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提問的設計和實踐_第1頁
巧妙提問的設計和實踐_第2頁
巧妙提問的設計和實踐_第3頁
巧妙提問的設計和實踐_第4頁
巧妙提問的設計和實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巧妙提問的設計和實踐

摘要:巧妙的提問,是指采用生動的語言、新穎的方式、準確的設問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勢、激活學生思維,最終獲得知識、提高技能。本文論述了巧妙提問的設計及其在教學中的實踐。

關鍵詞:提問;設計;實踐

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巧妙的提問來不斷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使課堂教學成為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體現。何為提問藝術?筆者認為,提問藝術是指巧妙的提問,是教師采用生動簡潔的語言、新穎奇妙的方式、準確鮮明的設問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勢,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廣泛參與、主動求知,從而養(yǎng)成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最終獲得知識、提高技能的一種方法。

一、巧妙的提問之特性

首先,它必須具有濃厚的趣味性。正如生物學家達爾文在自傳中所說的那樣:“就我記得我在學校時期的性格來說,其中對我后來發(fā)生影響的,就是我有強烈多樣的興趣?!庇纱丝梢?,興趣對每個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設計的提問帶有濃厚的趣味性,它往往會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即使是極少數有厭學情緒的學生,也會精神振作起來,逐步使他們感到學習并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樂趣。而對大多數同學來說,巧妙的問題會像磁鐵一樣吸引住他們,促使他們的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tài),情緒的高漲會作用于學生主動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為課堂教學的階段性發(fā)展注入“催化劑?!彼杂腥苏f,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不能不說它是學生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心理條件。

其次,它必須具有鮮明的靈活性。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提問無論是內容和形式一般都是死板單一、索然無味的,所以其結果也只能是啟而不發(fā)、事倍功半。而巧妙問題的設計體現在它的靈活多變性上。語文課堂教學中,它可以以一點為擴散中心,靈活地變換角度條件;它可以以條件為擴散中心,多角度地變換問題;它還可以以結構為擴散中心,多層次地變換內容。只要問題的答案是科學的,言之有理的,就是正確的。同時,教師假如能做到巧設計、巧出擊、巧主動,能使教學內容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特殊為一般,達到由表及里、舉一反三、“牽一發(fā)動全身”的效果。“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花引來百花香”,巧妙的提問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采取靈活多變的學習方式,從而讓學生以高漲的熱情和創(chuàng)造性進入愿學、會學、善學的境界。

再次,它必須具有深刻的啟發(fā)性??鬃釉缇驼f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國外也有一句流傳很廣的名言:“劣等的教師向人奉送真理,優(yōu)等的教師教人發(fā)現真理。”由此可知,在課堂教學中,問題始終是學生思維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問題設計中,帶有深刻啟發(fā)性的問題,往往能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因為帶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一般都巧在啟發(fā)的時機和力度上。試想一下,如果學生在學習中遇到思維暫時阻塞的時候,或者思維一時難以啟動的時候,或者渴求而不可得的時候,教師及時、準確地進行指導點撥,并且這種指導和點撥是在一種新穎奇妙的提問形式中表現出來的,這就會使學生顯得更容易被接受。同時,在啟發(fā)的力度上,提出的問題不僅要“巧”,更要體現在“妙”字上。它要求教師問得明、問得準、問得恰到好處,給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提供思維的線索,指出跨越思維誤區(qū)的途徑,從而開啟學生的思維,進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嶄新境界,最終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巧妙的提問之方法

筆者認為,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設疑是至關重要的。巧妙的提問,是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是帶有綜合性的導向手段,也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結果。它成了學生發(fā)現疑難、分析疑難,最終自主解決疑難的一把金鑰匙。那么,巧妙的提問有哪些方法呢?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中,歸納為以下幾種:

1.激趣法

這是一種用新穎、奇妙的提問,創(chuàng)設一個愉悅的教學情境,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主動性學習的一種方法。例如筆者在開始上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前,在黑板上板書課題時,特地將“叔叔”這個詞用紅粉筆書寫,并提出問題:為什么要把這個詞用紅粉筆書寫呢?這個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經過短暫的思索,學生開始爭著發(fā)言了。有的說,叔叔是爸爸的弟弟,也是文中若瑟夫的親叔叔,彼此是親人。有的說,血濃于水,親人之間在我們生活的社會里,應當是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而文中看不到這種現象。這時,筆者就因勢利導,又啟發(fā)開導學生:為什么在資本主義社會里,人與人之間會變得如此冷漠無情呢?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的答案。這堂課,學生自始至終以飽滿的熱情、主動的意識參與課堂教學,師生配合,氣氛和諧,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搭橋法

這是筆者在教學中,針對學生的思維一時受阻的情況,及時給學生適當的指導和點撥,并通過巧妙的提問,使學生跨越思維障礙,從而通過不斷探索最終解決問題的一種方法。

眾所周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維一時受到阻塞,這種現象是難免的。關鍵在于教師要有意識地“搭橋鋪路”,讓學生找到問題的癥結,從而走出思維的誤區(qū)。下面這個教例就做得十分成功:

《刻舟求劍》是一則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當筆者面對七年級的學生,要求領悟這則寓言的寓意時,同學們盡管發(fā)言很熱烈,但始終說不到點子上。確實,這個問題對于缺乏生活經歷的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時,筆者就開始“搭橋鋪路”了: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再講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位母親每天給一家三口燒飯,用三碗米。有一天,家中來了兩個客人,這位母親仍然只燒了三碗米飯,結果飯就不夠吃了。這時,母親終于發(fā)現自己不對了。同學們能說出這位母親不對在哪里嗎?頓時,課堂氣氛又開始活躍起來。最終,大家把答案歸結到“情況變了,這位母親的辦法沒有變”上。筆者趁熱打鐵,把刻舟求劍那個人與這位母親相比較,同學們頓開茅塞,都會心地笑了。原來問題都出在缺乏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墨守陳規(guī)上。這樣,比較深奧的問題通過搭橋法就順利地解決了。

3.逆向法

這是筆者在教學中,把問題巧妙地從反面來提出,即進行逆向思維訓練,讓學生以反推正,從而正確認識事物本質的一種方法。用逆向法提出問題,能加強對學生思維訓練的力度,使教學跌宕起伏,高潮迭起。

筆者在教學魯迅的《社戲》時,先不板書課題,而是先發(fā)問?!渡鐟颉愤@篇課文的題目概括了本文的中心事件。而同學們有沒有發(fā)現文章的開頭、結尾用較多的篇幅寫的并不是社戲,大家認為是否有離題之疑?正如筆者所料,同學們眉頭緊皺,開始閱讀課文。接著,同學們各自主動發(fā)表看法,并展開辯論。最后,大家的看法趨向一致,認為《社戲》這個題目并非魯迅先生的敗筆或疏忽,恰恰是需要我們通過逆向思維才能認識到它的用意所在的。因為文章開頭、結尾的有些段落,對社戲這一中心事件作了很好的烘托和鋪墊。至此,同學們疑竇頓開,個個神采飛揚。巧妙的逆向法提問把同學們引向了成功之途。

4.漸進法

這是筆者在教學中,貫徹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層層深入地提出一連串問題,使學生面對艱深的知識,采用層層剝繭的形式,一步步地完成學習任何的方法。

筆者在教學《三個枸杞豆》時,一位同學對文中“太陽像一個車輪”這句話不理解,主動提出發(fā)問。為什么作者把太陽比作車輪,而不比作其它類似的事物呢?首先,從車輪的形狀上分析。有的學生認為,車輪是圓形的,跟太陽相似。然后,從車輪的特點上分析。有的學生又說,因為車輪和太陽一樣,是能運動的。接著,再聯(lián)系上下文,啟發(fā)學生從車輪的喻義上分析,同學們終于明白了這個比喻的深刻含義,它指的是流逝的時間。暗示我們別虛度年華,悔恨終生,時間是構成生命的材料。正是依靠循序漸進的發(fā)問方法,在難度大,坡度陡的知識面前,教師為學生搭設了一個個臺階,使學生經過一番努力,終于跨越了未知的高度。

5.比較法

這是筆者在教學中,把兩種以上的事物或相聯(lián)系的兩篇作品聯(lián)系起來,進行異中求同、同中求異的比較,促使學生擴展閱讀思路,強化閱讀能力的一種方法。

在九年級語文教材中,有兩篇優(yōu)美的散文《綠》和《囚綠記》。為了抓往重點、突出難點,使學生掌握比較這一思維方式。筆者決定把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進行閱讀。在比較閱讀中,要求學生找出這兩篇文章在內容和形式上有什么相似點。同學們先從感性認識到,從內容上來說,這兩篇文章描寫的對象都是“綠”,都表達了對綠的生命的贊美。從形式上來說,都采用了以物抒情的方式。然后,再從理性上啟發(fā)學生分析,在贊“綠”的形式上,兩名作者采用的方法相同嗎?同學們通過比較,感受到《綠》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法表達對“綠”的贊美;而《囚綠記》則是先抑后揚,“囚綠”的原因也是為了表達對“綠”的贊美,只不過是表達形式不同罷了。通過這堂課,同學們悟出了一個道理:在寫某一事物時,由于作者對生活有不同的體驗,因此,采用的表達形式也是各不相同的。我們要學習他們各自的特點,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自身能力。

6.遷移法

這是筆者在教學中,將已有的知識化為新的知識,從而達到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結構,建立一種新的認識結構的方法。它可以激勵學生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達到“善學”的目的。

筆者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的教學中,不僅僅讓學生理解鄒忌認為妻、妾、客贊美自己,是由于“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的緣故,而是在已掌握上述知識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認識“鄒忌精神”在今天的借鑒意義。由鄒忌這個人遷移到他的精神內涵,再遷移到我們今天學習的意義,這是一種新穎的認知結構。同學們沿著教師指點的軌跡步步深入。有的說,鄒忌在眾人的贊美聲中,有自知之明,能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值得學習。有的說,鄒忌能實事求是,客觀地認識自己,這種精神難能可貴。有的同學則回答得更深刻,對每個人來說,“鄒忌精神”值得提倡,對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