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探秘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_第1頁
第三節(jié) 探秘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_第2頁
第三節(jié) 探秘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_第3頁
第三節(jié) 探秘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_第4頁
第三節(jié) 探秘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節(jié)探秘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課后篇鞏固提升合格考基礎練河流形態(tài)萬千,讓人產生無限遐想,自古至今描寫河流的詩句數不勝數。下圖反映了內蒙古草原上的河流彎曲景象。據此完成1~2題。1.形成圖中河流形態(tài)的主要原因是()A.地勢起伏大B.地面斷裂下陷C.流水侵蝕和沉積作用D.風力沉積作用2.下列詩句中能體現河流堆積地貌的是()A.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C.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D.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解析第1題,圖中河流形態(tài)呈蛇曲狀,形成這種河流形態(tài)的主要原因是在河流彎曲處,河流在凹岸侵蝕,凸岸沉積,使河流的彎曲程度加大。第2題,詩句中的“白鷺洲”屬于河流堆積地貌。答案1.C2.B讀等高線(單位:米)圖,完成3~5題。3.圖中B處的地形名稱是()A.沖積扇 B.河口三角洲C.山脊 D.懸崖4.圖中河流堆積物從B處到A處堆積的情況是()A.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地堆積B.由B處到A處依次是黏土、粉砂、砂、礫石C.由B處到A處依次是礫石、黏土、粉砂、粗砂D.由B處到A處依次是礫石、砂、粉砂、黏土5.圖中C處河段河谷形態(tài)及所受的外力作用分別是()A.“V”形,流水侵蝕 B.“V”形,流水沉積C.“U”形,流水搬運 D.“U”形,冰川侵蝕解析第3題,圖中B處位于河流流出山口處,由于地勢變平,河道變寬,泥沙沉積,形成沖積扇。第4題,圖中河流從B處到A處是從上游到下游的過程,在河流的沉積過程中,顆粒大的先沉積,顆粒小的后沉積,因此,由B處到A處依次是顆粒由大到小的礫石、砂、粉砂、黏土。第5題,圖中C處河段位于河流的上游,受流水侵蝕作用,河谷呈“V”形。答案3.A4.D5.A牛軛湖是由河流的變遷或改道,曲形河道自行裁彎取直后留下的舊河道形成的湖泊。下圖①②③④示意某牛軛湖的形成過程。讀圖,完成6~7題。6.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該牛軛湖的演變順序是①③④②B.a處沉積作用明顯,b處侵蝕作用明顯C.該牛軛湖肯定位于平原地區(qū)D.河流的流向是自c向d7.該牛軛湖的作用可能有()A.阻滯河流泄洪 B.適合漁業(yè)生產C.擴大了河流航運里程 D.擴大灌溉范圍解析第6題,當河曲越來越彎,水量增加時河流便裁彎取直,從裁彎取直處流動,原有河曲被廢棄,形成牛軛湖,故A正確;牛軛湖形成初期,河流沿河曲擺動,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圖中a處是凹岸,以侵蝕作用為主,b處是凸岸,以堆積作用為主,B錯;牛軛湖多位于地勢平坦地區(qū),有明顯的侵蝕和堆積作用,而內蒙古高原地勢也平坦開闊,所以不一定都位于平原地區(qū),故C錯;本題沒有說明是南北半球,如果是北半球,右岸侵蝕嚴重,河流流向就有可能自d向c,D錯。第7題,湖泊可以調蓄洪水,利于泄洪,A錯;牛軛湖適合漁業(yè)生產,B正確;河流裁彎取直后,從直的河道航行,縮小了河流航運里程,C錯;擴大灌溉范圍一般與修建水利工程有關,圖中并沒有表明,故D錯。答案6.A7.B8.讀北半球某區(qū)域圖,完成下列各題。(1)圖中①②兩處河谷形狀的區(qū)別:①處河谷呈“V”形,②處河谷呈槽形。原因分別是:①處位于河流上游,河流流速快,以侵蝕為主;②處位于河流下游,河流流速慢,作用加強,河谷展寬。

(2)河流在②處匯入海洋,形成的流水地貌是。形成過程可表述為:河口水流速度,加上海水的作用,河流搬運的物質逐漸形成。如果①處及附近地區(qū)林地變?yōu)楦?會導致上游地區(qū)加劇,②處河口地貌面積將。

答案(1)下蝕和溯源(向源頭)向河谷兩岸侵蝕(側蝕)(2)三角洲慢頂托沉積水土流失擴大等級考提升練沖(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碎屑物質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下圖為祁連山北麓沖(洪)積扇的局部示意圖,新沖積扇的上部以礫石為主,農業(yè)生產很少利用。據此完成1~2題。1.與古沖積扇相比,新沖積扇后退的原因是()A.祁連山下降 B.河流搬運作用減弱C.祁連山上升 D.河流堆積作用減弱2.新洪積扇上部利用很少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較高 B.缺乏土層C.光照不足 D.降水稀少解析第1題,與古沖積扇相比,新沖積扇后退,說明河流徑流量減少,搬運能力減弱。第2題,新沖積扇的上部以礫石為主,缺乏土層,難以進行農業(yè)生產,因而利用很少。答案1.B2.B下圖為我國長江某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3~4題。3.有人說該河段“富”,也有人說該河段“險”,“富”和“險”分別是指()A.九省通衢地上懸河 B.洞庭湖畔赤壁戰(zhàn)場C.魚米之鄉(xiāng)九曲回腸 D.黃金水道險灘密布4.歷史上,此段河道變化頻繁的主要因素是()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B.地勢平坦和流水作用C.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D.地殼變動和人類活動解析第3題,根據題目提示以及圖示,可以判斷出該河段是長江的荊江段。荊江段有兩大特征:一是為地上懸河,二是河道彎曲。荊江段位于長江中游平原地區(qū),地勢平坦,水網密集,是魚米之鄉(xiāng);該河段河道彎曲,有九曲回腸之險。故選C。第4題,長江流出三峽后,進入長江中游平原地區(qū),水流速度變慢,泥沙大量堆積,形成地上懸河,河道易發(fā)生變化。故選B。答案3.C4.B讀古黃河三角洲演變模式圖,完成5~6題。5.甲、乙、丙三處土層形成由先到后的順序是()A.甲、丙、乙B.乙、甲、丙C.甲、乙、丙D.丙、乙、甲6.與b時段三角洲快速發(fā)展無關的因素為()A.水下坡度平緩B.海水頂托C.黃河中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見效D.渤海灣潮流作用弱解析第5題,此處位于古黃河三角洲附近,土層的形成原因是流水堆積作用。越向下堆積時間越早,故丙最先形成,之后乙、甲依次形成。故選D。第6題,1128年至1855年我國沒有進行有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故選C。答案5.D6.C黃河小北干流是指黃河禹門口至潼關河段,全長132.5千米。該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匯入;河道擺動頻繁,沖淤變化劇烈,為典型的堆積性游蕩河道。下圖為黃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圖。據此完成7~9題。7.黃河小北干流為堆積性游蕩河道,是因為該河段河流()A.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節(jié)變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8.黃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擺動范圍較小的主要影響因素有()①河水流量②支流匯入③沿岸地貌④兩岸巖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導致黃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劇增,擺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積增強D.侵蝕加強,河床加深解析第7題,堆積性游蕩河道必須要具備含沙量大、沖淤變化顯著等特點。含沙量大為淤積提供了基礎條件,流量季節(jié)變化大為沖淤的季節(jié)變化提供了基礎條件,只有沖淤不斷變化,才能導致河道的游蕩(改道)。因此D正確。第8題,若河流處于深、窄的地形中,且兩岸物質堅硬不易被侵蝕,則河道游蕩范圍會受到限制,反之河道游蕩范圍會擴大,因此C正確。河水流量和支流匯入在不同河段差別不大,因此可以排除其他選項。第9題,主汛期,流量和含沙量較大的渭河匯入黃河小北干流的下游,會導致下游水位抬高,進而導致黃河小北干流上游河段落差減小,流水受阻(頂托作用),流速減慢,水位會抬升,泥沙淤積增強。答案7.D8.C9.C10.讀黃淮海平原地形圖和地形圖中A、B兩點間沖積扇剖面圖,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各題。(1)黃淮海平原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為。

(2)簡述沖積扇的形成過程。(3)描述黃河沖積扇沉積顆粒物的空間分布特征。解析第(1)題,黃淮海平原為河流帶來的泥沙堆積而形成的,為流水沉積作用。第(2)題,沖積扇形成過程可以從地形對河流流速、攜帶泥沙能力角度進行分析。第(3)題,由圖2可以得到答案。答案(1)流水沉積(堆積)(2)河流攜帶泥沙流出山口,坡度變緩,流速減慢,河水搬運能力下降,泥沙不斷堆積,形成沖積扇。(3)分布特征:自西向東顆粒逐漸變小,自西向東沉積厚度逐漸變小。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河流故道,指河流遷徙、改道后遺留下來的廢棄河道。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是我國典型的河流故道分布區(qū)。下圖為鄂南某地河流故道群。河道廢棄過程中,裸露洲灘面積擴大,速生樹種種植明顯增加。材料二沿江、濱湖的低地四周用堤壩圍護并設置灌排系統的農業(yè)區(qū)稱為“垸”。它通過水閘與外部江湖連接,一般在枯水期開閘引水入垸,有時也會在洪水期開閘引水入垸。(1)枯水期引水入垸主要為了,洪水期引水入垸主要為了。

(2)圖示河流故道群形成后,對甲、乙兩地間長江河道的影響主要是、。

(3)形成裸露洲灘的主要外力作用是。分析其適合速生樹種生長的自然原因。

(4)為什么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是我國典型的河流故道分布區(qū)?解析第(1)題,結合材料分析,該地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枯水期降水少,此時引水入垸主要是為了引水灌溉或抵抗旱情;洪水期降水豐富,河流水位上漲,此時引水入垸主要是為了調蓄洪水。第(2)題,讀圖可知,河流故道原為長江干流,受長江裁彎取直影響逐漸廢棄,從而使甲乙之間的長江河道變直,長度變短。第(3)題,形成裸露洲灘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沉積。自然原因可以從氣候、土壤、水源、地形等方面分析,包括裸露洲灘地形平坦,受流水沉積作用影響,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且土質疏松,通氣透水性好;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靠近河流,灌溉水源充足。第(4)題,結合所學知識讀圖分析,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地形平坦,受凹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