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要(中高職)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_第1頁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要(中高職)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_第2頁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要(中高職)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_第3頁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要(中高職)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_第4頁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要(中高職)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要00概述01模塊1輝煌燦爛的傳統(tǒng)文學02模塊2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哲學03模板3巧奪天工的傳統(tǒng)技藝04模塊4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建筑05模塊5百花齊放的傳統(tǒng)演藝06模板6異彩紛呈的傳統(tǒng)書畫07模板7民以為天的傳統(tǒng)飲食08模板8妙手回春的傳統(tǒng)醫(yī)藥09模板9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風俗10模板10修齊治平的傳統(tǒng)道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要概述引語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賦予其時代內涵,運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治國理政,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應對國內外重大挑戰(zhàn),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轉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精神力量。學習目標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含的基本內容。初步認識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對于進一步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領會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對于增強青年學生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中國古代文學樣式和代表主要有:(1)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如:始祖神話的女媧補天,創(chuàng)世神話的盤古開天,洪水神話的大禹治水,抗爭神話的后羿射日、精衛(wèi)填海以及戰(zhàn)爭神話的黃帝戰(zhàn)蚩尤等。概述一、傳統(tǒng)文學(2)先秦時期的散文包括歷史散文,如《尚書》《春秋》《左傳》《戰(zhàn)國策》等,諸子散文,如《論語》《墨子》《孟子》等。(3)兩漢時期的樂府民歌代表作有《孔雀東南飛》《郊祀歌》《東門行》《十五從軍征》等。概述一、傳統(tǒng)文學(4)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著名的有曹操的《短歌行》《觀滄海》,左思的《詠史》以及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等。(5)唐宋元時期的詩、詞、曲出現了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詞四大代表人物:蘇軾、李清照、辛棄疾、柳永,以及元曲四大家: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等。(6)明清時期的小說有四大名著:《西游記》《紅樓夢》《水滸傳》和《三國演義》。概述一、傳統(tǒng)文學概述一、傳統(tǒng)文學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思想有:(1)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張“有教無類”,強調因材施教;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強調啟發(fā)教學;注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強調學用結合。(2)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主張“回歸自然”,復歸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老子全盤否定文化教育的價值。《老子》一書中有關教育思想的主要論點:第一,文化墮落論;第二,人性“復歸”論;第三,“絕圣棄智”論。概述二、傳統(tǒng)哲學(3)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思想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實用技術的傳習。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zhàn)爭(非攻),推崇節(jié)約、反對鋪張浪費(節(jié)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guī)律(天志)等。(4)以韓非為代表的法家思想主張以法治國,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經濟上主張廢井田,重農抑商,獎勵耕戰(zhàn);政治上主張廢分封,設郡縣,君主專制,仗勢用術,以嚴刑峻法進行統(tǒng)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則主張禁斷諸子百家學說,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其學說為君主專制的大一統(tǒng)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論根據和行動方略。概述二、傳統(tǒng)哲學概述二、傳統(tǒng)哲學中國的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古代的建筑藝術和文化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建筑影響巨大。我國古代建筑以漢族木結構建筑為主體,包括少數民族的優(yōu)秀建筑在內,形式多樣、技藝高超,是世界上延續(xù)歷史最久、分布地域最廣、風格最為明顯的獨特的藝術體系。主要有:(1)宮殿建筑如北京故宮、西藏布達拉宮等。(2)城墻建筑如北京的萬里長城、南京的古城墻等。(3)園林建筑如北京頤和園、蘇州拙政園等。(4)壇廟佛塔建筑如西安的大雁塔、河南的少林寺等。(5)民居建筑如福建的土樓、北京的四合院等。概述三、傳統(tǒng)建筑概述三、傳統(tǒng)建筑概述三、傳統(tǒng)建筑概述三、傳統(tǒng)建筑中國傳統(tǒng)藝術最早起源于新石器時代,代表性的主要有書法、音樂、剪紙、繪畫、戲曲等,都有幾千年的積累,形成了偉大的創(chuàng)造。中國傳統(tǒng)藝術以其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醇厚的藝術內涵和生動的歷史痕跡,向世界展示出五千年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大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概述四、傳統(tǒng)藝術主要代表有:(1)書法書圣王羲之,揚州八怪鄭板橋等,楷書四大家顏真卿、歐陽詢、柳公權、趙孟頫等。(2)繪畫東晉顧愷之,唐代閻立本,畫圣吳道子,明末清初國畫大師石濤等。(3)戲曲中國的戲曲、古希臘悲劇和喜劇與印度梵劇并稱世界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4)舞蹈西周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祭祀舞,兩漢時期的雅樂舞、俗樂舞,南北朝時期的宮廷舞,大唐時期的宴享舞,兩宋時期的隊舞以及元明時期的贊佛樂舞等。概述四、傳統(tǒng)藝術“民,以食為天?!敝袊嬍澄幕催h流長,和其他文化同脈相傳,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飲食文化不斷發(fā)展,融合了各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傳統(tǒng)。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越來越重要。從群體上,中華傳統(tǒng)餐飲可以分為:宮廷、貴族飲食,市井、百姓飲食,民族、宗教飲食等。從時間上,可以分為:萌芽時期(舊石器時期),燒烤、石板烹;形成時期(新石器時期),餐具炊具,主食與菜肴;發(fā)展時期(夏商周),高溫烹調與五味調和;繁榮時期(秦漢以后),經營多樣化、菜式明朗化。概述五、傳統(tǒng)飲食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是世界醫(yī)療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產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醫(yī)理論已基本形成。唐朝以后,中國醫(yī)學理論和著作大量外傳到高麗、日本、中亞、西亞等地。明清以后中醫(yī)發(fā)展趨于完備,對世界醫(yī)學發(fā)展產生極其重要影響。從類別上看,中醫(yī)分為基礎醫(yī)學、臨床醫(yī)學。出現了扁鵲、張仲景、華佗、孫思邈等著名醫(yī)學專家。留下了《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等聞名中外的醫(yī)學典籍。概述六、傳統(tǒng)醫(yī)藥中華傳統(tǒng)民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廣大民眾所創(chuàng)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其源于中華民族這一強大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廣大民眾日常生活服務。從類別上分,中華傳統(tǒng)民俗可以分為:(1)物質生活民俗包括生產民俗、工商業(yè)民俗、生活民俗等。(2)社會生活民俗包括社會組織民俗、歲時節(jié)日民俗、人生禮俗。(3)精神生活民俗包括游戲民俗,如神話、故事、傳說等。概述七、傳統(tǒng)民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的、具有影響、可以傳承和發(fā)展并有利于下一代的優(yōu)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優(yōu)秀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高尚的民族情感和良好的民族習慣,是中華民族的“靈”與“魂”,也是我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結晶。概述八、傳統(tǒng)美德中華傳統(tǒng)美德主要表現為:(1)愛國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核心。(2)利義是根植于社會文化的群體精神,進而擴展到整個民族和國家的集體主義精神。(3)仁愛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4)提倡美德是人類社會道德關系的具有科學性的優(yōu)秀遺產。概述八、傳統(tǒng)美德感謝觀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要模塊一輝煌燦爛的傳統(tǒng)文學引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在每一個歷史時期,中華民族都留下了無數不朽作品。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共同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星河。中華民族文藝創(chuàng)造力是如此強大、創(chuàng)造的成就是如此輝煌,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氣度,我們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豪,也應該為此感到無比自信。”目錄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學習目標熟悉并掌握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歷程。熟悉每個歷史階段的代表性作家、作品及流派。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提高審美情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學,是以輝煌燦爛的先秦文學為開端的。遠古時期的歌謠和神話是中國文學的源頭?!犊涓钢鹑铡贰杜畫z補天》《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閃耀著中華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輝;《彈歌》“斷竹、續(xù)竹、飛土、逐肉”歌唱原始打獵的英武;《涂山女歌》“候人猗兮”則是中國原始歌唱中的第一首情詩。詩歌方面,《詩經》《楚辭》是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源頭?!对娊洝肥俏覈谝徊吭姼杩偧置霸姟被颉霸娙佟?,它收集了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前后近500年的詩歌共305首。在這個按照音樂關系分為“風、雅、頌”的詩歌世界里,向我們展示了在久遠的年代里,我們的祖先關于政治爭斗、春耕秋收以及男女愛情的畫卷。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一、文學的萌芽時期繼《詩經》之后300年的戰(zhàn)國時期,在南方的楚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詩人,在學習楚民歌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具有楚文化獨特光彩的新體詩——楚辭。楚辭體詩句式長短參差,靈活多變,多用語氣詞“兮”字,詩歌充滿著神奇瑰麗的想象,洋溢著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先秦散文,分為歷史散文和諸子散文,前者主要是由各諸侯國的史官對當時重大歷史事件和著名人物的重要言論加以記錄整理而成的;后者主要記述了儒、道、墨、法等各個學派代表人物的言論。代表歷史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左傳》,是為史書《春秋》所作的注解?!蹲髠鳌废鄠魇囚攪饭僮笄鹈魉鳎鑼憫?zhàn)爭氣勢宏大,刻畫人物栩栩如生,對后世的演義小說影響很大。其中的名篇《鄭伯克段于鄢》《曹劌論戰(zhàn)》在敘事寫人方面均很出色。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一、文學的萌芽時期除《左傳》外,先秦歷史散文還有《國語》《戰(zhàn)國策》等。諸子散文指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有儒、法、道、墨等各家?!墩撜Z》是孔子及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將孔子生前的言行結集成書?!墩撜Z》是儒家經典著作,言語精煉、深入淺出,于師生對話中傳達出雋永的道理。《孟子》一書由孟子及他的學生萬章等人共同編著。孟子的文章以雄辯著稱,雄暢犀利,富有鼓動性和感染力。《莊子》是由莊子和他的學生所著,風格浪漫、詞語華美,在生動傳神、汪洋恣肆的句式中講述玄奧的道家哲學。此外,《墨子》樸實謹嚴,富有邏輯性;《荀子》淳厚富贍,富有學術性;《韓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各具特色。先秦時期文學是中國古代文學的萌芽時期,為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一、文學的萌芽時期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二、文學的發(fā)展時期漢代之后中國古代文學進入發(fā)展期,成績斐然。漢代文學最有成就的部分是樂府民歌。漢樂府以“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現實主義精神,深刻反映了兩漢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反映民間疾苦的《婦病行》《孤兒行》;有反映戰(zhàn)爭和徭役給人民帶來災難的《戰(zhàn)城南》;也有表達對美好愛情向往和對不合理婚姻制度抗爭的《上邪》《孔雀東南飛》《陌上?!贰h樂府繼承了《詩經》現實主義傳統(tǒng),廣泛、深入地反映了兩漢時期的社會現實。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二、文學的發(fā)展時期東漢末年產生的《古詩十九首》是中國古代文人五言詩選輯,由南朝蕭統(tǒng)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而成。代表作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迢迢牽牛星》等。鐘嶸在《詩品》中將《古詩十九首》列為上品第一,評價其為“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豆旁娛攀住返某霈F標志著漢代五言詩的成熟,也標志著中國詩歌走向成熟。代表兩漢散文最高成就的是司馬遷的《史記》?!妒酚洝肥俏覈谝徊考o傳體通史,全書52萬字,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魯迅評價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歷史散文全面成熟并取得了輝煌成就。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三、文學的自覺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但文學卻迎來了從自發(fā)到自覺的時代。這一時期的文學在詩歌、小說、散文和文學理論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唐宋文學的輝煌到來奠定了基礎。詩歌方面這一時期出現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組成的鄴下文人集團,創(chuàng)造了“建安文學”的輝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悲涼的時代風格,其中曹操的詩歌沉雄悲涼,反映了動亂的社會現實,表露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遁锢镄小贰抖谈栊小贰恫匠鱿拈T行》等,都是其中較為成功的篇章。東晉時期,朝廷黑暗腐敗,文壇上玄言詩泛濫,能夠超越流俗的大詩人便是陶淵明。他目睹官場黑暗,不愿同流合污,決心辭官歸隱,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把田園生活的題材帶進了詩歌,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文學表現領域,創(chuàng)造了一種平和沖淡的詩歌之美,《歸園田居》《飲酒》是他的田園詩的代表作。陶淵明詩對后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園詩派受其直接影響。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三、文學的自覺時期此外,南北朝樂府民歌也足以與漢樂府詩前后輝映。南朝的吳歌、西曲明麗柔婉,北朝少數民族歌曲則多剛健豪放,風格各異,但都情真意切,代表作有南朝的《西洲曲》和北朝的《木蘭詩》。小說方面,魏晉時期由于社會動蕩造成人們在現實中缺乏安全感,只好到來世和彼岸世界尋求寄托,于是產生了大量“志怪”“志人”小說。前者多取材于神仙鬼怪,代表作有干寶的《搜神記》;后者主要記錄名人的軼文瑣事,代表作為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爸竟帧薄爸救恕毙≌f開創(chuàng)了筆記小說的先河,直接影響了明清的志人小說比如《儒林外史》、志怪小說如《聊齋志異》等。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四、文學的高峰時期唐代是中國詩歌發(fā)展的黃金時代,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輩出,詩歌創(chuàng)作幾乎遍及社會各個階層的男女老少。初唐時期,最引人注目的是被稱為“初唐四杰”的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杜甫評價他們?yōu)椤巴鯒畋R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他們繼承了建安風骨,反對齊梁以來浮靡的文風,關注社會,貼近現實,為唐詩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繼“初唐四杰”之后的陳子昂,他的詩歌主張“反齊梁,復漢魏”,要求文學創(chuàng)作應具有鮮明飽滿的感情和質樸有力的語言,文學家要關心現實,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他的代表作《登幽州臺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四、文學的高峰時期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史稱盛唐,唐詩也出現了全面繁榮。以王維、孟浩然等人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格調高雅、意境深遠。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人為代表的邊塞詩人,詩風剛健、韻味深長。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吟唱出陽剛大氣的盛唐之音。真正能代表盛唐氣象的,是被后世譽為“雙子星座”的李白與杜甫。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歌豪放飄逸,史稱“詩仙”。《將進酒》《行路難》《蜀道難》等詩篇,無不顯示了詩人獨特的情感色調和藝術個性,杜甫稱贊李白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則以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為唐代詩歌的發(fā)展建起了另一座高峰。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期,相比李白、王維等人,杜甫更能深入真正的下層百姓生活,更為深刻地體會社會的黑暗現實。杜甫的詩歌被稱為“詩史”,風格沉郁頓挫,充滿了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批判精神,“三吏”“三別”等作品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過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四、文學的高峰時期安史之亂之后,進入中晚唐時期,此時最有影響力的兩位詩人是白居易和李商隱。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的元白詩派,繼承了杜甫關注現實、抨擊黑暗的精神,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創(chuàng)作綱領,倡導了一場“新樂府運動”,成為現實主義詩歌創(chuàng)作的又一高峰。白居易的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李商隱創(chuàng)作的以“無題”為題目的七言律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yōu)美動人,被廣為傳誦。中晚唐時期還有元稹、李賀、杜牧等詩人,風格或雄渾壯麗,或峭拔幽深,給唐詩發(fā)展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四、文學的高峰時期唐代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散文大家,倡導了一場革新文章的“古文運動”,一掃初唐以來駢文的浮艷,他們提倡寫文章要內容充實、感情真切,要言之有物、推陳出新,為宋代散文創(chuàng)作的豐收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韓愈、柳宗元也是“唐宋八大家”成員,特別是韓愈,被蘇軾稱贊為“文起八代之衰”。唐代小說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傳奇的興起。“傳奇”,即傳述奇人奇事,唐傳奇,就是唐人用文言寫作的短篇小說。六朝時期的“志怪”“志人”小說是唐代傳奇的文學淵源,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寫道:“傳奇者流,源蓋出于志怪?!钡牵土瘯r期的“志怪”“志人”小說相比,唐傳奇由單純的談神說鬼,向通過寫人來反映復雜的社會生活方面演進,形成了唐傳奇的繁榮?,F存的大部分唐傳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編的《太平廣記》一書里。最早的一部唐傳奇作品相傳是隋唐初期王度創(chuàng)作的《古鏡記》,唐傳奇主要的代表作有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李朝威的《柳毅傳》、蔣防的《霍小玉傳》、元稹的《鶯鶯傳》、沈既濟的《枕中記》等。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五、文學的成熟時期古代文學到了宋代已經走向全面成熟,《全宋詞》共收詞2萬余首,詞人1400多名。詞,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到了宋代,進入詞的全盛時期,宋詞按風格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兩大流派,代表詞人前者有蘇軾、辛棄疾,后者有柳永、李清照、晏殊、周邦彥等。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五、文學的成熟時期柳永的詞語言淺近平易,具有民間氣息,他把詞從士大夫的小圈子里解放出來,引向更廣闊的百姓生活,其創(chuàng)作的“慢詞”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代表作有《雨霖鈴》《八聲甘州》等。蘇軾繼柳永之后,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tǒng)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yōu)橐环N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的發(fā)展方向。他的《蝶戀花》《水調歌頭》《江城子》《念奴嬌》等代表作,影響深遠。南北宋之交出現的李清照是古代最偉大的女詞人。她的作品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寫少女的情懷和少婦的戀情,語言清新、感情真摯,代表作有《如夢令》《醉花陰》;后期她遭遇國破家亡,詞風變得凄愴哀婉,具有穿透人心的感染力,代表作有《聲聲慢》《武陵春》等。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將他壯志難酬和愛國之情訴諸詞中,形成雄奇豪放的詞風,由蘇軾開創(chuàng)的豪放詞派在辛棄疾這里達到成熟。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五、文學的成熟時期宋代散文名家輩出,歐陽修、王安石、“三蘇”、曾鞏散文各具特色。他們的作品富有時代精神,文風平易自然,對后世散文影響很大。歐陽修的《五代伶官史傳序》、王安石的《答司馬諫議書》、蘇軾的《石鐘山記》、蘇洵的《六國論》等,均是傳世佳作。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以及周敦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六、文學的轉型時期元明清時期既是中國古代文學的轉型時期,也是總結時期。由于城市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市民階層逐漸形成,為適應市民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節(jié)奏,以詩詞歌賦為主要形式的士大夫文學,讓位于戲曲、小說等通俗文學。明清小說最具代表性的是被后人稱為“四大名著”的四部巨著。除長篇小說之外,由文人模擬話本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也頗有建樹。馮夢龍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是中國古典短篇白話小說的巔峰之作,一回一個世俗小故事,反映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賣油郎獨占花魁》等作品,至今仍在地方戲曲中廣為流傳。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六、文學的轉型時期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六、文學的轉型時期文言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以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為代表,這部小說繼承了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的風格,借助神狐鬼怪寫市井奇聞和人間真情,寓意深遠。中國戲劇文學在元朝迎來了黃金時代,包括元散曲和元雜劇。散曲,元代稱為“樂府”或“今樂府”,是繼詩、詞之后興起的新詩體。散曲的體制主要有小令、套數以及介于兩者之間的帶過曲等幾種。代表作有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六、文學的轉型時期元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tǒng)戲曲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間(1297—1307)。元雜劇按內容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愛情題材,以王實甫的《西廂記》和白樸的《墻頭馬上》為代表?!段鲙洝犯木幾蕴拼〉男≌f《鶯鶯傳》,全劇敘寫了書生張君瑞與相國小姐崔鶯鶯在仕女紅娘的幫助下,沖破孫飛虎、崔母、鄭恒等人的重重阻撓,終成眷屬的故事。控訴了封建禮教的罪惡,歌頌了真摯美好的愛情。二是公案題材,以關漢卿的《竇娥冤》為代表。三是宮廷題材,包括了馬致遠的《漢宮秋》和紀君祥的《趙氏孤兒》?!囤w氏孤兒》講述了春秋時晉國上卿趙盾遭到大將軍屠岸賈的誣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殺。趙家門客程嬰與老臣公孫杵臼定計,救出趙武。為救護趙武,先后有晉公主、韓厥、公孫杵臼獻出生命。20年后,趙武由程嬰撫養(yǎng)長大,得知冤情,稟明國君,親自拿住屠岸賈并處以極刑,終于為全家報仇。《趙氏孤兒》后來被法國大文豪伏爾泰改編成話劇《中國孤兒》,這也是中國第一部被介紹到國外的戲曲作品。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六、文學的轉型時期明代最著名的戲劇是湯顯祖的《牡丹亭》,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后起死回生,終于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標志著明代傳奇發(fā)展的最高峰。《牡丹亭》與《西廂記》《桃花扇》《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目錄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學習目標了解中國古代神話的起源。熟悉并能復述中國古代神話的三大內容以及代表性的神話故事。熟悉并能復述與江蘇有關的神話故事。中國現代著名作家茅盾先生認為,“神話是各民族在上古時代(或原始時代)的生活和思想的產物”,中國神話是“中華民族的原始信仰和生活狀況的反映”。神話是遠古時代人民集體口頭創(chuàng)作的一種文學形式,是古代人民以其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原始理解為基礎,集體創(chuàng)作的部落故事,是他們對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和社會狀況的主觀想象和幻想的反映。遠古時代社會生產力低下,面對強大的自然界,原始人類時常會感到困惑和自己的渺?。禾斓厥侨绾涡纬傻模块W電、打雷究竟是什么?人死之后會怎樣?……這些問題就像大山一樣橫亙在人們的心中,而當他們無法解釋這一切時,便認為有一種強大的神秘力量支配著這一切。于是,這些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都被他們所神化,隨后他們又在自己的生產勞動中按照自己的理解,創(chuàng)造了更多故事,這就是神話的起源。神話是古代人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好的向往。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一、中國古代神話的起源早在先秦古籍如《山海經》《左傳》《楚辭》及《呂氏春秋》等中,就有很多神話故事的記載。漢代及三國時期的《淮南子》《史記》《漢書》,及魏晉六朝時期的《搜神記》等書中,也有很多神話故事的記載。這其中,《山海經》保存的神話故事最為豐富,也最接近古代神話的原貌。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二、代表性的神話故事按照內容不同,古代神話主要分為以下三類:

1.創(chuàng)世神話創(chuàng)世神話講述人類原始時期對天地誕生的想象,這一內容主要有女媧補天的故事以及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二、代表性的神話故事

【譯文】以往古代的時候,四根天柱傾折,大地陷裂;天(有所損毀)不能全部覆蓋(萬物),地(有所陷壞)不能完全承載萬物;烈火燃燒并且不滅,洪水浩大汪洋(泛濫)并且不消退;猛獸吞食善良的人民,兇猛的禽鳥(用爪)抓取年老弱小的人(吃掉)。于是女媧煉出五色石來補青天,斬斷大龜的四腳來做豎立(天的)四根梁柱,殺死(水怪)黑龍來拯救冀州,累積蘆葦的灰燼來制止(抵御)過量的洪水。蒼天(得以)修補,四個天柱(得以)扶正(直立);過多的洪水干涸(了),冀州太平(了);狡詐的惡蟲(惡禽猛獸)死去,善良的百姓生存(下來)。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二、代表性的神話故事

2.神佛神話中國古代神話中有很多關于神佛的精彩故事,例如八仙過海、牛郎織女、黃帝擒殺蚩尤、堯舜禹的故事等。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二、代表性的神話故事

【譯文】舜,是冀州人。舜在歷山耕過田,在雷澤打過魚,在黃河岸邊做過陶器,在壽丘做過各種家用器物,在負夏跑過買賣。舜的父親瞽叟愚昧,母親頑固,弟弟象桀驁不馴,他們都想殺掉舜。舜卻恭順地行事,從不違背為子之道,友愛兄弟,孝順父母。他們想殺掉他的時候,就找不到他;而有事要找他的時候,他又總是在身旁侍候著。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二、代表性的神話故事

3.英雄神話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喜歡刻畫英雄人物,例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燧人氏鉆木取火等。這些英雄人物的身上體現了中華文明中勤勞、勇敢、不畏犧牲的可貴品質。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二、代表性的神話故事

【譯文】上古時代,人民少,可是禽獸卻很多,人類受不了禽獸蟲蛇的侵害……當時人民吃野生植物的果實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難聞的氣味,傷害腸胃,人民疾病很多。有位圣人出現了,鉆木取火來消除食物的腥臊,人民很愛戴他,便推舉他做帝王,稱他為燧人氏。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二、代表性的神話故事

1.中國古代神話為后世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中國古代神話是中國文學史的開端,是以遠古人類借助想象以反映自然和社會生活為內容的故事。它通過幻想的形式,反映了那個時代人類的生活和理想,為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豆旁娛攀住防锏囊皇住短鎏鰻颗P恰?,就是根據古代牛郎織女的神話而創(chuàng)作的。李白的《蜀道難》把一些神話傳說如五丁開山、六龍回日等巧妙結合起來,描繪出蜀道的險峻。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三、中國古代神話對文學的影響

2.中國古代神話在表現方式、創(chuàng)作手法等方面為文學創(chuàng)作開辟了廣闊的空間中國古代神話富于幻想的浪漫主義手法,為中國文學敘事抒情的傳統(tǒng)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它奇特的幻想、生動的情節(jié)以及夸張手法的成功運用,都對后世作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莊子的《逍遙游》等作品,想象力汪洋恣肆,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屈原的《離騷》這首抒情長詩,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象,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使之成為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唐代李白的詩歌,借鑒神話中的浪漫手法,運用夸張、比喻、象征等方式,使作品在內容與形式上達到高度統(tǒng)一。他借用大膽的夸張,“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借有形之體,抒無形之情,瀟灑飄逸。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三、中國古代神話對文學的影響

3.中國古代神話弘揚民族正氣的精神影響了后世的文學創(chuàng)作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無論是開天辟地的盤古、女媧,還是憂國憂民、治理國家的堯舜禹,還有后羿、夸父等無數的英雄人物,他們在中華民族的發(fā)展、壯大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上古神話表現的英雄主義、樂觀主義的精神,強烈要求改變現實、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對后世作家進步的世界觀的形成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也即為后世文學提示了文學為人生的方向。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三、中國古代神話對文學的影響目錄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學習目標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本單元學習的詩詞,大體理解內容,背誦或默寫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初步掌握通過詩詞意象分析詩歌意境的方法;能簡單地評析詩詞的藝術手法,體會古詩詞中的人生哲理與情感。激發(fā)學習古代詩文的興趣,增強熱愛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感情。

【譯文】關關、關關地叫的雎鳩啊,雙雙鳴叫在水中的沙洲;美麗嫻靜的淑女啊,正是君子仰慕的配偶!

【賞析】這句詩運用了比興的手法,借助于水鳥親昵相伴的景象,表達了青年男子對一位窈窕美麗的采荇少女的仰慕和與之相伴的渴望。感情純真質樸,格調健康明朗。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一、《詩經》和《楚辭》

【譯文】翠綠繁茂的桃樹啊,花兒開得紅燦燦。這個姑娘嫁過門啊,定使家庭和順又美滿。

【賞析】這句詩以桃花的鮮艷茂盛來比喻新嫁娘年輕美麗的風韻。語言質樸,清新自然。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一、《詩經》和《楚辭》

【譯文】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賞析】這句詩寫主人公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zhàn)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被稱為《詩經》中的最佳詩句。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一、《詩經》和《楚辭》

【譯文】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歲才回來。路上碰到一個鄉(xiāng)下的鄰居,問:“我家里還有什么人?”(他說)“你家那個地方現在已是松樹柏樹林中的一片墳墓?!?/p>

【賞析】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少年從軍65年返回故里時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給勞動人民帶來的苦難。也同時說明了作者討厭戰(zhàn)爭,渴望和平,關心勞動人民。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二、漢代詩歌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三、唐詩

【譯文】棄我而去的昨日,早已不可挽留。亂我心思的今日,令人煩憂多多。萬里長風,送走行行秋雁。面對美景,正可酣飲高樓。先生的文章正有建安風骨,又不時流露出小謝詩風的清秀。你我滿懷超逸興致,想上青天攬住明月。抽刀切斷水流,水波奔流更暢;舉杯想要銷愁,愁思更加濃烈。人生在世,無法稱心如意,不如披頭散發(fā),登上長江一葉扁舟。

【賞析】在詩中,詩人感懷萬端,既滿懷豪情逸興,又時時掩抑不住郁悶與不平,感情一波三折,表達了自己遺世高蹈的豪邁情懷。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三、唐詩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三、唐詩

【譯文】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賞析】全詩情景交融,既感情深沉,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三、唐詩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四、宋詞

【譯文】我姑且抒發(fā)一下少年的豪情壯志,左手牽著黃犬,右臂擎著蒼鷹,戴著華美鮮艷的帽子,穿著貂皮做的衣服,帶著上千騎的隨從疾風般席卷平坦的山岡。為了報答滿城的人跟隨我出獵的盛情厚意,我要像孫權一樣,親自射殺猛虎。我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更為豪壯,(雖然)兩鬢微微發(fā)白,(但)這又有何妨?什么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樣信任我)呢?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就像滿月一樣,朝著西北瞄望,射向西夏軍隊。

【賞析】全詞表現了作者的胸襟見識、情感興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態(tài)橫生,“狂”態(tài)畢露;雖不乏慷慨激憤之情,但氣象恢弘,一反詞作柔弱的格調,充滿陽剛之美,成為歷久彌珍的名篇。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四、宋詞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四、宋詞

【譯文】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凄慘悲戚。乍暖還寒的時節(jié),最難保養(yǎng)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采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賞析】本詞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表現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全詞一字一淚,風格深沉凝重,哀婉凄苦,極富藝術感染力。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四、宋詞目錄學習單元一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歷程學習單元二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學習單元三中國古代詩詞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學習目標初步掌握欣賞古代散文、小說、戲劇的方法,閱讀一定數量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懂文言課文的基本內容,了解課文中常見文言實詞的含義和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以及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能結合教材中選取的作品了解相關的文化常識,豐富文化積累。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一、古代散文

【譯文】孔子說:“懂得學習的人比不上喜愛學習的人;喜愛學習的人比不上以此為樂的人。”

【賞析】孔子的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學習的三層境界:知、好、樂。只有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才能變被動為主動,快樂地學習,這樣學到的才能夠靈活地運用。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一、古代散文

【譯文】孝敬自己家中的長輩,并推廣到孝敬別家的長輩;愛護自家的子女,并推廣到愛護別家的子女。

【賞析】孟子提倡孝敬老人、愛護子女,實踐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先從孝敬、愛護自己的家庭成員做起,然后推及別人的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體現出和諧社會的理想。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一、古代散文

【譯文】太陽升起時就下地干活兒,太陽下山了就回家休息,無拘無束地生活在天地之間,而心中的快樂只有我自身能夠領受。

【賞析】莊子為我們描寫一個農夫每天從早到晚辛勤在田間勞作,愉快而悠然自得的心境。體現了在農耕文化中普通勞動者熱愛勞動、勤懇、踏實的本色。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一、古代散文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一、古代散文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二、古代小說

【賞析】作品通過魯提轄救助父女脫險地三拳打死鎮(zhèn)關西的精彩場面的描繪,生動而鮮活地向讀者展現了魯達剛爽豪邁、扶危濟困、嫉惡如仇的形象。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二、古代小說

【賞析】前幾句化用范仲淹《蘇幕遮》詞并取其秋景凄涼的意境。一個“染”字,淚染霜林,文辭既美,意象又耐人尋味。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三、古代戲曲

【譯文】這樣繁花似錦的春色無人賞識,都付與了破敗的斷井頹垣。這樣美好的春天,寶貴的時光如何度過呢?使人歡欣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

【賞析】人物的感情與景色交織在一起,映襯姹紫嫣紅的美好景色都給了斷井頹垣,由物及人,一種自憐的情緒油然而生。突出良辰美景和賞心樂事之間的矛盾,指出杜麗娘黯然的心情與艷麗春光的不和諧,表現了杜麗娘對景自憐的傷感,其內心顧影自憐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噴薄而出。學習單元四中國古代散文、小說、戲劇三、古代戲曲思維導圖感謝觀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概要模塊二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哲學引語傳統(tǒng)文化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其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思想的價值和思想的影響力是成正比的。思想中蘊含著無窮的力量,這力量能推動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進步,這力量造就了具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更影響著一個國家乃至全世界。中國思想文化經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及以后興衰迭變的歷史選擇,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融涵化而構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華思想文化,給中國及其周邊帶來了深遠影響。目錄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學習目標掌握孔子、孟子的主要思想及漢代儒學的興起,能分析其對中國文化發(fā)展所造成的影響。了解宋明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顥、程頤、朱熹、陸九淵、王陽明)及其主要思想觀點;認識宋明時期儒學的發(fā)展。通過本課的學習,加深對中國儒學的內涵以及發(fā)展路程的認識,體會儒家積極入世思想和重視民生的民本精神,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

1.孔子春秋晚期,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派??鬃拥乃枷牒诵氖恰叭省保J為仁就是愛人。怎么樣才算愛人呢?孔子認為,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愛人的具體內容上,孔子認為應該遵守“禮”的規(guī)范。這里的禮指的是周禮,周朝的典章、制度、儀節(jié)、習俗等??鬃又v愛人是有差別的,最愛是至親,然后是旁親,最后才是九族以外的人。“仁”的另一個含義與人的自我修養(yǎng)有關。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彼^克己,即約束自己,復禮即踐行周禮。約束自己,視聽言行都依從周禮便是仁了。如果說“仁者,愛人”是把別人當作人的話,那么,“克己復禮”就是把自己當作人?!叭省本褪侨说淖杂X,因而,孔子說:“仁者,人。”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一、孔子和孟子根據“仁”的觀念,孔子認為,國家的管理應該用德政取代苛政,以道德教化作為治理社會的主要手段。孔子的思想,特別是他的政治主張,適合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需要。孔子以君、臣、父、子為主要內容的“正名”理論,不僅是儒家學說的基石,而且是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鬃舆€是偉大的教育家。在奴隸社會,只有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了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據說孔子教過的學生達3000之多,其中著名的有72人。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一、孔子和孟子

2.孟子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他在孔子的德政基礎上提出了“仁政”學說,他主張,每個諸侯都應該從自己的仁心出發(fā),對人民推行仁政?!叭收钡膬热菔恰爸泼裰a”,意思是給老百姓一定的生產資料,如田產等,在孟子看來,百姓有了穩(wěn)定的家業(yè),才會有穩(wěn)定的道德理念,才會遵守社會秩序,否則,就容易產生社會混亂。“仁政”的另一個內容是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在孟子看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為什么重要呢?因為社稷的存亡、君主的廢立全在民心的向背;天子之所以為天子,不是因為他有權力,而是因為他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君不能保民,就可共誅之。孟子這個“民貴君輕”的思想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進步,也是他的仁政學說的中心內容。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一、孔子和孟子孟子對儒家學說的另一個貢獻,是提出了“性善論”。儒家教人修養(yǎng)道德,為善不惡。孟子把善與人性聯系在一起,認為人性本是善的,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不忍看見別人受苦的良心,這是人的本性。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中,他全面地發(fā)展了儒家學說。他的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合在一起,被世人稱為“孔孟之道”,成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一、孔子和孟子

3.荀子荀子也是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他主張統(tǒng)治者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著名論斷,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巨大。他強調禮治,他認為禮是治理國家的準則,是國家強盛的根本,即“禮者,治辨之極是也,強國之本也”。沒有禮,即使有堅甲利兵也不能取勝,有高大的城墻也不能穩(wěn)固,有嚴厲的刑罰也不能樹立威信。因此,諸侯如果實行禮治就可以得到天下,否則,就可能亡國。在人性問題上,荀子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為人生來本性是惡的,如人餓了就想吃飯,冷了就想穿暖,這就是人的本性。強調用禮樂來規(guī)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同時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后天學習對人的發(fā)展的作用。孟子和荀子對儒家思想的總結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學派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學體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戰(zhàn)國后期,儒學發(fā)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大宗。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一、孔子和孟子秦朝時期,儒家受到打擊,漢朝初年,為了恢復生產,安定人心,富國強兵,統(tǒng)治者吸取秦滅亡教訓,采用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經六十多年休養(yǎng)生息,國力逐步恢復和增強。但同時漢初郡國并行制使得諸侯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土地兼并加劇,加之北方匈奴長期威脅西漢的穩(wěn)定,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適應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形勢,董仲舒適時提出了“獨尊儒術”的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董仲舒是漢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豐富和發(fā)展了儒學,使其成為能適應當時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新的儒學體系。為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他提出了“大一統(tǒng)”思想,認為大一統(tǒng)是天地的常理、國家的需要,要維護政治統(tǒng)一,必須在思想上統(tǒng)一,于是他又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認為不在儒家六經之內的其他學術思想都應該罷黜。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二、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確立董仲舒還借鑒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宣揚君權神授,進一步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把天視為最高主。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在現實社會中,皇帝代替天來治理人民,所以人民和諸侯都要服從天子的統(tǒng)治,如果皇帝無道,天將會通過災害等來警示。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尚儒的社會風氣,使儒學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漢武帝起用了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事。公元前136年,漢武帝規(guī)定儒家五經為國家規(guī)定教科書,儒學學說成為政府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士人紛紛研習儒學經典,儒學得以大興。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打破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陳規(guī),興辦太學,規(guī)定太學生員為博士弟子,由博士負責教授太學生員,經考試合格后方可任職。此外,他還下令在全國各郡縣設立經學講習堂,建立地方教育系統(tǒng)。這些舉措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從師習讀儒家經典成為風尚,經學正式成為中國封建文化的正統(tǒng),并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二、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確立

1.三教合一漢武帝后,儒學在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榮之勢。至魏晉時期,道家玄學盛行,佛教傳入,使儒家思想受到沖擊。在不斷的沖突中,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fā)展。道教受儒學影響,貴儒而尊道,佛教則吸收儒道之長,逐漸本土化。隋朝,儒學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張以儒學為主,兼糅佛教、道教思想。唐朝時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極大的挑戰(zhàn)。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建立了從舜開始到孔孟的儒家道統(tǒng),為儒學正名。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的發(fā)展

2.程朱理學到北宋,儒學家整合佛教思想來解釋儒學義理,并最終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理學,把理作為封建倫常的根據,把儒家的禮法綱常、道家的宇宙生成以及佛教的抽象與具體、本質與現象相融合,其中以北宋的程顥、程頤和南宋的朱熹為代表,稱為程朱理學或理學。二程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主張先有理而后有物,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同時二程把天理和倫理直接聯系起來,把天理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強調存天理,滅人欲,認為人性本來與天理一致,具有仁義禮智信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的發(fā)展同時二程還提出了格物致知,認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們把知識、道德和天理聯系起來,認為進學則在致知,窮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朱熹更認為,“物”指天理、人倫、圣言。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程朱理學適應了統(tǒng)治者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維護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對當時及后世的中國社會政治、文化、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的發(fā)展

3.陸王心學南宋時期,理學家陸九淵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強調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所以他的學說被稱為心學,他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要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明朝中后期,社會動蕩不安,王陽明認為,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tǒng)治。王陽明繼承和發(fā)展了陸九淵心學,成為心學的集大成者,所以被稱為陸王心學。王陽明更多吸取了佛教的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思想,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在認識論上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他認為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但良知往往被私欲所侵蝕,所以要努力加強道德修養(yǎng),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他的知行合一,是說知和行都產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的發(fā)展

4.明清實學明朝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開始在中國出現,加上社會動蕩,促使一些思想家講求經世實學,其代表人物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和王夫之等。李贄反對將程朱理學作為權威,提出孔子并非天生圣人,儒學經典并非神圣不可侵犯,是非標準應依照時代變化而變化。黃宗羲則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尖銳地批判了君主專制制度,希望可以限制君權、保障民權。顧炎武則主張從實踐中求真知,不斷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與其同時期的王夫之,繼承和發(fā)展了前代思想家的主張,提出了世界是物質的、是不斷變化的等樸素辯證法思想。清末至五四時期,由于西學的傳入,儒學的發(fā)展又一次面臨考驗。儒家思想時而披上改制的外衣在封建專制內部進行變革,時而在人們喊“打倒孔家店”的口號聲中被反對、被改造。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三、儒家思想的發(fā)展(1)儒家學說以現實精神和世俗取向為立場,具有強大的濟世作用與社會功能。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多次成為中國社會穩(wěn)定團結、治國安邦的主流話語和社會基石,其價值意義在當代也值得深刻發(fā)掘。(2)儒家學說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在漫長的古代社會用理性的道德教育替代了狂熱的宗教信仰,避免了中國社會陷入宗教狂迷和分裂,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團結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3)儒家思想重視人的崇高氣節(jié)與高尚操守的價值取向,成為中國人維護正義、愛國愛民的精神傳統(tǒng)。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四、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4)儒家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仁為內容、以禮為形式、以中庸為原則、以大同為目標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的最大特點,是注重事物關系的整體融通和諧,不以小利為取,而以大用為宗,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化解因小利形成的社會沖突,抑制個人欲望,增強社會凝聚力,提升人性境界,將社會引向整體融洽的大同目標。(5)儒家思想主張通過對人的心性陶冶和道德塑造實現社會和諧的理想目標,這種博愛利他的精神與當今社會物欲橫流、道德缺失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歷史證明,中國古代能歷經兩千余年的統(tǒng)一完整,與儒家思想的博愛利他思想的浸潤、整合有著必然聯系。(6)儒家思想注重培養(yǎng)人的社會責任感和高尚情操。當代社會責任感淡薄,個人意識甚囂塵上,人們在物質主義重壓下變得精神枯竭,表現為公民意識模糊,個人素質低下,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緊張。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弘揚儒家思想是不二選擇。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四、儒家思想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目錄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學習目標掌握老子、莊子的思想特征及道家的主要主張。理解道家、道教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探討道家、道教的當代文化意義和現實意義。老子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一般認為,老子姓李名聃,也稱老聃,又名李耳。老子是后人對他的尊稱。相傳老子是春秋時楚國人,曾當過周王朝“藏室之史”(圖書館長,管圖書),學問淵博,見周王室衰微,棄官西去,至函谷關見關令尹喜。尹喜請求他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終”。他所著之書后人把其中一篇稱作“道經”,另一篇稱作“德經”,統(tǒng)稱“道德經”,或稱為“老子”。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于禮的問題。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撇開天神創(chuàng)造萬物的觀念,從哲學的角度思考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道”生萬物的觀念。他認為,“道”是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的,也沒有任何物質形態(tài),宇宙萬物都是由“道”產生出來的,所以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關于道的觀念,在中國哲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標志著哲學對神學的勝利,標志著哲學思維空前繁榮的時代到來了。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一、老子及其思想老子思想的另一個特點,是豐富的辯證法。老子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辯證法大師,他從大量的經驗事實中提煉出矛盾原則,揭示出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相反相成的矛盾關系;還看到事物在向對立面轉化時,存在著量變的過程;還指出矛盾著的對立雙方常常會走到自己的反面。老子政治思想的總綱是“無為”。他認為任何進步都會招致禍亂,主張只有回到渾渾噩噩“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無為”狀態(tài),社會才能得到安寧。他認為做到“無為”,就能“無不為”,天下就會太平無事了。在社會歷史觀上,老子主張“小國寡民”,清靜自然,無為而治,反映出老子復古倒退的消極思想。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一、老子及其思想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子學問淵博,游歷過很多國家,對當時的各學派都有研究,進行過分析批判。后厭惡仕途,隱居著書。其著書《莊子》十余萬字,大多都是寓言。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在中國思想史、文學史上都有極重要的地位。莊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老子的思想,他把“道”作為世界的本體,把“道”作為一切事物內在的原因。他強調,道“無所不在”,認為它“在螻蟻”“在瓦甓”“在屎溺”中,并用“周、遍、咸”三個詞來形容道的無所不在。在認識的問題上,莊子以相對主義作為基礎,認為世界的大小、高低、是非、善惡的對立并不存在,或者說,沒有意義,陷入了不可知論。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二、莊子及其思想莊子強調用自然的原則反對人為。在莊子看來,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導什么、規(guī)定什么。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有一次,魯國的都城里飛來了一只海鳥,國王大擺宴席,鐘鼓齊鳴,歡迎海鳥,結果把海鳥給嚇死了,因為人的所作所為損傷了動物的天性,所以,莊子認為,不要以人的有目的的活動去對抗自然命運,真正的自由在于任其自然。這是莊子對世界的看法,也是他對社會的主張。莊子將老子的無為發(fā)展到極致,即“至人”與逍遙。他實際上是在追求超越生死、物我兩忘、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更主張君主應該無欲、無為、淵靜,“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莊子認為人活在世上須曠達處之泰然,應該追求自由。同時他鄙視富貴利祿,痛恨“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不公平社會現象。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二、莊子及其思想(一)道教的創(chuàng)立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圖騰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fā)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岳,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到了戰(zhàn)國時期,神仙信仰已經相當廣泛。這時,出現了許多記載神仙傳說的著作,書中載有不少關于仙人、仙境、仙藥等傳說的文字。這些對道教的形成有決定性的意義。最早出現的道教組織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首創(chuàng)五斗米道,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民間稱為“張?zhí)鞄煛?。道教起源的另一支為漢末黃巾農民起義領袖張角創(chuàng)立的太平教。張角因信奉黃老之道,奉《太平經》為經典,所創(chuàng)立的道教被稱為太平道。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現,標志著道教已形成了以共同信仰為維系的群體組織,成為名副其實的宗教。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三、道教的產生和發(fā)展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信奉的主要經典有《道德經》和《太平經》,這是道教最古老和最基本的經典。魏晉南北朝時,早期道教經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改革,在經典、教義、戒律、儀軌及組織等各方面趨于完善。7世紀后,在唐、宋幾代皇帝的倡導下,道教發(fā)展到鼎盛時期。

12世紀以后,道教逐漸分為全真教與正一道兩大系統(tǒng)。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宮觀內過叢林生活,不食葷,重內丹修煉,不尚符箓,主張“性命雙修”,以修身養(yǎng)性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葷,以行符箓為主要特征(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全真、正一兩派都以太上老君、玉皇大帝為最高天神。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三、道教的產生和發(fā)展(二)道教的經典和教義

1.經典道教初創(chuàng)時,經典不多,除奉老子《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外,還有《太平經》《老子想爾注》等。為了闡發(fā)教義,與佛教相抗衡,造經日多,卷帙如山。《道藏》是道教經典的匯集,總計5485卷。宋元學者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二五說:“道家之術,雜而多端?!币话愕朗?,僅以《道德經》為必須習誦的功課。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三、道教的產生和發(fā)展

2.教義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莊學說,或言內外修煉,或言符策方術,其教義就是以“道”或“道德”為核心,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社會人生都應法“道”而行,修身養(yǎng)性,最后回歸自然。道教追求人人安居樂業(yè)、沒有病災旱災、沒有瘟疫、沒有戰(zhàn)爭的太平世界;另一方面追求的是一個得道成仙,過上仙人生活的仙境世界,如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便是道教的理想境地。道教追求樂生、重生和長生不死?!兜啦亍返氖捉洝对紵o量度人經》強調“仙道貴生”,道教的養(yǎng)生之術有服食、行氣、守一、外丹、內丹、辟谷等,名目繁多。道教認為,壽命的長短不取決于天,而取決于自己,相信通過自身的努力,可以得到改變。我命在我,不屬于“天”,就是說自己的壽命長短不是靠天決定,而是靠個人修煉。萬物有靈論。道教是多神教,最高的神仙是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以下有三十六天帝,還有大明、夜明天神,北斗之神,五星五行之神,風雨雷電之神,四海諸神,城隍土地之神等。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三、道教的產生和發(fā)展

1.道教與政治思想一方面,道教依附于政治,統(tǒng)治階級用它來作為統(tǒng)治人民的工具。劉邦建立漢王朝,推行“黃老無為之治”,出現文景盛世;另一方面,道教首領對封建君主也有巨大影響。如南朝道士陶弘景雖隱居茅山,但有關軍國大事梁武帝往往向他咨詢,陶因之被稱為“山中宰相”。道教的長生不死之術,為封建君主提供了精神支柱,從秦始皇、唐玄宗、宋徽宗到明嘉靖皇帝,都想長生不老,派人四處求仙求藥。道教的太平思想多次被農民起義利用作為反抗封建朝廷的武器。道教的多神崇拜,使廣大漢族農村神廟林立,諸如門神、玉皇、玄女、財神、灶神、雷神、關帝、土地、城隍等,對民間的信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四、道教對中國的影響

2.道教與文學道教對民間文學影響很大,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出世思想為題材內容的文學作品最豐富,如八仙過海、二郎神救母的故事,廣為流傳。明清四大奇書等亦都反映了道教思想?!读凝S志異》借鬼神狐怪諷刺現實,也多取材于道教仙語。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四、道教對中國的影響

3.道教與民俗道教在城市普通百姓與廣大農村中得到廣泛流傳。在農村,天災疫疾、求福免禍、喪葬等多請道士誦經超度,春節(jié)以道觀為基地舉辦廟會。清代北京,正月以白云觀為中心舉行燕九節(jié)。舊時揚州地區(qū),二月過土地生日,三月過東岳生日,四月過神仙生日,五月過關帝生日,六月過藥王神生日,八月過灶君生日。行業(yè)神崇拜,多為道教尊神,如有鐵匠崇老君,染匠崇梅葛仙翁,刺繡崇妃祿仙女,墨匠崇呂祖,剃頭匠崇羅祖大仙等。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四、道教對中國的影響

4.《道藏》與醫(yī)藥、化學

《道藏》不僅是道教典籍的匯集,還容納了其他各類學術著作成果,因此,它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遺產之一。道士為追求長生成仙,繼承和吸取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成果,極重視養(yǎng)生健康與發(fā)展醫(yī)藥。許多道士就是著名的醫(yī)藥學家,如葛洪著的《肘后備急方》是中國第一部急診手冊;陶弘景著有《本草經集注》,孫思邈著有《備急千金要方》等。此外,道教武術在中華武術中獨樹一幟,武當功夫聞名于世就是最好的證明。道教講求煉丹,其中的外丹黃白術就是古代的化學實驗?!兜啦亍返脑S多外丹書為中國古代化學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墩嫜悦畹酪浴酚涗浟耸澜缟献钤绲幕鹚帉嶒灐W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四、道教對中國的影響此外,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風水堪輿相地術等,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選址、布局和建造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造就了“雖由人做,宛自天開”的意境。道教信仰目前在我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仍很普遍,這些地區(qū)信徒眾多、宮觀林立,同時在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當地華僑建立的道教宮觀。內丹養(yǎng)生、星相醫(yī)卜等道教文化也風靡全球;太極拳已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海外練太極拳者達15億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也帶給環(huán)保主義者很大的啟示和思考。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四、道教對中國的影響目錄學習單元一仁愛德治——儒家文化學習單元二道法自然——道家文化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學習目標學習了解佛教的傳入和發(fā)展,結合其教義,能簡單分析其盛行的原因。了解我國佛教重要流派禪宗及慧能法師,探討佛教在潛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并改善社會風俗習慣方面的作用。初步探索佛教文化遺產,佛教的經、律、論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佛教即佛陀的言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傳為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chuàng)立。佛教形成以后,不斷向各國傳播,特別盛行于亞洲。佛教大約在兩漢之間傳入中國。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打通了中國與中亞的道路,隨后佛教經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入中國內地。但在此后很長一個時期,因文化背景全然不同,佛教并沒有在東土產生巨大影響,當時的人們把它看作神仙方術。早期的傳教者為西域胡僧,相傳最早傳入的教義是《四十二章經》,最早在中國建立的佛教寺院是東漢洛陽的白馬寺。自三國時期開始,中國有了最早的出家人,佛教逐漸由上層發(fā)展到民間,由少數人發(fā)展到多數人,傳播的地域由洛陽、長安往南方展開。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一、佛教的傳入和發(fā)展魏晉時期,士族大力推崇玄學,佛教學者開始把佛教語言與道家思想結合使其本土化,即用老莊玄學思想來解釋佛教般若,消除了文化交流中的隔閡。此后,佛教開始在上層社會中廣為流傳。至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普通民眾希冀在佛教中得到解脫。統(tǒng)治者為維護其統(tǒng)治,大力發(fā)展佛教,可以說南北朝時期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發(fā)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佛教興盛還表現在建造寺宇、鑿窟塑佛方面,如大同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都是在這一時期開鑿的。至隋唐時期,佛教進入了繁榮鼎盛的發(fā)展時期,唐朝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同時在佛、道關系上進行調和,使三教趨于融洽。經玄奘西游取經、譯經之后,佛家的高僧們受到中國宗法的啟發(fā),通過對佛教經典的釋義,建立起天臺宗、華嚴宗、律宗、凈土宗、禪宗等各種宗派,至安史之亂后,隨著滅佛運動的興起,以及五代十國宋元明清時期宋明理學的發(fā)展和對佛教的吸收,佛教逐漸由盛極走向衰落。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一、佛教的傳入和發(fā)展

1.四諦四諦是指四種佛教真理,即苦諦(人生就是痛苦)、集諦(眾生對真理的無知帶來的生死苦果)、滅諦(滅盡諸苦達到涅槃)、道諦(滅除痛苦的方法和途徑)。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二、佛教教義

2.緣起論緣起論是佛教對于宇宙萬物產生、發(fā)展、變化原因的解釋,用以解釋世界、社會、人生和各種事物現象產生的根源。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二、佛教教義

3.三法印說三法印說是三種印證佛學理論的標準,即諸行無常(物皆變化無常)、諸法無我(萬物皆有真緣,沒有不變的實體作為自己的主宰)、涅槃寂靜(斷盡塵緣,超越生死輪回,方能達到重生境界),只有符合法印的學說才是真正的佛學。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二、佛教教義

4.因果報應論因果報應論是佛教勸世理論,其主要內容:凡事必有因果、有因必有果,善的行為產生善的果報,惡的行為產生惡的果報,所以只有去惡從善,積德修行,方能達到彼岸。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二、佛教教義

5.六道輪回說六道輪回說是佛教對因果報應的類型劃分,不同的善惡行為帶來不同的報應,它們分別是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天道、人道。只有皈依佛門,才能超越六道。學習單元三慈悲為懷——釋家文化二、佛教教義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的成熟期,其重要標志是具有本土自身特色的中國佛教八大教派的成熟與獨立,這八大教派分別是天臺宗、華嚴宗、三論宗、法相宗、凈土宗、密宗、律宗、禪宗。它們從不同側面融入了儒家心性說的理論形態(tài),帶上了強烈的中國本土文化特色。如華嚴宗學者用五常(仁義禮智信)配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八大教派中尤以禪宗影響最大。禪宗是中國佛教宗派之一。以菩提達摩為中國始祖,故又稱達摩宗;也因自稱得佛心印,又稱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