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龍“白馬非馬”之我見_第1頁
公孫龍“白馬非馬”之我見_第2頁
公孫龍“白馬非馬”之我見_第3頁
公孫龍“白馬非馬”之我見_第4頁
公孫龍“白馬非馬”之我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公孫龍“白馬非馬”之我見

摘要:“白馬非馬”一命題歷來被看作是中國古代邏輯史上一個詭辯論的實例。本文所要論證的是,不能簡單地將這一命題看作是詭辯,它更多地包含了公孫龍對名與實之間關系問題的闡發(fā)及澄清,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邏輯命題。

關鍵詞:公孫龍;白馬非馬;名;實

中國邏輯思想孕育、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那時,我國的社會政治制度正逐漸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社會局勢動蕩不安,諸侯列國紛紛為自己的政治制度辯解,與此相適應,在思想界呈現(xiàn)出了諸子群起、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也就是在各家各派相互爭辯的過程中,觸及到許多充滿邏輯因素的名稱、概念、命題,學者們對其進行不懈的研究、探討,從中提取出了初具規(guī)模的邏輯思想體系。這是中國古代邏輯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其中公孫龍?zhí)岢龅摹鞍遵R非馬”又是這一階段中的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命題。

公孫龍,復姓公孫,名龍,字子復,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在現(xiàn)存的《公孫龍子》一書中,收有后人摘錄其言行的《跡符》篇,文章開首處講道:“公孫龍,六國時辯士也,疾名實之散亂,因資材之所長,為‘守白’之論,假物取譬,以‘守白’辯,謂白馬為非馬也?!边@里,對公孫龍?zhí)岢銎滢q題的動機略有陳述,即:因厭惡名實散亂而倡“白馬非馬”論。由此可見,公孫龍是為解除名實散亂之弊才提出“白馬非馬”的??杀娝苤?,“白馬非馬”是一個與常識截然相悖的命題,人們在此不禁會產(chǎn)生這樣的疑惑,既為審實正名,又怎么會提出這樣一個與現(xiàn)實相矛盾的命題呢?此命題的提出不僅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而且,在其后的幾千年里,人們對之爭論不休,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從表面上來看,“白馬非馬”的提出與公孫龍審實正名的初衷恰相違背,而且事實上,后人在解釋這一命題時,也多將“白馬非馬”當作一個詭辯論的實例來對待。其實不然。從歷史的角度看,我們會發(fā)現(xiàn),到公孫龍所處之時,早有前人發(fā)出“禮崩樂壞”之興嘆,更兼其時已歷經(jīng)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高峰,正是百廢待興的時候,而公孫龍所要做以及所能做的就是:正視、總結并反思名實散亂的客觀現(xiàn)實,在此基礎上嘗試著進行審實正名的理論探索?!鞍遵R非馬”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來的,也正因此,“白馬非馬”論不能被簡單地看作為一個詭辯論的命題。在公孫龍那里,“白馬非馬”論已被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同時,這一命題的提出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所引發(fā)的問題以及公孫龍對其作出的解答(理論體系的嘗試性的建構)為其后邏輯理論系統(tǒng)的形成開辟了道路。

一、“白馬非馬”通釋

“白馬非馬”包含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就內(nèi)容而言,所揭示的是名與實的關系問題;第二層就范圍而言,揭示出名與名之間的差異問題。

首先,從名稱是對現(xiàn)實事物的指稱來看,“馬”是用以命形的,“白”是用以命色的,命色的不等同于命形的?!榜R”指稱的是現(xiàn)實中具有馬的形態(tài)特征的事物;而白馬,就公孫龍在此處的側重點來說,指稱具有白色屬性的事物(如白色的馬),色與形在現(xiàn)實中對應之物不同,則其相應的名稱的內(nèi)容也不同,所以白馬不等同于馬。這是名稱、概念與名稱、概念所指陳的事物之間的關系問題。

再者,從名稱、概念所涉及的范圍來說,馬,包括了黃馬、黑馬、白馬等各種各樣的馬,是一般性的概念;而白馬則指白顏色的馬,是關于具體事物的概念,二者不能互相取代。名稱、概念與名稱、概念所指陳的內(nèi)容息息相關,可當這種指陳關系確定下來后,它們之間便又存在一個概念范圍的涵括性的問題,這可具體化為特殊概念與一般概念之間的關系,也即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之間的關系問題。單就概念本身所涉及的范圍具有確定性而言,馬是馬,白馬是白馬,前者不是后者,后者不是前者,當然,白馬不是馬了。

按照上面的解釋,“白馬非馬”并不會引起疑義。不論是就名與實的關系,還是就名與名的關系,“白馬”與“馬”都各有所指(就名指稱實而言),亦各有所用(就名與名各有其指稱范圍而言),二者不容混淆,就此而言,不能將白馬與馬作簡單的等同處理,因而,“白馬非馬”一命題在這此意義上是成立的??蛇@一命題所引起的疑義也是存在的。

從一般的常識來看,白馬怎能不是馬呢?但是,這里所討論的問題是在純粹邏輯學的意義上講的,因而與現(xiàn)實事物相比,該問題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應區(qū)別對待,此一也。而人們在談論這一邏輯命題時所產(chǎn)生的“疑義”,究其根由則是由于人們將概念與現(xiàn)實、概念(一般概念)與概念(特殊概念)——也即名與實、名與名——相混淆而造成的,此二也。公孫龍用“白馬非馬”這一本就容易引起疑義的命題,也正是要人們注意并正視這一點,由此明晰名與實、名與名之間各自的關系。

二、《白馬論》中的詰難

公孫龍在《白馬論》中對“白馬非馬”作了精辟的論述。文中借客人之口對公孫龍所發(fā)出的詰難,集中地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于“白馬非馬”論所產(chǎn)生的疑義,同時,這些疑義也正是公孫龍所面對和需要解答的問題。通過對這些疑義的陳述與辯白,公孫龍總結并歸納的一系列有關名、實的邏輯規(guī)則也藉此而得以澄清;進一步地,我們將會看到,“白馬非馬”論是公孫龍邏輯學說的一次應用。在此,有必要先對《白馬論》中的詰難加以分析。

客中所發(fā)詰難主要以以下三段話為代表:

詰難一,“曰:有白馬不可謂無馬也。不可謂無馬者,非馬也?有白馬為有馬,白之,非馬何也?”

客人問道:(在現(xiàn)實中)有白色的馬不可以說沒有馬。而不可以說沒有馬,難道不等于說(有白馬為)有馬嗎?說有白馬為有馬,可是又說白色的馬不是馬,這是為什么呢?

詰難二,“曰:以馬之有色為非馬,天下非有無色之馬也,天下無馬,可乎?”

客人再問:因為有色的馬(被認為)不是馬,可是,天底下沒有無色的馬,(天下沒有無色的馬,因而說)天下沒有馬,可以嗎?

詰難三,“曰:以‘有白馬為有馬’,謂有白馬為有黃馬,可乎?”

(筆者的理解是)客人又問:因為可以謂有白馬為有馬,(而前已講過,求馬,黃、黑馬皆可致,故而,有黃馬、黑馬皆為有馬,所以,)有白馬為有黃馬,可以嗎?

對于詰難一,我們說,客人完全立足于現(xiàn)實而無視概念,如果切就現(xiàn)實中的事物而言,我們不難領悟到有白馬不可以說無馬的含義,可是,公孫龍所欲為之辯白的是概念、名稱。概念、名稱不等同于現(xiàn)實之物,因為即使不同的概念、名稱可以指稱同一事物,如:對著一匹白馬,我們可以說:它是馬、它是白馬。但是概念于現(xiàn)實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就概念而言,概念所對應的范圍不相同,不能就此而說,馬是白馬,白馬是馬;這兩者根本不能等而論之。其實這里不僅僅涉及到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的問題,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了現(xiàn)實之物與概念、名稱之間的差別,這為其后對以概念說明現(xiàn)實世界的合法性加以論證的邏輯學的創(chuàng)立提供了契機,即:將概念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劃分開來;而這之后人們必然面臨的問題便是,為概念描述現(xiàn)實界爭取合法性,這也是“正名”的任務。

詰難二是詰難進一步深化的結果。在此客人通過詰難一非但沒有將現(xiàn)實與概念區(qū)分開來,反而更徹底地將二者混淆了。現(xiàn)實中根本沒有無色的馬,既然(根據(jù)詰難一)可能說有色的馬不是馬,那理所當然地也可以說天下沒有馬了。這是因漠視概念與概念所反映的現(xiàn)實之物問的差別所導致的。誠然,概念是反映現(xiàn)實事物的,但不能就此將概念等同于現(xiàn)實之物,從而,當人們就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來推說“白馬非馬”時,并不意味著說現(xiàn)實中的白馬不是馬。概念與概念所反映的現(xiàn)實之物之間是有差別的,無視這種差別所引致的混亂正是人們需要正名、需要為名與實之間的關系加以界定、規(guī)范的原因。

詰難三顯然與前二者不同,區(qū)別在于,前二者都徘徊于現(xiàn)實與概念之間,而第三個詰難卻是在概念范圍中的純粹詭辯??腿说耐普撌沁@樣的:因為可以說有白馬為有馬,而有黃馬(或黑馬)也可以說有馬,所以,有白馬為有黃馬(或黑馬)。顯然,這是不正確的推論,而之所以會出來這樣的錯誤,是由于忽視了概念內(nèi)涵、外延的區(qū)別,將“等同”作了簡單的理解。公孫龍對此提出異議,以馬與黃、黑、白馬諸概念之間的差異為根據(jù)反駁對方,指出“馬者,無去取于色,故黃、黑馬皆所以應;白馬者,有去取于色,黃、黑馬皆所以色去,故白馬獨可以應耳?!边@是對一般的概念和特殊的概念詳加區(qū)分得出的結論,說明概念與概念之間有待于人們?nèi)ヨb別和區(qū)分,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將白馬、黑馬、黃馬與馬這些概念不加區(qū)別,簡單地等同起來。

由上述可以看出,“白馬非馬”論所引出的疑義恰恰向人們提出了區(qū)分名與實、名與名,并闡明、論證名指稱實的合理性的任務。其中著重指出,在面對純粹的概念時,應將之與在現(xiàn)實中所對應的實物區(qū)別開來,相對獨立地對待;同時,對于概念本身也應予以區(qū)分,依據(jù)指涉范圍的不同,概念可分為一般概念與特殊概念,二者不應被簡單地等而視之。

至此,公孫龍從邏輯學的角度將現(xiàn)實界與思維界加以劃分,即名稱、概念與名稱、概念所指稱的事物,并進而闡述了名稱、概念的使用規(guī)范。不僅如此,公孫龍還須對名、實的劃分及對應關系的合理性作以論證,而這也是名稱、概念的劃分及使用規(guī)則的依據(jù)。

三、公孫龍的解答

公孫龍的邏輯思想集中地體現(xiàn)在他的《指物論》與《名實論》當中。這兩篇文章對名與實、名與名之間的關系問題作了簡明扼要的論述,其中不僅將名稱、概念與名稱、概念所反映的對象加以徹底的劃分,而且還對反映現(xiàn)實之物的名稱、概念予以界定、規(guī)范,指出名稱、概念在反映實物時應遵循的邏輯原則,除此之外,他還說明并論述了概念中的一般概念與具體概念的區(qū)別,其中充分體現(xiàn)了邏輯思想中概念的內(nèi)涵與外延的關系問題。

“大地與其所產(chǎn)焉,物也”(《名實論》),構成世界的是物,是實體存在,這是公孫龍思想體系的理論基石,同時,在他看來,世界上本來沒有名稱、概念,名稱、概念只是在人們認識反映客觀實在的時候才出現(xiàn)的,可是反過來,萬事萬物倘若不被概念所反映,那么,人們就不能稱謂事物,不能相互交流,可見用概念、名稱來反映事物是必要的。

物無不是用概念來反映的,而概念也必須反映事物,事物與概念存在對應的關系,但不是簡單等同的關系。“物莫非指,而指非指”(《指物論》),世上萬物沒有不是由概念來反映、指稱的,但反映物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概念所反映指稱的物。比如,白馬和馬,它們都指稱現(xiàn)實事物,但是概念“白馬”與“馬”畢竟不等同于現(xiàn)實中白色的馬和具有馬的特征的馬,概念就是概念,而實物就是實物,將二者劃分開來說明二者各有相對獨立的一面。既然如此,為實物尋找合適的名稱、概念和使名稱、概念與其所指恰相對應,即在二者之間建立可靠的聯(lián)系,便需要有一定的原則、規(guī)范。

公孫龍在他的《名實論》中,講道:“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實以實其所實而不曠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蹦澄锱c反映某物的概念,在內(nèi)容與范圍上相等、相符,不超出也不缺少,這樣便能做到不過、不曠而位其所位,這也就是“正”。再具體地說,一個名稱、概念必須恰切地反映一個事物或一類事物,所以,有“彼彼止于彼,而此此止于此”(《名實論》)之說,也就是說,彼名僅限指稱彼之實,此名僅限指稱此之實;倘若一個名稱既可指此,又可指彼,所謂“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名實論》),就無法正確地反映事物,從而人們在借名稱、概念認識事物時便會出現(xiàn)混亂。只有在明確概念和實物之間的關系之后,遵循名稱指稱實物的這一基本的規(guī)則,人們才能正確地使用名稱、概念來反映事物。

此外,事物有個別事物和作為一類的事物的區(qū)別,從而概念也有特殊概念和一般概念的區(qū)別。對此,公孫龍在《指物論》的后半部分里有所論述:“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不存在不用概念反映的物,即言,物無不是用概念來反映的,概念并非不是概念,指稱具體之物的概念才不等同于一般的概念。文中區(qū)分了物指(具體事物的概念)與指(一般的概念),強調(diào)反映具體事物的概念與反映類的概念所涉及的范圍是不同的,如同概念與實物不同一樣,概念與概念也是不相等同的,白馬與馬,各自所指稱與之對應的對象,其內(nèi)涵與外延不相同,所以才有白馬不是馬的結論,這并不是什么詭辯,它恰恰是說明名與實不相等同的實例。

公孫龍的邏輯思想是自成體系的。本文所涉及到的主要是他在名、實的關系問題上的論述。“白馬非馬”論無非是要告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