付出就徒勞無益了。希望各級各有關部門對此給予足夠重視,充分發(fā)揮它們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應有作用。市志、年鑒都是工具書,是經驗匯總,對各行各業(yè),特別是對在黨政機關工作的同志來講,有很強的實用性,有助于大家了解上級精神,借鑒先進經驗,指導現(xiàn)實工作。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它們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第三,要推介好。今天,我們各鎮(zhèn)、街道的分管領導、辦公室主任和市級機關各部門的負責同志都來了,新聞單位也來了,回去以后我們要把年鑒、市志宣傳好、推介好,特別是已經出版的《平湖年鑒(2004卷)》更要宣傳好、推介好.新聞單位,除了報道出版的消息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向讀者介紹這是一本什么樣的書,它對于我們的工作有什么作用和意義,也可以采訪報道各界人士對此書的評價,請他們發(fā)表意見。第四,要編撰好?!镀胶觇b》(2004卷)順利出版,僅僅是一個新的起點。接下來,我們的工作任務將更為艱巨和繁重,按照工作計劃,除了要繼續(xù)編好《平湖年鑒》(2005卷)外,還要做好續(xù)志修編工作。這些工作,都是十分光榮而嚴肅的工作,要講究質量,一絲不茍,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各級各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實踐證明,編史修志工作開展得好不好,關鍵在領導。一定要提高思想認識,切實加強對編史修志工作的領導,工作要有布置、有落實。要確定政治理論水平較高、文字水平較好、責任心較強的同志擔任編撰工作.分管領導要親自抓,主要領導了解全局、掌握全局,要親自過問、提出意見。具體工作的同志一定要盡職盡責.要把市志和年鑒的編撰過程變成學習理論的過程,變成總結經驗的過程,變成展示成果、提高水平的過程.同時要注重全面性、真實性、特色性,凡重要的信息資料都應盡收,不要遺漏,盡量提高史志的編撰質量.史志辦要做好協(xié)調指導工作。史志辦作為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所在的部門,要切實履行好自身職責,充分發(fā)揮綜合協(xié)調和監(jiān)督檢查的職能作用,創(chuàng)造性開展工作。同志們,希望下一步的編史修志工作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平湖市志》續(xù)志和《平湖年鑒(2005卷)》編寫得更好,使之成為眾多志書中的精品之作。編者按:本欄目將陸續(xù)刊出建國后平湖市地方黨史資料專題文稿。這些文稿是由市有關部門組織專人征集編纂的.由于整個征編工作時間倉促,又加征編人員思想理論準備不足,所以無論在內容上、評析上、布局上、文字上都會有一定的瑕疵,敬請讀者、特別是專題史實的親歷者提出補充、修改意見,以使專題資料更準確、更豐富、更具可讀性,以提高即將匯編出版的《平湖市社會主義時期黨史專題集》的質量.平湖的土地制度改革平湖市國土資源局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在中國延續(xù)兩千多年。在封建制度下,通過土地買賣、掠奪和兼并,絕大部分土地集中在地主特別是官僚大地主手中。土地改革前,平湖縣人均土地2.35畝。其中,占總人口3.45%的地主占地卻多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4.19%,人均占有43.24畝(邢成志、陸企書、葛輔成、劉馨德、莫頌陶5戶大地主共占地31088.97畝,戶均6217.7畝);富農(包括大佃農)人口占2.96%,占有土地為總面積的5.06%,人均4。02畝;中農人口占38.46%,土地占總面積的22.75%,人均1.39畝;貧、雇農人口占50.93%,土地僅占總面積的16。81%,人均0。77畝。封建的土地制度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是造成農村貧困落后的根本原因。因此,開展土地制度改革,徹底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敲響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喪鐘.一、平湖的土地改革運動1950年6月黨的七屆三中全會決定在新解放區(qū)開展大規(guī)模的土地改革運動。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于是,一場摧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全國新解放區(qū)轟轟烈烈開展起來。平湖縣的土地改革,是在1949年5月平湖解放以后,由中共平湖縣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平湖部隊在發(fā)動群眾,建立各級人民政權和地方武裝,開展剿匪反霸、減租減息、鎮(zhèn)壓反革命破壞活動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從1950年10月建立縣土地改革委員會開始到次年的秋天進行總結復查結束,整個土改運動大體經歷三個階段。(一)準備工作階段1949年9月召開的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會議上,提出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土地改革的準備工作.1950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發(fā)出《關于土改準備工作的計劃》。同月,中共嘉興地區(qū)第二次黨代會根據(jù)省委的計劃,決定在秋收前做好土改的各項準備工作。在省、地委的部署下,平湖的土改準備工作全面展開。建立縣土改委員會。根據(jù)土地改革法及省政府指示精神,1950年10月中旬,中共平湖縣委成立了縣土改委員會,縣委書記戴奎兼任主任。負責制訂土改實施計劃,指導和處理有關土改各項事宜.為了保證土改計劃的正確實施,挑選了一批經過培訓,在思想上擁護土改、政治上純潔、工作上積極負責的鄉(xiāng)村干部,同時抽調縣政府各部門干部(脫離原有工作崗位)組建土改工作隊。調查研究.根據(jù)省委關于《為準備土改加強調查研究工作的指示》,平湖縣委成立了政策研究室,各項與土改相關內容的調查次第展開??h委書記戴奎帶領華東革命大學學生31人、浙江干部學校學生10人及機關干部3人,深入黃山區(qū)調查研究。在亭子橋、林家埭、虎嘯橋3個基點上訪貧問苦,就農村的土地關系和地主剝削等農村政治經濟情況進行了深入細致調查,寫出了萬余字的調查報告。平湖縣勝利鄉(xiāng)永佃權的調查,還被編入了華東軍政委員會編的《浙江省農村調查》。建立農民協(xié)會?!锻粮姆ā芬?guī)定:省、縣、區(qū)、鄉(xiāng)各級農民代表大會及其選出的農民協(xié)會委員會,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執(zhí)行機關.1950年初平湖縣在上一年10月建立縣農民協(xié)會籌備委員會的基礎上,正式建立縣、區(qū)、鄉(xiāng)、村各級農民協(xié)會委員會。在建農民協(xié)會過程中,十分強調隊伍的階級成份,十分強調領導班子的純潔性,嚴防地主富農及其代理人混入農會、充當農會的領導成員,使領導權真正掌握在有覺悟的貧雇農手里。劃鄉(xiāng)建政,整頓組織。1950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發(fā)出《關于劃鄉(xiāng)建鄉(xiāng)工作指示》,文件指出:為了給實行土地改革做好組織上的準備,為更好地領導生產建設,各級政權范圍必須劃小。縣委根據(jù)省委的指示,由點到面,做好劃鄉(xiāng)建政工作,將全縣原有的4個區(qū)、19個鄉(xiāng)鎮(zhèn)劃分為43個鄉(xiāng)(鎮(zhèn))、1個直屬鎮(zhèn)。在劃鄉(xiāng)建政中,召開鄉(xiāng)人民代表會議,選舉產生鄉(xiāng)人民政府委員會和正副鄉(xiāng)長.代表和鄉(xiāng)人民政府委員中,雇農貧農占三分之二,中農占三分之一.同時劃好行政村,整頓健全村級組織,清洗混入村組織的階級異己分子,調整不稱職的村干部。整理土地。根據(jù)省人民政府1950年6月發(fā)布的《整理土地暫行辦法》,平湖縣委依據(jù)原有的田糧賦冊、圖照材料,組織力量進行核對和丈量,歸戶造冊.查清了大量隱瞞的土地,為土地改革和貫徹農業(yè)稅合理負擔,提供正確的土地數(shù)據(jù)。同時,要求居住在外鄉(xiāng)外縣的本縣地主,祠堂、廟宇、寺院、教堂、義莊、學校所有土地的管理人和其他一切公地管理人,在農村有土地的工商業(yè)者、小量土地出租者限期到各自鄉(xiāng)政府報到登記,如實申報土地人口的真實情況.培訓干部。根據(jù)省委關于凡參加土改的干部和工作隊員,均須接受培訓的指示,平湖縣委組織了兩期鄉(xiāng)村干部培訓.在培訓班上,學習省委6月9日發(fā)出的《關于執(zhí)行華東局整黨指示與土地改革方案》,整頓思想作風,克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等不良作風;學習土改文件,明白土改的目的、意義,土改政策和方法步驟.還認真組織學習華東軍政委員會在1950年7月頒布的《關于干部在進行土地改革工作時的八項紀律》,其內容有不得違反土地改革法令、不得包庇地主、不得貪污果實接受賄賂、不得使用各種肉刑和變相肉刑、不得陽奉陰違、不得虛報情況等,要求干部嚴格執(zhí)行。全縣共培訓鄉(xiāng)村干部283人。通過培訓提高了鄉(xiāng)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為完成土改任務奠定了基礎。建立縣人民法庭及其分庭。根據(jù)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1950年7月20日公布的人民法庭組織通則,為保障土地改革政策的正確實施,運用司法程序,懲治危害人民與國家利益,陰謀暴亂破壞社會治安的惡霸、土匪、特務、反革命分子,及違抗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以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確保土地改革的順利完成,于11月6日成立了平湖縣人民法庭。庭長由縣委書記戴奎兼任,張守邦任審判長,公安局副局長張啟先任副審判長;下設5個區(qū)分庭,由區(qū)委書記或區(qū)長兼任庭長,具體辦理在土地改革中劃分階級成份的爭執(zhí)與其它有關土地改革的案件。典型試驗。根據(jù)省委的部署,1950年10月,平湖縣委為取得土地改革經驗,確定城郊區(qū)為試驗區(qū),勝利鄉(xiāng)為基點,曹兌、前進2個鄉(xiāng)為輔點,組織3個土改工作隊,分別奔赴上述3個鄉(xiāng),提前進行土地改革典型實驗;同時,中共嘉興地委土改隊第三大隊奔赴黃山區(qū)在全區(qū)開展土地改革工作。在干部配備上,則以經過整風的干部抽出一部集中使用,在各鄉(xiāng)則將干部劃為若干小組(根據(jù)行政村多少),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工作,由縣委下去同志直接領導。在典型試驗中,采取謹慎小心的方針,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達到孤立瓦解地主階級的目的.如勝利鄉(xiāng)有個地主企圖收買積極分子朱老虎,結果被嚴辭拒絕.他對地主說,我不能因為你給我一石米,就不管大家了,這不是我一個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三港鄉(xiāng)向惡霸地主鄒玉其開展了面對面的說理斗爭,參加群眾包括外鄉(xiāng)在內有6000多人.《浙江日報》在1951年1月,先后發(fā)表了《平湖縣三港鄉(xiāng)如何正確領導群眾向惡霸地主鄒玉其進行控訴說理》的報道和《從三港鄉(xiāng)控訴說理大會中告訴了我們什么?》的社論.在將地主階級的威風打下去后,開展了劃分階級成份和沒收分配工作。試點工作在11月中旬相繼結束,為全面展開土改摸索了路子,積累了實踐經驗。在作好各方面準備的基礎上,1950年10月26日平湖縣第二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召開,全面部署土改工作??h委書記戴奎在會上作了《為完成平湖土地改革任務而奮斗》的報告,縣長方建烈作了《八個月來工作概況及今后半年的工作任務》的報告。會議指出,全縣經過了減租、剿匪反霸、生產度荒、興修水利、劃鄉(xiāng)建政,土匪基本肅清,社會秩序穩(wěn)定,區(qū)鄉(xiāng)人民政府和村行政委員會普遍建立,廢除了舊的保甲制度,從縣到區(qū)、鄉(xiāng)、村,層層建立農民協(xié)會、青年團、婦女會等群眾組織,這一切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政策上為土地改革創(chuàng)造了條件,作好了準備。會后一場有步驟有秩序的土地改革運動,在平湖大地上全面展開了。(二)全面展開階段在全面展開土地改革中,縣委采取各項措施切實加強對土改工作的領導。主要領導分區(qū)負責:由齊克非率領原城郊區(qū)3個土改隊和從黃山區(qū)抽調來的19人到新埭區(qū),并兼任新埭區(qū)分委書記;由王仁軒率領原黃山區(qū)的地委5個土改隊110人到新倉區(qū),并兼任新倉區(qū)分委書記;由張守邦負責城郊區(qū)土改工作,并兼任城郊區(qū)分委書記。力量由原城郊區(qū)3個土改隊留下的部分工作人員和抽調來的50個積極分子組成.縣里下去的土改工作隊與新埭、新倉、城郊各區(qū)原有土改干部及指定抽調的積極分子共組成13個土改工作隊,深入全縣鄉(xiāng)村開展土改工作(土改全面展開以后工作隊曾有相應調整和增加).放手發(fā)動群眾,樹立貧雇農優(yōu)勢??h委接受土改試點時發(fā)動群眾不夠的教訓,認真貫徹華東局提出的“有領導地放手發(fā)動群眾,全面大膽開展運動”的方針。土地改革是一場激烈的階級斗爭,地主階級是不可能不戰(zhàn)而勝的,他們不會甘心放棄對農民的剝削,他們肯定會采取各種手段,違抗與破壞土地改革運動.據(jù)平湖縣委1951年11月17日的《土改總結及今后工作報告》分析排隊,在土改運動中,地主階級或明或暗,直接或間接對抗破壞土改的花樣有12種之多:1、不交田契。有的帶著田契由農村逃到城市,有的謊稱田契已遺失.2、不承認地主。有的把自己降為小土地出租者,有的降為富農,企圖逃避沒收。3、收買干部。利用金錢美女、請客、賄賂等手段,腐蝕干部。4、威脅干部,造謠恐嚇。說什么美國兵就來了、蔣介石就來了,你們不要分田,分了田將來也靠不住,今天你貧雇農當?shù)?將來天下還是國民黨的。城郊區(qū)勝利鄉(xiāng)有個婦女積極分子分到了惡霸地主的一只牛、兩間房子,在土改工作隊離開后,惡霸地主就威脅她說,“蔣介石要來了、美國兵要來了,共產黨在朝鮮打得不好,土改分了田和牛是靠不住的”,這位積極分子就把牛退還給惡霸地主,把分到的兩間好房子又調了兩間草棚。5、分散轉移財產。將多余糧食運往他處,公開對抗沒收多余糧食的政策。如新埭鎮(zhèn)就有徐姓地主,將土地、房屋低價出賣。6、挑撥貧雇農與中農之間的關系,破壞村干部團結,制造宗派斗爭。7、逃避風頭,在群眾運動的高潮中,他們即偷偷避開,待稍微平緩后再回來。8、轉移斗爭目標,將自己土地分散在數(shù)家農戶名下,企圖既減小斗爭目標又保住其土地。9、假開明,假進步,假低頭,明服暗不服,口服心不服。10、布置狗腿子篡奪村政權。11、企圖組織暴動,串聯(lián)布置請愿,擾亂革命秩序.12、利用宗教迷信團體進行破壞活動。在新埭區(qū)的泖口鄉(xiāng)、丁橋鄉(xiāng)、南厙鄉(xiāng)、石橋鄉(xiāng)、溪漾鄉(xiāng)五個鄉(xiāng)均發(fā)現(xiàn)一貫道的破壞活動。他們造謠惑眾,制造恐怖。說什么“分田者有罪”、“天刮黑風人死一半,參加一貫道者免死”、“參加農會者國民黨來要殺頭,參加一貫道即不殺”等等。運動中,各工作隊通過訪貧問苦,培養(yǎng)積極分子,與地主階級開展面對面的控訴說理斗爭??卦V斗爭地主大會,一般以鄉(xiāng)為單位召開。全縣土改中共召開斗爭地主大會156次,斗爭地主132人,參加控訴斗爭地主大會的農民有109543人,全縣平均每戶有2人次參加了斗爭大會,上臺控訴地主罪行的有2113人。通過控訴斗爭,農民群眾揚眉吐氣,階級覺悟普遍得到了提高。例如勝利鄉(xiāng)有個姓潘的中農說:“過去地主收租米,過了霜降租米沒交每畝要加二升;過了冬至不交,地主又要加租;過了年沒有交,地主就派警察來捉人吃官司,不但吃官司,還要拿什么出差費.共產黨來了,租米不交了,還沒收地主的田,分給我們.我們擁護土改、擁護共產黨。"姓居的一個貧農到處宣傳說:“共產黨來了幫助我們農民分田,誰要破壞土改我們就向他開火?!边€有的婦女代表說,現(xiàn)在共產黨來了,女客(婦女)也能參加會議,也能同男客(男人)一樣分田,我們擁護土改.同時在動員教育中結合整理村組織,擴大農會會員,培養(yǎng)了大批貧雇農積極分子作為土改骨干.在充分發(fā)動群眾,土地改革掀起高潮以后,歷史上有點劣跡的人也紛紛起來檢舉揭發(fā)地主、惡霸和反革命分子的罪行以將功贖罪。如,平湖有名的大惡霸干凱軍企圖取道上海逃往香港,就是經知情者檢舉后在上海車站逮捕歸案的。整頓健全基層組織。首先整頓好農民協(xié)會。采取以教育為主的方針,通過發(fā)動群眾整頓組織,清除不良分子、不堅定分子,純潔了組織。同時注意在運動中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提拔積極分子。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做好保衛(wèi)工作。縣委認真貫徹省政府1950年8月26日發(fā)布的《懲治不法地主條例》,及時揭露和打擊匪特、反革命分子和惡霸地主破壞搗亂的陰謀活動。10月10日黨中央《關于鎮(zhèn)壓反革命活動的指示》下達以后,縣委總結檢查了前一階段鎮(zhèn)壓反革命寬大無邊的偏向,將土改和鎮(zhèn)壓反革命分子相結合,全面貫徹“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政策,發(fā)動群眾開展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在土地改革運動中,對那些有破壞活動的不法地主,違法犯罪的鄉(xiāng)、保長,惡霸、土匪、反革命分子,根據(jù)其罪行大小,由人民法庭依法審判。全縣經人民法庭依法審判的不法地主14人,其中判處死刑的1人;依法審判違法犯罪的鄉(xiāng)保長、惡霸、土匪、反革命分子23人,其中判處死刑的17人,如罪大惡極、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的匪首謝友勝、惡霸干凱軍、漢奸周鵬飛等等.鎮(zhèn)壓了這批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南霸天”、“北霸天”,有力地打擊了封建反動統(tǒng)治勢力,樹立起了貧雇中農在農村中的政治優(yōu)勢,使農村地主失去了他們原來的靠山,他們再也不敢在農民面前耍威風,只得低頭認罪,服從改造,保證了土地改革和生產建設的順利進行。堅持執(zhí)行土改總路線、加強農民協(xié)會建設??h委在領導土改運動中十分重視貫徹執(zhí)行黨中央確定的“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總路線和各項具體政策。對于貧雇農在提高他們階級覺悟的基礎上,不斷發(fā)現(xiàn)和培養(yǎng)積極分子,充實基層組織的領導班子,使得農民協(xié)會的領導核心中有覺悟、懂政策的貧雇農積極分子占優(yōu)勢。對于中農,首先使他們明白土改的目的意義,站到貧雇農一邊,擁護土改政策。在基層組織的領導成員中,規(guī)定有三分之一的中農積極分子充當,使中農同貧雇農一樣分享土改果實。對于富農,貫徹保存富農經濟,保護富農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和其他一切財產的政策.在劃階級、定成份時,嚴格掌握勞動與不勞動的界線,在政治上中立富農,孤立地主階級。對地主根據(jù)不同表現(xiàn),區(qū)別對待.對于惡霸地主、有破壞行為的不法地主,由人民法庭依法予以審判;對于沒有破壞罪行而有民憤的地主,由群眾揭發(fā)斗爭,控訴其剝削罪行;對于一般地主,在其承認是地主成份,愿意服從土改法令后,不再進行政治上的清算和斗爭;對于在土改中能執(zhí)行法令,并現(xiàn)身說法說服一般地主不抗拒土改的地主,劃成份時劃為開明士紳,取得人民權利。當時有的干部、群眾對安排開明紳士徐清揚擔任縣土改委委員不理解、有意見,縣委認真做好了政策教育工作。土改運動結合農業(yè)生產進行.土改開始時,宣傳土改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消滅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宣傳保存富農經濟政策,使富農及富裕中農都能安心生產;土改進行中,實行當季作物誰種誰收的原則,以利于當前生產;土地的分配,力爭在春耕大忙前結束,以利于當年生產;土改結束后,宣傳貫徹華東軍政委員會頒布的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十大政策,在農村形成生產發(fā)家,勞動致富光榮的風氣,組織開展愛國增產競賽運動.所有這些措施既保證了土地改革的順利開展,又保證了農業(yè)生產的正常進行。從全縣開展土改運動的情況看,每一個鄉(xiāng)的土地改革都經歷以下幾個步驟:1、宣傳教育、發(fā)動群眾。土改工作隊到鄉(xiāng)后,首先召開鄉(xiāng)村干部及農民積極分子會議,總結過去該鄉(xiāng)的工作成績和存在的一些缺點,表揚了在領導農民群眾進行剿匪反霸和秋征、春耕生產中的好人好事,并檢查了過去工作中存在的“強迫命令”,“村干自私”等問題。然后,進行關于土改的宣傳教育,學習土改法等有關文件,闡明為什么要進行土改?擺出過去農民起早摸黑做牛做馬還那么窮,而地主不勞動反而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的事實,來揭露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罪惡本質,說明土地改革的正義性,啟發(fā)村干部及農民積極分子的階級覺悟,樹立開展土地改革的決心和信心。然后,制定土改工作計劃,宣布土改開始。土改工作隊人員下去后同當?shù)剜l(xiāng)農會干部一并組成農會,以鄉(xiāng)農會面目與農民打交道,召開村農民大會,廣泛宣傳土改的目的意義,土改的總路線,土改的政策法令等。并深入農戶家庭訪貧問苦。每到一地,表明態(tài)度,說明來意,宣傳政策,以消除群眾顧慮(如貧雇農怕地主不讓分,怕改不好,中農怕分出田、怕平均,富農怕保護富農政策靠不住等)。啟發(fā)貧雇農的階級覺悟,并且通過他們扎根串聯(lián),發(fā)展壯大貧雇農的積極分子隊伍。組織苦主控訴地主的罪行,使大多數(shù)農民明白貧困的原因。打破了部分貧雇農存在的“窮是命里決定"的宿命論觀點。并解除了中農的顧慮,也使干部受到教育。從而為貧雇中農從不敢要田怕分田到積極起來要田分田,營造了農村土地改革的良好輿論氛圍。但在群眾發(fā)動起來以后,又出現(xiàn)了一些極“左”行為,一些地方發(fā)生對地主體罰的情況,一些地方在發(fā)動群眾與地主進行面對面斗爭時,出現(xiàn)“逢斗必打"的場面,個別地方甚至出現(xiàn)打死地主的現(xiàn)象。針對這一問題,縣委一經發(fā)現(xiàn),及時檢查,堅決糾正。保證了群眾運動有序健康進行。在宣傳動員過程中,組織專門力量,通過區(qū)鄉(xiāng)干部及農民積極分子召開小型調查會及個別談話的辦法,了解情況,搜集整理土地清冊,核實各戶人口、土地,進行登記造冊,為下一階段工作作準備.2、劃分階級成份一般通過召開農會、貧雇中農會及積極分子會、婦女會、青年團員小組會,學習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的《關于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明確劃階級的目的、意義和政策等,弄清勞動和不勞動的界限,以及地主和富農的界限,地主和小土地出租者的界限等。在劃階級過程中,主要是分清敵我,劃清階級界限。先劃地主,再劃富農及其他階級。在評定地主、富農以及其他未參加農民協(xié)會的人員時,本人也到會參加評定,并允許其申辯。在評定地主、富農后,通過農代會會議,采取自報公議的辦法,民主評定農民內部的階級成份.農民內部的階級劃分,以村為單位進行。首先劃分村干積極分子的成份,一般是村干各選擇幾個典型戶,根據(jù)成份規(guī)定標準,首先劃好,然后在農代會上劃,讓大家看著學,學會以后,再分別到各小組去劃,采取自報公議,小組通過為定案。這樣做既可以發(fā)揮群眾力量,又不致有其他貽誤。在劃中農以下成份時,要求不要斤斤計較,多少有點出入也沒有關系,這是自己內部的問題。在劃階級中,堅持實事求是態(tài)度,嚴格區(qū)別敵我界限。劃定后,張榜公布,有不同意見的,可在公布后15天內,向人民法庭提出申訴,由人民法庭依法判決執(zhí)行。3、沒收、征收、分配依據(jù)土地改革法的規(guī)定,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和多余的房屋、糧食,命令地主交出所有的田契、借據(jù)、租簿等。征收富農的帶有封建剝削的出租土地,保護其自耕和雇工耕種的土地及其它一切財產。征收祠堂、廟宇、學校、團體以及工商業(yè)者在農村中的土地.通過召開農代會,宣傳沒收、征收范圍,宣布沒收紀律。提出六要四不要:要土地、要耕畜、要農具、要多余糧食、要房屋家具、要契約,不要浮財、不要掃地出門、不要亂打亂捕亂罰亂殺、不要動地主工商業(yè)。闡明為什么要沒收田底權(平湖地主占有田底、農民占有田面).對田底田面的處理采取先折后分的辦法,在折合田底田面時,均以1937年抗戰(zhàn)前價格為準,抗戰(zhàn)前以三折一(三畝田地主田底占二畝,農民田面占一畝),抗戰(zhàn)后則以當時買賣價格為準,加以折合。在農代會上,產生鄉(xiāng)村沒收保管委員會,下設沒收組、登記組。沒收和征收的計算方法是,算出全村使用土地總數(shù)、人口總數(shù)(包括非農業(yè)人口在內)及每人平均土地數(shù);算出全鄉(xiāng)的土地總數(shù)、人口總數(shù)及平均數(shù),再確定村與村的調整數(shù),以及留公田數(shù);全村土地加上外村調來土地(或減去調出土地)再減去留下的公田,得出本村土改田畝數(shù),除以本村人口數(shù),就是本村的可分土地平均數(shù);統(tǒng)計全村土地的分配數(shù),包括各階層抽動的田及地主的自田和田底權和富農可以征收的田,再加上公田、學田、留田等。制定沒收、征收方案,然后公布,交群眾討論,修正后再討論,一般三榜定案。在分配時,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第十二條的規(guī)定,對原耕農民以適當照顧,即“原耕農民租入的土地有田面權者,在抽動時應給原耕者保留相當于當?shù)靥锩鏅鄡r格的土地”。如何將沒收征收的土地、財產公平合理地分配給農民,提出了六個口號:農民團結互讓、干部大公無私、分配公平合理、結果群眾滿意、目的有利生產、方法民主協(xié)商.在分田時,好的、壞的、遠的、近的要調劑好,多一點也不抽、少一點也不補,防止絕對平均主義。強調“天下農民是一家”、“勞動光榮”等。在分配土地時,先分中農是為了照顧原耕農,一般的是先分無地少地農民;方法,以行政村為單位進行分田,同時進行了村與村之間的一些調劑,如,勝利鄉(xiāng)對原耕農按全鄉(xiāng)人口平均二畝二分留田,分田戶按照平均每人二畝分田,單身和無勞力、鰥、寡、孤、獨有的按照三畝或者四畝留田分田.在分配中,依靠群眾和積極分子,領導群眾進行自報公議、民主協(xié)商、鄉(xiāng)農會通過,張榜公布.最后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取得大多數(shù)群眾同意,張榜定案,并號召得田戶,以插紅旗為標記,公告周知。4、慶功總結在各鄉(xiāng)各村土地分配完畢后,以村為單位召開群眾大會,焚燒田契,慶祝土改勝利。最后鄉(xiāng)召開農民代表慶祝土改勝利大會??偨Y土改工作,號召大家加強團結,防止地主、匪特、壞分子破壞,鞏固土改成果;注意把廣大群眾通過土地改革激發(fā)起來的積極性引導到生產建設上來,搞好秋收冬種,順利完成秋征任務。(三)總結復查階段在全省土地分配基本完成時,省委、省政府對檢查土改工作作了專門部署。省委還根據(jù)華東局指示制訂了檢查結束土改的五條標準:⑴農民發(fā)動起來了,敢于控訴地主階級罪惡,敢于向地主階級進行斗爭,敢于分配地主的土地和生產資料,并有勇氣保衛(wèi)自己翻身的利益;⑵地主封建勢力已被打倒,該殺者殺了,該斗爭者斗爭了,該管制者已管制起來了,一般地主低頭守法,不敢反抗;⑶農民絕大多數(shù)組織起來了,基層組織合乎標準,領導成份中貧雇農占三分之二,中農及其他勞動人民占三分之一,樹立了以貧雇農為核心的領導,主要領導骨干立場堅定,斗爭堅決;⑷使農民敢于解除地主階級的武裝,并武裝了自己,民兵已經組織起來,并能擔負起保衛(wèi)農村革命秩序的任務;(5)農民生產情緒顯著提高.省人民政府還專門下達了《關于頒發(fā)土地房屋所有證的指示》,強調指出頒發(fā)土地證,是完成土地改革的一個重大步驟.嘉興地委部署了檢查結束土改的工作,指出檢查土改,發(fā)放土地所有證,是整個土改的一個重要階段,不能把僅僅完成土地分配就認為是土改結束,可以松口氣了。要對照土改的目的要求,進一步充分發(fā)動群眾,徹底摧毀封建統(tǒng)治勢力,消滅“夾生飯",在此基礎上,端正政策,健全農村基層組織,鞏固土改成果,動員群眾發(fā)展生產。平湖縣委,根據(jù)華東局和省委提出的檢查土改的標準及嘉興地委的指示精神,在1951年4月20日召開了3天土改檢查組和各區(qū)農會干部會議,對開展土改運動的情況進行了檢查分析,并作出了《關于深入檢查土改進一步發(fā)動群眾工作的指示》??h委經過認真分析排隊,將全縣43個鄉(xiāng)(鎮(zhèn))分為三種地區(qū):土改比較徹底,領導成份純潔,發(fā)動群眾比較充分,罪大惡極的反革命分子已進行了鎮(zhèn)壓,農村封建勢力已摧毀,土改中遺留的問題較少的為第一種,全縣有15個鄉(xiāng),占全縣鄉(xiāng)鎮(zhèn)的36%;雖然封建惡霸地主在經濟上已被打倒,但群眾發(fā)動不夠充分,反革命分子還未徹底進行鎮(zhèn)壓,部份村組織不純的為第二種,全縣有17個鄉(xiāng),占全縣鄉(xiāng)鎮(zhèn)的40%;群眾尚未發(fā)動起來,反革命分子未得到鎮(zhèn)壓,村組織成份不純,形成“夾生飯”的為第三種,全縣有10個鄉(xiāng),占全縣鄉(xiāng)鎮(zhèn)的24%。縣委采取分類指導的辦法,鞏固擴大土改勝利成果。對一、二類型的鄉(xiāng),縣委抽調一批在土改中立場穩(wěn)定工作積極的村干部及積極分子組成土改檢查組,采取自上而下深入檢查與自下而上檢查相結合,以發(fā)動群眾自下而上檢查為主的方法進行.首先,教育鄉(xiāng)村干部對照結束土改的五條標準,自覺檢查土改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召開各種群眾組織的會議,檢查有沒有未懲辦的惡霸、不法地主,地主有無反攻復辟行為;有無漏劃、錯劃階級成份而未糾正的;沒收、征收和分配中有沒有問題;干部有無包庇地主,多分斗爭果實等。根據(jù)群眾檢查出來的問題,實事求是地加以糾正和解決.對鄉(xiāng)、保長錯劃為地主者,要去掉“地主"帽子,經濟上不作償還;對富農錯劃為地主者,一種是政治上有罪惡的,去掉“地主”帽子,其他不處理,另一種政治上沒有罪惡的,去掉“地主”帽子,經濟上按當?shù)厍闆r予以償還;對中農錯劃為地主者,原物原件堅決退還.在土改中村干部貪污果實,原則上應全部追回,但實在拿不出者,弄清是非,向群眾檢討適當處理。最后,整理和建立基層各種組織,對成份不純的村干部堅決掃除出去,掀起生產建設高潮。對第三類型的鄉(xiāng)、村,由縣委派出工作組,深入發(fā)動群眾,開展土改復查工作,達到徹底摧毀封建地主統(tǒng)治勢力,樹立農民的政治優(yōu)勢,完成土改的各項任務。縣委土改檢查組,在檢查中發(fā)現(xiàn)有的鄉(xiāng)、村農民群眾翻身不徹底,貧雇農尚未能夠當家作主,封建勢力仍舊存在,混入基層組織的土匪、保長、其它不良分子控制了個別落后的村.黃山區(qū)林埭鄉(xiāng)、周家圩鄉(xiāng),土改后村組織嚴重不純,縣委特地發(fā)出通報,以引起其他地方注意.有的地方在劃分階級成分上主觀隨意,以感想代替政策。大橋、牛橋、黃姑三個鄉(xiāng),以田畝多少為標準,平均每人2.5畝以下為貧農、2.5畝以上為中農、4畝以上為富農或是看人家好壞作為標準,對劃地主不是看勞動不勞動,而是光看租米多少來定。建新鄉(xiāng)馬水村有一戶金姓的中農家庭,男主人逝世,遺下妻子及3個女兒,缺乏勞力,無法耕種,只得將6畝土地出租,維持生計,群眾在劃階級成份中將其劃為中農,后被工作隊隊長任意提高為富農。有的鄉(xiāng)村干部包庇地主、特務、土匪。渡船鄉(xiāng)王家村民兵連長包庇謝姓匪特,將謝藏在自己家中18天,他還轉移林家埭戴姓大地主應沒收的家俱,將這些家俱匿藏在自己家里。王家村生產委員代地主收米,王家村沈姓的村代表,勾結、私通謝姓匪特之妻,為她代種田地,并把沒收來的東西歸還給謝家等。有的在沒收及分配中存在偏差:南新村、新廟小集鎮(zhèn)上把小土地出租者經營工商業(yè)的,不管小販小商,一律沒收,侵犯小土地出租者利益;有的只沒收地主壞東西及舊房屋,沒收時讓地主自愿拿出來,拿什么就什么。在分配上,有的村沒收土地不以鄉(xiāng)為單位計算人口與土地的平均數(shù),而以村為單位計算;有的不掌握分配原則,缺乏民主協(xié)商,團結互讓,有的干部多占多分。針對以上幾種情況,縣委強調必須進一步地發(fā)動群眾,達到樹立農民群眾優(yōu)勢,鞏固已得的成果.在方法上,首先組織干部積極分子學習對照檢查土改的五條標準,擺出存在問題,克服干部積極分子的自滿麻痹思想.然后依靠他們向群眾宣傳貫徹,用通俗語言反復向群眾宣傳檢查土改的五大標準,發(fā)動群眾討論“翻身徹底不徹底”“牢靠不牢靠”,檢查土改中的具體問題.經過宣傳發(fā)動,調查摸底,在找準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組織整頓,對政治成份不純、作風不正派的村干部或會員、民兵,進行調整.糾正漏劃和錯劃的階級成份。在沒收分配上根據(jù)缺多多分,缺少少分,不缺不分的原則進行補課。最后,召開控訴斗爭漏劃的地主大會,訂立愛國公約,開展生產運動.全縣在秋收前,結合當前生產和抗美援朝運動,完成了土改結束復查工作.通過土改復查,全縣共查出漏劃地主71戶、富農187戶,重新沒收、征收土地1194畝、房屋723間、糧食18.14噸、耕牛249頭、農具和家具6328件;糾正錯劃地主242戶、富農132戶,退還土地102。2畝、房屋48間、耕牛23頭、糧食17.37噸、農具和家具244件.為貫徹落實省政府關于頒發(fā)土地房屋所有證的指示,平湖縣人民政府首先在城郊區(qū)福臻鄉(xiāng)開展頒發(fā)土地房屋所有證試驗基點工作,從法律上確認農民的土地(房屋)所有權。然后在全縣推行.在秋后,以鄉(xiāng)為單位,召開慶祝土改勝利大會,總結土地改革的勝利的經驗,表彰好人好事,貫徹華東軍政委員會頒布的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十大政策,宣傳生產發(fā)家、勞動致富光榮,組織開展愛國增產競賽運動。二、土地改革的成果平湖縣的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10月開始謹慎小心典型試驗到大膽前進全面展開,前后經過了四個月的時間至1951年2月20日止,全縣4個區(qū)42個鄉(xiāng)土改工作初步結束。后又通過復查和頒證工作,于秋收前圓滿完成土改任務。經過土地改革,在政治上摧毀了農村中的封建勢力,樹立起農民的政治優(yōu)勢,農民真正當家作主,成了農村的主人.農民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提高,愛國熱情高漲。在農村中,掀起了捐獻飛機大炮、送子送夫赴朝參戰(zhàn)的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熱潮。全縣有一萬五千多名青年踴躍報名參軍,有一千多名被光榮批準入伍。男女老少積極參加農會等各種群眾組織,并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和體育活動,1950年冬全縣辦起冬學108所,學員6404人.其他讀報、唱歌、打籃球、演戲曲十分活躍,到處呈現(xiàn)一派翻身農民的歡樂景象。經過土地改革,消滅了幾千年來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土改中,全縣共沒收、征收土地287489畝、耕牛915頭、農具9158件、糧食549.4噸、房屋3884間、家具16058件。雇農戶均分得土地5。93畝、貧農6.19畝,雇農戶均分得耕牛0.42頭、貧農0.27頭,雇農戶均分得農具1。49件、貧農1.09件,雇農戶均分得糧食1.22擔、貧農0。56擔,雇農戶均分得房屋2.04間、貧農1。53間,雇農戶均分得家具2.11件、貧農1.78件。土改后,各階層占有土地的情況發(fā)生了根本變化。貧農、雇農占有土地的比重從土改前的16.81%上升到49.63%,地主、富農從59.25%下降到6。31%.真正實現(xiàn)了中國農民千百年來“耕者有其田”的夢想(詳見附表)。平湖農村各階級土改前后土地占有情況變化表戶數(shù)人口土改前土改后戶數(shù)占總戶數(shù)%人數(shù)占總人口數(shù)%畝數(shù)占總面積%人均畝數(shù)占總面積%人均合計53384100。00223879100.00525224100。002。35523418100.002。34地主12012.2564022.8627685352.7143.24105492。021。65半地主式富農2270.4213140.5977651.485。9123000。441。75富農10952.0563962.86254874。853.98198133。783。10大佃農410。082160.1010890.215.043910.071.81中農1870535.048611238.4611947322.751.3921706741。472.52貧農2661849。8710613447.418662116.490.8223992645。842.26雇農30055。6378813。5216890。320。21198193。792.51小土地出租者4990。9313950.6250890。973.6516630。321.19其它19933.7380293.589240.180。1162911.200。78公田2340.0455991.07經過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yè)生產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土改后的農民,經營自己的土地,積極性大為提高,他們興修水利,增積土雜肥,增養(yǎng)家畜家禽,添置耕牛農船,并學習使用先進農業(yè)技術,當年農業(yè)生產獲得豐收,糧食及大豆畝產達到了135公斤,與1949年相比增長了23.70%,農業(yè)總產值達到了2488萬元,與1949年相比增長了21。78%。在生產實踐中,為克服一些農戶缺勞力、缺耕畜、缺大型農具的困難,一些地方開展了盤工互助的活動.1951年春,新倉鄉(xiāng)秦沙村楊寶根等9戶農民組織了全縣第一個互助組,他們依靠互助的力量,克服困難,獲得了顯著的增產效果,全組103.35畝水稻,畝產達到271.5公斤,比上年增產3.2成。經過土地改革培養(yǎng)了大批干部和積極分子。全縣各級黨組織從經過土地改革鍛煉的干部中,發(fā)展了一批共產黨員,選拔了一批優(yōu)秀分子擔任鄉(xiāng)村基層干部。這些經過土改鍛煉的干部和積極分子,成為農村各級組織的骨干。其中擔任鄉(xiāng)政府委員725人、鄉(xiāng)農會和婦代會委員1017人、村長和村農會主任1591人。成為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農村干部隊伍的主要組成部分。平湖的土地改革運動之所以能順利進展勝利完成,首先是因為土地改革本身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是完全正義的事業(yè)。正必壓邪,這是歷史的必然。第二是黨中央針對新區(qū)土改所制訂的“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的總路線和各項具體政策適合新解放區(qū)的實際情況,而平湖縣委又能注意結合平湖原土地制度的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處理田底田面權等帶有平湖地方特色的問題.正確的路線政策一結合實際就一定能顯現(xiàn)其巨大的威力。第三是正確地估量社會各階級、階層對土改的態(tài)度,貫徹正確的階級路線,形成以貧雇農為核心階級隊伍,結成最廣泛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把廣大農民群眾充分發(fā)動起來,團結大多數(shù),打擊一小撮。第四是在工作步驟方法上,做到先調查研究,制訂計劃,再抓好試點,摸索經驗,全面展開后又不斷掌握進展情況,及時指導。對運動中出現(xiàn)的右的或“左"的苗頭性偏向,及時予以撥正。戰(zhàn)術上注意細微末節(jié),保證了戰(zhàn)略目標的迅速實現(xiàn).(執(zhí)筆:顧阿三)平湖市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的實行情況平湖市糧食局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從1953年12月份起在平湖實行,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決定從本年起,糧食取消統(tǒng)購,改為合同定購,從而結束了持續(xù)時間長達32年的糧食統(tǒng)購歷史。1992年10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宣布:從1993年1月1日起全省城鄉(xiāng)取消糧食統(tǒng)銷和放開糧食價格,實行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調節(jié)。至此,持續(xù)近四十年的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完成其歷史使命。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緣由平湖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境內河道交織成網,是糧棉油畜綜合性產區(qū)。糧食、油料歷來自給有余,在唐宋間已是糧油集散地,明清更加發(fā)展,二十世紀初,又以經營網點密,行情快,生意活為特色,特別是米業(yè)、油醬、棉布等業(yè)更為興旺,被譽為“小上?!?。然而在國民黨政府的強征暴斂之下,平湖糧賦負擔沉重,糧價一日數(shù)漲,人民生活日趨貧困.解放初期,新中國面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留下來的爛攤子:工廠倒閉、農村凋敝、投機猖獗、通貨膨脹、物資短缺、市場混亂。國家財政經濟十分困難,糧食供需矛盾更是十分尖銳。糧食市場上國營糧食企業(yè)剛剛組建,收購網點和人員都較少,在市場上收購的糧食不多。私營糧商因其點多面廣(至1950年10月城關有米行、店、廠106家)、業(yè)務熟練,在糧食市場占居優(yōu)勢地位。由于糧油市場仍控制在私營糧商手里,糧食市場價格完全由私商操縱,糧食價格不穩(wěn),新米上市時,他們壓價收購,青黃不接時,則抬高糧價。1949年6月后,由于受到大城市以糧食為龍頭的漲風影響,平湖糧價波動劇烈。是年秋,糧商收購中白尖進價為每石(75公斤)17萬元(舊人民幣,1萬等于新人民幣1元,下同)左右,到1950年1月零售價漲到24.30萬元,上漲43%。2月份后雖然有回落,但到6月份城鄉(xiāng)缺糧時,每石又漲到21.66萬元。為扭轉糧食購銷的被動局面,平抑糧價,保障民食,1950年6月中國糧食公司嘉興分公司平湖辦事處建立后,即從外地調進大批糧食,掛牌營業(yè),批零兼營。米攤批購一石起批,零售按公司掛牌不準抬價。農村委托供銷社代銷。僅6月份一個月,即供應大米300萬公斤、面粉495包,糧價基本平抑。其時一些私營糧商為牟取利益,與國營公司爭奪市場,他們一方面從上海運進客尖,低于國營公司牌價,投放市場,吸引米攤和農民。同時又向國營公司套購“九二粳”,碾成上白粳販運上海,從中取利。個別私營米廠中的老板盜賣國家代加工糧食,使國家蒙受損失,擾亂了糧食市場和國家的糧食購銷計劃。1953年,我國實行國民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城鎮(zhèn)、工礦區(qū)各方面用糧急劇增加,農民的口糧和畜禽的飼料用糧也逐步增多,市場對商品糧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當時的農村還處于小農經濟階段,生產規(guī)模小,商品率低,商品糧生產的發(fā)展趕不上各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糧食供求矛盾突出;加之自由市場的存在,農村余糧戶貯糧觀望,等待糧價上漲,不愿出售糧食;投機商大肆套購國家糧食,使國家的糧食收支難以平衡。在這種生產力水平低下,物資匱乏,糧食短缺的情況下,為了保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所需的糧食,穩(wěn)定糧價,消滅糧食投機,進一步鞏固工農聯(lián)盟,中共中央于1953年10月16日作出《關于實行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決議》。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于11月23日發(fā)布了《關于實行糧食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簡稱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其基本內容為:對農村余糧戶實行糧食計劃收購(簡稱統(tǒng)購);對城市人民和農村缺糧戶實行糧食計劃供應(簡稱統(tǒng)銷);實行由國家嚴格控制糧食市場,嚴禁私商自由經營糧食;實行在中央統(tǒng)一管理下,由中央與地方分工負責管理糧食。從此,聲勢浩大的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工作,在全國(除西藏、臺灣外)轟轟烈烈地全面展開。使我國糧食的流通與管理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糧食統(tǒng)購糧食統(tǒng)購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政策,也是一項政治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十分關注,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列入議事日程。為了保障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證人民生活,三十多年來的糧食統(tǒng)購政策作了多次調整。平湖整個糧食統(tǒng)購政策的實行過程,大體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一)統(tǒng)購初期(糧食統(tǒng)購政策的推行)(1953——1954年)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作出關于實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決策后,中共平湖縣委、縣人民政府遵照中共中央“全黨動手,全力以赴"的指示,在省委和嘉興地委的統(tǒng)一部署下,成立了平湖縣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辦公室。1953年12月4日,縣委召開全縣鄉(xiāng)鎮(zhèn)代表會議,專門部署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宣傳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工作。會后縣委組織大批干部深入農村,廣泛宣傳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在此基礎上,發(fā)動群眾,調查研究,掌握情況,摸清糧食產量。根據(jù)上級下達的統(tǒng)購指標,逐級分配到鄉(xiāng),鄉(xiāng)框算到村到戶,最后確定每戶的征購數(shù)量并張榜公布,然后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糧食入庫。當年因冬春久雨,國營糧食部門組織70臺磅秤突擊收購.1953年度入庫糧食71583噸,其中公糧22284噸,統(tǒng)購49299噸,完成嘉興地委下達指標72160噸的99.2%,加上年度內春糧大豆數(shù)共征購原糧85585噸,完成年度任務79000噸的108。3%。1954年,中央提出“根據(jù)需要與可能,適當增加征收,盡量爭取多購,正確組織供應,保證合理需要,適當增加庫存”的糧食工作方針.為正確貫徹執(zhí)行上述方針,縣成立了糧食征購委員會,由縣長兼任主任委員,財糧、銀行、交通、糧食局負責人為委員,各區(qū)鄉(xiāng)也成立了糧食征購組織。同時確定8個重點鄉(xiāng),組織大批干部下農村,繼續(xù)大張旗鼓地宣傳總路線,發(fā)動群眾,由點到面地開展對農田的分等劃丘,確定標準田,實割實秤,掌握產量情況,然后以1953年的統(tǒng)購任務為基礎,發(fā)動群眾“定中間,評兩頭”,解決定產不合理,任務畸輕畸重的傾向。10月份省人民政府頒發(fā)《浙江省1954年計劃收購暫行實施辦法》。對于有關糧食產量、農戶留糧,以及應購應銷指標的計算標準等,作出了政策性規(guī)定:根據(jù)農戶實產的糧食減去應交的公糧數(shù)和“三留糧”(口糧、種子、飼料),其剩下的即為余糧。依照分級累進的統(tǒng)購比例,輔以民主評議,按戶擬定糧食統(tǒng)購任務。按照“多余多購、少余少購、不余不購”的原則,計算各農戶統(tǒng)購數(shù)量。其分級累進統(tǒng)購比例如下:余糧數(shù)公斤25公斤以下25。5-125公斤125.5-500公斤500。5-1000公斤1000.5—1500公斤1500公斤以上統(tǒng)購比例%免購統(tǒng)購80%以下統(tǒng)購80—90%統(tǒng)購90—94%統(tǒng)購94%-96%統(tǒng)購96-98%平湖縣是年確定的農戶留糧標準是:口糧為大小人均225公斤(原糧)左右;種子糧為每畝20公斤;飼料為肉豬每頭25公斤、母豬每頭60公斤、牛每頭15公斤.這一年,征購糧食72365噸,其中公糧25381噸,完成統(tǒng)購任務63510噸的114%。統(tǒng)購頭二年,雖然年年超額完成統(tǒng)購任務,而且一年比一年超得多,但由于思想上重任務,輕政策和重購輕銷,因而出現(xiàn)了大進大出,多購多銷的不良傾向.(二)統(tǒng)購中期(糧食統(tǒng)購政策的改進和完善)(1955——1978年)統(tǒng)購統(tǒng)銷初期,由于缺乏必要的具體實施辦法,部分地方分配統(tǒng)購任務欠科學合理,加上工作中出現(xiàn)的不良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使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實施辦法臻于完善,穩(wěn)定農民情緒,鼓勵生產,增產糧食,1955年3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出《關于迅速布置糧食購銷工作,安定農民生活情緒的緊急指示》,決定在全國對糧食實行定產、定購、定銷政策(簡稱三定).隨后幾年里又相繼實行“糧食包干”、“一定三年”和“一定五年",使糧食統(tǒng)購政策的實行日趨改進和完善。(1)糧食“三定”(1955—-1957年)1955年3月9日,《人民日報》發(fā)表《迅速向全體農民宣傳糧食的“定產、定購、定銷”》社論。同年6月14日至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糧食會議,會議按照毛澤東主席提出的“三定要定到戶,兩定(定產、定購)到戶后三年不變,一定(定銷)到戶后一年不變”的指示,討論了實施辦法。8月5日國務院第十七次全體會議通過《農村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暫行辦法》和《市鎮(zhèn)糧食定量供應暫行辦法》,8月25日發(fā)布命令施行。平湖縣對農村糧食全面實行“定產、定購、定銷”政策的具體做法是:“定產”:根據(jù)土地等級,以原來查田定產為基礎,結合前二年的實際情況,評定單位面積常年產量。評定后,正常年景三年不變?!岸ㄙ?:各農戶的定購指標,按照核定的產量,減去口糧、種子、飼料(簡稱“三留糧”)、2%—4%機動糧和應交公糧后,糧食有余為余糧戶,不余不缺為自給戶。統(tǒng)購任務確定后,正常年景三年不變。如遇一般災荒,以豐補歉,嚴重災歉年酌情減免。為保證災區(qū)的糧食供應,必要時得向豐產地區(qū)適當增購一部分余糧,但增購數(shù)量不超過增產數(shù)的40%.“定銷”:定產不足應留口糧、種子、飼料的農戶為缺糧戶,其不足部分國家給予定銷,定銷數(shù)量一年評定一次,根據(jù)先吃自產糧后吃國家糧的原則,由國家按季分月發(fā)給票證,憑票買糧。農村的留糧標準:口糧一般為產糧區(qū)人均245公斤左右,經濟作物區(qū)240公斤左右,再按人口勞力強弱情況具體評定到戶;種子留糧水稻3.5~4公斤,其他作物留種3.5~10公斤;飼料留糧一般是肉豬每只15公斤,公母豬每只50~75公斤,牛每頭25公斤?!叭ā钡綉艄ぷ?,采取內外結合,分批進行,在農村宣傳糧食“三定”政策,解除農民“統(tǒng)購無底、增產無益”的思想錯覺。評好糧食產量,計算分戶方案,公布到戶。通過“三定”,達到“定產實際、留糧合理、群眾滿意",提高了農民增加生產和交售糧食的積極性。1955年平湖縣“三定”指標為:糧食定產128427噸,定購65825噸(其中農業(yè)稅現(xiàn)糧23046噸,統(tǒng)購42779噸),定銷3772噸。是年國家實際征購糧食74565噸,農村定銷9850噸,與下達的定購、定銷指標相比多購了2662噸。1956年,鑒于農業(yè)合作化運動的發(fā)展,給做好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工作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省人民政府于11月作出了以農業(yè)社為單位進行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規(guī)定.貫徹“先公后私”原則,正確處理國家、農業(yè)社、社員三者之間的糧食分配關系。社員間糧食余缺由農業(yè)社在分配時調劑平衡,購銷相抵,統(tǒng)一計算征購任務。這一年征購糧食74655噸(其中農業(yè)稅現(xiàn)糧24171噸),占總產量的65.4%.1957年根據(jù)撤區(qū)并鄉(xiāng)后的行政區(qū)域進行了“三定"業(yè)務資料的歸并,并對各農業(yè)社的“三定”指標進一步作了檢查,劃清余糧社、缺糧社和自給社的界限(購大于銷為余糧社、購銷持平為自給社、銷大于購或只銷不購為缺糧社)。歸并后全縣農業(yè)生產社264個,其中余糧社188個,自給社30個,缺糧社46個。糧食定產量126039噸,定征購64640噸(其中統(tǒng)購40220噸),定銷4028噸.1955~1957年由于實行糧食“三定”政策,改變了1954年度在秋后計算農民余糧的做法,使農民對應交售的余糧先心中有數(shù),消除了疑慮,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2)糧食包干(1958年~1964年)實行糧食“三定”政策,國家與農民在糧食問題上建立了協(xié)定關系.由于這一協(xié)定到1958年3月底(1957年糧食年度末)已經期滿,中央為了調動地方積極性,改革糧食管理體制,改中央集中管理為“購銷差額管理,調撥包干”,即分級包干,差額調撥辦法.4月14日浙江省人民委員會發(fā)出《關于下達1958~1962年糧食包干指標的通知》。糧食包干的主要辦法是:省和各縣的糧食購銷任務實行包干,確定包干指標,宣布五年不變,增產不增購,減產不減免。在此期間,人口增減、牲畜多少以及因改制面積擴大需增加留種,國家均不予調整包干任務.經過協(xié)商,全縣征購包干指標為60240噸,比三定征購指標少4400噸,定銷包干4840噸,比三定指標增加812噸??h對糧食包干及時作了部署,將糧食征購包干指標逐級分到各區(qū)鄉(xiāng),由區(qū)鄉(xiāng)政府和糧食部門具體落實到農業(yè)社。包干任務落實以后,農業(yè)社和廣大社員明確了“要想多吃糧,就得多產糧”的道理。黨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更激發(fā)了廣大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農業(yè)生產出現(xiàn)了新的發(fā)展勢頭。1958~1959兩年全縣增產幅度較大,1958年全縣糧食畝產342公斤,比1957年總產增加24755噸;1959年畝產335公斤,總產量比1957年增加了21690噸,兩年總產量分別比1957年增長21。7%和19。01%,糧食產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是此前歷史上產量最高的兩年。但在這期間黨內出現(xiàn)了“左”的錯誤,在改變“一窮二白”的迫切心情支配下,急于求成,片面追求國民經濟發(fā)展的高速度.特別是在開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后,農村糧食工作偏面追求高估產、高指標,導致糧食“高征購”的錯誤,增產多,增購也多.原宣布征購任務一定五年不變,成了年年變,增產不增購成了增得越多購得更多。1958、1959兩年國家實際征購糧食分別為88815噸、93555噸,分別超過包干數(shù)28575噸、33315噸,增購量大大超過了實際產量的增長數(shù)。特別是1959年的總產量比1958年減少3065噸,征購數(shù)不但沒有減少,反而比1958年增加4740噸,造成1959年農村留糧普遍偏緊,后雖經返銷一部分,農村實際口糧水平,仍只有165.5公斤,低于以往年份的平均水平。1960年由于受“左”的思想影響,“五風”嚴重泛濫,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導致生產下降,1960年糧食產量比1959年減少11.6%,凈減產15715噸。在這期間,有些同志針對在糧食問題上提出了不同看法和意見,講了真話,而受到了不公正待遇,造成不敢講真話,不敢真實反映情況,加之農村大辦食堂,吃飯不要錢,糧食浪費大,糧食發(fā)生嚴重困難.同時糧食征購任務的逐年增加,購了過頭糧,致使農民口糧嚴重不足,農村出現(xiàn)了餓病逃荒餓死人等現(xiàn)象。1961年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簡稱農業(yè)六十條),1962年9月23日黨中央發(fā)出《關于糧食工作的決定》,提出在落實征購任務時,要注重核實產量,堅持實事求是,妥善安排好糧食分配上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間的關系,絕對不購過頭糧,扭轉了增產增購無底和征購以后又退庫返銷的做法?!稕Q定》還提出:為了進一步加強國家關于糧食管理集中統(tǒng)一、分級管理制度,改變現(xiàn)行的分級包干、差額調撥的辦法,實行對糧食的統(tǒng)一征購、統(tǒng)一銷售、統(tǒng)一調撥的辦法(加上統(tǒng)一儲存后稱為糧食“四統(tǒng)一”)。中央的一系列文件和工作會議精神在平湖貫徹后,糾正了“共產風”,停辦了食堂,糧食征購挖過頭的情況開始糾正,農村形勢趨向好轉。1961年—1964年期間,為了鼓勵生產隊完成糧食征購任務,對統(tǒng)購糧采取支付運費、退糠還餅、工業(yè)品獎售和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經濟措施,從而保護和激發(fā)了糧農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持續(xù)增長.1961年總產為134905噸,比60年增12。39%。1962年糧食總產達156845噸,比1961年增長16.26%,而國家征購則比上年減少3030噸,下降4。37%;1963年總產量達到175500噸,比上年增產11.89%;1964年糧食總產又上升到188705噸,比1963年增長7.52%.國家征購糧基本保持在1961年水平。國家征購占總產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1961年占51。4%、1962年占42.3%、1963年占40.6%、1964年占40。3%。社員用糧水平也得到明顯改善。這幾年里由于縣委、縣人委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結合實際,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業(yè)生產得到發(fā)展,產量有了提高,農民負擔相應減輕,農村得以休養(yǎng)生息.(3)“一定三年"和“一定五年”(1965~1978年)1965年是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最后一年,全縣糧食形勢已經有所好轉,糧食生產逐年增長,10月份根據(jù)中共中央批轉國務院財貿辦公室《關于穩(wěn)定農民糧食負擔,下苦功夫進一步做好糧食工作的意見》,實行糧食征購“一定三年”。規(guī)定從1965年開始,對生產隊的糧食征購任務保持相對穩(wěn)定,三年定一次,一定管三年,三年內不再變動(1965~1967年),同時調整農村糧食購銷指標。調整的依據(jù)是:人口按當年的實有人口,產量按前三年的平均計算,農民留糧按老三定標準,并留出種子、飼料??诩Z水平人均超過250公斤的增加統(tǒng)購任務;低于225公斤的,減少統(tǒng)購任務.調整后的征購任務,稱為國家糧食征購基數(shù),一定三年不變。國家對生產隊在完成征購基數(shù)后,繼續(xù)出售給國家的糧食,給予超購加價獎勵,生產隊如因災減產,完不成國家征購基數(shù)任務,和留出種子、飼料后,人均口糧達不到“老三定”(原糧240公斤左右)水平的,國家予以減免當年征購基數(shù)任務,做到不購過頭糧。與此同時開展糧食的議購議銷業(yè)務。1965年,平湖縣國家征購糧食70820噸,其中超、議購7305噸,征購數(shù)量占總產量37%,農村口糧水平人均266.5公斤。1965~1967的三年中,糧食產量穩(wěn)步遞增,平均畝產分別為468公斤、512公斤、539公斤,總產量分別達到189610噸、205080噸、223830噸.國家征購任務年年超額完成,農村社員口糧水平持續(xù)穩(wěn)定在275~280公斤左右.一定三年的糧食征購政策,到1967年界滿,但由于1966年開始了“文化大革命”,全省糧食“一定三年”政策及任務在執(zhí)行期間因“文化大革命”的開展而受到嚴重干擾,中央和省未能顧及研究調整措施,所以延續(xù)執(zhí)行到1970年.1971年8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關于繼續(xù)實行征購任務一定五年的通知》,調整農民糧食負擔,要求切實做到“兼顧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絕對不可以購過頭糧”,避免在同一基本核算單位內(除品種調劑外),出現(xiàn)又購又銷現(xiàn)象。這年,省、地革命委員會,對平湖縣一定三年的征購基數(shù)作了調整,調整后的征購基數(shù)為79580噸,其中平價76050噸,比前6年平均征購實績78669噸增加911噸,為1。16%。據(jù)此,平湖縣委根據(jù)各公社的糧食增產幅度,貫徹國家征購適當增加,集體儲備逐年增多,社員生活有所改善的原則,對個別負擔過輕過重的生產隊,通過逐級協(xié)商,適當調整了征購基數(shù),落實到生產隊,并宣布正常年景下調整后的征購基數(shù)一定五年不變。(實際上一直執(zhí)行到1978年)。落實調整后的征購基數(shù)為79760噸,超過上級下達基數(shù)180噸,作為超購加價任務。自1971年至1977年的七年中,國家實際征購糧食占總產量比例均在33%左右,社員口糧也達到或超過老三定加15%的水平。1978年全縣糧食產量又一次突破歷史記錄,總產量達到292050噸,國家征購入庫83690噸,占總產量比例28。65%,社員人均口糧達到324公斤。在執(zhí)行“一定三年”和“一定五年”糧食征購政策期間,正值“文化大革命”十年,農村經濟深受其害。但這期間,平湖縣糧食生產仍有所發(fā)展,究其原因:一是“文革"前三年中貫徹落實國民經濟“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打下的基礎;二是當時片面強調“以糧為綱”,擠掉了經濟作物和副業(yè)生產,形成糧食生產的畸形發(fā)展;三是絕大多數(shù)農民和基層干部職工堅守農業(yè)生產和工作崗位,故糧食局勢仍比較穩(wěn)定。(三)統(tǒng)購后期(糧食統(tǒng)購政策的改革、向市場化過度)(1979~1984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后,糧食生產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由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巨大成功和一系列鼓勵農業(yè)生產政策的實施,以及各級黨委和政府把農業(yè)生產放在第一位,化大力氣把農業(yè)生產搞上去,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了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使農業(yè)休養(yǎng)生息,1979年和1981年對原定的糧食征購基數(shù)進行了兩次調整。在1982年興起的農村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同時,按照“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開展多種經營”的方針,因地制宜地發(fā)展糧食和經濟作物,更把農業(yè)生產推向一個新的高潮。這期間糧食購銷政策和流通體制作了不少調整和改革,使其逐步從統(tǒng)購統(tǒng)銷向議購議銷市場化過渡.(1)調減征購任務(1979~1981年)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嚴格的統(tǒng)購統(tǒng)銷政策逐漸有所放松。為使農民更好地得到休養(yǎng)生息,進一步減輕糧農負擔,按照上級指示,從1979年起,全面調減了糧食征購任務。調減的內容包括征購基數(shù)任務、原征購任務內的加價糧食任務,以及因土地被征用或其他原因而減少種植面積和糧食產量等三個方面。根據(jù)上述原則,平湖縣的征購基數(shù)從1978年79580噸調整為75465噸,調減4115噸。為了增加農民收入,從1979年夏糧上市起,糧食的統(tǒng)購價提高20%,基數(shù)以外的超購糧加價幅度從原來按統(tǒng)購價加價30%,改為按提價后的新統(tǒng)購價再加50%。是年平湖縣的糧食生產又獲大豐收,總產量達到325920噸,創(chuàng)當時歷史最高記錄,國家征購入庫原糧102784噸(其中任務內68592噸),占總量的31.5%。并在這年恢復開放糧食集市貿易。1980年平湖縣春、早、秋糧三季因災歉收,尤其是早稻因久雨而普遍減產,全年總產量回落到247985噸,國家征購入庫下降到62759噸,國家實際征購數(shù)占總產量的25。3%,農村平均口糧水平保持273公斤。1981年4月,國務院作出決定:為了增加糧農的經濟收入,對提供商品糧多的稻谷產區(qū)進一步調減糧食征購基數(shù),將調減下來的基數(shù)任務轉作加價收購任務。核定平湖縣征購基數(shù)為58500噸,調減16965噸,縣在落實調減基數(shù)時除按生產隊負擔比例減少平價基數(shù)外,其調減數(shù)作為超購加價任務一并落實到生產隊。1981年國家征購74120噸,占總產量的28.5%,其中超購加價18150噸,使全縣農村增加經濟收入246萬元。(2)實行征購、銷售、調撥包干一定三年(1982~1984年)1982年1月13日,國務院發(fā)出《關于實行糧食征購、銷售、調撥包干一定三年的通知》。同年6月1日,中共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批轉《全省糧食工作會議紀要》,決定在全省范圍內實行糧食征購、銷售、調撥一定三年政策。平湖在貫徹落實包干政策時:按1981年末實有人口和1982年農業(yè)生產計劃面積為基數(shù),計算出留糧水平和包干任務,并規(guī)定在完成包干任務后根據(jù)實際可能再收購部份加價糧。任務落實后,一定三年不變,生產隊(戶)完成征購和加價超購任務后,有權自行處理多余糧食.平湖縣1982~1984年年包干征購任務82500噸,實際落實到隊83500噸,基數(shù)58500噸不變,基數(shù)外作為加價任務。1982年11月,縣人民政府將糧食統(tǒng)購任務通知書發(fā)到生產隊,并規(guī)定晚粳谷比例應占全年征購任務的20%,以保證粳米供應的需要。出售的早稻谷超過比例的作入庫未結,待以后結算任務時作加價超購處理.1983年平湖縣農村普遍推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激發(fā)了糧農的生產積極性.征購糧食94620噸(其中超購加價30070噸),比1982年增加4893噸,1984年平湖糧食每畝產量876公斤,總產量達到364108噸,單產、總產均雙創(chuàng)當時歷史最高記錄,征購入庫121064噸,比1983年增加26444噸。1982—1984三年,平湖實際征購糧食分別完成一定三年包干任務的108。7%、114.7%、146。7%。為促進農村產業(yè)結構調整,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1985年1月1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