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學(xué)文言文常見介詞初探古代漢語介詞的演化古漢語介詞多是由及物動詞虛化而成的一類詞,它仍然帶有及物動詞的特點,即要帶賓語。在有些情況下及物動詞的賓語可以隱含,但介詞的賓語較少隱含,因為介詞的語法功能就是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把自己的賓語引介給謂語的核心,從而表達種種復(fù)雜的語法及語義關(guān)系。例如:(1)屠懼,投以骨。(《聊齋志異·狼》)——屠戶很害怕,便把骨頭扔給它們。(2)隨園主人授以書而告之曰:“書非借不能讀也?!保ā缎}山房文集·黃生借書說》)——隨園主人把書借給(他)并告訴他說:“書不是借來的就不可能認真地去讀啊。”)(3)余將告于蒞事者,更若役,復(fù)若賦,則何如?(《唐柳先生集·捕蛇者說》)——我將(把你說的這些話)告訴給主管這件事的地方官,更換你的差使,恢復(fù)你的賦稅,怎么樣?這三個例句中的及物動詞“投”“授”“告”的賓語,在特定的語境下都隱含了。古代漢語介詞既然是由及物動詞虛化而來,因此有些介詞仍然保留著它們的動詞性質(zhì),即表示動作行為,帶賓語。例如:(1)(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戰(zhàn)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都認為我比城北徐公美。(2)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列子?兩小兒辯日》)——我認為太陽剛剛出來時距離我們近,而太陽正當空時(就距離我們遠了。)(3)人之為學(xué)有難易乎?(《白鶴堂詩文集?為學(xué)一首示子侄》)——人們求學(xué)有困難的和容易的嗎?(4)(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虞初新志?核舟記》)——雕刻成宮室、器具、人物。這四個例句中的“以”“為”都是及物動詞,仍然保留著它們的動詞性質(zhì)。古今漢語介詞的系統(tǒng)性基本上一致,但是某些介詞的用法和介賓結(jié)構(gòu)所處的語法位置古今是有差異的。古代漢語的介詞有兩類:第一類主要有“于(於、乎)”“以”“因”“由”“自”“與”“之”,這類介詞的主要特點是所帶賓語基本上是名詞性的,帶謂詞性賓語是個別現(xiàn)象;第二類主要有“縱”“雖”“如”“茍”“令”“倘”“即”“設(shè)”“假”“使”,這類介詞的主要特點是只能帶謂語性賓語。第二類介詞過去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為是連接偏正復(fù)句中的從屬分句的連詞,到目前為止,仍然是見仁見智,而且現(xiàn)代漢語系統(tǒng)一直都視其為連詞,為了與現(xiàn)代漢語詞類學(xué)的分類保持一致,這里不做研究。因此,用來做介詞賓語的只要是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與介詞一起組成介賓結(jié)構(gòu),作動詞或形容詞的狀語或補語,引介時間、處所、目的、原因、方式、對象等等。二、古代漢語幾個常見介詞用法例析古代漢語常用的介詞有“于(於、乎)、以、為、由、自、從、向、在、用、被”等,這些介詞的常見用法大部分都保存在現(xiàn)代漢語里,掌握起來并不困難。下面主要就中學(xué)語文課本中用法比較復(fù)雜、古今差異較大的幾個常見介詞“于(於、乎)”、“以”、“為”的用法作一些例析。介詞“于(於、乎)(一)“于”的用法例析“于”和“於(讀wū)”在上古并不同音,但作為介詞,它們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書寫形式。甲骨文中只用“于”不用“於”,先秦一些古籍如《左傳》、《荀子》等,“于”、“於”并用,戰(zhàn)國以后的古書則多寫作“於”。漢字簡化后,“於”又簡化為“于”?!昂酢弊值纳瞎乓襞c“于”相近,除經(jīng)常作為語氣詞外,還常作介詞用,用法基本上和“于”一致。介詞“于”可以引介與動作行為有關(guān)的處所、時間、對象、主動者和原因,還可以引介跟性質(zhì)和狀態(tài)的程度有關(guān)的比較對象。其用法主要有五種。第一種用法是引介處所、時間,和現(xiàn)代漢語的某些介詞如:“從、在、向、對”有些不同。就是“于”字的含義較寬泛,它只引介動作行為的處所、時間,而不包括方向。所以我們在理解文意和翻譯時,就要根據(jù)它所引介的處所和動詞謂語的關(guān)系,選擇適當?shù)默F(xiàn)代漢語的介詞。例如:亮見權(quán)于紫桑(《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諸葛亮在紫桑進見孫權(quán)。戰(zhàn)于長勺。(《左傳?莊公十年》)——在長勺打仗。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墨子?公輸》)——墨先生聽到這件事,馬上從魯國動身。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蘇軾:《石鐘山記》)——我剛心里動了動想要回去,然而很大的聲音就從水上想起來。以上四例均引介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例1、例2“于”相當于“在”;例3、例4“于”相當于“從”。引介處所的介賓結(jié)構(gòu)一般都位于謂語核心之后。生乎吾前。(韓愈:《師說》)——在我前頭出生(的人)。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諸葛亮:《出師表》)——在兵敗的時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難的關(guān)頭我奉命出使。子于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孔子在這一天哭泣過,就不再歌唱。這三例都是引介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于”相當于“在”。第二種用法是引介于事對象(于事指施事、受事以外的相關(guān)對象)。例如:告之于帝。(《列子?愚公移山》)——向天帝報告這件事。青,取之于藍。(《荀子?勸學(xué)》)——青顏色是從藍草里提取出來的。今為君計,莫若遣腹心自結(jié)于東,以共濟事業(yè)。(《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現(xiàn)在為您著急想,不如派遣一個親信的人自動地去跟東吳結(jié)成聯(lián)盟,來共同完成當代的大事業(yè)。這三例都是引介與事對象,“于”分別相當于“向”、“從”和“跟”。第三種用法是引介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現(xiàn)代漢語表示被動意義,常使用“被”,而文言文中被動意義的表達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介詞“于”,引介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例如:郤克傷于矣。(《左傳?成公二年》)——郤克被箭射傷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史記?屈原列傳》)——所以在宮內(nèi)被鄭袖迷惑,在外又被張儀欺騙。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韓愈:《師說》)——(他)不被當時的不良風(fēng)氣束縛住,跟我學(xué)習(xí)。例1、例2中的“于”都表示被動的意義,引介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相當于“被”。例3中的第一個“于”字表示被動,理解為“被”或“受”;第二個“于”字表示“跟”或“向”的意義。第四種用法是引介情況比較的對象。文言中,這種表示比較的用法在古書中一般只用“於”和“乎”,很少用“于”。由于表示比較,一般只放在形容詞謂語的后面。它的意義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比”,但在句中的位置不一樣,“比”和它的賓語要放在形容詞謂語的前面作狀語。例如: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捕蛇者說》)——苛酷的統(tǒng)治比老虎還要兇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人總是要死的,有的就比泰山還重,有的就比鴻毛還輕。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xué)》)——冰,是水結(jié)成的,但是比水還要涼。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以上四例中的“于(於)”“乎”引介動作行為的比較對象,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比”。第五種用法是引介情況或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文言文中,由“于”組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用在形容詞謂語或動詞謂語的后面,還可以引介情況或動作行為發(fā)生的原因,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由于”或“因為”。例如: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孟子?告子下》)——這樣人們才會明白因為憂患而圖謀生計,因為安樂而導(dǎo)致死亡的道理。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進學(xué)解》)——學(xué)業(yè)精通由于勤奮,荒廢由于玩樂;為人行事成功由于深思熟慮,失敗由于隨隨便便。例1“于”用在動詞謂語的后面,例2“于”用在形容詞謂語的后面,都是引介原因。(二)“于”的省略介詞“于”,在句中有時可以省略。例如: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guān)破秦,得復(fù)見將軍于也。(《史記?項羽本記》)——將軍(從)河北打仗,我(從)河南打仗,然而我自己也沒有想到能夠先進關(guān)打敗秦國,在這個地方又能夠和將軍見面?!昂颖薄保昂幽稀倍疾皇恰皯?zhàn)”的賓語,而是“戰(zhàn)”的補語,因此可以認為是省略了介詞“于”。元年,號令一出()太后。(《史記?呂后本紀》)——元年,一切號令都是(從)太后那里發(fā)出?!疤蟆辈皇恰俺觥钡馁e語,而是它的補語,所以可以看作是省略了介詞“于”。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資治通鑒?赤壁之戰(zhàn)》)——荊州的百姓依附曹操的,是(被)兵勢所逼罷了,不是心服曹操啊?!氨票鴦荨辈皇恰氨破缺鴦荨钡囊馑?,而是被兵勢所逼迫,所以引介主動者的介詞“于”顯然是省略了。(三)“于”的分辨“于”及其介賓結(jié)構(gòu)在句子中充當什么成分,很容易分辨,當它在謂語中心詞前面就是做狀語;當它在謂語中心詞后就是做補語。“于”引介的是處所、時間、與事對象、比較對、原因,還是行為的主動者,這個問題的分辨方法,首先要看謂語中心的詞類。當謂語中心詞是動詞的時候,“于”引介的是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或是行為的主動者;當謂語中心詞是形容詞的時候,“于”引介的多是比較對象,或原因。其次是要看“于”的賓語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當“于”的賓語是表示處所、時間的詞的時候,那么大多數(shù)就是引介動作行為發(fā)生的處所、時間;當“于”的賓語是人,或能發(fā)出動作的物的時候,那么大多數(shù)是引介動作行為的主動者。“于”引介與事對象的分辨問題,我們要把謂語中心詞的具體內(nèi)容和上下文意結(jié)合起來考慮,看一看全句是不是被動句,如果不能成為被動句式,那么就是引介的與事對象*(即與動作相關(guān)的對象)。否則就是引介的行為主動者。(例句見“于”的用法例析第二種和第三種。)介詞“以”“以”字本來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以為(認為、覺得)”例如: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論語?憲問》)——齊桓公之所以能夠吞并許多諸侯國,而不用一兵一卒,是因為管仲的力量啊。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戰(zhàn)國策?觸龍說趙太后》)——我覺得你替長安君打算得不長遠。以上兩例都是“以”用做動詞,分別是“用”、“認為”的意思。但更常見的是用作介詞。(一)介詞“以”用法例析介詞“以”的用法比較復(fù)雜,作為介詞,它后面一定是帶一個名詞或詞組,組成一個介賓結(jié)構(gòu),用來修飾謂語核心,可在謂語核心之前,也可在謂語核心之后。引介動作行為的憑借、時間、原因。常見的用法有以下四種。第一種用法是引介動作行為的憑借。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用、拿、把、憑”等?!耙浴钡馁e語可以是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例如:徐以勺酌油瀝之。(歐陽修:《賣油翁》)——慢慢用勺子舀起油,灌進葫蘆里。不用,則以紙貼之。(沈括:《活板?》)——不用的時候,就拿紙條貼在上面(做標記)。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列子?愚公移山》)——憑(您)殘存的年月剩下的力氣,還不能拔掉山上的一根細草。以區(qū)區(qū)百人,投身大敵。(徐珂:《馮婉貞》)——把很少的一百個人,投進很大的敵群里。以上例1、例2是引介工具,例3、例4是引介條件,分別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里的“用”、“拿”、“憑”、“把”。第二種用法是引介時間。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于”、“在”。例如:文以五月五日生。(司馬遷:《孟嘗君列傳》)——田文在五月五日出生。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漢書?蘇武傳》〉——蘇武在漢昭帝始元六年春到達京都。第三種用法是引介涉及的對象。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把”。例如:今以鐘磬置水中。(蘇軾:《石鐘山記》)——今天把鐘磬放在水里。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史記·項羽本紀》——把劉邦的話全部報告給項羽了。這兩例中的“以”及其介賓結(jié)構(gòu),分別修飾動詞“置”、“報”,引介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第四種用法是引介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耙浴币樵驎r,相當于“因”、“因為”、“由于”等,其賓語一般是謂詞性成分。例如:以其勇而聞于諸侯。(《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由于他的勇氣,而聞名于諸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陽樓記》)——不因外物的好壞和個人的得失或喜或悲。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記》)——因為它的環(huán)境太冷清了,不能常時間地呆在那里,于是記下當時的情景就離開了。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史記·陳涉世家》)——扶蘇因為多次進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到外邊去帶兵。以上四例,都是引介原因,“以”可譯作“因為”。(二)“以”的賓語提前與省略有時為了強調(diào)介詞“以”的賓語,可以把它提到“以”的前面,有時還可以隱含。例如:1、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語·公治長》)——他聰明而好學(xué),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看作羞恥,因為這稱他為“文”。2、一以當十(《史記·項羽本紀》——用一個抵擋十個。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寡人之于國也》——在五十畝住宅場地上種上桑樹,五十人可以憑借(它)穿上絲織品的衣服??梢裕ǎ┮粦?zhàn)。(《左傳·曹劌論戰(zhàn)》——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列子·愚公移山》——河曲智叟沒有(什么話)可以拿來回答。以上例句中,例1、例2中是“以”的賓語前置。例3、例4、例5都可看作是賓語的隱含(省略),隱含的賓語大都在上文中不遠的地方出現(xiàn)過,在“以”后再出現(xiàn)就顯得重復(fù)了,因此,“以”后賓語的隱含是有條件的。我們今譯時,往往需要補足一個代詞性的東西。如“亡以應(yīng)”就是“沒有什么話拿來回答”,省略了“什么話”這類代詞性的東西。(三)“以”的分辨介詞“以”各種用法的分辨,一般說來還是比較容易的?!耙浴焙竺婵傄幸粋€名詞或詞組,組成一個介賓結(jié)構(gòu),來修飾動詞謂語。所以我們只要看到“以”后有名詞或詞組,而全句只有一個動詞時,那么“以”就是介詞。當“以”的賓語承前省略,緊接其后的是動詞而不是名詞,這時只要我們注意一下“以”的前面是不是還是個動詞,若不是,“以”就是介詞,若是,“以”就是連詞。介詞“為”(一)“為”的用法例析介詞“為”(讀wèì),相當于“替”、“給”或“因為”。它構(gòu)成的介賓結(jié)構(gòu)只能放在謂語動詞之前作狀語。引介動作行為涉及的對象、目的、原因、主動者。其主要用法有四種。第一種用法是引介涉及的對象。例如:1、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墨子·公輸》——公輸替楚國建造云梯這種作戰(zhàn)器械。2、秦王為趙王擊缶。(《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給趙王擊瓦盆。以上兩例中,“造”、“擊”涉及的對象分別是“楚國”和“趙王”,“為”可譯為“替”、“給”。第二種用法是引介動作行為的目的?!盀椤毕喈斢诂F(xiàn)代的“為”、“為了”等。例如:1、始知文章和為時而著。(白居易:《與元九書》)——這才懂得文章是為了適應(yīng)時代而寫的。2、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孟子·魚我所欲也》——今天卻為了華美的住宅而接受它。例2中的第一個“為”都是引介目的的介詞。第三種用法是引介原因,可譯作“因為”。例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大自然的運行變化是有規(guī)律的,不會因為統(tǒng)治者的不同而存在或消亡。非為織作遲。(《樂府詩集·孔雀東南飛》)——不是因為我織得慢。這里的“為”都是“因為”的意思。第四種用法是引介主動者?!盀椤弊鳛榻樵~,常用來表示被動意義,引介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相當于“被”,例如:山巒為晴雪所洗。(袁中道:《滿井游記》)——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過。其印為予群眾所得,(《夢溪筆談·活板》)——那些活字模被我的侄子們得到了。3、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有如此強大的國勢,卻被秦國一貫的暴力所挾制。這里,“為”分別引介了“晴雪”、“予群眾”和“秦人積威”。(二)“為”后賓語的省略介詞“為”的賓語有時也可以省略,這類賓語常常是“之”、“我”、“此”等代詞,一般從上下文可以看出。例如:1、愿為()市鞍馬。(《樂府詩集·木蘭詩》)——我愿替(父親出征)去買馬和馬具。2、煩大巫嫗為()入報河伯。(《史記·西門豹治鄴》)——麻煩大巫婆為(這件事)去報告河神。這兩例中的“為”后都省略了“此”這樣的代詞,在翻譯時需要補出來。(三)“為”的分辨分辨介詞“為”也不是很困難的事情,只要看它后面還有沒有別的動詞,若有別的動詞,一般來說“為”就是介詞,若沒有就是動詞,若“為”在句末,一般是語氣詞。三、古今介詞的語法聯(lián)系與差別古今漢語介詞的系統(tǒng)性基本上一致,但是某些介詞的用法和介賓結(jié)構(gòu)所處的語法位置古今是有差異的。這里以“于”、“以”、“為”三個介詞為例作一比較。(一)用法聯(lián)系與差別1、介詞“于”用于引介處所、時間,現(xiàn)代漢語里還一直沿用。例如:“寫于北京”、“寓教于樂”、“成立于一九四九年”、“于上午抵達武漢”等,但在古漢語里,比較寬泛,它只引介處所、時間,而不含方向。介詞“于”有時可以隱含,古代作品中有時“乎”同“于”的作用完全一樣,而現(xiàn)代漢語里很少見。2、介詞“于”引介與事對象的用法,現(xiàn)代漢語里也常見。例如:“獻身于教育事業(yè)”、“有利于各國人民”等。但不用“乎”。3、介詞“于”引介比較對象的用法,現(xiàn)代漢語里有時也使用。例如:“黨的利益高于一切”。4、介詞“于”引介主動者和原因的用法,現(xiàn)代漢語中基本上不用了。5、介詞“以”的用法,現(xiàn)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高。例如:“兩天以后”(時間)、“以失敗而告終”(原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優(yōu)良的環(huán)境吸引外商”、“以公路為界”(憑借)等。此外,成語還保留了介詞“以”的賓語提前的用法。例如:“一以當十”、“夜以繼日”等?!翱梢浴痹诠糯鷿h語中是“可以之……”的省略,這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完全消失,現(xiàn)代漢語里的“可以”是一個能原動詞。6、介詞“為”引介對象、目的、原因、主動者的幾種用法,現(xiàn)代漢語中基本都可以看到,但使用范圍較小,頻率較低。例如:“為人民服務(wù)”、“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不為情而動心”、“為生活所迫”等。(二)介賓結(jié)構(gòu)所處語法位置的差異1、介詞“于”及其介賓結(jié)構(gòu),在句子里充當狀語或補語,用在動詞或謂詞性詞組的前邊或后邊,其補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都要移作狀語。例如:“戰(zhàn)于長勺”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在長勺打仗”;“生乎吾前”應(yīng)翻譯成“在我前頭出生”;“告之于帝”要譯成“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業(yè)精于勤”就是“學(xué)業(yè)由于勤奮而精通”;“寒于水”如果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比水寒”;“傷于矢”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被矢傷”。2、介詞“于”在古代漢語中引介處所時,有時可以隱含(省略),讓處所名詞直接用在謂語動詞或動賓詞組的后邊作補語,這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很少用的,例如“林盡水源”等于說“林盡(于)水源”,即“桃花林到水源為止”;“然足下卜之鬼乎”等于說“然足下卜之(于)鬼乎”,即“可是您向鬼神問過這件事嗎”。3、介詞“以”及其介賓結(jié)構(gòu),可以在謂語核心之前,也可以在謂語核心之后,在句子里充當狀語或補語,這和現(xiàn)代漢語大體上是一致的。但也有少數(shù)情況在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需要在語序上作微調(diào),使其更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例如:“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如果譯成地道的現(xiàn)代漢語就是“把劉邦的話全部(具)報告給項羽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介詞“以”的賓語,在古漢語中,可以提到“以”的前面,有時還可以隱含。例如:“一以當十”就是“以一當十”;“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聊齋志異??狼三則》)”等于說“蓋以(假寐)誘敵”即“才認識到前面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這種辦法來引誘對方”。4、介詞“為”的介賓結(jié)構(gòu)所處的語法位置完全與現(xiàn)代漢語一致,這里就不再贅述了??傊沤駶h語介詞的系統(tǒng)性是一脈相承的,既有其傳承性,也有發(fā)展變化。無論是在介詞的用法上,還是在介賓結(jié)構(gòu)所處語法位置上,古今漢語都有些細微末節(jié)的差異,但是,只要我們在學(xué)習(xí)的時候,留心觀察,認真思考,仔細比較,就不難發(fā)現(xiàn)和掌握其中的區(qū)別,學(xué)好古代漢語也就成了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主要參考文獻:1、張雙棣:《古代漢語知識教程》,北大出版社,2005年2、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出版社,1984年3、郭錫良:《古代漢語》,北京出版社,1986年4、《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wù)印書館,1998年5、張之強:《古代漢語語法知識》,北京出版社,1980年6、高慶賜:《古代漢語知識六講》,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7、韓昌森:《少年文言知識十講》,少兒出版社,1986年8、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話翻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年9、原建平:《文言文全解》,人民日報出版社,2005年10、《中學(xué)語文課本》,人教社,2001年中考文言文真題十篇一公子①留趙十年不歸。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公子恐其怒之,乃誡門下:“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辟e客皆背魏之趙,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會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于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魏王見公子,相與泣,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走蒙驁②。遂乘勝還秦軍至函谷關(guān),抑秦兵,秦兵不敢出。秦王患之,乃行金萬斤于魏,求晉鄙③客,令毀公子于魏王曰:“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今為魏將,諸侯將皆屬,諸侯徒聞魏公子,不聞魏王。公子亦欲因此時定南面而王,諸侯畏公子之威,方欲共立之?!鼻財?shù)使反間,偽賀公子得立為魏王未也。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將。公子自知再以毀廢,乃謝病不朝,與賓客為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注]①公子:即信陵君,是“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②蒙驁:秦國大將。③晉鄙:人名,曾被信陵君所殺。7.下列句中的“于”與“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于河外”中的“于”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告之于帝B.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C.所欲有甚于生者D.萬鐘于我何加焉8.下列對人物的分析評價有錯誤的一項是()(2分)A.面對秦國的進攻,魏王多次派人去請公子,公子不肯回到魏國,主要是擔(dān)憂魏王的責(zé)怪。B.面對毛公、薛公的勸說,公子幡然醒悟,立即返回魏國,說明他是知錯能改的人。C.公子為將后,諸侯都派軍隊救助魏國,最終大敗秦軍,表明公子在諸侯間威望很高,公子的才能卓著。D.打敗秦軍后,公子面對榮耀不能謙虛面對,反而沉溺酒色,最終因之身亡,令人嘆息。9.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①魏王患之患:②語未及卒卒:③求晉鄙客求:④公子亡在外十年矣亡:10.翻譯下列句子(4分)(1)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2分)譯:(2)魏王日聞其毀,不能不信。(2分)譯:二袁渙,陳郡扶樂人也??っ?/p>
為功曹,后辟分府,舉高第。劉備之為豫州,舉渙茂才。后避地江淮間,為袁術(shù)所命。術(shù)每有所咨訪,渙常正議,術(shù)不能抗,然敬之不敢不禮也。頃之,呂布擊術(shù)于阜陵,渙往從之,遂復(fù)為布所拘留。布初與劉備和親,后離隙。布欲使渙作書詈辱備,渙不可,再三強之,不許。布大怒,以兵脅渙曰:“為之則生,不為則死。”渙顏色不變,笑而應(yīng)之曰:“渙聞唯德可以辱人,不聞以罵。使彼固君子邪,且不恥將軍之言,彼誠小人邪,將復(fù)將軍之意,則辱在此不在于彼。且渙他日之事劉將軍,猶今日之事將軍也,如一旦去此,復(fù)罵將軍,可乎?”布慚而止。布誅,渙得歸太祖(指曹操)。渙言曰:“夫兵者,兇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鼓之以道德,征之以仁義,兼撫其民而除其害。夫然,故可與之死而可與之生。公明哲超世,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今之把以失其民者,公既戒之矣,海內(nèi)賴公,得免于危亡之禍,然而民未知義,其唯公所以訓(xùn)之,則天下幸甚!”太祖深納焉。是時新募民開屯田,民不樂,多逃亡。渙白太祖曰:“夫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宜順其意,樂之者乃取,不欲者勿強?!碧鎻闹?,百姓大悅。遷為梁相,為政崇教訓(xùn),恕思而后行,外溫柔而內(nèi)能斷。以病去官,百姓思之。前后得賜甚多,皆散盡之,家無所儲,終不問產(chǎn)業(yè),乏則取之于人,不為白敫
察之行,然時人服其清。時有傳劉備死者,群臣皆賀;渙
以嘗為備舉吏,獨不賀。7、下列句中的“之”與“猶今日之事將軍也”中的“之”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輟耕之壟上B、鳴之而不能通其意C、悍吏之來吾鄉(xiāng)D、故時有物外之趣8、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2分)
A.袁渙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分手后遇事亦處處維護劉備的形象,身在曹營而心系故主。
B.袁渙不畏權(quán)勢,據(jù)理力爭,體察民情,受到人民的敬重。
C.袁渙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力勸曹操不可發(fā)動師出無名的戰(zhàn)爭。
D.袁渙溫和坦誠,重義輕利,不炫耀自己邀取功名,對曹操屢有勸諫,受到了曹操的器重。
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4分)(1)再三強之,不許(2)彼誠小人邪(3)且不恥將軍之言(4)渙白太祖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然敬之不敢不禮也。
譯文:(2)古之所以得其民者,公既勤之矣。譯文:三衛(wèi)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也。父茲,有大節(jié),不應(yīng)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陳留,茲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異之,數(shù)詣茲議大事。從討董卓,戰(zhàn)于滎陽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會奉詔命,聘貴人于魏,因表留臻參丞相軍事。追錄臻父舊勛,賜爵關(guān)內(nèi)侯,轉(zhuǎn)為戶曹掾。文帝即王位,為散騎常侍。及踐阼,封安國亭侯。帝幸廣陵,行中領(lǐng)軍,從。征東大將軍曹休表得降賊辭,“孫權(quán)已在濡須口”。臻曰:“權(quán)恃長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偽辭耳?!笨己私嫡撸貙⒃p所作也。明帝即位,進封康鄉(xiāng)侯,加侍中。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關(guān),絕其糧道?!蹦艘哉闉檎魇駥④?,假節(jié)督諸軍事,到長安,亮退。還,復(fù)職,加光祿大夫。是時,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數(shù)切深。及殿中監(jiān)擅收蘭臺令史,臻奏案之。詔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惡其勤事也,誠以所益者小,所墮者大也。臣每察校事,類皆如此,懼群司將遂越職,以至陵遲矣。”幽州刺史毌丘儉上疏曰:“陛下即位已來,未有可書。吳、蜀恃險,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無用之士克定遼東。”臻曰:“儉所陳皆戰(zhàn)國細術(shù),非王者之事也。吳頻歲稱兵,寇亂邊境,而猶案甲養(yǎng)士,未果尋致討者,誠以百姓疲勞故也。且淵生長海表,相承三世,外撫戎夷,內(nèi)修戰(zhàn)射,而儉欲以偏軍長驅(qū),朝至夕卷,知其妄矣。”儉行軍遂不利。臻遷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進爵長垣侯,邑千戶,封一子列侯。(選自《三國志·魏書》,有刪改)7.下列句中的“以”與“誠以百姓疲勞故也”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項()2分A、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B、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何以戰(zhàn)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衛(wèi)臻,字公振,陳留襄邑人,因其父衛(wèi)茲隨曹操戰(zhàn)死而受到曹操器重。曹丕繼任魏王后任命衛(wèi)臻為散騎常侍,稱帝后又封衛(wèi)臻為安國亭侯。B.征東大將軍曹休給曹丕送來表章,說得到了吳軍降將的口供,稱孫權(quán)已經(jīng)來到濡須口,衛(wèi)臻認為一定是敵軍因害怕而散布的謠言。C.衛(wèi)臻將殿中監(jiān)擅自拘留了蘭臺令史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認為當初衛(wèi)臻反對建造宮殿,自己已經(jīng)收心,衛(wèi)臻不應(yīng)再管殿中監(jiān)這件事。D.毌丘儉上疏明帝說不如姑且用國中閑置的兵力,前去克定遼東,衛(wèi)臻認為東吳連年舉兵,進犯邊境,應(yīng)該尋找機會平定東吳而不是克定遼東。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4分)(1).數(shù)詣茲議大事(2).及踐阼(3).臻數(shù)切深(4)而猶案甲養(yǎng)士1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1)太祖每涉郡境,輒遣使祠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制侵官之法,非惡其勤事也,誠以所益者小,所墮者大也。(2分)四魏其侯竇嬰①者,孝文后從兄子也。父世觀津人。喜賓客。孝文②時,嬰為吳相,病免。孝景初即位,為詹事③。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竇太后愛之。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從容言曰:“千秋之后傳梁王?!碧髿g。竇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太后由此憎竇嬰。竇嬰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竇嬰門籍,不得入朝請。孝景三年,吳楚反,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乃召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太后亦慚。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寧可以讓邪?”乃拜嬰為大將軍,賜金千斤。嬰乃言袁盎、欒布諸名將賢士在家者進之。所賜金,陳之廊廡下,軍吏過,輒令財④取為用,金無入家者。竇嬰守滎陽,監(jiān)齊趙兵。七國兵已盡破,封嬰為魏其侯。諸游士賓客爭歸魏其侯。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⑤、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節(jié)選自《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注】①魏其(jī)侯竇嬰(?~前131):觀津人,字王孫。歷仕漢文、景、武三朝。②孝文:即漢文帝。③詹事:掌管皇后、太子宮中事物的官。④門籍:古代懸掛在宮殿門前的記名牌。⑤財:通“裁”,酌量,裁度。⑥條侯:即周亞夫。6.下列句中的“之”與“陳之廊廡下”中的“之”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輟耕之壟上B.悍吏之來吾鄉(xiāng)C.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D.益慕圣賢之道7.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在這篇節(jié)選的文字中,有兩位對立面的人物:竇嬰和竇太后。竇嬰堅決反對傳位梁孝王,因此遭竇太后的冷遇。B.袁盎、欒布等雖是名將賢士,但受奸臣迫害,不被重用,后因竇嬰的推薦得以重用。C.吳、楚謀反,漢景帝重新起用竇嬰,任其為大將軍。后因平定七國之亂有功,竇嬰被封為魏其侯。D.漢景帝時,竇嬰的聲譽很高,每當朝廷商議大事,別的大臣都不敢和他與條侯周亞夫平起平坐。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①酒酣,從容言曰酣:②竇嬰亦薄其官薄:③王孫寧可以讓邪寧:④輒令財取為用輒:9.翻譯下列句子(4分)(1)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2分)譯:(2)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2分)譯:五蔡澤者,燕人也,游學(xué)干諸侯。之趙,見逐。之韓、魏,遇奪釜鬲①于途,蔡澤乃西入秦。將見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澤,天下雄俊弘辯智士也,彼一見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奪君之位?!狈饿侣?,使人召之。蔡澤入,則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見之,又倨。范雎讓之曰:“子嘗宣言欲代我相秦,寧有之乎?請聞其說!“蔡澤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吳起、越之大夫種,其卒然亦可愿與?“范雎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說,復(fù)謬曰:”何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義之至也,忠之節(jié)也。是故君子以義死難,視死如歸。生而辱,不如死而榮。士固有殺身以成名,惟義之所在,雖死無所恨,何為不可哉!“蔡澤曰:“今商君、吳起、大夫種之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稱三子致功而不見德,豈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豈不期于成全邪!身與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庇谑欠饿路Q善。乃延入坐,為上客。后數(shù)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見蔡澤,與語,大說之,拜為客卿。范雎因謝病請歸相印。昭王新說蔡澤,遂拜為秦相,東收周室。蔡澤相秦數(shù)月,人或惡之,俱誅,乃謝病歸相印,號為綱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卒事始皇帝。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質(zhì)于秦。(節(jié)選自《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注:①釜鬲:行廚炊具。②三子:指商君、吳起、大夫種,他們都是功成被殺。6.下列句中的“以”與“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中的“以”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以塞忠諫之路也B.祭以尉首C.策之不以其道D.先帝簡拔以遺陛下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范雎評說商鞅、吳起、大夫種的一席話,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對這三人的真實看法,范雎這樣說,更多的就是為了堵住蔡澤的嘴,使其理屈詞窮。B.范雎見到蔡澤后,雖然蔡澤行長揖之禮又下拜,但蔡澤心里不快,最主要的是蔡澤的到來對他構(gòu)成了威脅。C.蔡澤游學(xué)四方,向各國諸侯求取官位,都沒有獲得機會。D.蔡澤作為秦國使者出使燕國,在燕國三年,燕王就把太子丹送到秦國當了人質(zhì)。8.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4分)①范雎知蔡澤之欲困己以說說:②范雎讓之曰讓:③乃謝病歸相印謝:④遂拜為秦相拜:9.翻譯下列句子。(4分)①子嘗宣言欲代我相秦,寧有之乎?②乃延入坐,為上客。
六周昌者,沛人也。及高祖起沛,從沛公。昌為人強力,敢直言。昌嘗燕時①入奏事,高帝方擁戚姬,昌還走。高帝逐得,騎周昌項,問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紂之主也。”上笑之,然尤憚周昌。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而周昌廷爭之強,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后見周昌,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笔菤q,戚姬子如意為趙王,年十歲,高祖憂萬歲之后不全也。乃召周昌,謂曰:“吾欲固煩公,公強為我相趙王?!庇谑轻阌反蠓蛑懿秊橼w相。高祖崩,呂太后使使召趙王,其相周昌令王稱疾不行。使者三反,呂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昌既被征,太后使使召趙王,王果來,至長安月余,見鴆殺。昌謝病不朝見,三歲而卒,謚曰悼侯。【注】①燕時:“燕”通“宴”,安閑。燕時,指休息的時候。7.下列“之”與“陛下即桀紂之主也”中的“之”的用法相同的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B.多助之至C.具答之D.悵恨久之8.下列對本文內(nèi)容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2分)()A.周昌為人耿直,敢于直諫,曾當面指責(zé)劉邦如桀紂,反對改立太子。B.漢高祖劉邦處事不拘小節(jié),為社稷立賢不立嫡,雖未成功但不愧是一代開國明君。C.周昌堅決反對劉邦立如意為太子,高祖死后.他卻極力維護趙王安全。D.趙王如意被呂后執(zhí)意召至長安,被毒殺,最終消除了呂后心頭之患。9.解釋下列加點字。(4分)①高帝方擁戚姬②公強為我相趙王③昌還走④昌謝病不朝見10.翻譯下列句子。(4分)①呂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②微君,太子幾廢。七于成龍,字北溟,山西永寧人??滴趿辏w四川合州知州。四川大亂后,州中遺民裁百馀,而供役繁重。成龍請革宿弊,招民墾田,貸以牛種,期月戶增至千。后遷湖廣黃岡同知,駐岐亭,嘗微行村堡,周訪閭里情偽,遇盜及他疑獄,輒蹤跡得之,民驚服。十三年,署武昌知府。吳三桂犯湖南,師方攻岳州,檄成龍造浮橋濟師,甫成,山水發(fā),橋圮,坐奪官。十七年,遷福建按察使。有民以通海獲罪,株連數(shù)千人,獄成,當駢戮。成龍白康親王杰書,言所連引多平民,宜省釋。王素重成龍,悉從其請。十九年,擢①直隸巡撫。宣化舊有水沖沙壓地千八百頃,前政金世德請除糧,未行,為民累。成龍復(fù)疏請,從之。又以其地夏秋屢被災(zāi),請治賑。未幾,卒于官。成龍歷官未嘗攜家屬,卒時,將軍、都統(tǒng)及僚吏入視,惟笥②中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shù)器而已。上曰:“于成龍督江南,或言其變更素行。及卒后,始知其始終廉潔,為百姓所稱。殆因素性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注:①擢:提拔,選拔。②笥:一種盛飯食或衣物的竹器。6.下列句中的“以”與“貸以牛種”中的“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祭以尉首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以土礫凸者為邱D.以激怒其眾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康熙六年,于成龍任四川合州知州,合州百姓賦稅徭役很繁重,于成龍請求革除舊弊。B.十七年,有百姓因為犯罪株連幾千人,于成龍上書康親王,請求查明真相,康親王沒有聽從。C.十九年,宣化前任長官金世德上奏請求朝廷免除百姓田賦,沒有得到批準,繁重的田賦成為百姓的負擔(dān)。D.于成龍為官清廉,生活節(jié)儉,去世后遺物只有綈袍一襲、床頭鹽豉數(shù)器,皇帝對其一生功績表示贊嘆。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①州中遺民裁百馀裁:②嘗微行村堡微:___________③檄成龍造浮橋濟師檄:④又以其地夏秋屢被災(zāi)被:9.翻譯下列句子(4分)(1)遇盜及他疑獄,輒蹤跡得之,民驚服。(2分)譯:(2)殆因素性鯁直,不肖挾仇讒害,造為此言耳。(2分)譯:八魏孝文帝自發(fā)平城至洛陽,霖雨不止。丙子,詔諸軍前發(fā)。次日,帝戎服,執(zhí)鞭乘馬而出。群臣稽顙①于馬前。帝曰:“謀略已定,大軍將進,諸公更欲何云?”尚書李沖等曰:“今者之舉,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獨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無其辭,敢以死請!”帝大怒曰:“吾方經(jīng)營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屢疑大計;斧鉞有常,卿勿復(fù)言!”策馬將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諫。帝乃諭群臣曰:“今者興發(fā)不小,動而無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遷中土;茍不南伐,當遷都于此,王公以為何如?欲遷者左,不欲者右?!卑捕ㄍ跣莸认鄮浫缬?。王楨進曰:“‘成大功者不謀于眾?!癖菹缕堓z南伐之謀,遷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蒼生之幸也?!比撼冀院羧f歲。時舊人雖不愿內(nèi)徙,而憚于南伐,無敢言者,遂定遷都之計。帝以群臣意多異同,謂鎮(zhèn)南將軍于烈曰:“卿意如何?”烈曰:“陛下圣略淵遠,非愚淺所測。若誠心而言,樂遷之與戀舊,適中半耳?!钡墼?“卿既不唱異,即是肯同,深感不言之益。”使還鎮(zhèn)平城,曰:“留臺②庶政,一以相委?!薄咀ⅰ竣倩?sǎnɡ):古代跪拜禮,屈膝下拜,以額觸地,表示極度的虔誠。②留臺:即平城。(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有改動)6.下列句中的“而”與“執(zhí)鞭乘馬而出”中的“而”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拔山倒樹而來B.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C.言和而色夷D.學(xué)而時習(xí)之7.下列對文段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孝文帝身穿軍服全副武裝,作勢將帶領(lǐng)大軍向南進發(fā)。B.大臣們都反對孝文帝南征,紛紛勸諫孝文帝不要一意孤行。C.孝文帝聲稱要往南討伐一統(tǒng)天下,其實只是想讓群臣同意遷都洛陽。D.于烈相信孝文帝的深謀遠慮,完全贊同遷都之舉。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①策馬將出策:▲②安定王休等相帥如右如:▲③陛下茍輟南伐之謀輟:▲④一以相委委:▲9.翻譯下列句子。(4分)(1)臣等有其意而無其辭,敢以死請!(2分)譯:▲(2)卿既不唱異,即是肯同,深感不言之益。(2分)譯:▲九張春,字泰宇,同州人。天啟二年,遼東西盡失,廷議急邊才,擢①山東僉事。關(guān)外難民云集,春運籌有方,事理而民不病。崇禎元年,兵部尚書王在晉惑浮言,劾春嗜殺。春具揭辯,關(guān)內(nèi)民亦為訟冤。在晉復(fù)劾其通閹克餉,遂削籍,下法司治。明年,法司言春被劾無實,乃釋之。三年正月,永平失守,起春永平兵備參議。春言:“臣身已許此城,不敢少規(guī)避。但必求濟封疆,此臣區(qū)區(qū)之忠,所以報圣明而盡臣職也。”因言兵事不可預(yù)泄,乞賜陛見,面陳方略,帝許之。既入對,帝數(shù)稱善,進春參政。已而偕諸將收復(fù)永平諸城,論功加太仆少卿,候巡撫缺推用,以無援于朝也。永平當兵燹②之余,閭閻(yán)困敝,春盡心撫恤,人益懷之。四年八月,大清兵圍大凌河新城,命春監(jiān)總兵吳襄、宋偉軍馳救。九月二十四日渡小凌河。越三日次長山,距城十五里,大清兵以二萬騎來逆戰(zhàn)。春營被沖,諸軍遂敗,襄先敗,春復(fù)收潰眾立營。時風(fēng)起,春命縱火,風(fēng)順,火甚熾,天忽雨反風(fēng),士卒焚死甚眾。少頃雨霽,兩軍復(fù)鏖戰(zhàn),偉力不支亦走。春及參將張洪謨、楊華征,游擊薛大湖等三十三人俱被執(zhí)。諸人見太宗文皇帝皆行臣禮,春獨植立不跪。曰:“忠臣不事二君,禮也。我若貪生,亦安用我!”令剃發(fā),不從。居古廟,服故衣冠,迄不失臣節(jié)而死。(節(jié)選自《明史·張春傳》)【注釋】①擢:提拔。②兵燹:戰(zhàn)禍。6.下列句中的“而”與“事理而民不病”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拔山倒樹而來B.人不知而不慍C.言和而色夷D.委而去之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張春才能出眾,常常臨危受命。永平失守,他被起用為兵備參議,曾向皇帝面陳方略;大凌河之戰(zhàn),他奉命監(jiān)軍奔馳救援,竭忠盡智。B.張春體恤百姓,深受愛戴。關(guān)外難民云集,他治理籌劃,永平戰(zhàn)禍之后,他盡心安撫百姓,所以被彈劾時,百姓都為他訴冤。C.張春報效國家,不計榮辱。擔(dān)任兵備道,他政績很好但無大的升遷,曾被誣下獄又獲釋起用,無論境遇如何,都對國事盡心盡力。D.張春忠于國家,守志不屈。大凌河之戰(zhàn)中,軍營被沖,諸軍潰敗,張春率領(lǐng)剩余兵眾立營再戰(zhàn);被俘后不下跪不剃發(fā),最終守節(jié)而死。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4分)①兵部尚書王在晉惑浮言惑:②春具揭辯具:③閭閻困敝閭閻:④大清兵以二萬騎來逆戰(zhàn)逆:9.翻譯下列句子。(4分)①明年,法司言春被劾無實,乃釋之。②此臣區(qū)區(qū)之忠,所以報圣明而盡臣職也。十鮑勛字叔業(yè),泰山平陽人也,建安十七年,太祖辟勛丞相掾。二十二年,立太子,以勛為中庶子,出為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弟為曲周縣吏,斷盜官布,法應(yīng)棄市。太子數(shù)手書為之請罪,勛不敢擅縱,具列上。勛前在東宮,守正不撓,太子固不能悅,及重此事,恚望滋甚。會郡界休兵有失期者,密敕中尉奏免勛官,久之,拜侍御史。文帝受禪,勛每陳“今之所急,唯在軍農(nóng),寬惠百姓。臺榭苑園,宜以為后?!蔽牡蹖⒊鲇潍C,勛停車上疏。文帝手毀其表而兢行獵,中道頓息,問侍臣曰:“獵之為樂,何如八音也?”侍中劉曄對曰:“獵勝于樂。”勛因奏:“劉曄佞諛不忠,阿順陛下過戲之言。請有司議罪以清皇朝。”帝怒作色,罷還,即出勛為右中郎將。黃初四年,尚書令陳群等并舉勛為御史中丞。帝不得已而用之,百僚嚴憚,罔不肅然。六年秋,帝欲征吳,勛面諫。帝益忿之,左遷勛為治書執(zhí)法。帝從壽春還,屯陳留郡界。太守孫邕見,出過勛。時營壘未成,但立標,邕邪行不從正道,軍營令史劉曜欲推之,勛以塹壘未成,解止不舉。大軍還洛陽,曜有罪,勛奏絀遣,而曜密表勛私解邕事。詔曰:“勛指鹿為馬,收付廷尉?!蓖⑽痉ㄗh:“正刑五歲。”三官駁:“依律罰金二斤。”帝大怒曰:“勛無活分,而汝等敢縱之!”太尉鐘鯀等并求請勛罪。帝不許,遂誅勛。勛內(nèi)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無余財。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為勛嘆恨。[注]棄市:一種刑罰。6.下列加點的“以”與“請有司議罪以清皇朝”中的“以”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2分)()A.固以怪之矣B.屬予作文以記之C.可以一戰(zhàn)D.皆以美于徐公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鮑勛在文帝即位前曾在東宮任職,那時文帝就不喜歡鮑勛,后來鮑勛外出任職又拒絕了文帝的請托,就更被文帝厭恨。B.文帝要去游獵,鮑勛犯顏直諫,文帝怒而拒諫。獵罷歸來后,文帝卻又不得已提升鮑勛為御史中丞。C.文帝抓住私解孫邕一事,要泄私憤,但廷尉、三官都不主張從重判刑,這使文帝十分憤怒。D.文帝不顧大臣們的請求處死了鮑勛,不久,文帝也死了,人們都為忠廉好施而屈死的鮑勛嘆息和遺憾。8.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①太子數(shù)手書為之請罪書:②罔不肅然罔不:③恚望滋甚恚:④帝益忿之益:9.翻譯下列句子。(4分)(1)太子郭夫人弟為曲周縣吏,斷盜官布,法應(yīng)棄市。(2分)答:(2)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為勛嘆恨。(2分)答:文言文真題十篇答案一7.(2分)B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成語英文翻譯
- 政府公開招標合同實例
- 安全活動協(xié)議范本
- 服裝設(shè)計版權(quán)共享協(xié)議
- 建筑用工協(xié)議
- 2024年農(nóng)場種植土地租賃合同
- 人才招聘委托協(xié)議
- 住房抵押擔(dān)保借款合同的樣本版
- 【初中地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的影響》教學(xué)課件-2024-2025學(xué)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
- 共同購房合作協(xié)議書范本
- 兄妹4人繼承房產(chǎn)協(xié)議書范文
- 上海市市轄區(qū)(2024年-2025年小學(xué)五年級語文)部編版期中考試(下學(xué)期)試卷及答案
- GB/T 44692.2-2024危險化學(xué)品企業(yè)設(shè)備完整性第2部分:技術(shù)實施指南
- 2024年煤礦安全管理人員(機電運輸)考試題庫(濃縮500題)
- 網(wǎng)絡(luò)協(xié)議分層設(shè)- 快遞環(huán)節(jié)我能懂 課件 2024-2025學(xué)年人教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級全一冊
- 供應(yīng)鏈安全培訓(xùn)教材課件
- 地 理知識點-2024-2025學(xué)年七年級地理上學(xué)期(人教版2024)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級上冊數(shù)學(xué)第三章 代數(shù)式學(xué)業(yè)質(zhì)量測試卷(含答案)
- 2024秋期國家開放大學(xué)《可編程控制器應(yīng)用實訓(xùn)》一平臺在線形考(形成任務(wù)3)試題及答案
- 宣傳視頻拍攝服務(wù) 投標方案(技術(shù)方案)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術(shù)細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