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名詞大全_第1頁
地理名詞大全_第2頁
地理名詞大全_第3頁
地理名詞大全_第4頁
地理名詞大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文地理名詞解釋1、人文地理學:研究地表各種人文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間組合、人文事象與地理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并且預測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2、宗教地理學:研究不同宗教的區(qū)域分布、宗教的源地、教義和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不同宗教對社會影響的科學。3、政治地理學:研究地表各種政治事象的地域分布、空間組合,政治地域形成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并且預測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4、行為地理學:研究人類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行為過程、行為空間、趣味選擇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5、文化地理學:研究人類文化活動地域系統(tǒng)的形成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6、文化生態(tài)學:研究人類文化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7、文化景觀(人文景觀):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tài)。或者:居住于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上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產品被稱為文化景觀8、文化區(qū):是指不同性質的文化現(xiàn)象分布的范圍?;蛘哒f,根據各種文化現(xiàn)象的差異所劃分的地域單元。9、形式文化區(qū)(均質文化區(qū)):是指某種文化現(xiàn)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lián)系的文化現(xiàn)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qū)和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地域單元。10、功能文化區(qū)(異質文化區(qū)):按行政或某種職能劃分的文化區(qū)被稱為功能文化區(qū)。鄉(xiāng)土文化區(qū)(感知文化區(qū)):是由于宣傳或人類活動的原因,群眾感到實際存在的文化區(qū)。11、文化決定論:認為在現(xiàn)代技術條件下,人類不僅可以利用自然,而且可以按照人類的愿望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該理論與環(huán)境決定論的觀點相反,過分強調人在人地關系中的主導作用,帶有明顯的主觀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色彩。12、自然環(huán)境對人口增長的影響: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環(huán)境長期發(fā)展變化的結果。對人口增長的影響集中在自然上:土地、淡水、森林、礦產等13、工業(yè)區(qū):是以一個或幾個大中型工業(yè)企業(yè)為骨干,由若干大中小型企業(yè)組成的工業(yè)企業(yè)群體。14、工業(yè)地區(qū):是由兩個以上的工業(yè)樞紐,聚集在幾千到幾萬平方公里的城市群。15、工業(yè)樞紐:由若干工業(yè)區(qū)和眾多的工業(yè)點所組成的工業(yè)地域單元。在地域上多表現(xiàn)為區(qū)位條件優(yōu)越的綜合性工業(yè)城市,面積幾十到上百平方公里。16、工業(yè)地帶:是由重要交通干線連接起來的若干工業(yè)地區(qū)、工業(yè)樞紐等形成的帶狀工業(yè)地域系統(tǒng)。在地域上往往表現(xiàn)為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城市帶。17、自然保護區(qū):是指國家為了保護自然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將一定面積的陸地和水體劃分出來,并經各級人民政府批準而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qū)域。18、生物適應:是指人類在其發(fā)展中,為適應環(huán)境而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體質方面發(fā)生的變化。這種變化具有遺傳特性。19、環(huán)境知覺:是人們在環(huán)境外觀感覺的基礎上對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認識和綜合解釋的過程。20、可持續(xù)發(fā)展:是指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fā)展。21、人口容量:是指地球及其各個部分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所能容納和撫養(yǎng)的最多人口數量。22、適度人口容量:是指在人口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現(xiàn)狀水平下單位面積土地上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量。23、人口構成:是指一定地區(qū)、一定時點的人口系統(tǒng)內部不同屬性之間的比例關系。24、人口自然結構:是指人口各自然屬性之間的比例關系。主要包括人口種族構成、人口性別構成和人口年齡構成。25、人口轉變:是指由傳統(tǒng)人口再生產類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向現(xiàn)代人口再生產類型(及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長率)的過程。26、地理人種:地理條件對體質、血型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和遺傳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稱為地理人種。27、亞洲地理人種:又稱蒙古地里人種。它包括蒙古地域人種、西藏地域人種、中國華北地域人種、東南亞地域人種和愛斯基摩地域人種。28、旅游系統(tǒng):是指由旅游客源地與旅游目的地通過旅游通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空間系統(tǒng)。29、旅游資源:是指對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存,以及可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創(chuàng)造物??煞譃樽匀宦糜钨Y源和人文旅游資源。30、政治地理單元:在一定地理環(huán)境及社會條件下形成、由具體政治組織或集團支配、具有一定范圍的地理區(qū)域。國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單元。31、政治空間結構:由政治地理單元中包括領土范圍、邊界、位置、形狀和具有支配地位的具有集中的核心區(qū)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qū)。(2)功能文化區(qū)functionalcultureregions:以該文化特征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lián)系從而確定其分布區(qū)范圍的文化區(qū)。(3)鄉(xiāng)土文化區(qū)vernacularculture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區(qū)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種共同的區(qū)域自我意識。58、文化的特點:民族性、時代性、變遷性、穩(wěn)定性、積累性、多層次性、滯后性。59、文化的擴散:(1)擴展擴散expansiondiffusion:某種文化現(xiàn)象出現(xiàn)后,通過其居民,從該地向四周,不斷地傳遞,其所占據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大,特點是空間上的相對聯(lián)系性,速度的差異性;A、接觸擴散contagiousdiffusion:某種文化現(xiàn)象易于為接觸者所接受,幾乎接觸該文化現(xiàn)象的人。B、等級擴散hierarchicaldiffusion:該文化現(xiàn)象的傳播,或接受該文化現(xiàn)象的人,在空間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種等級現(xiàn)象。C、刺激擴散stimulusdiffusion:某種文化現(xiàn)象受某種原因而無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將原文化現(xiàn)象做某種程度改變,使其得以在當地存在,得到傳播。(2)遷移擴散relocationdiffusion:某種文化現(xiàn)象與擁有這種文化現(xiàn)象的人或集團緊密聯(lián)系,往往由于擁有這種文化的人、群體遷移到新的地方,遂將該文化傳播到該地。特點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間上不連續(xù)。60、文化生態(tài)學:研究人類、植物、動物和地理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文化發(fā)展的影響的科學。(1)環(huán)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dederminism:自然環(huán)境決定人類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fā)展。(2)可能論possibilism和或然論:強調人類對環(huán)境有自由選擇,利用能力的一種理論,與環(huán)境決定論對稱。(3)適應論adjustmenttheory:生物通過文化的發(fā)展而對自然環(huán)境和環(huán)境變化的長期適應。(4)生態(tài)論humanecology:借生物學的生態(tài)學一些觀點來分析人地關系的特點,研究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反應。(5)環(huán)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由環(huán)境影響而產生的印象,為該環(huán)境中共同文化集團內所有成員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較明顯。(6)文化決定論culturaldeterminism:人地關系中人是通過文化在起作用。(7)和諧論harmony:如何處理和諧環(huán)境和人類文化生活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研究任務。61、文化整合culturalintegration--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xié)調:在一個文化系統(tǒng)內,各文化層次、各層次的文化特質在功能上形成協(xié)調。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要相應變化協(xié)調進行,形成整合,才能順利地實現(xiàn)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62、文化景觀culturallandscape:居住于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上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產品。文化景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團的差異與特征。63、人口遷移的時間形式:(1)居住歷史分析:A、生活史;B、遷移類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遷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續(xù)時間:累積居住將產生慣性。(2)隨機方法:在特定的隨機概率框架內,整個區(qū)域內的遷移流隨時間的變化。64、流動人口趨勢和特點:(1)流動規(guī)模越來越大;(2)流動半徑越來越大;(3)流動高峰提前,外出時間延長;(4)外出民工以勞動力為主,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yè);(5)流動方式以連鎖方式為主。原因分析:(1)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推行;(2)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農民對改變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因素;(3)國內新的經濟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轉移是客觀因素;(4)耕地減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勞動剩余是流動人口產生的內在因素;(5)農村基層組織的失控及城鄉(xiāng)收入差距的拉長是直接原因。65、農業(yè)革命前人口發(fā)展特征:(1)極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為大分散、小集中。66、農業(yè)革命人口增長特征:嬰兒存活率低、階段性的饑荒和低營養(yǎng),對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動狀態(tài),出生率也相應變化,平均壽命低。67、人口轉變:由傳統(tǒng)人口再生產類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向現(xiàn)代人口再生產類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過渡。68、人口政策:以調節(jié)人口數量和質量為任務的一種社會政策,它是為達到特定目標,在國家的領導下,對人口過程進行調節(jié)和干預。69、人口因素的兩重性:既作為生產者又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的消費者。70、適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礎上,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它實際是一種理想人口數量。意義:(1)區(qū)域適度人口的確定對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的制定、區(qū)域規(guī)劃和城市規(guī)劃的修編,區(qū)域未來人口預測以及各專項事業(yè)的評價等都有重大意義;(2)是制定國家人口戰(zhàn)略的基礎和出發(fā)點;(3)對發(fā)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有著重要意義。71、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載量:是指地球及其各個部分在一定時期、一定條件下所可能容納和撫養(yǎng)的最多人口數量。72、人口年齡金字塔:山型、甕壇型、鐘型。73、人口老齡化: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人口逐漸驅于老年型的過程。74、中國人口老齡化特點:(1)絕對數量大;(2)發(fā)展速度快;(3)人口老化速度大于經濟增長速度;(4)耦合性。原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齡構成的定盤星,人口壽命的延長。對策:(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價值;(2)發(fā)展老年產業(yè);(3)加強積累,奠定基礎;細化老齡程度,抓住發(fā)展機遇;(4)完善構成中國特色的養(yǎng)老保障體系(自養(yǎng)、家庭養(yǎng)老、社會養(yǎng)老);(5)加強技術投入,加快產業(yè)調整,以技術發(fā)展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6)培養(yǎng)專門老年護理人才;(7)延長退休年齡;(8)關注老齡婦女。75、傳統(tǒng)農業(yè):在自然經濟條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tǒng)經驗,以自給自足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yè)。76、現(xiàn)代農業(yè)特點:(1)產品是提供給非農業(yè)人品所消費的;(2)多依靠機械和現(xiàn)代科技成果;(3)使用機械、化肥、高產種子,單位面積產量高;(4)農場規(guī)模大;(5)與其他農業(yè)企業(yè)形成聯(lián)合體。77、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臺灣、香港。78、工業(yè)類型:(1)第一產業(yè):伐木業(yè)、捕撈業(yè)、采礦業(yè);(2)第二產業(yè):制造業(yè)(北美、歐洲、俄羅斯與烏克蘭、日本等)(3)第三產業(yè):交通運輸業(yè)、電訊業(yè)、公用事業(yè);(4)第四產業(yè):為生產者服務的商業(yè)、保險業(yè)、法律服務、銀行、廣告、批發(fā)、零售、房地產等;(5)第五產業(yè):向消費者或家庭提供服務的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娛樂、醫(yī)療衛(wèi)生等。79、影響工業(yè)分布的因素:(1)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文;(2)資源:(3)能源:水力、蒸汽機、電力;(4)市場;(5)勞動力;(6)工業(yè)發(fā)展的環(huán)境條件。80、當前全球經濟形勢:(1)需求不旺;(2)生產力過剩;(3)發(fā)達國家科技先進、資金充足、管理經驗豐富、生產能力強大,但市場有限、遇到市場的激烈競爭;(4)發(fā)展中國家:優(yōu)勢在于資源和勞力,而短于機器、資金、技術、基礎設施與管理。81、種族:自然體質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征(如膚色、眼色、發(fā)色、發(fā)型、身長、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屬于人的生物學方面的屬性。82、種族與環(huán)境:(1)膚色:人體膚色的變化取決于人體內部色素量的變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強烈程度有關;(2)人體結構:生長于寒冷氣候區(qū)的人比生長于炎熱氣候區(qū)的人其身體較肥大,而后者身體趨于細長;(3)鼻子、眼形、頭發(fā)組織:熱帶人鼻孔一般是寬闊的,寒冷人較長而突出,可以將吸進的寒冷空氣加以暖化而后進入肺部;黃種人由于氣候干燥寒冷皮膚緊縮形成直發(fā),黑種人由于氣候炎熱而潮濕皮膚松弛形成卷發(fā)隔熱防曬。(4)體重與長四肢是適應環(huán)境的結果:黑人體重輕而長肢體善于投擲長矛,汗腺多,散熱快,嘴巴大,厚唇,寬鼻便于氣流通暢,手掌和腳掌的汗腺多而且大,手細血管較豐富,對體溫調節(jié)較完善;因紐特人體重重,脂肪厚,散熱少;白種人高鼻梁狹鼻對冷空氣有預熱作用。83、地理人種:把地理條件對體質、血型、免疫系統(tǒng)和遺傳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稱為地理人種。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亞地理人種。84、種族主義:是一種以種差異決定人類社會歷史和文化發(fā)展的反科學理論。種族歧視是指壓迫種族的統(tǒng)治階級敵視、迫害和不平等地對待種族的行為。種族壓迫是統(tǒng)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其他種族實行掠奪和奴役的行為。85、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xiàn)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wěn)定的人群共同體,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個歷史范疇,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條件下產生,也會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趨于消亡。86、民族地理學:研究民族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空間分布規(guī)律、特征,探討民族發(fā)展演變的學科。87、民俗:民族的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傳統(tǒng),是各族人民歷代相沿積久而形成的風尚、習俗。具體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飾、飲食、居住、生產、婚姻、喪葬、文娛活動、節(jié)慶、禮儀、禁忌等方面。我國古代稱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而形成的習尚叫做風,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而形成的習俗叫做俗。88、民俗地理學:研究一定地域內各民族人民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動范圍內文化現(xiàn)象的地區(qū)差異和分布規(guī)律,探討民俗文化與當地自然環(huán)境、民俗文化與社會經濟條件的相互關系,并闡明其形成、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的學科。89、民俗的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內的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產物,并具有很深的社會根源、歷史根源和地理根源,意味著一個族的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并表現(xiàn)為具有廣泛的群眾性和深刻的社會性,有些民俗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90、民居:不僅反映民間文化特征,而且也反映了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91、語言:指用習慣的記號、姿勢、符號,特別是音節(jié)分明的口頭聲音思想和感情的工具,是人類思維的物質外殼。語言地理學是研究語言變化的地理形式,即研究語言的地區(qū)分布,語言形成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收集語言資料、編制語言地圖等的方法,表示各種不同語言分布上的特點,探討語言對民族、社會發(fā)展的意義。92、語言本質特征:(1)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2)語言是人類的一種交際工具;(3)語言是人類的一種思維工具;(4)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93、環(huán)境知覺:是人們在環(huán)境感覺的基礎上對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認識和綜合解釋過程,反映地理環(huán)境的總體屬性以及個別屬性之間的相互關系。94、方言:同一語言衍變而成的地方變體,具有地方特點,是某一地區(qū)人們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1)北方方言:以北京話為中心,是現(xiàn)代漢語民族共同語的基礎;(2)吳方言:以上海話為代表;(3)湘方言:以長沙為代表;(4)粵方言:以廣東話為代表;(5)閩方言:福州話、廈門話;(6)贛方言:南昌話;(7)客家方言:廣東梅縣話。北方方言相對統(tǒng)一,南方相對分散。95、世界語言譜系:(1)語系:分類的最大單位,一個共同的原始母語分化的若干具有親屬關系的語言組成。(2)語族:二級單位,各種語言在演化上又有親疏遠近之分,從而形成次一級的語言群。(3)語支:同一語言中最小的語言群,(4)語種:分類中的最小單位,一個語種就是一種語言。世界共有12個語系40多個語族。96、環(huán)境感覺:地理環(huán)境作用于人們的分析器官所引起的認識過程,反映地理環(huán)境的個別屬性。97、語言傳播特性:外延性、連續(xù)性、層序性、復合性、競爭性、演化性、階層性。98、語言傳播的影響因素:地理集團、行政區(qū)劃、人口遷移、經濟條件。99、文字:是記錄語音的書寫符號,是使語言取得書面形式的體現(xiàn)者,是人類最重要的輔助交際工具。與語言符號相比,文字符號的特點是形、音、義三結合的。100、宗教:即以神說教,上行下效,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是上層建筑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人們意識中關于統(tǒng)治著他們的自然力量的一種歪曲和荒誕的反映,是把人間力量幻想為上帝、神祗、精靈等超人間的力量的實體而加以信仰和崇拜。101、宗教地理學:研究宗教的產生、傳播和空間分布與地理環(huán)境相互關系的科學。102、宗教組織: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不但執(zhí)行對地方宗教事務的管理、教友之間感情上的聯(lián)系、宗教儀式的參與,而且往往成為傳教、布道的重要推動力。天主教的組織稱為教會,是嚴密,佛教卻基本上沒有明顯的教區(qū),伊斯蘭教更沒有傳教的教士,傳播多數在征服區(qū)內實現(xiàn),或通過商貿活動。103、宗教風俗與禁忌:伊斯蘭教禁食豬肉,印度教禁吃牛肉,基督教周六、周日休息,猶太教早婚多子,天主教不允許墮胎,伊斯蘭教世界婦女禁止在宗教生活外,不許讀書、經商、參加清真寺活動。104、門檻人口:在中心地研究中也稱入門人口,就是中心地建立某種物質和服務供應實施,要有最低地限度人入門人口,低于此最低限度人口則無利潤可得。105、旅游業(yè):是指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動全過程服務的全部相關企業(yè)的總和。旅游地理學是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qū)旅游活動及旅游業(yè)發(fā)展、形成條件及其分布規(guī)律的科學。106、旅游的構成要素:(1)旅游主體--旅游者;(2)旅游客體--旅游產品;(3)旅游媒介--旅游業(yè)和貫穿在其中的旅游活動。107、旅游客源地:產生旅游者的地域。旅游動機產生的條件是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和閑暇時間,歐洲和北美是世界傳統(tǒng)的客源地,亞太地區(qū)是一個新興的客源地。108、旅游動機:直接推動一個進行旅游活動的內部動因或動力,是旅游行為形成的基礎。109、影響決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環(huán)境:人們把進行旅游決策時收集到的各種信息攝入腦中,形成對環(huán)境的整體印象。感知環(huán)境的影響還表現(xiàn)在居住地與旅游地的距離上;(2)最大效益原則:A、最小的旅游時間比;B、最大的信息收集量:最有名的、與居住地差異較大的旅游資源;(3)旅游偏好:年齡、職業(yè)、學歷。110、旅游資源:對旅游者具有吸收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創(chuàng)造物。可以是具體的,也可以是無形的、精神的。其形成條件有兩點:(1)對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滿足;(2)對旅游業(yè)具有一定的經濟、社會、文化價值,能給旅游業(yè)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111、旅游資源的特征:(1)在空間上的廣泛性和區(qū)域性;(2)在時間上具有變化性;(3)經濟價值的不確定性;(4)認知性和非旅游功能性。112、對旅游資源的評價方法:(1)體驗性評價:對旅游資源的質量體驗而作出的評價;(2)技術性評價:對旅游資源進行特定旅游活動的適宜性進行技術分析。(3)綜合性評價:選取多項恰當的因子和開發(fā)條件,并綜合考慮對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是對旅游資源較為評價的一種方法。113、行為地理學:研究人類在地理環(huán)境中的行為過程、行為空間、區(qū)位選擇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114、城市體系:一定地區(qū)內,性質不同、規(guī)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依賴、互相補充的,進而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城市地域體系。不同地區(qū)、不同等級的城市結合為有固定關系和作用的有機整體,就是城市系統(tǒng)。有人也稱城市體系。115、城市體系的等級規(guī)律:(1)等級規(guī)模法則:1913年奧爾巴哈指出,通常人口規(guī)模居第2位的城市其人口為人口為居第1位城市人口的一半,第3位城市為第一位城市人口的1/3,以下類推。(2)首位城市法則:首位城市比其他城市大許多倍,不一定國家首都都是首位城市,地區(qū)中心也可以成為首位城市,一國也可有兩個首位城市,發(fā)展中國家首位城市法則比較明顯。(3)農村聚落體系: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由村莊和集鎮(zhèn)共同組成的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116、城市與自然環(huán)境:(1)地質環(huán)境:特別突出的是地震;(2)地形:平坦而地勢稍高的地形是比較理想的;(3)氣候:多雨地區(qū)考慮到防洪和排水,寒冷地區(qū)注意取暖、防凍,熱島效應問題等。(4)水資源:為城市居民提供數量充足、質量符合要求的水,還要注意排除污水;(5)城市的生物環(huán)境:城市綠地建設。117、形成城市地域結構的動力:(1)集聚力:即向心力,驅使居民和某些居民部門向市中心集聚,具有交通方便、社會條件優(yōu)勢如知名度。(2)離散力:向相反方向,驅使其轉向郊區(qū)。城市中心經濟效益下降、聲望下降等,郊區(qū)高質量住宅區(qū)吸引加速城市的分散。118、城市內部的地域結構模型:(1)同心圓模型:芝加哥大學伯吉斯提出,分5個同心圓地帶:中心商務區(qū)、過渡帶、工人家庭帶、中產階級住宅帶、通勤帶。(2)扇形模型:美國霍伊特提出高租金住宅區(qū)從市中心商業(yè)區(qū)開始,沿方便的交通線向另一遠處高租金住宅區(qū)延伸,最后彼此相聯(lián)成一個扇形。(3)多核模型:美國哈里斯和烏爾曼提出,城市不斷向外擴大,并出現(xiàn)新的郊區(qū)有自己的核心。原因是城市的多樣化功能不斷出現(xiàn)。119、城市景觀:即城市的總體景象,指城市的景象、形態(tài)等組成的城市地區(qū)的特色。(1)最明顯的是城市建筑高度:帝國大廈102層381米,國際貿易中心110層411米;(2)與著名建筑物相聯(lián)系,成為該城市的象征和標志,如倫敦的塔橋、巴黎的鐵塔和凱旋門、莫斯科的紅場與克里姆林宮、悉尼的歌劇院;(3)是城市的格局,如華盛頓體現(xiàn)了美國的國家意識即民主和法制;(4)是城市與環(huán)境協(xié)調所形成的風格:如杭州西湖、威尼斯的小橋。120、城市感知:城市的景觀給人們帶來的印象是不同的。從城市景觀來說,給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路、界、節(jié)點、區(qū)和路標。131、集鎮(zhèn):介于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過渡性聚落。(1)具有工業(yè)生產活動的鄉(xiāng)村;(2)集市:鄉(xiāng)村地區(qū)定期進行商品交易的場所。132、按形態(tài)對鄉(xiāng)村聚落進行分類:(1)密集型農村聚落:多出現(xiàn)在人口密集的旱作農業(yè)地區(qū)。街道式村落、城市綠地的環(huán)形村落、棋盤式的村落。(2)分散型農村聚落:分布在地形條件不好或特殊的生產地區(qū)如水稻地區(qū)的村落、西歐孤立的農場。(3)半聚集型農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區(qū)小村和法國式的村落。121、活動型村落:沒有固定地點而是隨著季節(jié)的變化或暫居地的生產、生活條件的變化而不停地改變居住地,多分布在草原半干旱區(qū)、牧區(qū)、少數山區(qū)。122、岸礁(fringingreef)又稱"裾礁"。一種與海岸相連、寬度不等的珊瑚礁平臺。珊瑚向上生長以低潮位為準,故其表面大致與低潮潮位高度相當,外緣向海洋方向傾斜。我國臺灣恒春半島、海南島東岸都有分布,最闊處可達千米。123、半島(peninsula)伸入海洋或湖泊中的陸地,三面環(huán)水,一面同陸地相連。如我國的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雷州半島等。124、飽和帶(saturationzone)地下自由水面以下被水充滿的地帶。由于自由水面以下的巖石處于大于大氣壓條件下,巖石的空隙幾乎被水充滿。儲存在飽和帶第一無壓含水層中的潛水,以及充滿兩相對隔水層之間的承壓水,是地下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125、堡礁(barrierreef)又稱"離岸礁"。有瀉湖同陸地隔開的珊瑚礁。成堤狀,而多數成不連續(xù)的島狀,圍繞著海岸延伸,距海岸十數千米至二百千米不等。最長的如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大堡礁,延伸達2000千米以上。126、雹災(haildamage)雹是發(fā)展得特別旺盛的積雨云的產物。直徑往往大于5毫米。由于從幾千米的高空降落,沖擊力極大,往往會損壞房屋莊稼人畜造成災害。127、北半球(northernhemisphere)赤道以北,夏至日(6月22日)白晝最長,冬至日(12月22日)白晝最短的半個地球。128、北回歸線(TropicofCancer)太陽光線在地球上的直射點在一年內可能達到的最北點所在的緯線。129、北極(NorthPole)軸北端與北半球表面的交點。130、辮狀河(braidedstream)河流縱橫交錯,形似魚網的水系。常出現(xiàn)在土質疏松的河漫灘和河流三角洲上。河道易淤易沖,變化頻繁。如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上發(fā)育的這種水系。131、濱(shore)是陸地面與海水面的交界處。由于潮位的升降、風成增水、減水和海面上氣壓的急劇變化等作用,濱線隨時移動。通常把多年平均高潮位的濱線作為海岸線。132、冰擦痕(glacialstria)刻在暴露出石上的窄槽或劃痕,它們是由嵌在滑移冰川底部硬石塊的磨蝕作用而形成的。擦痕可為我們提供以前冰川作用地區(qū)冰快運動方向的有用線索。133、冰川(glacier)覆蓋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有明顯運動跡象的大規(guī)模冰體。134、冰川學(glaciology)研究所有天然冰及各式天然冰體的形成、分布及演化規(guī)律的科學。它以冰為研究對象、自成體系;內容涉及冰體的理化特性、成因與分布、冰川流動及與其有關的力學和熱學,冰體變化與氣候地貌間的關系等方面。135、冰斗(cirque)冰斗是分布普遍而明顯的一種冰川地貌。三面為陡壁所圍,朝向下坡的一面是個缺口,外行呈圍椅狀。它是由冰斗壁、盆底和冰斗出口處的冰壩所組成。136、冰斗冰川(cirqueglacier)較小的冰粒雪和雪集合體,所占據基巖上的一種手扶椅形的凹地。相對它的長度來講比較寬。它由吹雪迅速補給,因此表現(xiàn)出活躍的特性,包括旋轉滑動。137、冰蓋(icesheet)指一大冰塊,其面積一般大于5000km2,由冰穹和溢出冰川構成的。138、冰后期(post-glacial)晚更新世冰期結束之后的溫暖時期,一般指全新世。139、冰期(iceage)地質歷史上氣候寒冷,冰川廣泛發(fā)育的時期。冰期時,極地及高山高原的冰川范圍擴大,雪線下降,動植物及自然地理帶退至低緯度或海拔較低處,海平面大幅度降低。140、冰楔(icewedge)地表水滲入凍土裂隙中凍結成的脈狀冰。是年均氣溫低于零下六度的多年凍土區(qū)長期凍結的產物。其出現(xiàn)是氣候寒冷程度的標志。141、冰原(icefield)一塊近于水平的冰區(qū),其面積從大約5Km2到接近大陸的規(guī)模,是在高而均勻的陸地表面上滿足冰體積累的環(huán)境條件下形成的。它與冰帽不同,因為它沒有冰穹而且其流動受下伏地形支配。142、剝蝕面(denudation)若夷平面規(guī)模較小,發(fā)育的又不很充分,隨后又在地殼差異運動抬升過程中,被河流分割的支離破碎,呈現(xiàn)不于同高處,這類緩平地面稱為"剝蝕面"。143、剝蝕作用(denudation)簡稱"剝蝕"。風、流水、冰川、波浪、海流等外力對地表進行破壞,同時將破壞的產物搬離原地的作用。按照外力性質分為風蝕、水蝕、浪蝕、冰蝕、潛蝕等。144、殘積物(eluvium)基巖經物理化學風化后,逐漸形成與母巖不同的碎屑物質,殘留在原地,稱為"殘積物"其成分主要為基巖碎屑、黃褐色鐵質斑點、紅土質(鐵鋁質)、高嶺土和粘土等,無分選,亦無層理,只因風化程度不同,使上下層在特性上和成分上有所差異,構成復雜的風化殼剖面[145、草原(steppe)是溫帶夏綠旱生性多年生草本群落類型。146、草原氣候(steppeclimate)半干旱性質的氣候,分布在沙漠外圍毗鄰地區(qū)。年降水量較少(<500毫米)且降水變率較大,集中在夏季,以陣性雨為主,蒸發(fā)較盛。土壤水分僅供給草類植物及耐旱作物生長,夏季氣溫較高,冬季則因所處緯度而不同。147、草原土壤(steppesoil)是指草甸草原及草原植被下發(fā)育的土壤。它們主要分布在溫帶、暖溫帶以及熱帶的大陸內地,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3%。草原土壤的共同特點是:㈠氣候條件較干旱,土壤受淋溶作用較弱,土壤鹽基物質豐富,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顯的鈣積層,交換性鹽基呈飽和狀態(tài);㈡有機質主要以根系的形式進入土壤,故腐殖質含量自表層向下逐漸較少;㈢土壤反應大部分為中性至堿性。148、側向侵蝕(lateralerosion)流水拓寬河床和河谷的作用稱為側向侵蝕。側向侵蝕主要發(fā)生在河床彎曲處,由于主流線迫近凹岸和橫向環(huán)流作用,使凹岸受蝕,凸岸堆積,這就使彎道曲率半徑不斷減小,離心力不斷增大,橫向環(huán)流隨之增強,側向侵蝕也就相應增強。149、產流(runoffgeneration)降水或冰雪融水在流域中產生徑流的現(xiàn)象,是徑流形成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流現(xiàn)象和產流過程受氣候和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十分復雜。[14]150、產沙量(sedimentyield)一定流域巖石在風力水力熱力和重力等作用下往往要被侵蝕和輸移,被侵蝕的巖石經過輸移過程中的沖淤變化,到達流域出口斷面的泥沙數量稱為該流域的產沙量。151、常綠闊葉林(evergreenbroad-leavedforest)分布在我國亞熱帶地區(qū)中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植被類型。森林外貌四季常綠,呈深綠色,上層林冠呈半圓球形,林冠整齊一致。有明顯的建群種,分層明顯,喬木1-2層,其下有顯著的灌木層和草本層,藤本植物以草質為主,木質甚少,附生植物以苔蘚、地衣為主,很少被子植物種類。152、潮汐通道(tidalintel)又稱"進湖口"。海洋連接河口、海灣、瀉湖間的水道。是潮水進出的通道。世界上許多海港利用潮汐通道作為進出海港的深水航道。153、沉積作用(sedimentation)簡稱"沉積"。被搬運的物質不再繼續(xù)搬運而發(fā)生沉淀堆積的作用。154、沉積物(sediments)沉積作用堆積下來的物質稱為沉積物.155、沉積相(sedimentaryfacies)具有一定的巖性特征和古生物標志的地層單元。這些特征和標志能反映沉積物形成的環(huán)境,所以沉積相即指一定沉積環(huán)境中所形成的沉積物的組合。.156、城市氣候(urbanclimate)城市地區(qū)的特殊的氣候狀況。城市地區(qū)高聳密集的建筑物,縱橫交叉的瀝青(或水泥等)道路以及高度集中的人口使輻射平衡和熱量平衡各分量發(fā)生變化,形成具有一定特點的局部性氣候。較郊區(qū)具有氣溫偏高,多霧,對流性降雨增多,風變異性大等特點。157、城市熱島(climatography)指高層建筑集中的大城市,由于下墊面性質改變,以及人類活動釋出余熱給空氣,使城市氣候較周圍郊區(qū)高些,形成一個島狀的熱中心。158、承壓地下水(confinedgroundwater)充滿在兩個不透水層之間的透水層中的地下水。具有承壓水特征即深處的承壓水由上部水的靜水壓力而具有水頭壓力,承壓水因水頭壓力而升到地表以上就是"自流水"。159、赤道(Equator)通過地心并垂直地軸的平面與地球表面的割線。160、赤道帶(equatorialzone)在地球南北緯10度之間的區(qū)域,占地球表面積17。37%。此區(qū)域內全年受到太陽輻射最強,年變化小,日變化大。161、沖溝(gully)一種較大的、有間歇性水流活動的條形凹地。由切溝發(fā)展而來,溝谷平面圖形呈梭形,橫剖面大致呈"V"形,寬度和深度可達數十米。溝床縱剖面呈凹弧曲線,與溝身所在坡面明顯不一致。沖溝只溝谷中主要類型,標志著地區(qū)性強烈侵蝕階段。162、沖擊層(alluvium)沖積物組成的地層為沖擊層。163、沖擊扇(alluvialfan)山地河流出口處的扇形堆積地貌。河流流至山麓出口處,流速降低,分成多股水流,呈放射狀向外流動,攜帶大量碎屑物質堆積下來,河床也因堆積抬高而不斷變遷改道,形成沖擊扇。164、沖積物(lluvium)又稱淤積物,通指河流沉積。沖積物組成的地層為沖擊層。組成沖積物的粒徑大小,在河流縱剖面上,有隨著距源地越遠粒徑越細的趨勢;在河流橫向上,也常有距主流線越遠粒徑越小的分布規(guī)律。具分選性好、磨圓度高、層理清楚等特點,并含有多種砂礦??煞趾哟蚕?、邊灘相、河漫灘相等不同類型.165、沖擊錐(alluvialcone)指溝谷口形成的半圓錐型堆積體。由于溝谷流水流速較大,挾帶較多的碎屑物質,到達溝口后,坡驟減,流速急劇降低,同時水流開始分散,挾帶的碎屑物質迅速堆積,形成沖擊錐。與沖擊扇、洪積扇比較,規(guī)模較小,表面坡度較大,組成物質分選性較差。166、吹蝕(deflation)吹經地表的風由于氣流的紊動作用,將地表的松散沉積物或者基巖上的風化產物吹走,這種作用稱為吹蝕作用。167、垂直地帶性(verticalzonality)一般指高山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及其組合隨高度遞變的規(guī)律性。168、大陸(continent)陸地被海洋包圍分割成若干地塊,面積較大而連續(xù)成片的大塊陸地。48大陸度(continentality)表示受大陸影響程度的指數。通常以消除緯度影響后的溫度年較差作為度量標準。169、大陸架(continentalshelf)又稱"陸架"、"陸棚"、"大陸棚"。是沿海陸地向海的自然延伸部分。從低潮線起向海方向緩緩傾斜,延伸到坡度突然轉折變陡處。平均水深約150米,平均坡度為0.1度,平均寬度75千米。170、大陸性氣候(continentalclimate)受大陸性影響強烈的氣候。年,日溫度較差大,極值溫度出現(xiàn)的時間較海洋性氣候早,降水有顯著的季節(jié)變化,多集中在夏季,雨量變率大。云霧較少,濕度較低。我國西北內陸為典型的大陸性氣候。171、大陸坡(continentalslope)又稱"陸坡"、"大陸斜坡"。大陸架與洋底的過渡地帶。頂部是大陸架的邊緣,坡麓平均深度是5560米,寬十幾至幾百千米,平均寬70千米,坡度為幾度至20幾度,平均為5度50分。常具接替狀,其上有海底峽谷發(fā)育。沉積物主要是軟泥和細粒的、夾雜貝殼的泥質沙。172、大氣圈(atmosphere)包圍地球整個空氣層的總稱。173、大氣污染(atmosphericpollution)污染物轉化的二次污染物的排放,使大氣質量惡化以致達到有害程度的現(xiàn)象。174、帶(belt)是最高級的地帶性區(qū)劃單位,是按地表熱量的分布及其對整個自然界的影響劃分的。175、單面山(cuesta)又稱單斜山。在單斜構造地區(qū),巖層傾角較緩,軟硬相間,受侵蝕切割后,軟巖層被蝕成谷地,硬巖層突露成山嶺,即單面山山體延伸方向與構造線一致,山脊往往成鋸齒形,兩坡明顯不對稱。176、淡水湖(freshwaterlake)湖水鹽度小于1。0%的湖泊,如洞庭湖,鄱陽湖等均為淡水湖。177、丹霞地貌("Danxia"landform)指巨厚紅色砂礫巖上發(fā)育的方山、奇峰、赤壁、巖洞和巨石等特殊地貌。以廣東省北部仁化縣丹霞山最為典型,故名。紅色砂礫巖的固結程度較好,地層產狀平緩,富垂直節(jié)理,透水性良好。178、刃脊:著冰斗的進一步擴大,斗壁后退,兩個冰斗或冰川谷地間的嶺脊不斷變窄,最后形成薄而陡峭,刀刃狀的鋸齒形山脊,稱為刃脊。179、島嶼(island)四面環(huán)水的一塊陸地。位于海洋、湖泊或河流中。通常把較大的稱"島",特別小的稱"嶼"。根據成因可分為堆積島、大陸島、大洋島。180、倒置地貌(invertedlandform)又稱"逆地形"、"倒轉地形"。地形起伏和構造所成的原有起伏相反的現(xiàn)象。如褶曲構造中的向斜山、背斜谷。181、地帶(zone)由于水熱對比關系和水熱季節(jié)組合的相似性,在顯域景觀中具有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異特征的土壤植被群系綱的區(qū)域。182、地帶性(zonality)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極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綜合體,在地表近于帶狀延伸分布,在一定方向遞變的規(guī)律性。183、低地(lowland)相對低下的低平地,往往與地質構造有關。山系高原的汾河低地是地塹陷落帶,東西兩側有高起的斷層崖。黑龍江三江平原低地是撓曲運動的陷落帶,地下水位高,低地中常成沼澤化。184、地理過程(geographicalprocess)地理事物隨時間的變化特征,在可感知的和可測量的基礎上,按照時段的長短,建立依照時序各類地理性質的表現(xiàn),把這些性質放在某個規(guī)定的范疇中進行分析,得到在縱向上的表現(xiàn)規(guī)律。185、地理環(huán)境(geographicalenvironment)由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成分而成的整體.186、地理經度(longitude)本地子午線相對于本初子午線的角距離。187、地理緯度(latitude)本地法線相對于赤道面的角距離。188、地理學(geography)研究地球表面地理環(huán)境的結構分布及其發(fā)展變化的規(guī)律性以及人地關系地學科。189、地理系統(tǒng)(geosystem)由相互聯(lián)系的地理因素連接而成的統(tǒng)一體,在空間上有一定的接線,在時間上有一定的變化規(guī)律。190、地理因子(geographicalfactors)又稱地理基質,構成地理環(huán)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但應服從整體演化規(guī)律的基本物質組分和能量組分.191、地貌(landform)地表起伏形態(tài)。在地理學中也叫"地形"。192、地貌成因(geomophogensis)組成地球表面地理環(huán)境的諸種自然因素,一般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過程,制約著地貌地貌形成過程的強度、組合狀況和空間分布,影響地貌形成的因素稱之為地貌成因。主要有:組成地殼巖石圈的各類巖石,地質歷史時期形成的地質構造、新構造運動,氣候、土壤、植被和人類活動以及時間因素等.193、地貌學(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態(tài)特征、成因、發(fā)展和分布規(guī)律的科學。194、地貌組合(landformassemblage)指成因上有密切聯(lián)系的一些地貌類型組合在一起。如巖溶地區(qū)的峰叢-洼地、丘陵-洼地等。195、地殼均衡(isostasy)從地下某深度開始向下,同深度的同等面積上所受的壓力或所承載的質量趨于相等。196、地球(earth)人類所居住的星球,使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三遠的大行星。197、地區(qū)(area)我國省,自治區(qū)設立行政公署指導工作的地方。198、地下河(undergroundriver)又稱"暗河""伏流"由于巖溶作用在大面積石灰?guī)r地區(qū)形成溶洞和地下通道,地面河流往往經地面溶洞潛入地下形成暗河,稱"地下河"。199、地下水位(watertable)地下水(潛水,承壓水)面的絕對高程。即地下水面相對于平均海平面的高程。打井時,首先發(fā)現(xiàn)的地下水位,叫做初見水位;經過一定時間后穩(wěn)定在某一高程,叫做靜水位。200、地中海氣候(Mediterraneanclimate)形成于南北緯30-40度的大陸的西岸地區(qū)。冬季盛行西風,溫和多雨;夏季處于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下,炎熱干燥。以歐,亞,非三洲之間的地中海分布最為典型,故名。201、凍害(freezingdamage)農業(yè)氣象災害的一種。植物越冬期間,在低于0度嚴寒條件下,原生質受到破壞,導致植株受害或死亡的現(xiàn)象。202、動物地理學(zoogeography)研究動物分布規(guī)律的科學。地理學與動物學之間的邊緣學科。其形成與發(fā)展與達爾文的進化論有著密切聯(lián)系。203、動物區(qū)系(fauna)通常指一個地區(qū)或某個地質時期所有植物的總稱。可按分類系統(tǒng)、自然或地理區(qū)域及地質時期等原則劃分。204、洞穴堆積(cavedeposit)又稱"洞穴填充"。指在洞穴中各種不同的堆積物。包括碎屑堆積、化學沉積、有機充填以及混合充填。205、凍脹(frostheaving)由于表土上形成達30mm厚的冰透鏡體而造成地面或個別顆粒的向上移動。206、斷層谷(faultvalley)縱谷的一種。沿斷層或斷裂發(fā)育的河谷。因斷裂帶上地層破碎,抗沖性和抗蝕性顯著降低,在水流作用下發(fā)育成河谷。如雅礱江下游麥地龍至渡口為斷裂帶發(fā)育的河谷。207、斷層三角面(triangularfacet)斷層崖遭溝谷或河流切割,形成斷層三角面。208、斷層崖(faultscarp)為斷層上盤形成的崖壁或陡坡。階梯狀斷層可形成階梯狀斷層崖。老斷層崖形成后,斷裂運動復蘇,在老斷層崖下又出現(xiàn)新斷層崖,稱為"復蘇斷層崖"。209、斷塊山(blockmountin)又稱斷層山。地殼斷裂上升形成的塊狀山體??煞譃榈貕臼綌鄩K山和掀斜式斷塊山。210、堆積作用(deposition)指搬運的泥沙和礫石等物質,因外力減弱或失去搬運能力而聚集的現(xiàn)象,以及巖屑在重力作用下的堆積、火山噴發(fā)物的堆積。有流水堆積、冰川堆積、風成堆積、重力堆積等。211、多年凍土(permafrost)又稱永久凍土,指數年或千百年以上經久不化的凍土層。分為兩層:上部是夏融冬凍的活動層;下部是終年不融的多年凍結層。多年凍土是寒冷氣候(年均氣溫<-2度)區(qū)的產物。212、反照率(albedo)即地面反射率,也就是地面反射的輻射與投射在地面上的輻射之比。213、方山(mesa)又稱"平頂山"、"桌狀山"。山頂平展、山坡陡峻的山體。軟硬相間的水平巖層(巖層傾角小于5度左右)地區(qū),經流水的侵蝕切割,堅硬巖層形成頂平坡陡的頂蓋,松軟巖層受頂部堅硬巖層的保護形成山坡,有的山坡由軟硬相間的巖層組成,坡形呈階梯狀。214、非地帶性(azonelity)又稱隱域行,自然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極其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綜合體,不按或偏離地帶性規(guī)律的特性,或僅指不呈帶狀分布的地方性差異。215、非可再生資源(nonrenewableresourcea)是指被人類開發(fā)利用以后短期內無法恢復的自然資源,如地質資源和半地質資源等。216分水嶺(waterdivide)相鄰兩流域之間的山嶺或高地。217峰(peak)通指尖山頂。有的是組成巖石比周圍堅硬由差別侵蝕而成:有的是斷層、褶皺或巖層產狀、垂直節(jié)理控制的結果:也有的是火山錐.218焚風(foehn)原來專指歐洲阿爾卑斯山區(qū)沿山坡下吹的干而熱的風,現(xiàn)泛指由山坡下沉氣流導致的干熱風。當氣流越過山脈時,在迎風坡上升冷卻。起初是按照干絕熱直降率降溫,當空氣溫度達到飽和時水汽凝結,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過山頂后,空氣沿破下降,按干絕熱直降率增溫,山后的空氣溫度比山前高的多,濕度也小的多.219峰林(peakfoest)成群分布的石灰?guī)r山峰,山峰基部分離或微微相連。峰林是在地殼長期穩(wěn)定下,石灰?guī)r體遭受強烈破壞并深切至水平流動帶后所形成的山群。220風化(weathering)巖石發(fā)生物理的和化學的變化稱為風化。引起巖石變化的作用稱為風化作用。221風化層(weatheredcrust)地表因風化而形成的堆積層?;鶐r風化層一般自上而下,風化程度逐漸變輕,風化物質逐漸變粗,并過度到基巖。表面往往發(fā)育成土壤。222風化殼(weatheredcrust)被風化了的巖石圈的疏松表層稱為風化殼。風化作用可以達到的深度,也就是風化殼的厚度,主要決定于氣候、構造、地貌和發(fā)育時間等因素。它的厚度可以從幾十厘米、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223風口(windgap)原先為水口,后因河流改道而成為風口。如河流襲奪發(fā)生后,在斷頭河和襲奪河之間,原為被襲河流過的地方,由于襲奪河的強烈下切侵蝕,使它成為分水地帶,但仍然存有原河谷的形狀,形成風口。224風棱石(wind-facetedstones)散布在荒漠表面或戈壁灘上的巖塊與礫石,經風沙長期磨蝕,形成光滑棱面和棱邊,稱"風棱石"。棱線常和風向近于一致,由于風向的變化或石塊的轉動,石面有幾條棱線出現(xiàn)。225風蝕(winderosion)即風對地表的破壞作用,包括風將地表松散物質吹走的吹蝕作用和風沙流的沖擊、磨擦等磨蝕作用。226風蝕脊(yardang)在干涸的湖底或河湖堆積階地上,定向風沿干縮裂隙吹蝕,裂隙擴大,使平坦的地面逐漸形成與主風向平行的不規(guī)則的長條形土墩和溝槽相間的地貌組合,相對高度一般為5-10米,甚至更大一點,長度數十至數百米,整個地面崎嶇起伏,支離破碎。227風蝕洼地(deflationhollow)荒漠地區(qū)松散物質組成的地面,在長期吹蝕下形成寬淺而輪廓不清的凹地。一般呈橢圓形,長軸方向與主風向平行,有時成排出現(xiàn),這類洼地直徑一般小于50米,深度僅1米左右。228風速(windspeed)風在單位時間內所移動的距離,常用單位米/秒,海里/小時[17]229蜂窩狀沙丘(honeycombdunes)蜂窩狀沙丘是沙漠中一些碟狀洼地及分割它們的丘狀高地的地貌總稱。它們比較固定,只是本身形態(tài)受風力作用而有變化,所以可以把它們看作是半固定型的風積地貌。強烈的龍卷風把沙漠地面吹成一個個圓形洼地,被吹蝕的沙粒,堆積在洼地四周而成蜂窩狀沙丘。230風向(winddirection)指風的來向。地面風向用16方位表示。每相鄰方位的度數差22。5度。高空風向用方位度數表示。即0度表示正北,90度表示正東,180度表示正南。270度表示正西。231干谷(dryvalley)干谷是喀斯特區(qū)往昔的河谷,但現(xiàn)在已經無水或僅在洪水期有水活動,成為遺留谷地河流干涸的直接原因是喀斯特潛水面降低到河谷之下,因此使河水潛入地下,成為伏流。引起潛水面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地殼上升和喀斯特作用向地下發(fā)展以及地下河襲奪地表河流上游,使它的下游變?yōu)楦晒?;曲流河段因地下河的裁彎取直也同樣回產生干谷地貌。232干熱風(dry-hotwind)又稱"干燥風"。出現(xiàn)在溫暖季節(jié)的一種干而熱的風。干熱風襲來時,常使氣溫顯著升高,濕度顯著降低,蒸發(fā)迅速,嚴重時往往會導致農作物的枯萎或死亡。233干燥度(aridity)一般反映各地區(qū)的干濕程度,即指植物的最大蒸發(fā)量與降雨量之比。234高草草原(prairie)又稱普列列群落。介于森林高原和矮草草原間。分布于北美大陸中部。235高山矮曲林(alpinekrummholz)山地森林上限附近由矮化、扭曲及變形的樹木組成的林地或叢林。由于風力增強及冬春積雪較多,樹木變形彎曲或矮化或灌叢狀,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傾斜向上生長,形成耐瘠薄土壤、萌生力強,適應高的空氣溫度和強風,組成單純、呈單層外貌的矮曲林。236高山土壤(highmountainsoil)石質高山垂直帶最上部、森林郁閉線以上或無林的高山、高原土壤?;咎攸c有四:㈠土壤發(fā)育程度低;㈡具有特殊的"生草"作用;㈢土壤隨生物氣候條件的差異而分化;㈣高山土壤的形成類型大體可區(qū)分為以下三個類型:草甸型、草原型和荒漠型。237高原(plateau)指海拔較高(500米以上)、面積較大、頂面起伏較小、外圍較陡的高地。一般以較大的高度區(qū)別于平原,又以較大的平緩地面和較小的起伏區(qū)別于山地。238高原氣候(plateeauclimate)海拔高,地面廣,起伏平緩的高原上形成的氣候,特點為(1)隨海拔高度的升高,空氣水起塵埃等隨之減少,太陽直接輻射增強;(2)氣溫低,日較差大,年較差??;(3)降水在濕潤氣流的迎風面上增多,在高原內部和背風面大大減少;(4)風力大。239溝谷(ravine)坡面水流順坡向下流動過程中,水層逐漸增厚,發(fā)生分異、兼并而成許多小股流。股流較片流大,坡面被沖刷成線狀伸展的槽形凹地,稱為"溝谷"。其源頭稱"溝頭",出口稱"溝口"。溝谷在間歇性水流侵蝕作用下逐漸發(fā)展。常見的有紋溝、細溝、切溝、沖溝、干溝、坳溝等。240構造地貌學(structuralgeomorphology)地貌學分科。研究構造運動、地質構造與地貌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從構造角度來解釋地貌,另一方面根據地貌來分析構造、地貌內動力的機制、新構造運動的性質和措施。241構造湖(tectoniclake,structurallake)由于地殼構造運動(斷裂,斷層,地塹等)產生的地表凹陷的形成了內力湖盆,蓄水后即為構造湖。242谷(valley)山地中較大的條形低凹部分。主要由構造運動、流水或冰川等侵蝕的結果。經常成為通過高山大嶺的交通孔道。按構造作用分為斷層谷、向斜谷、背斜谷等;按外力作用可分為山地河谷、冰川谷等。243古氣候(palaeoclimate)史前地質時期的氣候。研究古氣候的學科被稱為"古氣候學"。主要依據是利用古生物學,地史學等得出的資料分析地質時期氣候的演變規(guī)律。244鼓丘(drumlin)是主要由冰磧物組成的一種流線型丘陵。245過程線(hydrograph)特指流量過程線,表示河流或渠道中某一橫斷面上流量隨時間變化情況的曲線,以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相應的流量繪制而成。246海(sea)靠近大陸,深度較淺,兼受大陸和大洋影響,具有不穩(wěn)定的理化特性,潮汐現(xiàn)象明顯,并有獨立海流系統(tǒng)的水域。247海岸(seacoast)陸地與海洋相互交界相互作用的地帶。包括沿岸陸上部分及沿海淺水部分。其號上界是激浪作用的上界,下界位于相當于當地波長的1/5-1/2的水深處。海岸的陸上與水下部分是一個整體,相互間有著成因上的聯(lián)系,其發(fā)展變化是互相制約、互為影響?,F(xiàn)代海岸是指現(xiàn)代海浪、潮流能達到的地方?,F(xiàn)代海岸帶以外還有上升的或下降的古海岸帶,即屬于古海岸帶,已受不到現(xiàn)代海岸動力作用的影響。248海岸階地(coastalterrace)由海蝕作用形成的海蝕臺地,或由海積作用形成的海灘,以及因海平面相對升降而被抬升或沉降的海蝕臺地及海灘,這些呈階梯狀的海成地貌叫作海岸階地。249海拔(高度)(altitude)又稱"絕對高度"、"絕對高程"、"拔海高度"。指平均海平面以上的垂直高度。250海溝(trench)海溝是地球表面最深的地方,深度達8-10千米,成狹長曹狀洼地。海溝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周圍與大陸邊緣相接的地方,并在大陸邊緣伴生一條與海溝平行的島弧或沿岸山脈。海溝在構造上是巖石圈板塊相撞的產物。洋底一側的洋殼一定角度向大陸邊緣一側陸殼下面俯沖,在俯沖帶位置上形成了海溝。海溝靠大洋一側坡度緩和,靠大陸一側坡度較陡。251海嶺(oceanicridge)即"海底山脈"。海底的巨地貌。由一系列平行的山系構成。一般在海面以下,有的峰頂露出海面,成為島嶼。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海底山脈連成統(tǒng)一的全球性的巨型山系,總長6萬千米,規(guī)模超過大陸山系。其軸部為地殼板塊的交界,是地殼的破碎帶,地球內部巖漿沿破碎帶裂隙溢出,形成高出洋底2000-5000米的巖墻-山脊,以后再噴溢的巖漿,又上涌到早期已硬化的巖墻中間把巖墻一分為二向兩側推開,巖墻在在向兩側移動中隨著冷卻而降低其高度。因此海底山脈約深1000-3000米、寬幾十千米的中央裂谷,沿裂谷為地震及巖漿噴發(fā),有較高的地熱量。裂谷兩側為高度逐漸向外降低的山脊。252海陸風(sea-landbreeze)近海地區(qū)由于海陸受熱不均而造成的一晝夜為周期而低層風向發(fā)生顯著變化的一種地方性風系。白天,陸地比海洋增溫快,近地面氣壓相應降低,低層風由海洋吹向陸地,稱為"海風";夜間,陸地比海洋冷卻快,近地面氣壓響應升高,低層風由陸地吹向海洋,稱為"陸風"。253海蝕洞(seacave)海蝕地貌中分布在陡崖的腳部,深度大于寬度的,由于岸邊激浪的強烈沖刷作用形成的凹槽。254海蝕臺(abrasionplatform)海蝕地貌中,海蝕崖后退的同時,在陡崖的前方留下一個向前微傾的基巖平臺,稱為海蝕臺。255海蝕崖(seacliff)海蝕地貌中,海蝕穴頂的巖石因下部掏空而不斷崩墜形成得懸崖。256海蝕柱(seastack)海蝕地貌中,堅硬的巖脈常在平臺上殘留成突立的巖柱,叫海蝕柱。257海蝕作用(marineerosion)波浪侵蝕作用在基巖海岸最明顯,它通過沖刷研磨和溶蝕作用使海岸線逐漸后退的作用。258海灘(coastalbeach)海岸帶泥沙在激浪作用下形成的堆積體。分布于激浪作用帶,地面和緩向海傾斜。海岸沙堤(灘脊)、沙壩、沙嘴、灘脊等都是海灘的特殊形式,是海岸帶最活躍部分。按其物質組成通常分為巖灘、沙灘及泥灘;根據形成海灘的動力與海灘的形態(tài),分為堤式海灘和斜坡式海灘。259海峽(strait)兩個海區(qū)之間寬度較窄的水道。其中有的溝通兩海(如渤海海峽),有的溝通兩洋(如麥哲倫海峽),有的溝通海和洋。海峽中一般水深較深,水流較急多渦流。水文要素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變化,底質多巖石或沙礫,細小的沉積物較少。海峽在軍事和航運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260海洋性氣候(maritimeclimate)受海洋影響顯著的氣候。其主要特征為年日較差小,變化和緩,年日最高與最低氣溫出現(xiàn)的時間較大陸性氣候遲,降水的季節(jié)分配較均勻,云霧較多,溫度較高。西北歐為典型的海洋性氣候的代表。[14]261海洋污染(marinepollution)人類生產與生活中產生的廢棄物,包括有毒有害物質,通過大氣、河流或直接輸入海洋,是海水質量下降,海洋生物資源受到破壞,漁業(yè)生產蒙受損失,以致危害人類健康的現(xiàn)象。262寒潮(coldwave)強烈冷空氣從極地或寒帶高緯地區(qū)向低緯地區(qū)侵襲,如同寒冷潮流滾滾而來,給流經地區(qū)造成強烈降溫,霜凍,大風等災害性天氣,這種大范圍的強烈冷空氣移動稱為寒潮。我國氣象部門規(guī)定冷空氣入侵后,凡24小時內猛降10度以上,而最低溫度在4度以下者,稱為"寒潮"。263寒帶(coldzone)位于緯度60-75度之間,在南北半球各占地球表面積的5。0%。次帶一年中晝夜長短差別更大,在極圈內有極晝極夜現(xiàn)象,全年天文輻射總量顯著減小。264旱生植物(xerophyte)借助生理上和形態(tài)上的一些特征能在干旱條件下長期保持植物體內適宜的含水量的植物類型。265含水層(aquifer)巖石的空隙是地下水在巖石得以賦予和運動的前提,故具有一定空隙,并能蓄存相當數量地下水的巖層,成為含水層。一般結構疏松的砂,礫巖和裂隙,容隙發(fā)育的巖層在地下水以下,可以形成良好的含水層。266旱災(droughtdamage)久晴不雨,植物體內水分大量損失,導致植物生長發(fā)育不良而減產的一種農業(yè)氣候現(xiàn)象??煞譃橥寥栏珊岛痛髿飧珊祪煞N。267河床(riverbed)河流平水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成為河床。268河流襲奪(rivercapture)處于分水嶺兩側的兩條河流,其中侵蝕力量較強、侵蝕較深的河流進行溯源侵蝕,切割分水嶺,將另一條河流的一部分襲奪過來,此現(xiàn)象稱為"河流襲奪"。常發(fā)生在兩條垂直流向的河流間,一般侵蝕基面較低水量較大的河流襲奪另一條河流。269河流學(potamology)又稱"河流水文學",是陸地水文學的分科。研究河流流域內所發(fā)生的各種水文現(xiàn)象和變化過程以及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影響的學科。主要內容為研究河流的特征,水量補給,徑流形成和變化過程和變化規(guī)律,和人類活動對河流的影響等。270河漫灘(floodplain)當河流洪水泛濫時,除河床以外,谷底部分也被淹沒,被淹的河底灘地稱為河漫灘。271褐土(cinnamonsoil)在旱生森林灌木叢草原下形成的,在水平分布上處于棕壤和黑壚土帶、栗鈣土帶之間,在垂直分布上出現(xiàn)在棕壤帶之下。272河網密度(drainagedensity)表示某一流域內水系分布的稠密程度。它是流域內干流,支流等全部水流總長度與該流域面積之比,即單位面積內河道的總長度。273河源(headwaters)河流的發(fā)源地稱為河源,大多數河流發(fā)源與溪,澗,泉水,冰川或湖沼等。274黑鈣土(chernozem)分布在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地區(qū)、水分不足,植被以草原類型為主,也有草甸草原植物,根系深而根量少,有機質累積量較小,但分解強度比黑土大,土壤水分屬淋溶型,石灰在土壤中淋溶淀積明顯。275橫谷(transversevalley)河谷延伸方向與地質構造或地層走向成正交或近乎正交的河谷。河谷的發(fā)育不受地質構造的控制。如逆向谷、先成谷等都屬于橫谷。276橫向沙丘(transversedune)因沙丘與主導風向垂直,故稱為橫向沙丘。橫向沙丘按堆積形態(tài)分為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鏈、復合新月形沙丘和復合形沙丘鏈。277洪峰流量(peakdischarge)一次洪水通過某一過水斷面時,流量的變化經歷了由小增大,再由大變小的過程。洪水的最大流量即稱為洪峰流量。278洪積扇(proluvialfan)干旱半干旱等地區(qū)暫時性洪流在山谷出口形成的扇狀堆積地貌。一般規(guī)模較大。自扇頂向扇緣,地面逐漸降低,坡度逐漸變小,堆積物逐漸變細,分選性逐漸變好。其組成物質為洪積物。279洪積物(proluvium)由暫時性洪流挾帶的泥沙、石塊堆積在山前谷口一帶的堆積物。多見于干旱半干旱氣候區(qū)。因堆積體平面形態(tài)呈扇狀,故稱洪積扇。280洪水(flood)指暴雨,冰雪消融造成江,湖中流量激增,水位猛漲的現(xiàn)象,根據洪水形成的水源和發(fā)生時期,可分為春季融雪洪水期和夏季暴雨洪水期。281洪水位(floodlevel)江河,湖泊因受流域上降雨或融雪的影響,其水位超過河流主槽兩岸地面或超過湖灘地接近湖濱地。282紅樹林(mangrove)是分布在熱帶海灘上的一類(鹽生)常綠木本植物群落。這類群落的主要種類是由紅樹科植物所組成,故稱為紅樹林。283湖盆(lakebasin)陸地表面可以蓄水的天然洼地,內地作用形成的湖盆稱為內力湖盆,外力作用形成的湖盆稱為外力湖盆。284湖泊富營養(yǎng)化(lakeeutrophication)湖泊水體中,由于氮磷等植物營養(yǎng)成分過多積聚,使水體過分肥沃,以致水生植物大量繁殖的現(xiàn)象。285湖泊水文學(waterhydrology)又稱"湖泊學",陸地水文學分科,研究湖泊形成和演變,湖泊中各種水文現(xiàn)象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以及湖泊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的學科。主要內容有湖泊的形成和形態(tài),湖泊的水熱平衡,湖水的運動,湖水的理化性質,湖泊的開發(fā)利用等。286滑塌(collapse)又稱為"崩塌"。在陡峻的山坡上,巨大的巖體、土體或碎屑層,主要在重力作用下,常常突然發(fā)生沿坡向下急劇傾倒、崩落現(xiàn)象,在坡腳處形成倒石堆或巖屑堆。這種現(xiàn)象稱為崩塌.287化學風化(作用)(chemicalweathering)位于地表的巖石礦物在水、大氣、生物的相互作用下發(fā)生氧化、溶解、水解、水化等一系列化學反應,因而改變了巖石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甚至形成新的礦藏物破壞了原來巖石的結構,使巖石疏松甚至逐漸變成松散的土層,這種作用稱為風化(作用).288環(huán)境背景值(environmentalbackgroundvalue)指環(huán)境地球化學背景值,即在未受人為污染的情況下,環(huán)境要素的化學元素自然含量水平,通常以平均含量表示。289環(huán)境地理學(environmentalgeography)研究人類和地理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和作用,是地理學研究人地關系的分支學科,主要涉及人地系統(tǒng)結構功能的變化和效應,即人類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結構功能的影響及其對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反饋作用。290環(huán)境地球化學(environmentalgeochemistry)環(huán)境科學和地球化學間的邊緣學科。研究環(huán)境中天然和人為釋放的化學物質分布狀況、賦存狀態(tài)、遷移轉化規(guī)律、環(huán)境生態(tài)效應及其與環(huán)境質量的關系。291環(huán)境管理(environmentalmanagement)由自然作用或人為作用引起的各種環(huán)境因子變異的一種后效反應。292環(huán)境容量(environmentalcapacity)在人類健康與自然生態(tài)不受傷害的前提下,某一環(huán)境所能容納污染物的最大負荷量。為環(huán)境管理中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而提出的一個新概念。293環(huán)境污染(environmentalpollution)一般指環(huán)境諸要素如大氣、水體、土壤等受到人為活動產生的有害化學物質、放射性物質、病原體、噪聲、廢熱等污染,引起環(huán)境質量下降,以致危及人體健康和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動的現(xiàn)象。294環(huán)境演化(environmentalevolution)地球表面環(huán)境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由巖石圈、土壤圈、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組成的地表環(huán)境,其發(fā)展歷史分為地球形成初期,生物出現(xiàn)和發(fā)展時期及人類出現(xiàn)和進化時期。295環(huán)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又稱環(huán)境預斷評價或環(huán)境影響分析。指計劃開發(fā)行動對環(huán)境產生影響的評價。即在資源開發(fā)利用和工程建設的設計中,對有關項目在建設和投產后對環(huán)境影響的預測和評估。目的是在保證國民經濟不斷增漲的前提下,控制和減少新建和擴建工程項目對環(huán)境的污染。296環(huán)境質量(environmentalquality)影響人類生衍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總體或某些環(huán)境要素的優(yōu)劣水平。以是否適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是否對人類健康有益為準則,并根據人體對環(huán)境的要求而決定。297荒漠(desert)在長期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觀。298荒漠化(desertification)層稱沙漠化,主要指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區(qū),由于人為活動和干旱氣候影響導致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貧瘠化。299黃壤(yellowearth)是亞熱帶濕潤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地帶性土壤,廣泛分布于亞熱帶和熱帶中等高度的山地。300黃土(loess)黃土是一種黃色的、質地均一的第四紀土狀堆積物。黃土是疏松的土狀堆積物,礦物養(yǎng)分豐富,土層深厚,對農業(yè)生產極為有利,但由于多數地處半干旱地區(qū),生態(tài)平和脆弱,自然植被被破壞后,恢復較困難,因此植被稀疏。雨季暴雨沖刷,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給農業(yè)生產帶來一定的影響。另外黃土的結構和巖性的特點故很容易發(fā)生坍塌,對工程建設也有一定影響。301黃土地貌(loesslandform)由于黃土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水流作用),切割成許多溝谷和溝間地,形成許多正向、負向地形,叫黃土地貌。302黃土梁(loessridge)黃土呈條狀延伸的平頂嶺崗稱為黃土梁。面積較小,為0.5-1平方千米。303黃土峁(loesshill)黃土區(qū)形成的孤立穹狀丘陵地形,頂部渾圓,斜坡較陡,峁頂坡度5度-10度,峁坡坡度10度-55度。黃土峁一般是由于繼承了古丘陵地形,或黃土被近代河谷流水切割而成。黃土峁一般分布在切割強烈的河流下游或河流交匯處。304黃土塬(loesstableland)黃土覆蓋的面積較大的平坦高地稱為黃土塬。黃土塬具有巨厚的黃土堆積、完整的地層序列、和連續(xù)的自然剖面,地形上表現(xiàn)為平坦高地,高地邊緣陡峻,為溝谷所環(huán)蝕,由于溯源侵蝕而參差不齊,腹部平坦,平均坡度小于1度。305灰化土(podzolicsoil)是在寒溫濕潤氣候,針葉林植被條件下發(fā)育的土壤。所處地形為山地和丘陵,一般坡度較緩。成土母質多為酸性殘積物和坡積物,質地較粗。306匯流(flowconcentration)降水形成的水流從它產生的地點向流域出口斷面的匯集過程全稱流域匯流,是徑流形成概化過程的后一階段,匯流可分為坡地匯流和河網匯流兩個階段。307灰漠土(graydesertsoil)分布于溫帶漠境邊緣,即棕鈣土向灰棕漠土過渡的狹長地段。植被屬旱生、超旱生小半灌木和灌木荒漠類型。成土母質共同特點是富含碳酸鈣,而且細粒部分含量較其它兩類漠土為高。308匯水區(qū)(catchmentarea)指谷源的集水盆地或洼地。常位于分水嶺處。系由坡面流水、溝谷流水的侵蝕,或由斜坡物質塊體運動而成。309火山(volcano)堆積山的一種類型。地殼內部巖漿噴出堆積成的山體。分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種典型的火山外形是一個錐形山丘,稱為"火山錐",錐頂有圓洼形的火山口,口下有一個與地殼深處巖漿相連、作為內部物質噴出的火山通道。我國已發(fā)現(xiàn)火山有600多座,大部分屬死火山。310火山湖(volcaniclake)冷卻的熔巖和火山碎屑物質堆積在火山噴出口周圍,使火山口形成洼地,集水后便形成了火山湖。311火山作用(vulcanism)地殼內部巖漿及其他高溫物質,因壓力的變化而穿過地殼噴出地表的作用。包括:基性熔巖在較短地質時期大量從地殼裂隙中溢出地表,形成大面積的玄武巖覆蓋,其面積可縱橫數百千米以上。312極地冰川(polarglacier)溫度都在壓融點以下,運動緩慢,大都由內部變形引起的冰川。313極地氣候(polarclimate)終年寒冷的極地地區(qū)的氣候。有兩個類型:最熱月平均氣溫在0-10度,部分冰雪短期融解,可有少量雨水,苔蘚植物可以生長,叫"苔原氣候";最熱月平均氣溫在0度以下,冰雪終年不化,叫"永凍氣候"或"冰原氣候"。314季風(monsoon)由于海陸熱力差異,行星風系的季節(jié)性和地形等多種因子綜合作用使得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的不同在一年內發(fā)生顯著的周期性變化的風系,風向的變化一般要大于120度。315季節(jié)性湖泊(seasonallake)季節(jié)性積水的湖泊,再雨季降水多時,積水成湖;旱季無水時則呈低地。316極圈(ArcticCircle)地球上溫帶與寒帶的天文界線,也是有無極晝極夜現(xiàn)象的界線,即南北緯23.5兩條緯線圈。317積溫(accumulatedtemperature)日平均氣溫高于某一特定指標溫度期間的溫度累積總和,是衡量氣候熱狀況的一個指標。318極夜(polarnight)出現(xiàn)在地球的南北極圈以內地區(qū),太陽終日在地平面以下的現(xiàn)象。319極晝(pokaday)出現(xiàn)在地球的南北極圈以內地區(qū),太陽終日不沒地平面以下的現(xiàn)象。320岬角(cape)又稱"地角"。向海(或河、湖)突出的陸地尖角。常見于半島前端。岬角通常是陡巖岸或由松散巖石組成。321間冰期(interglacialperiod)兩個冰期之間氣候比較溫暖的時期。此時高緯度地區(qū)的大冰蓋面積縮小,中、低緯度山岳冰川大規(guī)模后退,高山雪線大幅度升高,冰緣作用衰退,全球自然地理帶向兩極方向推移,世界海平面上升。322堿土(solonetz)是土壤吸收性復合體吸附一定數量的交換性納(占代換總量的15~20%或更高),通常處在高平的地形部位,地下水位較深。典型堿土的特征是:表層多為灰色,呈片狀或鱗片狀結構,含鹽量<0。5%,無定形二氧化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