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間融合的影像學評價進展_第1頁
腰椎椎間融合的影像學評價進展_第2頁
腰椎椎間融合的影像學評價進展_第3頁
腰椎椎間融合的影像學評價進展_第4頁
腰椎椎間融合的影像學評價進展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品文檔-下載后可編輯腰椎椎間融合的影像學評價進展【關鍵詞】腰椎推間融合;影響像學;腰椎病損

腰椎融合術是臨床上治療腰椎病損的常用方法,手術方法包括后外側融合、椎間融合,包括前路椎間融合(ALIF)和后路椎間融合(PLIF)、經椎間孔融合(TLIF)及360°環(huán)形融合等。其中椎間融合(ALIF、PLIF)最符合脊柱生物力學,因此在臨床上應用最多。腰椎融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血管化、骨再生、骨端融合是3個密切相關又不能完全分開的環(huán)節(jié)[1]。術后對融合效果的評價對臨床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手術探查是判斷融合的金標準,但這種創(chuàng)傷性的評價方法在臨床上并無適用價值,因此,臨床醫(yī)生多通過影像學方法判斷椎間是否融合。本文就腰椎椎間融合影像學評價現(xiàn)狀作一綜述。

1普通X線

X線評價椎間融合的內容包括骨小梁和骨橋形成情況、相對椎間高度、腰椎前凸角、融合節(jié)段間成角等。普遍采用的X融合標準為:⑴融合椎體周圍主要是前方、側方出現(xiàn)連續(xù)骨橋或骨小梁。⑵融合區(qū)無透光區(qū)(帶)、植骨無下沉、內固定無松動,終板和植骨界面無間隙。⑶融合器無位移,周圍無透光區(qū)(帶)。⑷屈伸動力位片椎間相對活動

Brantigan和Steffee[4]則根據(jù)椎間植骨的融合情況將椎間融合的X線表現(xiàn)分為5級:1級,明顯假關節(jié)形成、椎間高度丟失、椎間融合器移位、移植骨吸收;2級,可疑假關節(jié)形成,融合區(qū)可見明顯的透光區(qū)(帶);3級,可疑骨不連,融合區(qū)可見少量的透光區(qū)(帶);4級,可疑骨融合,融合區(qū)域骨橋形成明顯,融合區(qū)與相鄰椎體間無透光區(qū)(帶);5級,堅強融合,融合區(qū)融合骨的密度較術后更致密,融合區(qū)與相鄰椎體間無透光區(qū)(帶);明顯骨橋形成貫通融合區(qū),椎體前方骨刺吸收,小關節(jié)融合。其中4、5級為成功的融合,1、2、3級為不融合。這種評價融合的方法較為詳細、準確,但內容復雜,不同的人對同一張片子的評價結果差異性較大,使用時不易把握。關于椎間高度問題,徐格[5]等主張采用側位片椎間隙前、中、后3個測量點測量椎間隙高度,以減少由投照角度導致的誤差。而Toth等[6]對植入椎間融合器(cage)的椎間融合提出了較為簡單的評價方法:A級,不融合,cage周圍有明顯的透光區(qū)(帶);B級,可能融合,cage周圍有部分透光區(qū)(帶);C級,堅強融合,cage周圍無透光區(qū)(帶)。該分類方法簡單明了,便于臨床應用。當然,不應脫離臨床癥狀而孤立地討論融合成功與否,成功的脊柱融合患者應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動力位X線片是主要根據(jù)椎間活動度和椎體間位移情況來判斷椎間是否融合,但動力位片的投照、測量方法、片子質量等均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再加上多數(shù)椎間融合都使用了內固定,由于內固定的作用,即使融合節(jié)段未融合,動力位片也很少出現(xiàn)椎間位移變化[7-9]。關于椎間融合的時間,很多資料報道6個月左右椎間融合基本完成,很多人通常只通過觀察術后6個月的X線片來評價椎間融合,但Grobler等認為cage內外骨融合的時間大約為12個月,因此建議在X線片確認椎間內外側是否有骨橋形成最好在術后12個月攝片觀察[10-11]。

Shah等[12]提出的椎間融合評定的方法主要是根據(jù)骨橋與融合器之間的關系來判斷的。⑴連續(xù)的骨小梁或骨橋貫通椎間融合器;⑵椎間融合器前、后、內、外任一區(qū)域內見到連續(xù)的骨小梁或骨橋通過;⑶椎間融合器-終板間隙可見透亮線及終板硬化。多數(shù)人認為cage內有松質骨橋形成為椎間融合成功最可靠的X線影像學提示。McAfee等[13]認為融合最可靠的X線表現(xiàn)是在椎間融合器前方有骨橋形成,稱做“前哨”征,只有椎間融合器外連續(xù)骨小梁形成才能認為椎間融合是成功的。

2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omputedtomographyCT)

近年來,CT已成為評價腰椎椎間融合的重要方法之一[14],與X線片比較CT評價椎間融合更具優(yōu)勢[15]。⑴組織分辨率較普通X線高。⑵橫斷面掃描能清楚顯示融合區(qū)的結構變化情況。⑶多平面重建還能觀察融合區(qū)不同方向和界面,直接顯示骨融合的情況。Shah[12]用薄層多平面CT重建觀察椎間融合,并與X線平片判斷融合的結果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CT判斷椎間融合的敏感性為95%而X線僅為4%。金屬植入物在CT掃描時產生的偽影會干擾CT的評價效果。孫國鵬[16]等通過重建CT判斷植入金屬內固定器械的腰椎椎間融合發(fā)現(xiàn)其特異率、敏感率、準確率分別為49%、91%和69%。前哨征象[13]的特異率、敏感率、準確率分別為91%、25%和60%。而能譜CT去偽影技術(MARs)和單能量成像[17],則可以避免射線掃描金屬后出現(xiàn)的“光子饑餓”現(xiàn)象,對內固定及其周圍的組織提供更豐富的影像信息,從而對判斷椎間融合提供更清晰、更準確的影像資料。Spruit等[18]認為行CT值測定評價植入cage的椎間融合較為精確,他們對21例腰椎椎間融合術后患者行CT掃描,測定cage內植骨塊的CT值,隨訪最長達44個月,回歸分析表明,術后初始CT值為615HU,以后每月增加7.5HU,認為該方法準確性較高并且可重復測量,在評價植入cage的椎間融合時具有重要價值。

3磁共振成像(MangeticresonanceimagingMRI)

MRI是一種具有多方位多參數(shù)的無創(chuàng)性檢查技術,對組織新陳代謝的變化十分敏感[19],已用于腰椎椎間融合的評價[20]。MRI能對融合區(qū)域的組織成分進行定性分析,融合區(qū)一般會出現(xiàn)T2低信號和(或)Tl低信號,而出現(xiàn)T2高信號和Tl低信號,則預示不融合特征,如肉芽腫、炎癥、充血、水腫等。Kroner[21]等報道MRI可清楚顯示出融合器內外的骨小梁和骨橋;此外,MRI還能觀察到椎間盤、椎管、神經根及周圍軟組織情況,有利于全面了解術后情況。

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反映組織的微循環(huán)變化情況,可以早期觀察到血運異常[22],從而對植骨存活情況作出判斷。孟悛非等[23]通過研究證明,SI-T曲線的最大線性斜率SSmax能夠較好地反映組織的微循環(huán)情況,故可把SSmax作為監(jiān)測植入物血管化的一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