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互動與家庭教育心理課件_第1頁
親子互動與家庭教育心理課件_第2頁
親子互動與家庭教育心理課件_第3頁
親子互動與家庭教育心理課件_第4頁
親子互動與家庭教育心理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章親子互動與家庭教育心理1233知識點1親子互動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返回第九章親子互動與家庭教育心理本章概述: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是一個整體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在幼兒發(fā)展的過程之中,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構成了兒童發(fā)展的“合力”。從大教育的視野看,幼兒教育心理學本應包含家庭教育心理,研究家庭教育心理及其規(guī)律是幼兒教育心理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家庭教育心理的研究范圍十分廣闊,從教育社會心理學的視角看,親子互動是家庭教育心理的核心,而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包括親子互動在內的所有的家庭教育活動,都應服務于幼兒成長和發(fā)展的需要。因為家庭是千差萬別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是千差萬別的。了解制約家庭教育質量的社會文化心理因素對認識這些差異是很有幫助的。下一頁返回第九章親子互動與家庭教育心理特別是隨著獨生子女家庭的日益增多,家庭教育中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已受到廣泛關注,這也是擺在幼兒教育心理學面前的一個嚴肅課題。教學目標:1.了解親子互動的相關知識。2.了解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的關系。3.理解并掌握獨生子女心理。上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一、家庭中的互動1.互動互動是個體社會化中不可缺少的過程,其中個體受家庭互動影響最深、最持久。因為家庭是影響一個人一生最大也是與每個人關系最密切的單兀。人生于家庭、長于家庭,再成立自己的家庭,從為人子女到為人父母的各種體驗,沒有一樣不是在家庭生活中孕育出來的。良好的有效的家庭互動在個體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是因婚姻、血統(tǒng)或收養(yǎng)等關系而結合在一起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單位。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依存,任何一個家庭成員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的運作。家庭必須隨時保持一種平衡狀態(tài),以利于家庭功能的有效運作和每位成員的穩(wěn)定成長。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2.家庭互動家庭互動,即家庭中各成員之間行為和行動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家庭互動都是良性的。那么,從哪些方面可以判定一個家庭的互動是良性的呢?良性的家庭互動一般具有下列特征:(1)穩(wěn)定性。穩(wěn)定性意味著家庭能夠隨時維持平衡狀態(tài),具備適當能力應付日常生活的各種威脅,擁有足夠資源滿足家庭成員及外界的需求,達到供需均衡。在經(jīng)濟方面,成員具有基本的安全感;在心理方面,家庭成員具有健全成熟的人格,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能給幼兒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從而保障幼兒甚至每一個成員的健康成長、和諧發(fā)展。(2)凝聚性。凝聚性指家庭成員對家庭有強烈的向心力。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每個人以身為這個家庭的一分子為榮,視家庭的榮辱成敗為己任,愿為家庭付出、貢獻一切,以此來達成家庭的共同目標。大家愿意共享可利用的時間、空間,且有共同的興趣、嗜好,但又能尊重每一成員的隱私,允許個體自由發(fā)展。(3)適應性。適應性實際上是滿足家庭的每個成員發(fā)展變化需要的程度。隨著家庭不同階段的發(fā)展、成員的成長與成熟,家庭應具有足夠的彈性。允許家庭在一定范圍內作適當?shù)母淖?,以充分的適應能力應付成員的不同需求。如角色的分配、規(guī)則的訂立等不會墨守成規(guī)、僵化不變,也不會因它們的改變而陷入雜亂無章。(4)支持性。支持性表現(xiàn)在家庭能夠為家庭成員提供情感支持。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當然,要做到這一步,家庭成員必須具備良好的溝通方式、同理心式的情感投人和坦誠的情感表達彼此能夠充分了解對方的處境,成功時分享快樂,失敗時鼓勵支持,沮喪時相互安慰。(5)滋潤性。滋潤性在這里是指家庭成員間充滿愛和關懷。家庭是人的精神港灣,一個人自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都是在家庭中孕育的。這中間需要家人持續(xù)給子愛的關懷和滋潤,人在家庭中才能學會如何去愛和關懷別人。沒有良好互動的家庭,往往缺乏滋潤性,成員間彼此缺乏愛與關懷,人際關系冷漠、疏離,幼兒也更容易出現(xiàn)不適應的現(xiàn)象。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特性,如開放性、完整性等也是良性互動家庭所應具有的特征。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二、親子互動的結構家庭互動的形式各種各樣,親子互動是家庭互動的核心親子互動,即家長與子女的互動,也就是父母與子女在心理和行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過程。親子互動一般可以劃分為“愛的基礎”“成長的喜悅”“健全的教育”等三個層次(如圖9一1所示)。這三個層次是一個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整體“愛的基礎”猶如親子互動的地基(圖9一1)。沒有親子之間的相互依賴、依戀關系,兒童的身心成長、發(fā)展以及今后的獨立生活都會受到影響。在“愛的基礎”上成長,要讓子女在家庭生活、教育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成功的體驗,即經(jīng)常有一種“成長的喜悅”。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沒有這種體驗的孩子,今后就不可能接受“健全的教育”。但是,如果一開始就對孩子實施“健全的教育”,而缺乏對孩子的愛護、關懷和尊重(即“父母心”),孩子也沒有“成長的喜悅”這種體驗,孩子對父母的教育會產(chǎn)生反杭或逆反心理.結巢導致親子互動無效化或萎縮化(圖9一2)。所以,對孩子的教育應該首先從父母的愛心開始,逐步過渡到父母的“教育心”,并在以后的“教育心”中包含父母的“愛心”,使二者關系平穩(wěn)、包容地向前發(fā)展。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愛的基礎”和“成長的喜悅”是家庭互動中孩子身心發(fā)展的“養(yǎng)料”,在“父母心”的支持下,逐步變得“根繁葉茂”。于是,在以后的進程中對一些不必要的“枝葉”進行修剪(即進行道德品質、人格的教育、對不適應問題的矯正等)。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所以,在“健全的教育”這個層次階段上,父母又要體現(xiàn)督導責任心。父母的愛心、撫養(yǎng)心、教育心和督導心的合理使用,是形成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三、親子互動與兒童心理健康在家庭教育中,親子互動對子女人格特點的形成以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響。1.親子互動風格與兒童人格特點親子互動風格,是指在親子互動過程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相對穩(wěn)定的特征。日本自佐俊憲將家庭的親子互動風格與子女的人格特點對應起來進行總結性研究,其結果見表9一1。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美國的貝爾斯凱(C.Bellthke)等心理學家通過對眾多的美國家庭進行追蹤研究,認為除了家庭類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親子互動風格的不同可能導致子女人格特點及末來生活方式的不同外,還應考慮家庭生活中的心理發(fā)展,生理發(fā)展和生育、養(yǎng)育史的背景不同而導致的兩種不同發(fā)展類型(如圖9一3所示)。2.不良親子互動與心理輔導日本心理學家戶川行男、品川不二郎將不良的親子互動分為五大類。分另of為拒絕型、支配型、過度保護型、服從型、矛盾型親子互動。不同類型的親子互動可能導致兒童不同的心理問題,應該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輔導。(1)拒絕型親子互動與心理輔導。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拒絕型親子互動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教養(yǎng)在感情上或態(tài)度上表現(xiàn)出拒絕傾向的親子。互動具體表現(xiàn)為:父母對子女的愿望和要求不予理睬,不信任、不關心其成長,并經(jīng)常伴隨有體罰、虐待、威嚇、苛求、放棄養(yǎng)育責任等態(tài)度。拒絕型親子互動容易使子女在集體生活中產(chǎn)生攻擊性、反抗性行為,形成不合群、性格暴躁、內向孤獨、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針對拒絕型親子互動的心理輔導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人手:要求父母多與子女接觸,多聽孩子傾訴,少拒絕,多理解;要求父母了解孩子的興趣、特長,盡可能地加入到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中去;要求父母設身處地為子女著想,站在子女的角度看問題。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2)支配型親子互動與心理輔導。支配型親子互動是指父母對孩子支配過頭,把孩子當成父母的所有物,想用絕對權力去統(tǒng)治子女的親子互動具體表現(xiàn)為:父母把自己的希望投射在子女的身上,忽視子女的天賦能力和志向,要求子女完全按照自己的要求和標準行動,常以嚴厲、頑固、強迫的態(tài)度來命令或監(jiān)督子女。支配型親子互動容易使子女養(yǎng)成內向、盲從、緊張、消極、低沉、易沖動、耐挫能力差、欺軟怕硬等不良性格特征。針對支配型親子互動的心理輔導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人手:要求父母不要動輒使用命令行為,,而要采用溫和方法引導孩子;要求父母培養(yǎng)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嘗試錯誤的機會;要求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價孩子。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3)過度保護型親子互動與輔導。過度保護型親子互動是指父母為孩子擔心、不安、恐怖,經(jīng)常想用過分的保護去消除這種情緒體驗的親子互動。具體表現(xiàn)為:父母對孩子的健康、學業(yè)、朋友、前途等具有完全不必要的擔心和不安,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過分負責,無微不至,經(jīng)常出現(xiàn)代辦、代勞的現(xiàn)象。過度保護型親子互動容易使子女養(yǎng)成過分依賴、推卸責任、順從、孩子氣、嫉妒、好攻擊、不安、創(chuàng)造性不強等不良性格特點。針對過度保護型親子互動的心理輔導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人手:要求父母要有讓孩子吃苦、長見識的心理準備,如多讓子女參加吃苦夏令營,參加體力勞動等;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要求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成長速度、程度、興趣、能力大小作出恰當?shù)呐袛?,制定合適的發(fā)展目標;要求父母把尊重孩子和寵愛孩子區(qū)分開來,讓子女有與其他同齡孩子交流的機會。(4)服從型親子互動與輔導。服從型親子互動是指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和意見,不管是什么都無條件接受,并為此感到滿足的親子互動具體表現(xiàn)為:父母對孩子過分喜愛,一味遷就,想盡一切辦法來迎合子女的要求,即使子女做錯了事也替他中辯、開脫。服從型親子互動容易使子女養(yǎng)成自我中心主義強烈、推卸責任、依賴、盲從、缺乏自控力、社會能力不強、創(chuàng)造性較差等不良人格特征。要求父母立即停止溺愛,建立正常的家庭規(guī)矩和守則;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要求父母一定要分清是非善惡,不能遷就孩子的不當要求和不良行為;要求父母不要把孩子當做個人的私有財產(chǎn)。(5)矛盾型親子互動與輔導矛盾型親子互動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態(tài)度前后矛盾或父母之間的教育態(tài)度不一致的親子互動。具體表現(xiàn)為:父母缺乏教育的一貫態(tài)度,有時緊,有時松,愛憎無常、忽冷忽熱,父母在教養(yǎng)態(tài)度、教養(yǎng)方式上也不一致,“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矛盾型親子互動容易使子女養(yǎng)成好猜疑、好攻擊、嫉妒、說謊、投機取巧、責任心差、易感到恐怖等不良人格特征,并容易出現(xiàn)不良行為。針對矛盾型親子互動的心理輔導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人手:要求父母在對子女教育態(tài)度、教育要求上保持一致;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1親子互動要求父母對孩子的表揚和批評要有一貫性,不自相矛盾;要求父母在管教孩子時,要注意自己情緒的安定性,最好在心平氣和時教育孩子解決問題;要求父母在夫妻生活上有一個和諧的氣氛,不要將家庭的紛爭、摩擦、矛盾遷移到孩子身上,影響孩子情緒。上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家庭不僅是生命的產(chǎn)生和發(fā)育的地方,也是心靈萌發(fā)和升華的地方?!叭魏我粋€家庭都擔負著生命生產(chǎn)和心靈啟蒙的雙重任務”?!凹彝ソ逃还苁菍⒆拥闹橇Πl(fā)展,還是對他們性格的形成,都是第一源泉?!薄皟和睦淼陌l(fā)展是社會系統(tǒng)作用的結果,兒童與父母組成的家庭是社會系統(tǒng)的一個分系統(tǒng)……家庭既在整個社會系統(tǒng)中起重要作用,又是促使兒童社會化的首要系統(tǒng)?!贝罅垦芯勘砻?,家庭教育對兒童特別是嬰幼兒的心理健康、認知發(fā)展、情緒發(fā)展、個性及社會性發(fā)展等的影響極其深刻。家庭教育是指在一定的家庭環(huán)境中由家長(主要是父母)自覺地、有意識地通過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的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及其過程。家庭教育中影響兒童心理發(fā)展的因素有很多。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父母的心理健康、教養(yǎng)類型,親子關系、家庭結構、家庭氣氛及家庭生活情境等無一不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兒童的心理發(fā)展。然而,當前許多家長,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由于認識不到諸多家庭因素對幼兒心理發(fā)展的影響,因而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時顯得有些束手無策,甚至走入某些心理誤區(qū),從而不利于幼兒的健康發(fā)展。一、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1.父母的心理健康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大量研究表明(Weissmanetal,1984年;Caensbaueretal,1984年;Orvaschel,Weissman&Kidd,1980年,etal.)。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父母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直接對子女的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消極影響稱職的父母應該心理健康,應該具有健康成熟的人格、正向的人生觀、穩(wěn)定的情緒。以心理衛(wèi)生的立場而言,健康成熟的人格是指一個人在其日常生活中,能將緊張與焦慮感維持在較低的程度下,能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獲得成就感,而不采用病態(tài)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不發(fā)生精神疾。病森丁等學者(Sundeenetal,1985年)認為健康的人格特質包括:正向及正確的身體心像、合乎現(xiàn)實的自我理想、正向的自我概念、高自尊、明確的認同、開放的自我。父母健康成熟的人格能夠給子女提供最佳的角色模范及健康的心理成長環(huán)境。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正向的人生觀,是指樂觀、充滿希望、積極的人生看法或信念,包括文化價值觀、宗教觀、社會觀等。稱職的父母應該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在與子女互動的過程中,將其傳遞給子女、影響子女如果父母本身社會適應不良,老是抱怨、責備、怨天尤人,還有悲觀、失望等負向的人生觀,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子女人生觀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消極影響。父母的情緒也會影響子女的心理與行為許多研究顯不,情感上的刺激在小孩的心理發(fā)展上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父母情緒穩(wěn)定能夠給子女正向的情感刺激,促進子女社會情緒的發(fā)展。芬尼(Finney,1961年)推論指出:慈愛的母親對子女有正面影響,她減少了子女的悲觀、焦慮、潛在的敵意和依賴性,且更進一步加速子女的道德發(fā)展。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相反,如果父母對子女冷漠、懷有敵意、吝于表達關愛之情感,則子女會將對父母的厭惡感轉移到其他人、事、物上,導致不良的待人處世的態(tài)度與行為,在情緒發(fā)展上充滿焦慮、不安全感,對他人易生敵意,易于侵犯攻擊他人,違反社會規(guī)范,自我控制力及社會適應力均差。赫洛克(Hurlock,1978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父母的情緒對子女的影響,往往在胎兒期就已開始孕婦長期的情緒困擾,足以嚴重影響胎兒出生后的心身發(fā)展。如果母親在懷孕期間(尤其是臨產(chǎn)的最后幾個月)情緒經(jīng)常不安、恐懼、憤怒或憂傷,則胎兒出生后情緒亦會受到影響,極可能具有神經(jīng)質的性格。2.教養(yǎng)類型與幼兒心理發(fā)展(1)教養(yǎng)類型。是指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教養(yǎng)方式或教養(yǎng)模式。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家庭教育中不同家長的教養(yǎng)類型各不相同,不同的教養(yǎng)類型對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有不同的影響。心理學家曾經(jīng)運用了直接的觀察、調查和訪問等多種手段研究了父母教養(yǎng)兒童的行為模式。發(fā)現(xiàn)父母在教養(yǎng)模式上有兩個重要的行為維度,一個是情緒維度:溫暖、接納一敵意、拒絕,一個是控制維度:過度限制、要求一放縱、不要求。兩個維度以不同的方式組合而產(chǎn)生對兒童教養(yǎng)的四種不同類型:威信的(Authoritative)、獨裁的(Authoritarian)、縱容的(Indulgom)及疏忽的(Negleoting),見表9-2

(Maooohy&Martin,1983年)。(2)鮑姆林特(E.Bomelint)對教養(yǎng)型與兒童個性特點的關系作了系統(tǒng)的研究。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該研究將146名幼兒園兒童分成三組:第一組兒童是最成熟的,他們有能力、有獨立性、自信、知足、愛探素、能控制自己、喜歡交往、自我肯定;第二組兒童有中等程度的能力、自信和自我控制力,相對說來不太知足、不安全、憂慮、退縮、懷疑、不喜歡和同伴交往;第三組兒童是最不成熟的,有高度依賴性,自我控制能力比前兩組差,遇到新奇事物或緊張的事情會退縮。然后,研究者又通過家訪,與父母談話,在特定設計的情景下觀察父母與兒童一起活動的方式,從四個方面評定三組兒童其各自的父母的教養(yǎng)行為。控制指父母為影響兒童行為所使用的各種方式,包括獎勵與強化。成熟的要求要求兒童按照他們的智力水平、社會性水平和情緒水平來行動。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父母與兒童交往的清晰性。如通過說理使兒童服從,征求孩子的意見等。父母的教養(yǎng)。不只是愛兒童、同情兒童,還對兒童的成就表示高興、贊揚。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一組兒童的父母在四個方面的得分都很高。這類父母十分溫和,對待兒童真心誠意,母子間有良好的交往,同時父母對孩子又有嚴格要求,要求兒童有符合他們年齡的成熟行為。他們既尊重兒童的獨立性,又堅持自己的合理要求。這種既適度控制,又積極鼓勵兒童獨立自主相結合的教養(yǎng)類型是一種權威型的教養(yǎng)模式,這類父母可稱為有威信的父母。第二組兒童的父母在使用理性的控制方面要差一些,強制性多了點,對孩子的慈愛、溫暖少了些。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有些還濫用家長權威,不鼓勵兒童與父母有不同看法,這類父母可稱為獨裁的父母。第三組兒童的父母是隨隨便便的父母他們對孩子沒有要求,漠不關心,獎懲不明,不訓練兒童的獨立性和自立精神,家庭管理也不好,這類父母屬于縱容的、疏忽的父母。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對子女成長與心理發(fā)展有正向影響的父母行為,在情緒維度上應該是趨于溫暖而接納的,在控制維度上應該是趨向于給子女適度的自主自由并作出某種程度的合理限制。在教養(yǎng)類型上,應該趨于威信、民主的方式,而避免放縱、專制獨裁或疏忽的方式。3.親子關系與幼兒心理發(fā)展(1)親子關系。即在家庭生活中建立起來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家長與子女的關系,包括母子關系與父子關系親子關系。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對幼兒心理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國外學者安斯沃斯(M.D.Ainsworth)和他的同事長期觀察了烏干達和美國家庭中母子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模式,并將母子關系的優(yōu)勢模型與嬰幼兒依戀類型之間的聯(lián)系做了研究他首先將嬰幼兒的依戀劃分為三種類型“A.回避型、B.安全型、C.反抗型。其中B型屬于安全型依戀,A,C型屬于非安全型依戀。后來,安斯沃斯又考察了母子教養(yǎng)關系與嬰幼兒依戀之間的聯(lián)系,從敏感性一不敏感性、接受一拒絕、合作一干擾、易接近一不理會四個維度進行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安全依戀孩子的母親,在這四個方面的得分都比較高。這也就是說,敏感的、接受的、合作的母親,也是孩子愿意接近的。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另外兩類不安全依戀孩子的母親在這四個方面的得分都比較低,所不同的是,A型的母親在拒絕、不敏感方面表現(xiàn)得更多些;而C型的母親在干擾、不理會方面表現(xiàn)得更多些。(2)父子關系是家庭關系中另一種重要關系。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父親對兒童的影響作用不容忽視,特別是父親對兒童性別角色的獲得有著比母親更為重要的意義。心理學家對此有過不少研究,看法也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認為,母親的特征對女兒的女子氣的發(fā)展有影響,對兒子的男子氣很少有影響;有的認為,女孩的女子氣更多的是受到父親的影響,而不是母親的影響,并認為母親的女子氣多,女兒不一定有更多的女子氣;還有的甚至認為兒童成年后的性別行為和婚姻關系也是更多地受到旱期與父親關系的影響,而不是受母親關系的影響。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因此,不少心理學家就父子關系對兒童性別角色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了有關研究研究認為,沒有父親或缺少父親對女孩的性別行為有影響,但比對男孩的影響要小些。研究中關于男孩形成男子氣特征方面有比較一致的看法,一般都認為是受了父親的影響。如果在一個家庭里,父親是不太管事的,母親是一家之主,男孩的同一性就有嚴重的影響這是因為家庭中雖有父親,但缺乏父子關系交流的“無父現(xiàn)象”會影響性別角色的同一性。如果父親既會嚴格要求孩子,又會教育孩子,這種父子關系就有利于促進男孩性別行為的發(fā)展。有些心理學家還對家庭中缺少父親對兒童性別角色行為產(chǎn)生的影響做了研究。不少心理學家認為,家庭因各種原因缺少父親,母親成了承擔子女教育唯一起作用的決定者,男孩往往因為得不到同一的對象而影響男子氣的發(fā)展。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而且在5歲前就與父親分離的男孩身上表現(xiàn)更為明顯。這些男孩在幼兒期就表現(xiàn)為進攻性要比一般男孩少些,依賴性比一般男孩多些,有較多的女子氣,也多喜愛一些女子氣模式的游戲,吵架時比較多地采用言語攻擊,而較少身體攻擊,對同伴的依賴也要多一些,果斷性較差,從事粗獷的體力運動也少。如果男孩與父親的分離是在6歲以后發(fā)生,那他們就與核心家庭長大的男孩沒有區(qū)別。這些研究結果支持了學前期可能有一個性別角色敏感期的假設,也證明,在學前兒童性另of角色行為的發(fā)展問題上,雖然父母都起一定的作用,但是父親的影響顯然要更重要一些。4.家庭結構與幼兒心理發(fā)展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1)家庭結構。是指組成家庭的各個因素之間的較為穩(wěn)固的較為穩(wěn)定的聯(lián)系,是家庭中人與人之間聯(lián)系的模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家庭結構也在發(fā)生變化?,F(xiàn)代社會的家庭結構越來越趨向小型化,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減少了,核心家庭、獨生子女家庭增多了。這一家庭結構的變化,導致兒童在家庭中的地位提高,尤其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獨特地位,使其很容易養(yǎng)成各種不同性格和行為習慣。所以,對家庭結構的這一變化必須子以充分的、清醒的認識。同時要充分地利用小家庭環(huán)境所特有的有利條件,為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2)區(qū)別。有些研究者還比較研究了單親家庭與核心家庭兩種不同家庭結構與兒童自我控制水平的關系。研究者發(fā)現(xiàn)單親家庭的男孩在自我控制和反社會行為方面與核心家庭的男孩不一樣。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這種單親家庭的父親往往是因為離婚而不是去世才離開兒童的,而這類家庭的男孩易沖動,有較多的過失行為和反社會行為,缺少自我控制,不易延緩自己的滿足。英國心理學家波爾德調查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家庭后發(fā)現(xiàn),有58%的品德不良的少年來自缺損的家庭,25%來自經(jīng)濟殘破的家庭。以上情況說明,各種不同類型的家庭,對兒童的發(fā)展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而根據(jù)家庭結構的變化及其特點,對兒童進行彌補性的教育,才會有利于兒童的發(fā)展。5.家庭生活情境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家庭生活情境是指孩子在家庭生活過程中,父母為其所提供的物質環(huán)境與人文氛圍。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物質環(huán)境是一個家庭經(jīng)濟能力的綜合表現(xiàn),包括房屋的建筑、室內外的布置及生活水平等;人文氛圍則是一個家庭生活氣氛的綜合表現(xiàn),反映其精神性與社會文化性。家庭生活情境,對幼兒的心理發(fā)展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巴博(W.B.Barbe)等人的初步研究發(fā)現(xiàn),在特殊領域取得杰出成就的人,其兒童時代的家庭生活情境體現(xiàn)出這樣的特征:其家長早年就開始為其在特殊領域的探素提供物質與感情的支持,并在培養(yǎng)中注意引導,積極鼓勵。我國近年來所做的有關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概括起來看,我國創(chuàng)造型兒童的家庭大多是知識分子家庭,父母的受教育水平與文化程度都比較高,尤其是父母職業(yè)為教師或從事專業(yè)工作的家庭最多。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這些家庭的共同特點就是都很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如中國科技大學79級少年班的29位學生中,就有28位受過系統(tǒng)的學前教育,許多家庭在孩子出生后就為其專門制定了家庭教育計劃,并能嚴格而有效地加以執(zhí)行。在生長的最初幾年,父母盡可能地為孩子提供一個適官’的環(huán)境和各種有利條件,并善于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運用多種教育方法,讓孩子參與多種學習活動,注重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促進其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6.家庭氣氛與幼兒心理發(fā)展(1)家庭氣氛。是指家庭集體生活中占優(yōu)勢的一般態(tài)度與情感氛圍。家庭氣氛及家庭成員間的情感關系對幼兒心理發(fā)展的影響,不僅是現(xiàn)時的,而且是長遠的。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2)家庭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的不同情緒氣氛會在孩子的思想、態(tài)度和一般行為中反映出來。如果家庭氣氛和諧、關系融洽,家庭成員的心情都很愉快,孩子就會相應地感到愉快、愜意,就會產(chǎn)生相應的安全感,其情緒、行為的協(xié)調性也就比較和諧。而如果家庭氣氛緊張,經(jīng)常吵吵鬧鬧,人與人之間始終籠罩著一層烏百,孩子就會成天感到提心吊膽,并時時害怕招致懲罰,從而也就容易產(chǎn)生一系列的情緒與行為問題。有研究表明,在孩子語言發(fā)生與形成時期,如果其家庭氣氛緊張,或者父母整日吵架打鬧,就會產(chǎn)生語言問題,甚至會導致其由于情緒緊張而日吃結巴。心理學家海爾特研究發(fā)現(xiàn),雙親不和比雙親不全對孩子有更壞的影響。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父母長期的分歧、敵對、爭吵不休、時刻處于緊張沖突,會使孩子的內心產(chǎn)生嚴重的焦慮與矛盾、多疑、心神不定或神經(jīng)質,甚至導致心理變態(tài)和反社會行為。杭齊克(Honzik)等人的“伯克萊指導研究”(BerkleyCuidanceStudy)報告指出,兒童在2歲前的家庭情感氣氛(父母之間、親子之間)與其18歲時的IQ(特別是言語IQ)有重要相關,幼時家庭情感氣氛得分為正的,長大后IQ相應要高,否則就較低。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在家庭教育中有諸多因素都對幼兒的心理發(fā)展產(chǎn)生極其重要的影響,通過對這些因素及其與兒童心理發(fā)展的關系進行深人剖析與研究,無疑將有助于提高對家庭教育規(guī)律與特點的認識,從而在實際上有助于推進家庭教育的優(yōu)化。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二、幼兒家庭教育中的心理誤區(qū)1.私有性心理私有性心理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家長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隨心所欲地支配孩子。這種支配,不僅表現(xiàn)為生理上的支配,而且還表現(xiàn)為心理上的支配,孩子成為父母的附屬品。由于家庭教育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所以,孩子就非常容易成為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孩子越是小,這種觀念越是自然,越是強烈。于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只注重自己的愿望或意見,而忽略了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所應有的正當要求與合理愿望,這樣就遇到了對孩子全面占有(身體、情感、時間、權利、義務)和孩子作為獨立意義上的社會人的矛盾沖突。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在這對矛盾中,父母一方總是占有主導地位,而孩子一方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意志辦事,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中一系列的“過度現(xiàn)象”,如過分溺愛、過度保護、過度替代、過度期望、過度教育等不協(xié)調的現(xiàn)象當孩子不愿接受這類過分的要求,并以不同的形式對各種“過度現(xiàn)象”表不反抗時,父母就又會產(chǎn)生一種難以言狀的“失落感”,感到失去了最寶貴的東西,失去了精神支柱。而為了避免這種“失落”,反過來又強化這一系列的“過度現(xiàn)象”。所以,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著“獨立人”和“附屬人”的矛盾斗爭。由于幼兒在年齡與能力上的局限性,他們也就特別容易受到家長全權的、隨意的支配,從而喪失獨立性,養(yǎng)成過分依賴他人的個性由家長私有心理所導致的這些教育問題會影響到幼兒今后一生的道路。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而且家長的私有性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其他心理誤區(qū)產(chǎn)生的基礎。2.主觀性心理主觀性心理具體表現(xiàn)在家長不能根據(jù)孩子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來客觀地評價孩子和要求孩子,而是完全以其主觀的意志選擇教育內容與教育方法,從而導致家庭教育的種種非理智性行為。例如,在家庭教育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無視孩子的興趣特點,不切實際地把孩子看成是音樂家、文學家、演員的料子,盲目地進行智力投資,進行強制性的灌輸教育,弄得孩子苦不堪言。有些兒童教育專家在接受幼兒咨詢時,普遍反映出一個問題,也就是孩子怕上小學。問孩子為什么,他們說,現(xiàn)在每天就要寫許多字,要畫圖,要做算術,要學外語,有的還要學鋼琴,不知道上小學以后還要學什么。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根據(jù)現(xiàn)代心理學統(tǒng)計資料表明,兒童持續(xù)書寫的時間明顯地受到年齡的限制,6歲兒童僅為5分鐘,7歲為10分鐘,10歲為12分鐘,12歲為20分鐘。而家長往往按其主觀意愿對兒童提出過高的、不理智的要求,這種過度的教育要求很容易造成兒童某種心理障礙。此外,家長不能客觀地評價孩子,則是家長主觀性心理的另一種表現(xiàn)。這種表現(xiàn)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孩子,放大優(yōu)點,無視缺點,經(jīng)常放棄教育,慣寵孩子,養(yǎng)成孩子諸多的不良行為習慣。二是過低地估計自己的孩子,老是指責、批評孩子,嚴重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了缺點,就無限夸大,甚至用威嚇、體罰的方法對待孩子,結果造成孩子極大的心理壓力。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3.情緒性心理情緒性心理具體是指由父母情緒、心理波動而導致對幼兒教育的不良影響。情緒作為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每個人都有的。人的活動自覺的或不自覺的受到某種情緒的支配由于人的情緒受內外部各種因素的制約,因而具有不穩(wěn)定的特點。通常情況下,越是同主體密切的人與事,受情緒因素的支配性也就越大。這就決定了父母對子女的態(tài)度,對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情緒因素的干擾,從而導致家庭教育中的某些問題父母的情緒有高有低,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父母有節(jié)制的情緒流露,會使孩子從中感悟或學習到許多做人的道理,并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而父母自由的情感宣泄,則會產(chǎn)生許多教育問題。例如父母情緒好的時候,對子女百般關愛,無論什么要求都予以滿足。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而在心緒不好的時候,就遷怒于孩子,甚至無故發(fā)火。這樣,一會兒放縱孩子、一會兒壓抑孩子,弄得孩子無所適從。同時還容易形成情緒性的性格特征,如任性、愛發(fā)脾氣、經(jīng)常怒氣沖天、看誰都不順眼等。因此不利于其心理的發(fā)展,其社會性的發(fā)展也受到影響。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的幼兒,由于父母情緒的影響對象只有一個孩子,因而比多子女家庭更為集中,產(chǎn)生的影響也就更為深刻。4.虛榮性心理虛榮性心理主要表現(xiàn)在把孩子作為一種炫耀的工具,從而滿足自己虛榮性的心理需求。應該說愛子之情,人皆有之,希望自己的子女在各方面都表現(xiàn)得突出,成為人人夸獎的好孩子,這種心理非常正常。如果把這種情感轉化為對孩子熱情和科學的教育,幫助孩子在各方面得到發(fā)展。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那么,這種紙犢之情無疑會成為家長更理智、更科學、更富有情感地培養(yǎng)孩子的動力。但是,如果這種愛子之情是基于一種炫耀心理和虛榮心理的滿足,就往往會走向反面,產(chǎn)生完全相反的結果虛榮心,是追求表面光彩、表面炫耀的一種心理活動。雖然虛榮心也可謂人皆有之,但是,如果把它作為培養(yǎng)孩子的指導思想,那就有害無益。虛榮心理較強的家長,往往只注重孩子的外表行為,而不注重孩子的內在品質,并且有意無意地放大某種表面行為,而不去分析產(chǎn)生這種行為的心理基礎。一旦孩子出現(xiàn)不良行為,家長首先就是從虛榮心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如何挽回面子,而不是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克服缺點,要么嚴厲訓斥孩子,要么打罵懲罰孩子。更為嚴重的是,這種虛榮心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傳遞給孩子,因而養(yǎng)成孩子許多不良的習慣。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家長的虛榮性心理,對幼兒說,影響更大:首先,容易造成孩子不誠實的行為,從而形成與他人正常交往的諸多困難;其次,還會破壞幼兒的心理平衡,因為他所期望的東西和一個年幼兒童的實際是那么不相同,這樣又會使幼兒經(jīng)常處于一種掩飾的狀態(tài),當被戳穿后,又會造成幼兒的自卑感,甚至會對自己失去信心。5.僥幸性心理僥幸性心理在家庭教育中表現(xiàn)為不能理智而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孩子,不能及時地對孩子進行教育,甚至對孩子放棄教育明明看到孩子有這樣那樣的錯誤行為,卻會僥幸地認為,孩子還小,長大了就會好的。豈不知人的性格、品德的培養(yǎng)必須從小抓起,否則就會貽誤孩子。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僥幸心理經(jīng)常使家長對孩子的現(xiàn)實行為及其發(fā)展趨勢缺乏客觀的把握,從而形成一種非客觀心理態(tài)度,并且不能對孩子進行及時的、實事求是的教育。對于幼兒來說,從其一出生后,如果一直處在由僥幸心理而導致的放棄教育的環(huán)境中,就必定難以健康成長。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qū)的原因多種多樣,既有社會文化的根源,也有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既受當前社會風氣的影響,也受家長自身素質的限制。具體表現(xiàn)為如下幾個方面:社會文化根源使幼兒家庭教育確立的是道德取向而非心理取向;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使幼兒家庭教育忽視兒童的天性;當前社會風氣的影響使幼兒家庭教育帶上功利化色彩;家長自身素質的限制使幼兒家庭教育帶上非理性色彩。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全面了解造成幼兒家庭教育心理誤區(qū)的真正原因,能為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走出誤區(qū)提供指導。6.補償性心理補償性心理在家庭教育中主要表現(xiàn)為許多家長把自己感覺失去的太多東西,千方百計地要在孩子身上加以補償,因而很容易使家長失去教育的理智。例如現(xiàn)在的年輕父母,由于歷史的原因,經(jīng)歷的坎坷,他們感受自己失去得太多了。一旦當了父母,就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并希望他們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享受得好、接受教育好將來工作好等等,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以此作為教育的指導思想,一味地給子孩子過度的溺愛、過度的保護、過度的享受,也就是用這種補償心理來代替家庭教育。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2家庭教育與幼兒心理發(fā)展必然會導致兒童強烈的物質欲望、強烈的超前享受欲望、強烈的依賴性、強烈的利己性等問題。而且這些問題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變得更為嚴重。而在幼兒一旦形成了這些教育問題,不僅會對他們現(xiàn)期的發(fā)展帶來諸多的不利影響,而且還會影響其一生的發(fā)展。上一頁返回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深人開展,在我國的家庭單兀中,獨生子女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普遍關注。一、獨生子女教育的心理學研究國外關于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心理學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1.早期研究關于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心理學研究是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的。當時,歐美國家相繼開展計劃生育運動,獨生子女越來越多,并日益成為普遍的社會現(xiàn)象,這便引起了心理學家的關注。1898年,美國心理學家博霍農(nóng)(E.W.Bohonon)在心理學家霍爾(C.S.Hall)的指導下,相繼采用征詢意見的方式對381名獨生子女進行調查。下一頁返回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占了特殊兒童很大的比例,并對獨生子女作為特}!l對象加以研究,發(fā)表了世界上第一篇關于獨生子女的研究論文—《家庭中獨生子女》。博霍農(nóng)發(fā)現(xiàn),子女固然有溫和、正直、順良、寬容等諸多優(yōu)點,但也表現(xiàn)出自私、撒嬌、嫉妒、固執(zhí)等諸多缺點。此后,德國的兒科醫(yī)生內特爾(E.Meter)從醫(yī)學角度對獨生子女進行了研究,他在總結博霍農(nóng)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臨床研究結果,于1906年寫出了世界第一部關于獨生子女研究的論著《獨生子女及其教育》,并認為獨生子女問題行為的根源在于家庭的溺愛及獨生子女本身的孤獨這一時期的研究,一致得出了獨生子女是“問題兒童”的結論,用霍爾的話來說就是“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弊病”。2.中期研究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胡克(H.F.Hookor、武斯特(D.A.Worcester)和基爾伏特(K.B.Cuilford)等人做了一系列關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的比較研究,認為獨生子女無論在健康狀況還是在智力活動、性格特征和社會生活等方面都不遜于非獨生子女,從而否定了旱期研究的結論。3.近期研究近年來,在西方,特別是在美國,獨生子女問題仍然是一個人們關注的話題,許多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都相繼做了一系列的研究,但得出了不盡一致的結論。如布萊克、贊瓊克和福爾博等人認為,在心理健康、自私心、孤獨等方面,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之間并不存在差異,而塞格爾則認為,“獨生子女在同學或年齡相仿的孩子中,人緣可能不太好”,即認為獨生子女在個性方面存在缺陷。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近20年來,面對獨生子女普遍化的現(xiàn)狀,我國許多教育專家、心理專家學者及教師,也廣泛開展了科學研究,對獨生子女的特點及其教育提出了許多有益的見解,雖然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也有諸多普遍的共同的認識。如認為獨生子女并非是“天然”“必然”會具有某些不良的個性心理特點,要注意把獨生子女同更廣泛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聯(lián)系起來,才能揭不出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認為獨生子女的某些不良個性心理品質在教育的影響下,隨著年齡的增長可以克服;等等。二、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其成因關于獨生子女的心理特點及其成因的問題,可以歸納為如下兩個方面。1.良好的心理特點及其形成原因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相對于非獨生子女來說,獨生子女智力發(fā)達,知識面廣,樂觀,活潑,對人親切,感情豐富,容易受感動,富于同情心,更易于使才能、興趣獲得更廣泛的發(fā)展,更易于獲得事業(yè)上的成就。這方面比較權威的研究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約·克勞迪、小威廉·法雷爾和查爾斯·哉頓做出的。這項研究根據(jù)始于1960年持續(xù)20年之久的對40萬名中學生的調查,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更聰明,更富于創(chuàng)造性,也顯得更有教養(yǎng)、更成熟,對社會事業(yè)更敏感獨生子女為什么會有這些心理特點呢?這主要有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獨生子女在經(jīng)濟、物質上有可靠的保證。獨生子女家庭的平均生活水平比非獨生子女家庭要高,家庭經(jīng)濟水平的變化也相對比較穩(wěn)定,這為增加獨生子女撫育費奠定了基礎。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一般地,獨生子女家庭在服裝、營養(yǎng)、玩具、圖書、學習用品等方面給獨生子女提供的條件比非獨生子女家庭提供給其子女的條件要優(yōu)裕得多,這無疑有利于獨生子女的身體發(fā)育和智力發(fā)展。獨生子女被愛的需要能夠得到充分滿足。對獨生子女來說,由于是獨生,沒有其他兄弟姐妹來分享父母的關懷和愛撫,其被愛的需要較非獨生子女能夠得到更為充分的滿足。父母把滿腔的愛與關懷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使其經(jīng)常得到情感上的滿足與愉快,容易樹立積極樂觀的心理,有利于激發(fā)探素認識世界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獨生子女家長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撫育子女。有研究表明,獨生子女父母撫育子女所占時間比非獨生子女父母撫育子女所占時間高一倍左右,且這種差距有隨著子女成長而越來越擴大的趨勢。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這對培養(yǎng)兒童在智力、情緒、意志等方面的優(yōu)良品質是有利的。以智力為例,德國心理學家菲爾格拉貝曾援引扎喬克的理論說明這一問題。這種理論認為,促進兒童聰明的一個條件是加強個人撫育,兒童智力發(fā)展程度與家長如何對每個孩子分配智力激勵有關。一般說,第一個孩子獲得的激勵自然最多以后的孩子便逐漸減少,因為后面的孩子必須與前面的孩子分享這種激勵。根據(jù)這一理論,獨生子女較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有條件接受更多的父母撫育,因而也就在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能力等方面都要更強一些。2.不良的心理特點及其成因從現(xiàn)實生活的客觀情況來看,在獨生子女身上也確實普遍存在著一些不良的心理特點。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其中,較為典型的有:獨立性較差,總想依賴他人;以自我為中心,協(xié)作精神、服務精神較差;辦事缺少恒心,堅持性不強;撒嬌任性,固執(zhí);自私,嫉妒性強,有較強的獨占欲;膽怯,不善交往;情緒不穩(wěn)定,易激動,愛撒嬌等造成獨生子女這些不良心理特點的原因多種多樣,其中最主要的是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因:缺乏必要的“兒童伙伴”。兒童伙伴是兒童社會性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兒童是在與別的兒童的交往過程中才開始從“自我中心”的“殼”中解脫出來,了解自我與他人的區(qū)別,了解集體中每個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培養(yǎng)起尊重自己、尊重別人,理解行為規(guī)范、協(xié)作精神、服務精神等道德品質的,而獨生子女由于缺少兄弟姐妹等“兒童伙伴”,不易從“自我中心”殼中解脫出來。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從而容易形成自私、不合群、膽怯、不愿與人交往、獨占一切等不良心理特點。家長過度溺愛。所謂過度溺愛是指無原則的教養(yǎng)態(tài)度、一味遷就的教養(yǎng)方法和缺乏一貫性的教養(yǎng)要求。這容易在獨生子女幼小的心中滋長優(yōu)越感和特殊感,產(chǎn)生“以我為中心”的心理,從而使他們養(yǎng)成生活上挑吃挑穿,好激動、愛發(fā)脾氣、懶惰、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打人罵人,甚至以睡地打滾要抉等不良品行與行為問題。家庭教育不一致。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不一致比非獨生子女家庭更為嚴重,尤其是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往往出現(xiàn)“爸爸罵,媽媽護,爺爺、奶奶打圓場”的現(xiàn)象。上一頁下一頁返回知識點3獨生子女的教育心理有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甚至當著孩子的面互相埋怨、指責、爭吵,弄得孩子無所適從,弄不清自己有沒有錯,也不知錯在哪里,更不知如何糾正,從而容易養(yǎng)成說謊、投機取巧等不良品質。三、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心理學原則俗語說,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